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聚物非晶态结构
主讲 :朱平平
1. 哪些体系包含非晶态结构?
2.非晶态中高分子链形态的基本物理图像
3. 高分子链的形态
4. 高分子链的凝聚缠结
5. 物理老化
6. 单链凝聚态
7. 部分结晶高聚物的非晶区
1. 高聚物的非晶态结构存在于:
? 完全不能结晶的高聚物本体
? 部分结晶高聚物的非晶区
? 熔体
? 过冷熔体(结晶高聚物熔体经骤冷而
冻结的非晶态固体)
? 高弹态
2. 非晶态中高分子链形态的
基本物理图像
? 线团相互穿透的多链凝聚态
? 相互穿透的密集程度
? 一般是几十根链相互穿透
12
1
a
ip
M
ρ
ν
ρ
=∝
1ip a
ν ρρ=
( )
( )
33
1
4334
A A
M NRMRN
θθ
ρππ==
3
43
ip A a
R NM
θ
ν πρ=
12
R M
θ
∝
12
ip
Mν ∝
密集程度
PS:
3
1.05
a
g cmρ =
ρ
1
:虚拟的单链密度
10
5
8.7 17
10
6
27.4 54
1a
ρ ρ
M
( )
R nm
θ
3. 高分子链的形态 —无规线团
? Flory的推导和结论
? 中子小角散射实验的支持
? 极稀溶液→稀溶液→浓溶液→非晶态
固体
? 并未考虑短链节在空间的相互排列以
及高分子本身的有序性
? 并不排除在小的区域( 1~ 2nm)存在
着几个链单元的局部平行排列
Flory的推导和结论
53 12
1
2( )
M
CTMχχ ψ θ?= ?
222
0
hhχ=
分
子
的
摩
尔
体
积
v
:扩张因子
χ
()
( )
( )
32
2
52 32 2
10 1
27 2 1
M
CvNvhvπ
?
=∝
:溶剂的摩尔体积
1
ν
( )
11
2Tψ θχ? =?
53
1
1
11
11 1
22vvv
χ
χχ χ
??
?∝ ? = ?
??
??
1
1
Bv
kT
χ =
:高分子-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参数
1
χ
本体 ——高分子分散于同种其他高分子中 :
1
v
1
0χ =
很大
22
0
hh→
1χ →
53
0χχ?→
非晶高聚物中的高分子链无论是在θ溶
剂中或在本体中均具有相同迴转半径的
无规线团构象(服从高斯分布)
一根链上相隔较远的链单元间相互作用
被相邻链的单元间相互作用所屏蔽,使
每根链呈无规线团形态,链内的链单元
间无远程相互吸引或推拒的作用。
小角中子散射实验的证实 (20年后 )
H-高聚物与D-高聚物对中子散射强度差别很大
极少量D-高聚物+ 大量H-高聚物
→ D-高聚物的稀溶液
极少量H-高聚物+ 大量D-高聚物
→ H-高聚物的稀溶液
极稀溶液 稀溶液、亚浓溶液 浓溶液 极 浓溶液
(良溶剂 )
Cs C* Ce C
+
~0.01% ~0.5-10% 10
孤立线团 链间相互作用 物理网 相互穿透高斯链
降温
加非溶剂
线团收缩
链内凝聚
紧缩球粒
流动态
单链凝聚态 多链凝聚态
极稀溶液(良溶剂): 孤立的溶胀线团(同一高分子链上链单元间的
相斥作用)
稀溶液: Cs (动态接触浓度),高分子链开始感受到其它链的相斥
作用,但并没有接触,溶胀 线团开始收缩,尺寸减小
亚浓溶液: C*(接触浓度),但是无法计算C*
浓溶液: Ce(分子链的缠结浓度),链开始相互穿透,形成物理
网,分子量的意义失去,链单元空间分布仍不均匀。除了溶剂的
溶胀作用外,还要考虑线团在交叠穿透时发生的屏蔽作用。
极浓溶液: C+ ,高分子链充分相互穿透,链内作用被链间作用完
全屏蔽,呈高斯链形态。链单元空间密度达到一致,随着浓度的
增加,分子链相互穿透的程度逐渐增加。 非晶态固体: 高斯链
( )
*3
CNR∝
