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四章 朱熹的学术生涯
及其理学集大成
2011-3-31 2
北宋五子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所创立的理学发展至南宋, 日趋成熟,
进入理学体系的完善时期 。 朱熹吸取北宋五子
的理学成果, 建立起庞大的理学体系, 成为理
学的集大成者 。 不仅如此, 朱熹还对儒家以外
的其他诸多门派的学术多有涉猎, 尤其是对道
家, 道教之学更有独到的研究, 他在天文学,
历法, 地理学等方面也有比较深入的探讨 。 故
而, 所谓, 集大成, 实际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学
术文化与自然科学的背景 。
2011-3-31 3
一、朱熹的学术生涯
2011-3-31 4
朱熹( 1130——1200)
字元晦, 又字仲晦, 号
晦庵, 晦翁等, 祖籍徽
州婺源 ( 今江西婺源 ) 。
他生于福建尤溪, 长期
活动于福建, 晚年定居
于建阳 ( 今属福建 ) 的
考亭, 其学被称为, 闽
学,, 其学派称为考亭
学派 。
2011-3-31 5
干道三年 ( 1167), 朱熹到潭州 ( 今属
湖南长沙 ), 讲学于岳麓书院 。 干道六年
( 1170), 在建阳筑寒泉精舍, 著述讲学 。 淳
熙二年 ( 1175), 在寒泉精舍研读周敦颐, 二
程和张载的著作 。 并从中选取 622条语录, 编
成, 近思录,, 作为理学的入门书 。
2011-3-31 6
淳熙四年 ( 1177), 编成, 论语集
注,,, 孟子集注,,, 论语或问,,
,孟子或问,,, 诗集传,,, 周易本
义, 等著作, 标志其理学体系的形成 。
2011-3-31 7
淳熙六年 ( 1179), 重建白鹿洞书院 。 淳
熙十年 ( 1183), 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 授
徒讲学 。 绍熙三年 ( 1192), 于建阳考亭建竹
林精舍 ( 即 考 亭 书 院 ) 讲学 。 绍 熙 五 年
( 1194), 朱熹重修并扩建岳麓书院, 并经常
到此讲学 。 同年, 扩建竹林精舍, 更名为, 沧
州精舍,, 并一直在此授徒讲学, 著述立说 。
2011-3-31 8
朱熹一生著述颇丰, 后人将其论文
及书信等汇编成, 朱文公文集, ( 包括
,文集, 一百卷,, 续集, 十一卷,
,别集, 十卷 ) 和, 朱子遗书, 一百零
三卷;将其讲学的语录分类汇编成, 朱
子语类, 一百四十卷 。
2011-3-31 9
二、朱熹对, 理一分殊,
与理气关系的解读
2011-3-31 10
朱熹的哲学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
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 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
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 在本体论上, 朱熹理学对
程颢兄弟的, 理, 这一范畴以及, 理一分殊,
命题进一步展开;此外, 他对理与太极, 理与
气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讨论 。
2011-3-31 11
(一), 理, 范畴的含义
2011-3-31 12
其一,, 理, 是万事万物的原因, 法则,
规律 。 朱熹说:
至于天下之物, 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
所当然之则, 所谓理也 。 (, 大学或问, 卷一 )
如阴阳五行, 错综不失条绪, 便是理 。
(, 朱子语类,, 以下简称, 语类,, 卷一 )
2011-3-31 13
其二,, 理, 是形而上之道, 万事万物的本
体, 本性 。 朱熹说:
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 。 理也者, 形而上之
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器也,
生物之具也 。 (, 答黄道夫,,, 朱文公文
集,, 以下简称, 文集,, 卷五十八 )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 性便是理 。 (, 语
类, 卷四 )
2011-3-31 14
其三, 万物各自有, 理,, 又同出于一
,理,, 这就是, 理一分殊, 。 朱熹说:
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然干道成男,坤道
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
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 ……
,西铭, 之作,意盖如此,程子以为 ? 明理一
而分殊 ?,可谓一言以蔽之矣。(, 朱熹西铭
论,,, 张载集, )
2011-3-31 15
(二), 理一分殊,
2011-3-31 16
朱熹从本体论的角度对, 理一分殊, 作了
论述 。 他说:
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
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如此四人在坐,各
有这个道理,某不用假借于公,公不用求于
