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中国哲学
2011-3-31 2
从公元 589年到公元 960年,中国经历了隋
朝、唐朝与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隋朝历史虽
短,但在思想上采取“三教并用”的政策,使
三教鼎立的格局在隋朝基本形成。唐王朝更加
注意实施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道教受到大
力提倡,佛教发展出现强劲气势,儒家思想在
治国中的地位依然如故。,安史之乱”使意识
形态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五代十国,华夏恢
宏气势烟消云散。
2011-3-31 3
第一章
隋朝至初唐政治哲学的主要建树
2011-3-31 4
政治哲学就是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对其政治体制
以及治国方略进行论证的学说。就理论形态看,中
国历史上并没有独立的政治哲学,但在有关的著作
中却大量涉及这个学科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观察
隋朝至初唐的文化,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有益的资
料。之所以把隋朝与初唐联系起来,是因为隋朝尽
管短促,但却在政治文化体制上为初唐的思想建设
奠定了基础。就政治哲学的建树而言,隋朝的许多
学者在研讨传统经学时往往花费诸多笔力以阐发自
己的见解。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王通的论著。
2011-3-31 5
一、王通的王道政治论
2011-3-31 6
王通,字仲淹( 580-617)
约生于北周大象
二年(一说生于隋
开皇四年即 584
年),卒于隋大业
十三年,门人称之
曰, 文中子, 。
2011-3-31 7
(一)王通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王通的政治哲学的内容可能从三个方
面加以考察。
2011-3-31 8
1、尚古的社会理想
王通政治哲学的着眼点是他对社会制度
的理想化。他说:
古昔圣王在上, 田里相距, 鸡犬相闻,
人至老死不相往来, 盖自足也 。 是以至治之
代, 五典潜, 五礼措, 五服不章 。 人知饮食,
不知盖藏 。 人知群居, 不知爱敬, 上如标枝,
下如野鹿 。 何哉? 盖上无为, 下自足故也 。
(, 中说, 卷九 )
2011-3-31 9
紧接着对社会之更替进行对比性的说明:
昔舜禹继轨而天下朴,夏桀承之而天下诈。
成汤放桀而在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
治而幽厉散,文景宁而桓灵失。斯则治乱相易,
浇淳有由。(, 中说, 卷九)
2011-3-31 10
2、确立儒家正统
王通的贡献在于,重新评估南北学派之中哪
一家代表正统政权的儒教观念。他说:
晋制命者之罪也,苻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
命,故齐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晋制至私之命,
故苻秦王猛不得而事也。其应天顺命,安国济民
乎!是以武王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纣,齐桓不敢
逆天命背人而黜周。故曰晋之罪也,苻秦何逆!
(, 中说, 卷四)
2011-3-31 11
他又说:
乱离斯瘼,吾谁适归?天地有奉,
生民有庇,即吾君也。且居先王之国,
受先王之道,予先王之民矣,谓之何哉?
(, 中说, 卷七)
2011-3-31 12
3、儒为根基,三教可一的思想
一方面王通强调,只有儒家思想是政权
的根基,是不能动摇的。他说:
吾视千载以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
其道则一而经制大备,后之为政有所持循。
吾视千载而下,未有若仲尼焉,其道则一而
述作大明,后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 中
说, 卷二)
2011-3-31 13
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三教可一”。
他说:
子(王通)读, 洪范谠议,,曰:三
教于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徵进曰:何谓
也?子曰:使民不倦 ? (, 中说, 卷五)
2011-3-31 14
(二)王通政治哲学的素养基础
王通之所以能够在那个时代有针对
性地提出一些政治哲学主张,是因为他
有比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2011-3-31 15
1、以儒为宗
礼其皇极之门乎!圣人所以向明而
节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辨上下,
定民志。(, 中说, 卷六)
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婚礼废,
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
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同上)
2011-3-31 16
2、亲躬劳作
王通因其居于庶民之地位,故颇看重体力
劳作。比如:
子躬耕。或问曰:不亦劳乎!子曰:一
夫不耕或受其饥,且庶人之职也。亡职者罪
无所逃天地之间,吾得逃乎?(, 中说, 卷
二)
2011-3-31 17
3、易学基础
他的, 中说, 中关于“道”的学说,多源
自对, 易经, 的解读:
薛收问一卦六爻之义 。 子曰,? 卦也者,
著天下之时也 。 爻也者, 效天下之动也 。 趋
时有六动焉, 吉凶悔吝所以不同也 。 ? 收曰:
? 敢问六爻之义 。 ? 子曰,? 六者非他也,
三才之道, 谁能过乎 ! ?
