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31 1
第八章
晚唐五代道教哲学的新动向
2011-3-31 2
,安史之乱, 以及藩镇割据使盛唐时光一去
不复返, 道教也进入衰落期 。 这时候, 尽管外
丹术走向衰落, 但内丹理论却开始受人重视,
并逐渐完善 。 道教在同儒家, 佛教相互融合过
程中, 注意吸取营养滋补自己 。 一批道教学者
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探索, 从而创作出一批有
影响的著作 。 与此同时, 他们关注社会安危和
百姓疾苦, 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 道教在思考
,道体, 一类哲学问题时, 也注意自身的伦理
建设, 以引起广大民众的更大兴趣 。 这一切都
表现出道教思想发展的新动向 。
2011-3-31 3
一、外丹术逐步向内丹术过渡
2011-3-31 4
神仙信仰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核心, 而追求
长生不老, 羽化登仙则是道门中人毕生奋斗的
目标 。 不过, 尽管, 飞仙而去, 的画卷极度美
丽而又浪漫, 但毕竟是一种理想 。 为了使理想
有可行性, 必须找到实践的路径 。 经过长期的
摸索, 形成了所谓, 外丹术, —— 即金丹术 。
2011-3-31 5
(一)外丹术的弱点
2011-3-31 6
盛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扶持是
促使外丹术走向顶峰 。 然而, 外丹术也
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弱点 。
2011-3-31 7
首先,在理论上,葛洪等人的金丹理
论是运用机械思维方法来阐明的。金石
能万古长存,但金石的自然属性并不能
直接成为人体一种属性。
2011-3-31 8
其次, 由于方士们对一些丹药的具
体成份还不太了解, 以致常有爆炸伤人
事故发生, 这使人们逐渐对金丹术敬而
远之 。 再说, 炼丹花费巨大, 普通百姓
根本没有此财力介入, 所以金丹术难于
推广 。
2011-3-31 9
复次, 在使用上, 那些服食金丹的上
层统治者们非但没能长生不老, 反而加
剧了他们的病情, 甚至暴死 。
2011-3-31 10
(二)向内丹的转化
2011-3-31 11
外丹术对世人的影响渐次式微, 并不
等于道门中人就放弃了自己的信仰 。 他
们努力寻找新的途径, 就是内丹术 。
2011-3-31 12
1、内丹术的起源与发展
内丹术并非在晚唐发现的, 其实它的源头
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 。, 道德经, 关于内心
修养的篇章可以说已孕育了内丹术的某种因子 。
该书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 归根曰静, 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
2011-3-31 13
汉代的, 周易参同契,, 以, 三道由一,
的法度, 将内炼金丹的思想包容其中 。 其第六
十二章说:
将欲养性, 延命却期, 审思后末, 当虑其
先, 人所禀驱, 体本一无, 元精云布, 因气托
初 。 (, 道藏, 第 20册第 148页 )
内以养己, 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 内照形躯 。 闭
塞其克, 筑固灵株 。 三光陆沈, 温养子珠 。,
(, 道藏, 第 20册第 137页 )
2011-3-31 14
隋代, 罗浮山道士苏元朗更有专门论述内
丹的著作问世 。 据, 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
编 ·神异典, 所引, 罗浮山志, 载:
苏元朗学道于句曲, 自号青霞子 。 弟子从
游者闻朱真人得芝成仙, 竟论灵芝,,‘ 春青,
夏赤, 秋白, 冬黑, 唯黄芝产于嵩高, 远不可
得 。, 元朗笑曰:, 灵芝在汝八景中 ?? 。,
谚云:, 天地之先, 无根灵草, 一意制度, 产
生至室, 此之谓也 。, 乃著, 旨道篇, 示之,
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 。
2011-3-31 15
2、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化
唐末五代, 外丹术衰落, 道门中酝
酿着由烧炼五金八石的外丹术向内丹术
的重大转变 。 促进这一重大转变的代表
人物有崔希范和彭晓 。
2011-3-31 16
崔希范
号, 至一真人,, 生平事迹不详 。
他著有, 入药镜, 一书阐述内丹原理 。
崔氏提出, 药镜, 一词, 其本意即静定 。
2011-3-31 17
崔希范认为, 人一生受酒色, 名利,
贪嗔, 痴心所干扰, 惟有, 药镜,, 才
能压邪, 归正, 从而忘形养生, 得长生
