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
第 16讲、国际贸易
? 1)贸易增长数据观察
? 2)比较优势理论
? 3)要素秉赋理论
? 4)其它贸易理论和政策争论
? 5)产品内分工和贸易
– 参考阅读:卢锋, 经济学原理(中国版),
第 28章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
全球贸易增长
?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经济全球化首先表
现为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进出口总额由 1947年的 985亿美元上升到
1997年的 108,552亿美元,50年增长了 109倍,年均增长 9.8%。增长
率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0
120000
1947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年份
货物进出口 (单位:亿美元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
我国贸易增长
? 1950年出口额 5亿多美元, 进出口额 11
亿多美元 。 1977年贸易额为 148亿美元,
以 50年代初很小贸易规模为基数, 年
均增长率为 9.9%。 改革开放后外贸增
长速度上升, 到 1999年贸易额达到
3606亿美元, 1977-99年间年均增长速
度达到 15.6%。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
我国贸易依存度变动
? 经济学家把一国外贸额占 GDP比重称为贸易依存度, 作为观察
该国经济开放或外向程度 ( degree of openness) 的一个指
标:贸易依存度越高, 开放度或外向度越高;反之亦然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2
55
58
61
64
67
70
73
76
79
82
85
88
91
94
97
年份
比例
(%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5
我国贸易结构变动
?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制成品比重上升, 剪刀形状 。
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成长和结构转型进程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年份
比重
(%
)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98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6
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金额
图 1,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金额(19 80 -2 00 2)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年份
亿美元
非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7
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比重
图2,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比例变动
(1 9 8 0 - 2 0 0 2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年份
百分比
加工贸易比重
非加工贸易比重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8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比重
图5,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比重(1 9 8 0 - 2 0 0 2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年份
百分比
来料加工所占加工贸易比重
进料加工所占加工贸易比重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9
讨论的问题
? 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贸易扩展根源是
什么? 什么因素决定贸易结构?
? 经济学理论认为, 比较优势与其相联系的
要素秉赋, 是决定影响国际贸易的基本因
素, 此外, 规模经济等因素也对贸易发挥
重要作用 。
? 首先介绍这些理论观点, 然后讨论贸易理
论的政策含义及其争论, 最后介绍当代产
品内分工的事实和分析框架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0
先看绝对优势
– 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 。 绝对优势
建立在生产绝对成本比较上 。 如果一国生产单
位数量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
较高, 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
– 不难理解绝对优势与国际贸易存在联系 。 各国
需要通过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
大人需要进口咖啡, 日本需要进口石油, 科威
特需要进口飞机, 中国需要进口棕榈油等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1
比较优势概念
?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 如
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 该
国则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 如果生产某
种商品机会成本高于其它国家, 则缺乏比较优势 。
? 一国即便每种商品生产都不具备绝对优势, 它仍
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 经济间可以依
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并增加福利 。
? 一国即使在所有产品上都比其它地区拥有更高的
生产率, 它仍然需要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一国
即便在所有产品上生产率都比较低, 也仍有理由
参与国际贸易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2
假设条件
– 假设中国和印度, 各有 100亩土地用于生产
棉花和大米两种商品, 并且同世界上其它国
家隔绝;
– 又假设两国人们对两种商品有相同偏好, 并
且各消费相同数量的大米与棉花;
– 最后假设它们各自棉花和大米的土地生产效
率即单位面积产量如下表所示, 改变不同数
量土地在两种商品之间调配, 不会影响土地
生产效率, 因而不存在规模经济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3
绝对优势
两国棉花,大米每亩单产水平
中国 印度
大米 6 担 2 担
棉花 2 担 6 担
中国大米单产是印度 3倍,中国大米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印度棉花单产是中国的 3倍,因而印度在棉花生产上具有
