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目 录
【1】寻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1
【2】由食品安全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2
【3】问责制3
【4】房价控制问题5
【5】稳定房价有关问题的探讨6
【6】加强经济适用房管理实现住房公平7
【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8
【8】垃圾短信有关问题的探讨9
【9】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0
【10】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12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
【12】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探讨18
【13】关于政府诚信问题的探索20
【14】关于治理霸王条款问题的探讨21
【15】建设新农村不可急于求成22
【16】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23
【17】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24
【18】国家能源问题24
【19】环境保护问题28
【20】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28
【21】资源能源问题29
【22】商业贿赂问题29
【23】解决就业问题措施的探讨30
【24】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30
【25】建设节约型社会31
【26】“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33
【27】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34
【28】“带血的煤”不能再挖下去了37
【29】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38
寻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食品安全令人心焦!为了对付这一顽疾,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个政府部门连续多年英勇战斗,立下汗马之功,却至今无法抵御“不安全食物”的进攻。以至于近日有报道称:十个“婆婆”管不好老百姓一顿饭,人大代表掰着手指头点了“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商业、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近十个部门的不是。想想不由得悲从中来。好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重点继续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温总理此番言语,让老百姓心头一热。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就是规范市场秩序问题。这方面一要责之于政府,二是有赖于市场的力量。先说政府之责,在过往的多头管理体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部门之间争利和扯皮,换句话说,就是各部门之间职能界定不清造成效率低下。如何解决,钟南山有一建议可供参考:扩大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职权,让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人是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出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习呢?之所以强调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原因还在于行政问责的需要。职能界定不清,表面上大家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管好。追求最大的私益和最小的责任,成为某些执法人员心照不宣的“定律”,这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监管能力。而一旦启动官员问责,却难以厘清问谁之责。结果必是一笔“糊涂账”,给无良奸商可乘之机,损害了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如果以为单靠政府加强打击就万事大吉,那未免太天真了,也是“政府全能”的旧式思维。因此,在政府监管之外,还必须寻求市场力量配合,让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这个市场力量既包括由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也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在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行业协会可起自律作用,将不法厂家清出“江湖”,让政府事半功倍。然而,在过往的经验中,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行业协会的呼吁和谴责之声总是付诸阙如。相反,收钱评比满天飞,给市场秩序添乱。因此,对行业协会的发育和改造成为必要。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它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在制约厂家的侵权行为。在香港,消费者协会点到哪个商家无良,这个商家就注定要倒霉。但在我们周围,由于维权机构的不到位,消费者经常要做“沉默的羔羊”,这自然无助于食品市场的净化。从短期看,政府大力打击不法行为,可望迅速净化食品市场;但从长效机制看,还需要行会协会和消费者维权组织的配合,否则,胜利的成果又将很快被摧毁,食品市场秩序又将陷入治乱的反复之中。
【2】由食品安全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受“苏丹红事件”影响,人们不禁会有这种疑问:到底我们能放心吃什么?还有哪些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不只是食品安全,住房问题、交通安全等困扰一直挥之不去,我们不只是要一个说法,更需要一个健全的保障制度来保障我们的安全。
从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了相关警告,到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只要使用普通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就能够准确完成检测,其中间一个多月时间内发生了什么?肯德基门庭冷落,其供应商百胜餐饮集团也成为众矢之的,在掀起的食品安全风暴中也披露了“乐之”的生产厂商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采用双重标准,侵犯了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和其他方面的安全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被告知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一是具有食用过含有“苏丹红一号”的两款产品的证据,这个需要持有肯德基的发票或收据;二是有经过医学鉴定的损害事实,证明损害可能是由“苏丹红一号”造成的。但是,由于国内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有索要和保留消费凭证的习惯,肯德基餐厅也不主动将小票给顾客,同时因为“苏丹红一号”对人体的损害是有一定潜伏期的,不可能今天吃了,明天去医院就能检查出来。虽然我们还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肯德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消费者购买肯德基的产品之时,就和肯德基形成了服务合同的关系,如果产品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损害的“苏丹红一号”,那就应该承担违约责任。相对于,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违约责任之诉”的举证容易一些,只需提供肯德基的发票或收据就行了。但是,即使是这样,对于我们消费者也还是很难的。
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其生存状态时刻都有受到威胁的可能,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要求得到安全方面的相关保障?如何保护自己?今天是“苏丹红一号”,那明天呢?
一直以来,人们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动物检疫及兽药残留的警惕性总是很高的。可是据查,我国1995年施行的《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又说明什么呢?在商家眼里利益为先,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的利益又该由谁或者由怎样的制度或措施来提供保障呢?如果民间利益和商家既得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
“苏丹红一号”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问题和检测漏洞。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实我国很早就具备了检测“苏丹红”的设备和技术能力,但由于缺乏专门检测标准,相关机构在食品检测中没有对是否含有“苏丹红一号”项目进行检测。没有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检测方面的漏洞这就滋生了非法生产经营的温床。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不是仅仅靠个人愿望就能够达到正常的满意状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此,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住房问题、物业管理问题、交通问题、超速标准等等案例也是比比皆是。作为生存的个人,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我们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作为生存着的群体,我们仍然不够强大,我们不能一直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而庆幸,因为仍然没有人或机构来承担责任。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安全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胁,所以,我们不能等待,所以,我们呼吁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呼吁老百姓都站出来,呼吁商家考虑到理应更有前景的未来!
【3】问责制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失职渎职,致使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安全事故;责任意识淡薄,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损失;在重大事件面前,未按有关规定和上级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损失;工作效率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执法不严、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随意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甚至流失,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机关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工作态度生硬的;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不讲诚信、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进行招投标的,等等。
二、问责制意义
首先,问责制的实行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决心。依法执政、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党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建设可问责政府,是对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
其次,问责制的实行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决心。
再次,问责制的实行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决心。
三、建立问责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问责主体。实行问责制,明确问责主体即由谁来问责至关重要。问责主体应该是那些被问责干部的授权组织和管理组织。
2、问责对象,是指不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是因为不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受到问责。
3、问责的情形。明确界定问责对象所负责任的情形,是制定和实行问责制的主要内容。对此,各级各地党政机关都应针对自身具体情况予以明确规定。一般来讲,问责情形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失职渎职,致使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的;责任意识淡薄,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损失的;在重大事件面前,未按有关规定和上级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损失的;工作效率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的;执法不严、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包括随意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甚至流失,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机关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工作态度生硬的;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不讲诚信、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进行招投标的,等等。
4、问责方式。问责方式,是指对被问责干部的处理方式。只有明确问责方式,才能确保有责干部受到应有的处理。问责方式应主要包括:无责,免责,责令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取消责任人当年评优评先资格,通报批评,诫勉,警告,记过,使责任人停职检查,令责任人引咎辞职,责令责任人辞职,免职,以及其他党纪政纪处分。违纪违法要移交执纪执法机关处理。在问责制度中,不仅要规定问责方式,还要明确什么样的情形和行为应受到何种处理,也就是要明确规定责任情形和行为与问责方式的对应关系。
5、问责程序。问责程序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是实行问责制的保障。问责制是组织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问责制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群众、舆论等外部监督的作用.只要社会有议论、群众有反映、媒体有报道,问责主体都可以据此实施问责;另一方面,问责制又必须考虑到组织监督、特别是上级组织监督独特的权威性。这样,问责由何人或何类何级组织根据何种情况提出,遵循什么样的程序进行问责,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实行的问责制,主要是同体监督,是组织系统内部对成员的问责。而有效的、真正的问责制,必须充分发挥异体问责的作用,特别是公民、法人、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问责制不仅要规定问责主体应根据同级或上级组织的要求提出问责,还要规定问责主体须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检举、控告、投诉以及新闻媒体曝光提出问责;不仅要具体规定群众、机构、团体、人大、政协等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程序提起质询、促动问责,而且还要规定责任干部对群众、机构等提起的质询必须有怎样的回应,由什么样的机构来监督干部必须做出回应,必须在什么场合、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回应等。只有这样,问责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立问责制措施真正科学的问责制的实行,不仅需要有规范的制度规定作保证,而且需要配套制度的强有力支持。同时,还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社会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的政治热情。建立问责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政务信息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报道权。问责制实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异体监督的畅通无阻。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检举、控告、投诉以及新闻媒体曝光是启动问责程序的必要条件之一。要保证这一条件的实现,就必须使政务信息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报道权。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开法》,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除涉及国家安全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其他所有政务信息必须予以公开。出台保障媒体报道权的相关规定,赋予新闻机构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和调查权,保证新闻宣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防止新闻媒体因受制于地方领导机关或个别领导干部,只报喜不报忧,甚至歪曲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欺骗组织,蒙蔽群众。
第二,转变干部从政观念,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氛围。
第三,严格职责划分。科学问责制的前提,是在不同的部门与职位之间进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合理地配置、划分权力和责任。问责必先明责,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对各类权力岗位应负的责任作出细致的规定,防止含糊不清。
第四,加强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二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代表大会制度,以此为突破口,扩大领导干部选举的范围,将更多的领导干部纳入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范围,为问责制提供制度根基。
三是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制度。
【4】房价控制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政府对房价控制不力(部分地区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个别地方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应有保障);房价上涨过快(各种哄抬房价,联手垄断房价,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违反法律法规炒作房价特别是期房价格等价格欺诈行为都比较严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供应与需求脱节、户型超标和开放商暴利、销售环节上有漏洞、政策执行不到位)
二、概括剖析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虽然目前有些问题还只是m局部性和结构性问题,但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或处理不当,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对建立合理住宅供应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布局调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体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和保障性要求,大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供应范围和建设标准,促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控制房价的重要举措。
三、措施对策
A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引导和调控。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
B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C进一步打击恶性炒房的投机行为,完善房地产业各项制度和法规,严格执法,强化房地产投资的资产审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D各级政府认识上要到位。各地特别是城市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老百姓的安居问题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E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F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管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5】稳定房价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意义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虽然目前有些问题还只是局部性和结构性问题,但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或处理不当,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问题及原因政府对房价控制不力。部分地区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一些机构和个人用大量银行贷款及私募资金进行短期炒作。
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个别地方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应有保障,。
房价上涨过快。各种哄抬房价,联手垄断房价,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违反法律法规炒作房价特别是期房价格等价格欺诈行为都比较严重。
三、措施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对改进居民住房条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调控要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的原则。既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把房价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又要防止措施不当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同时,调控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另一方面,要重点围绕需求做好文章:要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类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逐步形成反映房地产真实供求关系的房地产价格,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改善投资结构,
(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对一些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从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
【6】加强经济适用房管理实现住房公平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对建立合理住宅供应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布局调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体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和保障性要求,大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供应范围和建设标准,促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控制房价的重要举措。
经济适用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
一是供应与需求脱节。原因是:各地政府规划中的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没有明确地侧算出需求量;之所以没有明确测算出需求量,是因为对购买者收入的界定标准不科学,经济适用房的保证面过于宽泛。
二是户型超标和开放商暴利问题。户型超标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房改之初,建设经济适用房承担着一定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因而建设标准限制不严。开放商暴利问题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部门监管不严。
三是销售环节上的漏洞。漏洞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开发商的“瞒”,即留下一定数量的房号自己操纵;另一个是购房者的“骗”,即不符合条件的骗购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瞒”,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经济适用房放量供应,项目过多,由政府销售存在一定困难。购房者的“骗”,其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透明度不够。
四是“一房难求”、“别墅化”、“富人化”的现象突出;
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怎么样)
(1)在我国推行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为重点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2)对经济适用房给予优惠政策,并理所当然地调控经济适用房的户型、房价和供应对象;
(3)大比重地建设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得小户型、低造价住房。在今后十年内,各城市年建设小户型、低造价住宅的比重,逐步达到占住宅总量的60%。为把计划落到实处,城市政府每年要把小户型、低造价的建设计划,有计划地分解下达到每个待建的住宅小区。同时制定法规,凡不按计划建设小户型、低造价住宅的房地产企业,要给予高额罚款,直至取消营业执照的处罚;
(4)有区别地运用税费的调节作用,使之充分产生鼓励小户型、低造价住宅,抑制大户型、高造价住宅的作用.