久视之道 。
2011-3-31 18
彭 晓
五代后蜀人, 字秀川, 自号, 真一
子, 。 是儒, 道合身的人物 。 彭晓的内
丹思想主要体现在,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
真义, 和, 黑铅水虎论,,, 红铅火龙
论, 中 。
2011-3-31 19
彭晓是积极主张人可以修炼成仙, 寿限无
数的有仙论者 。 人怎样才能成仙呢? 彭晓认为
人成仙是由无涯元气作用于有限形躯的结果 。
方法是靠修, 还丹,, 即修炼金液大还丹 。
,金液还丹, 莫不合日月阴阳精气而成也,
(, 道藏, 第 20册第 135页 ),
2011-3-31 20
彭晓在阐述金液还丹之理时, 还套
用了, 参同契, 上的一些专门名词术语,
用以指代修炼时所用的元气, 精气 。 其
中, 黑铅, 红铅用得最为频繁 。 他说:
2011-3-31 21
夫黑铅水虎者, 是天地妙化之根,
无质而有气也 。 乃玄妙真一之精 。 为天
地之母, 阴阳之根, 日月之宗 ?? 未有
一物不因铅气产出而成变化也 。, 云笈
七签, 卷七十之节录, 黑铅水虎论, 部
分, 道藏, 第 22册第 468页 )
2011-3-31 22
彭晓进一步指出:
诸矾土杂类之属, 草木众名 ( 石 ) 之类,
已以皆误用, 不可备载也 。
彭晓还主张炼丹“志士又须撤声色,去嗜
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秘
潜修,昼夜无怠,方可希望,或不如是,则虚
劳动耳。”(, 周易参同契鼎歌明镜图 ·后序,,
,道藏, 第 20册第 160页)
2011-3-31 23
唐末五代比较有影响的内丹家还有:钟离
权和吕洞宾 。 除此以外, 还有五代宋初的华山
道士陈抟, 作内丹专著, 指玄篇, 和, 阴真君
还丹歌注, 等, 继续借助易学理论与卦象符号
来阐发内丹之道, 叙说内丹, 炼精化气, 炼元
化神, 炼神还虚, 的基本步骤, 其, 顺则成人,
逆则成丹, 的学说为宋元内丹理论奠基 。
2011-3-31 24
3、外丹向内丹转化的哲学意义
晚唐五代, 外丹术的衰落和内丹术的繁荣,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哲学的转型, 即由探究
天人关系为主转而以思考心物关系为主 。 道教
本身因这种变化使得自己从原来被儒家与佛教
两家所斥责的邪术妖技方外之教进入具有较高
理论水平的教义宗教 。
2011-3-31 25
二、道教传播新走向与
杜光庭的理论贡献
2011-3-31 26
道教发展到魏晋时期, 许多官僚及其家属
都加入道教组织中来 。 比较而言, 此时民间尽
管也在顽强地发展道教组织, 但由于普通百姓
没钱没地位, 也很少有自己的知识分子, 不能
很好地把各种思想言行通过书本传之于世, 所
以影响远不如上层道教之盛 。 上层道教占主导
地位的情形一直延伸到隋唐 。
2011-3-31 27
(一)道教由上层转向民间的原因
2011-3-31 28
首先, 晚唐五代, 由于藩镇割据和
天灾人祸频繁发生, 社会矛盾和人民的
疾苦空前严重 。 统治者因战乱而使政权
遭到削弱, 对道教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弱 。
所以道教本身要生存发展, 必须改变原
来的上层路线, 努力去关心民众疾苦 。
2011-3-31 29
第二, 统治者在乱世也急需道教在
教义教理方面进行变化, 使之社会化,
伦理化一些, 以安抚进而约束道门中人
和一般信仰者 。
2011-3-31 30
第三, 内丹术传播, 也赢得了许多
信徒, 使道教组织的发展拓展了社会空
间 。
2011-3-31 31
第四, 道门中的许多有识之士最初都是儒
家出身的, 尽管他们因各种原因而信奉道教,
但他们都熟悉儒经, 深谙仁义之道, 更关心天
下百姓生活, 所以在天下动乱时, 他们经宗教
熏陶的慈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也更加会为天下
百姓疾苦着想, 也会深深地思考动荡之因以及
平定之策和治国之术 。
2011-3-31 32
(二)杜光庭的主要贡献
2011-3-31 33
杜光庭( 850-933)
字宾至 ( 一云字宾圣 ) 号东瀛子,
处州缙云人 。 学道精诚, 博通儒道经籍,
且勤于著述, 今流传于世者有, 道德真
经广圣义, 50卷,,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
经注,,, 广成集, 17卷等 20余部, 可
谓著作等身 。
2011-3-31 34
首先, 他在, 道德真经广圣义, 中对老子
进行系统神化 。 他写道:
老君生于无始, 起于无因, 为万道之先,
元元之祖也 。 无光无象, 无音无声, 无色无绪,
幽幽冥冥,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弥纶无外,
故称大道 。 大道之身即为老君也 。 万化之父母,
自然之极尊也 。 (, 道藏, 第 14册第 316页 )
2011-3-31 35
