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新世纪教材大系
高 等 院 校 选 用 教 材 系 列
?
新 编 中 国 哲 学 史
詹石窗 主编
内容简介
? 实事求是地陈述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客观评
价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内容系统完整。主
要特点是:
? 1.打破,唯物”、“唯心”的二分法,力图以中心命
题及其转移的思路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 2.以事实说话,资料扎实可靠。 3.尽可能吸收最新研究
成果。
? 3.对该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 4、每章附有内容提要、知识点、基本术语、思考题与
参考书,便于学生进一步追溯学习。
目 录
?导 论
?一, 中国哲学与山水性灵
?二, 中国哲学史的范围和任务
?三,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四,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与基本特点
?五,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第一编 先秦的
中国哲学
第一章 中国原始思维形态与商周宗
教变革
?一, 原始宗教信仰的思维形态
?二, 上古神话母题及其思维特点
?三, 殷周宗教变革及其哲学理趣
第二章, 周易, 的思想体系与历史
影响
?一,, 周易, 的名义与由来
?二,, 周易, 体系及其整体功能
?三,, 周易,,阴阳五行, 与, 尚中, 思想
?四,, 周易, 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
哲学思想
? 一, 道家的思想渊源与先驱
? 二, 老子及其主要哲学思想
? 三, 从关尹到庄周:早期道家哲学的发展
? 四, 稷下学宫与先秦黄老之学
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哲
学思想
? 一, 儒家思想渊源
? 二, 孔子生平与哲学思想
? 三, 从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学的弘扬
? 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五章 墨家的经验论哲学与名家
? 一, 墨家思想渊源与概况
? 二, 前期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 三, 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理念
? 四, 名家与墨辩逻辑
第六章 管仲学派及其科技哲学思想
?一, 管仲学派与, 管子,
?二, 管仲学派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
?三, 管仲学派的, 道,,气, 论与, 因应, 说
?四, 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理论
?五, 管仲学派, 人与天调, 思想及其科技政策
第七章 法家的由来与法治哲学思想
? 一, 法家的思想发端, 基本特点与先驱人物
? 二, 战国前期至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三,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哲学
? 四, 法家流变教训与历史影响
第八章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
? 一, 兵家的思想渊源
? 二,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 三, 孙膑对兵家军事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 四, 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
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
的中国哲学
第一章 秦统一的舆论准备与儒家经
学的曲折流布
?一,, 吕氏春秋, 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
?二, 儒家经学中的政治理想:, 礼运, 的社会
蓝图
?三, 秦汉儒家道德思想经教:, 大学, 与, 孝
经,
?四,,中庸, 的“天人合一”论与“尚中”的
人生哲学
第二章 汉代早期黄老之学的勃兴
?一, 河上公与汉初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
?二, 陆贾对道家黄老学的弘扬
?三, 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 淮南子,
?四、黄老之学在汉代早期繁荣的原因及其历史
作用
第三章 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
?一, 思想主流由, 道, 而, 儒, 的转轨
?二, 董仲舒与, 春秋, 公羊学
?三, 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四, 谶纬流行与, 白虎通, 的宗教神学
第四章 扬雄, 太玄, 的象数变体与
王充哲学
?一, 道家哲学新成就及其对扬雄的影响
?二, 扬雄, 太玄, 象数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其哲
学思维
?三, 王充的道家立场与, 论衡, 哲学思想
第五章 道教产生及其早期哲学
?一,, 太平经, 的哲学思想
?二, 符箓派与, 想尔注, 的宗教哲学
?三, 金丹派与, 周易参同契, 的卦爻象征模式
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
?一, 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二, 何晏, 王弼以, 无, 为本的玄学体系
?三, 从阮籍, 嵇康的, 自然, 论到张湛的, 列
子注,
?四, 魏晋玄学的理论贡献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 佛教中国化及其在魏晋南北
朝的思想建构
?一, 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魏晋时人的理解
?二,, 般若, 学与六家七宗格义
?三, 中观派与僧肇的, 空门, 阐释
?四, 慧远以, 业报, 为核心的佛学理论
?五, 涅槃佛性论与竺道生
中 国 佛 教
第八章 范缜与魏晋南北朝反宗教思
潮
?一, 魏晋社会的人生态度与生死观
?二, 形神问题:反宗教思潮的理论着眼点
?三, 反宗教情绪的高涨与范缜, 神灭论, 的思
想锋芒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
中国哲学
第一章 隋朝至初隋唐政治哲学的主
要建树
