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理 化 学 第十二章 不可逆电极过程 § 1 不可逆电极过程中的电极极化 如右图所示电解池 : (-) 2H+ + 2efiH2(g) (+) H2O → 2H+ + 1/2O2 + 2e- 分解电压 H2OfiH2(g)+ 1/2O2 222,,, 1.230 1.23V ooo HOOHHHE jj++=? =? = HCl(aq) Pt Pt V A 分解电压的测定 理论上最小分解电压应为 1.23V。 I EE分解 电解过程的电流 - 电压曲线 分解电压 (E分解 ): 使电解过程能连续进行的最小外加电 压 。 实验测得电解水时 , E分解 =1.7V>E =1.23V。o 几种电解质溶液的分解电压 ( T = 298.15 K, c = 1/z mol dm-3) 电解质溶液 电解产物 E / V E分解 / V HNO3 H2 + O2 1.23 1.69 H2SO4 H2 + O2 1.23 1.67 H3PO4 H2 + O2 1.23 1.70 KOH H2 + O2 1.23 1.67 NaOH H2 + O2 1.23 1.69 CuSO4 Cu + O2 0.51 1.49 ZnSO4 Zn + O2 1.60 2.55 HCl H2 + Cl2 1.37 1.31 o 电池不可逆充 、 放电时 , E分解 ≠ E , jir≠ j r。o 电解通常是在不可逆的情况下进行的 , 分解电压常常 大于理论分解电压 。 有电流通过电极时 , 电极电势偏 离平衡值的现象 , 称为电极的 极化作用 ( Polarization)。 采用超电势 (Overpotential)定量描 述电极极化的程度 , 符号为 h。 定义 : irrhjj=? jir、 : 不可逆充 、 放电时的电极电势 ; j r : 平衡电极电势 。 极化作用和超电势 超电势的测定 A电 极 1 电 极 2 电位差计 电 极 3 盐桥 电极 1、 电极 2为工作电极 , I> 0, 其中电极 2为待测 电极 ; 电极 3为参比电极 , 通常为甘汞电极 , I'= 0。 超电势的影响因素 (1) 电流密度增大 , 超电势增加 ; (2) 与电极材料及表面性质有关 ; (3) 与析出物质有关 ( 一般来说 , 析出气体的 超电势要大于析出金属的超电势 ); (4) 与温度有关 ; (5) 与电解质性质 、 浓度及杂质有关 。 E可逆 E可逆 + DE不可逆 h阴 h阳 阴极曲线 阳极曲线 电 位 +j-j 电 流 密 度 电解池电极的极化曲线 E可逆 E可逆 - DE不可逆 h阴h阳 负极曲线 正极曲线 电 位 +j-j 电 流 密 度 原电池电极的极化曲线 讨论 : ( 1) 一般的 , 阳极 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 电势变大 , 阴极 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 电势变小 。 ( 2) 对 电解池 , 电解时电流密度愈大 , 分解电压愈 大 , 消耗的能量也愈多 ; 对 原电池 , 放电时电 流密度愈大 , 原电池的 电动势愈小 , 所能做的 电功也愈小 。 ( 3) 电流密度为零时 , 无论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 , 其两极的电极电势差与可逆电池电动势相等 。 热力学分析 We £- DG (过程可逆时 , 等号成立 ) 可逆电池 We,r=- ZFEr 不可逆电池 We,ir=- ZFEir 因此 , 有 - ZFEr <- ZFEir 即 Er> Eir 对电解池 , Er< 0, | Er |< | Eir|, 即分解电压大 于可逆电池电动势 ; 对原电池 , Er> 0, | Er |> | Eir|, 即电池电动势 小于可逆电池电动势 。 氢超电势 Tafel’s equation (1905) -2 ln Acm jabh =+ ? 式中 j为电流密度 , a、 b为常数 。 a是电流密度密度等于 10000A·cm-2时超电势的 值 , 同电极材料 、 电极表面状态 、 溶液组成及实验 温度等有关 。 b的数值对于大多数金属而言相关不 大 , 在常温下接近 0.05V。 