其次, 杜光庭对历代研究, 道德经,
著作和史实进行了整理, 总结 。 杜光庭
在,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中首先追溯了
以往学人的研究情况 。 就学理而言, 杜
氏之注乃倾向于, 重玄, 之说 。 他在序
言中称:
2011-3-31 36
夫其道也, 极虚通之妙致, 穷化济
之神功, 现贯生成, 义该因果, 纵之于
己, 则物我皆忘;荡之于怀, 则有无双
绝, 道与德有相资相禀之义 。 故云, 道
德经, 也 。 (, 道藏, 第 14册第 310页 )
2011-3-31 37
他在, 释御疏序上, 里又云:
玄, 深妙也, 亦不滞也 。 宗, 主也, 尊也 。
言太上老君为深妙道之主也 。 老君既不滞有,
亦不滞无, 因果两遣, 粗妙两遣, 先天后劫,
尊为教主, 故云玄玄道宗也 。 (, 道藏, 第 14
册第 325页 )
2011-3-31 38
第三, 杜氏在, 道德真经广圣义, 一书中
将, 道德经, 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八条, 他指出
其中有七条是为了, 教诸侯, 的,( 1) 教诸
侯以正理国; ( 2) 教诸侯政无苛暴; ( 3) 教
诸侯以道佐天子, 不尚武功; ( 4) 教诸侯守
道化人; ( 5) 教诸侯不玩兵黩武; ( 6) 教诸
侯不尚淫奢, 轻瑶薄赋以养于人; ( 7) 教诸
侯权器不可示于人 。
2011-3-31 39
三、罗隐, 太平两同书,
统合儒道的思想建构
2011-3-31 40
罗隐,( 833-909)
字昭谏, 浙江新城县 ( 今富阳县 )
人 。 本名横, 据说他恃才傲物, 藐视公
卿,, 凡十上不中第,, 遂更名为隐 。
2011-3-31 41
(一), 太平两同书, 的主要内容
2011-3-31 42
,太平两同书, 全书分为十个部分:
贵贱, 强弱, 损益, 敬慢, 厚薄, 理乱,
得失, 真伪, 同异, 爱憎 。 前五部以老
子之言立教, 后五部分则以孔子之言为
纲, 全书统合儒道之术, 以明治国良方 。
2011-3-31 43
首先, 罗隐强调君主应以德示天下 。 在
,贵贱, 篇中, 罗隐说:
君长之位非不贵矣, 虽莅力有余而德无可
称, 则其贵不足贵矣;居黎庶之位非不贱也,
虽贫弱不足而有道可, 则其贼未为贼也 ??
是以贵贱之途未可以穷达论也 。 故夫人主所以
称尊者, 以其有德也 。 苟无其德, 则何以异于
万物乎 ? 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不忧其贼,
而忧道之不笃也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2-
913页 )
2011-3-31 44
罗隐在, 强弱, 篇中又说:
然则所谓强者, 岂壮男之谓耶? 所
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 盖在乎有德乎,
不在乎多力也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3
页 )
2011-3-31 45
其次, 罗隐规劝君主应以俭修身, 以俭立
国 。 在, 损益, 篇中, 罗隐释损为奢, 益为俭:
盖人君有所损益也 。 然则益莫大于主俭,
损莫大于君奢 。 奢俭之间, 乃损益之本也 。 且
夫日月者天下之至明也, 然犹有不及之处尔,
其俭主之理, 则天下无为, 天下无为则万姓受
其赐, 其于日月亦已大矣 。 (, 道藏, 第 24册
第 914页 )
2011-3-31 46
罗隐举例告诉君主亦应以俭修身 。 他说:
故性命之分诚有限也, 嗜欲之心固无穷也 。
以有限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 亦安可不困苦
哉? ?? 夫神大用则竭, 形大用则劳 。 神形俱
困而求长生者, 未之闻也 。 为人主者, 诚能内
宝神气, 外损嗜欲, 念驰骋之诫, 宗颐养之言,
永保神仙之寿, 常为明圣之主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5- 916页 )
2011-3-31 47
再次, 罗隐总结, 人主失其柄, 的乱世缘
由, 提出宽严结合以御臣的应对措施 。 可以说,
这部分是罗隐, 太平两同书, 的落脚点 。 他说:
夫家同之理乱, 在乎文武之道也 ?? 故圣
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 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
非文武有去就之私, 盖人主失其柄也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6- 917页 )
2011-3-31 48
罗隐清楚看到了晚唐藩镇割据是因为中央
政府失去了可以权镇天下的, 柄,, 而各藩将
正是利用这杆, 柄, 在作乱, 所以他积极思考
怎样来对付这种局面 。
是故逐长路者必在于骏马之力, 理天下者
必求于贤臣之用 。 然骏马苟驯, 犹不可以无辔
