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二 镍在硫酸溶液中的阳极钝化行为 1目的要求 (1)掌握金属钝化行为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 (2)测量镍在硫酸溶液中的钝化行为。 (3)了解氯离子对镍钝化行为的影响。 2 基本原理 (1)金属的溶解和钝化过程 当电极电势高于热力学平衡电势时,金属作为阳极将发生下面电化学溶解过程:  (1) 电化学反应过程,这种电极电势偏离其热力学电势的现象称为极化。当金属上超电势不大时,阳极过程的速率随电极电势而逐渐增大,这是金属的正常溶解。但当电极电势正到某一数值时,其溶解速度达到最大,而后随着电极电势的变正,阳极溶解速度反而大幅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现象。 研究金属的阳极溶解及钝化过程通常采用控制电位法。对于大多数金属来说,其阳极极化曲线大都具有图1所示的形式。从恒电位法测定的极化曲线可以看出,它有一个“负坡度”区域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极化曲线是无法用控制电流的方法测定的。因为同一个电流I可能相应于几个不同的电极电势,因而在控制电流极化时,体系的电极电势可能发生振荡现象,即电极电势将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控制电位技术测得的阳极极化曲线(图1 )通常分为四个区域: ①活性溶解区(AB段) 电极电位从初值开始逐渐往正变化,相应极化电流逐渐增加,此时金属进行正常的阳极溶解。 ②过渡钝化区(BC段) 随着电极电势增加到B点,极化电流达到最大值ip。若电极电位继续增加,金属开始发生钝化现象,即随着电势的变正,极化电流急剧下降到最小值。通常B点的电流Ip称为致钝电流,相应的电极电位Ep称为致钝电位。在极化电流急剧下降到最小值的转折点(C点)电位称为Flade电位。 ③稳定钝化区(CD段) 在此区域内金属的溶解速度维持最小值,且随着电位的改变极化电流基本不变。此时的电流密度称为钝态金属的稳定溶解电流密度, 这段电位区称钝化电位区。 ④过钝化区(DE段) 此区域阳极极化电流随着电极电势的正移又急剧上升。 (2)金属阳极溶解和钝化机理 金属的阳极极化过程是一复杂过程,包括活化溶解过程、钝化过程和过钝化过程等。它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以下描述可能对分析结果有所帮助。金属Me活化溶解是  (2)  (3) 它的电流决定于中间物形成速度。将快速转变为。同时,阳极溶解可能同时发生  (4) 产物按以下反应发生钝化过程。  (5)  (6) 钝化过程与反应(2)和(3)的活化溶解过程不同。它的双单电子串联过程,反应速度决定于表面的形成速度。随后快速转变为MeO, 形成钝化层,阻滞继续溶解。溶液中H+离子会与钝化层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发生过钝化过程,即  (7) 溶液中阴离子(如离子)也能与钝层发生化学反应  (8) 产生可溶性, 破坏钝化层,促使的活化溶解。 (3)控制电位阳极极化曲线的测量方法 控制电位方法测量阳极极化曲线,一般采用三电极体系-研究电极、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该方法是将研究电极的电势恒定地维持在所需值,然后测量对应电势下的电流。由于电极表面状态在未建立稳定状态之前,电流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实际测量时又有稳态技术和动态技术的区别。 ①稳态技术:将电极电势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一定恒定值,测量该电势下电流的稳定值。如此逐个测量各个电极电势的稳定电流值,即可得到完整的极化曲线。 ②动态技术:控制电极电势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地扫描,记录相应电极电势下瞬时电流值,以瞬时电流值与相应的电极电势作图,得到阳极极化曲线。所采用的电极电势扫描速度需要根据体系的性质选定。一般来说,电极表面建立稳态的速度逾慢,这样才能是测定的动态极化曲线与使用稳态技术接近。 阳极钝化曲线的主要试验数据是致钝电流,电位或致钝电位, 钝化电位等。一般来说,致钝电流与硫酸浓度和温度有关,而且动态测量时,还与电极电位扫描速度有关。 2 仪器与试剂 恒电位仪 电解池 X-Y函数记录仪 氢气 丙酮 硫酸 氯化钾 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辅助电极(电极) 研究电极(镍电极) 金相砂纸 石蜡 3 试验步鄹 (1)测量镍在硫酸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① 将研究电极(电极)用金相砂纸磨至镜面光亮,然后在丙酮中清洗除油,电极面积为 (用石蜡封多余面积),再用被测硫酸浸泡几分钟,除去氧化膜。 ②洗净电极池,注入待测硫酸溶液,然后将研究电极、辅助电极、参比电极、盐桥和装入电极池内,通氢气15分钟,除氧气。 ③调整恒电位仪,使初始电位位于 (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终止电位位于 (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控制电极电位扫描速度为、、、,分别测量单程阳极极化曲线。 (2)量氯离子对阳极钝化的影响 更换新研究电极,重复上述步鄹。控制扫描起、始电位范围与上述步鄹一样,电位扫描速度控制为,分别测定下面溶液的阳极极化曲线,以考察氯离子对镍钝化的影响: ①  ②  ③  4 结果讨论 (1)求出各极化曲线(即I-(曲线)上致钝电流, 电位,致钝电位, 钝化电位(区)。 (2)离子浓度的极化曲线,讨论所得实验结果及曲线的意义。 5 思考题 通过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对极化过程和极化曲线的应用有何进一步理解? 若要对某种进行阳极保护, 应首先测定哪些参数? 参考文献: [1] 陈体衔编著,实验电化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2] 查全性著,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87) [3] H H Uhlig, R W Revie, Corrosion and Corrosion Cotrol, 3th edn, P.60,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