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2011-3-31 2
程颢( 1032—1085)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
先生 。 河南洛阳人 。
曾任地方官吏, 后任
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
里行 。
2011-3-31 3
程颐( 1033—1107)
字正叔, 程颢之弟,
学者称伊川先生 。 曾
任国子监教授, 崇政
殿说书 。
2011-3-31 4
二程兄弟早年同受学于周敦颐,, 敦颐每
令寻孔颜乐处, 所乐何事, (, 宋史 ·周敦颐
传, ) 。 后又与邵雍多有交往 。 张载是二程的
表叔, 也交往甚密 。 程颢兄弟因长期在洛阳讲
学, 其学被称为, 洛学, 。 程颢兄弟的言论与
著作, 后人编为, 二程全书,, 包括, 二程遗
书,,, 二程外书,,, 明道文集,,, 伊川
文集,,, 伊川易传,,, 程氏经说,,, 二
程粹言, 等 。 关于程颢兄弟二人学术观点的异
同, 学界众说不一, 本章以合而述之 。
2011-3-31 5
一、二程兄弟的理本论
2011-3-31 6
程颢兄弟的, 天理, 又称, 理,, 之所以加
之以, 天,, 乃是由于其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
的缘故 。 二程说:
天理云者, 这一个道理, 更有甚穷已? 不
为尧存, 不为桀亡 。 人得之者, 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 。 这上头来, 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
是佗元无少欠, 百理具备 。 (, 二程遗书, 卷
二上 )
2011-3-31 7
“理, 的特性与功用何在呢? 程颐说: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有物必有则, 一物须有一理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凡眼前无非是物, 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 (, 二
程遗书, 卷十九 )
2011-3-31 8
程颐认为, 理, 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事物
都通过, 理, 的分析而明白其奥妙所在 。 从这
个角度说,, 理, 可以看作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根据 。 程颐说:,
散之在理, 则有万殊;统之在道, 则无二
致 。 (, 伊川易传 · 序, )
天下之理一也, 涂虽殊而其归则同, 虑虽
百而其致则一 。 虽物有万殊, 事有万变, 统之
于一, 则无能违也 。 (, 伊川易传, 卷二 )
2011-3-31 9
认为具体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 这就是万
殊, 但最后又殊途同归, 统一于一理, 这就是
,道, 。 二程说:
二气五行刚柔万殊, 圣人所由惟一也 。
(, 二程遗书, 卷六 )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 故推至四海而准 。
须是质诸天地, 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 (, 二程
遗书, 卷二上 )
2011-3-31 10
关于理与事物的关系, 程颢兄弟从体用关
系上加以诠释, 提出, 体用一源,,, 事理一
致, 。 程颐说:
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 显
微无间 。 (, 伊川易传, 序 )
至显者莫如事, 至微者莫如理, 而事理一
致, 显微一源 。 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 以其能
通于此而已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2011-3-31 11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 程颢兄弟不同意张载
把太虚之气看作是万物本原, 看作是道 。 程颐
说:
凡物之散, 其气遂尽, 无复归本原之理 。
天地间如洪炉, 虽生物销铄亦尽, 况既散之气,
岂有复在? 天地造化, 又焉用此既散之气? 其
造化者, 自是生气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2011-3-31 12
二程对于张载的本原论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
程颢明确地说:
立, 清, 虚, 一, 大, 为万物一源, 恐未
安 。 (, 二程遗书, 卷二上 )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 若如
或者以, 清, 虚, 一, 大, 为天道, 则乃以器
言, 而非道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
2011-3-31 13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 程颐说:
离了阴阳更无道, 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 阴
阳, 气也 。 气是形而下者, 道是形而上者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也, 所以
一阴一阳道也, 如一阖一辟谓之变 。 (, 二程
遗书, 卷三 )
2011-3-31 14
阴阳之气所以然之理, 才是形而上的道,
才是阴阳以及万物的最后根源 。 二程说:
盖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其体则谓之易,
其理则谓之道, 其用则谓之神 。 (, 二程遗书,
卷一 )
2011-3-31 15
二、二程兄弟对性、理关系的见解
2011-3-31 16
二程兄弟的理本论是为了人生的道
德践履 。 因此, 在他们进行关于, 天理,
思考时就很自然地将之引入到道德论之
中, 于是产生了, 理, 与, 性, 的关系
问题 。 二程兄弟通过先秦心性论的分析,
以阐述他们在心性学的见解 。 程颐说:
2011-3-31 17
凡言性处, 须看他立意如何 。 且如言, 人性
善,, 性之本也 。, 生之谓性,, 论其所禀也 。
孔子言, 性相近,, 若论其本, 岂可言相近?
