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五章
近现代佛学研究之复兴
2011-3-31 2
中国佛学的发展到了清末,由于诸多原因,
已显示下坡趋势;其时,虽有祩宏等四大高僧
出来振臂一呼,但其衰落气象依然。然而,此
时西方却悄然兴起一股佛学热。于是,在近现
代的中国知识界与佛教界一些人士重新检讨以
往的历史,力图振兴佛学研究。这当中,有佛
教组织内部的高僧,也有社会上的知名思想家。
尽管他们的目标或意图不同,但其诸多努力却
在客观上推进了近代中国佛学的复兴。
2011-3-31 3
一、杨文会与佛教的弘扬
2011-3-31 4
杨文会( 1837-1911)
号仁山,居士。安徽石
埭人。早岁业儒,音韵、
历算、天文、堪舆,无
所不窥,且好庄老、列
子之学。后转修性延命,
始钻研佛典。再过二年,
迁居金陵,主管建筑工
程,与王梅叔等同好,
共议摹捐,创办“金陵
刻经处”,自任校勘。
2011-3-31 5
(一)重兴释迦真实教义
2011-3-31 6
杨文会两度赴欧洲游学,受到欧洲
佛学研究风气之熏染,归来时又受日本
南条文雄之启发,遂坚定了佛学研究的
信心。他说:
2011-3-31 7
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
佛教。美洲阿尔格曾发生此议,立佛教学会,
从之者十余万人。然其所知,仅佛教粗迹,于
精微奥妙处,未之知也。故高明特达之士,仍
不见信。今欲重兴释迦真实教义,当从印度入
手,然后遍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
国所器重。
2011-3-31 8
(二)佛教思想的弘扬
2011-3-31 9
从思想之弘扬方面看,杨文会居士
主要是秉持华严理事圆融之义,而在践
履上则笃行弥陀净土教门,他认为:
以一切佛法,入念佛一门,即念佛
一门,即, 华严经, 融摄无碍之旨。
2011-3-31 10
(三)谭嗣同对佛教术语的新解
2011-3-31 11
清末重视佛学并受其影响的人物,
其学理的倾向各自不一。但其主要倾向
则可以说是徘徊于华严与唯识之间。
2011-3-31 12
1、谭嗣同用“以太”释“刹那”
谭氏认为以“以太”为基础的“微生灭”
系俗谛,而以太的不生不灭则是真谛。“微生
灭”即佛教所谓“刹那”。合真俗二谛则“不
生不灭出于微生灭”。他说:
生与死相授之际,微之又微至于无可微,
密之又密,至于无可密。夫是以融化为一,而
成乎不生不灭,而所以成之之微生灭固不容掩
焉矣。
2011-3-31 13
2、谭嗣同用“以太”解“相分”
谭嗣同又说,“以太者,亦唯识之相分。”
所谓“相分”表示认识对象,“见分”表示呈
现此对象性样态的认识活动,贯穿三者的整体
叫作“自证分”。唯识学认种子识即第八阿赖
耶识为诸法即万象之依持,却又明确地讲表示
诸功能的“种子”是第八识“相分”,则谭嗣
同认为以太是“相分”,毫无出人意表的地方。
2011-3-31 14
二、章太炎“增益执”、“损减执”
之说
2011-3-31 15
章太炎先生对唯识之学亦瞩目良多。
章太炎先生,将关于本体的各种“倒
见”,归结为“增益执”与“损减执”
的说法,颇有新意。
2011-3-31 16
1、反对“增益执”
“增益执”在哲学史上亦屡见不鲜。影响
较大的有三种:首先是“唯我论”。章太炎
评述曰:
说神我者,以为实有丈夫,不生不灭,
其说因于我见而起。乃不知所谓我者,舍阿
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此识是真,此我是
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一倒见也。
2011-3-31 17
其次是“唯物论”。章太炎认为:
说物质者,欧洲以为实有阿屯,印度以为
实有钵罗摩怒,执为极细,而从此细者剖之,
则其细至于无穷。名家所谓‘一尺之棰,日取
其半,万世不竭’者,彼不能辞其过矣。执为
无原(无原,即非延长,谓其本无形式,非粗
非细),离于色、声、香、味、触等感觉所取
之外,惟其中心力存。此虽胜于极细之说,然
未
2011-3-31 18
见有离于五尘之力,亦未见有离力之五
尘。力与五尘,互相依住,则不得不谓
之缘生。既言缘生,其非本质可知。然
则此力,此五尘者,依于何事而显现?
