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五章 陆九渊、王守仁以
“心”为本的哲学
2011-3-31 2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与朱熹理学对
立的心学, 始于南宋时的陆九渊, 形成于明代
的王守仁 。 虽然王守仁的学说与陆九渊有着一
定的差异, 但他们都以, 心, 为本体, 学术界
统称为陆王心学, 该学派的形成不仅有社会思
想的大气候, 而且与程朱理学也存在某种相互
刺激的关系 。 因此, 我们探讨陆王心学不能孤
立地进行, 而应该联系程朱理学一起加以考察 。
2011-3-31 3
一、陆王心学的形成
2011-3-31 4
陆九渊( 1139— 1192)
字子静, 号存斋 。 抚
州金溪 ( 今属江西 )
人 。 因曾在江西贵溪
象山聚徒讲学, 学者
称象山先生 。 陆九渊
的著述由其子编成
,象山先生全集, 。
2011-3-31 5
陆九渊提出, 心即理, 而形成心学, 并以
朱熹理学批评者的面目出现 。
明代朱子学名家吴与弼的弟子陈献章提出
,君子一心, 万理完具 。 事物虽多, 莫非在我,
(, 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白沙子
全集, ), 建立了以, 心, 为出发点的心学体
系, 开明代心学之先河 。
2011-3-31 6
王守仁( 1472— 1528)
字伯安, 余姚 ( 今属浙
江 ) 人 。 曾筑室故乡阳
明洞, 学者称阳明先生 。
弘治十二年 ( 1500) 进
士, 授刑部主事, 改兵
部主事 。 后被谪为贵州
龙场驿丞 。 又任南京刑
部主事, 南京太卜寺少
卿等, 官至兵部尚书 。
2011-3-31 7
在学术上, 王守仁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 。
他后来回忆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 何曾把他的说去
用? 我着实曾用来 。 初年与 钱友同 论做圣贤,
要格天下之物, 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 因指
2011-3-31 8
亭前竹子, 令去格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
道理, 竭其心思, 至于三日, 便致劳神成疾 。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穷格 。 早夜
不得其理 。 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 遂相与叹:
圣贤是做不得的, 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
(, 传习录下,,, 王守仁全集,,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2年版 )
2011-3-31 9
王守仁在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 生活
环境极其恶劣, 又与当地人语言不通 。 据, 年
谱, 记载, 他 37岁时,, 日夜端居澄默, 以求
静一 。 …… 因念,‘ 圣人处此, 更有何道? ’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寤寐中若有人语之
者, 不觉呼跃, 从者皆惊 。 始知圣人之道, 吾
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乃以默记
,五经, 之言证之, 莫不吻合, 因著, 五经忆
说, 。, (, 年谱,,, 王守仁全集, ) 这就
是所谓的龙场悟道 。
2011-3-31 10
王守仁在晚年曾提出著名的, 四句教, 。
其每弟子钱德洪王畿对理解此四句教有意见分
歧 。 为此, 王守仁与钱德洪, 王畿会于天泉桥 。
王守仁说: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 不可各执一边 。
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 。 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
2011-3-31 11
悟入 。 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 原是个未发
之中 。 利根之人一悟本体, 即是功夫, 人己内
外, 一起俱透了 。 其次不免有习心在, 本体受
蔽, 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 。 功夫熟后,
渣滓去得尽时, 本体亦明尽了 。 汝中之见, 是
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 是我这里为其
次立法的 。 二君相取为用, 则中人上下皆可引
入于道 。 …… 已后与朋友讲学, 切不可失了我
2011-3-31 12
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
动, 知善知恶的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只
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 自没病痛, 此原是彻上
彻下的功夫 。 利根之人, 世亦难遇, 本体功夫,
一悟尽透, 此颜子, 明道所不敢承当, 岂可轻
易望人 ! 人有习心, 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
去恶功夫, 只去悬空想个本体, 一切事为俱不
着实, 不过养成一个虚寂, 此个病痛不是小小,
不可不早说破 。 ( 同上 )
2011-3-31 13
二、陆九渊, 心即理, 的思想内容
2011-3-31 14
南宋之明代的, 陆王心学, 是由陆
九渊奠定基础的 。 陆九渊学说的最大特
点是他提出了以, 心, 为其哲学的核心
概念 。 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
这就是, 心即理, 。
2011-3-31 15
(一)陆九渊, 心即理,
命题的基本内涵
2011-3-31 16
在, 陆九渊集, 里, 我们可以看到陆九渊