【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近年来,我国在改革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向成熟迈进。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必须进一步完善。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必须突破体制障碍,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各类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力,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尽快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真正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考虑到人们的现实需要,社会保障在改革过程中要按照待遇水平划分出不同层次:基本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统一组织;补充保险,在国家政策规范下由企业(单位)具体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由劳动者个人自愿参加;商业保险应成为社会保险的补充,以满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和人群的高层次保障需求。
统一考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政策与向保障对象提供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扩大就业不仅可以缓解失业压力,也可以增强社会保障的物质力量,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更宽泛的社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体系。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起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推动社会保障社会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支付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家庭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建立、健全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保障机制。由政府依据国家或地方权力机构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制度、机制,由政府定期定额发放基本生存与发展费用。
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8】垃圾短信有关问题的探讨一、垃圾短信的表现和危害:
(一)、垃圾短信的表现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国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与娱乐工具,然而我们在享受拇指间便捷的同时不得不随时面对“垃圾短信”的骚扰,短信立法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目前,“垃圾短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具有违法犯罪信息内容的短信,如办假证、卖枪支等违法信息;第二,未经接受者同意的发布的具有广告性质的信息,如某某公司通过短信推销其新产品或服务;第三,以具有骚扰、报复等性质的信息,如某人为报复某人恶意进行短信骚扰。因此其危害性是非常之大的。
二、垃圾短信的危害
(1)利用短信进行勒索、诈骗的违法犯罪的活动日渐猖獗(如以中奖、征婚、办证、敲诈等主要方式出现)。
(2)由于一些居心叵测、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短信传播不实消息和谣言,在群众中造成大面积恐慌,搅得人心惶惶(如非典时期一些地方发生的药品、食品抢购风潮,就与短信中某些虚假消息的迅速传播有关)。
(3)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它传播黄色信息,毒化社会风气;
(4)境外少数敌对分子企图利用它编造、散布各种谣言,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三、垃圾短信产生的具体原因第一,某些趣味低下的人传播黄色短信以取悦他人;
第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短信诈取钱财;
第三,一些人利令智昏,轻易相信各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第四,在特定环境中,人们容易听信空穴来风的谣言;
第五,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不到位,相关部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主义道德观没有真正确立。
四、治理垃圾短信的措施
1、加强立法。利用短信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短信市场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2、加强监管力度。电信、网络公司要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相互协调,共同监督。要加大技术投入,对短信息进行充分过滤,对涉及色情、人身攻击内容的短信要立即删除,对情节恶劣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习信息安全防面的知识,培养公众对不良短信的免疫力,不要因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公民要努力提高思想四肢,洁身自好,不制造、不传播不良短信,有效地消除不良短信生存蔓延的空间。
【9】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近些年来,我国从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已逐步认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上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轨道,建立了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承受能力能允许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制度体系。如: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污染认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等一整套深化环境管理制度。这些政策制度在我国80年代的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未来20年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对于保扩和治理环境的导向作用。
经济、能源与环增协调发展政策,是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技术政策在相同目标下,将其综合优化的产物。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能源管理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均应加强其宏观调控能力与作用,使经济、能源下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最付款效益。
(二)、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是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国家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比例大小与环境目标相关,是实现环境目标全部措施中最根本的一环,同时又是制约环境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欠帐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帐难清,新帐又欠,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适当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痪,是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六五”时期我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同期GNP的0.5%,“七五”时期提高到0.7%。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既考虑到实师2000年环保规划目标的需要,又考虑到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我们认为今后20年,我国环保投资额占同期GNP的1%是比较合理的。按本课题预测,到2000年,10年累计GNP的1%为2930亿元,也就是说,这个比例的环保投资只能满足“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的最低目标(2000年国家环保规划中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环保投资为2600亿元)所需投资。
在增加环保投资占GNP比例的同时,还要继续疏通已有的资金渠道,开拓新的资金来源。比如,对治理污染贷款实生较低利率或采取一定的贴息补偿轻声环保项目实行免税以及采取集资、合资、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且等方式,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同时,应注重提高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的效益。
(三)、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80年代初制定的能源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
90年代,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需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80年代初制定的“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战略方针,进一步完善与其相关的配套政策,使之对市场不断增长的作用具有更大的响应能力,确保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其相关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①除广泛的改革措施外,另快能源价格改革是改善我国能源效率和提高能源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能源价格,不仅可以鼓励设资者对能效高、成本效益好的节能技术项目投入更多的资金,也有利于节能工作由管理措施向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技术的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高节能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尤其是合理的能源价格,可以真实的反映节能项目的效益,而节能项目的效益又是选择节能项目的前提。②改善有关部门对节能投资的管理方式,除节能示范项目外,改变严重依赖由国家划拨的有补贴的节能项目投资方式。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的政策,以拓宽节能投资渠道,形成一个鼓励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的机制。如建立专门节能提供资金的机构,并根据节能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其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利率。再如,为提供节能投资的公司、企业或个人实行资源税、能源税、所得税及财产税的减免优惠政策等。③把节能工作推向市,建立和完善节能项目管理、投资效益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实施、独立核算及核查验收等制度,使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及时得到反映,确保效益好的节能项目能获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④节能实质上是一种相对于自然资源更谦价的能源资源。节能应与其他资源一样使之形成产业,并纳入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⑤昼快制定出一套计算、考核节能项目投资效益的综合指标体系,使其系统化、正规化、标准化,纳入新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四)、依靠技术进步,深化环境治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环境保护来讲也是如此,离开科技进步不仅难以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就是做到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也是很困难的,只有以先进的防治技术为基础,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监督才能实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目标。我国目关推行的污染控制技术过于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落后于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以火力发电厂为例,日本目前所有燃用矿物燃料的发电厂均为大型发电机组,但除珞璜电厂和白马山电厂安装了排烟脱硫装置外,火电厂SO2排放仍处于失控状态。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应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低投资、低运行费用、商效率、高效益、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火电厂排烟脱硫污染的技术与装备的研制。如: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烟道脱硫、脱氮、大型流化床燃烧技术、施转喷雾、炉内喷钙技术等。
(五)、进一步发挥节能技术对改善环境的作用节能技术作为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已形成世界潮流。先进的节能技术本身也是较好的污染防治技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继续强化节能的作用。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以达到既节约能源又防治污染的双重效益。如:采用低污染的燃烧技术、推广和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发展工业和民用型煤、开发各种洁净煤技术等。
另外,应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经较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如各种先进、高效的成套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与装备。
(六)、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增强国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当列入国家、地区和有关部门的各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重要的环境保护课题应优先安排。积极研究和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限期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推广、使用环境保护产技新成果,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社会风尚。
(七)、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因此,我国在环境问题上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这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发展我国的环保事业,使我国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10】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的意义十分重太。
1、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工业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在过去10年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用能量将随之增长,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防治与工业发燕尾服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工业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80年代10年中,我国仅20%的企业进行了较全面的技术改造,而真正达到技术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符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则很少。因此,老旧工业企业改造将是我国的一个长期任务,而实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环境可容”的多重目标,则是今后老旧工来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其效果可以缓解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工业持续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随之增加所导致的环境与工业发展的矛盾,改变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比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加快偿还污染治理欠帐的速度。
2、是实现健全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基于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我们认为以“经济”为唯一目标的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小康社会。健全的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多重目标的小康社会,它除了要求经济收入、能源消费数量及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外,环境生态目标是健全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的控制程度、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程度、自然生态恶化趋势的缓解程度等。而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3、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样,保护环境不仅是保护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资源价格体系和市场体系,改革过去那种“产品高价”、“原料低价”和“资源无价”的扭曲现象,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作为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开放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在保护环境中利用外资,也要在利用外资中保护环境。所以,环境保护是从根本上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大事。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会为外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4、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经济、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随之将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区域及全球性各类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会发生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会遍及全球。目前举世瞩目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主要环境问题已成为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也是人类社会至产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和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地稳定全球气候,也不可能靠某一个国家的单独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5、是我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生存与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提供的空间有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使用。
各类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环境问题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适当地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建设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和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问题”的道路和模式。因为,我们不能借鉴那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这种短期看得见的“效益”将很快消失,而后果是经济发展受阻。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对我国来讲意味着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而且随之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使环境保护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较广,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解决、论述问题是考好申论的关键,因此,广大考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目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及对策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2】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探讨一 存在问题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的特征有:1、无形财产权。2、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3、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4、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5、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6、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只在法定期限内有效。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申请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只是日本的1/8,美国的1/5,韩国的1/2。社会公众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很多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因为不知道申请专利,白白流失。更多科技项目,立项前不进行专项年审,使成果落入他人之手,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拱手让人。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存在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3、知识产权屡被侵犯。国内盗版音响制品、印刷品屡禁不止;许多”国家驰名商标”在国外被人抢注。
二、原 因
1、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对国际规则了解还相当贫乏,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
2、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严重影响。这既不利于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也不利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匹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3、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服务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贸易、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
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执行的力度也不够。
三、解决办法
