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
刘红芬
?[教学目的和要求] 深刻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理解友谊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在交往中寻求真诚的友谊,划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正确认识爱情的特点,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交往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及正确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如何正确认识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事业与爱情的关系问题;恋爱中的道德问题。
[教学课时] 课堂讲授3学时,课外4学时
[教学内容]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并实现的。因此,正确地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小环境。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和特点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作用,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贯穿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始终,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交往关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学说。第一,人神关系说;第二,唯心的玄虚人际关系说;第三,马克思主义人际关系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也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第四,小私有者人际关系说。
(2)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第一,人际交往具有广泛性。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作过这样的实验。他以每小时十五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个小房间里去住。这个小房间里没有报纸、电话和信件,也不让其他人进去,甚至连被试身上的钱包也不让带。总之,这个小房间与外界隔绝,最后有五人应征参加实验。其中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只呆了两个小时,三个人呆了两天,一个人呆了八天,这个人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呆一分钟,我就要发疯了。”实验证明,没有一个人愿意同其他人隔绝。我们社会对罪犯的惩罚就是让他与外界、亲人隔绝,如果再不好好改造,就单独关禁闭。因此,只要人在社会中存在,就离不开交往。我们人类都是在与他人密切交往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
第二,人际交往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这是交往行为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在对外界环境的开放中、在与外界对象的互动中,才存在交往行为。在开放性的人际交往中,交往主体与交往客体的划分具有不确定性。事实上,交往的双方互为主体,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好像一方是交往的发起者,具有主动性,但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互为主体的状态。交往的互动性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积极状态、发挥能动作用、扩大交往范围,敢于交往,善于交往,诚于交往。在交往中要把握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需要和目的等各个方面,如与亲友、与同学、与老师、与熟人、与陌生人交往,以及因公交往和因私交往,这就需要人们根据不同类型交往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交往策略。
第三,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性。因为交往的主体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们互相之间的各种关系。另外,交往者的性格、情绪以及意志也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交往的产生和发展要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交往的方式和风格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所差别。在当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种多样的选择机会令人应接不暇,现代人对网上聊天、网上交友、虚拟社区已并不陌生,应当说这一切都为人际交往的选择性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在实际的交往实践中,注意交往选择,慎交往,交益友,就显得尤为重要
2.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交往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包含着三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指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情感成分(指积极或消极情绪、爱或恨、满意或不满意)和行为成分(指交往行为)。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人际交往中双方社会需要的满意程度。只有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产生并保持一种亲近、信赖、友好的关系;反之,双方的这种关系就会终止,甚至形成敌对关系。
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思想等)
人——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认知、动机、情感、态度、行为等。
(2)人际关系的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是十分丰富的。从交际范围来分,人际关系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三种类型。按形成基础分,有血缘人际关系、地缘人际关系、业缘人际关系。按性质来分,可分为首属关系(一种面对面的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夫妻、朋友等)和次属关系(非面对面的,不密切的人际关系,或者是一种间接的甚至是象征性的关系,比如一个大学里互不相识的同学)、组织关系和私人关系、利害关系和非利害关系、相容型关系和不相容型关系,等等。正因为人际关系的类型十分丰富,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更需要谨慎对待,要学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3)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联系和区别。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人际交往多次反复并凝结为一定模式的结果。人际关系的性质、亲密程度既从交往中表现出来,也影响着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频率。同时,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又各有侧重点和特定的内容,人际交往侧重反映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方式和程序,而人际关系则侧重反映交往后建立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实际结果。
二、大学生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对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人际交往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阶段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要掌握并遵守社会规范,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毫无疑问,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获得,还是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不断地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实践,有赖于在交往实践中不断地接受社会、他人的教育和引导,因此,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其次,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合理地评价自我,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初涉人世的大学生来说更为困难。经验表明,人对自己的认识需要以他人为镜,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和比较中,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而加以认识。一般地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尊重自己、喜欢自己、愿意与自己交往,就表明自己身上具有使人愉悦的优点;反之,如果对方厌恶自己、疏远自己,那就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自己身上的缺点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此可见,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找到一把人生的尺子,量出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达到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的目的。