只论其所禀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生之谓性, 与, 天命之谓性, 同乎? 性字
不可一概论 。, 生之谓性, 止训所禀受也;
,天命之谓性,, 此言性之理也 。 (, 二程遗
书, 卷二十四 )
2011-3-31 18
“性, 与, 理, 为什么不可分呢? 二程从
,周易, 关于, 穷理尽性, 的传统说法入手展
开讨论 。 二程说:
穷理, 尽性, 至命, 一事也 。 才穷理便尽
性, 尽性便至命 。 因指柱曰:, 此木可以为柱,
理也;其曲直者, 性也;其所以曲直者, 命
也 。, 理, 性, 命, 一而已 。 (, 二程外书,
卷十一 )
2011-3-31 19
既然, 从根本上看, 性, 理, 命难以分开,
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 程颐说:
在天为命, 在义为理, 在人为性, 主于身
为心, 其实一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自理言之谓之天, 自禀受言之谓之性, 自存
诸人言之谓之心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二上 )
2011-3-31 20
就气禀而言, 程颐认为, 人的才质禀于气,
气有清浊, 因而人有贤愚善恶之分 。 程颐说: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 虽荀, 扬亦不知性 。
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 以能明性也 。 性无不善,
2011-3-31 21
而有不善者, 才也 。 性即是理, 理, 则自尧舜
至于途人, 一也 。 才禀于气, 气有清浊, 禀其
清者为贤, 禀其浊者为愚 。 (, 遗书, 卷十八 )
性出于天, 才出于气, 气清则才清, 气浊
则才浊 。 譬犹木焉, 曲直者性也, 可以为栋梁,
可以为榱桷者才也 。 才则有善与不善 。 性则无
不善 。 (, 遗书, 卷十九 )
2011-3-31 22
程颐指出, 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 但才质
所禀受的气不同, 因而人与人有差别 。 程颢说:
,生之谓性,, 性即气, 气即性, 生之谓
也 。 人生气禀, 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
两物相对而生也 。 有自幼而善, 有自幼而恶,
是气禀有然也 。 善固性也, 然恶亦不可不谓之
性也 。 盖, 生之谓性,,, 生而静, 以上不容
说, 才说性时, 便已不是性也 。 (, 二程遗书,
卷一 )
2011-3-31 23
当他们从本体论的角度使用, 理, 与, 性,
的范畴时, 二者并无意义上的分别, 当他们从
发展论角度解释人的差异时, 其, 理, 与, 性,
也就具有特指意义 。 程颢说:
天下善恶皆天理, 谓之恶者非本恶, 但或
过或不及便如此 。 (, 二程遗书, 卷二上 )
2011-3-31 24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
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
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
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
足之物。(, 二程遗书, 卷一)
2011-3-31 25
三、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
2011-3-31 26
程颐有, 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
知,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的名言 。
这句话对后世理学影响极大 。
2011-3-31 27
关于, 敬,, 程颢兄弟认为, 不可把, 敬,
与, 静, 混为一谈 。 程颐说:, 敬则自虚静,
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 ( 同上 ) 用, 主敬, 代
替周敦颐的, 主静, 。 至于, 敬, 的界定, 程
颐说:, 所谓敬者, 主一之谓敬 。 所谓一者,
无适之谓一 。, ( 同上 ) 所谓, 主一,,, 无
适, 。
2011-3-31 28
关于, 穷理,, 程颐说:
明善在乎格物穷理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物我一理, 才明彼, 即晓此, 合内外之道也 。
语其大, 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 至一物之所以
然, 学者皆当理会 。 …… 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
然一草一木皆有理, 须是察 。 (, 二程遗书, 卷
十八 )
2011-3-31 29
二程兄弟关于穷理的途径, 有许多精彩论
述, 如程颐说:
凡一物上有一理, 须是穷致其理 。 穷理亦
多端, 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
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 皆穷理也 。 …… 须
是今日格一件, 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 ( 同上 )
2011-3-31 30
就穷理的方法而言, 程颢兄弟较为重视类
