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培养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
虎业勤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格的内涵、特征及中西人格的差异,了解中国传统人格的精华和糟粕,明确培养现代人格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点把握现代人格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现代人格的特征及塑造方法
教学时数: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1学时(作气质自测60题)
教学过程:
引言:全球范围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钟声呼唤具有自主、自立、自强、创新进取等现代人格的现代人,从而担当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要培养现代人格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格及其本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人格的优与劣
三、中、西方人格的异同
四、市场经济呼唤人格现代化
五、现代人格的特征
六、当代大学生现代人格的构建
七、大学生塑造现代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一、人格及其本质特征
英文中的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指戏剧舞台上演员所用的假面具,代表的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后来引申多义。中国古代虽无人格一词,然以“人品”、“为人”、“品格”与其相对应。可见,我国古代强调人的道德人格。西方近代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家将个人规定为法律规范与保障的权利主体。马克思在谈到人格时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①马克思肯定了个人的社会作用,强调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指出人格受制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经济关系,并随实践和经济关系的演变而演变,为我们研究人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现代西方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荣格、奥尔波特、斯金纳、马斯洛、罗杰斯等从人的本能、人的需要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体气质、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具体考察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和人格的个体差异性,对人格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中,对人格给出了较为全面、确切定义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他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⑴现在,不同的学科,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中的不同学者,对人格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到目前为止,可见到的对人格定义的表述已不下百种。如: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主体道德品质的体现;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人的个性,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⑵,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法学则认为人格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另外,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也从不同的视角对人格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以上各种类型的表述都指出或强调了人格某些方面的特征,但都不够全面和完善。综观古今中外对人格的不同定义,较为公认的说法是:人格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⑶但此定义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包含对人的生理因素的重视。所以,笔者以为,人格较为确切的定义应该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人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性、主体性、历史性和个体性。毫无疑问,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资格、品格、荣誉和尊严等人格特质在国家、民族形态上的表征就是国格,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是其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人格特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本土的“烙印”,代表着本民族的精神。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不同人格特质。所谓现代人格,是与传统人格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现时代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精神面貌。具体地讲,在我国,现代人格就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现代生理、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道德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独立自主性、进取创新性、公平竞争性、务实求真性、民主法制性、惜时高效性、团结包容性、高度责任感等是现代人格的显著特征。
人格塑造,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进行取舍、建构、培育、优化、创新,从而削弱人格的弱质和消极因素,扩充其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成分,培育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人格模式。本文中的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是指以大学生现实人格批判为前提,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纳外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破除传统人格中的重协调轻竞争、重守成轻创新、重道德轻法律、安于现状、依顺他人、迷信权威的消极影响,摈弃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功利主义的弊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将勤劳、善良、协作、宽容、自强、刚健等我国优良传统和外域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孕育的人格自主性、开创性、竞争性、勇于开拓等特质汇入创新时代的文明活动中,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主、开放、创新、竞争、进取等人格要求融为一体,在传统精华与时代精神、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下,使各个民族的优秀人格特质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熔铸成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导,能适应现代社会变革、勇于创造现代文明的、具有与时俱进特色的新型现代人格。
