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8-84760815
主页,http://WWW.ES.SICNU.EDU.CN
2005.7.1
第六章 课程
? 学习目标
? 1、课程与课程理论
? 2、课程的组织
? 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 二、课程的涵义
?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 (一)中国
? (二) 西方
二、课程的涵义
? (一)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 1.课程即教学科目
? (广义)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
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二、课程的涵义
? 2、课程即学习经验
? 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惟有
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
?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课程的涵义
?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
? 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
材料”。
二、课程的涵义
?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 一些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
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
度的束缚。
? 他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
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
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 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
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这些都需
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二、课程的涵义
?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 1.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 2.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
身
? 3.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
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
性课程并重
三、课程内容
? 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
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 (一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
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
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
教学工作。
三、课程内容
? 1.课程标准的结构
?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
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
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
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
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
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三、课程内容
? 2.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以
及与本学科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
情感、智力和能力因素,确定需要吸收的新
知识、新技能。
? (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
特点,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
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
三、课程内容
? (二 )教材
?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
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
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三、课程内容
? 1.教材的编排
? 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
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 教材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
准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 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
明,醒目。
?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
要合适,便于携带。
三、课程内容
? 2.教材的作用
?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
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
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
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
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 (4) 有利于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
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四、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1、学科课程
? 学科课程 (the subject curriculum)
?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
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
组织为学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
组织的基础。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评价,
? 学科课程能够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使学
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学组织和评价
较为简单便利,易于提高教学效率。
? 学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
生活,轻视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
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2、活动课程
? 活动课程 (activity curriculum)
? 亦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
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
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 活动课程强调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杜威奠定了活动课程系统的理论基础。
? 杜威认为分科课程违反了儿童的天性,
是一种为成人而牺牲儿童的设计类型。
他主张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生活的需要,
在模拟生活活动中,组织活动作业,让
儿童“从做中学”,通过主动的活动获
得经验的转化与改造。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评价,
? 活动课程具有照顾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重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学习同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能
力,以及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长处。
? 缺陷,
? 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由于过分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造
成内容上的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内在联系性,
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
型。二者各有利弊,只有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排斥,
才能保证课程的和谐与完善。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 科 课 程 活 动 课 程
认 识 论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方 法 论 分 析 综 合
教育观念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生活,
知识的传递方式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学术性知识 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
识
课程的排列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结果 重学习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灵活多样
学习的结果 掌握, 双基,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
态度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涵义
? 显性课程 (manifest curriculum)
?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大多
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的“正式课程” (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
程” (official curriculum)的方式呈现。
?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 (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
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
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方式呈现,具有潜在
性。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2、隐性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 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于 20世纪 60年代末。美国著名
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森 (P,W,Jackson)于
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
书,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
? 杰克逊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
? 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
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性。构成班级生
活的稳定要素:群体、表扬和权力形成了学校隐性
课程的基本结构。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3,隐性课程涵盖的范围
? 隐性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
?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
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
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
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
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 a.区别,
? 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显性课程中得到
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
是非学术性知识;
? 二是在计划性上,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
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
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
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 三是在学习环境上,显性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
的知识传递进行的,而隐性课程则是通过学校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b.联系,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
?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
程。
?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
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动态
转化的过程中,彼此紧密地联系着。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1、分科课程
?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
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
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 综合课程 (integrated curriculum)是指运用两
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
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学科课程 )是以
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试图
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
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
的逻辑的课程。
? 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源于社会生活问题,
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
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3)经验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经验课程 )
? 是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
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评价,
? 综合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提
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密切
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
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受
到一些限制,如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存在较
大的难度,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 这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相互
不可替代。
?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是包含着
知识之间某种程度的综合,而开发出一门综
合课程并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综合
课程总是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综合课程
实际上是分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宽。
四、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1、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 (core curriculum)是课程体系中居于
核心位置的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
系的其他部分 (外围课程 )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
? 2、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关系
? 外围课程 (peripheral curriculum)是为不同的学习对
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
生的核心课程,而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
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
课程。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1、国家课程
? 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
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 2、校本课程
? 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
的课程。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3、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
?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
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在推广国家课程的
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
?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 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
? 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 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4、校本课程的优势,
? 由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
?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 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
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
性;
? 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
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
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5、校本课程的负面效应,
? 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
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
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
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
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
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
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 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
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
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 一、课程实施
? 二、课程的评价
一、课程实施
? (一)课程实施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
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二)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第一,除非直接分析和了解课程实施过程,否则就
不知道实际发生的情况。
? 第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有的课
程计划会成功而有的会失败。
? 第三,不考察实施过程,就难以解释学生学习的结
果。
一、课程实施
? (三)课程实施与教师
?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
案而得到实施的。
? 1、积极进行观念的更新,确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
观;
? 2、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
? 3、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把课程内容转化为
学生的认识
? 4、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 5、坚持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
学技能
二、课程的评价
? (一)课程的评价的概念
?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它是由
判断课程在改进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方面的
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 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
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的评价
? (二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或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和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形式。
? 1,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以后实
施的评价。
? 2、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或
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第六章 课程
