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 虎业勤 教学目的: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掌握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健康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课外4学时。 教学过程: 前言: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换的过程中,生活在全球化趋向日益强烈、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迅猛、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先进与落后的碰撞、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矛盾,感受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面对自主择业分配制度,心理负荷越来越重;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在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甚至自残、自杀、违法犯罪的事例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在变革大潮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高等人才,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便成了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一、健康的内涵和具体标准 (一)健康的内涵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什么是健康?“身体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盛行多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健康不在局限于心理机能正常、躯体无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从而确认了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形成了健康是生理健康于心理健康辩证统一的观念。 (二)健康的具体标准 为了加强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健康的10条具体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从这10条健康标志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严格地说,没有一种病纯粹是身体上的,也没有一种病纯粹是心理上的。因此,我们在考虑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身心两个方面的反应。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程度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精力旺盛的地学习和工作,保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程度 1、常态。个体在一般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在正常状态之中。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健康; 2、不平衡状态,简称偏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焦虑、恐惧、压抑、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一旦个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会首先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无效,就得借助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问题。 3、不健康状态,简称变态。它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精神病等。这时必须到医疗部门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疾病。 三、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用较大。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其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处在过度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就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研究发现,凡优秀的大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特征,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主自律的精神、创新进取的意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较高的社会理想等。 可见,增进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具体地说,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业的完成,而学业的不佳又反过来引起新的心理问题或者加剧原有不良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影响学业,形成恶性循环。对那些因学习成绩差而退学、留级、补考的学生调查发现,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常常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因为恋爱,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引起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精神疲惫,缺乏学习动力等;同时,我们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研究也可以发现,这些优秀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充满自信,学习刻苦努力,能够及时排除与学习无关因素的干扰,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从而取得了学业上的进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成败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2、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科学向综合、交叉、横向发展的特点;同时,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体现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结合,专业化与多能化的结合。现代人才的知识结构,既要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要完善知识结构,有赖于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动机、意志等心理健康因素作支撑。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将导致对周围世界缺乏兴趣,对新知识持抗拒态度,不愿意吸收新的知识,并且习惯于用对待旧知识领域的态度去对待新知识,从而阻碍了新知识的吸纳,这样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他们精力充沛,学习效果良好,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把大量精力用于学习课外书籍,或者读副修专业,从而在大学毕业时具有比一般大学生更丰富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以后的就业和成才过程中他们会占明显优势 3、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完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从科学角度讲,影响思维的因素可以分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等有直接影响。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突出的人格特征表现为紧张困扰,心神不宁、情绪波动大、缺乏稳定性,为人处事不成熟。