2011-3-31 49
也;贤臣虽任, 终不可以失权也 。 故夫御马者:
其辔烦, 则其马蹀而不进;其辔纵, 则其马骄
而好逸 。 使夫纵不至逸烦而每进者, 唯造父之
所能也 。 夫御臣者:其权骏, 则其臣惧而不安;
其权宽, 则臣慢而好乱 。 使夫宽而不至乱, 骏
而能安者, 唯圣人之所明也 。 (, 道藏, 第 24
册第 917页 )
2011-3-31 50
四、谭峭, 化书, 的变化哲学理念
2011-3-31 51
谭峭,生卒年不详
泉州人, 道士和道教学者 。 生于宦
官之家, 自幼熟悉儒家经史, 但后来酷
爱黄老道术而无意于仕途, 遂奉嵩山道
士为师, 辟谷养元, 炼丹服食 。 游历各
地, 深知民生疾苦, 同情, 资助贫寒人
家 。
2011-3-31 52
谭峭的著述, 今流传下来的有, 化书, 。
据说, 该书最初为南唐 ·宋人齐丘窃为己有, 故
名, 齐丘子,, 后经多人考证, 认定其真正的
作者是谭峭, 所以后人改题为, 谭子化书,,
了结了道教史上一桩著作权方面的公案 。, 化
书, 共六卷, 即:道化, 术化, 德化, 仁化,
食化, 俭化, 阐述了谭子的世界生成论, 修炼
成仙之术以及社会史观等, 是一部, 道中含儒,
的著作 。
2011-3-31 53
1,,化书, 的宇宙观
在世界生成论方面, 他强调了, 虚, 是世
界的本源, 由虚可以化生万事万物 。 其, 虚,
就相当于, 道德经, 中的, 道, 。
道之委也, 虚化神, 神化气, 气化形, 形
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 形化元, 气化
神, 神化虚, 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 是以古
2011-3-31 54
圣人穷通塞之端, 得造化之源, 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忘神以养虚, 虚实相通, 是谓大
同 。 故藏之为元精, 用之为万灵, 合之为太一,
放之为太清 。 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 风云发泄
于七窍, 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 纯无阳注而民
无死生 。 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 (, 道藏, 第 23
册第 589页 )
2011-3-31 55
2,,化书, 的, 炼养, 术
谭子有言:, 由是知强弩可以渐引,
巨鼎可以渐举, 水火可以渐习, 虎兕可
以渐侣, 。 (, 道藏, 第 23册第 599页 )
在修持过程中, 应注意到, 渐,,, 柔,
的方法 。, 道化, 卷, 爪发, 篇谓:
2011-3-31 56
爪发者我之形 。 何爪可割而无害? 发可截
而无痛? 盖荣卫所不至也, 则是我本无害而筋
骨为之害, 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 。 所以知喜
怒非我作, 哀乐非我动, 我为形所昧, 形为我
所爱 。 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 (, 道藏,
第 23册第 592页 )
2011-3-31 57
在社会史观方面, 谭峭提出应寻找出居于
,五常, 之中最根本的, 一, 来驾驭整个社会,
他说:
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谓
之一。夫万道皆有一,仁亦有一,义亦有一,
礼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贯五,
2011-3-31 58
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盖简,
而出自简之;具言非玄,而入自玄之。是故终
迷其要,竟感其妙。所以议守一之道,莫过乎
俭,俭之所律,则人不满,义不乱,礼不奢,
智不变,信不感,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
而民有所赖。(, 道藏, 第 23册第 603- 604页)
2011-3-31 59
3、对, 化书, 评价
谭峭的, 化书, 以, 化, 贯穿全书, 他认
为具体的万物都是变化的, 而且, 化化无间,,
即变化不停 。 全书在自然哲学观上和心性修养
理论上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谭峭以, 济世渡人, 的仁慈心怀对治国之术进
行了思考, 表现了唐末五代的道教更加关注社
会, 关注民众的思想趋势 。 所以, 化书, 在历
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
2011-3-31 60
【 复习与练习 】
1,晚唐五代外丹术衰落与内丹术兴起的原
因何在?
2,杜光庭是如何总结历史上, 道德经, 注
疏成果的? 其特点何在?