η lnj Hg Cu Ni Pt H+ 的放电机理 (1) H+从本体溶液扩散到电极附近 ; (2) H+从电极附近的溶液中移到电极上 ; (3) H+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放电 ; (a) H++ M+ e fi Me- H 或 H2O+ M+ e fi Me- H+ OH- (b) H++ M- H+ e fi M+ H2 (4) 吸附在电极上的 H原子化合为 H2; M- H+ M- Hfi2M+ H2 (5) H2从电极上扩散到溶液内或形成气泡逸出液面 。 Tafel关系式的理论解释 迟缓放电理论 : ( 4) 为决速步 (适用于吸附力较弱的金属 ,如 Hg、 Zn等大部分金属 )。 复合理论 : ( 5) 为决速步 ( 适用于吸附力较强的金属 , 如 Pt 等 )。 上述两种理论最终都可推导得到 Tafel关系式 。 浓差极化与电化学极化 以电极 Cu(s)|Cu2+(a=1)为例 , 作为 阴极 : Cu2+ + 2e fi Cu Cu2+会在阴极表面沉积 , 若 v扩散 < v反应 , 远处的 Cu2+来 不及扩散到阴极附近 , 使阴极附近的 a‘(Cu2+) 小于 体相 中的浓度 a(Cu2+), 相当于将 Cu电极插入一个浓度较小 的电解质溶液中 。 作为 阳极 : Cu fi Cu2+ + 2e Cu会溶入阳极附近的电解质溶液中 , 若 v扩散 < v反应 , 会 使阳极附近的 Cu2+浓度 a‘’(Cu2+)大于体相中的浓度 , 使 阳极附近的 a‘’(Cu2+)大于 体相中的浓度 a(Cu2+), 相当于 将 Cu电极插入一个浓度较大的电解质溶液中 。 (1) 浓差极化 2 o Cu ln 2r RT a Fjj +=+ 2 o i,anode Cu ln'' 2jj +=+r RT a F 2 o i, cathode Cu ln' 2jj +=+r RT a F a′ (Cu2+)< a(Cu2+)< a″ (Cu2+) i,cathoderi,anode <<jjj=rr 浓差的结果是使阳极电极电势比可逆电极电势 更正 , 使阴极的电极电势 (析出电势 )比可逆电极电势 更负 。 这种在有限电流通过电极时 , 因溶液中离子的扩 散速率小于反应速率而导致电极表面附近离子的浓度 与本体溶液不同 , 使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电极电势的现 象称为 浓差极化 。 因浓差极化所产生的超电势称为 扩散超电势 。 可以采用搅拌的方法减小浓差极化 , 但由于电极 表面扩散层的存在 , 不可能将其完全除去 。 电化学极化是因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迟缓性产生 的 。 以 Pt, H2(g)|H+(a=1)为例 。 作为阴极时 , 当外电源将 电子供给电极后 , H+ 来不及被立即还原而及时消耗外界 输送来的电子 , 结果使阴极表面积累了多于平衡状态的 电子 , 导致电极电势比平衡电极电势更负 。 类似的 , 作为阳极时 , 会使阳极表面的电子数目小 于平衡状态的电子 , 导致电极电势比平衡电极电势更 正 。 因电化学极化引起的超电势称为 活化超电势 。 (2) 电化学极化 (3) 电阻极化 电解过程中 , 电极表面上会生成一层氧化物的薄膜 或其它物质 , 从而对电流的通过产生阻力 , 称为电阻超 电势 。 金属钝化时 , 电阻极化很明显 。 j阳 , 析出 = j阳 , 可逆 + h阳 j阴 , 析出 = j阴 , 可逆 - h阴 E分解 = j阳 , 析出 - j阴 , 析出 = E可逆 + h阳出 + h阴 § 2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对电解池 , 当 E外加 ? E分解 , 发生电解 反应 。 对于在阳极 、 阴极均有多种反应可以 发生的情况下 , 阳极 , 析出电势愈 负 的离子愈易析出 ; 阴极 , 析出电势愈 正 的离子愈易析出 。 ? 超电势的存在使电解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 可以通 过电极表面的改性来降低超电势从而达到节能的目 的 。 