4. 高分子链的缠结
——高聚物凝聚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缠结 :高分子链之间形成物理交联点,构成
网络结构,使分子链的运动受到周围分子
的羁绊和限制,因而对高聚物的性能产生
重要的影响。
拓扑缠结
凝聚缠结
a. 拓扑缠结 b. 凝聚缠结
拓扑缠结
拓扑缠结:高分子链相互穿越、勾缠,链之
间不能横穿移动
平均间隔: 100~ 300个单体单元之间
作用:对高弹态和粘流态下的高聚物性质有
着重要的影响
拓扑缠结的存在
? 聚合物熔体的粘度( :临界缠结分子量)
0
Mη ∝
3.4
0
Mη ∝
( )
c
M M<
( )
c
M M≥
c
M
? 在应力弛豫实验中出现应力平台,可以看作是高
分子链缠结形成瞬间网络的一种表现
? 硫化橡胶的模量大于化学交联点的贡献,说明还
有缠结点的贡献
? 高聚物熔体在较高剪切速率下粘度和弹性均变
小,反映缠结网络在剪切时被解开,缠结点密度
减小。
a. 拓扑缠结 b. 凝聚缠结
凝聚缠结
凝聚缠结:由于局部相邻高分子链间的相互
作用,使局部链段接近平行堆砌,形成物
理交联点
局部尺度:很小,可能仅限于两三条相邻分
子链上的几个单体单元组成的局部链段的
链间平行堆砌
平均间隔:几十个单体单元之间
作用能:很小,易形成也易解开
作用:对高聚物在 T
g
和 T
g
以下的各种物理性
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凝聚缠结的存在
? PET 375nm处的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发射,
即使冷冻到 77K仍然存在
(激基缔合物是在被激发以前生成的)
? 相邻高分子链的侧基芳环之间的堆砌
PS的广角 X射线衍射实验证明有芳环的堆
砌存在
350
g
TK=
凝聚缠结
? 非晶态高聚物的物理老化现象
? DSC谱图上 T
g
处的吸热峰
? 结晶
PET膜在 67℃热处理过程中,反式构象含量随处理
时间的变化 上 :淬冷试样;下:缓冷试样
构象变化
? 构象非平衡态→平衡态:反式构象含量减少
? 凝聚缠结点生成:局部链节有序排列,反式构
象含量增加
? PET结晶温度高于 95℃
? 热处理试样重新升温到 92℃,再缓冷到 67℃,
反式构象含量又降到热处理前的状态
? 凝聚缠结不同于结晶
不同热历史的 PET膜的构象突变能
和 DSC吸热峰能量
构象突变
试样
反式构象增加量(质量
分数) / %
吸收能量
/ J?g
-1
AN40
0.4 0.11 0.67
AN50
0.8 0.23 1.26
AN60
1.0 0.29 2.18
DSC吸收峰的能量
/ J?g
-1
构象突变所需的能量 / DSC吸热峰的能量: <20%
经不同温度热处理
的 PET膜的升温
DSC曲线
DSC谱图上的玻璃化转变
? 淬火样品
(熔融态或高弹态 →玻璃态):
在 T
g
附近有阶跃式突变
对温度扫描可逆
? 淬火样品低于 T
g
热处理后
T
g
处还出现一个小吸热峰,类似于一级转
变
对温度扫描不可逆
P.Ehrenfest对平衡相转变的定义
12
F F=
12
dF dF=
dF SdT VdP=?+
一级转变:
12
VV≠
12
SS≠
T
F
V
p
??
?
=
??
?
??
p
F
S
T
?
??
=?
??
?
??
玻璃化转变
22
12
pp
FF
TT
????
??
≠
????
????
二级转变:
12
TT
pp
FF
Tp Tp
????
?? ????
≠
????
?? ??
?? ??
?? ??
????
22
12
TT
FF
pp
????
??
≠
????
????
2
2
p
p
p
C
FS
TTT
??
??
??
