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七章 清代汉学与颜元
戴震的理性反思
2011-3-31 2
继明末清初顾炎武, 王夫之和黄宗羲对
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官方化的理学进行批判或总
结之后, 当时的学术界逐渐形成了, 汉学, 之
风尚 。 虽然, 汉学家的主要功夫是所谓的经籍
整理与考据, 但因为所遵循的乃是汉儒传统,
所以在从事考据的时候兼及哲理思想的探索这
是必须面对的 。 两者的发展是互为背景的, 并
且也具有互相推动的作用 。 故而, 我们研究此
一时期的哲理思想不能不涉及汉学的总体情况;
反过来说, 研讨汉学乃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此一
时期哲理思想发展演变的文化背景 。
2011-3-31 3
一、清代汉学的形成
及其研究方法
2011-3-31 4
清乾隆时期, 朝廷大兴文字狱, 同时, 为
清理民间所收藏书籍开四库馆, 招纳众多学者
编纂, 四库全书,, 致使许多学者转向考据训
诂之学 。 他们推崇汉儒之学的质朴, 而与宋儒
的义理之学相对, 故又称, 汉学, 。 清代汉学
在古籍整理方面, 在研究方法方面, 均有不少
建树 。
2011-3-31 5
(一 )发展脉络
2011-3-31 6
1、汉学的开创者
清代汉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
初的顾炎武 。 但后来的汉学只是继承其
考据训诂的方法 。 一般认为, 清代汉学
始于阎若璩 。
2011-3-31 7
阎若璩( 1636—1704)
字百诗, 号潜邱 。 祖籍山西太原,
后迁居江苏淮安 。
2011-3-31 8
阎若璩, 自然于考据训诂, 其所撰
,古文尚书疏证, 最为著名;该著作用
考据方法论证东晋梅赜所献, 古文尚书,
和, 孔安国尚书传, 出于伪作 。 阎若璩
的著作还有, 潜邱札记,,, 孟子生卒
年月考,,, 四书释地, 等 。
2011-3-31 9
与阎若璩同时代的著名汉学
家还有胡渭, 毛奇龄等 。
2011-3-31 10
胡渭( 1633—1714)
初名渭生, 字胐明, 号东樵 。 浙江
德清人 。
2011-3-31 11
撰, 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
,河图,,, 洛书, 本出于五代末宋初
道士陈抟,邵雍、朱熹袭用其说,于是
盛行。胡渭的著作还有, 禹贡锥指,,
,洪范正论, 等。
2011-3-31 12
毛奇龄( 1623—1716)
一名甡, 字大可, 号
秋晴 。 浙江萧山人 。
2011-3-31 13
毛奇龄精于经学, 著作颇丰 。 所著
分经集凡五十种, 文集合诗赋杂著凡二
百四十三卷 。 其治经不依宋儒, 且好为
驳辨以求胜, 务与朱熹立异;并有, 古
文尚书冤词,, 力反阎若璩之说, 以
,古文尚书, 为真 。
2011-3-31 14
2、吴派与皖派的形成
乾隆时期, 汉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
,许郑之学大明, ( 皮锡瑞:, 经学历
史,,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第 341页 ),
形成以吴县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安徽戴
震为首的皖派 。
2011-3-31 15
惠栋( 1679—1758)
字定宇, 号松崖, 人称小红豆先生 。
江苏吴县人 。
2011-3-31 16
惠栋的著作有, 九经古义,,, 周
易述,,, 古文尚书考,,, 明堂大道
录, 等 。 惠栋的弟子著名者有江声, 余
萧客, 以及再传弟子江藩 。 吴派以汉儒
经说为宗,, 唯汉是信, 。
2011-3-31 17
戴震之学源出于江永 。
2011-3-31 18
江永( 1681—1762)
字慎修 。 婺源 ( 今属江西 ) 人 。 深于
,三礼 (, 仪礼,,, 周礼,,, 礼