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28-84760815
主页,http://WWW.ES.SICNU.EDU.CN
2005.7.1
第六章 课程
? 学习目标
? 1、课程与课程理论
? 2、课程的组织
? 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 二、课程的涵义
?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 (一)中国
? (二) 西方
二、课程的涵义
? (一)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 1.课程即教学科目
? (广义)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
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二、课程的涵义
? 2、课程即学习经验
? 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惟有
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
?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课程的涵义
?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
? 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
材料”。
二、课程的涵义
?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 一些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
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
度的束缚。
? 他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
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
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 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
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这些都需
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二、课程的涵义
?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 1.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 2.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
身
? 3.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
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
性课程并重
三、课程内容
? 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
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 (一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
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
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
教学工作。
三、课程内容
? 1.课程标准的结构
?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
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
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
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
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
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三、课程内容
? 2.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以
及与本学科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
情感、智力和能力因素,确定需要吸收的新
知识、新技能。
? (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
特点,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
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
三、课程内容
? (二 )教材
?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
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
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三、课程内容
? 1.教材的编排
? 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
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 教材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
准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 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
明,醒目。
?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
要合适,便于携带。
三、课程内容
? 2.教材的作用
?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
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
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
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
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 (4) 有利于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
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四、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1、学科课程
? 学科课程 (the subject curriculum)
?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
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
组织为学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
组织的基础。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评价,
? 学科课程能够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使学
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学组织和评价
较为简单便利,易于提高教学效率。
? 学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
生活,轻视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
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2、活动课程
? 活动课程 (activity curriculum)
? 亦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
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
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 活动课程强调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杜威奠定了活动课程系统的理论基础。
? 杜威认为分科课程违反了儿童的天性,
是一种为成人而牺牲儿童的设计类型。
他主张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生活的需要,
在模拟生活活动中,组织活动作业,让
儿童“从做中学”,通过主动的活动获
得经验的转化与改造。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评价,
? 活动课程具有照顾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重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学习同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能
力,以及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长处。
? 缺陷,
? 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由于过分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造
成内容上的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内在联系性,
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
型。二者各有利弊,只有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排斥,
才能保证课程的和谐与完善。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 科 课 程 活 动 课 程
认 识 论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方 法 论 分 析 综 合
教育观念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生活,
知识的传递方式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学术性知识 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
识
课程的排列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结果 重学习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灵活多样
学习的结果 掌握, 双基,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
态度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涵义
? 显性课程 (manifest curriculum)
?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大多
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的“正式课程” (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
程” (official curriculum)的方式呈现。
?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 (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
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
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方式呈现,具有潜在
性。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2、隐性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 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于 20世纪 60年代末。美国著名
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森 (P,W,Jackson)于
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
书,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
? 杰克逊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
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
? 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
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性。构成班级生
活的稳定要素:群体、表扬和权力形成了学校隐性
课程的基本结构。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3,隐性课程涵盖的范围
? 隐性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
?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
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
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
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
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 a.区别,
? 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显性课程中得到
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
是非学术性知识;
? 二是在计划性上,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
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
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
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 三是在学习环境上,显性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
的知识传递进行的,而隐性课程则是通过学校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b.联系,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
?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
程。
?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
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动态
转化的过程中,彼此紧密地联系着。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1、分科课程
?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
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
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 综合课程 (integrated curriculum)是指运用两
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
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学科课程 )是以
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试图
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
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
的逻辑的课程。
? 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源于社会生活问题,
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
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3)经验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经验课程 )
? 是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
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评价,
? 综合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提
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密切
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
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受
到一些限制,如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存在较
大的难度,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 这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相互
不可替代。
?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是包含着
知识之间某种程度的综合,而开发出一门综
合课程并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综合
课程总是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综合课程
实际上是分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宽。
四、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1、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 (core curriculum)是课程体系中居于
核心位置的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
系的其他部分 (外围课程 )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
? 2、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关系
? 外围课程 (peripheral curriculum)是为不同的学习对
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
生的核心课程,而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
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
课程。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1、国家课程
? 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
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 2、校本课程
? 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
的课程。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3、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
?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
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在推广国家课程的
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
?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 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
? 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 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4、校本课程的优势,
? 由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
?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 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
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
性;
? 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
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
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5、校本课程的负面效应,
? 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
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
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
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
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
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
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 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
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
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 一、课程实施
? 二、课程的评价
一、课程实施
? (一)课程实施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
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二)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第一,除非直接分析和了解课程实施过程,否则就
不知道实际发生的情况。
? 第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有的课
程计划会成功而有的会失败。
? 第三,不考察实施过程,就难以解释学生学习的结
果。
一、课程实施
? (三)课程实施与教师
?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
案而得到实施的。
? 1、积极进行观念的更新,确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
观;
? 2、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
? 3、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把课程内容转化为
学生的认识
? 4、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 5、坚持在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
学技能
二、课程的评价
? (一)课程的评价的概念
?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它是由
判断课程在改进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方面的
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 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
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的评价
? (二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或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和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形式。
? 1,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以后实
施的评价。
? 2、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或
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