对这个命题多层次展开的论述 。 其中, 比较有
代表性的言论有:
盖心, 一心也, 理, 一理也, 至当归一,
精义无二, 此心此理, 实不容有二 。 (, 与曾
宅之,,, 陆九渊集,, 以下仅注篇名 )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 。
(, 与李宰, )
2011-3-31 17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 陆九渊进一步推衍出
,道外无事, 事外无道, (, 语录上, ) 的论
题 。 按照此等逻辑, 则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具
于, 心, ;同理, 宇宙万物也都可以看作是由
,心, 发出来的 。 他说: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 充塞宇
宙, 无非此理 。 (, 语录上, )
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 宇宙便是
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 (, 杂说, )
2011-3-31 18
陆九渊常常将, 心,, 称为, 本心,, 它
可以追溯于孟子的, 四端, 之说:
恻隐, 仁之端也, 羞恶, 义之端也, 辞让,
礼之端也, 是非, 智之端也 。 此即是本心 。
(, 年谱, )
四端者, 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 即
此心也 。 (, 与李宰, )
2011-3-31 19
陆九渊将孟子的有关术语, 变为道德哲学
本根论的基础:
道塞宇宙, 非有所隐遁, 在天曰阴阳, 在
地曰刚柔, 在人曰仁义 。 故仁义者, 人之本心
也 。 孟子曰,? 存乎人者, 岂无仁义之心哉? ?
又曰,? 我固有之, 非由外铄我也 。 ? (, 与
赵监, )
陆九渊认为, 人虽然固有, 本心,, 但会因, 蔽,
2011-3-31 20
千万世之前,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
也 。 千万世之后,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
也 。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
(, 杂说, )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
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
心亦只如此。(, 语录下, )
2011-3-31 21
(二)陆九渊, 心即理, 说与
朱熹, 性即理, 的区别
2011-3-31 22
陆九渊的, 心即理, 与朱熹的, 性即理,
是有差别的 。 朱熹说:
心以性为体, 心将性做馅子模样 。 盖心之
所以具是理者, 以有性故也 。 (, 朱子语类,
卷五 )
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 人心是人身上发
出来底 。 (, 朱子语类, 卷七十八 )
心统摄性情,非笼统与性情为一物而不分
别也。(同上)
2011-3-31 23
陆九渊说:
情, 性, 心, 才, 都是一般物事 ?,
? 若必欲说时, 则在天者为性, 在人者
为心, …… 其实不须如此 ? (, 语录
下, ) 。
2011-3-31 24
陆九渊不同意朱熹对, 格物致知, 所作的
诠释, 主张, 先立乎其大者, (, 语录上, ),
,先发明人之本心, (, 年谱, ), 因而强调
,尊德性, 在先 。 陆九渊说:
既不知尊德性, 焉有所谓道问学? (, 语
录上, )
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 然后令他奋发植
立 。 若田地不净洁, 则奋发植立不得 。 …… 然
田地不净洁, 亦读书不得 。 若读书, 则是假寇
兵, 资盗粮 。 (, 语录下, )
2011-3-31 25
与此同时, 陆九渊十分强调自我的作用 。
他认为,, 本心, 是, 天之所以与我者,,
,我固有之, 非由外铄我也, 。 因此, 他说:
人之于耳, 要听即听, 不要听则否 。 于目
亦然 。 何独于心而不由我乎? ( 同上 )
请尊兄即今自立, 正坐拱手, 收拾精神,
2011-3-31 26
自作主宰 。 万物皆备于我, 有何欠阙 。
当恻隐时自然恻隐, 当羞恶时自然羞恶,
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 当发强刚
毅时自然发强刚毅 。 ( 同上 )
学苟知本, 六经皆我注脚 。 (, 语
录上, )
2011-3-31 27
三、王守仁, 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 说
2011-3-31 28
在陆九渊之后, 王守仁是一个在心学上有
特殊贡献的人物 。 他的思想是陆九渊, 心即理,
的继承与发扬 。 关于此, 从其门人徐爱所记的
一段语录里可略见一斑:
爱问,? 至善只求诸心, 恐于天下事理又
不能尽 。 ? 先生曰,? 心即理也 。 天下又有心
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 ? 爱问,? 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间有许多
理在, 恐亦不可不察 。 ? 先生曰,? …… 今姑
就所问者
2011-3-31 29
言之 。 且如事父不成, 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
君不成, 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
去友上, 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 。 此心无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不须
外面添一分 。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发之事父便
是孝, 发之事君便是忠, 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