记, ),, 撰, 礼记纲目, ;又精于音
韵, 撰, 古韵标准,,, 音学辨微, 等;
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所探究 。
2011-3-31 19
3、其他学者
除惠栋为首的吴派和戴震为首的皖
派之外, 乾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还有:
2011-3-31 20
庄存与( 1719—1788)
字方耕, 号养恬 。 武进 ( 今江苏常
州 ) 人 。 治经不拘于汉学, 宋学之别,
而求其融合, 为常州学派的开创者 。 著
作有, 春秋正辞, 等;后人汇为, 味经
斋遗书, 。
2011-3-31 21
汪中( 1745—1794)
字容甫, 江苏江都人 。 治经不专一
家, 讲求实事求是, 志于用世之学, 成
一家之言, 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 。 著作
有, 墨子序,,, 荀卿子通论,,, 述
学, 等 。
2011-3-31 22
焦循( 1763—1820)
字理堂, 晚号里堂先生 。 江苏甘泉
( 今扬州 ) 人 。
2011-3-31 23
焦循, 治经主张以考据与义理并重, 重视
个性化的思想, 重视贯通, 反对执一 。 著作有
,六经补疏,,, 易学三书 (, 通释,,, 图
略,,, 章句, ),,, 孟子正义,,, 里堂
学算记 (, 加减乘除释,,, 天元一释,,
,释弧,,, 释轮,,, 释椭, ),,, 雕菰
集, 等 。
2011-3-31 24
阮元( 1764—1849)
字伯元, 号芸台 。 江苏仪征人 。
2011-3-31 25
阮元治经专宗汉学,主训诂。学术
上,主编, 经籍纂诂,,校刻, 十三经
注疏,,汇刻, 皇清经解,,辑成, 畴
人传,,另有著作, 揅经室集, 等。
2011-3-31 26
(二)研究方法
2011-3-31 27
汉学就是运用汉儒考据训诂的方法
研究整理古代典籍 。 关于考据训诂, 以
下且以戴震对, 尚书 ·尧典,,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 中, 光, 的考据为例加以说
明 。 戴震说:
2011-3-31 28
孔, 传,, 光, 充也 ?, 陆德明, 释文,
无音切, 孔冲远, 正义, 曰,? 光, 充,, 释
言, 文 。 ? 据郭本, 尔雅,, ? 桄, 颎, 充
也 。 ? 注曰,? 皆充盛也 。 ?, 释文, 曰:
? 桄, 孙作光, 古黄反 。 ? 用是言之, 光之为
充,, 尔雅, 具有其义 。 ??, 尔雅,, 桄 ?
字, 六经不见 。, 说文,, ? 桄, 充也 。 ? 孙
2011-3-31 29
愐, 唐韵,, ? 古旷反 。 ?, 乐记,, ? 钟声
铿, 铿以立号, 号以立横, 横以立武 。 ? 郑康
成注曰,? 横, 充也, 谓气作充满也 。 ?, 释
文, 曰,? 横, 古旷反 。 ?, 孔子闲居, 篇:
? 夫民之父母乎, 必达于礼乐之原, 以致五至
而行三无, 以横于天下 。 ? 郑注曰,? 横, 充
也 。 ? 疏家不知其义出, 尔雅, 。, 尧典, 古
本必有作 ? 横被四表 ? 者 。 横被, 广被也 。 正
2011-3-31 30
如, 记, 所云 ? 横于天下 ?, ? 横乎四海 ? 是
也 。 ? 横四表 ?, ? 格上下 ? 对举 。 溥 徧 所及
曰横, 贯通所至曰格 。 ??, 横 ? 转写为
? 桄 ?, 脱误为 ? 光 ? 。 追原古初, 当读 ? 古
旷反 ?, 庶合充 霩 广远之义 。 而, 释文, 于
,尧典, 无音切, 于, 尔雅, 乃 ? 古黄反 ?,
殊少精核 。 (, 戴震全集, 第五册, 与王内翰
凤喈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2235—2236页 )
2011-3-31 31
二、颜元关于尊重人道
推崇实践的思想
2011-3-31 32
在汉学勃兴前后, 许多儒家人物一直对经
典考据怀有浓厚兴趣, 他们在经典的解读过程
中也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 。 颜元是这批思想家
