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
观念的转变
2002年 1月
切实增强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江泽民同志在, 关于教育问题的
谈话, 中明确指出:贯彻科教兴国的基
本战略,必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改革
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
作会上指出,要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
节,推进素质教育。他提出要突出抓好
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
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
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
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决定, 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
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
系。
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
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
置上。
--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
核心内容。
▲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
观念。
▲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
要的依据。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
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的。
国内现状的调查
?校长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较好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为
74%,自主创造为 3%,搜集利用信息 2%。
?校长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方式学习的比例:小学为 79%,
初中为 90%。
?教师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中解题技巧占 60%,学生情感态
度和个性发展不足 6%。
?在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中政治列第一,数学列第二。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名次的班级的为 75%,对这样的做法
有 70%的学生感到紧张、害怕和讨厌。
?语文、数学、政治与现在生活联系越来越少。
?学生认为有收获的教学活动是:社会实践、实验课、课堂
学习、军训。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
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
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不强。
▲ 课程内容存在着, 难、繁、
偏、旧, 的状况。
▲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
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
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 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
况普遍存在。
▲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
甄别、选拔的功能。
▲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
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
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
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日本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韩国 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
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
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 能 力。同时,引入
“区别性课程”,从 1 年级到 10 年级,
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
科设置分层课程; 11年级到 12年级,大
量引入选修课程。
韩国
美国, 2000年教育战略, 在课
程方面提出,
, 美国学生在 4,8,12年级毕
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
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
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 不让一
个孩子掉队, 。
美国
英国 1988年颁布, 教育改革法,,
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
调,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
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
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英国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
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
造精神的人,以适应 21世纪的需
要。
新加坡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
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
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
划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迅、
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
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我国台湾地区
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
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
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
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
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公民。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
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
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
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
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
力。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
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
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
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
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
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
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
项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
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指导思想
●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
●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
传统;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社会责任感;
培养目标
●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 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
境意识;
● 终身学习;
●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一
转变课程的功能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转变课程的功能
通过
制定课程标准
编写教材
实施教学与评价
4- 6年级教学建议-
让学生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
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
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
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数学标准案例
内容标准-
三、生物与环境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
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
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
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
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
护意识十分重要。
生物标准案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
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
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
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二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分科和综合课程,
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新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1 2 3 4 5 6 7 8 9
年 级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或选择
生物、物理、化学)
品德与社会
科学
品德与生活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数学
外语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体育 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从小学 3年级起开设, 综合实践
活动, 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三
内容标准-
声和光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
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
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
径。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
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
观察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物理标准案例
?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
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
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四
7- 9年级课程目标 -
(五)综合性学习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
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
成功的喜悦。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
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
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
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
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语文标准案例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
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
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
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
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
主要区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
处。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
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的功能。
目标之五
评价建议-
(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体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
应用价值;
?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
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
?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地理标准案例
评价建议-
(一)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
方式。可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以下重要资料,
? 单元知识总结
? 疑难问题及其解答
? 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
? 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
? 学习方法和策略
? 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化学标准案例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目标之六
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制定课程
管理政策
确定国家
课程门类
和课时
制定国家
课程标准
宏观指导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依据国家管理
政策和本地实
际情况,制定
本省实施国家
课程的计划
规划地方课
程,报教育
部备案并组
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
准,可单独
制订本省范
围内使用的
课程计划和
课程标准
课程管理
学校
在执行国家课程
和地方课程的同
时,可开发或选
用适合本校特点
的课程
有权力和责任
反映在实施国
家课程和地方
课程中所遇到
的问题
新课程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进行的,也
是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展开的,这就
要求新课程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借鉴各国课改的经验
?普遍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
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建立国家课程标准。
?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
?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新课程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
一次课改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新课程根据社
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
综合思考,试图在已有课改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
--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
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
的关系。
?以, 课程标准, 代替, 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教材
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 一标多本, 成为可能。
?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
新课程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超越了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
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
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
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这种新课程,营
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放性。
?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
?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
新课程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
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
应有之义。
?传统的, 课程, 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意味
着, 课程, 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
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当课程由, 专制, 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
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 文本课
程,,而更是, 体验课程, 。教师和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
者和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
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
长性的, 生态系统, 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
革。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
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
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
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
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
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
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
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
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设基于师生交
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
任务。
新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
共同框架。为此,本次教学改革从观念到实践特别强调,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索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
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
和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
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
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
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
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
新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
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
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
活世界的回归。
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
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
由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
自由、积极地生成。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成、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
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
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
征。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
与战术的关系。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
战略性的意义。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
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
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
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
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问题、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亮
点。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新课程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安排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
体分为三个阶段,
? 1999年- 2001年 6月 酝酿准备阶段
? 2001年- 2004年 试点实验阶段
? 2004年- 2005年 全面推广阶段
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
义务教育阶段
?2001年秋季,在 38个国家课
程改革实验区开展试验。
?2002年秋季,各省每个地级
市确定一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以县为单位),全国实验规模达
到同年级学生的 10~ 15%。
?2003年秋季,全国范围内,起
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达到同年级
学生的 35%左右。
?2004年秋季,起始年级使用新
课程的学生达到同年级学生的 65~
70%。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
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计划
?2001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
课程的研制工作。
?2002年拟形成新的普通高中
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
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
?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
的实验与推广工作。
?2005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
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
文件。
幼儿教育改革实验工作
?2001年正式颁布, 幼儿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拟用 3年左右的时
间全面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浪潮滚
滚而来,新世纪中
小学教师必须接受
新一轮课程改革浪
潮的“洗礼”
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表现方向
教师与学生的位置
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
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反应
学习活动的内容
教学的背景
教学媒体
信息传递
传统的课程环境
教师中心
单方向发展
独立学习
接受学习
被动反应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孤立的人工背景
单一媒体
单向传递
新的课程环境
学生中心
多方面发展
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
有计划的行动
批评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多媒体
(双向)多项交换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更新观念-
新的课程观,知识
观,学生观 ……
课程功能, 不仅传授知
识技能,且要使学生形
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课程结构, 改变强调学科
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
选择性、均衡性(特别是
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
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
改变繁难偏旧,适应不同
地区学生发展需要
知识结构(能力),
学科素养提出了新
的要求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实施课程, 改变强调
机械训练,死记硬背
的做法,倡导学生参
与、乐于探索、勤于
动手 …
调整改变教学行为
和策略,并转变角
色,不再是知识占
有者、传递者,应
成为学生发展的指
导者、促进者
国家级实验区
省级实验区
2001年 2003年新增地区
2004年新增地区
2002年 2005年新增地区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实验工作中的教师培训
小 1,
初 1
小 1- 2
初 1- 2
小 1,
初 1
小 1- 3
初 1- 3
小 1- 2
初 1- 2
小 1,
初 1
小 1- 4
小 1- 3
初 1- 3
小 1- 2
初 1- 2
小 1,
初 1
小 1- 5
小 1- 4
小 1- 3
初 1- 3
小 1- 2
初 1- 2
小 1,
初 1
分国家-省-市(地)三级组织
分国家-省-市(地)三级组织
分地区、分学科组织
实验工作中的教师培训
培训者、管理者
骨干教师
广大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需要我们
团结协作
扎实工作
努力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