亦曰心之相分,依于见分而能显现耳。
此心是真,此质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
体,是第二倒见也。
2011-3-31 19
第三是, 有神论, 。 这种论调由知识内
容方面的障碍而引发 。 他说:
不能退而自观其心, 以知三界惟心所现,
从而求之于外;于其外者, 则又与之以神之
名, 以为亦有人格 。 此心是真, 此神是幻,
执此幻者以为本体, 是第三倒见也 。
2011-3-31 20
2、主张, 损减执,
与, 增益执, 相对的, 是, 损减
执, 。 章太炎说:
损减执者,不知五尘、法尘同是相
分,此诸相分同是依识而起。由有此识,
而有见分、相分依之而起,如依一牛上
起两角。
2011-3-31 21
三、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
2011-3-31 22
熊十力 (1885-1968)
名继智, 升恒, 定中, 号
子真 。 湖北黄冈人 。 曾
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义
军 。 民国初年, 参预桂
军北伐, 深感革命党人,
,绝无在身心上作工夫
者, 如何拨乱反正?”又
自觉非事功之材 。 不能
领袖群伦, 遂有志学之
转向 。
2011-3-31 23
(一), 唯识学, 新解
2011-3-31 24
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 底本奠定于 1923
年于北京大学授唯识学概论之讲义 。 1932年浙
江省立图书馆出版发行了, 新唯识论, (文言文
本 )。 分明宗, 唯识, 转变, 功能, 成色, 明心
六章, 九万余字 。 此著是将真谛, 玄奘等人由
印度传播而来的唯识之学, 予以, 中国化, 之
奠基性作品 。
2011-3-31 25
1、实证本体
实证本体的方法为, 性智, 。 熊十力说:
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底觉悟 …… 这种觉
悟虽不离感官经验,要是不滞于感官经验而恒自
在离系的。他元是自明自觉,虚灵无碍,圆满无
缺,虽寂寞无形,而秩然众理已毕具,能为一切
知识底根源的。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
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
故,故说名量智,亦名理智。
2011-3-31 26
2、心物关系
关于心物或心境之关系, 熊氏说:
唯识的旨趣, 是把境来从属于心, 即显心
运用于一切境而为其主宰的, 是独立的, 是不
役于境的 。
只是不承认有离心独存的外境,却非不承
认有境。因为心是对境而彰名的,才说心,便
有境,若无境,即心之名也不立了。实则心和
境,本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发展底整体。
2011-3-31 27
3、心与境各自有独立意义
虽则离心无境, 境和心却各自有独
立的涵义 。 他说:
境的方面,是有和心相反的趋势。
心的方面,是有自由的、向上的、任持
自性、不为境缚的主宰力。
2011-3-31 28
为什么人人都朦昧着, 认为一切的境都离
我的心而独在? 对此问题, 熊十力笼统地说:
实则日星高明,不离我的视觉,大地博厚,
不离我的触觉,乃至具有心识的人类等,繁然
并处,不离我的情思。可见一切的境,都是和
心同体的。因为是同体的,没有一彼一此的分
界,没有一内一外的隔碍。才有感,必有应。
才有应,必有感。正如人的一身,由多方面的
机能互相涵摄,成为一体,是同样的道理。
2011-3-31 29
(二)本心与习心
2011-3-31 30
熊十力认为, 心有, 本心, ( 本来
的心 ) 和, 习心, ( 妄执的心 ) 之分别 。
本心是绝对的, 真实的, 心物同体之
,心, 即此本心 。 至于妄执的心, 便是
取境的识, 不得说为实在 。
2011-3-31 31
1,,习心, 的本质
习心是缘生而无自体的 。 熊氏说:
缘字的意义,本是一种凭藉的意思。生字
的意义,是现起的意思。如甲凭藉乙丙等而现
起,即说乙丙等,于甲作缘。若是把乙丙等这
些缘都拆除了,即甲也不可得。由此应说甲的
相状,就是乙丙等许多的缘,互相藉待而现起
的,这就叫做缘生。