当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 他的学术作风上承顾炎
武, 下启戴震 。 其学术活动与特色介于清初的
批判风潮与胡渭, 毛奇龄等人的考据实学之间 。
2011-3-31 33
颜元( 1635—1704)
字易直, 又字浑然,
号习斋, 博野 ( 今属
河北 ) 人 。
2011-3-31 34
少好陆王, 随又笃信程朱, 最后批判程朱,
主张恢复, 周孔正学, 。 一生教书, 行医, 未
做过官 。 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 。 主张多研究
实际问题和科学技术, 反对死读书 。 哲学著作
主要有, 四存编,,, 四书正误,,, 朱子语
类评,,, 习斋记余, 等 。
2011-3-31 35
(一)追求本质,渴望理想
2011-3-31 36
颜元有一个明确的意识指向, 就是对世界,
人性和社会历史的共同本质的探索, 表现出一
种鲜明的本质主义 。 他说:
又承教近代大儒,孤介立品,宏通建业,
或著作立言,接踵而起,独叹圣学绝响。而以
庖羲之 ‘ 一画 ’,唐、虞之 ‘ 一中 ’,孔门之
2011-3-31 37
,一贯 ? 勉仆。夫庖羲大圣,? 一画 ? 泻天地
之秘,第大圣自喻,而以 ? 一画 ? 之散见,如
八八六十四卦,与天地共见之而已。唐、虞之
? 一中 ?,第尧、舜、禹三圣面授,而以 ? 一
中 ? 之作用,如三事六府,与天下共见而已。
孔门之 ? 一贯 ?,第孔子与颜、曾面授,而以
? 一贯 ? 之散殊,如四教、六艺,与三千人共
见之而已。(, 颜元集, 第 424页,中华书局
1987版)
2011-3-31 38
正是这种对, 一, 的普遍意义的追求, 使
得颜元的整个思想都贯穿着对一体性, 统一性
的追求 。 那么这种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呢? 如
其所云:
三才既立, 有日月则不能无照临, 有山川
则不能无流峙, 有耳目则不能无视听;佛不能
使天无日月, 不能使地无山川, 不能使人无耳
目, 安其能空乎? 道不能使日月不照临, 不能
使山川不流峙, 不能使耳目不视听, 安在其能
静乎 ! (, 颜元集, 第 125页 )
2011-3-31 39
对普遍本质的, 一, 的追求, 使他将这物
质世界的总根源依然归之于, 太极, 。 他说:
太极肇阴阳, 阴阳生五行, 阴阳五行之清
焉者, 气也;浊焉者, 形也;气皆天也, 形皆
地也 。 有天中之地, 若山树出地上入气中, 及
星陨皆成石, 日月星辰皆出地下是也 。 有地中
之天, 若穴井泉脉入地下, 通形中, 及蒸蒸成
云雾, 发生草木者是也 。 (, 颜元集,, 第
551页 )
2011-3-31 40
然而, 这物质的世界并不是死的物, 而是
活的宇宙, 它与人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或一致性,
就是生命 。 他说:
宇宙真气即宇宙生气, 人心真理即人心生
理 。 全其真理, 自全其生理 。 微独自全其生理,
方且积其全真理者而全宇宙之真气, 以挟宇宙
生生之气 。 (, 颜元集,, 第 409页 )
2011-3-31 41
这宇宙真气和人心真理不仅仅是生命之理,
还是颜元心目中的理想原则和道德标准 。 他说:
予悲夫人心之真理日散, 惧夫宇宙之真气
渐硗, 则人之为生与宇宙之生生将终不虞, 夏
也哉 ! 即终不虞, 夏, 何遽不存虞, 夏意? 存
虞, 夏意, 终有虞, 夏望也 。 乃历观诸史册,
博求之当世, 殊不似商周前之人心宇宙, 处处
真气洋溢, 人人真理布 濩 也 。 存人心之真理,
以撑持宇宙之真气者, 止数忠臣, 孝子, 节妇
耳 。 (, 颜元集,, 第 409页 )
2011-3-31 42
掌握真理的只是少数几个封建传统道德的
典范 。 这种真理观与他的历史观是完全一致的 。
他说:
吾每叹三代之良法, 汉莫及焉;汉之良法,
唐莫及焉;唐之良法, 宋莫及焉;宋之良法,
明莫及焉;盖气运治术之递降也如此 。 (, 颜
元集,, 第 404页 )
2011-3-31 43