某。 ?? 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
2011-3-31 17
理尔。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
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待求假于外。打
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
也。所以谓格得多后自能贯通者,只为是一理。
释氏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
摄。 ? 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语
类, 卷十八)
2011-3-31 18
对于这样的问题, 朱熹在不同场合反复阐
述 。 他说:
恰如天上下雨:大窝窟便有大窝窟水, 小
窝窟便有小窝窟水, 木上便有木上水, 草上便
有草上水 。 随处各别, 只是一般水 。 ( 同上 )
2011-3-31 19
如这片板,只是一个道理,这一路子恁地
去,那一路子恁地去。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
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
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
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
如阴阳,,西铭, 言理一分殊,亦是如此。
(, 语类, 卷六)
2011-3-31 20
关于这种观点, 朱熹曾经进行概括总结:
万物皆有此理, 理皆同出一原 。 (, 语类,
卷十八 )
虽各自有一个理, 又却同出于一个理 。
( 同上 )
2011-3-31 21
对于, 理一分殊, 的分析, 朱熹吸取了周
敦颐的太极说 。 他说: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 (, 语类, 卷
九十四 )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
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
复有无极也。(, 太极图说解, )
2011-3-31 22
他正是根据这样的理论结构讲, 理一分殊,,
合而言之, 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
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 ( 同上 )
人人有一太极, 物物有一太极 。 (, 语类,
卷九十四 )
2011-3-31 23
万个是一个, 一个是万个 。 盖体统是一太
极, 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 ( 同上 )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
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
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同上)
2011-3-31 24
朱熹强调, 理一,, 同样也非常重视, 万
殊, 。 他说:
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
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
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言
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 语类, 卷二十七)
2011-3-31 25
(三)理气关系
2011-3-31 26
朱熹在讲, 万殊, 时则较多地吸取张载的
气本论思想, 用, 气, 予以解释 。 他说:
论万物之一原, 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
异体, 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 。 气之异者,
粹驳之不齐 。 理之异者, 偏全之或异 。 (, 答
黄商伯,,, 文集, 卷四十六 )
2011-3-31 27
关于理气先后, 朱熹在 62岁时说:
所谓理与气, 此决是二物 。 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 。 若在理上看, 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 然亦但有其理而已, 未尝实有是物也 。
(, 答刘叔文,,, 文集, 卷四十六 )
2011-3-31 28
,朱子语类,,卷一, 陈淳所录朱熹说: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 。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
物, 都无该载了 ! 有理, 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
物 。
理未尝离乎气 。 然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
者 。 自形而上下言, 岂无先后 !