1、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2、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大力加强其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对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国内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4、建立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建立对企业自身切实有效的内部制度(比如奖励机制保密制度等),主要是要形成一个法律、外部强制性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并要保证它是一个动态的、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体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的探讨(十月十九日)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现的问题
1)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消耗量高,使得能源短缺现象严重,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2)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3)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
二、原 因
1)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2)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3)我国在对能源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在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没有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社会没有实行强制淘汰。
因此,要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解决的对策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4)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5)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13】关于政府诚信问题的探索问题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
从当前的信用状况看,一些政府部门政策多变、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承而无诺和失信于民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不依法履行承诺、不及时兑现政策,且有时承诺不够具体而显得假、大、空;政策的制定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透明度不够高、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少数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各种“假大空”的失信行为,阻碍了社会信任程度的提高;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言而无信,缺乏责任感,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乱收费乱摊派。
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失信行为有意无意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种缺乏诚信的做法贻害无穷。
二、原因第一,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
第二,没有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常常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以致牺牲诚信,损害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三,没有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以致为着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不负责任、不求实际地大干、盲干,乱许愿、乱承诺,甚至弄虚作假最终失信于民。
第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体系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三、对策第一,建立社会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在保证经济社会安全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公共信息依法公开和共享问题,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听政制度,以获得社会对政府的信任。
第二,政府的决策要科学化。政府的决策,特别是重大的决策都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程序来完成。
第三,政府的决策要民主化。政府的决策尽量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公众的作用。
第四,加强监督制度。探讨党内纪检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察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监督形式合作的可能。对不讲诚信问题进行曝光,形成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
第五,重视诚信教育,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在全市开展建设“诚信海口”活动,培养“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诚信问题。
第六,建设诚信政府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观念,从无限政府转到有限政府,从无所作为转到有所作为。
第七,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防止行政恣意和滥权行为的发生;公务员应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滥用权力,不以权代法;建立公务员守信规则。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加强纪律约束。
【14】关于治理霸王条款问题的探讨问题消费者在电信、邮政、公共运输、商品房、家庭装修、物业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因“霸王条款”的存在无法维护自身利益,有苦说不出的事件时有发生。
霸王条款集中在两类行业:一类是垄断行业,比如银行、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它们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目前尽管已经或正在进行改制,但仍居于垄断地位。这些行业的格式合同本来就是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或审批认可的,片面强调企业的权益,而忽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类则是与官员政绩有密切关系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在消费者与其发生纠纷时,企业往往可以轻易地借助权力摆平消费者。
二、原因第一,垄断行业大都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因此他们敢“店大欺客”,将“霸王条款”以部门规定甚至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强加于消费者,侵害消费者权益。
第二,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机构,权力分散。反垄断职责分散于工商、卫生、贸易和质量监督等部门。这就导致了执法力量难以协调,执法效率低之又低。消费者协会没有执法权、行政权,对“霸王条款”只能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第三,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包括专业知识),房地产商总是比购房者更清楚房屋的质量,保险合同中多有消费者难以理解的生涩词汇;经营者又总是试图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不实的价格折扣;同时,隐瞒对消费者不利的信息,如旅游景点和酒店的服务水准。因此,经营者就利用信息不对称,炮制了一系列“霸王条款”。
第四,利益驱动。
三、对策第一,政府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大概有三种模式可循:以美国日本为代表设立准司法性质的专门机构,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直接向国会负责,不受总统指挥,执法中完全独立行使权力而不受其它机构干预;第二种是设立行政机关专门执法,欧洲各国大多采取这种模式;第三种是司法机关执法,为行政机关提供司法支持。
第二,建立统一的反垄断专门机构行使执法权。目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与消费者管理协会的协作,共同监督。
第三,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向消费者宣传“霸王条款”的表现形式,及维权方法和途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第四,工商部门可以组织各行业(尤其是制定“霸王条款”的商家)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目的进行服务教育学习。对于继续延用“霸王条款”,没有改善的商家,严厉处罚。
第五,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造成的“霸王条款”,主要将依靠以合约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做到信息发布、信息透明、信息公正、不确定性后果承担等的制度化,以解决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和不公平待遇。
第六,建立反垄断立法。强化对不平等格式条款的强制性规范,严肃处理对不平等格式条款拒不改正、拖延推诿的经营者。
【15】建设新农村不可急于求成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都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
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切实防止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紧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16】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政令不通、作风不正、工作不力、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等都会被记入诚信服务档案,并作永久性的记录,个别失信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处罚。
将诚信纳入公务员考评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公务员原来单纯的一年一次的述职考核也是一种突破,这种做法对于促使公务员杜绝失信行为、恪尽职守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公务员的诚信考核仅仅与晋升、奖金等方面挂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公务员诚信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公务员诚信不是公务员个体的私事,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诚信政府的塑造和政府的公信力。简单地说,只要一个公民成为了公务员,诚信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公务员诚信,是公众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核心、治国安邦的根本。这是由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质和政府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公务员是政府人员构成中的主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言谈举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为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对全社会成员起着表率作用,是最高层次的典型示范。公务员以诚信待民,就能凝聚民心,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就能使公众从公务员真诚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行为中受到感召,并自觉效法,从而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否则,就能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诚信社会,而社会诚信首先就是政府诚信,诚信政府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并且政府诚信是各种社会规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和该国公民和企业所受到的信用评价。一个政府没有诚信的国家,人们对于其公民诚信和企业诚信也会抱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在现实中,政府不仅是诚信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榜样者,榜样者的诚信问题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问题,而关系到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养成和诚信道德的路标指向问题。公务员作为政府人员构成的主体,如果没有了诚信,损害的绝不是公务员个体的利益,将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务员诚信问题直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更为公众所重视。因为公务员诚信是政府诚信的条件。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务员诚信缺失,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不守承诺,违法行政,失信于民,急功近利,捞取“政绩”,在数字上动脑筋、做游戏,在材料上做文章,欺上瞒下,编造虚假政绩等。因此,我们在对上海公务员诚信考核喊好的同时,更要从社会诚信、政府诚信的高度来认识公务员诚信问题,不能把公务员诚信仅仅局限于公务员本身。
【17】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一支名叫环丙沙星的眼药水,从药厂走到患者的手中,其身价就提高了将近4倍,这种摇身一变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可它又千真万确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可是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人敢说自己绝对不会生病,看病吃药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医疗市场。在这个庞大而稳定的市场中,医院是最关键的环节,它联系着药品生产者和患者,它决定了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药,从而也就决定了某类药品的旺销或滞销。一些既缺乏职业道德约束又无视相关法规的医务人员就利用这种市场决定权,从中牟利,如一些医院变相提高药价、收受药厂回扣、大夫开药方提取“好处费”等,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增加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它不仅仅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其中隐藏着腐败。在以往的报道中,我们不难找到这类医疗腐败的劣迹。
要遏制医疗腐败,首先必须强调“透明度”。从医院方面看,必须有一个定期向行政机构汇报药品进货与销售情况的制度,以接受监督,从而杜绝黑箱操作。从医生方面看,医生有义务向患者解释药品的功效和价格,让患者有知情权和药品选择权。另一方面医疗体系中存在法制真实的局面要有所改变,对一些药厂的行贿和医院的受贿绳之以法,以刚性的法律打击弹性的医疗腐败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
这些年来,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公费医疗已经渐渐被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等制度所取代。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很多改革都是“针对患者”这一面的,“针对医院”的改革不但力度不够,方法也不够有效。现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如北京市前不久出台了“基本医疗服务工程”,实施分层医疗制度。强化社区医疗服务,从而让患者享有从医院、门诊医生到药品使用的选择权。
【18】国家能源问题一 现象(问题及原因)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左右年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概括剖析第一,能源危机对发展中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冲击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能源尚可自给自足。我国有自己的煤,自己的油田,丰富的水利资源,以及在农业经济中生物能源(主要是沼气)的利用,使得我国利用本国能源即可满足全国的能源需求。
在化石动力原料的需求领域中,增加供应的可能性极为有限。1999年我国石油开采量约1.6亿吨,但是消耗量已上升到1.9亿吨,到2010年预计消耗量将达到3亿吨。如果在能源危机的来临之前,不作紧迫的应对,必将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20年以后更难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甚至会严重倒退!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不能盲目地跟随西方工业化国家利用化石能源发展工业,急剧地扩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来自农村的强壮劳动力(只留下老、弱、病、残的人口在农村);盲目地加速地增加私人汽车……如此,必将提前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我国农业与农村将更加提前受到冲击!
第二,远水能解近渴?
利用再生能源产生电力由于成本昂贵与过度分散不便使用。目前,仅有不足化石原料产生电力的10%用于现代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在今后的半个世纪内能否全面地取代化石能源还是一个未知数。最理想的估算,也只能取代约50%的常规能源。如要达到100%的取代,还需100年的研发努力。真是远水不解近渴?这就更决定了应付能源危机的极度急迫性。
三、措施对策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危机,现在,一个清楚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美国无需对中国本土作战,只要切断外国流向我国的石油命脉,我们的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工业就要陷于瘫痪,然后我们就只好束手就擒。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对策。
第一、开源。在目前的层面上,我们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相当严重,因此,寻找可利用的石油、天然气就显得举足轻重。然而,实情并不乐观,我们几乎被帝国主义的霉国给卡断了能源输入通道,而俄国人同样不希望中国强大。我们的煤炭储量丰富,但这些资源不能再廉价卖给我们的敌人日本,这一招需要向俄罗斯学习;寻找本土资源;大力发展水电这种可再生的能源,然后开发电能储备技术;开发农作物植被清洁能源之路,目前,中国农村的麦杆等植被基本上是放火烧掉了,这样即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开发新型能源;地球上的能源应该来源于太阳,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是摆脱危机的最终出路。
第二、节流对我国工业耗能情况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必须改造现有高耗能的企业,走节能型企业之路;无能工业与民用,必须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只能作为补充的位置;必须搞清处我国民用耗能情况;在交通运输方面,必须选用节能,经济的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同时鼓励汽车工业开发节能性汽车;在民用建筑方面,尤其是北方,必需走节能建筑方式,如果条件容许,最好用地热代替现有的供热方式;国民需树立浪费能源可耻良好风尚,彻底改变现有奢侈糜烂的生活作风第三,建立能源三级预警机制(失衡、紧张、紧急 )
出现一级预警情况:领导小组将组织各发电企业紧急采购发电用煤和燃料油,市交通局做好重要物资的运输工作;供电部门加强负荷控制,保证电网安全,各电厂发电机组顶峰负荷发电;水务部门加强内部管理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燃气集团则加强管理,密切关注燃气储存量。
出现二级预警情况:除了采取第一级预警的措施外,市贸工局、发改局还将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燃料油进口限额数量,深圳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到产煤省市协调解决发电用煤短缺问题;市贸工局和供电部门共同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省电网增加对深圳的供电指标;水务部门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燃气集团采取措施,增加燃气储存量,确保深圳供应。
出现三级预警情况:除采取一级、二级紧急状态的措施外,领导小组组长还必须向市主要领导报告事态情况,并请市领导向省和国家有关部委、产煤省市反映情况,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市的支援。
第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极大,据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45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1.5万倍。
光伏电力的应用如在德国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为1100千瓦时。电力的总需求量约为5000千瓦时,光伏技术的年平均功率约为太阳辐射量的10%。依*光伏设备生产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转化模板面积。明智的做法是用相关设备安装在建筑物的表面,在德国,这一做法意味着只需不到10%的建筑物顶部。
光热利用在中欧和北欧等缺少阳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完全依赖阳光供暖的建筑物(应用比较理想的热与热交换系统)。
生物质燃料能源目前全球农用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森林覆盖,荒漠地区的面积约为4900万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产量(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和粮食生产)目前大约是2200亿吨干坏料,这大约相当于每年80亿吨生化资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积(不计沼气的能力)。
氢能源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电解水产生氢或由太阳能光催化水分解氢。
小水电与潮汐发电 也可提供可观的电力。
风力发电丹麦是风力发电大国,现有6300座风力发电机,提供13%的电力需求。
总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很大,完全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需求。
第五、加强能源利用科学研究建议环绕如下课题开展研究与发展工作:
1.开展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及其它途径制氢的基础研究。系统地开展氢的制取、储存、运输与应用的研究。
2.大力研究新型高效廉价光伏电池。
3.大力开展生物质能源材料的种植,利用基因技术发展高富含油脂植物品种,发展甲醇与乙醇的提取技术。
4.通过光伏电池生产创新整合与小家电的推广应用,增大光伏模块的产量,降低光伏电池的成本。
5.研究太阳能发电塔与太阳能中央空调设备。
6.与建筑行业紧密合作,研究光电屋面瓦与光电幕墙,大力推行能源平衡或富余的太阳能建筑,推动太阳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7.开展太阳能的储能技术与适度的区域联网技术研究。
8.开展太阳能中温集热技术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净化上的应用研究。
9.继续推广太阳能集热器、太阳灶、日光温室等技术;研究太阳能中温集热器。
10.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太阳能产品的利用。
11.重视小型水电站、风力发电站与潮汐发电站(我国有绵长的海岸线,十分有利于潮汐发电的发展)的建设。
12.重视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
13.切实发展绿色照明工程与开展工业烘烤节能,节能建筑,节约电力与能源耗费(40%)。
14.利用生物质材料取代化石材料,改造化学与化工产业,增强农村与农业的活力。
第六、从应对能源危机的长远观点出发,应重新审查我国的一些现行政策
1.向外国大量出口我国的优质煤是否合适?