2011-3-31 32
2、妄执的心
关于妄执的心 。 熊十力说:
这个心就是许多的缘互相藉待而现起的一
种相貌,当然不是有自体的,不是实在的。若
把众多的缘一一拆除,这个心在何处呢?实际
上可以说他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2011-3-31 33
3、妄执心无独立性
,新唯识论, 对, 四缘, 做了这样的概括:
由识的现起,是他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的
力故,遂立因缘。由识的现起,是有所缘境,
为所仗托故,遂立所缘缘。除前三种缘之外,
尚有许多的关系,如官能及作意等等,对于识
的现起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关系,
即识亦不得现起,所以立增上缘。
2011-3-31 34
(三)本体与境界
2011-3-31 35
1、本体的含义
在熊氏看来,, 本体, 一词涵概各种
各样的意思 。
( 1) 本体是备万理, 含万德, 肇万
端, 所以是绝对无待的;
( 2) 本体是幽隐, 无形相的, 同时
又是全而圆满无缺, 不可剖割的;
2011-3-31 36
( 3) 本体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 本体
是显现为无量无边的功用, 因此说是变易
的, 而本体的自性, 恒是清净的, 刚健的,
无滞碍的, 因此说是不变易的 。
( 4) 本体能显现为万殊的功 能, 但
又不能超脱于万殊的功能而别为主宰者,
创造者, 所以它是无能而无所不能 。
2011-3-31 37
2,,翕辟成变,
恒转中包含着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法则,
如, 翕辟, 和, 生灭, 。 熊氏说:
辟,只是一种动势。翕,也只是一种
动势。不可说翕辟各有自体,亦不可说
先之以翕,而后之以辟也。
2011-3-31 38
翕, 辟约略近于物, 心 。 他说:
翕的势用是凝聚的, 是有成为形质
的趋势的, 即依翕故, 假说为物, 亦云物
行 。 辟的势用是刚健的, 是运行于翕之中,
而能转翕从已的, 即依辟故, 假说为心,
亦云心行 。
2011-3-31 39
以一般所说的心理现象后于有机物, 无机
物而产生, 来非难, 翕物, 辟心, 之说, 熊氏
认为这是很大的误解 。 他说:
如难者之意,直以物为本原而已,不知凡
有必始于无,凡可象者,必以虚寂为极。泥象
者,不能于象而悟虚寂,滞有者,不能于有而
2011-3-31 40
证无。 …… 从真理的观点来看,所谓一切物,
都是依着真实即本体显现之迹象,而假说为物,
若克就物底自身而言,却是空,是无所有的,
但不妨依真实的显现,假名为物罢了。譬如冰
是水的显现,故离水,别无有冰的自身。应说
自身是空,是无所有的。一切物是真实的显现,
亦复如是。”
2011-3-31 41
3、即用显体
本体与功能, 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颇为基
本的概念 。 熊氏的观点, 可以, 即用显体, 概
括之 。 他说:
用之为言,即于体之流行而说为用,即于
体之显现而说为用。因为体以其至无、而显现
万有,以其至寂而流行无有滞碍。离流行,不
可觅至寂的,故必于流行而识至寂。离显现万
有,不可觅至无的,故必于万有而识至无。
2011-3-31 42
4、心物同体
按熊十力的观点,心有本心与习心之差别,
本心即本体,是心境一如、心物同体的,习心
是本心发用后,在外驰不反的情况下形成的。
而本体不能用量智,只能用性智去觉悟。实际
上是本体自己觉悟自己。,所谓物者,只是收
凝的势用即翕之所诈现,并非有实在的物质。”
2011-3-31 43
5、发明本心
最终, 境界的高低, 要由他发明本心的工
夫来决定 。 熊氏说:
本心亦云性智, 是吾人与万物所同具之本
性 。 所谓真净圆觉, 虚彻灵通, 卓然而独存者
也 。 非虚妄曰真, 无惑染曰净, 统众德而大备,
烁群昏而独照曰圆觉, 至实而无相曰虚, 至健
而无不遍曰彻, 神妙不测曰灵, 应感无穷曰通,
绝待曰独存 。
2011-3-31 44
【 复习与练习 】
1.近代佛学复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试述熊十力, 新唯识论, 的理论贡
献。