2011-3-31 29
当然, 朱熹在教学与研究的不同阶段也有
不同的侧重点, 其说法也有若干差异 。 在后来,
朱熹较多地强调理气不可分 。 如, 朱子语类,
“卷一, 所录:
或问,? 理在先, 气在后 ? 。 曰,? 理与
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 但推上去时, 却如理在先,
气在后相似 …… 如阴阳五行, 错综不失条绪,
便是理 。 若气不结聚时, 理亦无所附着 。
2011-3-31 30
或问,? 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
如何? ? 曰,? 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
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
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
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
2011-3-31 31
朱熹既讲理先气后又讲理气不可分, 在逻
辑上势必造成矛盾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朱熹
作了一些变通, 他说:
气虽是理之所生, 然既出生, 则理管他不
得 。 如这理寓于气了, 日用间运用都由这个气,
只是气强理弱 。 (, 语类, 卷四 )
2011-3-31 32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 朱熹的心路有其发展
历程 。 他在 68岁 ( 1198年 ) 以后还曾针对弟子
的提问对于理气关系作了一番说明:
不消如此说 。 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
后有气邪;后有理, 先有气邪? 皆不可得而推
究 。 然以意度之, 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 。 及
2011-3-31 33
此气之聚, 则理亦在焉 。 盖气则能凝结造作,
理却无情意, 无计度, 无造作 。 只此气凝聚处,
理便在其中 。 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 其生
也, 莫不有种, 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
事, 这个都是气 。 若理, 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
世界, 无形迹, 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
聚生物也 。 但有此气, 则理便在其中 。 (, 语
类, 卷一 )
2011-3-31 34
他提出了以, 气, 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 。 这一个气运行,
磨来磨去, 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
出, 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 气之清者便为天, 为
日月, 为星辰, 只在外, 常周环运转 。 地便只
在中央不动 。 不是在下 。 ( 同上 )
2011-3-31 35
同时, 朱熹还用, 气, 的理论改造了浑天
说这一传统宇宙结构学说 。 他说:
天以气而依地之形, 地以形而附天之气 。
天包乎地, 地特天中之一物尔 。 天以气而运乎
外, 故地榷在中间, 隤 然不动 。 ( 同上 )
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
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
耳。(, 楚辞集注 · 天问, )
2011-3-31 36
三、朱熹以理为本的心性之学
2011-3-31 37
朱熹讲, 性, 既是指物性, 也有指
人性, 他认为, 人, 物性本同, (, 语
类, 卷四 ) 。
2011-3-31 38
(一), 天地之性, 与, 气质
之性,
2011-3-31 39
就其人性论而言, 朱熹继承二程兄弟的
,性即理, 说, 并对张载关于,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区分作了发挥 。 他说:
有气质之性, 无天命之性, 亦做人不得;
有天命之性, 无气质之性, 亦做人不得 。
(, 语类, 卷四 )
2011-3-31 40
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 毕竟是不同
的, 朱熹说:
论天地之性, 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
性, 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 ( 同上 )
2011-3-31 41
就, 天命之性, 与, 天地之性, 的区别 。
他说: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
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
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四书章句集注 · 中
庸章句, )
2011-3-31 42
至于 人之性与物之性的差异, 朱熹说:
人, 物之生, 天赋之以此理, 未尝不同,
但人, 物之禀受自有异耳 。 ? (, 语类, 卷四 )
人, 物性本同, 只是气异 。 ( 同上 )
或问,? 人, 物之性一源, 何以有异? ?
曰,? 人之性论明暗, 物之性只是偏塞 。 暗者
可使之明, 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 。 ? ( 同上 )
2011-3-31 43
从人性天赋的立场出发, 朱熹基本同意孟
子的性善说:
性即理也 。 当然之理, 无有不善者 。 故孟
子之言性, 指性之本而言 。 ( 同上 )
物物运动蠢然, 若与人无异 。 而人之仁义
礼智之粹然者, 物则无也 。 ? ( 同上 )
性是实理, 仁义礼智皆具 。 (, 语类, 卷
五 )
2011-3-31 44
不过, 朱熹还是注意到气质之不同, 他说:
性也只是一般 。 天之所命, 何尝有异? 正
缘气质不同, 便有不相似处 。 ( 同上 )
人之性皆善 。 然而有生下来善底, 有生下
来便恶底, 此是气禀不同 。 ( 同上 )
2011-3-31 45
朱熹这个解释既是为了坚持人的原初善性,
又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行为举止的道德差异 。
他进一步从五行禀赋方面来说明:
人性虽同, 禀气不能无偏重 。 有得木气重
者, 则恻隐之心常多, 而羞恶, 辞逊, 是非之
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 则羞恶之
心常多, 而恻隐, 辞逊, 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
不发 。 水火亦然 。 唯阴阳合德, 五性全备, 然
后中正而为圣人也 。 (, 语类, 卷四 )
2011-3-31 46
禀得精英之气, 便为圣, 为贤, 便
是得理之全, 得理之正 。 禀得清明者,
便英爽;禀得敦厚者, 便温和;禀得清
高者, 便贵;禀得丰厚者, 便富;禀得
久长者, 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 便为
愚, 不肖, 为贫, 为贱, 为夭 。 ( 同上 )
2011-3-31 47
