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今译问题
?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 三,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 四,古文今译的原则
?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 1、古时的古文翻译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 ·魏风 ·硕
鼠, )郑玄笺云:, 我事女三岁矣,曾无
赦令恩德来顾眷我。,
? 补充例
? 2、古文今译的开始
1922年郭沫若, 卷耳集,
补充例
? 帝曰:, 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
巽朕位?, 岳曰:, 否德忝帝位。, 曰:, 明明
扬侧陋。, 师锡帝曰:, 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 俞,予闻,如何?, …… (, 尚书 ·尧
典, )
? 尧曰:, 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
践朕位?, 岳应曰:, 鄙德忝帝位。, 尧曰:
,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尧曰:
,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 然,朕闻之,
其如何?, …… (, 史记 ·五帝本纪, )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 为一般人阅读古籍创造条件
?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增强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达 (雅 )
? 1、准确地表达原意
文言文的原意是什么,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表达成什么,
不能走样,更不能按照今天的理解去翻译。
例 1 例 2
? 2、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语法结构
有时候,原文的语法结构是很有讲究的,翻译的时候要尽
量照顾,尽量跟原文的语法结构一致。 例 3 例 4
? 3、译文尽可能顺畅
有时,大家能够理解原文的大意,却不能顺畅地翻译成现
代汉语。
例 1
?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
时有利不利也。 (2002年高考北京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我曾经为鲍叔谋划
事情而生活更加困难,鲍叔不把我当作愚蠢的人,
知道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 这位大家的翻译有两个明显错误:一是将, 穷
困, 理解为, 生活困难, ;二是将, 时, 理解为
,有时,,造成了翻译的不准确。可见,准确地
理解实词的意思对于翻译来说多么重要。
? 参考答案为:,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
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
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例 2
? (, 传, 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
全国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这难道不是李将军
的称呼吗?, 也有这样翻译的:, 这难道说的是
李将军吗?,
? 前一种翻译将, 谓, 翻译为, 称呼,,明显是
错了。后种翻译虽理解了, 谓, 的意思,却将
,其, 翻译成, 难道,,正好把意思说反了。
? 参考答案为:,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 3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002年高
考北京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天下没有很多管仲
那样的贤才,天下有很多鲍叔那样能知人的人。,
? 这里姑且不说把, 多, 译为, 有很多, 是一个
严重错误(, 多, 用于, 赞美, 的义项比较少
见),只说原句的句子结构。原句中而表示转折。
因而句子应译为:,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
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例 4
?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002年高考全国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到死的时候,
天下知道与不知道的人,都很悲哀。,
? 大家没有注意到原文三句中都隐含着
,李广,,因而译文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
正确译文应为:, 到了李广死的时候,天
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
悼。,
四、古文今译的原则
? 1、直译与意译
直译 意译
?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 3、以,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古文
例 5 例 6
直译
?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
行翻译。直译的特点就在, 直, 字上,所
谓的, 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不要去拐弯抹角。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
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
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
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成等值
的关系。
意译
?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译之所以叫意译,就在, 意, 字上,这
个, 意, 就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意
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
表达出来,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
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
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
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 意译的优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
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
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
达不清。
? 直译的优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
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
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例 5
?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韩非子 ·五蠹, )
?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
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
一个笑话。
?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
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例 6
?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左
传 ·僖公三十二年, )
?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
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 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
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
两手合抱了!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 对
? 换
? 调
? 留
? 增
? 删
1、对
?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
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如:
? 余 幼 时 即 嗜 学。(宋濂, 送东阳马
生序, )
? 译文:我 小时候 就 喜欢 学习。
2、换
?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
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
? 肉 食 者 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
? 译文:做官的人 浅薄,不能深远地谋划。
3、调
?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如:
? 吾 谁 欺?欺天乎?(, 论语 ·子罕, )
? 译文:我 欺骗 谁 呢?欺骗老天吗?