(二)推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011-3-31 44
在天地之间, 人是最宝贵的, 人是万物之
灵 。 这观点虽然不是颜元所创, 但他对人道的
推崇有其高于前人的地方 。 他说:
天地者, 万物之大父母也;父母者传天地
之化者也 。 而人则独得天地之全, 为万物之秀
也 。 得全于天地, 斯异于万物而独贵;惟秀于
万物, 斯役使万物而独灵 。 独贵于万物而得全
于天地, 则无亏欠于天地, 是谓天地之肖子;
独灵于万物而为秀于天地, 则有功劳于天地,
是谓天地之孝子 。 (, 颜元集,, 第 511页 )
2011-3-31 45
在颜元看来, 将气质之性视为恶, 是对人
的生命意义的否定, 是典型的佛教观点 。 他说:
明言气质浊恶, 污吾性, 坏吾性 。 不知耳
目, 口鼻, 手足, 五脏, 六腑, 筋骨, 血肉,
毛发俱秀且备者, 人之质也, 虽蠢, 犹异于物
也;呼吸充周荣润, 运用五官百骸粹且灵者,
2011-3-31 46
人之气也, 虽蠢, 犹异于物也;故曰,? 人为
万物之灵 ?, 故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 ? 。 其
灵而能为者, 即气质也 。 非气质无以为性, 非
气质无以见性也 。 今乃以本来之气质而恶之,
其势不并本来之性而恶之不已也 。 以作圣之气
质而视为污性, 坏性, 害性之物, 明是禅家六
贼之说, 其势不混儒释而一之不已也 。 (, 颜
元集,, 第 15页 )
2011-3-31 47
否定人的肉体的存在价值, 就是否定人的
生命存在, 否定人的价值与意义, 这自然是佛
教的观点 。 正是在这意义上他说:
无非欲人共见乎天道之无他, 人性之本善,
使古圣贤性习之原旨昭然复明于世, 则人知为
丝毫之恶, 皆自玷其光莹之本体, 极神圣之善,
2011-3-31 48
始自践其固有之形骸;而异端重性轻形
因而灭绝伦纪之说, 自不得以惑人心,
喜静恶动因而废弃六艺之妄, 自不得以
芜正道 。 (, 颜元集,, 第 22页 )
2011-3-31 49
人无论肉体与精神都是本善的, 而人的恶
则是后天习染所造成的 。 他说:
及世味纷乘, 贞邪不一, 惟圣人禀有全德,
大中至正, 顺应而不失其则 。 下此者, 财色诱
于外, 引而之左, 则蔽其当爱而不见, 爱其所
不当爱, 而贪营之刚恶出焉;私小据于己, 引
而之右, 则蔽其当爱而不见, 爱其所不当爱,
而鄙吝之柔恶出焉;以至羞恶被引而为侮夺,
残忍, 辞让被引而为伪饰, 谄媚, 是非被引而
为奸雄, 小巧, 种种之恶所从来也 。 (, 颜元
集,, 第 28页 )
2011-3-31 50
不因此而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人的欲望
本身是有罪的, 人的生命是不应该因此而被否
定的 。 他说:
耳听邪声, 目视邪色, 非耳目之罪也, 亦
非视听之罪也, 皆误也, 皆误用其情也 。 误始
恶, 不误不恶也;引蔽始误, 不引蔽不误也;
习染始终误, 不习染不终误也 。 去其引蔽习染
者, 则犹是爱之情也, 犹是爱之才也, 犹是用
爱之人之气质也;而恻其所当恻, 隐其所当隐,
仁之性复矣 。 (, 颜元集,, 第 29-30页 )
2011-3-31 51
他在强调恶的后天性的同时, 强调善恶由
己的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中的意义 。 他说:
人为万物之灵, 又非币帛所可伦也 。 币帛
既染, 虽故质尚在而骤不能复素;人则极凶大
憝, 本体自在, 止视反不反, 力不力之间耳 。
(, 颜元集,, 第 29页 )
2011-3-31 52
为善或者为恶, 不是完全被动的, 而是一
种主体自觉的行为, 这种主体性使每个道德主
体的行为要自我负责 。 他说:
水流未远而浊, 是水出泉即遇易亏之土,
水全无与也, 水亦无如何也 。 人之自幼而恶,
是本身气质偏驳, 易于引蔽习染, 人与有责也,
人可自力也 。 (, 颜元集,, 第 11页 )
2011-3-31 53
(三)外在价值与内
在价值的统一
2011-3-31 54
他对人丰富的主体性还有更深刻的认识 。