这些区别, 在朱熹看来也是有定数的 。 不过,
朱熹并没有否认后天学习的作用 。 他说:
此所谓性, 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
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 然以其初而言, 则皆不甚
远也 。 但习于善则善, 习于恶则恶, 于是始相
远耳 。 (, 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
人性皆善, 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
染也 。 故君子有教, 则人皆可以复于善, 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 ( 同上 )
2011-3-31 48
(二)心与性情
2011-3-31 49
基于, 天命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对应
情形, 朱熹还探讨了, 心, 与, 性, 的关系以
及道心, 人心问题 。 朱熹说:
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 心便是理之所会之
地 。 (, 语类, 卷五 )
理在人心, 是之谓性 。 性如心之田地, 充
此中虚, 莫非是理而已 。 心是神明之舍, 为一
身之主宰 。 性便是许多道理, 得之于天而具于
心者 。 (, 语类, 卷九十八 )
2011-3-31 50
朱熹赞同张载所谓的, 心统性情, 。 他说:
性是心之道理, 心是主宰于身者 。 四端便
是情, 是心之发见处 。 (, 语类, 卷五 )
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
盖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
性情’也。(同上)
2011-3-31 51
关于道心与人心, 朱熹说:
心之虚灵知觉, 一而已矣 。 而以为有人心,
道心之异者, 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 或原于性
命之正 。 (, 四书章句集注 ·中庸章句序, )
人只有一个心, 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 知
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 。 (, 语类, 卷七十八 )
2011-3-31 52
朱熹还举例加以说明:, 饮食, 人心也;
非其道非其义, 万钟不取, 道心也 。, ( 同上 )
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不同意二程兄弟把人
心等同于人欲, 认为人心不全是不好 。 他说:
2011-3-31 53
人心是知觉, 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耳之
于听底, 未是不好, 只是危 。 若便说做人欲,
则属恶了, 何用说危? ( 同上 )
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谓不善。
道心者,兼得理在里面。?(同上)
2011-3-31 54
朱熹由此进一步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心,
也都具有人心 。 他说: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 人心是人身上发
出来底 。 虽圣人不能无人心, 如饥食渴饮之类;
虽小人不能无道心, 如恻隐之心是 。 ( 同上 )
2011-3-31 55
圣人全是道心主宰, 故其人心自是
不危 。 若只是人心, 也危 。 ( 同上 )
食其所当食, 饮其所当饮, 乃不失
所谓 ? 道心 ? 。 若饮盗泉之水, 食嗟来
之食, 则人心胜而道心亡矣 ! ( 同上 )
2011-3-31 56
四、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用敬进学
2011-3-31 57
朱熹理学从, 理一分殊, 进到他的心性之
学, 最后落实到他的格物致知论 。 朱熹说:
明德者, 人之所得乎天, 而虚灵不昧, 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 但为气禀所拘, 人欲所
蔽, 则有时而昏 。 然其本体之明, 则有未尝息
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以复其初也 。
(,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 )
2011-3-31 58
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格物致知 。 朱熹说:
,大学, 物格, 知至处, 便是凡圣之关 。
物未格, 知未至, 如何杀也是凡人 。 须是物格,
知至, 方能循循不已, 而入于圣贤之域 。
(, 语类, 卷十五 )
2011-3-31 59
关于这一点, 朱熹在他的, 格物致知, 补
传里有更加详细的阐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
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
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
不尽也。是以, 大学, 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
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
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
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四
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 )
2011-3-31 60
朱熹在格物致知问题上较重视认识, 万
理,, 这就是格物 。 他说:
万理虽只是一理, 学者且要去万理中千头
百绪都理会, 四面凑合来, 自见得是一理 。 不
去理会那万理, 只管去理会那一理, ?? 只是
空想象 。 (, 语类, 卷一一七 )
2011-3-31 61
这事自有这个道理, 那事自有那个道理 。
各理会得透, 则万事各成万个道理;四面凑合
来, 便只是一个浑沦道理 。 而今只先去理会那
一, 不去理会那贯, 将尾作头, 将头作尾, 没
理会了 。 ( 同上 )
2011-3-31 62
朱熹, 格物, 的对象包括向内和向外两个
方面 。 他说:
? 格物 ? 二字最好 。 物, 谓事物也 。 须穷
极事物之理到尽处, 便有一个是, 一个非, 是
底便行, 非底便不行 。 凡自家身心上, 皆须体
验得一个是非 。 若讲论文字, 应接事物, 各各
体验, 渐渐推广, 地步自然宽阔 。 (,语类, 卷
十五 )
2011-3-31 63
圣人只说 ? 格物 ? 二字,便是要人
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
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
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
逐一验过。 (同上 )
2011-3-31 64
关于格物的内外两个方面, 朱熹在不同场
合的论述各有其侧重点 。 不论情况如何, 从大
量的材料可以看出, 朱熹是不排斥见闻的 。 他
说:
如今人理会学, 须是有见闻, 岂能舍此?