?一, 王通的王道政治论
?二, 社会变迁与, 贞观政要, 的由来
?三, 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与方略
第二章 儒家经学的发展及其哲学
倾向
?一, 隋唐经学的盛衰
?二, 隋唐主要经学家及其撰述
?三, 隋唐经典注疏之哲学倾向
第三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兴盛与思想
发展
?一, 天台宗的性具圆教
?二,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三, 禅宗的由来与演变
第四章 隋至盛唐道教地位的提高与
重玄哲学
?一, 图谶流行与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
?二, 老学繁衍与重玄派之勃兴
?三, 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集大成
?四、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第五章 李荃的阴符哲学及其历史影
响
?一, 李荃著述与, 阴符经, 之流传研究
?二, 李荃以, 盗机论, 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与
认识方法论
?三, 李荃的社会政治理想与, 明道修身, 论
?四, 李荃阴符哲学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韩愈、李翱心性哲学与反佛
思想
?一, 韩愈生平及其心性道德说
?二, 李翱的复性说
?三、“道统说”与韩、李辟佛言论之得失
第七章 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
与历史观
?一, 从生平主张看刘, 柳思想的相互关系
?二, 刘禹锡, 柳宗元的天人哲学
?三, 刘禹锡, 柳宗元思想的概括与评价
第八章 晚唐五代道教哲学的新动向
?一, 外丹术逐步向内丹术过渡
?二, 道教传播新走向与杜光庭的理论贡献
?三, 罗隐, 太平两同书, 统合儒道的思想建构
?四, 谭峭, 化书, 的变化哲学理念
第四编 宋元明清的中国哲学
?引 言
第一章 陈抟与宋代理学的初步建立
?一, 陈抟的, 无极图, 与, 先天图,
?二, 周敦颐的, 太极图,
?三, 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
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
善
? 一,, 太虚即气, 的本原构成论
?二,, 由气化, 有道之名, 的太和理念
?三,,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区别, 联
系
?四,, 见闻之知, 与, 德性之知, 的不同境界
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
的贡献
? 一, 二程兄弟的理本论
? 二, 二程兄弟对性, 理关系的见解
? 三, 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
? 四, 二程兄弟洛学之南渡
第四章 朱熹的学术生涯及其理学集
大成
? 一, 朱熹的学术生涯
? 二, 朱熹对, 理一分殊, 与理气关系的解读
? 三, 朱熹以理为本的心性之学
? 四, 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用敬进学
? 五, 朱熹对先儒, 天理人欲, 命题的新解释
? 六, 朱子学派传承叙略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
本的哲学
? 一, 陆王心学的形成
? 二, 陆九渊, 心即理, 的思想内容
? 三, 王守仁,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说
? 四, 王守仁的, 致良知, 与, 知行合一, 论
第六章 明末清初儒家的历史反思与
思想总结
? 一, 顾炎武反对空谈与主张实学
? 二, 王夫之对理学的历史总结与本体论重建
? 三, 黄宗羲关于永恒本体之构想与批判精神
第七章 清代汉学与颜元、戴震的理
性精神
?一, 清代汉学的形成及其研究方法
?二, 颜元关于尊重人道推崇实践的思想
?三, 戴震的理性哲学思想
第八章 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
?一, 正统道教衰落与民间宗教流行
?二, 道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
?三, 对民间宗教的认识与评价
第五编 近现代的
中国哲学
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先驱
? 一, 龚自珍以自我为宇宙主宰的思想
?二, 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考
?一, 康有为:穷极天下之理以求大同理想
?二, 谭嗣同:超越生死的仁学精神
?三, 梁启超:重塑国魂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探索
? 一, 严复对西方文化的传播
?二, 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与虚无主义
?三、孙中山“知难行易”与突驾革命的理论
第四章 道教对近代思潮的回应
?一, 李西月心性修养的见解
?二, 陈撄宁的仙道救国论
?三、魏尧与吕纯一对道教的改造
第五章 近现代佛学研究之复兴
? 一, 杨文会与佛法之播扬
? 二, 章太炎, 增益执,,, 损减执, 之说
? 三, 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
第六章 西方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反响
? 一, 胡适:实用主义的中国化
? 二, 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的哲学比较
? 三, 金岳林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回应
? 四, 冯友兰继往开来的新理学
第七章 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创立与发
展
?一, 王国维在近现代美学创立中的贡献及意境
说的总结
?二, 鲁迅, 力之美, 与无产阶级专政
?三, 朱光潜: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四, 宗白华:宇宙生命与心的空灵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
程
? 一,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 二, 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的
宣传倡导
? 三,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
高 等 院 校 选 用 教 材 系 列
?