他说:
某闻气机消长, 否泰天地, 有不能自主理
数使然也;方其消极而长, 否极而泰, 天地必
生一人以主之亦理数使然也 。 然粤稽孔孟以前,
天地所生以主此气机者, 率皆实文, 实行, 实
体, 实用卒为天地造实绩, 而民以安, 物以阜 。
(, 颜元集,, 第 47页 )
2011-3-31 55
虽然他将这种能力归之于圣人, 但毕竟蕴
含了实践观的萌芽 。 他说:
六行乃吾性设施, 六艺乃吾性材具, 九容
乃吾性发现, 九德乃吾性成就;制礼作乐, 燮
理阴阳, 裁成天地, 乃吾性舒张;万物咸若,
地平天成, 太和宇宙, 乃吾性结果 。 (, 颜元
集,, 第 2页 )
2011-3-31 56
这种实践观还表现在他对, 格物致知, 的
解释上 。 他说:,‘ 格 ’ 即手格猛兽之格, 手
格杀之之格 。, (, 颜元集,, 第 15页 ) 这种
将理学的思维与辩析过程的, 格, 释为实践过
程的动手能力, 所以他的认识论中的实践性显
得更为突出 。 他说:
虽从形色料为可食之物, 亦不知味之如何
辛也, 必箸取而纳之口, 乃知如此味辛 。
(, 颜元集,, 第 159页 )
2011-3-31 57
关于实践他还说:
譬之学琴然:诗书犹琴谱也。烂熟琴谱,
讲解分明,可谓学琴乎?故曰以讲读为求道之
功,相隔千里也。更有一妄人,指琴谱曰,是
即琴也,辨音律,协声韵,理性情,通神明,
此物此事也。谱果琴乎?故曰以书为道,相隔
万里也。千里万里,何言之远也!亦譬之学琴
2011-3-31 58
然:歌得其调,抚娴其指,弦求中音,徽求中
节,声求协律,是谓之学琴矣,未为习琴也。
手随心,音随手,清浊、疾徐有常规,鼓有常
功,奏有常乐,是之谓习琴矣,未为能琴也。
弦器可手制也,音律可耳审也,诗歌惟其所欲
也,心与手忘,手与弦忘,私欲不作于心,太
和常在于室,感应阴阳,化物达天,于是乎命
之曰能琴。(, 颜元集,,第 78-79页)
2011-3-31 59
从本质上说, 德性修养根本就是一个实践
过程而不是理论推理过程 。 如其所云:
吾愿求道者尽性而已矣, 尽性者实徵之吾
身而已矣, 徵身者动与万物共见而已矣 。 吾身
之百体, 吾性之作用也, 一体不灵则一用不具 。
天下之万物, 吾性之措施也, 一物不称其情则
措施有累 。 身世打成一片, 一滚做功, 近自几
席, 远达民物, 下自邻比, 上暨庙廊, 粗自洒
扫, 精通燮理, 至于尽伦定制, 阴阳和, 位育
彻, 吾性之真全矣 。 (, 颜元集,, 第 129页 )
2011-3-31 60
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 才能达到德性修养
的目的, 所谓, 践形而尽性, 。 ( 同上, 第 84
页 ) 而这种个体的尽性并不是德性修养的最终
目的 。 他说:
尧舜之 ? 明四目, 达四聪 ?, ? 仁如天,
智如神 ?, 尽一身之性也; ? 克谐以孝, 敦睦
九族 ?, 尽一家之性也; ? 百姓昭明, 黎民于
变时雍 ?, 与天下共尽其性也 。 天地清宁, 万
世永赖, 合古今乾坤通尽其性也 。 (, 颜元
集,, 第 248页 )
2011-3-31 61
由于重视社会实践, 他是动机与效果的统
一论者, 他说:, 正其谊以谋其利, 明其道而
计其功 。, (, 颜元集,, 第 163页 ) 正是这
种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观点, 使他强调理想或
真理的实用价值 。 他说:
盖吾子之所谓道, 即指德行兼六艺而言 。
所谓学, 即指养德修行习六艺而言 。 若如此谋
达而见用, 固不忧贫, 便穷而食力, 礼, 乐,
射, 御, 书, 数皆足自养 。 (, 颜元集,, 第
223页 )
2011-3-31 62
从这种功利价值的追求出发, 颜元以特别
提倡实学 。 他说:, 秦汉以降, 则著述讲论之
功多, 而实学实教之力少 。, (, 颜元集,,
第 43页 ) 那么他所谓的, 实学, 包括哪些内容
呢? 他说:
天文, 地志, 律历, 兵机数者, 若洞究渊
微, 皆须日夜讲习之力, 数年历验之功, 非比
理会文字可坐而获也 。 (, 颜元集,, 第 75页 )
2011-3-31 63
若吾儒隐居求志, 凡兵, 农, 礼,