与仁 。 只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
(, 传习录上,,, 王守仁全集,, 以下仅注
篇名 )
2011-3-31 30
为什么说, 心外无理, 心外无事, 呢? 陆
九渊有他的解释: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
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 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民爱物, 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 听, 言, 动, 即视, 听, 言, 动便
是一物 。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 。
( 同上 )
2011-3-31 31
我的灵明, 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 天没有我的
灵明, 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俯
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 便没有天地鬼神
万物了 。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 亦没有
我的灵明 。 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 如何与他间
隔得? (, 传习录下, )
2011-3-31 32
关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从, 传习录下, 的
一段对话可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
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同上)
2011-3-31 33
对花树之类客体的感受是这样, 而社会的
伦理品性之认知与也不例外:
心之体, 性也, 性即理也 。 故有孝亲之心,
即有孝之理, 无孝亲之心, 即无孝之理矣 。 有
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 无忠君之心, 即无忠
之理矣 。 理岂外于吾心邪? (, 传习录中 ·答顾
东桥书, )
2011-3-31 34
四、王守仁的, 致良知,
与, 知行合一, 论
2011-3-31 35
按照心学的基本立场,, 心之本体即是天
理, 。 (, 传习录上, ) 所以, 从本心所发出
来的道德信息及所形成的行为应该都是, 善,
的;可是, 就具体的人而言, 他们的行为举止
在事实上却并非都是如此 。 原因在哪里呢? 王
守仁与其弟子讨论了这个问题 。
2011-3-31 36
(一)良知是心之本体
2011-3-31 37
什么是心之本体呢? 王守仁认为是, 良
知, 。 他说:
心者, 身之主也, 而心之虚灵明觉, 即所
谓本然之良知也 。 (, 传习录中 · 答顾东桥
书, )
良知者, 心之本体 。 (, 传习录中 · 答陆
原静书, )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
天理。(, 传习录中 · 答欧阳崇一, )
2011-3-31 38
对于, 良知, 问题, 王守仁还有许多阐述:
良知者, 孟子所谓 ?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
者也 。 是非之心, 不待虑而知, 不待学而能,
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 吾心之本体,
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 (, 大学问, )
2011-3-31 39
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 。 见父自然知
孝, 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 传习录上, )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
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传习录
中 · 答陆原静书, )。
2011-3-31 40
(二)四句教与致良知
2011-3-31 41
关于, 四句教,,, 传习录下, 谓: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
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2011-3-31 42
在王守仁那里, 所谓, 格物致知, 就是, 致
良知, 。 王守仁说: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
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
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传
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011-3-31 43
基于, 合一, 之说, 王守仁反对朱熹解
,格物致知, 为, 即物穷理, 的法度 。 他说:
朱子所谓 ? 格物 ? 云者, 在即物而穷其理
也 。 即物穷理, 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
者也, 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 析
? 心 ? 与 ? 理 ? 而为二矣 。 夫求理于事事物物
者, 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 。 (, 传习录
中 · 答顾东桥书, )
2011-3-31 44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 天下之物如何
格得? 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 今如何去格?
