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九章 常见急症
第二节 心跳呼吸骤停
第三节小儿惊厥
2
3
4
5
6
7
8
第二节 心跳呼吸骤停
? 心跳呼吸骤停
? ( cardioplumnary
arrest,CPA) 是儿科
危重急症,表现为呼吸
心跳突然停止或心室纤
颤,脉搏消失,血压下
降或无法测量,意识丧
失或抽搐,患儿面临死
亡,如及时抢救可起死
回生。
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原因 被窝捂闷
异物或乳
窒息 汁呛入气管
痰堵塞

发 电击
意 溺水
外 严重创伤
事 大出血


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

颅内感染

心脏疾病

物 药物
中 毒物
毒 血清反应
和 麻醉意外


电解质与
酸碱平和紊乱
医源性因素
婴儿猝死综合征
1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 抑制心肌细胞收缩力
? 缺氧 酸中毒 心室纤颤
? 降低心室纤颤的电阈值 停搏
?
? 脑耗氧占全身耗氧 20%~ 25% 脑组织受损
1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 二氧化碳潴留
? 呼吸性酸中毒
? 心动过缓 抑制心肌
? CO2 抑制窦房结传导 心律不齐 细胞收缩力
? 脑血管扩张 脑水肿
12
二,护理评估
? 抢救同时进行,
? 1.健康史:了解有无窒息、外伤、心脏
病、感染史,服过哪些药物或毒物。
? 2.身体状况:心跳呼吸骤停,面色苍白
或紫绀,瞳孔散大,意识丧失或抽
搐,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血
压测不到。
13
二,护理评估
? 3.辅助检查:心电监护、血气分析、血
生化检查、三大常规及其它针对原
发病的检查。
?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家长的心理承受
? 能力;评估家长对疾病发生、发展
? 及预后的认识。
14
三,护理诊断
? 1.急性意识障碍 与呼吸循环衰竭、脑缺氧有
关。
? 2.有外伤的危险 与现场抢救、人工呼吸操作
不当有关。
? 3.有感染的可能 与反复侵入性操作有关。
? 4.恐惧 与家长害怕患儿死亡有关。
15
现场抢救 ----心肺复苏术
抢救措施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复苏药物应用
心电监护
消除心室纤颤
A
B
C
D
E
F
16
开放气道
?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通气
的先决条件。
?
? 呼吸道阻塞的原因
?
A
舌根后坠
异物 阻塞
17
舌根后坠 处理方法
? 下颌前提法,
? 1.托下颌法:双手提下颌角,拇指推下
唇。
? 2,抬颏法:一手抬下颏,拇指下拉下唇,
另一手放在前额协助将头后仰。
? 3.抬颈法:一手放在颈下抬起,另一手
置于病人前额,使头后仰。
A
18
异物阻塞气道 处理方法
? 1.指取法
? 2.背击法
? 3.推压法(腹部、下胸部)
? 4.器械取异物
? 5.环甲膜造口术
A
19
人工呼吸
? 1.口对口人工呼吸
? 2.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1岁)
? 3.气管插管
? 呼吸频率:儿童 20~ 24次 /分
? 婴幼儿 30~ 40次 /分
B
20
心脏按压
? 胸外按压,
? 位置,新生儿、婴幼儿 胸骨中 1/3
儿童 胸骨下 1/3
? 姿势:婴幼儿环抱患儿胸部
10岁以上双手
? 深度,婴幼儿 2cm
年长儿 3~ 4cm
21
心脏按压
? 胸外按压,
? 频率:婴幼儿 100次 /分
学龄前儿童 80次 /分
学龄儿童 60次 /分
? 按压通气比,< 1岁 5∶ 1
1~ 8岁 5∶ 1
> 8岁 15∶ 2
22
心脏按压
? 胸内按压:胸外按压 10~ 15分钟无效时
使用。
C
23
抢救成功的标志
? 1.扪到颈、肱、股动脉搏动,测得血压
> 60mmHg( 8kPa)。
? 2.有心音,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
? 3.瞳孔回缩,是组织灌注量和氧供应量
足够的最早标志
? 4.口唇、甲床转红
? 初步成功后,建立静脉通道,转到
医院继续抢救。插管、给氧、输液、除
颤、心电监护,同时进行脑复苏。
24
五,护理措施
? 1.提高抢救护理水平,
? 在抢救患儿时注意应用正确的技术,
如心外按压的部位、方式和深度,避免
造成骨折等,给患儿增加更多的痛苦。
25
五,护理措施
? 2.预防感染,
? 在抢救时需多次插管、吸痰、抽血,
一定要按无菌技术原则,如现场条件不
允许,应尽量保持清洁。
26
五,护理措施
? 3.心肺复苏后护理
? ( 1) 按医嘱用药,维持有效循环:在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给予
多巴胺等升压药,监测血压,维持血压
在正常范围内,不出现周围血管收缩为
宜。
27
五,护理措施
? 3.心肺复苏后护理
? ( 2)积极配合脑复苏,
? ①血压监测:减轻或消除脑低灌注状
态,维持正常血压。
? ②治疗脑水肿,20%甘露醇。
? ③降低脑代谢,减少耗氧:头部降温
或人工冬眠。
28
五,护理措施
? 4.对意识障碍的护理,
? 密切观察病情,检测生命体征,注意瞳
孔的变化。对昏迷的患儿做好口腔、鼻、眼
及皮肤的护理,同时记录出入量,以保证热
量的供给。对躁动、抽搐的患儿做好保护,
防止受伤。
? 5.心理护理,
? 用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解患儿的病情、
治疗计划、预后和护理重点,缓解他们的恐
惧和焦虑心理。患儿病情缓解后指导家长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护理工作。