新 编 中 国 哲 学 史
詹石窗 主编
内容简介
? 实事求是地陈述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客观评
价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内容系统完整。主
要特点是:
? 1.打破,唯物”、“唯心”的二分法,力图以中心命
题及其转移的思路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 2.以事实说话,资料扎实可靠。 3.尽可能吸收最新研究
成果。
? 3.对该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 4、每章附有内容提要、知识点、基本术语、思考题与
参考书,便于学生进一步追溯学习。
目 录
?导 论
?一, 中国哲学与山水性灵
?二, 中国哲学史的范围和任务
?三,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四,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与基本特点
?五,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第一编 先秦的
中国哲学
第一章 中国原始思维形态与商周宗
教变革
?一, 原始宗教信仰的思维形态
?二, 上古神话母题及其思维特点
?三, 殷周宗教变革及其哲学理趣
第二章, 周易, 的思想体系与历史
影响
?一,, 周易, 的名义与由来
?二,, 周易, 体系及其整体功能
?三,, 周易,,阴阳五行, 与, 尚中, 思想
?四,, 周易, 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
哲学思想
? 一, 道家的思想渊源与先驱
? 二, 老子及其主要哲学思想
? 三, 从关尹到庄周:早期道家哲学的发展
? 四, 稷下学宫与先秦黄老之学
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哲
学思想
? 一, 儒家思想渊源
? 二, 孔子生平与哲学思想
? 三, 从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学的弘扬
? 四, 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五章 墨家的经验论哲学与名家
? 一, 墨家思想渊源与概况
? 二, 前期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 三, 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理念
? 四, 名家与墨辩逻辑
第六章 管仲学派及其科技哲学思想
?一, 管仲学派与, 管子,
?二, 管仲学派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
?三, 管仲学派的, 道,,气, 论与, 因应, 说
?四, 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理论
?五, 管仲学派, 人与天调, 思想及其科技政策
第七章 法家的由来与法治哲学思想
? 一, 法家的思想发端, 基本特点与先驱人物
? 二, 战国前期至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三,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哲学
? 四, 法家流变教训与历史影响
第八章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
? 一, 兵家的思想渊源
? 二,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 三, 孙膑对兵家军事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 四, 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
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
的中国哲学
第一章 秦统一的舆论准备与儒家经
学的曲折流布
?一,, 吕氏春秋, 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
?二, 儒家经学中的政治理想:, 礼运, 的社会
蓝图
?三, 秦汉儒家道德思想经教:, 大学, 与, 孝
经,
?四,,中庸, 的“天人合一”论与“尚中”的
人生哲学
第二章 汉代早期黄老之学的勃兴
?一, 河上公与汉初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
?二, 陆贾对道家黄老学的弘扬
?三, 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 淮南子,
?四、黄老之学在汉代早期繁荣的原因及其历史
作用
第三章 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
?一, 思想主流由, 道, 而, 儒, 的转轨
?二, 董仲舒与, 春秋, 公羊学
?三, 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四, 谶纬流行与, 白虎通, 的宗教神学
第四章 扬雄, 太玄, 的象数变体与
王充哲学
?一, 道家哲学新成就及其对扬雄的影响
?二, 扬雄, 太玄, 象数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其哲
学思维
?三, 王充的道家立场与, 论衡, 哲学思想
第五章 道教产生及其早期哲学
?一,, 太平经, 的哲学思想
?二, 符箓派与, 想尔注, 的宗教哲学
?三, 金丹派与, 周易参同契, 的卦爻象征模式
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
?一, 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二, 何晏, 王弼以, 无, 为本的玄学体系
?三, 从阮籍, 嵇康的, 自然, 论到张湛的, 列
子注,
?四, 魏晋玄学的理论贡献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 佛教中国化及其在魏晋南北
朝的思想建构
?一, 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魏晋时人的理解
?二,, 般若, 学与六家七宗格义
?三, 中观派与僧肇的, 空门, 阐释
?四, 慧远以, 业报, 为核心的佛学理论
?五, 涅槃佛性论与竺道生
中 国 佛 教
第八章 范缜与魏晋南北朝反宗教思
潮
?一, 魏晋社会的人生态度与生死观
?二, 形神问题:反宗教思潮的理论着眼点
?三, 反宗教情绪的高涨与范缜, 神灭论, 的思
想锋芒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
中国哲学
第一章 隋朝至初隋唐政治哲学的主
要建树
?一, 王通的王道政治论
?二, 社会变迁与, 贞观政要, 的由来