推与积累, 以达到, 脱然贯通, 。 程颐说:
格物穷理, 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 但于一
事上穷尽, 其他可以类推 。 ?? 所以能穷者,
只为万物皆是一理, 至如一物一事虽小, 皆有
是理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2011-3-31 31
所务于穷理, 非道须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
又不道是穷得一理便到, 只是要积累多后, 自
然见去 。 (, 二程遗书, 卷二上 )
人要明理, 若止一物上明之, 亦未济事,
须是集众理, 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 (, 二程遗
书, 卷十七 )
2011-3-31 32
程颢兄弟充分认识, 居敬, 对于, 穷理, 的
重要作用:
入道莫如敬, 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
(, 二程遗书, 卷三 )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易, 所谓, 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须是
直内, 乃是主一之义 。 …… 存此涵养, 久之自然
天理明 。 ( 同上 )
2011-3-31 33
当然, 二程兄弟也没有忽略, 穷理, 的重
要性 。 程颐说:
敬只是涵养一事 。 必有事焉, 须当集义 。
只知用敬, 不知集义, 却是都无事也 。 …… 敬
只是持己之道, 义便知有是有非 。 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 。 若只守一个敬, 不知集义, 却是都
无事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2011-3-31 34
程颢兄弟既要求, 合内外之道,, 又把
,德性之知, 与, 闻见之知, 做加以分别 。 程
颐说:
闻见之知, 非德性之知, 物交物则知之,
非内也, 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 。 德性之知,
不假见闻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致知在格物,, 格物之理, 不若察之于身, 其
得尤切 。 (, 二程遗书, 卷十七 )
2011-3-31 35
不过, 二程是很重视, 致知,,, 穷理,
的 。 由此, 二程兄弟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
后:
须是知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 。
(, 二程遗书, 卷三 )
故人力行, 先须要知 。 非特行难, 知亦难
也 。 …… 譬如人欲往京师, 必知是出那门, 行
2011-3-31 36
那路, 然后可往 。 如不知, 虽有欲往之
心, 其将何之?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须是知了方行得 。 ?? 未致知, 便
欲诚意, 是躐等也 。 学者固当勉强, 然
不致知, 怎生行得? 勉强行者, 安能持
久? ( 同上 )
2011-3-31 37
四,二程兄弟关于天理
人欲的一般看法
2011-3-31 38
二程兄弟提出, 性即理,, 认为人性之本
即为天理;同时又把人欲看作是恶的根源, 而
与天理对立起来 。 程颢说:, 人心莫不有知,
惟蔽于人欲, 则亡天德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 程颐说:, 人之不为善, 欲诱之也 。
诱之而弗知, 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又说:, 视听言动,
非理不为, 即是礼, 礼即是理也 。 不是天理,
便是私欲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2011-3-31 39
二程兄弟还通过诠释, 古文尚书 ·大禹谟,
所谓,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
厥中,, 来阐发其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 。 程
颢说:
,人心惟危,, 人欲也 。, 道心惟微,,
天理也 。, 惟精惟一,, 所以至之 。, 允执厥
中,, 所以行之 。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
2011-3-31 40
程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他说:
,人心,, 私欲也;, 道心,, 正心也 。
,危, 言不安,, 微, 言精微 。 惟其如此, 所
以要精一 。, 惟精惟一, 者, 专要精一之也 。
精之一之, 始能, 允执厥中, 。 中是极至处 。
(, 二程遗书, 卷十九 )
人心私欲, 故危殆;道心天理, 故精微 。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四 )
2011-3-31 41
当然, 二程兄弟所谓, 灭私欲,,
并非, 绝民 之欲而 强人以不 能也,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而是要人
的, 视听言动, 非理不为, (, 二程遗
书, 卷十五 ), 就是要合, 礼, 。
2011-3-31 42
问:, 孀妇于理似不可取 ( 娶 ), 如何?,