3,试说明罗隐, 太平两同书, 与谭峭, 化书,
自然观的异同 。
2011-3-31 61
【 参考读物 】
1,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 。
2,罗隐, 太平两同书, 。
3,谭峭, 化书, 。
第八章
晚唐五代道教哲学的新动向
2011-3-31 2
,安史之乱, 以及藩镇割据使盛唐时光一去
不复返, 道教也进入衰落期 。 这时候, 尽管外
丹术走向衰落, 但内丹理论却开始受人重视,
并逐渐完善 。 道教在同儒家, 佛教相互融合过
程中, 注意吸取营养滋补自己 。 一批道教学者
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探索, 从而创作出一批有
影响的著作 。 与此同时, 他们关注社会安危和
百姓疾苦, 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 道教在思考
,道体, 一类哲学问题时, 也注意自身的伦理
建设, 以引起广大民众的更大兴趣 。 这一切都
表现出道教思想发展的新动向 。
2011-3-31 3
一、外丹术逐步向内丹术过渡
2011-3-31 4
神仙信仰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核心, 而追求
长生不老, 羽化登仙则是道门中人毕生奋斗的
目标 。 不过, 尽管, 飞仙而去, 的画卷极度美
丽而又浪漫, 但毕竟是一种理想 。 为了使理想
有可行性, 必须找到实践的路径 。 经过长期的
摸索, 形成了所谓, 外丹术, —— 即金丹术 。
2011-3-31 5
(一)外丹术的弱点
2011-3-31 6
盛唐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扶持是
促使外丹术走向顶峰 。 然而, 外丹术也
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弱点 。
2011-3-31 7
首先,在理论上,葛洪等人的金丹理
论是运用机械思维方法来阐明的。金石
能万古长存,但金石的自然属性并不能
直接成为人体一种属性。
2011-3-31 8
其次, 由于方士们对一些丹药的具
体成份还不太了解, 以致常有爆炸伤人
事故发生, 这使人们逐渐对金丹术敬而
远之 。 再说, 炼丹花费巨大, 普通百姓
根本没有此财力介入, 所以金丹术难于
推广 。
2011-3-31 9
复次, 在使用上, 那些服食金丹的上
层统治者们非但没能长生不老, 反而加
剧了他们的病情, 甚至暴死 。
2011-3-31 10
(二)向内丹的转化
2011-3-31 11
外丹术对世人的影响渐次式微, 并不
等于道门中人就放弃了自己的信仰 。 他
们努力寻找新的途径, 就是内丹术 。
2011-3-31 12
1、内丹术的起源与发展
内丹术并非在晚唐发现的, 其实它的源头
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 。, 道德经, 关于内心
修养的篇章可以说已孕育了内丹术的某种因子 。
该书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 归根曰静, 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
2011-3-31 13
汉代的, 周易参同契,, 以, 三道由一,
的法度, 将内炼金丹的思想包容其中 。 其第六
十二章说:
将欲养性, 延命却期, 审思后末, 当虑其
先, 人所禀驱, 体本一无, 元精云布, 因气托
初 。 (, 道藏, 第 20册第 148页 )
内以养己, 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 内照形躯 。 闭
塞其克, 筑固灵株 。 三光陆沈, 温养子珠 。,
(, 道藏, 第 20册第 137页 )
2011-3-31 14
隋代, 罗浮山道士苏元朗更有专门论述内
丹的著作问世 。 据, 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
编 ·神异典, 所引, 罗浮山志, 载:
苏元朗学道于句曲, 自号青霞子 。 弟子从
游者闻朱真人得芝成仙, 竟论灵芝,,‘ 春青,
夏赤, 秋白, 冬黑, 唯黄芝产于嵩高, 远不可
得 。, 元朗笑曰:, 灵芝在汝八景中 ?? 。,
谚云:, 天地之先, 无根灵草, 一意制度, 产
生至室, 此之谓也 。, 乃著, 旨道篇, 示之,
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 。
2011-3-31 15
2、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化
唐末五代, 外丹术衰落, 道门中酝
酿着由烧炼五金八石的外丹术向内丹术
的重大转变 。 促进这一重大转变的代表
人物有崔希范和彭晓 。
2011-3-31 16
崔希范
号, 至一真人,, 生平事迹不详 。
他著有, 入药镜, 一书阐述内丹原理 。
崔氏提出, 药镜, 一词, 其本意即静定 。
2011-3-31 17
崔希范认为, 人一生受酒色, 名利,
贪嗔, 痴心所干扰, 惟有, 药镜,, 才