例如 : 在电解 NaCl时 , 用表面涂 Pt的 Ti电极代 替传统的石墨电极 , 可节能 10%。 ? 大部分金属离子的超电势很小 , 可忽略不计 , 析出 电势等于可逆电极电势 。 ? H+ 析出的超电势较大 , 其析出电势甚至小于 Zn、 Cd、 Ni等金属离子的析出电势 。 可以利用氢超电势 进行电镀 、 制备金属 。 金属的析出与氢超电势 例 : 电解制备金属 Zn 阴极 : Zn2+ |Zn 和 H+ |H2 当 j > 1000 A cm-2 时 , η (H2/Zn) = 1.06 V 设 Zn2+ 和 H+ 活度均为 1, 有 j ir ( H+|H2) = j r -η = - 1.06V < j(Zn2+|Zn) ∴ Zn先析出 Zn2+ + 2e- → Zn j = - 0 .8V 2H+ + 2e- → H2 j = 0V $ $ 金属离子的分离 不同的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有着不同的析出电 势 , 电解时必然具有不同的分解电压 , 可以控制外加 电压和溶液 pH值的大小使金属离子彼此分离而不析出 氢气 。 若第二种离子反应时 , 前一种离子的活度降至初始 浓度的 10-7以下 , 认为这两种离子得到很好的分离 。 则 此两种离子间的析出电势差值应满足如下要求 : 7ln10??=RTE zF 1 0.41V 2 0.21V 3 0.14V   =?> =?> =?> zE zE zE 例 : 用 Pt电极电解含 CuSO4(0.1 mol dm-3), ZnSO4(0.1 mol dm-3)和 H2SO4(0.1 mol dm-3)的混合溶液 , (1)电解时那种物质先析出 , 初始电压是多少 ? (2)当第二种金属析出时 , 电压应为多少 ? 此时溶液中第一种金属的残余浓度是多少 ? (3) 当电压加到多大时 , H2开始析出 ? 已知 H2在 Cu上的超电势为 1V,在 Zn上的超电势为 1.3V, 在 Pt上的超电势可忽略不计 。 电极反应 : Cu2+ + 2e- → Cu j = 0.307 V Zn2+ + 2e- → Zn j = - 0.792 V 2H+ + 2e- → H2 j = - 0.041 V 阴极 : 阳极 : H2O → 2H+ + ? O2 + 2e- j = 1.187V 比较上述阴极反应 , Cu先析出 E = j + - j - = 1.187V –0.307V = 0.880 V H2在 Cu上的超电势为 1 V , Cu2+完全析出后 , cH+=0.4mol·L-1, j (H+|H2)=j ir(H+|H2)-h=-1.021V, 因此 Zn将接着析出 。 当 Zn析出时 j - = j Zn= -0.792 V 2 ln0.792 2CuZnCu Cu RT aV Fjjj +==+=? $ dmmol10379.6 -339CuCu 22 ?×=≈ ?++ ac Cu2+的浓度 j +=? H2O 2H+ + ? O2 + 2e- 此时溶液中的 H+ 的浓度为 0.4 mol dm-3 2 2 1O2 2 H/OH ln() 2 pRT a Fpjj++=+? $ $ V 1.205 = '1.997V E jj+?=?= 当 H2在 Zn上析出时 , η = 1.3V , j(H2)= -1.341V 22ZnHZn Zn ln1.341V 2 RT a Fjjj +==+=? $ dm mol1079.2 -320ZnZn 22 ?×=≈ ++ ac 阳极 H+的浓度为 0.6 mol dm-3 j + = 1.216V E″ = 2.557V § 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保护 金属腐蚀的分类 : ( 1 ) 化学腐蚀 金属表面与介 质如气体或非电解质溶液等因发 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 , 称作 化学腐蚀 。 化学腐蚀作用 进行时 没有电流产生 。 如将铁块放入稀硫酸中 , Zn+H2SO4=ZnSO4+H2。 Zn HCl ( 2 ) 电化学腐蚀 金属表面在介质如潮湿空气 、 电解 质溶液等中 , 因形成微电池而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 的腐蚀称作电化学腐蚀 。 