再次,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增进身心健康。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比如说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个性定型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必将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人际交往对增进身心健康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由于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也由于青春期特殊的心理规律,往往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益于沟通思想,排解心头的烦恼,融洽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友好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这种感情的交流,包括欢乐的共享和积郁的宣泄,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交往活动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保证。每个人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在知识和科技日益增多和发达的今天,交往可以开阔眼界,开发智力,扩大知识面,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想实现奋斗目标,就必须通过交往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作战之局面。如我国的国家重点项目“863”计划就是多学科的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在协同作战,才能在10年之内取得1398项成果。同时,人们在共同奋斗中的不断交往中,也使得个人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是由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就自身条件来说,大学生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阶段;就所处环境来说,大学生学习、生活在高等学校,这是一个与社会既相对“隔离”而又在本质上紧密联系、既传承人类的悠久文明而又涌动着创新思想的教学科研场所。这两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人际交往的迫切性。大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的逐步成熟,成人感也日益增强,加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因而他们迫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也急于了解他人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抱有积极良好的愿望。
第二,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关系。由于大学生个人阅历、社会经验、认知能力、思想观念都大致相同,因而就不会像上下级之间、亲子之间那样形成服从和依赖的关系,而是比较容易产生平等的心理和意识,追求一种平等条件下的交往。
第三,人际交往的理想性。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有限,也由于家庭、社会及客观环境对人的限制,因而不可能全面地接触社会、全面地了解现实的“人”,易于产生理想化的思维定势。这样青年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塑好一个“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到现实中寻找知己,因此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总流于理想性。
第四,人际交往对象的易变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情绪不稳定,做事较易冲动,加之生活的领域不断拓宽,因而在选择交往对象上也就表现出明显的易变性。这种易变性当然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想性相关,从而体现出人际交往的不成熟,同时这种易变性也使得大学生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大量的新人新事,有可能在人际交往的挫折中不断地反省、提高。
第五,异性交往的好奇和敏感性。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正处于青春期,由于性的成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交往的渴望与兴趣。大学生异性交往,建立友谊是很值得提倡的,它有益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丰富生活,加强团结,优化性格,也有助学业的顺利完成。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交往的“度”。
第六,人际交往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行为上的不成熟。如交往技巧缺乏、交往过程庸俗化等。(2)心理上的不成熟。如过分关注自我需要和形象,或自卑,或自负等。据调查,26.7%的学生能正常交往。73.3%的大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交往障碍。一般为两种,一为技术障碍;二为心理障碍,主要为自卑、害羞等。
第七,女生在交往中的部分特点。生理变化对交往的影响,如生理周期变化,情绪不稳,可能会引发矛盾;自身条件对交往的影响,如有的自卑、有的骄傲等。
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过程中最早参与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一生中最为持久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大多数比较协调,一方面此时更多的父母开始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过渡期,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与长辈之间的“代沟”问题;其次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环境和阅历的变化,产生了对父母认识上的改变;最后也由于有些家长依然习惯于对子女事事包办代替,无形中剥夺了大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应该对父母有更加全面、客观、合理的认识和态度,力争使亲子关系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成熟而更加协调。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一关系的互动中大学生逐步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完善了素质,处理好师生关系也就能更有效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怎样更快地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使得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协调,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加以应对的问题。当然从教师一方来说,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在教育过程中的沟通技巧,要重视和尊重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关心和爱护同学;而对大学生来说,就要一如既往地尊重教师,大胆主动地与教师交往,争取得到指导,同时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在新的教育环境里建立起新型的协调的师生关系。
(3)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为广泛、最为频繁的一种人际关系,同学关系主要有班级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和社团人际关系。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宿舍是大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直接的形式。宿舍是大学生之家,宿舍成员之间友好相处,大家都遵守宿舍规范,生活上互相帮助,就能营造出融洽、轻松的宿舍氛围,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社团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活动组织,它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的志向、爱好、兴趣的人相互吸引、自愿结合的。社团成员之间相互认同、接触频繁、关系融洽,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交往能力
1.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
为了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际交往真正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应注意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充满自信,平等待人原则。在交往中要充满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平等待人是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交往要平等,首先指的是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应该平等相待,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家庭、经历、特长、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交往要平等,其次指的是要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的说来,平等待人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平等对待所有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
第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诚信包含着忠诚和信义两方面的意思,这两个方面又是彼此相通的,“诚”是“信”的内在的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的集中表现。在中国历史上,诚信历来被当作是人际交往的基本信条。
在《论语》,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答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要在这三者之中去掉一个,那么先去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再问,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个,应去哪个呢?回答:“去食”。孔子接着说了句名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实践中,中国传统礼教对诚实守信更为推崇。按儒家的理想,诚实信用不仅是写在外面的说教,更是人内心应有的操守。可以举宋儒徐积的“心诺”为例。有一次,徐积出门购物,先经过一家肉铺,心里想要买这里的肉,但因为还要去其他地方,就暂时没有买。回去时,徐积走了另外一条路,也看到了一家肉铺,当时就想在那儿买。但这时他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在心里许诺了开始那个肉铺,现在又改变主意,这岂不是欺骗我起初的心许吗?”于是绕道回去,仍旧买原来那家的肉。徐积自己后来说:“吾之行信,自此始也。”交往要讲诚信,就是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要杜绝“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交往陋习。