==
????
??
??
2
2
TT
FV
KV
pp
????
??
==?
????
????
p
T
p
FV
V
Tp T
α
??
???? ?
??
==
??
??
??
?? ?
??
??
??
体积连续变化,但在Tg处斜率产生了明显的转折
体积跃变
理论上的二级转变
? 在玻璃化转变时,高聚物的恒压热容 C
p
、
体膨胀系数α、压缩系数 K恰好都发生不连
续变化。
? 玻璃化转变 ——二级转变
? 玻璃化温度 ——二级转变点
? 上述分析仅适用于相平衡过程
z 淬火样品
9分子间的凝聚状态冻结在 T
g
以上的状态
9 升温扫描时,不需打开凝聚缠结点就能使得链
段运动,进入高弹态
z 淬火样品低于 T
g
热处理后
9 部分分子链间形成新的凝聚缠结点
9 缠结点间的链节长度小于约 100个键长时,就会
限制内旋转
9 需吸热,打开凝聚缠结点( T
g
处出现一个小吸
热峰,类似于一级转变)
9 缠结点的数目和强度与热处理温度时间有关
有序结构
? Kargin: 微观有序性,提出 “链束模型 ”
( Chain-packet model)
WAXD、 ED
? Hossmann: 熔融聚乙烯、聚氧化乙烯
提出 “准晶模型 ”SAXS
(Paracrystalline model)
? Yeh & Geil:几个 nm的球粒结构
(nodule) EM
? Hagege: 液晶态有序 (mesomorphic order) DSC
讨论
? 凝聚缠结点:在小区域(1~2nm)内无规
线团上的几个链单元由于相互作用而作的平
行排列
? 凝聚缠结就是一种近程有序,与小分子的
近程有序没有什么差别
? “链束 ”、 “准晶 ”以及 “球粒 ”实际上就是凝
聚缠结点,就是局部有序
? 相互作用能很小,容易形成也容易解开。
? 整体无序而局部有序
局部有序
? 假如液体中的 “局部有序 ”是众所公认的
话,那么就不必怀疑这种有序性也存在于非
晶态高聚物中。
整体无序而局部有序
? Flory模型绝对不能被否认
? SANS实验有力地支持了 Flory模型
? 局部有序也有许多证据
? 高聚物非晶态的局部有序区一般在2~5nm
? SANS实验测定的回转半径值一般 >10nm,对于
< 10nm的结构不敏感
? 非晶态高聚物中这种局部有序(1~2nm)的存在
并不影响大尺度范围内(大于10nm)整个高分子
链的形态,它们仍然是高斯线团
非晶态→晶态
? 从凝聚缠结的概念出发,理解高聚物的结
晶:
许多高聚物无论是从熔体结晶还是从玻
璃体结晶,结晶速度都是相当快的。显然,
把缠结点的平行段变长了就变成晶元,再形
成晶核、片晶和球晶。
反之,如果由完全无规的没有凝聚缠结
的线团骤然形成折叠链片晶是很难想象的。
5. 物理老化
? 很多玻璃态高聚物在长期存放 过程中,其
性能会发生很大变化
如,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大幅度降低
材料由延性转变为脆性,等
? 材料的化学结构、成分以及结晶度都没有
发生变化
? 通过再处理,材料性能的变化得到恢复
? 物理老化是可逆的
物理老化的根源
? 高聚物的热力学非平衡态性质
? 淬火:
熔融态或高弹态 → 玻璃态
较高温度时的结构被冻结,不稳定
? 长期存放中,逐渐向稳定的平衡态转变
? 物理性能发生变化
物理老化:
玻璃态高聚物通过链段的微布朗运动
使其凝聚态结构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
过渡的弛豫过程,与温度有关。
在 T
g
和 T
β
之间发生,又称为低于 T
g
热处理
( sub- T
g
annealing)
6. 单根高分子链
? 分子量为 的 PS单链:
直径 24nm的微球,受限于圆球内的三维无
规行走
? 多链 PS玻璃态固体内:
直径 53nm的高斯线团,自由的三维无规行
走
? 直径 53nm的高斯线团压缩在直径 24nm的微
球内→ 密度增加吗?