Zn Pt HCl electronselectrons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如右图所示 , 空气中的 CO2, SO2 等可溶解在水中形成电 解质溶液 , 从而形成了原电 池 。 其中铁是阳极 , 发生氧 化反应 ; 铜是阴极 , 发生还 原反应 。 负极 : FefiFe2++2e ( Fe被腐蚀 ) 正极 :( 析氢腐蚀 ) 2H+ + 2efiH2 ( 吸氧腐蚀 ) 1/2O2+ 2H+ + 2e-fiH2O CuFe H2O 2 + H 1 2 H =-lnj aRTZFa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 22 + 2 2 21/2O,HO,H OH 1=-ln 2 RT Faajj ? $ 因为 , 易知 。 说明吸氧腐蚀比析氢腐蚀严重得多 。 21>jj++222HO,O,HH,H=1.229V>=0jj $$ 1. 金属的可逆电极电势 ; 2. 氢 、 氧在金属表面的 超电势 ; 3. 金属的极化性能 4. 电解质溶液的组成 影响金属表面腐蚀的主要因素 金属的防腐 ( 1) 在金属表面涂敷各种保护层 (a)非金属保护层 在金属表面涂上油漆 、 搪瓷 、 塑料 、 沥青 、 高分子材料等 , 使金属与腐蚀介质隔 开 。 (b)金属保护层 在金属表面用电镀或化学镀的方 法镀上 Au, Ag, Ni, Cr, Zn, Sn等金属 , 保护内层 不被腐蚀 。 保护层可分为阳极保护层和阴极保护层 。 ( 2) 加缓蚀剂 在原电池的体系中 加缓蚀剂 , 改变介质的性质 , 降低腐蚀速度 。 (a) 钝化促进型 : 铬酸盐 , 亚硝酸盐等 ; (b) 形成沉淀膜 : 聚磷酸盐 , 聚硅酸盐等 ; (c) 形成吸附膜 : 有机物分子 , 含有能吸附于金属表 面 , 电负性大的 N,O,P,S的阴性基 , 和阻碍腐蚀 性介质与金属表面接触 的非极性基 (烷基 )。 ( 3) 电化学保护 1. 保护器保护 将电极电势较低的金属和被保护的金 属连接在一起 , 构成原电池 。 电极电势较低的金属作为 阳极而溶解 , 被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而避免腐蚀 。 又称 牺牲阳极保护法 。 2. 阴极电保护 利用外加直流电 , 将负极接到被保 护金属上 , 作为阴极 。 正极接到一些废金属作阳极 , 使其受到腐蚀而保护了阴极 。 3. 阳极电保护 利用外加直流电 , 将被保护金属接 到正极上 , 电极电势向正的方向移动 , 使金属 “钝化 ” 而得到保护 。 金属的钝化 活性溶解区 过渡钝化区 稳定钝化区 过钝化区 临界钝化电位 § 4 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性能指标 1. 电动势与开路电压 ; 2. 工作电压与电池内阻 ; 3. 电池容量与放电深度 ; 4. 比能量与比功率 ; 5. 电池寿命 ; 6. 过充电性能 。 ( 3) 燃料电池 又称为连续电池 , 一般以天然燃料 或其它可燃物质如氢气 、 甲醇 、 天然气 、 煤气等作为 负极的反应物质 , 以氧气作为正极反应物质组成燃料 电池 。 化学电源分类 ( 2) 二次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在放电后经充电可使 电池中的活性物质恢复工作能力 。 铅蓄电池和可充电 电池都是二次电池 。 ( 1) 一次化学电源 电池中的反应物质进行一次氧 化还原反应并放电之后 , 就不能再次利用 , 如干电 池 。 化学电源 正极 : 常选用金属氧化物 负极 : 常选用较活泼金属 与活性物质一起构成电极的添加剂一般有 : 导电剂 、 粘结剂 、 缓蚀剂等 。 电解液 : 高导电率 , 化学稳定性好 、 不易挥发 、 易于 长期贮存 隔膜 : 较高离子传输能力 , 较低电子导电能力 , 好的 化学稳定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 。 锌锰电池 : 中性锌锰电池 : 422),(ZnNHClZnClMnOC?++ 负极 : 22ZneZn +?→ 正极 : 2222222MnOHOeMnOOHOH ?