然而,事实表明,在当前我国大学生队伍中却大量存在着现代人格和传统人格、独立人格与依从人格、伦理人格与功利人格、自尊人格与自卑人格等多元人格的相互并存:他们既有热情奔放、敢做敢为、积极进取、重个人、重功利、重竞争的道德价值取向,又有消极守常、重协调、重名分、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主张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重视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走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完善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着顺从家长、顺从上级、甘愿从众的习惯心理;既有爱慕虚荣、狭隘嫉妒、唯我独尊等病态自尊人格,又有崇洋媚外、趋炎附势、甘为人后的自卑人格。尤其是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迷茫、民族意识的淡化、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失落已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大学生阶层所特有的吸纳性、成长性、可塑性表明,在全球化趋向不断加强、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塑造大学生现代人格,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传统人格的优与劣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人格也一定有其传统、现实和理想。
1、中国古代传统人格的精华
中国的人格传统源远流长,人格理论以其系统完整而特立于世界,其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创立了丰富多彩的人格理论。儒、道、墨、法四大家的人格理论不仅是此前及当下人格经验的写真与升华,而且也规范模塑了中国古代的人格,奠定了此后人格理论的大致格局。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创立了他们的圣贤人格模型。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仁爱精神。“仁者爱人”,“泛爱众”。二是自觉精神。以“知”为前提,孔子大倡“为仁由己”,孟子肯定“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三是循礼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礼”主指社会规范,功能是“经国家,定社会,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僖公十一年)。“仁”是人格主体的内在自觉,“礼”则是社会对人格主体的外在制约。这种“仁”“礼”统一、主客观统一、主客体统一的理想人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实际可行性。
道家的理想人格虽有“虚拟遗世”之蔽,但确为世人提供了超凡脱俗,甚而超脱生死的人格模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墨家极其推崇人的力量,以强者为理想人格。即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充分肯定“力”、“功”,特别是“强”的作用,“强”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宁范,也决定着个人的贵贱荣辱。就其基本方面而言,这种人格既有思辨的头脑和兼爱的情怀,同时也不乏献身精神与奋斗勇气。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人格理想颇能代表法家一派。韩非以人皆利己的“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型人格。君主就需“治民无常,惟法为治”(《韩非子·心度》),“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五蠹》),以“偶众端僭御群臣”(《韩非子·奸劫弑臣》)。
历史的演进给上述四家理想人格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儒家人格自汉定于一尊,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宋明以后在与释、道人格的竞争及其合流中,逐渐被系统化、完善化,并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人格的主流。
概括地说,中国传统人格的精华主要有勤劳、善良、协作、宽容、自强、刚健、有为等。
2、中国传统人格的糟粕
中国传统人格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创造的文明的结晶,包含着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但是,任何一种源远流长文化哺育下的人格都具有两面性,既有精华的一面,又有糟粕的一面,中国传统人格也不例外,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封建主义的糟粕。与现代人格的关系有冲突的地方,也有融合与补益。
影响大学生向现代人格转化的传统人格的基本特质有以下几点:
1、克己与顺从。中国儒家历来提倡克己复礼。中国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上班听领导的话,这种世代相传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依顺服从、迷信权威的人格框架。五四时期,这曾被鲁迅斥之为“奴性意识”,而今天其影子仍清晰可见。报载南方某省一中学教师命令全班学生殴打一名学生,全班无人反抗,致使该生重伤;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外资老板令中国员工下跪事件更令人痛心。这表明,中国传统人格中奴性意识至今依在,而且在大学生一代中潜移默化地生了根。如果说传统人格中的循规蹈矩成分向着守法方向发展,还不失为现代法治社会的积极效应。但如果奴性意识泛滥则是现代人格形成的大敌。
2、中庸、保守、满足现状。百姓中至今广为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知足常乐”、“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信手拈来。显见其中明哲保身的守旧性、缺少竞争与创新的成分,而且对“争”大有压抑、恐吓之意。实践中,人物的命运也大抵如此。所以,一代代又形成了保守和安于现状的劣习,大学生中“小富即安”、“差不多就行”的思想大有人在,表现在大学生学子中即“考上大学,完事大吉”,“60分万岁”,以及被动学习者都属此类。
3、修己、自谦、内省。注重个人修养本来无可厚非,但传统人格过分强调了内省、修身。“每日三省吾身”,并且把修身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古代学人甚至终生致力修身而把“治国、平天下”反倒淡忘了。现在大学生当然也不能只“厚德”而不“载物”。另外,过分自谦和内省易导致内倾型人格,缺少张力、竞争力,这也是形成现代人格的不利因素。
4、“老死不相往来”与淡之如水的“君子之交”。传统人格不注重交往,传统社会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之间完全以家庭为中心,生活空间狭窄,社会生活弱化。“父母在,不远游”。世代延袭的结果是对人际交往多有偏见、成见。80年代初,大多数人对走后门、拉关系与正常的公共关系、人际交往还混为一谈。今天,人们在观念上已认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大学生在这方面实践上的空白点还太多太多。
另外,传统教育中“君子之交”过分强调志同道合、顺其自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实际上限制了交往的范围。传统交往的“淡”、“客气”、“实在”也忽视了交往的艺术。这些都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要求。
当然,传统人格也有许多现代人格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即与现代人格融合补益之处。比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宽厚和平的因素、勤奋坚韧等等。我们无法丢弃传统,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因子;我们无法不转向现代化,它是我们茁壮成长的营养成分。问题在于,我们祖先留下的生存因子中有一些成分与现代的营养素不“配伍”。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找到并剔除那些不“配伍”的成分,及时并充足地补充现代的养分,这即传统让位给现代的真意。
三、中、西方人格的异同
如果以西方传统人格为参照,首先应当强调,二者的共性是根本的、主要的,但区别也是明显的。由于自然、社会、人文的差异而造就了在共性基础之上的个性特点:一是整体性(中)与个体性(西)倾向之偏;二是追求和谐(中)与热衷竞争(西)之异;三是内向封闭性(中)与外向开放性(西)之别等等。概而言之,中国传统人格为“伦理型”,西方为“宗教型”。这里必须指出,在当今国内外学者的诸种中西比较中,有的存在着三个常识性错误:一是以中国古代与西方近现代比;二是用中国近代史的耻辱与西方列强的荣耀比,忽视中国近代史的进步;三是抹煞现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巨大变革。一提到传统,在中国似乎只是儒、法、墨、道,近二百年好像断了烟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70余年更是荒芜一片。比较不能错位,比较的目的在于区别个性特点,并非都是说明优劣。事实上,中西古代以至现、当代人格状况各有特点,各有长短。“西化论”、“中化论”、“冲突论”等等都是错误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以我为主”,融合互补,才是人间之正道。