曰:, 然 。 凡取, 以配身也 。 若取失节者以配
身, 是己失节也 。, 又问:, 或有孤孀贫穷无
托者, 可再嫁否?, 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
故有是说 。 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二下 )
2011-3-31 43
五、二程兄弟, 洛学, 之南渡
2011-3-31 44
程颢兄弟的弟子众多, 其中有吕大临,
谢良佐, 游酢, 杨时最为杰出, 被称为
程门四弟子, 杨时被称为, 南渡洛学大
宗, 。 (, 宋元学案 ·龟山学案, )
2011-3-31 45
杨时( 1053—1135)
字中立, 南剑州将乐
( 今福建将乐 ) 人 。
世居将乐北龟山之下,
学者称龟山先生 。 宋
神宗熙宁九年 ( 1076)
进士及第, 官至龙图
阁直学士 。
2011-3-31 46
在哲学思想上, 杨时在继承程颢兄弟, 理
本论, 的同时, 还继承了先儒有关, 气, 的思
想 。 他说:
通天地一气耳 。 天地, 其体也;气, 体之
充也 。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均一气耳 。 (, 孟
子解,,, 杨龟山先生集, )
2011-3-31 47
对于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理一分殊, 这一
概念, 杨时从伦理学的角度作了更进一步的阐
发 。 他说:
天下之物, 理一而分殊, 知其理一, 所以
为仁;知其分殊, 所以为义 。 权其分之轻重,
无铢分之差, 则精矣 。 (, 答胡康侯,,, 杨
龟山先生集, )
2011-3-31 48
【 复习与练习 】
1.程颢兄弟是如何讲, 一理, 与, 万理, 的关
系?
2.程颢兄弟是如何将理气关系运用于解释人性
的?
3.程颢兄弟的, 居敬, 与, 穷理, 包括哪些内
容?
二者的关系如何?
4.程颢兄弟是如何将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的?
2011-3-31 49
【 参考读物 】
1., 二程集,,中华书局 1981年版。
2.潘富恩等:,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
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庞万里:, 二程哲学体系,,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
第三章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2011-3-31 2
程颢( 1032—1085)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
先生 。 河南洛阳人 。
曾任地方官吏, 后任
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
里行 。
2011-3-31 3
程颐( 1033—1107)
字正叔, 程颢之弟,
学者称伊川先生 。 曾
任国子监教授, 崇政
殿说书 。
2011-3-31 4
二程兄弟早年同受学于周敦颐,, 敦颐每
令寻孔颜乐处, 所乐何事, (, 宋史 ·周敦颐
传, ) 。 后又与邵雍多有交往 。 张载是二程的
表叔, 也交往甚密 。 程颢兄弟因长期在洛阳讲
学, 其学被称为, 洛学, 。 程颢兄弟的言论与
著作, 后人编为, 二程全书,, 包括, 二程遗
书,,, 二程外书,,, 明道文集,,, 伊川
文集,,, 伊川易传,,, 程氏经说,,, 二
程粹言, 等 。 关于程颢兄弟二人学术观点的异
同, 学界众说不一, 本章以合而述之 。
2011-3-31 5
一、二程兄弟的理本论
2011-3-31 6
程颢兄弟的, 天理, 又称, 理,, 之所以加
之以, 天,, 乃是由于其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
的缘故 。 二程说:
天理云者, 这一个道理, 更有甚穷已? 不
为尧存, 不为桀亡 。 人得之者, 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 。 这上头来, 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
是佗元无少欠, 百理具备 。 (, 二程遗书, 卷
二上 )
2011-3-31 7
“理, 的特性与功用何在呢? 程颐说: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有物必有则, 一物须有一理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凡眼前无非是物, 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 (, 二
程遗书, 卷十九 )
2011-3-31 8
程颐认为, 理, 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事物
都通过, 理, 的分析而明白其奥妙所在 。 从这
个角度说,, 理, 可以看作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根据 。 程颐说:,
散之在理, 则有万殊;统之在道, 则无二
致 。 (, 伊川易传 · 序, )
天下之理一也, 涂虽殊而其归则同, 虑虽
百而其致则一 。 虽物有万殊, 事有万变, 统之
于一, 则无能违也 。 (, 伊川易传, 卷二 )
2011-3-31 9
认为具体事物各有其不同的理, 这就是万
殊, 但最后又殊途同归, 统一于一理, 这就是
,道, 。 二程说:
二气五行刚柔万殊, 圣人所由惟一也 。