++→+ 电池反应 : 243222 2()ZnMnONHClMnOOHZnNHCl++→+ 中性锌锰电池 : 422),(ZnNHClZnClMnOC?++ 碱性锌锰电池 : 242)([()]),(ZnKOHKZnOHMnOC?+浓 负极 : 2442()ZnOHeZnOH??+?→ 正极 : 22 24 2 44 2 () ()() MnOHOeMnOOHOH MnOOHHOOHMnOH MnOHeMnOH ? ?? ?? ++→+ ++→ +→ 电池反应 : [ ]22224424()()ZnMnOHOOHMnOHZnOH ???+++→+ 由于阴极反应不全是固相反应 , 负极为阳极反 应是可溶性的 Zn(OH)42-, 故内阻小 , 放电后电压 恢复能力强 。 碱性锌锰电池采用了高纯度 、 高活性的正 、 负 极材料 , 以及离子导电性强的碱作为电解质 , 使电 化学反应面积成倍增长 。 特点 :( 1) 开路电压为 1. 5V; ( 2) 工作温度范围宽在 - 20℃ ~ 60℃ 之间 , 适于高寒地区使用 ; ( 3) 大电流连续放电其容量是酸性锌锰电池 的 5倍左右 ; ( 4) 贮存寿命长 。 碱性镍镉电池 : )(CdKOHNiOOH?+ 负极 : 222()CdOHeZnOH?+?→ 正极 : 22()NiOOHHOeNiOHOH ?++→+ 电池反应 : 2222 ()()CdNiOOHHOCdOHNiOH++→+ 特点 : 自放电小 , 贮存寿命长 , 耐过充放电能力强 。 镍氢电池 : )(xMHKOHNiOOH?+ 负极 : 2xMHxOHxeMxHO?+?→+ 正极 : 22()NiOOHHOeNiOHOH ?++→+ 电池反应 : 2()xMHxNiOOHMxNiOH+→+ 特点 : 比能量高 , 环保 , 无记忆效应 , 充放电循环 寿命长 , 耐过充放电能力强 铅酸电池 : 242)(1.201.31)(PbHSOPbOr?=?+ 负极 : 442PbHSOePbSOH?++?→+ 正极 : 2442322PbOHSOHePbSOHO?++++→+ 电池反应 : 2244222PbPbOHSOPbSOHO++→+ 特点 : 价格低廉 , 电压高且稳定 , 电池容量大 。 铅酸电池 : 242)(1.201.31)(PbHSOPbOr?=?+ 锂离子电池 20世纪 60年代开始研制锂电池 1990年日本 Sony公司率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 结构 : Li(C) │ 含锂盐的有机溶质 │ 嵌 Li的化合物 电池反应 : (-) Li → Li+ + e- (+) Li+ + e- → Li 嵌锂电极材料 正极材料 : 层状 LiMO2化合物 : LiCoO2 , LiVO2 , LiNiO2, LiMnO2 尖晶石型 LiM2O4化合物 : LiCo2O4, LiV2O4, LiMn2O4,。 负极材料 : 碳 材 料 石墨 天然或人工石墨 石墨化碳 碳纤维 介稳相球状碳 非石墨 软碳 ( 焦炭 ) 硬碳 Polyacene线性石墨混合物 掺杂型碳 金属氧化物 : SnO、 WO2、 MoO2、 TiO2、 VO2、 LixFe2O3、 Li4Ti5O12等 燃料电池 能量利用率高 , 清洁环保 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222 1HOHO(l) 2 (298K)-285.85 kJ/mol (298K)-237.19 kJ/mol m m H G +→ ?=$ $ 3222 3CHOH(l)OCOHO(l) 2 (298K)-719.23 kJ/mol (298K)-698.56 kJ/mol m m H G +→+ ?=$ $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 、 无噪音 、 无污染 、 直接产生电力的能源 , 将来必将代替热机 。 --Ostwald-- (1894) 热机的理论效率 ~ 60% 实际效率 20% ~ 30% 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 > 80% 实际效率 >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