2.遍地开花的发展小城镇与加工企业是否会加速消耗我国的能源?最终无法振兴农村与农业;
3.对发展我国的汽车生产是否应有限制;
4.应制订我国能源资源的保护与限制开发的政策;
5.让夜间城市灯光通亮起来的口号不宜普遍提倡,这会造成电力的大量浪费;
6.西部光明工程应扩大为全面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阳光工程,加大投资力度。
【19】环境保护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江河海洋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污染、草原、森林、植被破坏、稀有动植物减少灭绝等二、概括剖析环境保护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生存质量、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的基本国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措施对策
A、提高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使基本国策深入人心;
B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C加大环境保护治理的资金投入和重点区域(饮用水源、农业用水、重点江河治理、草原、森林、植被、稀有动植物保护)的治理;
D、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
E、建议实行垂直管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F实行问现制
【20】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学校以各种名义(借读、资料、培训、住宿费等)违反有关规定向学生额外收取费用;医疗机构以各种名义(乱检查、大处方、贵处方、昂贵治疗费、住院费)等违反有关规定向就医者收取费用二、概括剖析教育、医疗乱收费现象,是目前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社会现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整治。这两种现象危害极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据有关资料统计,教育支出居居民消费支出的首位,医疗支出居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三位;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就医权力,由于教育、医疗乱收费,使部分孩子无学可上,使部分人有病不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违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措施对策
A 加强立法(团体收费监督法);
B完善、实施教育、医疗收费公示、听证制度;C完善各种监督制度(行业主管部门、纪检、媒介、群众、人大、政协);
D实行问制(主管、审计、物价、学校医院部门);
E加大对公立学校、医院的投资、审计力度;
F、查处人民群众关心的大案要案;X加强师德、医德教育,自觉抵制教育、医疗乱收费
【21】资源能源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工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规模经营、科技含量低;社会节约意识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低;能源紧张、利用方式单一等二、概括剖析资源节约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资源能源紧张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资源节约”是中共中央首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基本国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措施对策
A、提高宣资源节约传力度,使基本国策深入人心;
B加强资源节约的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C加大资源节约的资金投入和重点行业的治理;
D、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
E、实行审批、准入制度;,
F实行问现制,把资源节约控制完成指标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
【22】商业贿赂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有关主体利用职权(医生、采购人员及主管、产权交易人员、土地及资源审批人员、工程招投标主管部门及人员等)收受回扣、红包、接受服务或其它利益;立法滞后;监督机制不完善。
二、概括剖析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潜规则,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竟争秩序,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有关当事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税收流失,严重地危害和侵蚀着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业贿赂危害之大,社会反响强烈,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整治。惩治商业贿赂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点。
三、措施对策
A加强立法(制定反商业贿赂法);
B加大对重点行业(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大领域)的监管力度;
C查处人民群众关心的大案要案。一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二是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三是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
D完善各种监督制度(行业主管部门、纪检、媒介、群众、人大、政协)。
【23】解决就业问题措施的探讨就业状况
2005年1~3月,全国共有1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全年500万目标任务的22%,其中4050人员29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任务的29%。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去年底持平。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关闭破产企业、资源枯竭城市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比较突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已经制定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计划的落实,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二是进一步抓好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将于二季度开展“政策实效行动”,督促各地采取整改措施,对政策落实难度大,工作进展较慢的城市进行重点督导。
三是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操作办法,同时及早下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四是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将于二季度在全国开展“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服务活动”。
五是组织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好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
六是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4】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一、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医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具体表现为:1)医疗设备陈旧;2)医疗费用由国家、企业包揽,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造成严重的浪费;3)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部分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职工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医疗保障;4)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二、原 因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
第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医疗保险发展缓慢。据统计,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
第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第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大部分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
第六,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当下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
三、对 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减负担,搞市场化、产业化,更不是“民进国退”。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良好的服务、诚实的劳动和高超的技术,获得较高的报酬。
【25】建设节约型社会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二、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指出: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4)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3.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节约能源。
(2)大力节约用水。
(3)大力节约原材料。
(4)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200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4)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26】“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进行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指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1.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2.该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
3.医疗卫生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1)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2)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
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4.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问题之二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问题之三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问题之四是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5.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在于改革和发展模式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原因之二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原因之三是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原因之四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
【27】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今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系列政策、措施。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频频发表讲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资源“瓶颈”敲响节约警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向的变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据估计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温家宝总理指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当前,我国资源“红灯”已经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
——电力日趋紧张。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2004年“电荒”席卷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3000万千瓦,预计2005年全国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
——水资源相当匮乏。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据资料: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元;而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近33亿亩土地收成受影响)造成的损失每年在1500亿元。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
——煤炭生产、消费环节浪费严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尽管我国有可观的煤炭资源量,但优质资源少,生产、消费环节浪费严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字显示,中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甚至低至10%。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石油缺口越来越大。据能源专家估计,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进口。2004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2亿吨。由于中国没有完全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缺乏对国际油价的适度缓冲,每年要多支付数十亿美元。据预测,未来15年原油供需缺口将逐年加大。
——耕地减少。我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浪费、农村违法征地现象严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和开发利用比较粗放问题并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透露,近10年来,我国净减少耕地上亿亩,去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1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令人堪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上世纪最后20年,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但在现实生活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突出,矿产资源滥采乱挖,破坏和侵占耕地,
用水无节制,建筑耗能超高一组组沉重的数字催人警醒。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报告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我们早就提出了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直到现在,增长方式的转变成效并不明显。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已经进入中后期了,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粗工业化、粗现代化的。许多产品非常粗糙,而不精细,有数量而欠缺质量。比如,我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3亿多吨,居世界第三位,但铁矿石绝大部分要*从澳大利亚等国远距离进口,价格很高,消耗的资源、电力居高不下,而且许多高质量钢材还得*进口。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应该说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1520万吨,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2020年时,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以这样的发展到时候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上战略高度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央高层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走节约型社会发展道路,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应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15年将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对土地和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资源供需矛盾也将越来越大。目前,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同时,这也是出于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考虑。我国能源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近年来能源进口问题更加突出,如石油和铁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对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党和国家、政府的大事,也是全体国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全民动员,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有效利用资源,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首先,要有增加节约的观念.没有观念,不自觉践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增强紧迫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点滴小事做起,为打造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其次,要有部法律,一部节约性的法律,对节约的行为进行鉴定,用法律的形式惩罚浪费行为.
第三,政府要先行,厉行节约.用电、用汽车等也要自觉做到。
最后,要加强对节能产品的开发、提倡。
【28】“带血的煤”不能再挖下去了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河南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迄今已有129名矿工死亡,其他19人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河北德盛煤矿特大透水事故,29名矿工下落不明;贵州挽澜煤矿瓦斯爆炸,15名矿工不幸遇难。众多条鲜活生命的丧失,令人震惊、悲痛,也给他们的亲属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面对频繁发生的矿难,人们不禁要问:“带血的煤”还要挖多久?3起矿难,再次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许多事实表明,大部分矿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就拿常见的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不幸的是,一些煤矿的防范措施漏洞百出,终酿惨剧。
这主要是企业摆不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利润,放松安全 生产管理。今年以来,煤炭市场供应短缺,许多煤矿超能力突击生产,压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该安装更新的安全设施、该进行的培训无人过问,该消除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些小煤矿把一线矿工视作“赚钱机器”,加班加点,玩命超产。为了追求财政收入,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153人死于煤矿事故。
煤矿事故之所以频发不断,追根究底,在于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和对人的宝贵生命的漠视,为了追求利润指标,没有真正把人、把谋求发展、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安全与发展、人的生命与企业的利润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与任何一个矿工的鲜活生命相比,煤矿的经济效益永远是次要的。人是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与金钱、利润和经济发展指标相比,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地方政府一味追求“高速发展”,疏于监管,事故频仍,这样的发展和繁荣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企业惟利是图、急功近利,造成灾难不断,这样的经营者岂不是草菅人命,与杀人越货又有何异?
金钱有价,生命无价。遏制矿难频发的关键,在于真正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践以人为本,就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切实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抛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认真把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如此,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才能跃上新台阶。
“带血的煤”不能再挖下去了.