2011-3-31 18
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
谓也;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
之谓也。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
足之谓也。
2011-3-31 19
二、社会变迁与, 贞观政要, 的由来
2011-3-31 20
在王通之后,,贞观政要, 应该算
比较具有政治哲学内容的著作。, 贞观
政要, 是历史变迁的产物。其中所蕴含
的一些政治哲学理念,是隋唐社会更替
的历史教训的总结。
2011-3-31 21
(一)反思隋朝灭亡教训
隋朝之建立,结束了 300余年之南北
分治局面,国家重新获得统一。尽管隋朝
的统治只有短短的不到 40年时间,但其政
治经济制度思想却多为唐朝所因袭。
2011-3-31 22
1、御民过甚,民不聊生
杨坚卒,杨广即位,颇有中兴之志,但
他御民过甚,史称其大兴土木,开运河,营
建洛阳宫殿,修筑长城,发动战争,造东都
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十月中,“官吏督
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
东至成皋,北至洛阳,相望于道。”致使民
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官方遂严酷镇压,

2011-3-31 23
突厥人乘机俘掠,以致“黄河之北则千
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至唐
朝初年,全国人口未及隋朝时三分之一。
直到公元 632年(贞观六年),自伊洛以
东,及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
艰难。
2011-3-31 24
2、统治者的反思
李世民反思隋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徵求不已。兼东西徵讨,穷兵
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
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2011-3-31 25
(二)书名与书义
,贞观政要, 之书名,与其书中的旨
义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书名也颇有一番
由来。
2011-3-31 26
1、书名成因
贞观者,唐太宗表年之号也。, 易大传,
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犹言天地之
文理主于正,以示人也。政要者,唐史臣吴
兢类辑贞观间君臣之嘉言善行、良法美政之
大要也。唐史本纪曰:?太宗姓李,讳世民,
陇西成纪人,为凉武昭王八世孙,高祖次子
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
有书生谒高祖曰:‘公贵人也,必有贵子。’
及见
2011-3-31 27
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
必能济世安民。’书生既去,乃采其语,名之
曰世民。?及长,聪明英武,有大志,能屈节
下士,结纳豪杰,佐高祖以定天下之乱,功业
日隆。隋义宁元年,高祖以唐王受隋禅,国号
唐。明年,改元武德,封世民为秦王。九年,
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是年八月,即皇
帝位。明年,改元贞观。在位凡二十三年,为
一代之贤君。其言行之美,政治之盛,与夫任
贤使能之方,从谏乐善之 道,大略皆聚此书也。
(, 贞观政要, 卷一)
2011-3-31 28
2、书义之要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 齐家明
伦之方, 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 。 然
其屈己而纳谏, 任贤而使能, 恭俭而节
用, 宽厚而爱民, 亦三代而下, 绝无而
仅有者也 。 后之人君,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岂不交有所益乎? 惜
2011-3-31 29
乎是书传写谬误, 窃尝荟萃众本, 参互
考订, 而其义之难明, 音之难通, 字为
之释, 句为之述, 章之不当分者合之,
不当合者分之, 自唐以来, 诸儒之论莫
不采而辑之, 间亦断以己意, 附于其后,
然后此书之旨颇为明白 。
2011-3-31 30
二、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与方略
2011-3-31 31
,贞观政要, 一书凡十卷,内容包括:
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择官、
封建、尊敬师傅、仁义、忠义、孝友、
诚信、儒学等诸多方面内容。
2011-3-31 32
(一)修身是治国的基础
崇尚修身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
贞观君臣也把这一点比作木之根本、流
之泉源。
2011-3-31 33
1、修身为本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学术一向崇尚修身,
,中庸, 九经,修身为先,,大学, 八目,
修身为本。故, 贞观政要, 多有发挥。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
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
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
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朕每
2011-3-31 34
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
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
言,万姓为之解体,…… 离叛亦兴。朕每思
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
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
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
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 贞观政要, 卷一, 君道, )
2011-3-31 35
2,身国一源
唐太宗与魏徵之对答既以国学修身之大
道,以为为君之根本。关于此等思想,魏徵
在一篇奏疏中有进一步发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远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2011-3-31 36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
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
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
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欲伐根以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贞观政要,
卷一, 君道, )
2011-3-31 37
3、修身与政体
修身之理念不仅为君道之要,而且灌注
于政体问题的讨论中:
贞观二年, 太宗问黄门侍郎王圭曰:
? 近代君臣治国, 多劣于前古, 何也? ? 对
曰,? 古之帝王为政, 皆志尚清静, 以百姓
之心为心 。 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 所任
用大臣, 复
2011-3-31 38
非经术之士 。 汉家宰相, 无不精通一经, 朝廷
若有疑事, 皆引经决定, 由是人识礼教, 治致
太平 。 近代重武轻儒, 或参以法律, 儒行既亏,
淳风大坏 。 ? 太宗深然其言 。 自此百官中有学
业优长, 兼识政体者, 多进其阶品, 累加迁擢
焉 。 (, 贞观政要, 卷一, 政体, )
2011-3-31 39
(二)处理 君王 与百姓的关系
太宗君臣从历史经验中体会到民心
的重要性,以为国之兴衰全在于民心之
归向。
2011-3-31 40
1、体察民情
欲使“君位”常保,天下平安,即需体
察民情: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
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
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
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
2011-3-31 41
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
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
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
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
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
历数,自然灵长。?(, 贞观政要, 卷一
,政体, )
2011-3-31 42
2、治乱在理政
魏徵议论自古理政得失,认为大乱之后,
将求致理。他说:
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则帝,
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
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
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
2011-3-31 43
颛顼徵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
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
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
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
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邪?