2011-3-31 45
【 参考读物 】
1.杨文会:, 杨仁山集, ;
2.欧阳渐:, 欧阳竟无集, ;
3.谭嗣同:, 谭嗣同文选注, ;
4., 章太炎全集, 第四卷 ;
5.熊十力:, 熊十力集, 。
第五章
近现代佛学研究之复兴
2011-3-31 2
中国佛学的发展到了清末,由于诸多原因,
已显示下坡趋势;其时,虽有祩宏等四大高僧
出来振臂一呼,但其衰落气象依然。然而,此
时西方却悄然兴起一股佛学热。于是,在近现
代的中国知识界与佛教界一些人士重新检讨以
往的历史,力图振兴佛学研究。这当中,有佛
教组织内部的高僧,也有社会上的知名思想家。
尽管他们的目标或意图不同,但其诸多努力却
在客观上推进了近代中国佛学的复兴。
2011-3-31 3
一、杨文会与佛教的弘扬
2011-3-31 4
杨文会( 1837-1911)
号仁山,居士。安徽石
埭人。早岁业儒,音韵、
历算、天文、堪舆,无
所不窥,且好庄老、列
子之学。后转修性延命,
始钻研佛典。再过二年,
迁居金陵,主管建筑工
程,与王梅叔等同好,
共议摹捐,创办“金陵
刻经处”,自任校勘。
2011-3-31 5
(一)重兴释迦真实教义
2011-3-31 6
杨文会两度赴欧洲游学,受到欧洲
佛学研究风气之熏染,归来时又受日本
南条文雄之启发,遂坚定了佛学研究的
信心。他说:
2011-3-31 7
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
佛教。美洲阿尔格曾发生此议,立佛教学会,
从之者十余万人。然其所知,仅佛教粗迹,于
精微奥妙处,未之知也。故高明特达之士,仍
不见信。今欲重兴释迦真实教义,当从印度入
手,然后遍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
国所器重。
2011-3-31 8
(二)佛教思想的弘扬
2011-3-31 9
从思想之弘扬方面看,杨文会居士
主要是秉持华严理事圆融之义,而在践
履上则笃行弥陀净土教门,他认为:
以一切佛法,入念佛一门,即念佛
一门,即, 华严经, 融摄无碍之旨。
2011-3-31 10
(三)谭嗣同对佛教术语的新解
2011-3-31 11
清末重视佛学并受其影响的人物,
其学理的倾向各自不一。但其主要倾向
则可以说是徘徊于华严与唯识之间。
2011-3-31 12
1、谭嗣同用“以太”释“刹那”
谭氏认为以“以太”为基础的“微生灭”
系俗谛,而以太的不生不灭则是真谛。“微生
灭”即佛教所谓“刹那”。合真俗二谛则“不
生不灭出于微生灭”。他说:
生与死相授之际,微之又微至于无可微,
密之又密,至于无可密。夫是以融化为一,而
成乎不生不灭,而所以成之之微生灭固不容掩
焉矣。
2011-3-31 13
2、谭嗣同用“以太”解“相分”
谭嗣同又说,“以太者,亦唯识之相分。”
所谓“相分”表示认识对象,“见分”表示呈
现此对象性样态的认识活动,贯穿三者的整体
叫作“自证分”。唯识学认种子识即第八阿赖
耶识为诸法即万象之依持,却又明确地讲表示
诸功能的“种子”是第八识“相分”,则谭嗣
同认为以太是“相分”,毫无出人意表的地方。
2011-3-31 14
二、章太炎“增益执”、“损减执”
之说
2011-3-31 15
章太炎先生对唯识之学亦瞩目良多。
章太炎先生,将关于本体的各种“倒
见”,归结为“增益执”与“损减执”
的说法,颇有新意。
2011-3-31 16
1、反对“增益执”
“增益执”在哲学史上亦屡见不鲜。影响
较大的有三种:首先是“唯我论”。章太炎
评述曰:
说神我者,以为实有丈夫,不生不灭,
其说因于我见而起。乃不知所谓我者,舍阿
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此识是真,此我是
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一倒见也。
2011-3-31 17
其次是“唯物论”。章太炎认为:
说物质者,欧洲以为实有阿屯,印度以为
实有钵罗摩怒,执为极细,而从此细者剖之,
则其细至于无穷。名家所谓‘一尺之棰,日取
其半,万世不竭’者,彼不能辞其过矣。执为
无原(无原,即非延长,谓其本无形式,非粗
非细),离于色、声、香、味、触等感觉所取
之外,惟其中心力存。此虽胜于极细之说,然
未
2011-3-31 18
见有离于五尘之力,亦未见有离力之五
尘。力与五尘,互相依住,则不得不谓
之缘生。既言缘生,其非本质可知。然
则此力,此五尘者,依于何事而显现?