【29】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迫切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东部地区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而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不足,致使文化娱乐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资源分布不平衡。总体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于边远地区,城镇相对于农村,其优越性是一目了然的。即便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其公共文化的资源分布也是不尽合理。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商业中心的改造和行政中心的搬迁,大多从经济着眼,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由于缺少调查和论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难以得到公众欢迎。
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为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首先应该更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出智力贡献。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构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
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受教育者得到公平教育。应该说,我县的基础教育已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十五年教育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果不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就难以为全县老百姓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
三、原因第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短缺,但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这些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巨大的失衡。
第二,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体制性弊端。传统的城市教育体制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体制单独面向城市居民,这是一种人为的行政分割的封闭式教育,极不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已经自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
四、对策第一,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一方面,城市公办学校应当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
第二,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根本上要靠财力的支持。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与镇(街道)两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职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科学合理地制订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一步明确公用经费列支范围,并随着教育成本的增长逐年递增公用经费,逐步做到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基本一致,努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第三,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1)合理调整高中段学校布局,努力实现规模化办学。按高中教育要集中县城的标准,积极支持有关民办学校办好高中段教育;(2)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按初中建在中心镇和乡镇所在地,小学建在中心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的标准,加快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过程中进一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减少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中差距。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及时改变和调整现有专业,积极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乡镇就业或自主创业。(2)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一步搞好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努力推进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又要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
第五,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引导。办好教育,不仅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吸收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投资教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
第六,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评优、晋升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配合强师工程方案,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互动行动方案,除安排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外,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镇中小学挂职见习,尽可能地使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第七,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教育公平。教育弱势群体包括残疾儿童,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育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一方面要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采取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及外来民工子女就学的多种形式,努力办好民工子弟学校;同时要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提供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助金。
【1】寻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1
【2】由食品安全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2
【3】问责制3
【4】房价控制问题5
【5】稳定房价有关问题的探讨6
【6】加强经济适用房管理实现住房公平7
【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8
【8】垃圾短信有关问题的探讨9
【9】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0
【10】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12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
【12】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探讨18
【13】关于政府诚信问题的探索20
【14】关于治理霸王条款问题的探讨21
【15】建设新农村不可急于求成22
【16】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23
【17】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24
【18】国家能源问题24
【19】环境保护问题28
【20】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28
【21】资源能源问题29
【22】商业贿赂问题29
【23】解决就业问题措施的探讨30
【24】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30
【25】建设节约型社会31
【26】“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33
【27】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34
【28】“带血的煤”不能再挖下去了37
【29】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38
寻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食品安全令人心焦!为了对付这一顽疾,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多个政府部门连续多年英勇战斗,立下汗马之功,却至今无法抵御“不安全食物”的进攻。以至于近日有报道称:十个“婆婆”管不好老百姓一顿饭,人大代表掰着手指头点了“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商业、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近十个部门的不是。想想不由得悲从中来。好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重点继续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温总理此番言语,让老百姓心头一热。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就是规范市场秩序问题。这方面一要责之于政府,二是有赖于市场的力量。先说政府之责,在过往的多头管理体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部门之间争利和扯皮,换句话说,就是各部门之间职能界定不清造成效率低下。如何解决,钟南山有一建议可供参考:扩大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职权,让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人是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出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习呢?之所以强调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原因还在于行政问责的需要。职能界定不清,表面上大家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管好。追求最大的私益和最小的责任,成为某些执法人员心照不宣的“定律”,这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监管能力。而一旦启动官员问责,却难以厘清问谁之责。结果必是一笔“糊涂账”,给无良奸商可乘之机,损害了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如果以为单靠政府加强打击就万事大吉,那未免太天真了,也是“政府全能”的旧式思维。因此,在政府监管之外,还必须寻求市场力量配合,让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这个市场力量既包括由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也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在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行业协会可起自律作用,将不法厂家清出“江湖”,让政府事半功倍。然而,在过往的经验中,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行业协会的呼吁和谴责之声总是付诸阙如。相反,收钱评比满天飞,给市场秩序添乱。因此,对行业协会的发育和改造成为必要。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它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在制约厂家的侵权行为。在香港,消费者协会点到哪个商家无良,这个商家就注定要倒霉。但在我们周围,由于维权机构的不到位,消费者经常要做“沉默的羔羊”,这自然无助于食品市场的净化。从短期看,政府大力打击不法行为,可望迅速净化食品市场;但从长效机制看,还需要行会协会和消费者维权组织的配合,否则,胜利的成果又将很快被摧毁,食品市场秩序又将陷入治乱的反复之中。
【2】由食品安全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受“苏丹红事件”影响,人们不禁会有这种疑问:到底我们能放心吃什么?还有哪些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不只是食品安全,住房问题、交通安全等困扰一直挥之不去,我们不只是要一个说法,更需要一个健全的保障制度来保障我们的安全。
从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了相关警告,到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只要使用普通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就能够准确完成检测,其中间一个多月时间内发生了什么?肯德基门庭冷落,其供应商百胜餐饮集团也成为众矢之的,在掀起的食品安全风暴中也披露了“乐之”的生产厂商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采用双重标准,侵犯了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和其他方面的安全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被告知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一是具有食用过含有“苏丹红一号”的两款产品的证据,这个需要持有肯德基的发票或收据;二是有经过医学鉴定的损害事实,证明损害可能是由“苏丹红一号”造成的。但是,由于国内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有索要和保留消费凭证的习惯,肯德基餐厅也不主动将小票给顾客,同时因为“苏丹红一号”对人体的损害是有一定潜伏期的,不可能今天吃了,明天去医院就能检查出来。虽然我们还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肯德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消费者购买肯德基的产品之时,就和肯德基形成了服务合同的关系,如果产品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损害的“苏丹红一号”,那就应该承担违约责任。相对于,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违约责任之诉”的举证容易一些,只需提供肯德基的发票或收据就行了。但是,即使是这样,对于我们消费者也还是很难的。
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其生存状态时刻都有受到威胁的可能,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要求得到安全方面的相关保障?如何保护自己?今天是“苏丹红一号”,那明天呢?
一直以来,人们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动物检疫及兽药残留的警惕性总是很高的。可是据查,我国1995年施行的《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又说明什么呢?在商家眼里利益为先,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的利益又该由谁或者由怎样的制度或措施来提供保障呢?如果民间利益和商家既得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
“苏丹红一号”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问题和检测漏洞。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其实我国很早就具备了检测“苏丹红”的设备和技术能力,但由于缺乏专门检测标准,相关机构在食品检测中没有对是否含有“苏丹红一号”项目进行检测。没有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检测方面的漏洞这就滋生了非法生产经营的温床。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不是仅仅靠个人愿望就能够达到正常的满意状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此,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住房问题、物业管理问题、交通问题、超速标准等等案例也是比比皆是。作为生存的个人,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我们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作为生存着的群体,我们仍然不够强大,我们不能一直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而庆幸,因为仍然没有人或机构来承担责任。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安全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胁,所以,我们不能等待,所以,我们呼吁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呼吁老百姓都站出来,呼吁商家考虑到理应更有前景的未来!
【3】问责制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失职渎职,致使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安全事故;责任意识淡薄,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损失;在重大事件面前,未按有关规定和上级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损失;工作效率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执法不严、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随意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甚至流失,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机关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工作态度生硬的;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不讲诚信、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进行招投标的,等等。
二、问责制意义
首先,问责制的实行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决心。依法执政、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党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建设可问责政府,是对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
其次,问责制的实行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决心。
再次,问责制的实行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决心。
三、建立问责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问责主体。实行问责制,明确问责主体即由谁来问责至关重要。问责主体应该是那些被问责干部的授权组织和管理组织。
2、问责对象,是指不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是因为不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受到问责。
3、问责的情形。明确界定问责对象所负责任的情形,是制定和实行问责制的主要内容。对此,各级各地党政机关都应针对自身具体情况予以明确规定。一般来讲,问责情形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失职渎职,致使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的;责任意识淡薄,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损失的;在重大事件面前,未按有关规定和上级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损失的;工作效率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的;执法不严、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包括随意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甚至流失,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机关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工作态度生硬的;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不讲诚信、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进行招投标的,等等。
4、问责方式。问责方式,是指对被问责干部的处理方式。只有明确问责方式,才能确保有责干部受到应有的处理。问责方式应主要包括:无责,免责,责令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取消责任人当年评优评先资格,通报批评,诫勉,警告,记过,使责任人停职检查,令责任人引咎辞职,责令责任人辞职,免职,以及其他党纪政纪处分。违纪违法要移交执纪执法机关处理。在问责制度中,不仅要规定问责方式,还要明确什么样的情形和行为应受到何种处理,也就是要明确规定责任情形和行为与问责方式的对应关系。
5、问责程序。问责程序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是实行问责制的保障。问责制是组织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问责制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群众、舆论等外部监督的作用.只要社会有议论、群众有反映、媒体有报道,问责主体都可以据此实施问责;另一方面,问责制又必须考虑到组织监督、特别是上级组织监督独特的权威性。这样,问责由何人或何类何级组织根据何种情况提出,遵循什么样的程序进行问责,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实行的问责制,主要是同体监督,是组织系统内部对成员的问责。而有效的、真正的问责制,必须充分发挥异体问责的作用,特别是公民、法人、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问责制不仅要规定问责主体应根据同级或上级组织的要求提出问责,还要规定问责主体须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检举、控告、投诉以及新闻媒体曝光提出问责;不仅要具体规定群众、机构、团体、人大、政协等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程序提起质询、促动问责,而且还要规定责任干部对群众、机构等提起的质询必须有怎样的回应,由什么样的机构来监督干部必须做出回应,必须在什么场合、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回应等。只有这样,问责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建立问责制措施真正科学的问责制的实行,不仅需要有规范的制度规定作保证,而且需要配套制度的强有力支持。同时,还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社会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的政治热情。建立问责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政务信息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报道权。问责制实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异体监督的畅通无阻。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检举、控告、投诉以及新闻媒体曝光是启动问责程序的必要条件之一。要保证这一条件的实现,就必须使政务信息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媒体的报道权。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开法》,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除涉及国家安全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其他所有政务信息必须予以公开。出台保障媒体报道权的相关规定,赋予新闻机构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和调查权,保证新闻宣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防止新闻媒体因受制于地方领导机关或个别领导干部,只报喜不报忧,甚至歪曲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欺骗组织,蒙蔽群众。
第二,转变干部从政观念,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氛围。
第三,严格职责划分。科学问责制的前提,是在不同的部门与职位之间进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合理地配置、划分权力和责任。问责必先明责,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对各类权力岗位应负的责任作出细致的规定,防止含糊不清。
第四,加强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二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代表大会制度,以此为突破口,扩大领导干部选举的范围,将更多的领导干部纳入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范围,为问责制提供制度根基。
三是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制度。
【4】房价控制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政府对房价控制不力(部分地区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个别地方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应有保障);房价上涨过快(各种哄抬房价,联手垄断房价,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违反法律法规炒作房价特别是期房价格等价格欺诈行为都比较严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供应与需求脱节、户型超标和开放商暴利、销售环节上有漏洞、政策执行不到位)
二、概括剖析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虽然目前有些问题还只是m局部性和结构性问题,但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或处理不当,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对建立合理住宅供应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布局调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体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和保障性要求,大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供应范围和建设标准,促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控制房价的重要举措。
三、措施对策
A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引导和调控。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
B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C进一步打击恶性炒房的投机行为,完善房地产业各项制度和法规,严格执法,强化房地产投资的资产审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D各级政府认识上要到位。各地特别是城市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老百姓的安居问题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E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F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管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5】稳定房价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意义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其危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重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虽然目前有些问题还只是局部性和结构性问题,但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或处理不当,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问题及原因政府对房价控制不力。部分地区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一些机构和个人用大量银行贷款及私募资金进行短期炒作。
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个别地方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应有保障,。
房价上涨过快。各种哄抬房价,联手垄断房价,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违反法律法规炒作房价特别是期房价格等价格欺诈行为都比较严重。
三、措施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对改进居民住房条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调控要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的原则。既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快把房价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又要防止措施不当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同时,调控工作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另一方面,要重点围绕需求做好文章:要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合理引导住房消费。
(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类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逐步形成反映房地产真实供求关系的房地产价格,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改善投资结构,
(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对一些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从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
【6】加强经济适用房管理实现住房公平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对建立合理住宅供应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布局调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体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和保障性要求,大力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供应范围和建设标准,促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控制房价的重要举措。
经济适用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
一是供应与需求脱节。原因是:各地政府规划中的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没有明确地侧算出需求量;之所以没有明确测算出需求量,是因为对购买者收入的界定标准不科学,经济适用房的保证面过于宽泛。
二是户型超标和开放商暴利问题。户型超标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房改之初,建设经济适用房承担着一定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因而建设标准限制不严。开放商暴利问题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部门监管不严。
三是销售环节上的漏洞。漏洞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开发商的“瞒”,即留下一定数量的房号自己操纵;另一个是购房者的“骗”,即不符合条件的骗购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瞒”,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经济适用房放量供应,项目过多,由政府销售存在一定困难。购房者的“骗”,其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透明度不够。
四是“一房难求”、“别墅化”、“富人化”的现象突出;
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怎么样)
(1)在我国推行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为重点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2)对经济适用房给予优惠政策,并理所当然地调控经济适用房的户型、房价和供应对象;
(3)大比重地建设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得小户型、低造价住房。在今后十年内,各城市年建设小户型、低造价住宅的比重,逐步达到占住宅总量的60%。为把计划落到实处,城市政府每年要把小户型、低造价的建设计划,有计划地分解下达到每个待建的住宅小区。同时制定法规,凡不按计划建设小户型、低造价住宅的房地产企业,要给予高额罚款,直至取消营业执照的处罚;
(4)有区别地运用税费的调节作用,使之充分产生鼓励小户型、低造价住宅,抑制大户型、高造价住宅的作用.