第三,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原则。宽容是良好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所谓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致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其一,要宽厚待人,不要过分地挑剔人、容纳不了人;其二,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有宽广的胸襟,豁达的气量,要容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其三,要容许他人有过错,尤其是对于那些反对过自己并被事实证明已犯了错误的人,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宽容人、谅解人、饶恕人;其四,要有仁爱之心,将心比心,多为他人着想。宽容对于人际交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当然,宽容不能趋于怯弱,宽容更不等于无原则的一味容忍退让,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把宽容与对坏人坏事的姑息迁就区别开来。这里引用马加爵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也许我们从中能悟出些做人要宽容的道理:“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谢谢你们,我这个案子的受害者很多,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受害者是我的家人,我再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了。我作案的手段确实极其残忍,给很多受害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不会逃避责任。我不知道说什么------ 我希望他们从悲哀中走出来,好好地活下去。我也希望同龄人从我身上吸取教训,凡是想开一些。”
第四,互相帮助,互利互惠原则。 互助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要求。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的发生总是源于一定的动机,这个内在动机就是期望着通过交往“获得众人的支持”。既然每个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都期待着“获得众人的支持”,那就必定要从我做起去支持别人,互助就成为交往的必然要求。
2.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大学生要有成功地人际交往,不仅仅要遵循以上原则,还应该掌握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加强修养,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是以内养外。现在关于形象包装、公关技巧、成功捷径的书越来越多,所以很容易给我们一个错觉:外在魅力比内在修养更重要。实际上,要拥有良好、稳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内不在外。光有技巧是不够的,个人的品行、学识、修养、能力是最重要的砝码。所以人际关系训练的第一课,应该是苦练内功。
首先加强修养,包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加强自身文化理论修养。要尽好本分,干好本职工作。作为学生要抓好学习,不要进入人际关系的误区。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正业,处理人际关系只是副业。如果人际关系真的处理不好,你干脆把它暂时放在一边,好好学习才是正事。说不定,到你真正安下心来学习,学习上有了起色,人际关系也会慢慢好起来。
其次是悦纳自己。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怎么能让别人喜欢你呢?所以如果让人喜欢你,你就得学会自己喜欢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强化自己的内在价值,使自己快乐起来、自信起来,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才是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根本途径。
最后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人际交往最直接的目标,是要在交往的对象之间产生积极而肯定的亲合倾向,也就是要形成人际吸引。一般说来,人际吸引除了受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生活中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具体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外貌吸引。第二,邻近吸引,指距离近的交往双方容易产生相互吸引。这是因为离得越近,双方交往接触的机会就越多,彼此之间就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第三,熟识吸引,指彼此熟悉的交往双方比陌生人更易亲近,这是因为随着交往频率的增加,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感情的交流、思想的共鸣、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志趣,也就更容易使彼此成为知己。第四,相似吸引,指交往双方在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或相近,容易产生吸引。第五,互补吸引,指人们在能力、人格、爱好、学识等方面虽有所不同,但由于交往双方的需求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形成强烈的吸引力。第六,人格吸引,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品质对人际吸引产生持久的影响,比如真诚坦率、热情友好的性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自私自利、虚伪奸诈、冷酷无情的人则令人讨厌。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注意整饰自己的形象,给人留下好印象。要了解他人的需要,投其所好,赢得他人的好感。
善用语言
首先扩大知识面、寻找共同话题。要使交往顺利进行,选择话题很重要。最好是事先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个人经历、家庭情况乃至祖籍,讲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就会把你当成知音,双方感情自然会融洽起来。如果事先无法了解,可尽量把话题引向对方身上,从中发现对方的兴趣,使整个交谈内容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为今后的交往打下基础。
其次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的艺术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应注意正确地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养成使用敬语、谦语的习惯,妥善地运用赞扬和批评,力求语言有幽默感。还应注意耐心、虚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倾听是人际交往的法宝,当对方讲话时要目光专注、姿态谦恭,要适当发问但又不要随意打断。
最后要选择适当距离。交往的距离一般与人际关系的质量有关,关系融洽则距离较近,关系紧张则距离较远。初次交往,相距太远会使对方感到你没有诚意、有意疏远他,距离太近又会使对方感到不自在。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把握彼此关系的现状以及对方的性格特征等要素,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交往距离,也是交往的艺术之一。
(3)克服交往障碍。主要是要克服思想认识障碍和心理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是指交往中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彼此缺乏共同语言,难以理解和接受对方的思想、行为而形成的交往障碍。如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交往中只关心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而忽视他人的利益。要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家相处时,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相互学习,取长不短,才能共同进步。
在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羞怯心理、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和嫉妒心理等。羞怯心理使人害怕与陌生人交往,即使交往也难以清楚、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自卑心理使人在交往中首先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交往中总是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我贬损。猜疑心理是交往的拦路虎,正常的交往因疑心作祟而产生裂痕甚至发展成对立。嫉妒心理使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交往难以维持。因此,要有正常和成功的交往,就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交往心理障碍。
(4)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竞争和合作是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要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特点,必须了解竞争与合作,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大学生既要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竞争与合作,又要在行动上正确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竞争。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展开的竞赛争胜。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有许多种表现的形式,体育比赛、智力竞赛是竞争,学校里的考试、人才的选拔也是竞争;竞争还可以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展开,有个体之间的竞争,有团体之间的竞争。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激发个体的进取心,有助于个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说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产生挫折感与自卑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又容易使人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进行的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因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竞争决不可以不择手段,决不可以通过破坏对方或贬损对方来达到争胜的目的,竞争中也要讲风格、讲合作,不能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相互促进的协作性行为。合作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应当自觉地养成合作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合作,同学之间思想、知识和经验经常交流、讨论,这不仅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启发自己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讲究合作,事实上如果一个大学生只掌握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那么即使掌握的知识再多,也无法在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任何人要施展才能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但要注意在合作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优势,这是与人合作的基础。