能压邪, 归正, 从而忘形养生, 得长生
久视之道 。
2011-3-31 18
彭 晓
五代后蜀人, 字秀川, 自号, 真一
子, 。 是儒, 道合身的人物 。 彭晓的内
丹思想主要体现在,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
真义, 和, 黑铅水虎论,,, 红铅火龙
论, 中 。
2011-3-31 19
彭晓是积极主张人可以修炼成仙, 寿限无
数的有仙论者 。 人怎样才能成仙呢? 彭晓认为
人成仙是由无涯元气作用于有限形躯的结果 。
方法是靠修, 还丹,, 即修炼金液大还丹 。
,金液还丹, 莫不合日月阴阳精气而成也,
(, 道藏, 第 20册第 135页 ),
2011-3-31 20
彭晓在阐述金液还丹之理时, 还套
用了, 参同契, 上的一些专门名词术语,
用以指代修炼时所用的元气, 精气 。 其
中, 黑铅, 红铅用得最为频繁 。 他说:
2011-3-31 21
夫黑铅水虎者, 是天地妙化之根,
无质而有气也 。 乃玄妙真一之精 。 为天
地之母, 阴阳之根, 日月之宗 ?? 未有
一物不因铅气产出而成变化也 。, 云笈
七签, 卷七十之节录, 黑铅水虎论, 部
分, 道藏, 第 22册第 468页 )
2011-3-31 22
彭晓进一步指出:
诸矾土杂类之属, 草木众名 ( 石 ) 之类,
已以皆误用, 不可备载也 。
彭晓还主张炼丹“志士又须撤声色,去嗜
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秘
潜修,昼夜无怠,方可希望,或不如是,则虚
劳动耳。”(, 周易参同契鼎歌明镜图 ·后序,,
,道藏, 第 20册第 160页)
2011-3-31 23
唐末五代比较有影响的内丹家还有:钟离
权和吕洞宾 。 除此以外, 还有五代宋初的华山
道士陈抟, 作内丹专著, 指玄篇, 和, 阴真君
还丹歌注, 等, 继续借助易学理论与卦象符号
来阐发内丹之道, 叙说内丹, 炼精化气, 炼元
化神, 炼神还虚, 的基本步骤, 其, 顺则成人,
逆则成丹, 的学说为宋元内丹理论奠基 。
2011-3-31 24
3、外丹向内丹转化的哲学意义
晚唐五代, 外丹术的衰落和内丹术的繁荣,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哲学的转型, 即由探究
天人关系为主转而以思考心物关系为主 。 道教
本身因这种变化使得自己从原来被儒家与佛教
两家所斥责的邪术妖技方外之教进入具有较高
理论水平的教义宗教 。
2011-3-31 25
二、道教传播新走向与
杜光庭的理论贡献
2011-3-31 26
道教发展到魏晋时期, 许多官僚及其家属
都加入道教组织中来 。 比较而言, 此时民间尽
管也在顽强地发展道教组织, 但由于普通百姓
没钱没地位, 也很少有自己的知识分子, 不能
很好地把各种思想言行通过书本传之于世, 所
以影响远不如上层道教之盛 。 上层道教占主导
地位的情形一直延伸到隋唐 。
2011-3-31 27
(一)道教由上层转向民间的原因
2011-3-31 28
首先, 晚唐五代, 由于藩镇割据和
天灾人祸频繁发生, 社会矛盾和人民的
疾苦空前严重 。 统治者因战乱而使政权
遭到削弱, 对道教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弱 。
所以道教本身要生存发展, 必须改变原
来的上层路线, 努力去关心民众疾苦 。
2011-3-31 29
第二, 统治者在乱世也急需道教在
教义教理方面进行变化, 使之社会化,
伦理化一些, 以安抚进而约束道门中人
和一般信仰者 。
2011-3-31 30
第三, 内丹术传播, 也赢得了许多
信徒, 使道教组织的发展拓展了社会空
间 。
2011-3-31 31
第四, 道门中的许多有识之士最初都是儒
家出身的, 尽管他们因各种原因而信奉道教,
但他们都熟悉儒经, 深谙仁义之道, 更关心天
下百姓生活, 所以在天下动乱时, 他们经宗教
熏陶的慈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也更加会为天下
百姓疾苦着想, 也会深深地思考动荡之因以及
平定之策和治国之术 。
2011-3-31 32
(二)杜光庭的主要贡献
2011-3-31 33
杜光庭( 850-933)
字宾至 ( 一云字宾圣 ) 号东瀛子,
处州缙云人 。 学道精诚, 博通儒道经籍,
且勤于著述, 今流传于世者有, 道德真
经广圣义, 50卷,,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
经注,,, 广成集, 17卷等 20余部, 可
谓著作等身 。
2011-3-31 34
首先, 他在, 道德真经广圣义, 中对老子
进行系统神化 。 他写道:
老君生于无始, 起于无因, 为万道之先,
元元之祖也 。 无光无象, 无音无声, 无色无绪,
幽幽冥冥,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弥纶无外,
故称大道 。 大道之身即为老君也 。 万化之父母,
自然之极尊也 。 (, 道藏, 第 14册第 316页 )
2011-3-31 35
其次, 杜光庭对历代研究, 道德经,
著作和史实进行了整理, 总结 。 杜光庭
