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distenpered metapolism of the bilirubin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二、黄疸
讲授内容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 胆红素的来源:衰老 RBC( 80%~85%)
? 非酯型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
摄取 运输 酯化 排泄
? 胆素原的肝肠循环
二、黄疸
(一)定义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
肤、巩膜、粘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
体液的黄染。
?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1.7~17.1umol/L
? 高胆红素血症,﹥ 19umol/L
? 隐性黄疸,17.1umol/L~ 34.4umol/L
? 明显黄疸,﹥ 34.4umol/L
(二)分类
1,按发病原因
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
2,按病变部位
肝前性、肝性、肝后性
3,按血清增多胆红素类型
非酯型胆红素增多型
酯型胆红素增多型
(三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非酯型胆红素增多型黄疸
( 1)溶血性黄疸
原因:免疫性、生物性、理化性、遗
传性因素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 →生成
增多 ﹥ 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特点: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 ↑
粪、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 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轻度 ↑
( 3)其他:骨髓的“无效造血”、新生霉
素、
先天性、哺乳性黄疸
2,酯型胆红素增多型黄疸
( 1)肝细胞性黄疸
1)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氯化碳
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
2)机制:
①血清酯型胆红素 ↑ ↑:肝细胞分泌排泄胆
红素障碍;毛细胆管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
酯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
②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肝细胞受损后摄
取、运输,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
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 UGT活性和肝细对
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
酯型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
3)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 ↑ ↑
非酯型胆红素 ↑
粪胆素原 ↓
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 2)梗阻性黄疸
1)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2)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①毛细胆
管和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②肝
细胞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从肝细胞的窦
面质膜反流入血。
3)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 ↑ ↑
粪胆素原 ↓
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 3)其他酯型胆红素增高型黄疸:药物、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等。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1,核黄疸: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当血清非酯型胆红素浓
度过高(阈值为 307.8~ 342μmol/L),可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
进入脑内,并主要沉积于大脑基底神经核的细胞内,使其发生
黄染、变性、凋亡和坏死,即核黄疸。
2,胆汁淤滞与反流对机体的影响
( 1)消化系统:
损伤肝细胞;
影响脂溶性 VitA, VitD, VitE,VitK吸收;
凝血功能障碍
( 2)心血管系统:低血压
( 3)其他:肾损害、皮肤搔痒等。
distenpered metapolism of the bilirubin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二、黄疸
讲授内容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 胆红素的来源:衰老 RBC( 80%~85%)
? 非酯型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
摄取 运输 酯化 排泄
? 胆素原的肝肠循环
二、黄疸
(一)定义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
肤、巩膜、粘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
体液的黄染。
?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1.7~17.1umol/L
? 高胆红素血症,﹥ 19umol/L
? 隐性黄疸,17.1umol/L~ 34.4umol/L
? 明显黄疸,﹥ 34.4umol/L
(二)分类
1,按发病原因
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
2,按病变部位
肝前性、肝性、肝后性
3,按血清增多胆红素类型
非酯型胆红素增多型
酯型胆红素增多型
(三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非酯型胆红素增多型黄疸
( 1)溶血性黄疸
原因:免疫性、生物性、理化性、遗
传性因素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 →生成
增多 ﹥ 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特点: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 ↑
粪、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 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轻度 ↑
( 3)其他:骨髓的“无效造血”、新生霉
素、
先天性、哺乳性黄疸
2,酯型胆红素增多型黄疸
( 1)肝细胞性黄疸
1)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氯化碳
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
2)机制:
①血清酯型胆红素 ↑ ↑:肝细胞分泌排泄胆
红素障碍;毛细胆管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
酯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
②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肝细胞受损后摄
取、运输,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
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 UGT活性和肝细对
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
酯型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
3)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 ↑ ↑
非酯型胆红素 ↑
粪胆素原 ↓
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 2)梗阻性黄疸
1)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2)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①毛细胆
管和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②肝
细胞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从肝细胞的窦
面质膜反流入血。
3)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 ↑ ↑
粪胆素原 ↓
尿胆素原 ↓
尿胆红素( +)
( 3)其他酯型胆红素增高型黄疸:药物、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等。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1,核黄疸: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当血清非酯型胆红素浓
度过高(阈值为 307.8~ 342μmol/L),可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
进入脑内,并主要沉积于大脑基底神经核的细胞内,使其发生
黄染、变性、凋亡和坏死,即核黄疸。
2,胆汁淤滞与反流对机体的影响
( 1)消化系统:
损伤肝细胞;
影响脂溶性 VitA, VitD, VitE,VitK吸收;
凝血功能障碍
( 2)心血管系统:低血压
( 3)其他:肾损害、皮肤搔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