纵格得草木来, 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 传
习录下, )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 ??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 闇 而不
达之处。(, 传习录中 · 答顾东桥书, )
2011-3-31 45
在解释, 大学, 所谓, 致知在格物, 时,
王守仁把他的观点作了深入的阐发:
致知必在于格物, 物者, 事也 。 凡意之所
发必有其事, 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 格者, 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
谓也, 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 (, 大学问, )
2011-3-31 46
王守仁把, 格物致知, 解释为, 致吾心之
良知于事事物物,, 因而把, 良知, 视作辨别
是非的标准 。 他说:
夫学贵得之心 。 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
之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
者乎 ! 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 传
习录中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2011-3-31 47
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自家的准则 。
尔意念着处, 他是便知是, 非便知非,
更瞒他一些不得 。 尔只不要欺他, 实实
落落依着他做去, 善便存, 恶便去 。 他
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
致知的实功 。 (, 传习录下, )
2011-3-31 48
关于这一点, 王守仁自己已有比较明确的
表示, 他在论及圣人之知时说:
圣人无所不知, 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
只是能个天理 。 圣人本体明白, 故事事知个天
理所在, 便去尽个天理 。 不是本体明后, 却于
天下事物都便知得, 便做得来也 。 天下事物,
如名物度数, 草木鸟兽之类, 不胜其烦 。 圣人
须是本体明了, 亦何缘能尽知得? (, 传习录
下, )
2011-3-31 49
不过, 王守仁并没有否认感官见闻的作用 。
他说: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 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 而亦不离于见闻 。 …… 故
‘ 致良知 ’ 是学问大头脑, 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
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 则是失却头脑, 而已落
在第二义矣 。 (, 传习录中 ·答欧阳崇一, )
2011-3-31 50
(三)知行合一论
2011-3-31 51
王守仁从, 致良知, 的目的出发, 把知与
行统一起来, 提出, 知行合一, 的命题 。 他说: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 圣学只一个功
夫,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 (, 传习录上, )
2011-3-31 52
在王守仁的理论体系里,, 知, 与, 行,
既然不可分作两事, 所以也就是, 合一, 的 。
如何理解这种, 合一, 呢?
首先, 作为, 为学, 的重要内容,, 知,
的过程即意味着, 行, 的过程:
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
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
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 …… 尽天下之学无有
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
2011-3-31 53
他还具体分析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与
笃行的关系 。 他说:
盖学之不能以无疑, 则有问, 问即学也,
即行也;又不能无疑, 则有思, 思即学也, 即
行也;又不能无疑, 则有辨, 辨即学也, 即行
也 。 辨即明矣, 思即慎矣, 问即审矣 。 学即能
矣, 又从而不息其功焉, 斯之谓笃行 。 非谓学
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 。 ( 同上 )
2011-3-31 54
其次, 有知就应当行, 知只有通过行才能
为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
知, (, 传习录上, ) 。 王守仁举例说: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
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
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
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
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
本体,不曾有私意割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
如此,方可谓之知。(, 传习录上, )
2011-3-31 55
为了让接受者更加理解知行关系, 王守仁
从事体过程加以解释: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
始, 行是知之成 。 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已自
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 (, 传习录
上, )
2011-3-31 56
当然, 王守仁没有忘记, 他的, 知行合一,
目的是为了, 致良知, 。 他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 ?? 外心以求理,
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 此圣门知行
合一之教 。 (, 传习录中 · 答顾东桥书, )
2011-3-31 57
(四)阳明学之传承
2011-3-31 58
王守仁的学说, 称阳明学, 又称王学;以
王守仁为代表并以其思想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
称为阳明学派 。 王守仁的门人较著名者有:钱
德洪, 王畿, 王艮, 聂豹, 欧阳德, 邹守益,
罗洪先等 。 后又分化为不同派别 。 黄宗羲所著
,明儒学案, 按地域将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门,
江右王门, 南中王门, 楚中王门, 北方王门,
粤闽王门, 泰州学派等 。 同时, 与阳明学有理
论渊源关系的还有:李贽, 刘宗周, 黄宗羲等 。
而且, 阳明学还传入日本, 形成学派, 对日本
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
2011-3-31 59
【 复习与练习 】
1.王守仁的 ? 良知 ? 与陆九渊的 ? 本心 ?
有什么异同?
2.王守仁的 ?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 指的是什
么?
3.王守仁是如何解 ? 格物致知 ? 的?
4.王守仁如何论证 ? 知行合一 ??
2011-3-31 60
【 参考读物 】
1,,陆九渊集,,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祁润兴:, 陆九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版。
2011-3-31 61
4.陈 来:,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5.杨国荣:,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6.,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