在,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中首先追溯了
以往学人的研究情况 。 就学理而言, 杜
氏之注乃倾向于, 重玄, 之说 。 他在序
言中称:
2011-3-31 36
夫其道也, 极虚通之妙致, 穷化济
之神功, 现贯生成, 义该因果, 纵之于
己, 则物我皆忘;荡之于怀, 则有无双
绝, 道与德有相资相禀之义 。 故云, 道
德经, 也 。 (, 道藏, 第 14册第 310页 )
2011-3-31 37
他在, 释御疏序上, 里又云:
玄, 深妙也, 亦不滞也 。 宗, 主也, 尊也 。
言太上老君为深妙道之主也 。 老君既不滞有,
亦不滞无, 因果两遣, 粗妙两遣, 先天后劫,
尊为教主, 故云玄玄道宗也 。 (, 道藏, 第 14
册第 325页 )
2011-3-31 38
第三, 杜氏在, 道德真经广圣义, 一书中
将, 道德经, 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八条, 他指出
其中有七条是为了, 教诸侯, 的,( 1) 教诸
侯以正理国; ( 2) 教诸侯政无苛暴; ( 3) 教
诸侯以道佐天子, 不尚武功; ( 4) 教诸侯守
道化人; ( 5) 教诸侯不玩兵黩武; ( 6) 教诸
侯不尚淫奢, 轻瑶薄赋以养于人; ( 7) 教诸
侯权器不可示于人 。
2011-3-31 39
三、罗隐, 太平两同书,
统合儒道的思想建构
2011-3-31 40
罗隐,( 833-909)
字昭谏, 浙江新城县 ( 今富阳县 )
人 。 本名横, 据说他恃才傲物, 藐视公
卿,, 凡十上不中第,, 遂更名为隐 。
2011-3-31 41
(一), 太平两同书, 的主要内容
2011-3-31 42
,太平两同书, 全书分为十个部分:
贵贱, 强弱, 损益, 敬慢, 厚薄, 理乱,
得失, 真伪, 同异, 爱憎 。 前五部以老
子之言立教, 后五部分则以孔子之言为
纲, 全书统合儒道之术, 以明治国良方 。
2011-3-31 43
首先, 罗隐强调君主应以德示天下 。 在
,贵贱, 篇中, 罗隐说:
君长之位非不贵矣, 虽莅力有余而德无可
称, 则其贵不足贵矣;居黎庶之位非不贱也,
虽贫弱不足而有道可, 则其贼未为贼也 ??
是以贵贱之途未可以穷达论也 。 故夫人主所以
称尊者, 以其有德也 。 苟无其德, 则何以异于
万物乎 ? 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不忧其贼,
而忧道之不笃也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2-
913页 )
2011-3-31 44
罗隐在, 强弱, 篇中又说:
然则所谓强者, 岂壮男之谓耶? 所
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 盖在乎有德乎,
不在乎多力也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3
页 )
2011-3-31 45
其次, 罗隐规劝君主应以俭修身, 以俭立
国 。 在, 损益, 篇中, 罗隐释损为奢, 益为俭:
盖人君有所损益也 。 然则益莫大于主俭,
损莫大于君奢 。 奢俭之间, 乃损益之本也 。 且
夫日月者天下之至明也, 然犹有不及之处尔,
其俭主之理, 则天下无为, 天下无为则万姓受
其赐, 其于日月亦已大矣 。 (, 道藏, 第 24册
第 914页 )
2011-3-31 46
罗隐举例告诉君主亦应以俭修身 。 他说:
故性命之分诚有限也, 嗜欲之心固无穷也 。
以有限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 亦安可不困苦
哉? ?? 夫神大用则竭, 形大用则劳 。 神形俱
困而求长生者, 未之闻也 。 为人主者, 诚能内
宝神气, 外损嗜欲, 念驰骋之诫, 宗颐养之言,
永保神仙之寿, 常为明圣之主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5- 916页 )
2011-3-31 47
再次, 罗隐总结, 人主失其柄, 的乱世缘
由, 提出宽严结合以御臣的应对措施 。 可以说,
这部分是罗隐, 太平两同书, 的落脚点 。 他说:
夫家同之理乱, 在乎文武之道也 ?? 故圣
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 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
非文武有去就之私, 盖人主失其柄也 。,
(, 道藏, 第 24册第 916- 917页 )
2011-3-31 48
罗隐清楚看到了晚唐藩镇割据是因为中央
政府失去了可以权镇天下的, 柄,, 而各藩将
正是利用这杆, 柄, 在作乱, 所以他积极思考
怎样来对付这种局面 。
是故逐长路者必在于骏马之力, 理天下者
必求于贤臣之用 。 然骏马苟驯, 犹不可以无辔
2011-3-31 49
也;贤臣虽任, 终不可以失权也 。 故夫御马者:
其辔烦, 则其马蹀而不进;其辔纵, 则其马骄
而好逸 。 使夫纵不至逸烦而每进者, 唯造父之
所能也 。 夫御臣者:其权骏, 则其臣惧而不安;