?三, 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与方略
第二章 儒家经学的发展及其哲学
倾向
?一, 隋唐经学的盛衰
?二, 隋唐主要经学家及其撰述
?三, 隋唐经典注疏之哲学倾向
第三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兴盛与思想
发展
?一, 天台宗的性具圆教
?二,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三, 禅宗的由来与演变
第四章 隋至盛唐道教地位的提高与
重玄哲学
?一, 图谶流行与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
?二, 老学繁衍与重玄派之勃兴
?三, 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集大成
?四、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第五章 李荃的阴符哲学及其历史影
响
?一, 李荃著述与, 阴符经, 之流传研究
?二, 李荃以, 盗机论, 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与
认识方法论
?三, 李荃的社会政治理想与, 明道修身, 论
?四, 李荃阴符哲学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韩愈、李翱心性哲学与反佛
思想
?一, 韩愈生平及其心性道德说
?二, 李翱的复性说
?三、“道统说”与韩、李辟佛言论之得失
第七章 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
与历史观
?一, 从生平主张看刘, 柳思想的相互关系
?二, 刘禹锡, 柳宗元的天人哲学
?三, 刘禹锡, 柳宗元思想的概括与评价
第八章 晚唐五代道教哲学的新动向
?一, 外丹术逐步向内丹术过渡
?二, 道教传播新走向与杜光庭的理论贡献
?三, 罗隐, 太平两同书, 统合儒道的思想建构
?四, 谭峭, 化书, 的变化哲学理念
第四编 宋元明清的中国哲学
?引 言
第一章 陈抟与宋代理学的初步建立
?一, 陈抟的, 无极图, 与, 先天图,
?二, 周敦颐的, 太极图,
?三, 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
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
善
? 一,, 太虚即气, 的本原构成论
?二,, 由气化, 有道之名, 的太和理念
?三,,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区别, 联
系
?四,, 见闻之知, 与, 德性之知, 的不同境界
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
的贡献
? 一, 二程兄弟的理本论
? 二, 二程兄弟对性, 理关系的见解
? 三, 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
? 四, 二程兄弟洛学之南渡
第四章 朱熹的学术生涯及其理学集
大成
? 一, 朱熹的学术生涯
? 二, 朱熹对, 理一分殊, 与理气关系的解读
? 三, 朱熹以理为本的心性之学
? 四, 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用敬进学
? 五, 朱熹对先儒, 天理人欲, 命题的新解释
? 六, 朱子学派传承叙略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
本的哲学
? 一, 陆王心学的形成
? 二, 陆九渊, 心即理, 的思想内容
? 三, 王守仁,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说
? 四, 王守仁的, 致良知, 与, 知行合一, 论
第六章 明末清初儒家的历史反思与
思想总结
? 一, 顾炎武反对空谈与主张实学
? 二, 王夫之对理学的历史总结与本体论重建
? 三, 黄宗羲关于永恒本体之构想与批判精神
第七章 清代汉学与颜元、戴震的理
性精神
?一, 清代汉学的形成及其研究方法
?二, 颜元关于尊重人道推崇实践的思想
?三, 戴震的理性哲学思想
第八章 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
?一, 正统道教衰落与民间宗教流行
?二, 道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
?三, 对民间宗教的认识与评价
第五编 近现代的
中国哲学
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先驱
? 一, 龚自珍以自我为宇宙主宰的思想
?二, 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考
?一, 康有为:穷极天下之理以求大同理想
?二, 谭嗣同:超越生死的仁学精神
?三, 梁启超:重塑国魂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探索
? 一, 严复对西方文化的传播
?二, 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与虚无主义
?三、孙中山“知难行易”与突驾革命的理论
第四章 道教对近代思潮的回应
?一, 李西月心性修养的见解
?二, 陈撄宁的仙道救国论
?三、魏尧与吕纯一对道教的改造
第五章 近现代佛学研究之复兴
? 一, 杨文会与佛法之播扬
? 二, 章太炎, 增益执,,, 损减执, 之说
? 三, 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
第六章 西方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反响
? 一, 胡适:实用主义的中国化
? 二, 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的哲学比较
? 三, 金岳林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回应
? 四, 冯友兰继往开来的新理学
第七章 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创立与发
展
?一, 王国维在近现代美学创立中的贡献及意境
说的总结
?二, 鲁迅, 力之美, 与无产阶级专政
?三, 朱光潜: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四, 宗白华:宇宙生命与心的空灵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
程
? 一,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 二, 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的
宣传倡导
? 三,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