因此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进而干扰了正常情况下的冷静思考:处理问题通常是优柔寡断,而最后做出的决定常常凭一时冲动。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情绪稳定,面对客观现实冷静沉着,能够很好的发挥比较、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看,心理不健康者通常表现出认知障碍,从而限制了对事物的科学和全面认识 4、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挥。创造性是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能力的形成需要强有力的心理健康素质基础。首先,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形成创造能力必须克服自卑、保守、害怕失败等不良心理,保持敢于进取,不怕失败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不健康者通常对创造新事物、产生新观念具有畏惧心理和排斥作用,他们为了求稳妥,常常以习惯的行为方式对待外界事物,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创新。其次,创造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付出比其他活动更大的努力。因此,坚强的意志力(包括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是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心理不健康者常常注意力不能坚持长久,易受暗示,对外界的诱惑抑制力较弱,果断性较差,由此,必然影响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心理健康者通常具有坚强的意志,行为目标明确,能够在创造目标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第三,心理健康者常常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对创造性思维起激发和推动作用。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往往会使人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醉的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即使十分疲劳和辛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尽管困难重重也不灰心丧气,能够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兴趣能够培养和增强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够强烈地吸引人去不断开拓和创造。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5、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成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居功不委过,密切和群众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名誉得失。这样,就容易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重用,从而成为高规格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他们无不经历艰难险阻,承受无数心理挫折。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尝试了一万种材料,才发现可以发光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4年,经过5677次的结晶实验,才成功提取了微量的镭。要成为一流的优秀人才,不能不经受失败的考验,不能承受心理挫折,显然是不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才能够在成才的过程中经受住各种诱惑的干扰,承受各种挫折的考验,取得优异的成绩。另外,现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社会。优秀人才不仅要敢于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发挥才干,同时,也要友好地对待竞争对手,要能够和善于与他人合作。再获诺贝尔奖的成果中,合作成果越来越多,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团体合作的结晶。因此,现代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成绩。才能妥善处理好与合作者的关系,以促进团体取得更大的成绩,反之,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几度他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就难以与人友好合作,结果只能是孤家寡人,最终难以成为社会的栋梁。 6、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和恶性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大学生随时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心理应激,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人们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心理承受水平,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病症的起因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溃疡、某些肿瘤疾病等等。诸如情绪不稳定,易大喜大怒,过于争强好胜,长时间的焦虑不安,不易满足等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人有效地抵御各种不良的诱因的作用,矫正不良的心理反应,有效地预防心身病症的发生;近年在发生的恶性事故中,有许多与当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很容易产生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出现严重越轨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此外,大学生的心里不健康还会导致身体疾病的产生,进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7、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的。一个人在心理健康上多一份弱点,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多一份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份成就和贡献。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其一,要能够适应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包括适应自然环境 (如季节、气候的变化等)相适应社会环境 (如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能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等。 其二,心理活动要达到良好的功能状态。心理状态是指认识、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程序加工过程中所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例如,认识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思维活动中的灵感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等,都是典型的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在“人逢喜事精神爽”的良好心理状态下,这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意志坚强……表现为心理功能上的振奋状态;反之,人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时,注意力涣散,感知迟钝或刻板,情绪压抑或忧郁,做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虎头蛇尾。