先是于见闻上做工夫到, 然后脱然贯通 。 盖寻
常见闻, 一事只知得一个道理, 若到贯通, 便
都是一理 。 (, 语类, 卷九十八 )
2011-3-31 65
他还明确地说:
上而无极, 太极, 下而至于一草, 一木,
一昆虫之微, 亦各有理 。 一书不读, 则阙了一
书道理;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 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
(同上 )
2011-3-31 66
天地中间, 上是天, 下是地, 中间有许多
日月星辰, 山川草木, 人物禽兽, 此皆形而下
之器也 。 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 便各自有个道
理, 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 所谓格物, 便是要就
这形而下之器, 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
(,语类, 卷六十二 )
2011-3-31 67
朱熹的格物包括研究自然科学, 但在他的
心目中, 明人伦之理似乎更为重要 。 他曾于早
年 ( 1166年, 36岁 ) 说过:
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
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
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
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
也。(, 答陈齐仲,,, 文集, 卷三十九)
2011-3-31 68
关于自然科学研究与, 穷理, 的关系, 朱
熹还说:
历象之学自是一家, 若欲穷理亦不可以不
讲 。 然亦须大者先立, 则不至难晓而无不通矣 。
(, 答曾无疑,,, 文集, 卷六十 )
小道不是异端, 小道亦是道理, 只是小 。
如农圃, 医卜, 百工之类, 却有道理在 。 只一
向上面求道理, 便不通了 。 (, 语类, 卷四十
九 )
2011-3-31 69
就格物的方法而言, 朱熹强调广泛而深入
地研究事物, 他说:
以事之详略言, 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
浅深言, 理会一重又一重 。 (,语类, 卷十五 )
一物有十分道理, 若只见三二分, 便是见
不尽 。 须是推来推去, 要见尽十分, 方是各物 。
既见尽十分, 便是知止 。 ( 同上 )
2011-3-31 70
朱熹重视格物, 同时又十分赞赏程颢兄弟
所言, 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 他发挥
说:
涵养, 穷索, 二者不可废一, 如车两轮,
如鸟两翼 。 (,语类, 卷九 )
学者工夫, 唯在居敬, 穷理二事 。 此二事
互相发 。 能穷理, 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
则穷理工夫日益密 。 ( 同上 )
2011-3-31 71
对于, 中庸, 所言,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的命题, 朱熹也给予新的阐述:
尊德性, 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 。 道
问学, 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 二者修德
凝道之大端也 。 (, 四书章句集注 · 中庸章
句, )
2011-3-31 72
在穷理入门上, 朱熹认为, 尊德性, 与
,道问学, 二者不可偏颇;但就入门态度而言,
他较为强调尊德性 。 他说:
此本是两事,细分则有十事。其实只两事,
两事又只一事,只是个尊德性,却将个尊德性
来道问学,所以说尊德性而道问学也。(, 语
类, 卷六十四)
2011-3-31 73
他的读书方法, 后人概括为6条:, 循序渐
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
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 程端礼:
,江东书院讲义, ) 。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
主张对前人的知识要有疑, 要见新意 。 他说: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 (,语类, 卷十一 )
这是说, 不要只是一味迷信书本, 应对书中所讲
的问题提出疑问,,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
须除了, 方见新意 。, (同上 )但是, 如果一直处
于疑问状态, 也是不好的, 故而朱熹又说:, 有
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 ( 同上 )
2011-3-31 74
朱熹对于知行问题颇感兴趣, 他花了许多
精力潜心研究, 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知与行, 工夫须着并到 。 知之愈明, 则行