(, 二程遗书, 卷六 )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 故推至四海而准 。
须是质诸天地, 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 (, 二程
遗书, 卷二上 )
2011-3-31 10
关于理与事物的关系, 程颢兄弟从体用关
系上加以诠释, 提出, 体用一源,,, 事理一
致, 。 程颐说:
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 显
微无间 。 (, 伊川易传, 序 )
至显者莫如事, 至微者莫如理, 而事理一
致, 显微一源 。 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 以其能
通于此而已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2011-3-31 11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 程颢兄弟不同意张载
把太虚之气看作是万物本原, 看作是道 。 程颐
说:
凡物之散, 其气遂尽, 无复归本原之理 。
天地间如洪炉, 虽生物销铄亦尽, 况既散之气,
岂有复在? 天地造化, 又焉用此既散之气? 其
造化者, 自是生气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2011-3-31 12
二程对于张载的本原论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
程颢明确地说:
立, 清, 虚, 一, 大, 为万物一源, 恐未
安 。 (, 二程遗书, 卷二上 )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 若如
或者以, 清, 虚, 一, 大, 为天道, 则乃以器
言, 而非道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
2011-3-31 13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 程颐说:
离了阴阳更无道, 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 阴
阳, 气也 。 气是形而下者, 道是形而上者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也, 所以
一阴一阳道也, 如一阖一辟谓之变 。 (, 二程
遗书, 卷三 )
2011-3-31 14
阴阳之气所以然之理, 才是形而上的道,
才是阴阳以及万物的最后根源 。 二程说:
盖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其体则谓之易,
其理则谓之道, 其用则谓之神 。 (, 二程遗书,
卷一 )
2011-3-31 15
二、二程兄弟对性、理关系的见解
2011-3-31 16
二程兄弟的理本论是为了人生的道
德践履 。 因此, 在他们进行关于, 天理,
思考时就很自然地将之引入到道德论之
中, 于是产生了, 理, 与, 性, 的关系
问题 。 二程兄弟通过先秦心性论的分析,
以阐述他们在心性学的见解 。 程颐说:
2011-3-31 17
凡言性处, 须看他立意如何 。 且如言, 人性
善,, 性之本也 。, 生之谓性,, 论其所禀也 。
孔子言, 性相近,, 若论其本, 岂可言相近?
只论其所禀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生之谓性, 与, 天命之谓性, 同乎? 性字
不可一概论 。, 生之谓性, 止训所禀受也;
,天命之谓性,, 此言性之理也 。 (, 二程遗
书, 卷二十四 )
2011-3-31 18
“性, 与, 理, 为什么不可分呢? 二程从
,周易, 关于, 穷理尽性, 的传统说法入手展
开讨论 。 二程说:
穷理, 尽性, 至命, 一事也 。 才穷理便尽
性, 尽性便至命 。 因指柱曰:, 此木可以为柱,
理也;其曲直者, 性也;其所以曲直者, 命
也 。, 理, 性, 命, 一而已 。 (, 二程外书,
卷十一 )
2011-3-31 19
既然, 从根本上看, 性, 理, 命难以分开,
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 程颐说:
在天为命, 在义为理, 在人为性, 主于身
为心, 其实一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自理言之谓之天, 自禀受言之谓之性, 自存
诸人言之谓之心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二上 )
2011-3-31 20
就气禀而言, 程颐认为, 人的才质禀于气,
气有清浊, 因而人有贤愚善恶之分 。 程颐说: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 虽荀, 扬亦不知性 。
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 以能明性也 。 性无不善,
2011-3-31 21
而有不善者, 才也 。 性即是理, 理, 则自尧舜
至于途人, 一也 。 才禀于气, 气有清浊, 禀其
清者为贤, 禀其浊者为愚 。 (, 遗书, 卷十八 )
性出于天, 才出于气, 气清则才清, 气浊
则才浊 。 譬犹木焉, 曲直者性也, 可以为栋梁,
可以为榱桷者才也 。 才则有善与不善 。 性则无
不善 。 (, 遗书, 卷十九 )
2011-3-31 22
程颐指出, 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 但才质
所禀受的气不同, 因而人与人有差别 。 程颢说:
,生之谓性,, 性即气, 气即性, 生之谓
也 。 人生气禀, 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
两物相对而生也 。 有自幼而善, 有自幼而恶,
是气禀有然也 。 善固性也, 然恶亦不可不谓之
性也 。 盖, 生之谓性,,, 生而静, 以上不容
说, 才说性时, 便已不是性也 。 (, 二程遗书,
卷一 )
2011-3-31 23
当他们从本体论的角度使用, 理, 与, 性,
的范畴时, 二者并无意义上的分别, 当他们从
发展论角度解释人的差异时, 其, 理, 与, 性,
也就具有特指意义 。 程颢说:
天下善恶皆天理, 谓之恶者非本恶, 但或
过或不及便如此 。 (, 二程遗书, 卷二上 )
2011-3-31 24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
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
若小有污坏,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
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
足之物。(, 二程遗书, 卷一)
2011-3-31 25
三、二程兄弟关于性命修行的精神
2011-3-31 26
程颐有, 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
知,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的名言 。
这句话对后世理学影响极大 。
2011-3-31 27
关于, 敬,, 程颢兄弟认为, 不可把, 敬,
与, 静, 混为一谈 。 程颐说:, 敬则自虚静,
不可把虚静唤做敬 。, ( 同上 ) 用, 主敬, 代
替周敦颐的, 主静, 。 至于, 敬, 的界定, 程
颐说:, 所谓敬者, 主一之谓敬 。 所谓一者,
无适之谓一 。, ( 同上 ) 所谓, 主一,,, 无
适, 。
2011-3-31 28
关于, 穷理,, 程颐说:
明善在乎格物穷理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物我一理, 才明彼, 即晓此, 合内外之道也 。
语其大, 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 至一物之所以
然, 学者皆当理会 。 …… 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
然一草一木皆有理, 须是察 。 (, 二程遗书, 卷
十八 )
2011-3-31 29
二程兄弟关于穷理的途径, 有许多精彩论
述, 如程颐说:
凡一物上有一理, 须是穷致其理 。 穷理亦
多端, 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
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 皆穷理也 。 …… 须
是今日格一件, 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 ( 同上 )
2011-3-31 30
就穷理的方法而言, 程颢兄弟较为重视类
推与积累, 以达到, 脱然贯通, 。 程颐说:
格物穷理, 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 但于一
事上穷尽, 其他可以类推 。 ?? 所以能穷者,
只为万物皆是一理, 至如一物一事虽小, 皆有
是理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2011-3-31 31
所务于穷理, 非道须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
又不道是穷得一理便到, 只是要积累多后, 自
然见去 。 (, 二程遗书, 卷二上 )
人要明理, 若止一物上明之, 亦未济事,
须是集众理, 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 (, 二程遗
书, 卷十七 )
2011-3-31 32
程颢兄弟充分认识, 居敬, 对于, 穷理, 的
重要作用:
入道莫如敬, 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
(, 二程遗书, 卷三 )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易, 所谓, 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须是
直内, 乃是主一之义 。 …… 存此涵养, 久之自然
天理明 。 ( 同上 )
2011-3-31 33
当然, 二程兄弟也没有忽略, 穷理, 的重
要性 。 程颐说:
敬只是涵养一事 。 必有事焉, 须当集义 。
只知用敬, 不知集义, 却是都无事也 。 …… 敬
只是持己之道, 义便知有是有非 。 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 。 若只守一个敬, 不知集义, 却是都
无事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2011-3-31 34
程颢兄弟既要求, 合内外之道,, 又把
,德性之知, 与, 闻见之知, 做加以分别 。 程
颐说:
闻见之知, 非德性之知, 物交物则知之,
非内也, 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 。 德性之知,
不假见闻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致知在格物,, 格物之理, 不若察之于身, 其