四、市场经济呼唤人格现代化
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变过程,我们称之为“人格现代化”。社会心理学把人格现代化看作是一种人的价值观、心理态度和认知偏向等改变的过程,并认为由于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导致个体后期社会化经历使人格进行着改变。目前市场经济的现状使我们领悟到:先进美好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这些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只有它的人民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人格现代化已是别无出路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国家走向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这种基本条件下的人格现代化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1、锻造大学生现代人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人文基础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其《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经济模式、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乃至文化、教育、政治、机构设置、各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一种能赋与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人格,如果操纵和运作这些经济方式的人自身还没有从传统人格中摆脱出来,经历一个现代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构成社会经济生活中诸矛盾的主导因素,更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所以,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秩序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使它的全体民众首先要具备现代化的人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中脱胎演变而来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十分短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法制体系还不够完备,民众的科技道德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一些灰暗丑恶的不良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如: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敲诈行骗、偷盗抢劫、黑恶势力等现象不断发生,腐蚀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障碍。要有效地扼制这些现象,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当然要靠法律的调整、行政手段的制约,而更为深刻、更迫切需要的则是人文精神的支持,需要增进人格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培育大学生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培育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现代人格品质,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因为“一个拥有现代人格的人,他不仅能自律,也能影响他人及他运作的事业。对于已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他能有效地抵制,并且用自己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⑷我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地人文管理的成功经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等特征,也要求人们要相应地具备自主独立性、公平竞争性、民主法制性和进取创新性等现代人格特质与其相吻合。唯有如此,市场经济才能协调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其现代人格品质的特点将直接作用到社会生产和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直接影响它们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所以,塑造大学生现代人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人文基础。
2、建构大学生现代人格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时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我国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实现国家现代化。这是非常宏伟的战略蓝图。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首先实现人格的现代化。因为,社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指经济的现代化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是人的素质、行为方式以及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在个人没有实现现代化之前,社会也就无法实现现代化。当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坎坷道路说明,没有人本身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也将陷入困境。所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如英格尔斯所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一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⑸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主力军。只有当现代人格品质深入到大学生人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价值观、认知方法及行为才能汇成巨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推动力,使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使我们才有赶超发达国家、重新振兴中华的必胜因素和条件,才会使我们迈向新世纪的步伐,越走越稳、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劲。”⑹只有这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3、重塑大学生现代人格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保证
20世纪末,人类开始步入以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生产、分配、消费、占有、配置等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需要大量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使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因为具备创新能力,才会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才能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才能有经得起挫折失败的意志品质、自信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主动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持续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和运用。这在客观上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要建设者,只有克服保守知足、重继承轻创新的传统观念,在人格上具备创新性,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尖,敢于标新立异,才能适应新知识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需要;