乐, 为君, 为相, 为百职职掌机宜, 那
一件不去理会 。 (, 颜元集,, 第 198页 )
2011-3-31 64
即使终生时运不佳, 没有机会为社会创造
价值, 这种实学的掌握对个性的修养也是有益
的 。 他说:
今于礼, 乐, 兵, 农无不娴, 即终身莫之
用而没, 以体用兼全之气还于天地, 是谓尽人
道而死, 君子曰终 。 故曰学者, 学成其人而已,
非外求也 。 (, 颜元集,, 第 51-52页 )
2011-3-31 65
三、戴震的性理哲学思想
2011-3-31 66
戴震,( 1723—1777)
字东原, 安徽休宁人 。
约四十岁中举, 但多次
考进士而未中 。 晚年参
与编修, 四库全书,,
特召任纂修官 。 后被赐
为同进士出身, 受翰林
院庶吉士 。 他长于考据
训诂, 堪称清代考据学
大师 。
2011-3-31 67
(一)气化流行与道论
2011-3-31 68
在研究训诂学的过程中, 戴震多涉及哲学
问题 。 他吸取历史上关于, 气, 的思想与阴阳
五行理论, 来解释, 道,, 从而建立自己的道
本论 。 什么是, 道, 呢? 戴震是这样说的:
道, 犹行也;气化流行, 生生不息, 是故
谓之道 。, 易,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洪
范,,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
金, 五曰土, 行亦道之通称 。 …… 阴阳五行,
道之实体也 。 (, 孟子字义疏证 ·天道, )
2011-3-31 69
关于阴阳与道的关系,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
,阴阳, 气也, 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
理也, 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 。,, 戴震
对此有比较具体的阐述:
气化之于品物, 则形而上下之分也 。 形乃
品物之谓, 非气化之谓 。 ……, 易,,形而上
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 本非谓道器言之,
2011-3-31 70
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 。 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 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 阴阳
之未成形质, 是谓形而上者也, 非形而下明矣 。
器言乎一成而不变, 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 。 不
徒阴阳非形而下, 如五行水火木金土, 有质可
见, 固形而下也, 器也, 其五行之气, 人物咸
禀受于此, 则形而上者也 。 ……, 六经,, 孔,
孟之书, 不闻理气之辨, 而后儒创言之, 遂以
阴阳属形而下, 实失道之名义也 。 (, 孟子字
义疏证 ·天道, )
2011-3-31 71
在, 理, 的问题上, 戴震的说法与朱熹一
派理学家也有所不同 。, 孟子字义疏证, 内有
,理, 篇反映了戴震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精神:
理者, 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 是故
谓之分理;在物之质, 曰肌理, 曰腠理, 曰文
理 。 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 谓之条理 。 …… 物
者, 事也;语其事, 不出乎日用饮食而已矣;
舍是而言理, 非古贤圣所谓理也 。 …… 就事物
言, 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 (, 孟子字义疏
证 ·理, )
2011-3-31 72
(二)性之由来、表现与分得