总之,心理健康者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处于积极的或者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要能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承担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适应大学里的各种人际交往,适应大学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太差,或者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适应异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等而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此外,当代大学生还应当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要能够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使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动等都能够与社会协调一致。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人才的要求,而这种人到了大学四年级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应具有正常的智力,协调的情绪,健全的意志 由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正常的智力(智商中等以上,是大学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同时,他们还注重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捕捉学习灵感、完善学习技巧、注重智力保健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应当是情绪协调的人。他们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境积极,快乐有度、悲伤有制;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即使遭到挫折与失败,也能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而不做情绪的奴隶。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所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必须是意志健全的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自直前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契而不舍的追求等;同时,逐渐克服优柔寡断、见异思迁、草率、任性、怯懦等不良意志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方面彼此协调,并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3、在个性方面应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个性可分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等三个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应当是协调、完整、统一的:他们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以之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愿望、理想等统一起来。他们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自己的优良性格。他们的自我意识恰当而清晰,能够正确地认识、了解和悦纳自已,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以及短处和缺点等都有恰如其分的认识,并有意识地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对于自己的一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如身材矮小、长相丑陋、肤色不美等,也能够接纳自己。有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么自我评价过高、极端自负,要么不能悦纳自己甚至彻底否定自己、极端自卑,而导致心理障碍。总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是具有统一人格的人。那些具有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或者产生人格分裂的大学生,例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前说人话、在鬼前说鬼话,或者极度脆弱、孤僻、与他人或社会格格不入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应当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应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如果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者经常耍小孩脾气,喜怒无常,对任何事情都拿不出自己的主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应当接纳自己的性别,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性别特征得到发展和表现。例如,男生应培养自己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责任感等性别特征;女生应发展自己的温柔、善良、细心等性别特征。有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性别,总想把自己装扮成异性,这实质上是一种性变态,即易性癖。 5、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合作共事 我们知道,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与人交往和共同生活是全人类的共有现象;合群、交往和沟通是人的工常心理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与人合作的人。当今社会,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职业流动性的增大,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等,都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尤为重要。社交能力应当是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乐于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沟通技巧,能够具有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性格特征。而那些极端虚伪、自私、孤僻、冷漠,或者怨恨、敌视、欺侮同学和朋友的人,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经常发生冲突,或者害怕与人交往,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6、具有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任人唯能、任人唯贤、优胜劣汰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大趋势;可以说,整个人才市场就是一个竞争市场。大学生要有危机感、要具有生存意识。只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生存。那种疾贤妒能、不愿冒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当然,在竞争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和挫折,这就需要理智地分析受挫原因,通过自我调节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及时地排解心理矛盾,使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健康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某种原因而暂时出现心理异常,例如,焦虑、烦躁、多疑、精神空虚等,不能视为心理不健康,更不能视为有心理障碍或变态;而只有那些比较稳定和经常性的异常情况才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因此,心理健康与否,要看不良心理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而定。