绝对优势。也就是说,两国相互具有绝对优势。首先说明
互有绝对优势时,双方可能从贸易中获利的道理,然后再
说明比较优势也能带来贸易利益。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4
绝对优势:封闭情形
– 没有贸易时两国生产和消费可能性。依据假定,两
国国内大米和棉花消费量相等,没有贸易时每个国
家通过适当分配土地生产出相同数量大米和棉花。
结果中国用 25亩土地生产了 150担大米,用 75亩土
地生产了 150担棉花,消费了 150担大米和 150担棉
花。印度则用 75亩土地生产大米和 25亩土地生产棉
花,同样消费了 150担大米和 150担棉花。
中国 印度
大米 25 亩 X 6 担 / 亩 = 150 担 75 亩 X 2 担 / 亩 = 150 担
棉花 75 亩 X 2 担 / 亩 = 150 担 25 亩 X 6 担 / 亩 = 150 担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5
绝对优势:贸易带来利益
– 依据各自绝对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
获得利益。两国生产它们各自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品:中国专门生产大米,印度专门生产
棉花。两国分别生产了 600担大米和 600担棉
花。不考虑贸易运输和交易成本,一项用 300
担大米交换 300担棉花的贸易协议,可以使两
国分别消费 300担大米和棉花,比封闭状态下
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
– 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能使两国消费水平超出他
们原有资源和生产能力限制。如果考虑运输
等成本,贸易利益程度会减少,但仍可能带
来互利结果。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6
比较优势
– 现在考虑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情况:
中国大米和棉花单产都高于印度, 两种生产都有绝对
优势 。 然而, 两国仍各有比较优势 。 中国对印度大米
和棉花生产效率水平领先程度不同:大米效率水平是
印度 6倍, 棉花仅为对方 2倍 。 因而中国在相对效率水
平更高的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印度则在对中国
来说相对效率水平较低的棉花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中国 印度
大米 6 担 1 担
棉花 6 担 3 担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7
与比较优势概念对照
与前面比较优势定义一致性:, 如果一国生产某
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
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
中国生产 1担大米机会成本为 1担棉花,生产 1担
棉花机会成本是 1担大米。印度生产 1担大米机
会成本为 3担棉花,所以生产 1担棉花机会成本
仅为 1/3担大米。
中国大米生产机会成本( 1担棉花)低于印度( 3
担棉花),具有比较优势;印度棉花生产机会
成本( 1/3担大米)低于中国( 1担大米),具
有比较优势。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8
比较优势:封闭情形
由于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双方可以通过专业
化和贸易获得利益。
仍假设两国消费者对于大米和棉花的偏好,
使各自国内两种产品消费数量相等。在封
闭条件下,中国把 100亩土地资源在两种产
品上平分,生产和消费了 300担棉花和 300
担大米;印度则将 75亩土地用来生产大米,
25亩生产棉花,最终产量为 75担大米和 75
担棉花。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9
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
两阶段生产调节和贸易作用,
第一是生产分工和专业化,两国依据各自比较
优势调整各自生产结构。中国把更多土地运
用到大米生产上,产出结构变成 450担大米
/150担棉花;印度专门生产棉花,产出提高
到 300担。
第二阶段是贸易,中国出口 100担大米而进口
200担棉花,印度则进口 100担大米并出口 200
担棉花。结果两国分别消费了 350担大米 /棉
花和 100担大米 /棉花,都超过了封闭状态生
产和消费可能性。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0
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
中国 印度
第一阶段(专业化)
大米 75 亩 X 6 担 / 亩量 = 450 担 0 亩
棉花 25 亩 X 6 担 / 亩量 = 150 担 100 亩 X 3 担 / 亩 = 300 担
第二阶段(交换)
大米 350 担大米(出口 100 担大米) 100 担大米(进口 100 担大米)
棉花 350 担棉花(进口 200 担棉花) 100 担棉花(出口 200 担棉花)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1
贸易条件( 1)
一个国家用国内产品所能
交换得到的国外产品的数
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决定贸易利益在
参与方之间分配。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2
贸易条件( 2)
– 例如,1担大米交换 2担棉花对中国有利,因
为用本国土地生产时放弃 1担大米只能换来 1
担棉花。然而,如果贸易条件变成 3担棉花
交换 1担大米,对中国更有利。事实上,这
一贸易条件将使贸易创造的全部利益都流向
中国。印度不再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但也没
有因为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时它通过用 3担
棉花交换 1担大米,与通过减少国内生产 3担
棉花来获得 1担大米,贸易收益与国内生产
机会成本正好相等。
– 相反,当贸易条件变成 1担大米交换 1担棉花
时,贸易利益全部被印度占有。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3
贸易条件( 3)
? 贸易可能使参与双方都获得利益, 然而
双方获利多少, 则可能因为贸易条件不
同而变化 。
? 大米和棉花交换比例在, 1比 1”与, 1比
3”之间变化时, 中国和印度都将能获得
不同程度的利益 。 如果超出上述比例数
范围, 则会使一方受到损失 。 互利贸易
可能性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范围, 超
过这一范围, 互利条件会被破坏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4
要素秉赋理论( 1)
–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单个要素生产效率国
别比较基础上。 20世纪初期,瑞典经济学家赫克
切尔和俄林( Heckscher and Ohlin)要素禀赋理
论,重新表述比较优势理论。
–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或地区)
