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德布罗意波、波粒二象性
( De Br glie wave,Wave-Particle Duality ) ?
引言,半经典半量子的玻尔理论存在局限,看来是建立
新理论的时候了,但新理论的实验基础是什么呢?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假设
19 世纪后半期,电磁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
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建立了光的波动
图象,但到了廿世纪初,人们为解释热辐射、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又不得不将光当作微
粒来处理。 尤其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建立了 E=h?的关系后,更使人认识到光是具
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
波动性 --它能在空间表现出干涉、衍射等波动现
象,具有一定的波长、频率。
粒子性 --是指它具有集中的不可分割的性质。
一颗光子就是集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颗,它
具有能量(, )、动量、与质量。 ?h ??
u?
Z
X
Y
E?
H?
光子
波动
如此截然不同的图象却集中于一体,
很难想象!
光的波粒二象性引起了法国人 Lous De Broglie的思考
,---世界真奇妙
德布罗意觉得自然界在很多方面是对称的,但整个世纪
以来,人们对光的研究是否过多地注意到了它们的波动
性;而对实物粒子(静止 质量不为零的微观粒子及由它
们组成的实物)的研究,又是否把粒子的图象想得过多
而忽咯了它们的波的图象呢! 1922年他的这种思想进一
步升华,经再三思考,1924年,De Broglie在他的博士论
文“量子论研究”中,大胆地提出了如下假设,
De Broglie假设,
不仅辐射具有二象性,而且一切实物粒子
也具有二象性。
注意,这一假设建立了对实物粒子的一种新的图象,这
种图象既允许它表现微粒性,又允许它表现出波动性。
这种波称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De Broglie假设,
不仅辐射具有二象性,而且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
二象性。
事实上德布罗意提出以上想法后,也没有被大家接受,
直到他的导师朗之万将其论文的复制品交给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称赞他“揭开 了大幕的一角”才引起学术界的
重视,并研究如何从实验上去验证。
从经典物理看来,简直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看来
提出这种想法没有一定的气魄是不行的。德布罗
意回忆说:“我当时只不过是一种想法,不过尚
没有诞生,而且觉得这种想法不敢讲出去”。
但什么是德布罗意波呢? ---不到火候不揭锅!
二、德布罗意关系式
德布罗意关系式是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推广
光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具有能量) (具有频率)
(具有动量) (具有波长) ?
E
??P
?h
二者通过
h来联系
)1(??? hE ?
)2(/ ?
?
?
??
h
C
hCEP ???
推广,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设质量为 m
以匀速运动的粒子也具有频率 ?,波长 ?。
22
0
2 )( cPEE ??

广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设质量为 m以匀速运 动的粒子也具有频率 ?,波长 ?。
E
?P
?
)3(2 ??hmCE ?? )4(?
?
hmVP ??
光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波动性
(具有能量) (具有频率)
(具有动量) (具有波长)
?E
?
?h
二者通过 h来联系
)1(??? hE ? )2(/ ??
?
??
h
C
hCEP ???
?P
h
粒子性 波动性
二者通过 h 来联系
)3(2 ??hmCE ??
)4(?
?
hmVP ??
)5(
2
?
h
mC
h
E ???
)6(?
mV
h
P
h ???
由,
2
0
)/(1 CV
m
m
?
?
)7(
)/(1 2
2
0 ?
CVh
Cm
?
??
)8(1 2
2
0
?
C
V
Vm
h
???
即,
在非相对论条件下( V << C)
)9(
2
0 ?
h
Cm??
)10(
0
?
Vm
h
P
h ???代入( 5)、( 6)式可得,
可得德布罗意关系式
)7(
)/(1 2
2
0 ?
CVh
Cm
?
??
)8(1 2
2
0
?
C
V
Vm
h
???
( V<<C)
)9(
2
0 ?
h
Cm??
)10(
0
?
Vm
h
P
h ???
德布罗意关系式
注意, 1)对 m0=0的实物粒子,V是指粒子的速度
(群速)故不存在 V=??的关系。
2) De Broglie关系式可解释玻尔氢原子理
论的定态条件 ?nL ?
( V<<C)
设电子在 rn轨道上运动,其物质
波一定是一驻波,(因只有驻波
是一稳定的振动状态,不辐射能
量)一定满足,
mV
hnnr
n ?? ??2
?2
hnm V r
n ??
?nhnL ???
?2
(证毕)
rn +
H
)10(
0
?
Vm
h
P
h ???
2) De Broglie关系式可解释玻尔氢原子理
论的定态条件 ?nL ?
例 1:一质量 m0=0.05Kg的子弹,v=300m/s,求
其物质波的波长。
解,
)(104.4
3 0 005.0
1063.6 3534
0
m
Vm
h ?? ??
?
????
即 4.4?10-24?
CV ???
U
B
K
发射电
子阴级 加速电极
e
m0 V?
例 2:一原静止的电子被电场加速到速度 V。
( V??C),加速电压为 U,则速度为 V的电子 的
De Br?glie波波长为多大?
eUVm ?20
2
1?
解,依动能定理,
U
B
K
发射电
子阴级