最后,要正确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通常总是通过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这样的立场,既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句话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当代大学生更要有远大的抱负,要从追求真理、造福人民这个根本目标出发,去参与竞争、参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位置
对大学生来说,要处理好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要使得人际关系真正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就不仅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际关系,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
1.要摆正建立人际关系在成才过程中的位置。大学生在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利用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建立健康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说到底也是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应当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完成中心任务上来,应当注意围绕中心任务来建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其他各种人际关系。当人际关系一时处理不好时,就不要自寻烦恼,不要去想它,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其他有益的活动中去,干好本职工作,也许当学习搞好的同时,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变了。
2.要慎重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社会接触面的增加,以及交际心理的增强,势必会在校内外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应当说,形成和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从总体上说是有利于自身的成熟与发展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心理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十分有限,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力尚有待提高,同时也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大学生对于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要采取慎重的态度。所谓慎重,就是要在进一步加深与“熟悉人”的交往关系的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谨慎地扩大社会交际圈,扩大与“陌生人”的交往,切勿贸然与“陌生人”建立亲密的交往关系。送大家两句话“冷眼看缤纷世界,热心渡灰色人生。”只有将冷眼与热心联系起来,冷眼之下热心渡人生,年轻一代才会有较为客观、辨证的眼光。
3.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大学生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要杜绝一切不健康的交往心态,切勿将人际关系扭曲成斤斤计较、尔虞我诈、相互抱怨、相互利用、互不信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建立人际关系的良好初衷。我们所需要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要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净化校园氛围、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从而能成为促进每个人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第二节 培养真挚的友谊
友谊是交往的重要产物,交往产生了友谊,友谊加深了交往。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寻找友谊、渴望朋友的心理需求,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一个十分普遍而突出的特点。充分认识友谊的内涵和特征,努力寻求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友谊的内涵和特征
要寻求真挚的同学友谊,首先应当明了何谓友谊,建立友谊关系的真正目的何在。
1.友谊的内涵
友谊就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理想和志趣等基础上的个体之间的一种美好亲密的情感。它产生于社会生活与交往,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好的社会性情感,是人类精神家园中的宝贵财富。
友谊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友谊产生于社会交往;友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感;友谊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们对友谊的基础曾有过多种多样的解答。在《周易·乾》中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说,把“声”、“气”的相同和交流看作友谊的基础。孟子则认为: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他把高尚的品德看作友谊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友谊理解为“一种和谐的平等”,另一位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则强调“思想感情的一致产生友谊”。上述种种理解均有其合理性,但并不完整。
全面来看,友谊的基础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共同的思想和志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同道合。第二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个体对客体的有意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就表现为爱好。共同的兴趣爱好,对友谊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兴趣相投就容易接近和结交。第三是共同的利益。利益是人生中时刻发生着作用的现实问题,人际交往也是这样。所以友谊一定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相得益彰。
2.友谊的特征
第一,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诚挚的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规范着交往双方,使双方在交往中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人们在友谊的这种道德力量中获得自尊满足感和情感归属感。友谊的力量还让人们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意义,并自觉地把这种道德情感向社会范围扩展,把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友谊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友谊是朋友之间无私的奉献,是彼此深切地关怀对方,视促进对方的进步和提高为己任;主动为对方分担痛苦和忧愁,帮助对方克服困难和挫折;自觉维护对方的人格尊严和名誉。友谊无需功利,不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儿义气”,真正的友谊是对朋友履行责任和义务而不计得失。正如俄国作家别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是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些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情。”
二、大学生与友谊
友谊对于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友谊的人,就是孤立无援的人和可悲的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生在世,最不能缺失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正因为这样,友谊历来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精神追求。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大学生的友谊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大学生完成学业、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1.友谊是大学生主要的情感依托和人际关系之一
友谊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从人的发展来看,青年时期内心世界迅速形成,成人感增强,逐渐减弱了对父母师长等成人的感情依赖,而把感情依赖的方向转向同龄人。再加上大部分同学远离家乡、父母,因此,同龄人之间的朋友友谊成为青年人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一种爱心的交往,是以爱心来换得爱心,是相互之间给予爱的奉献。这种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情感,丰富了青年的情感世界,使大学生懂得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