2011-3-31 73
基于, 气化流行, 的理念, 戴震也注意研
究物性与人性问题 。 他认为, 万物由阴阳五行
气化而成, 各类事物以分得气而成性:
性, 言乎本天地之化, 分而为品物者也 。
(, 原善, 卷上 )
如飞潜动植, 举凡品物之性, 皆就其气类
别之 。 人物分于阴阳五行以成性;舍气类, 更
无性之名 。 (, 孟子字义疏证 ·性, )
2011-3-31 74
戴震又认为, 各类事物因所分得的气不同,
而有不同的性:
血气心知, 性之实体也 。 有实体, 故可分;
惟分也, 故不齐 。 古人言性惟本于天道如是 。
(, 孟子字义疏证 · 天道, )
天道, 五行阴阳而已矣 。 分而有之以成性 。
由其所分, 限于一曲, 惟人得之也全 。 曲与全
之数, 判之于生初 。 人虽得乎全, 其间则有明
暗厚薄, 亦往往限于一曲, 而其曲可全 。 此人
性之与物性异也 。 (, 原善, 卷上 )
2011-3-31 75
由于戴震具有比较深厚的考据学功夫, 他的
思考往往比较细致 。 例如, 在人性与物性的差
异方面, 他便有深入一层的思考:
凡有血气者, 皆形能动者 。 由其成性各殊,
故形质各殊;则其形质之动而为百体之用者,
利用不利用亦殊 。 …… 人则能扩充其知至于神
明, 仁义礼智无不全也 。 …… 性者, 血气心知
本乎阴阳五行, 人物莫不区以别焉是也;而理
义者, 人之心知, 有思辄通, 能不惑乎所行也 。
(, 孟子字义疏证 ·性, )
2011-3-31 76
在划分了人与物之后, 戴震从人的角度考
察了血气心知发生作用的功能范围:
味也, 声也, 色也在物, 而接于我之血气;
理义在事, 而接于我之心知 。 血气心知, 有自
具之能:口能辨味, 耳能辨声, 目能辨色, 心
能辨夫义理 。 味与声色, 在物不在我, 接于我
之血气, 能辨之而悦之;其悦者, 必其尤美者
也;理义在事情之条分缕析, 接于我之心知,
能辨之而悦之;其悦者, 必其至是者也 。
(, 孟子字义疏证 ·理, )
2011-3-31 77
人生而后有欲, 有情, 有知, 三者
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 ?? 惟人之知, 小
之能尽美丑之极致, 大之能尽是非之极
致 。 然后遂己之欲者, 广之能遂人之欲;
达己之情者, 广之能达人之情 。 (, 孟
子字义疏证 · 才, )
2011-3-31 78
尽管戴震在许多地方划分了血气与心知,
但他并不认为彼此是可以绝然分割的:
天下唯一本, 无所外 。 有血气, 则有心知;
有心知, 则学以进于神明, 一本然也;有血气
心知, 则发乎血气心知之自然者, 明之尽, 使
无几微之失, 斯无往非仁义, 一本然也 。
(, 孟子字义疏证 ·理, )
2011-3-31 79
在戴震看来, 人虽有自然的血气心知, 但
更需要后天的, 养,,
人之初生, 不食则死;人之幼稚, 不学则
愚;食以养其生, 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 充
之至于贤人圣人 。 (, 孟子字义疏证 · 才, )
2011-3-31 80
以血气言, 昔者弱而今者强, 是血
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 昔者狭小而
今也广大, 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 是心
知 之 得 其 养 也 。 (, 孟 子 字 义 疏
证 · 理, )
2011-3-31 81
试以人之形体与人之德性比而论之,
形体始乎幼小, 终乎长大;德性始乎蒙
昧, 终乎圣智 。 其形体之长大也, 资于
饮食之养, 乃长日加益, 非复其初;德
性资于学问, 进而圣智, 非复其初明矣 。
( 同上 )
2011-3-31 82
就人言之,有血气,则有心知;有
心知,虽自圣人而下,明昧各殊,皆可
学以牖其昧而进于明。(同上)
2011-3-31 83
戴震在论学时也涉及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 何也? 事物来乎前, 虽以圣
人当之, 不审察, 无以尽其实, 是非善恶未易