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生产活动是否
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
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越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
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
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项目,越是
缺乏比较优势。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5
要素秉赋理论( 2)
– 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从要素结构层面
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来源。由于可以
对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的相对丰
裕程度进行度量,因而这一理论对利用要
素和贸易数据对比较优势原理进行检验提
供了可能。
– 例如,这一理论对于揭示我国现阶段经济
发展某些规律性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6
贸易源泉的其它解释
– 比较优势理论阐明了各国要素秉赋差别导致生
产机会成本差别,从而为专业化生产和互利贸
易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暗含的一个假定,是不
同国家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发生变化,即不存
在规模经济。另外,不同国家消费偏好差异可
能对贸易的作用,也不在比较优势理论考虑之
列。
– 引入成本变化和偏好差异因素,有可能对贸易
原因提出其它解释,从而使我们对互利贸易发
生机制获得更为全面理解。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7
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1)
– 把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
– 不同行业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即“行业间贸
易( inter-industry trade)”。如澳大利亚向日
本出口小麦,日本向澳出口汽车,但是澳不向
日本出口汽车,日本也不向澳出口小麦。
– 二是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
即“行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美
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
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
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
口家具。
– 行业内贸易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发展的
重要趋势。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8
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2)
– 当代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角度对行业内
贸易提供了解释 。 存在规模经济时, 不同国家即
便要素秉赋相同, 仍然可能通过进行专业化生产
和贸易获得利益 。
– 假定英国和美国资源秉赋和技术水平都相同, 最
初各自用 15个单位劳动生产了 10个单位产品, 总
共耗费 30个单位劳动生产出 20单位产品 。 如果采
用专业化方式生产, 把该行业生产集中到一个国
家如美国, 又假定美国也投入 30个劳动, 那么由
于存在规模经济, 就能生产出 25个产品, 与封闭
情况相比, 相同投入量得到的产品数量增加了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9
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3)
– 美国增加这一产品投入, 要减少其它产品生产 。
假定两国存在许多这类具有规模经济属性的行业,
各国可以随机地选择某些项目生产, 然后与其它
国家交换, 使得给定要素投入前提下, 增加了参
与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国家整体消费水平 。 因而,
各国采用更有规模经济的专业化生产方式, 可能
创造互利贸易机会 。
– 与存在比较优势时可预见贸易流向不同, 完全由
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 很难预先判断其流向 。 极
端而言,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比较成本差
别, 它们用投掷硬币方式得到的正反面, 来决定
如何分配两种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 也会给双方
带来好处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0
偏好差异与贸易
– 贸易的另一个源泉是偏好 。 即便不同
国家生产条件相同, 居民消费偏好差
异可能促使它们进行互利贸易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1
贸易政策及其争论( 1)
– 发展贸易的积极意义,
– 第一, 发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充分利
用不同国家资源秉赋条件, 通过国
际分工专业化生产, 提高国际范围
内资源配置效率水平 。 第二, 国际
贸易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带
来的提高效率利益 。 第三, 国际贸
易还有利于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偏
好差异和对产品多样化需求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2
贸易政策及其争论( 2)
– 贸易的冲击和利益分配影响,
– 贸易虽能, 双赢,, 但不能, 皆赢, 。 贸易
可能并且实际上使得参与双方各自总体利益
增加, 但这不等于说参与方国内所有行业,
地区和人群, 都能从扩大贸易中得利 。 相反,
贸易扩展意味着需要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因而必然会在国内某些部门和地区导致就业
减少, 从而产生局部调节压力和冲击 。 贸易
伴随的利益调整关系, 必然使贸易政策具有
敏感性和争议性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3
贸易政策及其争论( 3)
– 几种常见的反对贸易观点,
– 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抢走了发达国家
工人饭碗 。
–, 保护本国工作,
–, 保护本国幼小工业,
–, 维护国家安全,,, 靴子安全论, 与
,剪刀安全论,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4
什么是产品内分工?