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们在心理上也和常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当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引起大大小小的心理冲突。当挫折与冲突。当挫折与冲突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等心理异常的产生。 一、心理异常的含义 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当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适应客观环境而使他人难以理解,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不能保持协调、统一而失去良好的社会功能,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使他人难以捉摸时,这被视为心理异常。心理异常不仅指各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神经症、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神经病等)以及心理障碍与心身疾病(失眠病、精神性厌食症、偏头痛、哮喘等),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区别于其他类型心理异常的标志: 第一,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性。一般心理问题只出现在特定情景中,在其他情景中则不会出现;而且即使特定情景屡屡出现,也不会由于逐渐适应而有所缓解。如大学生考试情景中的心悸、手颤抖、冒冷汗等过度紧张反应,只对“考试情景”“情有独钟”,在其他情景中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即使考试情景反复出现,对考试具有过度紧张反应的学生,也不会逐渐适应而缓解,甚至个别学生还会愈演愈烈,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甚至昏厥等使人难以理解的剧烈反应。 第二,一般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一般心理问题既不会经常出现也不会持续出现,只在为数不多的特定情景下才会发生没,而在其他的情景中则不会出现类似心理问题。如对考试具有过度紧张反应的学生在其他非考试情景中都表现正常,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一般心理问题也不稳定,大部分一般心理问题都会自行缓解甚至执行矫正;只有少数一般心理问题经过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如对考试其情景的过度紧张反应可通过心理自我调整而逐渐缓解、消失,或者久而久之演变为考试恐惧症。 第三,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因精神活动损害俄日伴随的诸如智力迟滞、情感淡漠、病态幻觉、妄想以及各种程度的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等病理变化现象。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分析 大学生属于基本健康的群体,其心理异常大多为一般心理问题。 1、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1)情绪困扰 繁重学习、激烈竞争等压力,使大学生的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况;20岁左右的年华是大学生的情绪正处于 “疾风怒涛”时期。因此,大学生易于陷入抑郁、期待性焦虑、狂热等情绪的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悲观失望、消沉愁闷、精神萎靡、孤独寡言、动作迟缓、思想呆滞、兴趣丧失,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生理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有寻求自杀或自我惩罚行为。人人都曾遭受过抑郁的烦恼,但大多数人能迅速地化解、排除抑郁的干扰;只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发展为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曾遭遇意外打击、长期努力得不到回报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况。 期待性焦虑是指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时刻等待不兴的到来所表现的消极情绪。期待性焦虑通常发生在以往屡遭挫折的活动进行前夕,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由于主观上有一种威胁感,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紧张焦虑的反应。期待性焦虑与正常的焦虑不同。正常焦虑人皆有之,使重视某个事件或某项活动的必然反应,其能随着焦虑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逐渐适应。期待性焦虑是对屡遭失败的特定活动“后怕”的过度反应 ,不仅对这些活动难以适应,而且还会出现焦虑反应愈演愈烈的倾向。期待性焦虑与作为心理疾病症也不同。焦虑症尽管也出现期待性焦虑,但毫无原因,只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大祸临头感,并且仅发生在对自己有威胁,以往由很少有成功经验的特定活动前夕。大学生期待性焦虑通常表现在考试和人际交往上。例如考试屡屡受挫的大学生,一旦进入考试复习阶段,就会焦躁不安,时时处于恐惧之中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迎考复习。但考试过后时过境迁,不管考试成绩如何,期待性焦虑也会烟消云散。考试期待性焦虑是由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 不自信等因素造成的,女生比男生更焦虑。人际交往期待性焦虑与缺乏自信、交往技能差(自认为差)、自尊心过强密切相关。 狂热是对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盲目的,过度的,不和情理的热情的情绪缺陷.狂热一般在迷恋,倾慕、感染和冲动的情况下发生。沉湎电脑游戏等是迷恋而不能自拔的结果;狂幕歌星等是难以自制的结果;盲信名人是受到名人业绩,品格、气质等感染而不加分析的结果;过火举动则是过于冲动而不听劝告、不顾后果而不能自制的结果。狂热与热情不同。热情比较稳定、持久、广泛、深厚和合乎情理,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狂热则显得短暂、狭窄、浅显和违背情理,是一种消极的缺乏理智的情绪缺陷。 (2)学习困扰 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多数大学生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顺利地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受着厌学、分神等的学习困扰,以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厌学是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信心不足,对学习生活厌倦,敷衍应付日常学习任务。厌学与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喜欢所学专业、成就动机低等密切相关。 分神是指心理活动能够有选择地指向一定事物但却难以稳定地集中于该事物的注意失调.即注意力难以集中,外界少有刺激,注意力就分散了,也无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分神通常发生在对自己有特定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活动中,在一般活动尤其是感兴趣的活动中则很少发生.例如在考试场合,有分神心理问题的学生,尽管其心理活动指向考卷,但是却常常心猿意马,看错题或者答漏题,甚至眼注视着某道题,心理却不由自主的想看另道题,严重时还会不由自主的对着试卷发呆,半天才回过神来.分神与一般的注意分散不同。注意分散通常由内外干扰造成的,在任何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属正常心理现象。分神只出现在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特定活动中,属心理失调现象。分神与注意衰退也不同。注意衰退是注意兴奋性在指向性和集中性上全面减弱的表现,也是注意全方位迟钝缓慢。分神的注意兴奋性减弱是局部的,仅表现在集中性上,有明显的活动针对性。 (3)人际交往不适 人际交往是个体基本的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活动都是在于他人交往中实现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不适,常见的有冷漠、妒忌、敌对、单相思心理。 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一般表现在其所属的不和谐群体或完全陌生的群体。