2.友谊是大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青年人刚刚踏上人生道路,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并从朋友身上找到衡量自己的尺度,发现并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不断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正如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作家和心理治疗专家莉兰.罗宾所说:“我们不是单面的人,我们也有不止一种的潜能。而朋友,正是我们自己的投影,他们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各个侧面,并发掘自己前所不知的各种潜能。
3.友谊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加快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智力、完善品格外,还要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取长补短,做到学习上互相切磋,品德上互相激励,思想上互相启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朋友友谊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也具有积极的价值。首先,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大学生会切实地感受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诚实、守信、忍让、宽容等美德。其次,友谊是一种爱心的交往,是以爱心来换得爱心,是相互之间给予爱的奉献。这种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情感,丰富了青年的情感世界,使大学生懂得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最后,友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使人的道德情感向社会范围扩展,把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乃至于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友谊的价值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助动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马克思在写成《资本论》初稿后,曾经于1867年8月16日深夜两点在校完最后一个印张时写信给恩格斯以表达感激之情,信中说:“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因此友谊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加快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早日成才,走向成功。
三、友谊的建立与发展
获得与发展真挚的友谊,是一项有益的精神享受,但也确实有不少人为得不到真挚的友谊而苦恼,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人不注意遵循交友和处友之道。大学生要每个人都珍爱友谊,那么,如何建立和发展友谊呢?
1.以原则择友
择友是建立友谊的基础,择友也是一门艺术。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成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这就是说朋友有多种,交友需择友。一个好学上进的大学生,应该多交畏友、密友,少交昵友,不交贼友。孔子也很重视择友问题,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是有益的朋友;善于献媚逢迎的人、心术不正的人、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是有害的朋友。 “取友善人,不可不慎”,同学们应择人交友,应讲原则。一般来讲,择友时应做到“三观”,即交友观其德,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友谊;交友观其性,看交往对象是否有淳厚善良的性格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交友观其友,注意观察对方身边聚集的是什么样的朋友。总之,共同的理想、志向和追求,将会使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友谊。
2.真诚待人
友谊要得到发展深化,就必须讲道德。首先,与朋友相处应该真诚,切忌遮遮盖盖、口是心非。只有以自己一颗诚挚的心主动去靠拢和撞击对方的心,有了心的交流,才能使对方了解你、信任你,从而获得安全感,放心地与你交往,在交往中培育和发展友谊。其次,与朋友相处要讲信用。对自己讲的话、办的事要负责,办不到的事不许空愿,做到言行一致、讲求信用,同时还要信任朋友,疑者不交、交友不疑。
3.为人热情
热情是青年大学生敞开心扉,接纳朋友的最佳途径,因为一个关心理解他人、热情帮助他人的人总能获得别人的了解和关心,建立真挚的友谊。
4.善良
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之所以喜欢观世音,就是因为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一颗善良的心。因此,大学生对人要友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一个人更好地融人社会集体的前提。同学之间讲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他人,不强加于他人,进而有助于他人。特别是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别的同学以友善之心,行友善之举,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同学情谊将令被关爱者刻骨铭心。做一个友善的人,也是获得同学友谊的一大法宝
5.胸怀宽阔
与朋友相处还需待人宽厚、为人厚道。要多看朋友的优点和长处,少计较对方的缺点和短处。当然,宽厚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容忍与妥协,朋友之间也需要有善意的批评和争辩,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发生分歧和摩擦是常有的,对此要有宽宏的肚量,要有理智的头脑,切不可意气用事,应以友谊与理解为重。应当看到,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妥善处理,任何分歧和摩擦最终都会消除。宽容的同学,一定能赢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做一个宽容的人,是获得同学友谊的又一大法宝
6.正确对待异性友谊
异性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友谊是男女之间的纯真友情。异性友谊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发育成熟,性意识发展,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好感,产生和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在异性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异性友谊,有益于男女大学生的情感稳定与补偿,有益于行为调节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业的完成和事业的成功,也有助于通过有道德的社交活动真正自由地结识和选择爱情对象。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异性友谊不同于爱情。日本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区别友谊与爱情的五条标准。第一,支柱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第二,地位不同,友谊的地位是平等,爱情的地位是一体化。第三,体系不同,友谊是开放的,爱情是关闭的。第四,基础不同,友谊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第五,心境不同,友谊充满“充足感”,爱情则充满“欠缺感”。异性友谊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经过努力发展为爱情,二是长期保持朋友关系。那种认为异性之间只有爱情没有友谊的看法是错误的,异性之间完全可以建立和保持朋友的友谊。
大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应当遵循异性交往的原则。首先,要端正交往动机,以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为指导,发展健康文明的朋友关系。其次,要保持人际距离,异性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好分寸。再次,建立广泛的友谊圈,多参加男女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最后,异性之间交往要理智地把握好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大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成为了大学同学。大学期间的同学友谊,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美好和难忘的。但是,由于同学们个性特征各异,长期在一起学习、生活,难免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和摩擦,因此如何巩固同学友谊,并进而升华成日后事业发展中的益友,就是一项需要认真应对的现实课题。
。
经典案例1:
马克思和恩格斯
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一生最困难的时期,恩格斯为了帮助马克思及其一家免于饿死,不得不重操商业,过他讨厌的商人生活,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在曼彻斯特最初几年,他虽然没有固定的薪金,收入极微,却竭力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从1951年起,先是不定期,后来则是每月甚至每星期都有或多或少的钱寄到伦敦。恩格斯不断增强已下过的决心,不管时间多长,只要友谊和政治有必要这样做,他就忍受这种鬼商业的桎梏。
尽管恩格斯和马克思不能天天见面,但是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并未停止。分居两地给经常的思想交流带来了困难,但是频繁往来的书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保存下来的1300多封信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两位朋友在一个星期内不曾通信的情况是少有的。有时是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几乎没有一个科学领域不曾在这些书信中讨论或提及过。对马克思来说,恩格斯是他的杂项问讯处又是专业顾问和批评家。在这些书信中,两位朋友互相把自己的新想法告诉地方,共同讨论,提出疑问,进行答辩,最后是接受下来或加以否定。(谢宗范主编《近代世界著名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评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革命友谊,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辉最动人的友谊。恩格斯出于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朋友的忠贞,肯于过讨厌的商人生活,使我们懂得友谊的真谛。从青年到老年,经历了整整40年,他们情同手足,亲密无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们所取得的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共同艰苦劳动和崇高友谊的结晶。这种友谊鼓舞他们克服一切悲痛和困难去为共同的事业努力奋斗。