6
410×
受限于直径 24nm圆球内的一个 PS单链构象的 Monte
Carlo模拟( )
6
410M =×
实际上, 单链微球的密度要小 10%
? 多链 PS玻璃态固体内:
直径 53nm的空间,有约 50根链的质心落在
其中
? 单链微球中:只有 1根链
? 单链微球中链单元的堆砌要比多链固体中
为松散
? 单链微球中,凝聚缠结点较少,含有较高
能量的构象
单根凝聚态→多链凝聚态:凝聚缠结放热
1. PS单链纳米球的第一次 DSC升温曲线
2. 温度升至 130℃后冷至室温,再做第二次 DSC升温
扫描
升温速率: 10 ℃ /min
单根高分子链的拉伸行为
? 右旋糖酐( dextran)上无规地接上几个
streptavidin(一种抗生物素蛋白)
? 原子力扫描针尖用生物素( biotin)修饰
? 用化学方法使 Dextran链端与金表面结合
? 利用 streptavidin与 biotin的结合,拉起从金
表面到针尖结合处这段链
? Dextran单链拉伸示意图( )
? 拉力~伸长作图
? 伸长归一化后的拉伸曲线
6
410M =×
单根高分子链的拉伸行为
? 80%处:一个台阶
? <80%:低拉力区,符合橡胶链的熵弹性
<70%: 拉力~ 20pN,拉力随伸长的增大
而增加很小
70~ 80%: 斜率~ 670pN/A
? >80%:斜率~ 1700pN/A
7. 部分结晶高聚物的非晶区
? 不同的热历史对 PET冷结晶行为的影响
? 冷结晶行为 ——非晶区结构
? 两种非晶区 :
球晶间的非晶区
片晶间的非晶区
? 在有序程度上存在差异
? 在 DSC升温过程中,在不同温度结晶
(冷结晶峰)
预先在 105℃热处理不同时
间的 PET样品的 DSC升温
曲线 (冷结晶峰 )
A. 0min B. 5min
C. 10min D. 12min
E. 14min F. 15min
G. 25min
升温速率: 20 ℃ /min
? 未经热处理的 PET:明显的窄结晶峰
? 在靠近 T
g
的低温热处理一定的时间后,出
现双结晶峰,峰形变宽
? 结晶峰移向低温,较高温度处出现肩峰
? 结晶峰移向低温 ——热处理后结晶容易进
行了
? 非晶区的有序程度增加
? 球晶间的非晶区 ——“完全 ”非晶态
片晶间的非晶区 ——链端、链的弯曲部
分、两晶片间的链段、低分子量部分
预先在 230℃热处理不同时
间的 PET样品的 DSC升温曲
线 (冷结晶峰 )
A. 0min
B. 7min
C. 10min
D. 15min
E. 20min
升温速率: 20 ℃ /min
? 未经高温热处理的 PET:明显的窄结晶峰
? 在靠近 T
m
的 gao温热处理一定的时间后,出
现双结晶峰,峰形变宽
? 较低温度处出现肩峰
? 成核慢,晶粒少,保留较多的球晶间非晶
区 ——高温峰较强
成核和晶粒生长的温度依赖性
相同结晶度( 3.6%)的
PET样品的 DSC升温曲
线
A. 230℃热处理 7min
B. 105℃热处理 10min
升温速率: 20 ℃ /min
参考文献
1. 朱平平,杨海洋,何平笙.在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课程中应该
引入的几个新概念.高分子通报, 2003, (3): 80~ 82.
2. P.J.Flory. 非晶态与晶态高聚物的分子形态,高分子通讯,
1979,( 2): 120~ 128。
3. 莫志深 . 高聚物非晶态结构研究的进展,高分子通讯, 1979,
( 5), 309~ 320。
4. 钱人元 . 高分子单链凝聚态与线团相互穿透的多链凝聚态.高分
子通报, 2000, (2): 1~ 9。
5. 杨玉良,胡汉杰主编 .《跨世纪的高分子科学》丛书--《高分子
物理》分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