亦曰心之相分,依于见分而能显现耳。
此心是真,此质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
体,是第二倒见也。
2011-3-31 19
第三是, 有神论, 。 这种论调由知识内
容方面的障碍而引发 。 他说:
不能退而自观其心, 以知三界惟心所现,
从而求之于外;于其外者, 则又与之以神之
名, 以为亦有人格 。 此心是真, 此神是幻,
执此幻者以为本体, 是第三倒见也 。
2011-3-31 20
2、主张, 损减执,
与, 增益执, 相对的, 是, 损减
执, 。 章太炎说:
损减执者,不知五尘、法尘同是相
分,此诸相分同是依识而起。由有此识,
而有见分、相分依之而起,如依一牛上
起两角。
2011-3-31 21
三、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
2011-3-31 22
熊十力 (1885-1968)
名继智, 升恒, 定中, 号
子真 。 湖北黄冈人 。 曾
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义
军 。 民国初年, 参预桂
军北伐, 深感革命党人,
,绝无在身心上作工夫
者, 如何拨乱反正?”又
自觉非事功之材 。 不能
领袖群伦, 遂有志学之
转向 。
2011-3-31 23
(一), 唯识学, 新解
2011-3-31 24
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 底本奠定于 1923
年于北京大学授唯识学概论之讲义 。 1932年浙
江省立图书馆出版发行了, 新唯识论, (文言文
本 )。 分明宗, 唯识, 转变, 功能, 成色, 明心
六章, 九万余字 。 此著是将真谛, 玄奘等人由
印度传播而来的唯识之学, 予以, 中国化, 之
奠基性作品 。
2011-3-31 25
1、实证本体
实证本体的方法为, 性智, 。 熊十力说:
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底觉悟 …… 这种觉
悟虽不离感官经验,要是不滞于感官经验而恒自
在离系的。他元是自明自觉,虚灵无碍,圆满无
缺,虽寂寞无形,而秩然众理已毕具,能为一切
知识底根源的。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
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
故,故说名量智,亦名理智。
2011-3-31 26
2、心物关系
关于心物或心境之关系, 熊氏说:
唯识的旨趣, 是把境来从属于心, 即显心
运用于一切境而为其主宰的, 是独立的, 是不
役于境的 。
只是不承认有离心独存的外境,却非不承
认有境。因为心是对境而彰名的,才说心,便
有境,若无境,即心之名也不立了。实则心和
境,本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发展底整体。
2011-3-31 27
3、心与境各自有独立意义
虽则离心无境, 境和心却各自有独
立的涵义 。 他说:
境的方面,是有和心相反的趋势。
心的方面,是有自由的、向上的、任持
自性、不为境缚的主宰力。
2011-3-31 28
为什么人人都朦昧着, 认为一切的境都离
我的心而独在? 对此问题, 熊十力笼统地说:
实则日星高明,不离我的视觉,大地博厚,
不离我的触觉,乃至具有心识的人类等,繁然
并处,不离我的情思。可见一切的境,都是和
心同体的。因为是同体的,没有一彼一此的分
界,没有一内一外的隔碍。才有感,必有应。
才有应,必有感。正如人的一身,由多方面的
机能互相涵摄,成为一体,是同样的道理。
2011-3-31 29
(二)本心与习心
2011-3-31 30
熊十力认为, 心有, 本心, ( 本来
的心 ) 和, 习心, ( 妄执的心 ) 之分别 。
本心是绝对的, 真实的, 心物同体之
,心, 即此本心 。 至于妄执的心, 便是
取境的识, 不得说为实在 。
2011-3-31 31
1,,习心, 的本质
习心是缘生而无自体的 。 熊氏说:
缘字的意义,本是一种凭藉的意思。生字
的意义,是现起的意思。如甲凭藉乙丙等而现
起,即说乙丙等,于甲作缘。若是把乙丙等这
些缘都拆除了,即甲也不可得。由此应说甲的
相状,就是乙丙等许多的缘,互相藉待而现起
的,这就叫做缘生。
2011-3-31 32
2、妄执的心
关于妄执的心 。 熊十力说:
这个心就是许多的缘互相藉待而现起的一
种相貌,当然不是有自体的,不是实在的。若
