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命体征
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signs)定义,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
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
况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变化很小。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明显
观察生命体征
?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
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异常时的护理,
是临床护理中重要的内容
体温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
(core temperature)
体表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人体内部的温度,
是人体新陈代谢和
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
不断产生热的结果。
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又称为体核温度
(core temperature)
较高且相对稳定
身体表层的温度称为
体表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
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相对恒定的体温
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

脂肪
蛋白质 氧化分解而产生
扇面 3
热能
三磷酸腺
苷(A T P )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维持体温,
并不断地
散发到体

供机体利
用,最终
转化为热
能散发到
体外
产热与散热
?产热过程 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热 产热




















































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呼吸和排泄人体的散热方式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
自主性 (生理性 )
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
方式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外周温度
感受器
中枢温度
感受器
为 游离的神
经末梢,分布
于皮肤、粘膜
和内脏中,包
括热感受器和
冷感受器,它
们分别可将热
或冷的信息传
向中枢
存在于中枢神经
系统内的对温度
变化敏感的神经
元称为中枢温度
感受器。分布于
下丘脑、脑干网
状结构、脊髓等
部位,包括热敏
神经元和冷敏神
经元,可将热或
冷的刺激传人中

下丘脑前部
下丘脑后部
散热中枢,兴奋
时加速体热的散
发其生理作用:
血管扩张,增加
皮肤表面的血流
量,使热量经辐
射方式散失;增
加出汗和加速呼
吸,通过水分子
蒸发达到散热目
的;降低细胞代
谢,减少产热;
减少肌肉活动,
防止产热过多
产热中枢,兴奋
时加速机体的产
热其生理作用:
血管收缩,减少
辐射散热;减少
出汗,通过交感
神经直接抑制汗
腺活动;提高组
织代谢率,通过
交感神经系统刺
激肾上腺髓质,
使肾上腺素分泌
增加,从而增加
组织的氧化率;
寒战时增加产热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 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腋下温度 为标准
正常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及范围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腔 37.0℃ 36.3~37.2℃
直肠 37.5℃ 36.5~37.7℃
腋窝 36.5℃ 36.0~37.0℃


新生儿由于体温调
节功能发育不完善,
其体温易受环境温
度的影响而随之波

儿童由于新陈代谢
旺盛,体温略高于
成人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
低及活动量少体温
略低于成年人
生理变动


女性体温平均比
男性高 0,3℃,因
女性皮下脂肪比男
性厚
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
随月经周期出现规律
性的变化,排卵后由
于孕激素水平上升,
体温可上升 0,2-
0,3℃
经前期和妊娠早
期体温可轻度升高
生理变动




正常人体温在 24h内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 2— 6时最低,午后 2-8时最高,
但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数上下 0,5℃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与机体昼夜活动的生物节律有关,
因而使机体的代谢、血液循环、
呼吸功能等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生理变动


体温增高
体温下降
日常生活中运动、沐浴、
进食、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等因素
均可出现体温一时性增高
安静、睡眠、饥饿、
服用镇静剂后可使体温下降
生理变动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高
?体温过低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
(hyperthermia)
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
常范围,又称为发热 (fever,pyrexia)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主要由
病原体引起。
见于各种急、
慢性传染病和
感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以外的
各种物质引起,
如机械性创伤、
血液病、肿瘤、
变态反应性疾病、
无菌性坏死物质
的吸收等
发热程度的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
37,3-38,℃
38,1-39,O℃
39.1-41.O℃
41,O℃ 以上
发热过程及症状
体温上升期
退热期
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上升可方式:
骤升
渐升
骤升
体温突然升高,
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多见于肺炎、
疟疾等。
渐升是指体温逐渐上升,
多见于伤寒等
患者表现
皮肤苍白、
畏寒、
寒战、
皮肤干燥 特点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患者表现: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
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
(体温每增高 1℃,
脉搏增加 10~ 15次 /min)
头痛、头晕、食欲不振、
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尿量减少
持续时间:
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
特点
散热增加而
产热趋于正常,
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患者表现:
大量出汗
和皮肤温度下降
退热方式
骤退
渐退
骤退型
体温急剧下降
渐退型
体温逐渐下降
大量出汗
丧失大量体液,
老年体弱患者和
心血管患者易
出现血压下降、
脉搏细速、
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的症状。
应严密观察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热型 (fevertype)
稽留热 (continuedfever)
弛张热 (remittentfever)
间歇热 (intermittentfever)
不规则热 (irregularfever)
体温持续在 39-40℃ 左右,
达数日或数周,
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多见于肺炎、伤寒等
体温在 39℃ 以上,
24小时体温差在 1℃ 以上,
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等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
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间歇数小时,1天,2天不等。
多见于疟疾等
体温在 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
持续时间不定。
多见于流行性感冒、
肿瘤性发热等
伴随症状
?寒战,发热前有明显寒战, 多见于化脓性细
菌感染, 如肺炎 球菌性肺炎, 败血症, 急
性胆囊炎, 急性肾盂肾炎等 。
?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提示局部有急
性炎症, 如口, 咽部感染常有颌下淋巴结肿
大 。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要排除淋巴瘤, 急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
?出血现象,常见于重症感染及血液病 。 前者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 败血症等 。 后者包括白
血病,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伴随症状
? 肝, 脾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白血病,
疟疾, 肝胆道感染等 。
? 结膜充血,见于流行性出血热, 斑疹伤寒等 。
? 单纯疱疹,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等 。
? 关节肿痛,见于风湿热, 败血症等 。
? 意识障碍,头痛和抽搐,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护理措施
? 降低体温 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物理降
温法。行降温措施 30min后应复测
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 病情观察 监测 T,每隔 4小时测量 1次,
待体温恢复正常 3天后,改为每日测
量 2次。密切观察面色,P,R,BP,
如有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注意
发热类型、程度及伴随症状
? 保暖 体温上升期,患者出现寒战时,应调节
室温、卧具和衣着
护理措施
? 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体
温变化及伴随症状给予合理解释,以缓解其
紧张情绪
? 饮食护理 补充水分和营养。高热时患者呼吸
加快,皮肤出汗增多,水分大量丢失,应鼓
励其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充
? 口腔护理, 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
燥,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
极易引起口腔的炎症和溃疡,应保持口腔清洁
? 皮肤护理, 随时揩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
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 卧床休息, 高热时新陈代谢快,摄入减少而消
耗增多,患者体质虚弱,应安臵舒适的体位,
嘱其卧床休息,同时调节室温和避免噪音
护理措施
体温过低 (hypothermia)
体温在 35,0℃ 以下
称为 体温过低
原 因
? 散热过多, 长时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
散热过多;在寒冷环境中大量 饮酒,使血管过
度扩张热量散失;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发育完善,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使热
量散失
? 产热减少,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末梢循
环不良,使机体产热减少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
如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如麻醉剂、
镇静剂;重症疾病,如败血症、大出血
症 状
?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频率减慢、
皮肤苍白、四肢冰冷、躁动不安、嗜睡、
意识紊乱
?晚期可能出现昏迷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每
小时监测 T 1次,注意 R,P,BP的变