【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近年来,我国在改革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步向成熟迈进。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必须进一步完善。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必须突破体制障碍,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各类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力,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尽快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真正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考虑到人们的现实需要,社会保障在改革过程中要按照待遇水平划分出不同层次:基本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统一组织;补充保险,在国家政策规范下由企业(单位)具体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由劳动者个人自愿参加;商业保险应成为社会保险的补充,以满足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和人群的高层次保障需求。
统一考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政策与向保障对象提供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扩大就业不仅可以缓解失业压力,也可以增强社会保障的物质力量,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更宽泛的社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体系。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起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推动社会保障社会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支付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家庭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要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建立、健全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保障机制。由政府依据国家或地方权力机构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制度、机制,由政府定期定额发放基本生存与发展费用。
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8】垃圾短信有关问题的探讨一、垃圾短信的表现和危害:
(一)、垃圾短信的表现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国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与娱乐工具,然而我们在享受拇指间便捷的同时不得不随时面对“垃圾短信”的骚扰,短信立法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目前,“垃圾短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具有违法犯罪信息内容的短信,如办假证、卖枪支等违法信息;第二,未经接受者同意的发布的具有广告性质的信息,如某某公司通过短信推销其新产品或服务;第三,以具有骚扰、报复等性质的信息,如某人为报复某人恶意进行短信骚扰。因此其危害性是非常之大的。
二、垃圾短信的危害
(1)利用短信进行勒索、诈骗的违法犯罪的活动日渐猖獗(如以中奖、征婚、办证、敲诈等主要方式出现)。
(2)由于一些居心叵测、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短信传播不实消息和谣言,在群众中造成大面积恐慌,搅得人心惶惶(如非典时期一些地方发生的药品、食品抢购风潮,就与短信中某些虚假消息的迅速传播有关)。
(3)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它传播黄色信息,毒化社会风气;
(4)境外少数敌对分子企图利用它编造、散布各种谣言,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三、垃圾短信产生的具体原因第一,某些趣味低下的人传播黄色短信以取悦他人;
第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短信诈取钱财;
第三,一些人利令智昏,轻易相信各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第四,在特定环境中,人们容易听信空穴来风的谣言;
第五,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不到位,相关部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主义道德观没有真正确立。
四、治理垃圾短信的措施
1、加强立法。利用短信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短信市场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2、加强监管力度。电信、网络公司要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相互协调,共同监督。要加大技术投入,对短信息进行充分过滤,对涉及色情、人身攻击内容的短信要立即删除,对情节恶劣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习信息安全防面的知识,培养公众对不良短信的免疫力,不要因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公民要努力提高思想四肢,洁身自好,不制造、不传播不良短信,有效地消除不良短信生存蔓延的空间。
【9】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近些年来,我国从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已逐步认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上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轨道,建立了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承受能力能允许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制度体系。如: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污染认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等一整套深化环境管理制度。这些政策制度在我国80年代的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未来20年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对于保扩和治理环境的导向作用。
经济、能源与环增协调发展政策,是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技术政策在相同目标下,将其综合优化的产物。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能源管理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均应加强其宏观调控能力与作用,使经济、能源下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最付款效益。
(二)、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是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国家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比例大小与环境目标相关,是实现环境目标全部措施中最根本的一环,同时又是制约环境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欠帐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帐难清,新帐又欠,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适当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痪,是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六五”时期我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同期GNP的0.5%,“七五”时期提高到0.7%。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既考虑到实师2000年环保规划目标的需要,又考虑到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我们认为今后20年,我国环保投资额占同期GNP的1%是比较合理的。按本课题预测,到2000年,10年累计GNP的1%为2930亿元,也就是说,这个比例的环保投资只能满足“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的最低目标(2000年国家环保规划中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环保投资为2600亿元)所需投资。
在增加环保投资占GNP比例的同时,还要继续疏通已有的资金渠道,开拓新的资金来源。比如,对治理污染贷款实生较低利率或采取一定的贴息补偿轻声环保项目实行免税以及采取集资、合资、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且等方式,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同时,应注重提高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的效益。
(三)、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80年代初制定的能源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
90年代,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需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80年代初制定的“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战略方针,进一步完善与其相关的配套政策,使之对市场不断增长的作用具有更大的响应能力,确保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其相关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①除广泛的改革措施外,另快能源价格改革是改善我国能源效率和提高能源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能源价格,不仅可以鼓励设资者对能效高、成本效益好的节能技术项目投入更多的资金,也有利于节能工作由管理措施向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技术的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高节能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尤其是合理的能源价格,可以真实的反映节能项目的效益,而节能项目的效益又是选择节能项目的前提。②改善有关部门对节能投资的管理方式,除节能示范项目外,改变严重依赖由国家划拨的有补贴的节能项目投资方式。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的政策,以拓宽节能投资渠道,形成一个鼓励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的机制。如建立专门节能提供资金的机构,并根据节能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其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利率。再如,为提供节能投资的公司、企业或个人实行资源税、能源税、所得税及财产税的减免优惠政策等。③把节能工作推向市,建立和完善节能项目管理、投资效益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实施、独立核算及核查验收等制度,使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及时得到反映,确保效益好的节能项目能获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④节能实质上是一种相对于自然资源更谦价的能源资源。节能应与其他资源一样使之形成产业,并纳入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⑤昼快制定出一套计算、考核节能项目投资效益的综合指标体系,使其系统化、正规化、标准化,纳入新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四)、依靠技术进步,深化环境治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环境保护来讲也是如此,离开科技进步不仅难以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就是做到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也是很困难的,只有以先进的防治技术为基础,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监督才能实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目标。我国目关推行的污染控制技术过于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落后于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以火力发电厂为例,日本目前所有燃用矿物燃料的发电厂均为大型发电机组,但除珞璜电厂和白马山电厂安装了排烟脱硫装置外,火电厂SO2排放仍处于失控状态。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应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低投资、低运行费用、商效率、高效益、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火电厂排烟脱硫污染的技术与装备的研制。如: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烟道脱硫、脱氮、大型流化床燃烧技术、施转喷雾、炉内喷钙技术等。
(五)、进一步发挥节能技术对改善环境的作用节能技术作为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已形成世界潮流。先进的节能技术本身也是较好的污染防治技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继续强化节能的作用。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以达到既节约能源又防治污染的双重效益。如:采用低污染的燃烧技术、推广和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发展工业和民用型煤、开发各种洁净煤技术等。
另外,应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经较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如各种先进、高效的成套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与装备。
(六)、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增强国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当列入国家、地区和有关部门的各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重要的环境保护课题应优先安排。积极研究和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限期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推广、使用环境保护产技新成果,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社会风尚。
(七)、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因此,我国在环境问题上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这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发展我国的环保事业,使我国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10】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的意义十分重太。
1、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工业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未来的20年中,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在过去10年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用能量将随之增长,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防治与工业发燕尾服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工业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80年代10年中,我国仅20%的企业进行了较全面的技术改造,而真正达到技术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符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则很少。因此,老旧工业企业改造将是我国的一个长期任务,而实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环境可容”的多重目标,则是今后老旧工来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其效果可以缓解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工业持续高速发展、能源消费量随之增加所导致的环境与工业发展的矛盾,改变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比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加快偿还污染治理欠帐的速度。
2、是实现健全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基于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我们认为以“经济”为唯一目标的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小康社会。健全的小康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多重目标的小康社会,它除了要求经济收入、能源消费数量及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外,环境生态目标是健全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的控制程度、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程度、自然生态恶化趋势的缓解程度等。而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走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3、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样,保护环境不仅是保护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资源价格体系和市场体系,改革过去那种“产品高价”、“原料低价”和“资源无价”的扭曲现象,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作为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开放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在保护环境中利用外资,也要在利用外资中保护环境。所以,环境保护是从根本上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大事。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会为外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4、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经济、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随之将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区域及全球性各类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会发生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会遍及全球。目前举世瞩目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主要环境问题已成为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也是人类社会至产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和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地稳定全球气候,也不可能靠某一个国家的单独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经济、能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5、是我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生存与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提供的空间有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使用。
各类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环境问题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适当地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建设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和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问题”的道路和模式。因为,我们不能借鉴那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这种短期看得见的“效益”将很快消失,而后果是经济发展受阻。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对我国来讲意味着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而且随之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使环境保护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较广,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解决、论述问题是考好申论的关键,因此,广大考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目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及对策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2】知识产权有关问题的探讨一 存在问题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的特征有:1、无形财产权。2、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3、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4、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5、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6、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只在法定期限内有效。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申请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只是日本的1/8,美国的1/5,韩国的1/2。社会公众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很多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因为不知道申请专利,白白流失。更多科技项目,立项前不进行专项年审,使成果落入他人之手,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拱手让人。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存在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3、知识产权屡被侵犯。国内盗版音响制品、印刷品屡禁不止;许多”国家驰名商标”在国外被人抢注。
二、原 因
1、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对国际规则了解还相当贫乏,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
2、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严重影响。这既不利于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也不利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匹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3、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服务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贸易、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
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执行的力度也不够。
三、解决办法