知识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竞争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鼓励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竞争是当今世界普遍的客观存在。因而大学生只有摈弃求稳妥、重协调的传统观念,培养公正、公平和公开竞争的心态,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勇于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
知识经济又是开放经济,需要人们具有开放意识。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价值观念多元化已成为必然。这就容易使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出现价值迷失。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在西方腐朽价值观的诱惑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面前,更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自觉自律意识。
总之,知识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德治经济。它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等特征,要求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要相应地具备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备务实求真的执着精神和团结包容的合作精神,具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现代人格品质,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我国的知识经济才初露端倪。为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培育我国大学生的现代人格已迫在眉睫。
五、现代人格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现代人格,是相对传统人格而言。它是指现时代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共同而普遍的现代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诸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挑战,相信科学,努力进取,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民主精神,富于责任心,遵守法律等。拥有现代人格的人,是将这种现代品质由内心到外表有机融为一体,时时处处体现在工作、交往、生活之中,是一种自然、真实的品质流露,而非外在表面上的“现代”。
现代人格品质是反映现代人客观存在条件或方式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包括人的价值取向、心理需求、个性气质、角色认知、日常行为方式在内的系统体系。现代人格不等于现实人格,它有其特定的目标性;不等于理想人格,因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人格;也不等于工业化社会的西方人格,因为它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征。现代化的人格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质。
1、自主性。世界多元化的同时,个体化发展趋势更日趋强劲。在多元世界里,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人们摆脱顺从依赖的陋习,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尊重自我,增强独立和自主、自强意识。在决定个人事务和参与公共事务时,应独立自主、不畏权威,不受传统思想和习俗的束缚。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高扬国家、民族的本质属性和特色是现代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味地盲目依赖和顺从是没有出路的。
2、竞争性。世纪之交,世界多元化,中华民族面临着尖锐的挑战和历史崛起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市场如战场,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因而要求现代人冲决“忍文化”的氛围,走出平庸气质,要具有赶超意识,敢为天下先,大胆创新、求变,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竞争能够造成强大的压力,催人奋起,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和进步,使个人的才能、智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理想目标,推动社会加速前进。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味地谦让不仅不是美德,反而是缺少竞争力、胆怯、退让的表现。市场经济鼓励能者、强者,从而激活社会细胞,使之总是呈现出活力与生机。大学生若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现在就应该培养竞争意识,同时不断积累竞争的本领。而达到此目的的关键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在竞争中随时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开放性。现代化的推动,使世界变得更加相互依赖,使区域经济转向国家经济,并走向世界经济。开放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封闭、孤立自己和与世隔绝的做法都意味着自我淘汰。因此,任何国家、民族要迅速振兴,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同时要求现代人相应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开放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狭隘的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内向闭锁、自我抑制的消极人格,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更加主动开朗、积极地投身世界、投身生活。积极参与实践,敢于表现自我。对大学生来说要积极对待学校、家长规定的作息时间,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不能满足于师长的安排。在日常行为方式上要加强多样性参与、多样性实践,同时尽可能扩大交往的圈子,在交往中学习社会,在社会中扩大交往。
4、效率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使现代化社会进入高效率的时代。高效率已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趋向多元化,竞争与角逐更加激烈。信息爆炸和信息流通速度的空前加快,使世界风云处于瞬息万变之中,这就是说,只有高效率,赢得了时间,才能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效率时代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强烈的效能观念和效率意识,要求既能务实又善于开拓,既要有信息观念、时间观念,也要增强计划观念、投入产出观念。
5、法制性。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将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逐步摆脱初始时期的不健全、不完善的状态,走上社会主义法制经济的健康轨道。整个社会的法制化程度和水平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现代人格成为有较强法制意识、民主意识、不盲从、不迷信、富有责任感的人格。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法律制度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承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反对地位高或有权势的人超越法律约束,也排斥为袒护亲友不惜徇私枉法的行为。
六、当代大学生现代人格的构建