经典案例2
从交“哥们儿”到被逮捕法办
姚某在1991年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大学数学系。一入校,他就把结交“朋友”当成了大事,他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俗话。入大学未及半年,他便拉起了同年级三名同学到学校附近的知青饭店,摆上酒席,来了个“桃园四结义”。只要他的结义弟兄与人稍有摩擦,他便向对方大打出手。第一学年因有五门课程考试不及格被留级。但他仍然继续结交了几位所谓生死朋友。几兄弟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打架斗殴。姚某在看了从哥们儿处借来的淫秽手抄本后,接二连三地“搞对象”,先后与五名女同学发生两性关系。
姚某“交哥们儿”、搞对象总爱摆阔气,没有钱便象同学借钱,借了不还,谁也不敢再借钱给他了。不久,他便与食堂的一个临时工勾结起来,由临时工盗窃食堂饭菜票,姚某将之卖给同学,然后两人分脏,不料很快被人发现。1992年10月的一天,姚某的一个“哥们儿”让姚给他出气。姚某当即揣铁链子,又约上一个人,一同赶到那个学生所在学校,凶煞恶神般地逼那个学生当即交出100元,第二天又拿出200元。姚某这样多次讹诈,一时间,成了校内外闻名的恶棍。1993年底,冰冷的手铐锁住了他那逞凶一时的拳头,姚某终于被公安机关逮捕法办。
评析:这是一起错把“哥们儿义气”当友谊的案例。它提醒我们的大学生不要再信奉那些既害社会又害自己的那一套“哥们儿义气”,而应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去赢得真正的友谊。
第三节 摆正爱情的位置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爱情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它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弄清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爱情的本质和特征
1.恋爱概述
(1)人类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类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儿童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疏远异性期(10——11、12岁)、接近异性期(13——15、16岁)、两性初恋期(17、18——20岁)。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逊关于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青春期、成年早期(18——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期、成熟期。
(2)恋爱的概念
黄希庭等认为,“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康德认为,性冲动是具有周期性的;所谓恋爱就是我们借助了想象的力量,把它从周期性里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
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认为,“恋爱”乃是指两个人之间发生强烈且浓厚的喜爱情感,是一种情感与人际关系状态;通常是个短暂时间的心理现象。对恋爱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恋爱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性欲望
恋爱的本质是满足男女双方心理需要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恋爱的外部条件
因此,恋爱是一种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3)何谓恋爱观
人们关于恋爱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恋爱观。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又不是人生的全部。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特征,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2.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不同的爱情观。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生课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描写爱情的,我国的《诗经》、希腊的史诗、罗马的神话甚至基督教的《圣经》,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所有这些对爱情的理解,离科学地揭示爱情的本质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唯心主义者常常把爱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分开。柏拉图式的爱,即精神恋爱。柏拉图赞美精神的爱,鄙视世俗的爱欲,把人们引向抽象的爱情,片面强调爱的因素。泛性论者用性本能来定义爱情。象弗洛伊德、叔本华等,只强调性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3.爱情的特征
作为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爱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爱情是一种复杂、圣洁、崇高的感情活动,她是由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弦,彼此互相倾慕,情投意合。真正的爱情是不可强求的,只能以当事人双方的互爱为前提,当事人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在爱情发展中,男女双方必须始终处于平等互爱的地位。单恋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它却不是互爱意义上的爱情,它只能从内部消耗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造成心灵创伤,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两颗心相撞发出的共鸣,男女一旦相爱,就会要求相互忠贞,并且排斥任何第三者亲近双方中的一方。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很形象地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爱情是一棵苍松而不是一枝昙花,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整个恋爱过程之中,而且延续到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的不断深化、充实和提高上,恰如莎士比亚所说: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事实上,爱情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基础。真正的爱情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减弱,但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爱情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
第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爱情虽然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私情,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爱情的内涵、本质以及追求爱情的方式,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爱情的道德性是指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4.爱情的发展过程
尽管有多种多样的个人恋爱方式,但就爱情萌发的心理条件来讲,真挚的爱情往往经历了一个由好感到钟情,由友谊到爱情的发展过程。
由好感到钟情,是恋爱过程中的两个心理阶段。异性间的相互吸引,最初表现为一种好感。好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相悦感情,它表现为心理上的适应和内心活动的契合。好感和钟情的区别在于:一是好感只是一种评价,并未参与感情互换的要求;二是好感是一般性的人际感情,是对某些不完全特征的评价,而没有对总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好感是亲密关系的感受,而钟情是“没有人能代替的惟一的”形象。判断一个青年人对某个异性的好感是否已发展成钟情,以下几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有没有捉摸不透的想要接近对方的冲动;第二,是不是拼命地想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能引起对方的注意;第三,是否在与对方接触时表现出一种激动、慌乱和行为上的不自然;第四,对方的人格是否已在自己的心灵中产生增值。
爱情又总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对恋爱期的青年人来说,异性友谊是爱情的基石。从异性友谊中寻求爱情,是一条普遍的健康的爱情之路。异性友谊达到一定的程度,爱情就接踵而至。但异性友谊和爱情又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青年大学生务必要能分辨出友谊和爱情,切莫误把友谊当爱情,以免引出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烦恼。
二、大学生与爱情
1.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们常说,人生有两大课题:事业和爱情。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爱情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娱、生活上的充实。但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事业。事业重于爱情,事业高于爱情。如果把位置颠倒了,将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爱情看作是人生惟一的追求,那么爱情就会抑制事业的发展,而失去事业基础的爱情就结不出人生的硕果。我们常说“饮食男女”朴素地道出了事业与爱情的关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体现了把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的高尚道德境界。人生需要爱情,但人生绝非只有爱情;只有与共同的事业、理想联结在一起的爱情,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选择恋爱的最佳时机