0
2
m
eU
V ??
P
h??
Uem
h
02
? m
U
10103.12 ???
Vm
h
0
?
e
m0 V?
代入 h,e,
m0值,)(103.12 10 mU ???? 或 U3.12?? ?
当 U=100伏 3.123.12 ??
U
? ?
eUVm ?2021?
故德布罗意波长,
G
Ni单晶



三、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1、戴维逊 --革末实验与汤姆逊实验
1923年 Clnton Davisson发表了慢电子从铂片反射的角分布
实验情况,他发现弹性反射电子束强度在某些角度出现了
极大值。玻恩( Born)认为是一种干涉现象,可能与德布
罗意波有关,这引起了戴维逊和革末( Lester Germer)继
续对慢电子在镍单晶表面散射进行研究。
实验装置,
U
?
?
M
IB
K
发射电
子阴级




1、戴维逊 --革末实验与汤姆逊实验
实验装置,
U
I
a=0.215nm d=0.0908nm 电流出现了周期性变化
U
G
Ni单晶


计 ?
?
M
IB
K
发射电
子阴级




Ni单晶
d
a
实验结果,
实验解释,
将电子看成波,其波长为德布罗意波长,
)9(
3.12
2 0
?
?
?? A
UUem
h
?
既然是波,电流出现最大值时正好满足布喇格
公式,
?? kd ?s in2
)10(
2
s in2
0
?
Uem
h
kd ??
?.321 ???k
即,
实验装置,
G
Ni单晶


计 U
IB
K
发射电
子阴级




显然将电
子看成微
粒无法解
释。
实验表
明电流
最大值
正好满
足( 10)

?
?
M
1927 年汤姆逊( G·P·Thomson)以 600伏慢电子
( ?=0.5?)射向铝箔,也得到了像 X射线衍射一
样的衍射,再次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
1937年戴维逊与 GP汤姆逊共获当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G·P·Thomson为电子发现人 J·J·Thmson的儿
子)尔后又发现了质子、中子的衍射
2、电子双缝实验
1961年琼森( Claus J?nsson)将一束电子加速
到 50Kev,让其通过一缝宽为 a=0.5?10-6m,间
隔为 d=2.0?10-6m的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
发现了类似于双缝衍射,
大量电子一次 行为
电子双缝实验 --一个电子多次重复行为
3、量子围栏 (Quantum Corral)中的驻波
1993年克罗米 (M·F·Corrie)等人用扫描电子显微
镜技术,把铜 (111)表面上的铁原子排列成半径为
7.13nm的圆环性量子围栏,并观测量到了围栏内
的同心圆柱状驻波,直接证实了物质波的存在,
+ + + +
+
+
+ + +
+
+
+ +
+ +
+
探针
注意,物质波被广泛用作探索手段,例:核反应产生
的中子 (?=0.1nm)可作为晶体探测器,
中子衍射显示的苯结构
超高真空低能电子衍射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中的原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