现代人格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而普遍的现代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由于人格具有历史性、社会性等特征。所以,现代人格的建构应该纵贯古今、融汇中西,既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合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其主要内容上应该包括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道德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们,只有具备独立自主、进取创新、公平竞争、务实求真、民主法制、惜时高效、团结包容、高度责任感等现代人格特征,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大量事实表明,在我国广大大学生队伍中却存在着多元人格并存的现象,他们的政治观念、道德价值取向、性格特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与现代人格的特征相差甚远,迫切需要进行重新塑造,建构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现代人格。
1、集体与个人的和谐
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西方人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位,鼓励个人努力奋斗,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但片面注重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导致不择手段,重个人奋斗又蜕变出极端个人主义等缺点。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利益和群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的行为价值的出发点,提倡爱国、爱家、爱集体和奉献精神,对形成和维系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缺陷是片面强调集体,而忽视个人正当利益,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理念导致了个人欲望的压抑和个性的扭曲,使人缺乏进取精神,过多的框框限制了人的创造性等等。可见,片面强调集体或者片面强调个人都是不足取的。
然而,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明显地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过去那种“集体至上”、“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如今只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最崇尚的是价值主体“自我化”,强调“合理利己主义”,有的甚至同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极端个人主义,过去那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已逐步淡化。据笔者于2001年3月的对郑州市589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6%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祖国富强,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而认为读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高达64.2%,还有6.2%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仅仅是为了今后“建立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赞同集体主义,但在行动上却执行个人主义。相当部分的高年级的大学生、研究生没有了低年级学生对集体的热忱和依恋,参与集体活动的激情与兴趣悄然消失,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少数大学生则我行我素,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利益,集体意识、主任翁精神甚为淡化,甚至把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讲集体主义就是不讲个人正当利益,甚至认为集体主义与当今社会潮流不符等等。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重申了集体主义仍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导向。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现实选择。而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一切从个人出发,其实质就是利己主义。无数事实证明个人主义泛滥是西方各种社会病的因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很难有存在的市场和空间。这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经营、盲目运作的经济模式,而是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它不反对个人正当的利益,但反对惟利是图,追求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个人主义不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个人利益的满足也不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唯一驱动机制。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而献身。同时,它也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和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个性,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实质是强调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可见,集体主义反对自私自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但并不排斥个人利益。所以,大学生仍应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觉养成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甘于奉献、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精神,摈弃任何排斥集体、拒绝合作、依靠个人力量独闯天下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统一起来,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只有这样,个人的利益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褒奖。
2、道义与功利的统一
道义就是道德和正义,是人们在谋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功利就是功效利益,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道义与功利应当是辨证统一、不可偏废的。一方面,功利是道义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功利,没有人们谋利的欲望和行为,就不会产生道义。另一方面,道义因功利而生,但又反作用于功利。道义能够调整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主体创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保护和促进功利的生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道义,尊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学,为万事开太平” ⑺的胸襟,尤其是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⑻,“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⑼的“贵义”“轻利”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流。它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民族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当继承和发扬。但这种道义论“过分强调道德的高尚性,贬低人们的正当欲望与物质利益,束缚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⑽