把众多的缘一一拆除,这个心在何处呢?实际
上可以说他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2011-3-31 33
3、妄执心无独立性
,新唯识论, 对, 四缘, 做了这样的概括:
由识的现起,是他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的
力故,遂立因缘。由识的现起,是有所缘境,
为所仗托故,遂立所缘缘。除前三种缘之外,
尚有许多的关系,如官能及作意等等,对于识
的现起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关系,
即识亦不得现起,所以立增上缘。
2011-3-31 34
(三)本体与境界
2011-3-31 35
1、本体的含义
在熊氏看来,, 本体, 一词涵概各种
各样的意思 。
( 1) 本体是备万理, 含万德, 肇万
端, 所以是绝对无待的;
( 2) 本体是幽隐, 无形相的, 同时
又是全而圆满无缺, 不可剖割的;
2011-3-31 36
( 3) 本体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 本体
是显现为无量无边的功用, 因此说是变易
的, 而本体的自性, 恒是清净的, 刚健的,
无滞碍的, 因此说是不变易的 。
( 4) 本体能显现为万殊的功 能, 但
又不能超脱于万殊的功能而别为主宰者,
创造者, 所以它是无能而无所不能 。
2011-3-31 37
2,,翕辟成变,
恒转中包含着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法则,
如, 翕辟, 和, 生灭, 。 熊氏说:
辟,只是一种动势。翕,也只是一种
动势。不可说翕辟各有自体,亦不可说
先之以翕,而后之以辟也。
2011-3-31 38
翕, 辟约略近于物, 心 。 他说:
翕的势用是凝聚的, 是有成为形质
的趋势的, 即依翕故, 假说为物, 亦云物
行 。 辟的势用是刚健的, 是运行于翕之中,
而能转翕从已的, 即依辟故, 假说为心,
亦云心行 。
2011-3-31 39
以一般所说的心理现象后于有机物, 无机
物而产生, 来非难, 翕物, 辟心, 之说, 熊氏
认为这是很大的误解 。 他说:
如难者之意,直以物为本原而已,不知凡
有必始于无,凡可象者,必以虚寂为极。泥象
者,不能于象而悟虚寂,滞有者,不能于有而
2011-3-31 40
证无。 …… 从真理的观点来看,所谓一切物,
都是依着真实即本体显现之迹象,而假说为物,
若克就物底自身而言,却是空,是无所有的,
但不妨依真实的显现,假名为物罢了。譬如冰
是水的显现,故离水,别无有冰的自身。应说
自身是空,是无所有的。一切物是真实的显现,
亦复如是。”
2011-3-31 41
3、即用显体
本体与功能, 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颇为基
本的概念 。 熊氏的观点, 可以, 即用显体, 概
括之 。 他说:
用之为言,即于体之流行而说为用,即于
体之显现而说为用。因为体以其至无、而显现
万有,以其至寂而流行无有滞碍。离流行,不
可觅至寂的,故必于流行而识至寂。离显现万
有,不可觅至无的,故必于万有而识至无。
2011-3-31 42
4、心物同体
按熊十力的观点,心有本心与习心之差别,
本心即本体,是心境一如、心物同体的,习心
是本心发用后,在外驰不反的情况下形成的。
而本体不能用量智,只能用性智去觉悟。实际
上是本体自己觉悟自己。,所谓物者,只是收
凝的势用即翕之所诈现,并非有实在的物质。”
2011-3-31 43
5、发明本心
最终, 境界的高低, 要由他发明本心的工
夫来决定 。 熊氏说:
本心亦云性智, 是吾人与万物所同具之本
性 。 所谓真净圆觉, 虚彻灵通, 卓然而独存者
也 。 非虚妄曰真, 无惑染曰净, 统众德而大备,
烁群昏而独照曰圆觉, 至实而无相曰虚, 至健
而无不遍曰彻, 神妙不测曰灵, 应感无穷曰通,
绝待曰独存 。
2011-3-31 44
【 复习与练习 】
1.近代佛学复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试述熊十力, 新唯识论, 的理论贡
献。
2011-3-31 45
【 参考读物 】
1.杨文会:, 杨仁山集, ;
2.欧阳渐:, 欧阳竟无集, ;
3.谭嗣同:, 谭嗣同文选注, ;
4., 章太炎全集, 第四卷 ;
5.熊十力:, 熊十力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