在这些群体中常常显示出漠不关心,冷眼视之,即不与人思想交流也不多关闲事,但在关怀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中,则依然开朗,热情、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冷漠与情感淡漠不同。情感淡漠是情感的缺乏,内心体验的缺失,即使对足以引起大喜大悲的刺激也无动于衷。冷漠则是情感反应有选择的自我抑制,是对受伤害情景有限度弥散的消极反应。 妒忌是指面对才能、名誉、机遇、或条件比自己好的人暗坏怨恨的消极心理倾向。在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同学的优异成绩、某些才能的妒忌;对同学在班级、学校的地位、受奖不服;对一些同学优越的家同经济条件从羡慕转到忌恨,等等。这种心理是狭隘的,会封闭自己的,阻碍于他人的交流,影响自身的进步。严重的会心理变态,做出越轨的事情。 敌对是指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敌对通常是指在以下情景中表现出来的:当他人轻视、指责、和伤害自己时,不管是否自己主观上的错觉,都会怒目相对、冷漠仇视;动辄非难。敌对虽是攻击行为的潜在状态,但与攻击不完全相同,攻击是对他人的有意侵犯和破坏行为,从言语上的谩骂到行为上的暴力,都属于功击的范畴;敌视则是一种敌视、对抗的情绪状态,一般仅限于攻击欲望而不转化为攻击行为,尽管敌对有时也有非难举动,但是非难只是设置障碍,不具有攻击的进攻性和侵犯性。 单相思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单相思是一种单向的、藏在心底深处的热烈甚至狂热的感情寄托。这种感情不轻易对人讲,也不敢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来。但轻者整日神魂颠倒,胡思乱想,在暗中纠缠不休,既损害自己身心健康又干扰别人正常生活。重者会因爱变仇而违法乱纪,或因感情绝望而轻生。单相思在日常生活中多表现为自作多情和旧情难忘。两者虽都为情所困,但有很大的区别。自作多情是在同异性正常交往中把对方的好感、热情和礼貌误认为是表示爱情而陷入单一的爱恋。旧情难忘则是失恋后久久不忘旧情,而沉湎于对对方的思念而在感情上难以自拔 三、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调节 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变化人格,是指偏离常态的人格。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数量。 (1)人格障碍的一般特征: A.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与人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如偏执怀疑、自我爱恋、被动性、侵犯等。 B.把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把社会和外界对自己不利的条件都看作是不应该的,对自己的缺点却无所觉察,也不改正。 C.自我中心,认为自己对别人不负任何责任,对不道德的行为没有罪恶感,对伤害别人的行为不后悔,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执意偏袒与辩护。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不能设身处地体谅他人。 D.在任何环境是都表现出猜疑、仇视和偏颇的看法,难以改变病态观念。 E.缺乏自知。当行为后果伤害他人时,自己却泰然自若毫无感觉。 F.一般意识清醒,无智力障碍。 G.幼年开始,一旦形成改变难度大。 一般认为紊乱不定的心理特征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是各类人格障碍的突出特征。 (2)人格障碍类型 根据人格的特质理论,可将人格障碍分为11种类型。 A.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极度的感觉过敏,思想、行动固执死板,坚持毫无根据的怀疑。对别人特别嫉妒,而又非常羡慕。对自己过分关心,且无端夸张自己的重要性。把由于自己的错误或不慎产生后果归咎于他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意愿,认为别人存心不良。这种性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友好相处。别人只能对他敬而远之。 B.孤僻型人格障碍 行为怪癖而偏执,为人孤独而隐退。对人对事缺乏起码的温和与柔肠。明显的社会化障碍,几乎没有朋友、没有社会往来,对别人的批评或鼓励毫无感觉。强烈的我向性思维,但一般还能认知现实;繁多的白日梦幻想,但一般与实际不脱节。他们在表达攻击和仇恨上显得无力;在面对紧张和遇到灾难时,又是超然的、满不在乎的。 C.分裂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观念、思考、知觉、言行和行为多有各种奇异的表现。他们的观念离奇,具有魔术式思考,众多的迷信禁忌,玄幻的想象,荒唐的推理,意料不到的异端层出不穷。由于这些特点,他们有时会被人看作为现世“奇人”。 D.戏剧化型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这种人具有浓厚的强烈的情绪反应,行为特点是自吹自擂、装腔作势。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爱虚荣,喜欢有兴奋的事情发生,常把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加以夸张,从而加深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善变、爱挑逗。要求于人多,内心真情少。自我中心,依赖性大,常需别人的保证与支持。有时也善于玩弄或威胁他人。 E.自恋型人格障碍 过分的自我关心、自我中心和自夸自尊。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才学、有美貌。期待别人的欣赏,总希望有人特别对待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以极端的眼光看人,不是说得很好,就是一无是处。很难理解别人的苦处和难处。 F.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又称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主要特征是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妨碍公众,不负责任。经常违法乱纪。行动冲动,缺乏羞耻心和自罪感。犯错误后,没有后悔之感觉,也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常把一些责任归罪他人。 G.边缘型人格障碍 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变更和行为不稳定为主要特点。他们的挫折阈限很低,时而生气、大发脾气,或郁闷而感到空虚;时而又恢复正常。他们常常做出一些冲动性的、无法预料的破坏行为,如偷窃、赌博、施行暴力、乱花钱等。他们的不少行为犹如精神病急性发作状态,边缘型名称也由此而来。 H.回避型人格障碍 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应付。想与人来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亲近。与分裂人格障碍不同:他们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被迫应用众多的心理防御机制。 I.依赖型人格障碍 极度的依赖他人。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自觉难以独立,不时地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们不果断,也缺乏判断力,总是依靠别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 J.强迫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征是强烈的自制心和自我束缚。他们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特别死板,缺乏任何灵活性。过多的清规戒律,极度的墨守成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怕犯错误。他们还要求别人根据他的思想方式和习惯行事,妨碍他人的自由。 K.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不与人合作。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和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和阻挠。他们的蔑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理上又很依赖权威。 