受传统道义论和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在指导思想上认为讲社会主义道德就不能讲功利,要讲功利就会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甚至把人们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当作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大加批判。尤其在“文革”中,鼓吹穷过渡,“越穷越光荣”,严重阻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片面强调经济,忽视了道德建设的倾向,认为市场经济只讲功利,不讲道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是党的领导干部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价值观明显偏斜和道德明显滑坡。而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大学生受此影响相当严重。笔者于2001年3月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依次为: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住房条件、社会需要。有32.5%大学生干部把担任学生干部归因为求名、求利;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有62%的大学生认为是“相互利用,不择手段”,只有38%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以便“共同进步”;部分大学生言必及利、惟利是图,凡事都以有没有“好处”及“好处”大小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将功利视为“人生真谛”;极少数大学生拜倒在金钱脚下,有的弃学经商,甚至当“三陪”。以上事实表明:目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已从理想主义转向为现实、功利主义,出现了大面积的道德滑坡。这种局面,若任其发展,必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可见,在道义和功利的关系问题上顾此失彼,片面强调道义或者片面强调功利都是有害的,也都源于对道义和功利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其实,讲功利并非是不择手段追求个人私利。如: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⑾;墨子重义,但并不排斥义,而将义归结为利,即“民之利”、“天下之利”,倡导公利而非私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充分肯定了功利主义的积极性和合理意义,认为它含有经过改造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道德思想的成分⑿。毛泽东曾经指出:“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⒀所以,功利主义并非与自私自利、名利主义划等号。
在今天,讲求道义仍然有它的时代价值:第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在行为选择上审慎地思考、理性地权衡,而不能盲目地、简单地受各种欲望或本能的驱使追随功利;第二,道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归于社会,为社会和他人接纳的“资格证书”;第三,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把道义精神扩展到人和自然之间,使自然在人类道德精神的呵护润泽下重新焕发生机,保护生态稳定,讲求生态伦理道德,已成为当今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第四,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倡竞争,讲求效率,鼓励先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整个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道义与功利的统一。因此,大学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仍应讲求道义,树立正确的功利观,即强调行为过程中手段的合理性与目的的合理性、动机的合理性与效果的合理性的统一,以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和标准,在行为操作上体现出道义和功利的统一,特别是要体现出道义价值的规范批判作用,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诚信与虚伪的取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发自内心的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是道德自律。而“信”则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是作为人与人关系的伦理规范,是作为人值得被尊重的基础,是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后世把二者的意思结合起来,“诚信”并称,表示诚实守信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国“无信不立”⒁,“言必信,行必果”⒂,《左传·成公十七年》云:“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大学》中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些著名论断说明: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必备要义,是立身处世之本,是高境界的道德价值取向,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信用缺失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现象:偷税、漏税活动猖獗,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社会信用紊乱,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现象严重,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产品信用危机、官员信用危机等都是缺乏诚信品质的结果,已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危害,使诚信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它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应大力弘扬和倡导。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至关重要,对人对事应本着真诚的道德自觉,遵守信用准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言行一致,一诺千金。然而,受社会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虚报浮夸之风盛行的影响,以假充真、以小充大的虚伪现象在大学生中也触目惊心: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抄袭被视为常理,剽窃、盗版、侵权屡见不鲜,假文凭、假学历、假职称、假论文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撒谎、小偷小摸行为时有发生。更为可悲的是,这些作假者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反而屡屡得手。于是,诚实成了无用的代名词,老实人成了傻瓜。这势必会妨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必须予以剔除和抵制。
4、勤俭与懒散的长消
勤俭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特质之一。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就是不辞辛苦地学习、劳动或工作,努力创造财富,节约资源,爱惜劳动成果。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勤俭兴邦,奢侈覆国,已成为一条普遍的规律。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作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决和治国的法宝。勤俭是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左传》中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记载,认为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同标志,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成为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在今天,崇尚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反对懒散奢侈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牺牲。再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需要大学生广泛求知、开拓进取、探索创造,需要他们养成勤奋学习、吃大苦、耐大劳的良好习惯,克服视公共卫生、校纪校规、法律法规于不顾,酗酒、大吃大喝、旷课、擅自离校、离岗等懒散奢侈的行为,讲究适当的娱乐,养成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养成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