1、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2、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大力加强其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对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国内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4、建立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建立对企业自身切实有效的内部制度(比如奖励机制保密制度等),主要是要形成一个法律、外部强制性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并要保证它是一个动态的、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体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的探讨(十月十九日)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现的问题
1)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消耗量高,使得能源短缺现象严重,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2)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3)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
二、原 因
1)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2)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3)我国在对能源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在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没有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社会没有实行强制淘汰。
因此,要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解决的对策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4)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5)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13】关于政府诚信问题的探索问题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
从当前的信用状况看,一些政府部门政策多变、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承而无诺和失信于民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不依法履行承诺、不及时兑现政策,且有时承诺不够具体而显得假、大、空;政策的制定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透明度不够高、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少数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各种“假大空”的失信行为,阻碍了社会信任程度的提高;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言而无信,缺乏责任感,欺上瞒下,以权谋私,乱收费乱摊派。
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失信行为有意无意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种缺乏诚信的做法贻害无穷。
二、原因第一,没有摆正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位置。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仍受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认为政府的权力是可以不受约束和任意行使的。极少数甚至认为,政府是为着公共利益行使权力,因而可以享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以至于滥用公共权力。
第二,没有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常常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以致牺牲诚信,损害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三,没有准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科学、持续、协调发展,以致为着所谓的“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不负责任、不求实际地大干、盲干,乱许愿、乱承诺,甚至弄虚作假最终失信于民。
第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体系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三、对策第一,建立社会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在保证经济社会安全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公共信息依法公开和共享问题,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听政制度,以获得社会对政府的信任。
第二,政府的决策要科学化。政府的决策,特别是重大的决策都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程序来完成。
第三,政府的决策要民主化。政府的决策尽量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公众的作用。
第四,加强监督制度。探讨党内纪检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察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监督形式合作的可能。对不讲诚信问题进行曝光,形成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
第五,重视诚信教育,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在全市开展建设“诚信海口”活动,培养“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诚信问题。
第六,建设诚信政府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观念,从无限政府转到有限政府,从无所作为转到有所作为。
第七,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防止行政恣意和滥权行为的发生;公务员应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滥用权力,不以权代法;建立公务员守信规则。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加强纪律约束。
【14】关于治理霸王条款问题的探讨问题消费者在电信、邮政、公共运输、商品房、家庭装修、物业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因“霸王条款”的存在无法维护自身利益,有苦说不出的事件时有发生。
霸王条款集中在两类行业:一类是垄断行业,比如银行、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它们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目前尽管已经或正在进行改制,但仍居于垄断地位。这些行业的格式合同本来就是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或审批认可的,片面强调企业的权益,而忽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类则是与官员政绩有密切关系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在消费者与其发生纠纷时,企业往往可以轻易地借助权力摆平消费者。
二、原因第一,垄断行业大都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因此他们敢“店大欺客”,将“霸王条款”以部门规定甚至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强加于消费者,侵害消费者权益。
第二,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机构,权力分散。反垄断职责分散于工商、卫生、贸易和质量监督等部门。这就导致了执法力量难以协调,执法效率低之又低。消费者协会没有执法权、行政权,对“霸王条款”只能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第三,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包括专业知识),房地产商总是比购房者更清楚房屋的质量,保险合同中多有消费者难以理解的生涩词汇;经营者又总是试图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不实的价格折扣;同时,隐瞒对消费者不利的信息,如旅游景点和酒店的服务水准。因此,经营者就利用信息不对称,炮制了一系列“霸王条款”。
第四,利益驱动。
三、对策第一,政府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大概有三种模式可循:以美国日本为代表设立准司法性质的专门机构,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直接向国会负责,不受总统指挥,执法中完全独立行使权力而不受其它机构干预;第二种是设立行政机关专门执法,欧洲各国大多采取这种模式;第三种是司法机关执法,为行政机关提供司法支持。
第二,建立统一的反垄断专门机构行使执法权。目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与消费者管理协会的协作,共同监督。
第三,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向消费者宣传“霸王条款”的表现形式,及维权方法和途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第四,工商部门可以组织各行业(尤其是制定“霸王条款”的商家)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目的进行服务教育学习。对于继续延用“霸王条款”,没有改善的商家,严厉处罚。
第五,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造成的“霸王条款”,主要将依靠以合约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做到信息发布、信息透明、信息公正、不确定性后果承担等的制度化,以解决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和不公平待遇。
第六,建立反垄断立法。强化对不平等格式条款的强制性规范,严肃处理对不平等格式条款拒不改正、拖延推诿的经营者。
【15】建设新农村不可急于求成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都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
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切实防止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紧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16】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政令不通、作风不正、工作不力、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等都会被记入诚信服务档案,并作永久性的记录,个别失信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处罚。
将诚信纳入公务员考评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公务员原来单纯的一年一次的述职考核也是一种突破,这种做法对于促使公务员杜绝失信行为、恪尽职守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公务员的诚信考核仅仅与晋升、奖金等方面挂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公务员诚信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公务员诚信不是公务员个体的私事,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诚信政府的塑造和政府的公信力。简单地说,只要一个公民成为了公务员,诚信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公务员诚信,是公众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核心、治国安邦的根本。这是由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质和政府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公务员是政府人员构成中的主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言谈举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为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对全社会成员起着表率作用,是最高层次的典型示范。公务员以诚信待民,就能凝聚民心,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就能使公众从公务员真诚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行为中受到感召,并自觉效法,从而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否则,就能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诚信社会,而社会诚信首先就是政府诚信,诚信政府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并且政府诚信是各种社会规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和该国公民和企业所受到的信用评价。一个政府没有诚信的国家,人们对于其公民诚信和企业诚信也会抱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在现实中,政府不仅是诚信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榜样者,榜样者的诚信问题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问题,而关系到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养成和诚信道德的路标指向问题。公务员作为政府人员构成的主体,如果没有了诚信,损害的绝不是公务员个体的利益,将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务员诚信问题直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更为公众所重视。因为公务员诚信是政府诚信的条件。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务员诚信缺失,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不守承诺,违法行政,失信于民,急功近利,捞取“政绩”,在数字上动脑筋、做游戏,在材料上做文章,欺上瞒下,编造虚假政绩等。因此,我们在对上海公务员诚信考核喊好的同时,更要从社会诚信、政府诚信的高度来认识公务员诚信问题,不能把公务员诚信仅仅局限于公务员本身。
【17】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一支名叫环丙沙星的眼药水,从药厂走到患者的手中,其身价就提高了将近4倍,这种摇身一变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可它又千真万确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可是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人敢说自己绝对不会生病,看病吃药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医疗市场。在这个庞大而稳定的市场中,医院是最关键的环节,它联系着药品生产者和患者,它决定了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药,从而也就决定了某类药品的旺销或滞销。一些既缺乏职业道德约束又无视相关法规的医务人员就利用这种市场决定权,从中牟利,如一些医院变相提高药价、收受药厂回扣、大夫开药方提取“好处费”等,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增加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它不仅仅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其中隐藏着腐败。在以往的报道中,我们不难找到这类医疗腐败的劣迹。
要遏制医疗腐败,首先必须强调“透明度”。从医院方面看,必须有一个定期向行政机构汇报药品进货与销售情况的制度,以接受监督,从而杜绝黑箱操作。从医生方面看,医生有义务向患者解释药品的功效和价格,让患者有知情权和药品选择权。另一方面医疗体系中存在法制真实的局面要有所改变,对一些药厂的行贿和医院的受贿绳之以法,以刚性的法律打击弹性的医疗腐败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
这些年来,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公费医疗已经渐渐被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等制度所取代。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很多改革都是“针对患者”这一面的,“针对医院”的改革不但力度不够,方法也不够有效。现在,一些地区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如北京市前不久出台了“基本医疗服务工程”,实施分层医疗制度。强化社区医疗服务,从而让患者享有从医院、门诊医生到药品使用的选择权。
【18】国家能源问题一 现象(问题及原因)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左右年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概括剖析第一,能源危机对发展中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冲击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能源尚可自给自足。我国有自己的煤,自己的油田,丰富的水利资源,以及在农业经济中生物能源(主要是沼气)的利用,使得我国利用本国能源即可满足全国的能源需求。
在化石动力原料的需求领域中,增加供应的可能性极为有限。1999年我国石油开采量约1.6亿吨,但是消耗量已上升到1.9亿吨,到2010年预计消耗量将达到3亿吨。如果在能源危机的来临之前,不作紧迫的应对,必将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20年以后更难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甚至会严重倒退!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不能盲目地跟随西方工业化国家利用化石能源发展工业,急剧地扩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来自农村的强壮劳动力(只留下老、弱、病、残的人口在农村);盲目地加速地增加私人汽车……如此,必将提前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我国农业与农村将更加提前受到冲击!
第二,远水能解近渴?
利用再生能源产生电力由于成本昂贵与过度分散不便使用。目前,仅有不足化石原料产生电力的10%用于现代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在今后的半个世纪内能否全面地取代化石能源还是一个未知数。最理想的估算,也只能取代约50%的常规能源。如要达到100%的取代,还需100年的研发努力。真是远水不解近渴?这就更决定了应付能源危机的极度急迫性。
三、措施对策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危机,现在,一个清楚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美国无需对中国本土作战,只要切断外国流向我国的石油命脉,我们的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工业就要陷于瘫痪,然后我们就只好束手就擒。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对策。
第一、开源。在目前的层面上,我们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相当严重,因此,寻找可利用的石油、天然气就显得举足轻重。然而,实情并不乐观,我们几乎被帝国主义的霉国给卡断了能源输入通道,而俄国人同样不希望中国强大。我们的煤炭储量丰富,但这些资源不能再廉价卖给我们的敌人日本,这一招需要向俄罗斯学习;寻找本土资源;大力发展水电这种可再生的能源,然后开发电能储备技术;开发农作物植被清洁能源之路,目前,中国农村的麦杆等植被基本上是放火烧掉了,这样即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开发新型能源;地球上的能源应该来源于太阳,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是摆脱危机的最终出路。
第二、节流对我国工业耗能情况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必须改造现有高耗能的企业,走节能型企业之路;无能工业与民用,必须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只能作为补充的位置;必须搞清处我国民用耗能情况;在交通运输方面,必须选用节能,经济的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同时鼓励汽车工业开发节能性汽车;在民用建筑方面,尤其是北方,必需走节能建筑方式,如果条件容许,最好用地热代替现有的供热方式;国民需树立浪费能源可耻良好风尚,彻底改变现有奢侈糜烂的生活作风第三,建立能源三级预警机制(失衡、紧张、紧急 )
出现一级预警情况:领导小组将组织各发电企业紧急采购发电用煤和燃料油,市交通局做好重要物资的运输工作;供电部门加强负荷控制,保证电网安全,各电厂发电机组顶峰负荷发电;水务部门加强内部管理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燃气集团则加强管理,密切关注燃气储存量。
出现二级预警情况:除了采取第一级预警的措施外,市贸工局、发改局还将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燃料油进口限额数量,深圳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到产煤省市协调解决发电用煤短缺问题;市贸工局和供电部门共同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省电网增加对深圳的供电指标;水务部门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燃气集团采取措施,增加燃气储存量,确保深圳供应。
出现三级预警情况:除采取一级、二级紧急状态的措施外,领导小组组长还必须向市主要领导报告事态情况,并请市领导向省和国家有关部委、产煤省市反映情况,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市的支援。
第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极大,据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45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1.5万倍。
光伏电力的应用如在德国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为1100千瓦时。电力的总需求量约为5000千瓦时,光伏技术的年平均功率约为太阳辐射量的10%。依*光伏设备生产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转化模板面积。明智的做法是用相关设备安装在建筑物的表面,在德国,这一做法意味着只需不到10%的建筑物顶部。
光热利用在中欧和北欧等缺少阳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完全依赖阳光供暖的建筑物(应用比较理想的热与热交换系统)。
生物质燃料能源目前全球农用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森林覆盖,荒漠地区的面积约为4900万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产量(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和粮食生产)目前大约是2200亿吨干坏料,这大约相当于每年80亿吨生化资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积(不计沼气的能力)。
氢能源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电解水产生氢或由太阳能光催化水分解氢。
小水电与潮汐发电 也可提供可观的电力。
风力发电丹麦是风力发电大国,现有6300座风力发电机,提供13%的电力需求。
总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很大,完全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需求。
第五、加强能源利用科学研究建议环绕如下课题开展研究与发展工作:
1.开展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及其它途径制氢的基础研究。系统地开展氢的制取、储存、运输与应用的研究。
2.大力研究新型高效廉价光伏电池。
3.大力开展生物质能源材料的种植,利用基因技术发展高富含油脂植物品种,发展甲醇与乙醇的提取技术。
4.通过光伏电池生产创新整合与小家电的推广应用,增大光伏模块的产量,降低光伏电池的成本。
5.研究太阳能发电塔与太阳能中央空调设备。
6.与建筑行业紧密合作,研究光电屋面瓦与光电幕墙,大力推行能源平衡或富余的太阳能建筑,推动太阳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7.开展太阳能的储能技术与适度的区域联网技术研究。
8.开展太阳能中温集热技术在海水淡化及污水净化上的应用研究。
9.继续推广太阳能集热器、太阳灶、日光温室等技术;研究太阳能中温集热器。
10.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太阳能产品的利用。
11.重视小型水电站、风力发电站与潮汐发电站(我国有绵长的海岸线,十分有利于潮汐发电的发展)的建设。
12.重视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
13.切实发展绿色照明工程与开展工业烘烤节能,节能建筑,节约电力与能源耗费(40%)。
14.利用生物质材料取代化石材料,改造化学与化工产业,增强农村与农业的活力。
第六、从应对能源危机的长远观点出发,应重新审查我国的一些现行政策
1.向外国大量出口我国的优质煤是否合适?