以上人格障碍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孤僻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第二类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戏剧化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第三类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3)人格障碍的矫正 人格障碍的矫正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格障碍者,在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可能的限度内,在人格障碍的矫正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人格障碍自我矫正的方法 A.反向观念法 人格障碍者大多伴随有认识歪曲现象,反向观念法是改造认识歪曲的一种有效方法。反向观念是指自己主动与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观念唱反调,原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则应逐渐放弃自我中心,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原来爱走极端,现在则学习多方位考察问题,来点中庸;原来喜欢超规则化,现在则应偶尔放松一下,学习无规则地自由行事。 采用反向观念法克服缺点的要点是:先对自己的错误观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反的改进意见,在生活中努力按新观念办事。这种自我分析可以定期进行,几天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遭挫折之时进行。认识上的错误往往被内化成无意识的,通过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无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意识的自觉层次,这有助于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良人格状态 。 B.习惯纠正法 人格障碍者的许多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破除这些不良的习惯有利于人格障碍的矫正。以依赖型人格为例,实施这种方法有三个要点,一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事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有哪些事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足一个星期。二是将自主意识很强的事归纳在一起,你如果做了,则当作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做;你如果没做,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则应要求自己去做。而对自我意识差、没有按自己意愿做的事,自己提出改进的想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制订某项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你对这些意见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这样,在计划中便渗透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你的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依赖别人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主决定。三是找一个你信赖的人作监督者,并订立一个监督协议,当你有良好表现时,予以奖励,当你违约时,予以惩罚。 C.行为禁止法 对于人格障碍者的许多不良行为,可以采取该法。例如,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当对一件事忍无可忍而将要发作时,你对自己默念如下指令:“我必须克制住自己的反击行为,让我当即分析一下有什么非理性观念在作怪。”采取这种方法后,用理性观念加以分析,怒气便会随之消减,不少你认定极具威胁的事,在忍耐了几分钟后,你会发现灾难并未降临,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无谓担忧罢了。 D.情绪调整法 人格障碍者多半有情绪障碍。例如,戏剧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无法接受。采用此法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向你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你的看法。对他人提出的看法,你应持全盘接受的态度,千万不要反驳,然后你扪心自问一下,上述情绪表现哪些是 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坚决予以改进,对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你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地自我提醒。此外,可请你的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对自己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火之处。这样坚持下去,你的情绪表达就会越来越得体和自然了。 三、大学生心理异常形成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是主观客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首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巨大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心理不平衡感;个人对生活魔表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默顿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五所适从的焦虑感;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种种困惑、迷茫、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异常。 2、校园生活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明显不同于中学。大学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学习和作息时间大部分有自己掌握,这就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在大学,学生要独立应付一切生活琐事,还要面对来自各地的性格、特点各异的同学,协调人际关系,这都是摆在不少学生面前的突出困难。住在集体宿舍中,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决定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的宿舍成员,每天要互相面对,互相适应,互相悦纳,共同学习、生活和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中学时期往往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但进入大学以后,各方面的人才荟萃,每个学生都将有一个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对自己看法的问题。因此,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上述诸多问题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曾分析指出:大学二、三年级出现心理障碍人数较多的现象,往往是由于一年级没解决好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 3、个人阅历因素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都与家庭环境或自己早期的经历有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大学上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过分保护会导致子女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心理倾向;严重者,父母的保护发展为溺爱,则子女会产生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倾向。过度眼里会导致冷淡、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等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严厉发展为专制,则子女容易产生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等心理倾向。父母经常意见分歧,甚至互相拆台,其子女常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研究显示,由于父母的过分“关爱”造成的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已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之一。