决也;格之云者, 于物情有得而无失, 思之贯
通, 不遗毫末, 夫然后在己则不惑, 施及天下
国家则无憾, 此之谓致其知 。 (, 原善, 卷下 )
2011-3-31 84
(三)理存于欲与节制私欲
2011-3-31 85
戴震用, 自然, 与, 必然, 的范畴来解释
此等问题 。, 欲, 是, 血气心知之自然, ;而
所谓, 理,, 则是, 必然, 法则:
由天道而语于无憾, 是谓天德;由性之欲
而语于无失, 是谓性之德 。 性之欲, 其自然之
符也;性之德, 其归于必然也;归于必然适全
其自然, 此之谓自然之极致 。 (, 原善, 卷上 )
2011-3-31 86
欲者, 血气之自然, 其好是懿德也, 心知
之自然, 此孟子所以言性善 。 心知之自然, 未
有不悦理义者, 未能尽得理合义耳 。 由血气之
自然, 而审察之以知其必然, 是之谓礼义;自
然之与必然, 非二事也 。 就其自然, 明之尽而
无几微之失焉, 是其必然也 。 如是而后无憾,
如是而后安, 是乃自然之极则 。 若任其自然而
流于失, 转丧其自然, 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
然, 适完其自然 。 (, 孟子字义疏证 ·理, )
2011-3-31 87
为什么此二者是不可分的呢? 戴震自有他
的解释:
理也者, 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
得者也 。 ?? 在己与人皆谓之情, 无过情无不
及情之谓理 。 ( 同上 )
人伦日用, 圣人以通天下之情, 遂天下之
欲, 权之而分理不爽, 是谓理 。 (, 孟子字义
疏证 ·权, )
2011-3-31 88
他在说明理欲不可分, 理存于欲的同时,
进一步肯定, 欲, 对于人的积极意义:
天下必无舍生养之道而得存者, 凡事为皆
有于欲, 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 有为
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 又焉有
理? (, 孟子字义疏证 ·权, )
2011-3-31 89
在理欲关系上, 戴震着重区分, 欲, 与
,私, 的差别:
圣贤之道, 无私而非无欲 。 老, 庄, 释氏,
无欲而非无私;彼以无欲成其自私者也;此以
无私通天下之情, 遂天下之欲者也 。 (, 孟子
字义疏证 · 权, )
2011-3-31 90
常人之欲, 纵之至于邪僻, 至于争夺作乱;
圣 人 之 欲, 无 非 懿 德 。 (, 孟 子 字 义 疏
证 · 理, )
人之有欲也, 通天下之欲, 仁也 。 …… 遂
己之欲, 亦思遂人之欲, 而仁不可胜用矣;快
己之欲, 忘人之欲, 则私而不仁 。 (, 原善,
卷下 )
欲遂其生, 亦遂人之生, 仁也;欲遂其生,
至于戕人之生而不顾者, 不仁也 。 (, 孟子字
义疏证 · 理, )
2011-3-31 91
对于, 私欲,, 戴震主张要加以节制:
性, 譬则水也;欲, 譬则水之流也;节而
不过, 则为依乎天理, 为相生养之道 。 …… 言
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 。 节而不过, 则依乎天理;
非以天理为正, 人欲为邪也 。 天理者, 节其欲
而不穷人欲也 。 是故欲不可穷, 非不可有;有
而节之, 使无过情, 无不及情, 可谓之非天理
乎? (, 孟子字义疏证 ·理, )
2011-3-31 92
【 复习与练习 】
1、试说明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基本研究方法。
2、颜元尊重人道与实践精神表现在哪些方
面?试分析其原因。
3、戴震是如何解释性、情、理的?他的解
释与朱熹学派有何区别?其价值何在?
2011-3-31 93
【 参考读物 】
1,皮锡瑞:, 经学历史,,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
2,颜元:, 颜元集,, 中华书局 1987版 。
3,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