4、留
?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如:
?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 ·滕文
公下, )
? 译文: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
5、增
?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如:
?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 ·邵公谏
弭谤, )
? 译文: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
(相见也只)用眼睛(示意)。
6、删
?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
文。如:
?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
?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 三,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 四,古文今译的原则
?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 1、古时的古文翻译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 ·魏风 ·硕
鼠, )郑玄笺云:, 我事女三岁矣,曾无
赦令恩德来顾眷我。,
? 补充例
? 2、古文今译的开始
1922年郭沫若, 卷耳集,
补充例
? 帝曰:, 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
巽朕位?, 岳曰:, 否德忝帝位。, 曰:, 明明
扬侧陋。, 师锡帝曰:, 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 俞,予闻,如何?, …… (, 尚书 ·尧
典, )
? 尧曰:, 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
践朕位?, 岳应曰:, 鄙德忝帝位。, 尧曰:
,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尧曰:
,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尧曰:, 然,朕闻之,
其如何?, …… (, 史记 ·五帝本纪, )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 为一般人阅读古籍创造条件
?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增强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达 (雅 )
? 1、准确地表达原意
文言文的原意是什么,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表达成什么,
不能走样,更不能按照今天的理解去翻译。
例 1 例 2
? 2、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语法结构
有时候,原文的语法结构是很有讲究的,翻译的时候要尽
量照顾,尽量跟原文的语法结构一致。 例 3 例 4
? 3、译文尽可能顺畅
有时,大家能够理解原文的大意,却不能顺畅地翻译成现
代汉语。
例 1
?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
时有利不利也。 (2002年高考北京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我曾经为鲍叔谋划
事情而生活更加困难,鲍叔不把我当作愚蠢的人,
知道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 这位大家的翻译有两个明显错误:一是将, 穷
困, 理解为, 生活困难, ;二是将, 时, 理解为
,有时,,造成了翻译的不准确。可见,准确地
理解实词的意思对于翻译来说多么重要。
? 参考答案为:,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
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
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例 2
? (, 传, 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
全国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这难道不是李将军
的称呼吗?, 也有这样翻译的:, 这难道说的是
李将军吗?,
? 前一种翻译将, 谓, 翻译为, 称呼,,明显是
错了。后种翻译虽理解了, 谓, 的意思,却将
,其, 翻译成, 难道,,正好把意思说反了。
? 参考答案为:,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 3
?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002年高
考北京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天下没有很多管仲
那样的贤才,天下有很多鲍叔那样能知人的人。,
? 这里姑且不说把, 多, 译为, 有很多, 是一个
严重错误(, 多, 用于, 赞美, 的义项比较少
见),只说原句的句子结构。原句中而表示转折。
因而句子应译为:,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
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例 4
?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002年高考全国卷)
? 有的大家是这样翻译的:, 到死的时候,
天下知道与不知道的人,都很悲哀。,
? 大家没有注意到原文三句中都隐含着
,李广,,因而译文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
正确译文应为:, 到了李广死的时候,天
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
悼。,
四、古文今译的原则
? 1、直译与意译
直译 意译
?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 3、以,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古文
例 5 例 6
直译
?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
行翻译。直译的特点就在, 直, 字上,所
谓的, 直,,就是将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不要去拐弯抹角。因此直译重视译文中词
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
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
直译对原文的忠实,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
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构成等值
的关系。
意译
?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意译之所以叫意译,就在, 意, 字上,这
个, 意, 就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意
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
表达出来,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
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
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
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 意译的优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
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
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
达不清。
? 直译的优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
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
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例 5
?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韩非子 ·五蠹, )
?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
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
一个笑话。
?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
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例 6
?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左
传 ·僖公三十二年, )
?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
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 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
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
两手合抱了!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 对
? 换
? 调
? 留
? 增
? 删
1、对
?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
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如:
? 余 幼 时 即 嗜 学。(宋濂, 送东阳马
生序, )
? 译文:我 小时候 就 喜欢 学习。
2、换
?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
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
? 肉 食 者 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
? 译文:做官的人 浅薄,不能深远地谋划。
3、调
?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如:
? 吾 谁 欺?欺天乎?(, 论语 ·子罕, )
? 译文:我 欺骗 谁 呢?欺骗老天吗?
4、留
?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如:
?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孟子 ·滕文
公下, )
? 译文: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
5、增
?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如:
?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 ·邵公谏
弭谤, )
? 译文: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
(相见也只)用眼睛(示意)。
6、删
?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
文。如:
?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
?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