得尤切 。 (, 二程遗书, 卷十七 )
2011-3-31 35
不过, 二程是很重视, 致知,,, 穷理,
的 。 由此, 二程兄弟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
后:
须是知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 。
(, 二程遗书, 卷三 )
故人力行, 先须要知 。 非特行难, 知亦难
也 。 …… 譬如人欲往京师, 必知是出那门, 行
2011-3-31 36
那路, 然后可往 。 如不知, 虽有欲往之
心, 其将何之? (, 二程遗书, 卷十八 )
须是知了方行得 。 ?? 未致知, 便
欲诚意, 是躐等也 。 学者固当勉强, 然
不致知, 怎生行得? 勉强行者, 安能持
久? ( 同上 )
2011-3-31 37
四,二程兄弟关于天理
人欲的一般看法
2011-3-31 38
二程兄弟提出, 性即理,, 认为人性之本
即为天理;同时又把人欲看作是恶的根源, 而
与天理对立起来 。 程颢说:, 人心莫不有知,
惟蔽于人欲, 则亡天德也 。,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 程颐说:, 人之不为善, 欲诱之也 。
诱之而弗知, 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又说:, 视听言动,
非理不为, 即是礼, 礼即是理也 。 不是天理,
便是私欲 。, (, 二程遗书, 卷十五 )
2011-3-31 39
二程兄弟还通过诠释, 古文尚书 ·大禹谟,
所谓,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
厥中,, 来阐发其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 。 程
颢说:
,人心惟危,, 人欲也 。, 道心惟微,,
天理也 。, 惟精惟一,, 所以至之 。, 允执厥
中,, 所以行之 。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
2011-3-31 40
程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他说:
,人心,, 私欲也;, 道心,, 正心也 。
,危, 言不安,, 微, 言精微 。 惟其如此, 所
以要精一 。, 惟精惟一, 者, 专要精一之也 。
精之一之, 始能, 允执厥中, 。 中是极至处 。
(, 二程遗书, 卷十九 )
人心私欲, 故危殆;道心天理, 故精微 。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四 )
2011-3-31 41
当然, 二程兄弟所谓, 灭私欲,,
并非, 绝民 之欲而 强人以不 能也,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五 ), 而是要人
的, 视听言动, 非理不为, (, 二程遗
书, 卷十五 ), 就是要合, 礼, 。
2011-3-31 42
问:, 孀妇于理似不可取 ( 娶 ), 如何?,
曰:, 然 。 凡取, 以配身也 。 若取失节者以配
身, 是己失节也 。, 又问:, 或有孤孀贫穷无
托者, 可再嫁否?, 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
故有是说 。 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
(, 二程遗书, 卷二十二下 )
2011-3-31 43
五、二程兄弟, 洛学, 之南渡
2011-3-31 44
程颢兄弟的弟子众多, 其中有吕大临,
谢良佐, 游酢, 杨时最为杰出, 被称为
程门四弟子, 杨时被称为, 南渡洛学大
宗, 。 (, 宋元学案 ·龟山学案, )
2011-3-31 45
杨时( 1053—1135)
字中立, 南剑州将乐
( 今福建将乐 ) 人 。
世居将乐北龟山之下,
学者称龟山先生 。 宋
神宗熙宁九年 ( 1076)
进士及第, 官至龙图
阁直学士 。
2011-3-31 46
在哲学思想上, 杨时在继承程颢兄弟, 理
本论, 的同时, 还继承了先儒有关, 气, 的思
想 。 他说:
通天地一气耳 。 天地, 其体也;气, 体之
充也 。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均一气耳 。 (, 孟
子解,,, 杨龟山先生集, )
2011-3-31 47
对于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理一分殊, 这一
概念, 杨时从伦理学的角度作了更进一步的阐
发 。 他说:
天下之物, 理一而分殊, 知其理一, 所以
为仁;知其分殊, 所以为义 。 权其分之轻重,
无铢分之差, 则精矣 。 (, 答胡康侯,,, 杨
龟山先生集, )
2011-3-31 48
【 复习与练习 】
1.程颢兄弟是如何讲, 一理, 与, 万理, 的关
系?
2.程颢兄弟是如何将理气关系运用于解释人性
的?
3.程颢兄弟的, 居敬, 与, 穷理, 包括哪些内
容?
二者的关系如何?
4.程颢兄弟是如何将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的?
2011-3-31 49
【 参考读物 】
1., 二程集,,中华书局 1981年版。
2.潘富恩等:,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
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庞万里:, 二程哲学体系,,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