? 二、越岭线
? 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
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 越岭线的关键问题,克服高差。
? 选线的控制因素,路线纵坡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 均
由纵坡控制。
? 设两控制点高差为 H,则路线长度为:
第四节 山岭区选线
平均i
HL ?
?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
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 一 ) 垭口选择
? ( 二 ) 过岭标高的选择
? 1,浅挖低填:
?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 哑口宽而厚的地形
? 2,深挖垭口
?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 。
? 3,隧道穿越
? 适用:当垭口挖深在 20~ 25m以上, 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
?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 可通过,软弱层型, 构造型和松软土侵蚀型的垭口
? 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型及断层陷落型垭口
( 一 ) 垭口选择
垭口挖深 20m
垭口挖深 9m
垭口挖深 13m
? 定义:展线 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
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
? 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 。
? 展线方式:
? 主要有自然展线, 回头展线, 螺旋展线三种:
? 1) 自然展线
?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 顺着自然地形, 绕山咀, 侧沟
来延展距离, 克服高差 。
? 2) 回头展线
?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
? 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 180° 。
( 三 ) 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
?( 3)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
?( 3)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
?1,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 以分散回头曲线, 减少回头个
数 。 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
在二, 三, 四级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 200,150,100m。
?2,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 。
?3,回头曲线路段纵坡应先确定, 然后从两侧接坡 。
?4,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使用 。
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
?1,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 以分散回头曲线, 减少回头个
数 。 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
在二, 三, 四级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 200,150,100m。
?2,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 。
?回头曲线布置不理想实例
A B
?回头曲线线形改善示例
原线
改线
? 3) 螺旋展线
( 三 ) 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 以旱桥, 隧道跨线;
?在峡谷内, 路线就地迂回, 利用高架桥跨沟跨线;
?利用山脊进行螺旋展线
?利用山谷进行螺旋展线
? 4) 展线示例
? ( 1) 利用山谷展线
? 4) 展线示例
? ( 1) 利用山谷展线
? ( 2) 利用山脊展线
? 4) 展线示例
? 3) 利用山坡展线
? 4) 展线示例
三、山脊线,
? 定义,大体上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 特点,土石方工程量小;
? 水文和地质情况好,桥涵构造物较少。
? 山脊线线位较高,一般远离居民点,不便于为沿线
工农业生产服务;
? 有时筑路材料及水源缺乏、曾加施工困难;
? 地势较高,易积雪、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利等。
三、山脊线,
三、山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