人才的成长过程一般分为学习准备期、创造活动期、事业成功期等阶段。大学阶段属于学习准备的最后阶段,是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奋斗成才的黄金时期。一生的事业在这里奠基,成才的希望在这里播种,这一时期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生成就的有无和大小。历史上许多大器早成的人,大多是在大学阶段培养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成就。正因为这样,一切有识之士都主张把学业追求作为大学阶段的第一任务。因此,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把本应用于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抛洒在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中,那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人的成熟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身体的长成,以个体生理成熟特别是性成熟为标志;二是心理发展完善,以个性的成熟稳定主要是自我意识的完善为标志;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角色以及所负担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这三个条件达到成熟水平,则形成完整的人格。在这里,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是社会化的基础,同人生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当然,爱情与学业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渴求爱情的愿望是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反应。但需明白,渴望爱情未必就是懂得爱情,未必就能够把握得住爱情。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地选择恋爱的时机就显得十分地重要。把握好恋爱的最佳时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在生理发育成熟的同时,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观察力尚不深刻,性格尚未定型,情绪起伏不定,情感的理智控制力较差,易偏激冲动。生理的成熟,萌发了求爱的欲望;心理上的不成熟,又使得大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爱情,于是,往往出现需要爱情又不一定懂得善待爱情的现象。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再进入爱情生活。
第二,要待到人生观相对稳定时。人生的轨迹往往由人生观主宰,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人生、幸福、爱情等的理解与认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趋于稳定而又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乏明确的认识,对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恋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准备。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爱情对象。
第三,要待到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缺乏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因而对爱情尚缺乏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考虑问题往往脱离实际,与人交往多倾向于感情作用,所以很难对恋爱对象做出谨慎的选择和判断。社会阅历少,就有一个逐步学习、锻炼的过程,在此之前贸然走进爱情生活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四,要待到经济相对独立时。在现实生活中,恋爱的过程绝不是理念式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大多数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常使早早坠人爱河的同学增加了经济开销,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种经济负担往往又转嫁给含辛茹苦的父母双亲。所以大学生在步人爱情生活之前,有必要对此有足够的考虑。有的大学生为了谈恋爱,进行诈骗、盗窃而走上犯罪道路,断送了美好的前途。大学生谈恋爱时,经济上还是分开的好,避免增加经济和心理负担。
当然,何时恋爱是最合理的,并没有惟一的标准,这与每个人的心理成熟度、理想抱负、择友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因而是因人而异的。综合各种经验来看,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恋爱时间以稍晚为宜。调查显示,目前南京高校学生校园恋爱最终走向婚姻的比例大约为8%。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所谓恋爱观是指人们对爱情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人生观在爱情方面的体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恋爱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是恋爱观的准备阶段,一般从中学时代开始。
第二阶段是恋爱观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一般从大学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恋爱观的完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一般要延续到大学毕业或走上工作岗位。
(二)爱情与学业
对大学生采说,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有的基本观点是,要分清主次,遵循以学业追求为主的原则,树立“学业第一,其余第二”的观点,合理安排,营造能够促进学业腾飞的美好爱情生活
1.大学生恋爱的特征
恋爱的浪漫色彩浓厚;恋爱的自主性较强;恋爱的盲目性较大;恋爱公开性突出;恋爱的情感随意性较强。
2.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分析
恋爱在人生中地位的认识
多元化的恋爱动机
重内在素质轻外在条件的择偶标准
自主的择偶方式
3.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对大学生学习和事业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恋爱关系处理得当,恋爱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恋爱关系处理不当,恋爱使人过度分散精力、情绪不稳、烦恼不安、成绩滑坡。应当看到,恋爱对大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似乎直接与恋爱本身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恋爱者自身的品质、修养和思想意识水平。一般说来,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爱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感、责任感,从而加速成熟;而庸俗的爱情则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把爱情建立在共同奋斗的事业基础上,才能使爱情成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4.树立学业第一、其余第二的观点,追求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爱情。
5.择偶标准
法定条件;同源择偶(家庭背景相似、价值观相似);性格、心理相熔;年龄相当;性别认同;血型等
爱情与道德
爱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伦关系,与道德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体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私自利毫不相干的高尚情操,是由理智支配的细腻的感情组成的精神活动。爱情需要道德的指导,爱情道德是健康向上的爱情生活的保证,爱情道德的核心就是要求恋爱的当事人对恋人、对社会负责,实现爱情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1.爱情需要道德的指导
首先,道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择偶观。
恋爱实际上是一个在相互了解和帮助的基础上选择生活伴侣的过程,择偶的标准直接影响着今后爱情生活的质量。外在的美是年轻的大学生们所钟爱的,但它毕竟是表面的、肤浅的、易变的。只有内在修养的美、品德的美,才是深刻的、持久的。以道德来指导择偶,看重对方的品德、修养、志向,才能真正寻找到志同道合、心灵默契、情感共鸣的爱情。
其次,道德有助于人们恰当地表达和接受爱情。
表达和接受爱情是恋爱的前奏,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和接受爱情,不仅直接关系到求偶的成功与失败,而且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自我形象。在表达和接受爱情的过程中,注意举止文明、行为大方、诚恳坦率、尊重对方,才能使爱情显示出她应有的圣洁、庄重、文明和高雅。
最后,道德有助于在理智的准则下发展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以理智控制感情既是恋爱中的男女必须自觉遵守的自律准则,也是避免爱情悲剧的关键。热恋中的大学生情侣,当性爱的激情达到火热的境地时,极易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产生感情冲动而发生越轨行为,从而给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道德的力量能够使当事人产生对自己、对恋人的高度责任感,用理智战胜情绪冲动,自制有方,应对得当,获得事业与爱情的相互促进,率真又不失理智地发展爱情关系。
2.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的特点
大学生对恋爱行为的影响、婚前性行为等方面调查。在大学生恋爱道德上的矛盾和冲突(私生活的自主性和社会干预约束的矛盾;恋爱情感的浪漫色彩与道德行为的适度性矛盾;爱情上的“给予”与“索取”的矛盾。例子:女生要求男生接送。)
3.爱情的基本道德要求
对青年大学生来说,爱情道德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应当为恋人的学业承担责任。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如果不抢在“春天”及时耕耘,到“秋天”必然收获无几。有的同学一谈恋爱就感情沸腾、形影不离、远离集体生活,不仅会导致学校的批评、家长的指责,而且也势必会影响到学业。强调谈恋爱要对恋人负起道德责任,一个最为直接的责任就是要对恋人的学业负责。恋爱的双方不仅要在情感上互相依恋,而且应当在学业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营造出能够促进学业腾飞的美好爱情生活。
第二,应当理解恋人的向往和追求。对恋人高尚的向往和追求应当给予理解,在行动上要予以支持,甚至为了更久远、更深沉的爱有时要牺牲暂时的缠绵之情。居里夫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科学事业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达到了比翼齐飞的人生境界。