29
第三节 小儿惊厥
? 惊厥 ( convulsion)( 又
称抽风)
? 是指全身或局部骨
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
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 是儿科常见急症,
多见于婴幼儿,反复发
作可引起脑组织损伤。
3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
? 1,2,
? 感 非
? 染 感
? 性 染
? 疾 性
? 病
颅内
颅外
3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
? 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神
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较弱的刺激能形成
强烈的兴奋灶,并迅速泛化,神经细胞
突然大量异常放电。
32
二,护理评估
? 控制惊厥发作后再进行
? (一)健康史
? 有无先兆及诱因;
? 有无产伤、窒息、高热惊厥家族史;
? 惊厥方式、时间、伴随症状;
? 癫痫患用药情况。
33
二,护理评估
? (二)身体状况
? 1,
? 2,
? 3,
? 4,
惊厥典型表现
惊厥持续状态
高热惊厥
伴随症状
34
惊厥的典型表现
? 意识突然丧失,头后仰,面部四肢
肌肉强直或阵挛性抽搐,眼球固定、上
翻或斜视,口涂白沫,牙关紧闭,面色
青紫。部分患儿大小便失禁。严重者颈
项强直、角弓反张。抽搐部位固定有定
位意义。新生儿惊厥不典型,以微小发
作多见。
35
惊厥持续状态
? 指惊厥持续 30分钟以上,或两次
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多见
于癫痫大发作。
? 惊厥时间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
甚至死亡。
?
36
高热惊厥
? 是指小儿在 6个月~ 4岁 期间,单
纯由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
的原因,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
? 当体温骤升至 38.5℃ ~ 40℃ 或更高
时,突然发生惊厥。
? 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可分为,单纯
型高热惊厥 及复杂型高热惊厥。
37
单纯型高热惊厥 复杂型高热惊厥
首次发作 4个月~ 3岁
复发不超过 6~ 7岁
发作年龄< 6个月或>
6岁
T38.5℃, 发热 24小时
之内发作
体温不太高就发作
一次热程内发作一次 24小时内发作 1次以上
全身发作,意识丧失 局限发作,意识丧失
持续数分钟以内,很快
清醒
持续 15分钟以上,发
作后有暂时性麻痹
发作 2周后脑电图正常;
脑脊液检查正常;体格
智力正常;有遗传倾向
发作 2周后脑电图可见
异常放电。有高热惊厥
家族史。
38
伴随症状
? 1.高热:感染、急性传染病
? 2.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颅内病变
? 3.瞳孔不等大:脑疝
? 4.颈项强直: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 5.心律失常:阿 -斯综合征
? 6.血压高:高血压脑病
39
二,护理评估
? (三)辅助检查
? 三大常规、血糖、血钙、血磷、尿
素氮、脑脊液
? 眼底、脑电图、心电图,B超、
CT,MRI等。
40
二,护理评估
? (四)心理社会状况
? 家长:恐惧、焦虑、不知所措,缺乏护
理知识。
? 癫痫患儿:自卑、焦虑。
41
治疗原则
? 1.控制惊厥的发作,
? ( 1)就地抢救,指压人中;
? 地西泮:用于惊厥持续状态
? ( 2)用药 苯巴比妥钠:新生儿首选
? 10%水合氯醛
? 苯妥英钠: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 2.治疗病因,防止复发
42
三,护理诊断
? 1.急性意识障碍 与惊厥发作有关。
? 2.有窒息的危险 与惊厥发作、喉肌痉挛,
? 咳嗽呕吐反射减弱有关。
? 3.有外伤的危险 与抽搐、意识障碍有关。
? 4.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
? 5.潜在并发症 颅内高压。
? 6.知识缺乏 与家长缺乏有关急救、护理,
? 预防知识有关。
43
四,护理措施
? (一) 预防窒息,
? 1.就地抢救,指压人中止惊,平卧头偏
向一侧。
? 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松解衣领;②清
除分泌物;③轻轻向外牵拉舌体,防止
舌后坠。
? 3.按医嘱给解痉药物,观察用药反应。
? 4.备好急救用物。
44
四,护理措施
? (二) 预防外伤
? 1.患儿倒地不应强行按压,应专人守护。
? 2.放牙垫防止舌咬伤。
? 3.手中和腋下放纱布,防止摩擦受损。
? 4.放置床挡,防止坠床。
45
四,护理措施
? (三)预防脑水肿
? 1.立即止惊。
?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患儿。
? 3.惊厥较重、时间较长者应吸氧。
? 4.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的变化,
按医嘱使用脱水剂。
46
四,护理措施
? (四)健康教育
? 1.向家长交代病情,告诉家长控制体温
是预防惊厥发作的关键措施,教会家长
常用的物理及药物降温方法。
? 2.演示惊厥急救方法。
? 3.癫痫患儿坚持服药,门诊复查。
? 4.及时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