? 产品内分工(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IPS)是一种生产方式
形态,特征是某个产品(劳务)生产
和供应过程的不同工序( process)、
区段( stage)、环节( linkage)分布
到不同空间区位完成,区别于在某个
空间点(如工厂内)完成。
? 产品内分工可分为, 国内产品内分工,
和, 国际产品内分工, 两种类型。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5
汽车早期生产模式
? 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壁画形象凸
现了当时汽车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或
一体化的特征 。, 矿石和煤炭原料从大
湖附近矿山水运而来, 然后通过热处理,
模压,modeling,milling,stamping,
welding,buffing,painting,and assembly
等数以百种工艺过程, 最终在这里被产
出汽车,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6
80年代日本汽车生产分工结构
第三层
( 数以万计企业 )
第二层
( 数以千计企业 )
第一层
( 数以百计企业 )
制造商最终组装
最重要组件
发动机, 汽车组装
基本原料供应
钢材, 塑料,
铝, 橡胶等
工程性服务, 模具和
机器 大型框架体, 机器人
发动机, 汽车组装
次级组装
座位, 仪表盘等
汽车部件
刹车, 离合器,
轮胎, 电池等
工程服务和模具
车体局部, 小模具
单个部件
刹车柄, 螺丝
工程性服务和模具
金属模压、热处理
从属层次和企业数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7
汽车 IPS的发展规律
? 日本当年汽车 IPS主要在国内, 但是已经
向海外特别是 ASEAN发展供应商, 出现
国际 IPS趋势 。
? 美国欧洲汽车也逐步发展起 IPS:福特温
莎发动机厂年产 400万台;奔驰通过外包
获得发动机 。
? 全球汽车制造商内部完成价值比例不到三
成, 间接说明 IPS的重要性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8
早期计算机生产模式
? 60年代 IBM等企业采用“垂直一体化
( vertically integrated )”生产方式:
“独立进行各自研发、生产、流通、
营销、销售和相关支持。企业有各自
跨越不同部门的内部生产系统:从半
导体( semi-conductors)到元部件
( components)、计算机平台
( computer platform)、辅件
( peripherals)、系统软件和应用软
件( system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9
90年代计算机亚太生产链
? 1)美国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凭借先导市场( lead
market)地位确定全球标准。
? 2)日本供应 memory chips,flat-panel displays,CD-
ROMs,laser printer engines等。
? 3)韩国是 DRAMS最重要供应者,同时供应 memory
chips,flat-panel displays和 monitors。
? 4)新加坡是 hard disk drive的中心生产平台。
? 5)台湾供应元部件、辅件,OEM系统最为著名:
motherboard,keyboards,power suppliers,mice,and
monitors等。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0
IPS的经济原理
? 从经济分析角度看,全球化或其它重大历史
进步,根本在于成本节约或效率提高。
? —— 比较优势:不同工序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把它们分配到不同要素相对价格国家进行,
通过比较优势获得利益。
? —— 规模经济:不同工序的最佳规模不同;
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空间场合、包括不同国家
进行,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利益。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1
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
? INT (IPS)i = F (DIVi,VARi,TPCi,TSCi)
+ + ? ?