第三,应当注意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大学生一旦进入恋爱状态,由于爱情的强烈和专一,很容易结成关系特别密切的“两人世界”。但是,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握“两人世界”与周围集体生活的“大世界”的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开放的人际环境,思想的修养、情操的升华、道德的养成,只有在大的集体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能实现。所以在处于恋爱状态时,切忌把自己的“两人世界”与周围的“大世界”分离开来,只有在与恋爱对象亲密接触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周围同学的接触,融人集体之中,才能既使恋爱关系得到健康发展,又有利于自身全面进步。
第四,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恋爱是男女双方培植爱情的过程,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保障。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分离爱情与婚姻的做法也是极不负责任的。遵守恋爱中的性道德。谈恋爱必然涉及到性的问题,大学生不要在婚前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生纠纷时没有介入性的因素,使问题简单化。还有大学生发生两性关系甚至同居不符合我国传统的道德风尚和学校纪律的要求,必然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加上随之而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会使双方都因此而焦虑、恐惧不安,导致双方相互责怪、埋怨,使感情发生破裂。特别是当发生性关系后男方感情改变,更会引起悲剧性的后果。
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强调婚姻以爱情为主,婚姻自由,男女婚前爱情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更难以截然控制。但对于尚无经济基础、心理尚未健全、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为一时的性爱而冒诸多的风险是很不理智的。英国哲学家、文学家罗素曾说过“------但一个同未婚女子发生性交的人不会招致任何犯罪,只是降低了这位未婚女子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
第五,正确对待爱情挫折。恋爱并不都是一次成功的,恋爱时期双方都有进行考察和选择的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在恋爱的过程中,当恋爱的某一方做出中断爱情的决定,另一方往往会感到爱情挫折的极大痛苦。应当说,失恋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一旦失恋,就要特别注意保持高尚的道德自律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要力争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决不可以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报复对方,或者无休止地纠缠对方。善于以失恋的挫折作为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的人,就是生活的强者。古往今来,无数杰出人才,都曾经历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恋的痛苦,但他们并未因感情的波折而沉沦,而是勇敢地迎接痛苦的考验,他们最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与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灵是紧密相关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事业的成功,往往会引发更加绚丽的新的爱情之花。
学习恋爱的艺术。了解“性差心理”;注意“首因效应”(吸引与爱情);保持适当的近体度;暂时的离别;妙用逆反心理;恰当地“自我暴露”;正确处理争议问题。
(四)批判、抵制几种错误的恋爱观
几种错误的恋爱观具体表现有:从众、攀比、爱情至上、寻求感情寄托、“只求曾经拥有”等。产生这些错误的恋爱观的原因有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健康成长。
典型案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出身名门望族。1923年她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了鲁迅的学生。1924年冬许广平因参加驱逐校长杨荫榆的斗争,被污为“害群之马”而遭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对此许广平坚持斗争,并得到鲁迅热情支持。此后,许广平不断地用拜访和写信的方式向鲁迅求教,鲁迅也给予热情而诚恳的答复和帮助。他们之间频繁通信,在信中,鲁迅戏称许广平为“害马”。
“害马”闯进了鲁迅的生活,给他带来了青春的热力和女性的柔情。她向他请教,和他倾谈,切磋着学问、写作和战斗的策略、方法,还帮助他抄写稿子,流着眼泪劝他爱惜身体,担心地询问他褥子底下两把匕首的用途,而且实行了“缴械”。许广平的劝喻,其词恳切,其心坦诚。鲁迅笑了:“你真是个傻孩子!”“刀是防外来不测的,哪里是要自杀。”和许广平的交往,给鲁迅带来了感情上的慰藉,精神撒谎能够的平衡,使他那强自抑制而沉睡了的爱情苏醒了。但“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爱情苏醒了,固然有欢娱,同样也有苦痛。这里有内在的与外在的、家庭的与社会的、新道德的与旧道德的种种矛盾、种种障碍。但最使鲁迅踌躇、不安的,还是许广平的青春年华和幸福,他们相差17岁,一方已婚,一方未婚。所以鲁迅一直有这样的自知和自省:“那个人不是太为我牺牲了吗?”他考虑的,首先不是自己,依然是女方,是她的青春和幸福。
鲁迅和许广平,从年龄上说是两辈人,但从经历说,又差不多是同代人。在婚姻问题上,他们曾受过封建婚姻的桎梏。在个人经历上,五四运动既唤醒了许广平的民主觉悟,也成了鲁迅参加新的民主斗争的开端。他们在女师大相遇,在反封建的学潮中相知,在相互支持的战斗中培养着师生之谊、男女之情。共同的命运和斗争的经历、目标,是他们结合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许广平曾说到,对于鲁迅,我同情他“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而拼命写作,于寂寞中度过一生的境遇;而又自觉我比他年纪轻些,有幸运解除婚姻的痛苦。因我之幸运,更觉他的遭遇不幸而同情起来。这也许是我们根本思想——反抗旧社会——一致的缘故,才能结合起来。
据许广平生前告诉准备在银幕上扮演她的形象的于蓝同志说,她与鲁迅确定爱情关系是在1925年10月。同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同行者》,热情地表示她要与他同行,这是他们的定情书。定情意味着战斗,与伪善者战斗,与旧观念战斗,许广平甚至不惜同自己的名门望族决裂。在另一篇散文《风子是我的爱……》中,许广平描绘他们定情的实况和心思:“风子(象征鲁迅)是我的爱,于是,我起始握着风子的手。奇怪,风子同时也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并且我脉搏的跳荡,也正和风子呼呼的声音相对,它首先向我说,‘你战胜了’!……既然承认我战胜了!甘于做我的俘虏了!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这里把他们明确恋爱关系的情景描绘得十分具体、动人,既是诗意的表现,也有历史的内涵,“藐小的我”战胜了,“伟大的风子”竟成了“俘虏”,“合法”与否,不在考虑之列。这不是信笔的虚构,而是生活的写真。
他们两人,一个是爱情的来潮,以青年人特有的热烈与大胆,有如脱缰骏马,欢腾跳跃;一个是爱情的苏醒,带着中年人久经磨练的冷静与忧思,“寻求那逝区的悲凉飘渺的青春”,当“爱的翔舞”降临时,他也报之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真心实意地写着一封一封回信,但内心总还是罩着淡淡的哀愁。为了让生命之树常青,爱情之花常开,鲁迅和许广平一起到南方去,好让“明月”来彻底驱散他生活中寂寞的阴云。
后来,许广平彻底否定鲁迅的想法,坚定地拉着老师兼恋人的手,冲破人、我设置的桎梏和障碍,勇敢地去开辟前进的道路。这给鲁迅以极大的鼓舞和安慰。鲁迅也明白地宣称:“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互相慰勉,鼓励,共携手地共走人生新的征途,这就是他们当时的抉择和心境!(摘自林志浩:《鲁迅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67——303页)
评析:爱情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能激发人的斗志与毅力,激发人的创造热情,激发出个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练,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典型案例2
在执着追求事业的过程中赢得爱情
某工学院起重机专业的小张,在临毕业那年,她的同班同学又是同乡的小沈,开始向她表露了爱慕之心,其恳切之情与日俱增。小张虽对小沈的学业和为人都较钦佩,但又感到还不完全是自己“理想”中的“他”,因而也就控制着与小沈之间感情的发展。
情况在毕业前一个月发生了变化。当时新疆某部队来人,要在起重机专业挑选一名最优秀的毕业生,参军搞国防科研。根据个方面考察,小沈是比较合适的。当系领导和部队同志找小沈谈话追求本人志愿时,小沈果断表示,接受挑选,服从分配,愿去新疆。小张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找做学生工作的庄老师怎么办?她对小沈实际是已有感情,眼看就将从此分手,顿觉格外珍贵,长久控制在心底的情感,因小沈的这一果断行动,反被激涌心头。小张悄悄表示,如有可能她也愿意参军去新疆,只是先不要让小沈知道她的真情。后经部队来人商量此事,因部队条件不能接受女同志而未成。这样,毕业分配时,小张分到安徽工厂,小沈去了新疆部队。
毕业三个月后,小张在来信中诉说她的矛盾与苦恼:家中父母得知小沈已去新疆,坚决不同意她再同小沈发展感情,并急于就近为她介绍男朋友,而小沈又频频来信情意绵绵。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办?她给庄老师来信中写道:“庄老师,您替我做主吧!”。庄老师给小张回了一封长信,鼓励她勇敢按自己心中所想的去做。并告诉她要能理解做父母的心情,他们主要是怕女儿将来去新疆生活受苦。但只要她自己感到能和小沈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在艰苦也是幸福的,那么,父母也会同意的。小张把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见女儿同小沈的感情已深,也就同意了。
一年后,小沈根据国防科研的需要考取了某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结构力学问题。1982年,小张与小沈在大连结婚。同年,小沈在通过硕士学位答辩后,又考取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进而研究损伤力学问题。1985年。他作为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个博士生,毕业于长沙,并被留校任教。
评析:从小张与小沈感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爱情是在执著追求事业的过程中赢得的。他俩很好地处理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他们坚持学业第一,爱情第二。追求事业,珍惜爱情的理念,值得大学生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