其权宽, 则臣慢而好乱 。 使夫宽而不至乱, 骏
而能安者, 唯圣人之所明也 。 (, 道藏, 第 24
册第 917页 )
2011-3-31 50
四、谭峭, 化书, 的变化哲学理念
2011-3-31 51
谭峭,生卒年不详
泉州人, 道士和道教学者 。 生于宦
官之家, 自幼熟悉儒家经史, 但后来酷
爱黄老道术而无意于仕途, 遂奉嵩山道
士为师, 辟谷养元, 炼丹服食 。 游历各
地, 深知民生疾苦, 同情, 资助贫寒人
家 。
2011-3-31 52
谭峭的著述, 今流传下来的有, 化书, 。
据说, 该书最初为南唐 ·宋人齐丘窃为己有, 故
名, 齐丘子,, 后经多人考证, 认定其真正的
作者是谭峭, 所以后人改题为, 谭子化书,,
了结了道教史上一桩著作权方面的公案 。, 化
书, 共六卷, 即:道化, 术化, 德化, 仁化,
食化, 俭化, 阐述了谭子的世界生成论, 修炼
成仙之术以及社会史观等, 是一部, 道中含儒,
的著作 。
2011-3-31 53
1,,化书, 的宇宙观
在世界生成论方面, 他强调了, 虚, 是世
界的本源, 由虚可以化生万事万物 。 其, 虚,
就相当于, 道德经, 中的, 道, 。
道之委也, 虚化神, 神化气, 气化形, 形
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 形化元, 气化
神, 神化虚, 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 是以古
2011-3-31 54
圣人穷通塞之端, 得造化之源, 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忘神以养虚, 虚实相通, 是谓大
同 。 故藏之为元精, 用之为万灵, 合之为太一,
放之为太清 。 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 风云发泄
于七窍, 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 纯无阳注而民
无死生 。 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 (, 道藏, 第 23
册第 589页 )
2011-3-31 55
2,,化书, 的, 炼养, 术
谭子有言:, 由是知强弩可以渐引,
巨鼎可以渐举, 水火可以渐习, 虎兕可
以渐侣, 。 (, 道藏, 第 23册第 599页 )
在修持过程中, 应注意到, 渐,,, 柔,
的方法 。, 道化, 卷, 爪发, 篇谓:
2011-3-31 56
爪发者我之形 。 何爪可割而无害? 发可截
而无痛? 盖荣卫所不至也, 则是我本无害而筋
骨为之害, 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 。 所以知喜
怒非我作, 哀乐非我动, 我为形所昧, 形为我
所爱 。 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 (, 道藏,
第 23册第 592页 )
2011-3-31 57
在社会史观方面, 谭峭提出应寻找出居于
,五常, 之中最根本的, 一, 来驾驭整个社会,
他说:
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谓
之一。夫万道皆有一,仁亦有一,义亦有一,
礼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贯五,
2011-3-31 58
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盖简,
而出自简之;具言非玄,而入自玄之。是故终
迷其要,竟感其妙。所以议守一之道,莫过乎
俭,俭之所律,则人不满,义不乱,礼不奢,
智不变,信不感,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
而民有所赖。(, 道藏, 第 23册第 603- 604页)
2011-3-31 59
3、对, 化书, 评价
谭峭的, 化书, 以, 化, 贯穿全书, 他认
为具体的万物都是变化的, 而且, 化化无间,,
即变化不停 。 全书在自然哲学观上和心性修养
理论上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谭峭以, 济世渡人, 的仁慈心怀对治国之术进
行了思考, 表现了唐末五代的道教更加关注社
会, 关注民众的思想趋势 。 所以, 化书, 在历
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
2011-3-31 60
【 复习与练习 】
1,晚唐五代外丹术衰落与内丹术兴起的原
因何在?
2,杜光庭是如何总结历史上, 道德经, 注
疏成果的? 其特点何在?
3,试说明罗隐, 太平两同书, 与谭峭, 化书,
自然观的异同 。
2011-3-31 61
【 参考读物 】
1,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 。
2,罗隐, 太平两同书, 。
3,谭峭, 化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