5、依从与主动的融合
因受儒家宗法等级观念、自然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养成了循规蹈矩、依附顺从、迷信权威的人格特征。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单位依从领导,老了依靠子女。这似乎已成为一些人一生的生活规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和参与的意识,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过分依赖顺从。这种以依附顺从为特征的不健康的人格使人缺乏独立、自主、自强意识,导致个人创造性的萎缩,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西方主张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这对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责任感,剔除旁观意识和挑剔心理有积极意义。但盲目和片面的人格主动性,会导致超越客观条件的行为,会导致挫折性和失败性的后果。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摆脱一味顺从依赖的陋习,对任何社会现象应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而不应成为他人的附属物,在增强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在提高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必须有合理的依从性特质,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对社会权威(法律、管理等)的必要依从心态。
6、和谐与竞争的整合
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使许多人形成了重协作轻竞争的传统人格,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都以最大的道德心去追求和谐,把和谐的人际关系放在社会生活的第一位,视行为选择的最高原则。这种人格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只讲和谐而排斥竞争、开拓,必使人的独立性、进取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压抑。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广大大学生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一方面表现为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想敢做,勇于进取。他们珍惜时间,讲求效益,凭借自身的才智和实力,参与公平竞争,力求竞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则表现为喜好中庸调和,崇尚与世无争,追求平平安安,要么鄙视争强好胜,要么也讲竞争参与,但其手段和目的与社会主义的公平竞争格格不入。如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些大学生精心编造材料,求亲托友,请客送礼,甚至不惜出卖身体。在评先选优、解决组织问题时,也要托人说情,若不达目的,就故意找别人毛病,告别人“黑状”。这种人格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竞争、强调协作、鞭策弱者的大潮流却背道而驰。西方人则主张冒险、竞争,崇尚争强好胜。诚然,冒险、竞争、争强好胜能够造成强大的压力,催人奋起,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推动作用。但盲目冒险和竞争,一味强调争强好胜,会导致人不择手段,蜕变成极端个人主义等。因此,生长在当代的大学生要冲决“忍文化”的氛围,摆脱平庸气质,要具有赶超意识,敢为天下先,大胆创新、求变,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也要注意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养成乐于协作、善于协作、公平竞争的人格特质。
7、守成与创新的结合
因受“无为而治”、“安于天命”、“知足常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养成了重守成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对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积累经验和社会财富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的保守和安于现状的守旧性,缺少竞争与创新的缺陷,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小富即安”、“差不多就行”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他们求稳、求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冒险,不敢创新,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创造性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潜能,而具备创造特征的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勇于挑战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反对保守和“知足常乐”,以坚定、乐观、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困难,积极参与竞争。所以,创造性是人类拥有无限未来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创造性往往会关系着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兴衰成败。当然,如果光创新而不注意守成和积累,也难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大学生应自觉将创新和守成结合起来,既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和求知, 又要以宽容、豁达的胸怀广纳不同的意见,善于吸取他人和前人的精华。
8、内省与开放的统合
传统的小农经济、相互隔绝的小生产方式养成了一些人内向性的性格特征。它向自身探求,征服和超越自身以获得自由,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强调“每日三省吾身”,并且把修身提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这与西方人的开放性格不同:西方人则注重对真理的追求和理性智慧的锻造,以达到对外部世界探求和征服而获得自由。但是,单纯的内省或开放都是违背规律的。过分自谦和内省易抑制人的头脑,限制人的眼界,使人缺少张力、竞争力,成为无所作为的“谦谦君子”。而单纯的开放或外向,不注重自我修养,则会使人失去内在的精神力量,成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的野蛮人。只有把内省性和开放性统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使个人、民族和人类获得自由。所以,大学生们应在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养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开放的生活方式,改变过去内向闭锁、自我抑制或者不顾国情、不辨是非的盲目开放,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积极地投身于世界、投身于生活。
此外,大学生还应培育自信、勇敢、敏锐、果断、幽默、坚韧、礼让、务实求真、惜时珍效等人格特质,还要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学习、应变、组织、抗挫折等能力,锻炼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强健体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需要的人。
七、大学生塑造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一是要服从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服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也是鉴别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效果的尺度。具体而言,怎样塑造现代人格呢?