? INT (IPS)i 表示, i”产品发生 IPS的可能性和强度 。
? DIVi代表该产品生产工序时空分离可能性及其大小 。
? VARi 表示不同工序要求的投入品比例之间差异大小 。
? TPCi 表示中间产品相对于单位价值的运输成本高低 。
? TSCi 表示跨境经济活动发生的交易成本 。
? 变量下面符号表示该变量对 IPS作用的性质和方向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2
当代 IPS发展原因
? 1)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动使 TPCi和 TSCi大幅度
下降,降低了协调生产过程的成本。
? 2)技术和产业变动带来更好满足 IPS方程中的
DIVi和 VARi 两方面条件的新产业部门(如电
子行业)。
? 3)在 IPS等原因推动下,经济较快增长和市场
规模扩大,导致 IPS进一步发展。
? —— 第一点特别重要:概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进步的共性特点;具有独立的解释作用。
锋,CCER,2003秋季
1
第 16讲、国际贸易
? 1)贸易增长数据观察
? 2)比较优势理论
? 3)要素秉赋理论
? 4)其它贸易理论和政策争论
? 5)产品内分工和贸易
– 参考阅读:卢锋, 经济学原理(中国版),
第 28章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
全球贸易增长
?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经济全球化首先表
现为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进出口总额由 1947年的 985亿美元上升到
1997年的 108,552亿美元,50年增长了 109倍,年均增长 9.8%。增长
率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0
120000
1947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年份
货物进出口 (单位:亿美元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
我国贸易增长
? 1950年出口额 5亿多美元, 进出口额 11
亿多美元 。 1977年贸易额为 148亿美元,
以 50年代初很小贸易规模为基数, 年
均增长率为 9.9%。 改革开放后外贸增
长速度上升, 到 1999年贸易额达到
3606亿美元, 1977-99年间年均增长速
度达到 15.6%。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
我国贸易依存度变动
? 经济学家把一国外贸额占 GDP比重称为贸易依存度, 作为观察
该国经济开放或外向程度 ( degree of openness) 的一个指
标:贸易依存度越高, 开放度或外向度越高;反之亦然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2
55
58
61
64
67
70
73
76
79
82
85
88
91
94
97
年份
比例
(%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5
我国贸易结构变动
?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制成品比重上升, 剪刀形状 。
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成长和结构转型进程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年份
比重
(%
)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98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6
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金额
图 1,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金额(19 80 -2 00 2)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年份
亿美元
非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7
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比重
图2,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比例变动
(1 9 8 0 - 2 0 0 2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年份
百分比
加工贸易比重
非加工贸易比重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8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比重
图5,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比重(1 9 8 0 - 2 0 0 2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
9
8
0
1
9
8
2
1
9
8
4
1
9
8
6
1
9
8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6
1
9
9
8
2
0
0
0
2
0
0
2
年份
百分比
来料加工所占加工贸易比重
进料加工所占加工贸易比重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9
讨论的问题
? 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贸易扩展根源是
什么? 什么因素决定贸易结构?
? 经济学理论认为, 比较优势与其相联系的
要素秉赋, 是决定影响国际贸易的基本因
素, 此外, 规模经济等因素也对贸易发挥
重要作用 。
? 首先介绍这些理论观点, 然后讨论贸易理
论的政策含义及其争论, 最后介绍当代产
品内分工的事实和分析框架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0
先看绝对优势
– 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 。 绝对优势
建立在生产绝对成本比较上 。 如果一国生产单
位数量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
较高, 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
– 不难理解绝对优势与国际贸易存在联系 。 各国
需要通过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
大人需要进口咖啡, 日本需要进口石油, 科威
特需要进口飞机, 中国需要进口棕榈油等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1
比较优势概念
?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 如
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 该
国则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 如果生产某
种商品机会成本高于其它国家, 则缺乏比较优势 。
? 一国即便每种商品生产都不具备绝对优势, 它仍
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 经济间可以依
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并增加福利 。
? 一国即使在所有产品上都比其它地区拥有更高的
生产率, 它仍然需要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一国