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益明 。 二者皆不可
偏废 。 如人两足相先后行, 便会渐渐行得到 。
若一边软了, 便一步也进不得 。 然又须先知得,
方行得 。 所以, 大学, 先说致知,, 中庸, 说
知先于仁, 勇, 而孔子先说 ? 知及之 ? 。 然学
问, 慎思, 明辨, 力行, 皆不可阙一 。 (,语类,
卷十四 )
2011-3-31 75
知, 行常相须, 如目无足不行, 足
无目不见 。 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 。 (,语类, 卷九 )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 ?? 论
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
行为重。 (同上 )
2011-3-31 76
五、朱熹对先儒
,天理人欲, 命题的新解释
2011-3-31 77
自二程以来,, 明天理, 灭人欲, 一直是
理学家非常重要的命题, 朱熹在这个问题上给
予极大的关注 。 朱熹研讨儒家传统经典, 大
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等书都
贯穿着这个问题的思考 。 他在与弟子的一次谈
话中反映了这种情况:
2011-3-31 78
孔子所谓 ? 克己复礼 ?,, 中庸, 所
谓 ? 致中和 ?, ? 尊德性 ?, ? 道问
学 ?,, 大学, 所谓 ? 明明德 ?,, 书,
曰 ?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 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
明天理, 灭人欲 。 (, 语类, 卷十二 )
2011-3-31 79
朱熹的, 明天理, 灭人欲, 思想主要是对
二程兄弟理学的继承和发挥 。 与二程兄弟一样,
朱熹也讲, 天理人欲常相对, (, 语类, 卷十
三 ) 。 朱熹说:
同是事, 是者便是天理, 非者便是人欲 。
如视听言动, 人所同也 。 非礼勿视听言动, 便
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 。 (, 语
类, 卷四十 )
2011-3-31 80
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当作是非的标准, 其核
心所在是一个, 礼, 字, 这个说法与程颢兄弟
所说, 视听言动, 非理不为, 即是礼, 礼即是
理, 的精神一致 。 朱熹还说:
人之一心, 天理存, 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 (, 语类,
卷十三 )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 此胜则彼退, 彼胜则
此退, 无中立不进退之理 。 ( 同上 )
2011-3-31 81
不过, 从诸多材料可以看出, 朱熹也讲天
理与人欲的相互联系, 讲二者的统一 。 他说:
有个天理, 便有个人欲 。 盖缘这个天理须
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 便有个人欲出
来 。 ( 同上 )
2011-3-31 82
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 。 天理本多, 人欲便
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 虽是人欲, 人欲中自有
天理 。 ( 同上 )
天理人欲, 无硬定底界, 此是两界分上功
夫 。 这边功夫多 。 那边不到占过来 。 若这边功
夫少, 那边必侵过来 。 ( 同上 )
2011-3-31 83
在, 朱子语类, 里, 朱熹对天理与人欲的
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讨论:
舜功问,? 人多要去人欲, 不若于天理上
理会 。 理会得天理, 人欲自退 。 ? 曰,? 尧舜
说不如此 。 天理人欲是交界处, 不是两个 。 人
心不成都流, 只是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 亦
是占得多 。 须是在天理则存天理, 在人欲则去
人欲 。 尝爱五峰云 ‘ 天理人欲, 同行而异情 ’,
此语甚好 。 ? (, 语类, 卷七十八 )
2011-3-31 84
朱熹把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说成是, 交界
处,, 也就是说彼此可以互相交错 。 他说:
如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耳之于声, 鼻之
于臭, 四肢之于安佚, 圣人与常人皆如此, 是
同行也 。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 所以与常人异
耳 。 (, 语类, 卷一 0一 )
2011-3-31 85
尤为重要的是, 朱熹所说的, 人欲, 与人
的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 在言及周敦颐所谓, 寡
欲以至于无, 时, 朱熹说:
此寡欲, 则是合不当如此者, 如私欲之类 。
若是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 则此欲亦岂能无?