?采取保暖措施,提高室温在 24~
26℃ ;增加盖被;给予热水袋、热
饮料等,以提高机体温度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体温的测量
玻璃水银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
?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体温,测得的温
度直接由数字显示,直观读数,测温准确,
灵敏度高
?有医院用电子体温计和个人用电子体温计
两种。医院用电子体温计只需将探头放人
外套内,外套使用后丢弃,能防止交叉感

?个人用电子体温计,其形状如钢笔,方便
易携带
可弃式体温计
?为一次性使用的体温计,用后弃去
?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
在 45秒内能按特定的温度改变体温表上点状
薄片颜色,当颜色点从白色变成蓝色时,最
后的蓝点位臵即为所测温度
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法
?目的 保持体温计的清洁,防止体温计引
起的交叉感染
? 常用消毒剂 70% 乙醇, 0.1% 过氧乙酸,
或其他消毒液
? 消毒方法 采用带盖的容器盛装消毒溶液
浸泡体温计。消毒溶液每天更换一次,
容器、离心机每周消毒一次
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法
?单独使用, 用后应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
器中单独浸泡,使用时取出用清水冲净
擦干
?集体测温,将体温计先浸泡于消毒液容
器内,5min后取出,冲洗;用离心机甩
下水银 (35℃ 以下 );再放人另一消毒液容
器内 30min 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
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容器内备用
体温计的检查法
?目的 为保证测量的正确性,使用中的体温计
应定期进行准确性的检查
?方法 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 35.0℃ 以下,再
同时放入已测好的 40℃ 的 温中, 3min后取出
检视;如读数相差在 0.2℃ 以上或汞柱有裂隙
的体温计则不能再使用
体温的测量方法
?用物准备 体温测量盘内备一清洁干燥
的容器,内放体温计、消毒纱布、记
录本、笔及有秒针的表
检查体温计的数目及有无破损,体温
计的汞柱是否在 35.0℃ 以下
操作步骤及要点
口温测量法
? 将体温计水银端斜放于舌下,指导患者闭唇含住
口表,用鼻呼吸,测 3分钟
? 放于舌系带两侧热窝处,舌下热窝是口腔中温度
最高的部位,由舌动脉供血,勿用牙咬体温计
腋下测温法
?擦干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处并
贴紧皮肤,指导患者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测量 10分钟
?腋下有汗, 有助于散热, 影响所测体温准
确性
?小儿及不合作者由护士协助夹紧
直肠测温法
?协助患者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
露出臀部
?润滑肛表水银端,轻插入肛门 3-4cm,测
量 3分钟
?用 20%肥皂液润滑
?婴幼儿、危重患者测温时护士应协助扶
持体温计
注意事项
?不宜测口温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刚进
食或面颊部冷、热敷后,应间隔 30分钟后测温
?不宜测肛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
塞者,坐浴或灌肠者须待 30分钟后测温
?不宜测腋温 局部有伤口、肩关节受伤或消瘦
者腋下出汗较多者应擦干后再测温;沐浴后须
待 30分钟后测温
注意事项
? 复测体温 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病床
旁监测,必要时做肛温和口温对照复查
? 不慎咬破体温计 应立即消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
舌、口腔粘膜。然后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以延缓汞的
吸收。若病情允许,可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加速汞的排出
? 甩体温计 用腕部力量,勿触及它物,以防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沸水中煮,以防爆

体温的绘制及记录
? 将测量后的体温用蓝笔绘制在体温单上。符号为:
口温, ●,
腋温, ╳,
肛温, ⊙,,相邻的两次符号之间用蓝线相

? 物理或药物降温 30分钟后所测温度,用红圈, ○,
表示,绘制在降温前体温符号的同一纵格内,并
以红虚线, ┊, 与降温前的温度纵行相连,下次
所测体温符号与降温前的温度符号用蓝线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