即便在所有产品上生产率都比较低, 也仍有理由
参与国际贸易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2
假设条件
– 假设中国和印度, 各有 100亩土地用于生产
棉花和大米两种商品, 并且同世界上其它国
家隔绝;
– 又假设两国人们对两种商品有相同偏好, 并
且各消费相同数量的大米与棉花;
– 最后假设它们各自棉花和大米的土地生产效
率即单位面积产量如下表所示, 改变不同数
量土地在两种商品之间调配, 不会影响土地
生产效率, 因而不存在规模经济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3
绝对优势
两国棉花,大米每亩单产水平
中国 印度
大米 6 担 2 担
棉花 2 担 6 担
中国大米单产是印度 3倍,中国大米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印度棉花单产是中国的 3倍,因而印度在棉花生产上具有
绝对优势。也就是说,两国相互具有绝对优势。首先说明
互有绝对优势时,双方可能从贸易中获利的道理,然后再
说明比较优势也能带来贸易利益。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4
绝对优势:封闭情形
– 没有贸易时两国生产和消费可能性。依据假定,两
国国内大米和棉花消费量相等,没有贸易时每个国
家通过适当分配土地生产出相同数量大米和棉花。
结果中国用 25亩土地生产了 150担大米,用 75亩土
地生产了 150担棉花,消费了 150担大米和 150担棉
花。印度则用 75亩土地生产大米和 25亩土地生产棉
花,同样消费了 150担大米和 150担棉花。
中国 印度
大米 25 亩 X 6 担 / 亩 = 150 担 75 亩 X 2 担 / 亩 = 150 担
棉花 75 亩 X 2 担 / 亩 = 150 担 25 亩 X 6 担 / 亩 = 150 担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5
绝对优势:贸易带来利益
– 依据各自绝对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
获得利益。两国生产它们各自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品:中国专门生产大米,印度专门生产
棉花。两国分别生产了 600担大米和 600担棉
花。不考虑贸易运输和交易成本,一项用 300
担大米交换 300担棉花的贸易协议,可以使两
国分别消费 300担大米和棉花,比封闭状态下
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
– 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能使两国消费水平超出他
们原有资源和生产能力限制。如果考虑运输
等成本,贸易利益程度会减少,但仍可能带
来互利结果。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6
比较优势
– 现在考虑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情况:
中国大米和棉花单产都高于印度, 两种生产都有绝对
优势 。 然而, 两国仍各有比较优势 。 中国对印度大米
和棉花生产效率水平领先程度不同:大米效率水平是
印度 6倍, 棉花仅为对方 2倍 。 因而中国在相对效率水
平更高的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印度则在对中国
来说相对效率水平较低的棉花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中国 印度
大米 6 担 1 担
棉花 6 担 3 担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7
与比较优势概念对照
与前面比较优势定义一致性:, 如果一国生产某
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
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
中国生产 1担大米机会成本为 1担棉花,生产 1担
棉花机会成本是 1担大米。印度生产 1担大米机
会成本为 3担棉花,所以生产 1担棉花机会成本
仅为 1/3担大米。
中国大米生产机会成本( 1担棉花)低于印度( 3
担棉花),具有比较优势;印度棉花生产机会
成本( 1/3担大米)低于中国( 1担大米),具
有比较优势。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8
比较优势:封闭情形
由于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双方可以通过专业
化和贸易获得利益。
仍假设两国消费者对于大米和棉花的偏好,
使各自国内两种产品消费数量相等。在封
闭条件下,中国把 100亩土地资源在两种产
品上平分,生产和消费了 300担棉花和 300
担大米;印度则将 75亩土地用来生产大米,
25亩生产棉花,最终产量为 75担大米和 75
担棉花。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19
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
两阶段生产调节和贸易作用,
第一是生产分工和专业化,两国依据各自比较
优势调整各自生产结构。中国把更多土地运
用到大米生产上,产出结构变成 450担大米
/150担棉花;印度专门生产棉花,产出提高
到 300担。
第二阶段是贸易,中国出口 100担大米而进口
200担棉花,印度则进口 100担大米并出口 200
担棉花。结果两国分别消费了 350担大米 /棉
花和 100担大米 /棉花,都超过了封闭状态生
产和消费可能性。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0
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
中国 印度
第一阶段(专业化)
大米 75 亩 X 6 担 / 亩量 = 450 担 0 亩
棉花 25 亩 X 6 担 / 亩量 = 150 担 100 亩 X 3 担 / 亩 = 300 担
第二阶段(交换)
大米 350 担大米(出口 100 担大米) 100 担大米(进口 100 担大米)
棉花 350 担棉花(进口 200 担棉花) 100 担棉花(出口 200 担棉花)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1
贸易条件( 1)
一个国家用国内产品所能
交换得到的国外产品的数
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决定贸易利益在
参与方之间分配。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2
贸易条件( 2)
– 例如,1担大米交换 2担棉花对中国有利,因
为用本国土地生产时放弃 1担大米只能换来 1
担棉花。然而,如果贸易条件变成 3担棉花
交换 1担大米,对中国更有利。事实上,这
一贸易条件将使贸易创造的全部利益都流向
中国。印度不再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但也没
有因为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时它通过用 3担
棉花交换 1担大米,与通过减少国内生产 3担
棉花来获得 1担大米,贸易收益与国内生产
机会成本正好相等。
– 相反,当贸易条件变成 1担大米交换 1担棉花
时,贸易利益全部被印度占有。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3
贸易条件( 3)
? 贸易可能使参与双方都获得利益, 然而
双方获利多少, 则可能因为贸易条件不
同而变化 。
? 大米和棉花交换比例在, 1比 1”与, 1比
3”之间变化时, 中国和印度都将能获得
不同程度的利益 。 如果超出上述比例数
范围, 则会使一方受到损失 。 互利贸易
可能性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范围, 超