2011-3-31 44
(二)处理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
个非常重要内容,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
与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和理论思考是不
无关系的。
2011-3-31 45
1、主纳忠谏,臣进直言
贞观三年,李世民对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
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
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
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
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政要, 卷
三, 君臣鉴戒, )。
2011-3-31 46
1、君为元首,臣作股肱
贞观十四年,魏徵上了一篇奏章,论君
臣事颇详:
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
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
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
肱以致治。
2011-3-31 47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
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
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
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
已 …… 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
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
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
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
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贞观政
要, 卷三, 君臣鉴戒, )
2011-3-31 48
3、选贤举能
关于选贤举能,贞观元年李世民对房玄龄
等说: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
官员。故, 书, 称,‘ 任官惟贤才。 ’ 又云:
‘ 官不必备,惟其人。 ’ 若得其善者,虽少
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
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 贞观政要, 卷三, 择官, )
2011-3-31 49
选贤自然就有标准,所以魏徵上疏举证
,说苑, 所提出贤、不肖的“六正”与“六
邪”:
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
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
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
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
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
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
其恶,如此者,良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
2011-3-31 50
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
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
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
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
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
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何谓六邪?一
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
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
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
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
2011-3-31 51
如此者,諛 臣也。三曰内实险陂,外貌小谨,巧言令
色,妬 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
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
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辨足以
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迁之乱,如此者,
谗臣也。五曰专擅权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
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
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
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
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 贞
观政要, 卷三, 择官, )
2011-3-31 52
4、明君与贤臣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
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 云:‘先人有
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
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
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 贞观政要, 卷一, 君道, )
2011-3-31 53
李世民也以此标准自觉要求自己。他说: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
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
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
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政
要, 卷二, 求谏, )
2011-3-31 54
而臣贤多在于君明, 对此李世民曾对封
德彝说:
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 。 君者政源, 人庶
犹水, 君自为诈, 欲臣下行直, 是犹源浊而
望水清, 理不可得 。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深鄙其为人, 如此, 岂可堪为教令? (, 贞
观政要, 卷五, 诚信, )
2011-3-31 55
(三)处理家国之事的原则
处理家国之事的原则是政治哲学向
政治实践领域的转化,也是政治理想走
向现实的努力。
2011-3-31 56
1、公平原则
这是太宗君臣讨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贞观政要, 载: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
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奏
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
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
以为美谈。天子姐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
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
殊,义
2011-3-31 57
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
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
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
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
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
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
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
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
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这世乱,诚愿陛下详之,
则天下幸甚!?(, 贞观政要, 卷五, 公平, )
2011-3-31 58
2、近君子远小人
在封建社会宦官当政而使国中不平之事
发生。魏徵对此颇为不满:
贞观十一年, 时屡有阉宦充外使, 妄有
奏, 事发, 太宗怒 。 魏徵进曰,? 阉竖虽微,
狎进左右, 时有言语, 轻而易信, 浸润之谮,
为患特深 。 今日之明, 必无此虑, 为子孙教,
不可不杜绝其源 。 ? 太宗曰,? 非卿, 朕安
得闻此语? 自今已后, 充使宜停 。 ? ( 同上 )
2011-3-31 59
为了杜绝宦官谮言,魏徵专门奏道: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进君
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
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秕政;远小人,
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
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
刀之一割。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
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
2011-3-31 60
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
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嗅,
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
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
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
恨也。(同上)
2011-3-31 61
3、怀道体仁,知人善任
魏徵在奏折中进一步强调了人君怀道体仁、
知人善任的意义: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于轩、唐;仁义之
隆,莫彰于舜、禹。欲继轩、唐之风,将追
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
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不择善任能,而
2011-3-31 62
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
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
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
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
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
肃而成矣。(同上)
2011-3-31 63
【 复习与练习 】
1.王通?王道政治?论的主要内容。
2., 贞观政要, 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哪里,
其现实意义何在?
3.试述贞观君臣的理国方略。
4.试举例说明, 贞观政要, 的政治伦理,
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2011-3-31 64
【 参考读物 】
1.王通:, 中说,,载于, 四部丛刊,
等。
2.吴兢:, 贞观政要,,岳麓书社 199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