2.遍地开花的发展小城镇与加工企业是否会加速消耗我国的能源?最终无法振兴农村与农业;
3.对发展我国的汽车生产是否应有限制;
4.应制订我国能源资源的保护与限制开发的政策;
5.让夜间城市灯光通亮起来的口号不宜普遍提倡,这会造成电力的大量浪费;
6.西部光明工程应扩大为全面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阳光工程,加大投资力度。
【19】环境保护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江河海洋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污染、草原、森林、植被破坏、稀有动植物减少灭绝等二、概括剖析环境保护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环境、生存质量、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的基本国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措施对策
A、提高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使基本国策深入人心;
B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C加大环境保护治理的资金投入和重点区域(饮用水源、农业用水、重点江河治理、草原、森林、植被、稀有动植物保护)的治理;
D、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
E、建议实行垂直管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F实行问现制
【20】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学校以各种名义(借读、资料、培训、住宿费等)违反有关规定向学生额外收取费用;医疗机构以各种名义(乱检查、大处方、贵处方、昂贵治疗费、住院费)等违反有关规定向就医者收取费用二、概括剖析教育、医疗乱收费现象,是目前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社会现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整治。这两种现象危害极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据有关资料统计,教育支出居居民消费支出的首位,医疗支出居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三位;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就医权力,由于教育、医疗乱收费,使部分孩子无学可上,使部分人有病不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违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措施对策
A 加强立法(团体收费监督法);
B完善、实施教育、医疗收费公示、听证制度;C完善各种监督制度(行业主管部门、纪检、媒介、群众、人大、政协);
D实行问制(主管、审计、物价、学校医院部门);
E加大对公立学校、医院的投资、审计力度;
F、查处人民群众关心的大案要案;X加强师德、医德教育,自觉抵制教育、医疗乱收费
【21】资源能源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工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规模经营、科技含量低;社会节约意识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低;能源紧张、利用方式单一等二、概括剖析资源节约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资源能源紧张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资源节约”是中共中央首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基本国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措施对策
A、提高宣资源节约传力度,使基本国策深入人心;
B加强资源节约的科学研究、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C加大资源节约的资金投入和重点行业的治理;
D、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
E、实行审批、准入制度;,
F实行问现制,把资源节约控制完成指标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
【22】商业贿赂问题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有关主体利用职权(医生、采购人员及主管、产权交易人员、土地及资源审批人员、工程招投标主管部门及人员等)收受回扣、红包、接受服务或其它利益;立法滞后;监督机制不完善。
二、概括剖析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潜规则,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竟争秩序,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有关当事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税收流失,严重地危害和侵蚀着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业贿赂危害之大,社会反响强烈,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和整治。惩治商业贿赂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点。
三、措施对策
A加强立法(制定反商业贿赂法);
B加大对重点行业(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大领域)的监管力度;
C查处人民群众关心的大案要案。一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二是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三是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
D完善各种监督制度(行业主管部门、纪检、媒介、群众、人大、政协)。
【23】解决就业问题措施的探讨就业状况
2005年1~3月,全国共有1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全年500万目标任务的22%,其中4050人员29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任务的29%。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去年底持平。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关闭破产企业、资源枯竭城市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比较突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已经制定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计划的落实,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二是进一步抓好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将于二季度开展“政策实效行动”,督促各地采取整改措施,对政策落实难度大,工作进展较慢的城市进行重点督导。
三是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操作办法,同时及早下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四是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将于二季度在全国开展“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服务活动”。
五是组织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好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
六是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4】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一、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医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具体表现为:1)医疗设备陈旧;2)医疗费用由国家、企业包揽,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造成严重的浪费;3)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部分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职工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医疗保障;4)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二、原 因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
第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医疗保险发展缓慢。据统计,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
第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第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大部分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
第六,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当下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
三、对 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减负担,搞市场化、产业化,更不是“民进国退”。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良好的服务、诚实的劳动和高超的技术,获得较高的报酬。
【25】建设节约型社会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二、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指出: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4)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3.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节约能源。
(2)大力节约用水。
(3)大力节约原材料。
(4)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200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4)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26】“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进行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指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1.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2.该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
3.医疗卫生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1)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2)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
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低下,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
4.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问题之二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问题之三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
问题之四是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5.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在于改革和发展模式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原因之二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原因之三是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原因之四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
【27】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今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系列政策、措施。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频频发表讲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资源“瓶颈”敲响节约警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向的变化。
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城镇化水平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还有一个基本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据估计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之间,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温家宝总理指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当前,我国资源“红灯”已经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
——电力日趋紧张。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2004年“电荒”席卷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3000万千瓦,预计2005年全国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
——水资源相当匮乏。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据资料: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元;而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近33亿亩土地收成受影响)造成的损失每年在1500亿元。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
——煤炭生产、消费环节浪费严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尽管我国有可观的煤炭资源量,但优质资源少,生产、消费环节浪费严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字显示,中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甚至低至10%。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石油缺口越来越大。据能源专家估计,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进口。2004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2亿吨。由于中国没有完全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缺乏对国际油价的适度缓冲,每年要多支付数十亿美元。据预测,未来15年原油供需缺口将逐年加大。
——耕地减少。我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浪费、农村违法征地现象严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和开发利用比较粗放问题并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透露,近10年来,我国净减少耕地上亿亩,去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1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令人堪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上世纪最后20年,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但在现实生活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突出,矿产资源滥采乱挖,破坏和侵占耕地,
用水无节制,建筑耗能超高一组组沉重的数字催人警醒。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报告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我们早就提出了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直到现在,增长方式的转变成效并不明显。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已经进入中后期了,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粗工业化、粗现代化的。许多产品非常粗糙,而不精细,有数量而欠缺质量。比如,我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3亿多吨,居世界第三位,但铁矿石绝大部分要*从澳大利亚等国远距离进口,价格很高,消耗的资源、电力居高不下,而且许多高质量钢材还得*进口。
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应该说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1520万吨,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2020年时,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以这样的发展到时候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上战略高度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央高层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走节约型社会发展道路,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应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15年将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对土地和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资源供需矛盾也将越来越大。目前,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同时,这也是出于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考虑。我国能源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近年来能源进口问题更加突出,如石油和铁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对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党和国家、政府的大事,也是全体国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全民动员,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有效利用资源,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首先,要有增加节约的观念.没有观念,不自觉践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增强紧迫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点滴小事做起,为打造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其次,要有部法律,一部节约性的法律,对节约的行为进行鉴定,用法律的形式惩罚浪费行为.
第三,政府要先行,厉行节约.用电、用汽车等也要自觉做到。
最后,要加强对节能产品的开发、提倡。
【28】“带血的煤”不能再挖下去了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河南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迄今已有129名矿工死亡,其他19人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河北德盛煤矿特大透水事故,29名矿工下落不明;贵州挽澜煤矿瓦斯爆炸,15名矿工不幸遇难。众多条鲜活生命的丧失,令人震惊、悲痛,也给他们的亲属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面对频繁发生的矿难,人们不禁要问:“带血的煤”还要挖多久?3起矿难,再次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许多事实表明,大部分矿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就拿常见的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不幸的是,一些煤矿的防范措施漏洞百出,终酿惨剧。
这主要是企业摆不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利润,放松安全 生产管理。今年以来,煤炭市场供应短缺,许多煤矿超能力突击生产,压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该安装更新的安全设施、该进行的培训无人过问,该消除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些小煤矿把一线矿工视作“赚钱机器”,加班加点,玩命超产。为了追求财政收入,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153人死于煤矿事故。
煤矿事故之所以频发不断,追根究底,在于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和对人的宝贵生命的漠视,为了追求利润指标,没有真正把人、把谋求发展、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安全与发展、人的生命与企业的利润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与任何一个矿工的鲜活生命相比,煤矿的经济效益永远是次要的。人是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与金钱、利润和经济发展指标相比,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地方政府一味追求“高速发展”,疏于监管,事故频仍,这样的发展和繁荣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企业惟利是图、急功近利,造成灾难不断,这样的经营者岂不是草菅人命,与杀人越货又有何异?
金钱有价,生命无价。遏制矿难频发的关键,在于真正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践以人为本,就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切实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抛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认真把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如此,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才能跃上新台阶。
“带血的煤”不能再挖下去了.
【29】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迫切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东部地区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而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不足,致使文化娱乐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资源分布不平衡。总体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于边远地区,城镇相对于农村,其优越性是一目了然的。即便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其公共文化的资源分布也是不尽合理。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商业中心的改造和行政中心的搬迁,大多从经济着眼,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由于缺少调查和论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难以得到公众欢迎。
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为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首先应该更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出智力贡献。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构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
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受教育者得到公平教育。应该说,我县的基础教育已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十五年教育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果不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就难以为全县老百姓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
三、原因第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短缺,但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这些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巨大的失衡。
第二,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体制性弊端。传统的城市教育体制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体制单独面向城市居民,这是一种人为的行政分割的封闭式教育,极不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已经自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
四、对策第一,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一方面,城市公办学校应当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
第二,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根本上要靠财力的支持。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与镇(街道)两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职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科学合理地制订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一步明确公用经费列支范围,并随着教育成本的增长逐年递增公用经费,逐步做到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基本一致,努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第三,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1)合理调整高中段学校布局,努力实现规模化办学。按高中教育要集中县城的标准,积极支持有关民办学校办好高中段教育;(2)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按初中建在中心镇和乡镇所在地,小学建在中心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的标准,加快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过程中进一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减少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中差距。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及时改变和调整现有专业,积极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乡镇就业或自主创业。(2)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一步搞好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努力推进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又要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
第五,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引导。办好教育,不仅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吸收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投资教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
第六,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评优、晋升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配合强师工程方案,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互动行动方案,除安排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外,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镇中小学挂职见习,尽可能地使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第七,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教育公平。教育弱势群体包括残疾儿童,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育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一方面要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采取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及外来民工子女就学的多种形式,努力办好民工子弟学校;同时要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提供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