(一)人格优化的方法:择优汰劣
人格塑造是为了实现人格优化,以达到人格健全。人格优化包括人格品质的优化和人格结构的优化。择优即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开朗、勇敢 、热情、勤奋、坚毅、诚恳、善良、正直等;汰劣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如:自卑、胆怯、冷漠、懒散、任性、急躁等。
(二)人格优化的基础:丰富知识
古人云:学而后可以成圣。高尚与知识相伴,有知识才能明事理。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这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解,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人格优化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人格缺陷源于知识贫乏。如,无知容易粗鲁、自卑,而丰富的知识则容易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热情、谦恭等。可见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的完善是同步的。大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应该扩大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加强人文修养,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在新知识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大学生还要摈弃“人过三十不学艺”的传统观念,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
(三)人格优化的途径:从小事做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这行,始于足下”。人格优化就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其人格化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功习惯就是人格。许多人所具有的坚韧、正直、细致、开朗等优良的人格特征其实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每一个大学生努力的起点。
(四)人格优化的土壤:融入集体
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也是人格表现的舞台。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正是人文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格在集体中形成,在集体中展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肯定的欢悦,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五)人格优化的关键:把握适度
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列宁曾指出,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如果优点的继续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因此,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很重要,具体地说应该是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自珍而不自娇;自爱而不自恋。把握人格优化的“度”还体现在人格优化的目标要立足于自己已有的人格基础,实事求是地确立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人格发展目标。也就是目标要适当,不能脱离自己的人格基础而设计优化目标。
人人都想追求现代人格。但不同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和具体环境不同,人格层次也不同。人格目标过高会增加挫折体验;目标过低,人格发展就缺乏内在动力。现代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既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康、完善。
(六)持之以恒,不断自律。
一切客观的环境影响和教育都要通过大学生主观的自我调节才能起作用。所以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依靠他们自身的修养。现代人格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需要一个长期自我修养、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需要他们自觉自律,磨砺自我,锻造现代人格。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局势变化迅速,科技一日千里,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里,需要大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踏踏实实,立场坚定,不丧失信心,持之以恒地反躬自省,并努力按江泽民所要求的那样:“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四自”的核心就是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使社会规范内化为自我的自觉意志和行动,才能“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实践中慎独自守,完善自我,自觉锻造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附:气质测验表和方法说明
由陈会昌编制的气质测验60题,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一种气质测验工具。它既可以用于大学生班级、年级的集体测试,也可用于个人自测。测试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一)气质测验60题
下面60道题,可以帮助你大致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你认为:
很符合自己情况时的, 记2分;
比较符合的, 记1分;
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 记0分;
比较不符合的, 记-1分;
完全不符合的, 记-2分。
1.做事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情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一事物时,别的事很难使我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境,常有一种极度恐怖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怀有很高的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就能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总是说我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在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学习、工作同样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老师讲授新知识时,总希望他讲得慢些,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地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2.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体育运动或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43.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44.接受一个任务后,就希望能把它迅速解决。
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强些。
46.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物。
47.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使我高兴起来。
48.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烈人心的小说。
49.对工作抱认真严谨、始终一贯的态度。
50.和周围的人的关系总是相处不好。
51.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能熟练做的工作。
52.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小时候会背的诗歌,我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
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反应敏捷、头脑机智。
57.喜欢有条理而不甚麻烦的工作。
58.兴奋的事常使我失眠。
59.老师讲新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了以后很难忘记。
60.假如工作枯燥无味,马上就会情绪低落。
(二)确定气质类型的方法:
1.将每题得分填入下表相应“得分”栏内:
2.计算每种气质类型的总得分数;
气质测验得分表
胆
汁
质
题
号
2
6
9
14
17
21
27
31
36
38
42
48
50
54
58
总分
得
分
多
血
质
题
号
4
8
10
16
19
23
25
29
34
40
44
46
52
56
60
总分
得
分
粘
液
质
题
号
1
1
11
13
18
22
26
30
33
39
43
45
49
55
57
总分
得
分
抑
郁
质
题
号
3
7
12
15
20
24
28
32
35
37
37
47
51
53
59
总分
得
分
(三)确定气质类型:
1.如果某类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类气质。如果该类气质得分超过20分,则为典型;如果该类得分在10~20分,则为一般型。
2.两种气质类型得分接近,其差异低于3分,而且又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这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3.三种气质得分均高于第四种,而且接近,则为三种气质的混合型,如多血-胆汁-粘液质混合型或粘液-多血-抑郁质混合型。
需要强调的是,运用短时的观察和实验法来确定气质类型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而准确的测定需要通过长时间和多方面的观察,并联系对被试者整个生活历程的了解和分析, 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最稳定的特征。因此,气质的问卷调查对被试者气质类型的确定只是一种“大致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