(, 语类, 卷九十四 )
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 。
(, 语类, 卷十三 )
2011-3-31 86
一言一语, 一动一作, 一坐一立, 一饮一
食, 都有是非 。 是底便是天理, 非底便是人欲 。
如孔子 ?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多食 ?, 无非天理 。 如口腹之人, 不时也食,
不正也食, 失饪也食, 便都是人欲, 便都是逆
天理 。 (, 语类, 卷三十八 )
2011-3-31 87
可见, 他所说的, 人欲, 是违背, 天理,
的, 私欲,, 而不是人的所有欲望 。 所以, 朱
熹并不一概否定人的欲望 。, 朱子语类, 记述:
问,?‘ 人心惟危 ’, 程子曰,‘ 人心,
人欲也 。 ’ 恐未便是人欲 。 ? 曰,? 人欲也未
便是不好 。 ? (, 语类, 卷七十八 )
2011-3-31 88
六、朱子学派传承叙略
2011-3-31 89
朱熹晚年, 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 。 其学
被称为, 伪学,, 其人被列为, 逆党, 。 然而,
在朱熹去世后九年, 嘉定二年 ( 公元 1209年 ),
宋宁宗赐谥, 文,, 称, 朱文公, 。 嘉定五年
( 公元 1212年 ), 朱熹的, 论语集注,,, 孟
子集注, 被列为官定教科书, 朱熹理学开始成
为官方哲学 。 后来, 宋理宗更是分别于宝庆三
年 ( 公元 1227年 ) 与淳佑元年 ( 公元 1241年 )
两次下诏褒扬朱熹理学 。 朱熹也因而被列入孔
庙从祀 。 由此, 朱熹理学便成为后来沿袭了近
700年的官方哲学 。
2011-3-31 90
朱熹的门人众多, 达数百人, 尤以, 四大
弟子,,蔡元定, 黄干, 刘爚, 陈淳最为著名,
形成了朱子学派;因其中以闽籍学者居多数,
而且, 又都主要活跃于闽中及周边浙, 赣地区,
故又称闽学 。 南宋末年, 朱子学派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 开始从地域性的学派发展成庞大的全
国性学派 。 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有:真德秀,
2011-3-31 91
魏了翁, 何基, 饶鲁, 黄震等 。 此后, 朱熹学
派在朱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背景下继续世代
传承 。 元代至明初, 朱子学派依然在学界占据
主导地位, 其中元代有著名学者:赵复, 许衡,
刘因, 吴澄, 许谦等, 明初有方孝儒, 曹端,
薛瑄, 吴与弼等 。 直至明代王守仁心学的出现,
朱子学才开始有所削弱 。
2011-3-31 92
同时, 朱子学还传播到国外 。 尤其在
朝鲜, 日本, 朱子学曾风行一时, 居于
统治地位, 并形成有势力的学派, 至今
仍具有影响 。
2011-3-31 93
【 复习与练习 】
1、朱熹的 ? 理 ? 以及 ? 理一分殊 ? 包括哪些内
容?
2、朱熹在理气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
3、朱熹如何讲 ? 天地之性 ? 与 ? 气质之性 ? 的
关系?
4、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包括哪些内容?
5、朱熹如何讲人欲与天理的关系?
2011-3-31 94
【 参考读物 】
1., 朱子语类,, (宋 )黎清德编,中华书局
1986年版。
2., 朱熹集,, (宋 )朱熹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束景南:, 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2011-3-31 95
4.陈来:, 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5.张立文:, 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
版社 1998年版。
6,高令印, 陈其芳:, 福建朱子学,, 福建
人民出版社 198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