过这一范围, 互利条件会被破坏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4
要素秉赋理论( 1)
–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单个要素生产效率国
别比较基础上。 20世纪初期,瑞典经济学家赫克
切尔和俄林( Heckscher and Ohlin)要素禀赋理
论,重新表述比较优势理论。
–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或地区)
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生产活动是否
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
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越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
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
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项目,越是
缺乏比较优势。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5
要素秉赋理论( 2)
– 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从要素结构层面
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来源。由于可以
对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的相对丰
裕程度进行度量,因而这一理论对利用要
素和贸易数据对比较优势原理进行检验提
供了可能。
– 例如,这一理论对于揭示我国现阶段经济
发展某些规律性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6
贸易源泉的其它解释
– 比较优势理论阐明了各国要素秉赋差别导致生
产机会成本差别,从而为专业化生产和互利贸
易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暗含的一个假定,是不
同国家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发生变化,即不存
在规模经济。另外,不同国家消费偏好差异可
能对贸易的作用,也不在比较优势理论考虑之
列。
– 引入成本变化和偏好差异因素,有可能对贸易
原因提出其它解释,从而使我们对互利贸易发
生机制获得更为全面理解。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7
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1)
– 把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
– 不同行业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即“行业间贸
易( inter-industry trade)”。如澳大利亚向日
本出口小麦,日本向澳出口汽车,但是澳不向
日本出口汽车,日本也不向澳出口小麦。
– 二是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
即“行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美
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
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
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
口家具。
– 行业内贸易也是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发展的
重要趋势。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8
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2)
– 当代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角度对行业内
贸易提供了解释 。 存在规模经济时, 不同国家即
便要素秉赋相同, 仍然可能通过进行专业化生产
和贸易获得利益 。
– 假定英国和美国资源秉赋和技术水平都相同, 最
初各自用 15个单位劳动生产了 10个单位产品, 总
共耗费 30个单位劳动生产出 20单位产品 。 如果采
用专业化方式生产, 把该行业生产集中到一个国
家如美国, 又假定美国也投入 30个劳动, 那么由
于存在规模经济, 就能生产出 25个产品, 与封闭
情况相比, 相同投入量得到的产品数量增加了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29
规模经济与行业内贸易( 3)
– 美国增加这一产品投入, 要减少其它产品生产 。
假定两国存在许多这类具有规模经济属性的行业,
各国可以随机地选择某些项目生产, 然后与其它
国家交换, 使得给定要素投入前提下, 增加了参
与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国家整体消费水平 。 因而,
各国采用更有规模经济的专业化生产方式, 可能
创造互利贸易机会 。
– 与存在比较优势时可预见贸易流向不同, 完全由
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 很难预先判断其流向 。 极
端而言,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比较成本差
别, 它们用投掷硬币方式得到的正反面, 来决定
如何分配两种具有规模经济的生产, 也会给双方
带来好处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0
偏好差异与贸易
– 贸易的另一个源泉是偏好 。 即便不同
国家生产条件相同, 居民消费偏好差
异可能促使它们进行互利贸易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1
贸易政策及其争论( 1)
– 发展贸易的积极意义,
– 第一, 发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充分利
用不同国家资源秉赋条件, 通过国
际分工专业化生产, 提高国际范围
内资源配置效率水平 。 第二, 国际
贸易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带
来的提高效率利益 。 第三, 国际贸
易还有利于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偏
好差异和对产品多样化需求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2
贸易政策及其争论( 2)
– 贸易的冲击和利益分配影响,
– 贸易虽能, 双赢,, 但不能, 皆赢, 。 贸易
可能并且实际上使得参与双方各自总体利益
增加, 但这不等于说参与方国内所有行业,
地区和人群, 都能从扩大贸易中得利 。 相反,
贸易扩展意味着需要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因而必然会在国内某些部门和地区导致就业
减少, 从而产生局部调节压力和冲击 。 贸易
伴随的利益调整关系, 必然使贸易政策具有
敏感性和争议性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3
贸易政策及其争论( 3)
– 几种常见的反对贸易观点,
– 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抢走了发达国家
工人饭碗 。
–, 保护本国工作,
–, 保护本国幼小工业,
–, 维护国家安全,,, 靴子安全论, 与
,剪刀安全论,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4
什么是产品内分工?
? 产品内分工(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IPS)是一种生产方式
形态,特征是某个产品(劳务)生产
和供应过程的不同工序( process)、
区段( stage)、环节( linkage)分布
到不同空间区位完成,区别于在某个
空间点(如工厂内)完成。
? 产品内分工可分为, 国内产品内分工,
和, 国际产品内分工, 两种类型。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5
汽车早期生产模式
? 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壁画形象凸
现了当时汽车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或
一体化的特征 。, 矿石和煤炭原料从大
湖附近矿山水运而来, 然后通过热处理,
模压,modeling,milling,stamping,
welding,buffing,painting,and assembly
等数以百种工艺过程, 最终在这里被产
出汽车,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6
80年代日本汽车生产分工结构
第三层
( 数以万计企业 )
第二层
( 数以千计企业 )
第一层
( 数以百计企业 )
制造商最终组装
最重要组件
发动机, 汽车组装
基本原料供应
钢材, 塑料,
铝, 橡胶等
工程性服务, 模具和
机器 大型框架体, 机器人
发动机, 汽车组装
次级组装
座位, 仪表盘等
汽车部件
刹车, 离合器,
轮胎, 电池等
工程服务和模具
车体局部, 小模具
单个部件
刹车柄, 螺丝
工程性服务和模具
金属模压、热处理
从属层次和企业数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7
汽车 IPS的发展规律
? 日本当年汽车 IPS主要在国内, 但是已经
向海外特别是 ASEAN发展供应商, 出现
国际 IPS趋势 。
? 美国欧洲汽车也逐步发展起 IPS:福特温
莎发动机厂年产 400万台;奔驰通过外包
获得发动机 。
? 全球汽车制造商内部完成价值比例不到三
成, 间接说明 IPS的重要性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8
早期计算机生产模式
? 60年代 IBM等企业采用“垂直一体化
( vertically integrated )”生产方式:
“独立进行各自研发、生产、流通、
营销、销售和相关支持。企业有各自
跨越不同部门的内部生产系统:从半
导体( semi-conductors)到元部件
( components)、计算机平台
( computer platform)、辅件
( peripherals)、系统软件和应用软
件( system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39
90年代计算机亚太生产链
? 1)美国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凭借先导市场( lead
market)地位确定全球标准。
? 2)日本供应 memory chips,flat-panel displays,CD-
ROMs,laser printer engines等。
? 3)韩国是 DRAMS最重要供应者,同时供应 memory
chips,flat-panel displays和 monitors。
? 4)新加坡是 hard disk drive的中心生产平台。
? 5)台湾供应元部件、辅件,OEM系统最为著名:
motherboard,keyboards,power suppliers,mice,and
monitors等。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0
IPS的经济原理
? 从经济分析角度看,全球化或其它重大历史
进步,根本在于成本节约或效率提高。
? —— 比较优势:不同工序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把它们分配到不同要素相对价格国家进行,
通过比较优势获得利益。
? —— 规模经济:不同工序的最佳规模不同;
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空间场合、包括不同国家
进行,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利益。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1
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
? INT (IPS)i = F (DIVi,VARi,TPCi,TSCi)
+ + ? ?
? INT (IPS)i 表示, i”产品发生 IPS的可能性和强度 。
? DIVi代表该产品生产工序时空分离可能性及其大小 。
? VARi 表示不同工序要求的投入品比例之间差异大小 。
? TPCi 表示中间产品相对于单位价值的运输成本高低 。
? TSCi 表示跨境经济活动发生的交易成本 。
? 变量下面符号表示该变量对 IPS作用的性质和方向 。
"经济学原理 "第 16讲,国际贸易,卢
锋,CCER,2003秋季
42
当代 IPS发展原因
? 1)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动使 TPCi和 TSCi大幅度
下降,降低了协调生产过程的成本。
? 2)技术和产业变动带来更好满足 IPS方程中的
DIVi和 VARi 两方面条件的新产业部门(如电
子行业)。
? 3)在 IPS等原因推动下,经济较快增长和市场
规模扩大,导致 IPS进一步发展。
? —— 第一点特别重要:概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进步的共性特点;具有独立的解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