早期经历单调、贫乏的人,心理发展可能受阻碍,潜能发展会受到抑制;而经历曲折,接受丰富刺激,收到良好照顾者常常成为佼佼者。总之,家庭环境及早期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然,家庭影响和早期经理对人心理健康影响是相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丰富,不少人会主动克服那些不利的影响,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使自己的心理发展区域健康和完善。 4、生活中重大事件 生活中重大事件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重大变故。如升学、就业、失恋、秦人亡故等。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时间的发生要带来生活的变化,个体就须为适应这变化了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心里应急超过限度时,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不适应问题和心理障碍。 5、认知偏离等心理因素 导致心理异常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1)社会认知偏离。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对社会持怀疑态度、茅盾的认知倾向,具体表现为:以偏概全,错认主流。大学生最富于理想,但社会现实生活往往与大学生的理想社会生活相去甚远,因而给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也有些学生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党内还存在着某些腐败现象,按劳分配原则还未能真正实现,就业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等误认为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因而对社会持怀疑一切的态度。甚至有一些学生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怀疑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形成了反社会倾向心理。以上这些认知倾向的积累和深化,往往会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心理异常。 (2)不良的心理追求。不良的心理追求指脱离实际、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如个人抱负脱离实际,各梯队成功的心理期望过高,自信心过强,对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方面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对挫折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因此一旦出现挫折,就会受到很大打击。如有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自己的健康本身是好事,但一旦过分,便已出现偏差。易于不适便怀疑得了某种绝症,夸大、自我恫吓,形成相应焦虑、恐惧,并想方设法消除制,从而导致某些神经症。在如钟爱幻想,但若沉湎于幻想,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离显示,则往往成为某种人格变态的契机。 (3)挫折耐受力低。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情景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挫折的耐受力主要是由以下诸因素所决定:个体的思想政治素养,遭遇挫折的经验,社会经历和文化修养,对挫折的心理准备状态等。而正处于青年期,还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的恰恰是这方面的修养与锻炼。表现出挫折的耐受力低,致使少数同学因经不起挫折,心理压力太大而形成对又引得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等异常现象。 (4)旗帜性格差异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如在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四种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学生常常表现出极端敏感、孤僻、郁闷。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如不能自觉克服或借助外界力量来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里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第三节 培养健康心理的原则与途径 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异常尽管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不同的途径都是能够克服与解决的。 一、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原则 1、协调平衡原则 他指的是应积极取得和维护人与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平衡状态。这对培养健康心理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打破这种协调平衡的因素很多,因而就需要学会应付紧急情况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本领,以减少和消除有害因素,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 能动适应原则 它指的是人不仅能够被动地去适应环境,更应该主动地去改造自然和把握环境,以“在适应中发挥潜能,在发挥潜能中适应”为目标,争取适应与发展的完美统一,达到心理健康的至高境界。 3、身心互动原则 它指的是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如加强体育锻炼,经常注意卫生保健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愉悦的情绪,成为保证大学生生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4、相容互益原则 它指的是良好的个体和群体关系有益于提高双方的心理健康水平。每个人都必须在“群体共生”的社会中生活,社会中心结构所具有的功能,可以使个人专心从事自己的专业而不用担心全部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决定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同样,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发展也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群体心理健康氛围有益于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个体心理健康又有益于群体健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5、遗传和教育并重原则 它指的是人们在培养健康心理时,必须重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作用。因为遗传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而在其范围内的发展程度则由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所决定,从而使两者在培养健康心理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应在个体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努力发挥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6、持久恒动原则 它指的是培养健康心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是由心理健康的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健康与否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是永恒状态。因此,培养健康心理是一项必须长久努力、持之以恒的任务。 六、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提高整体素质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发展高层次的需要。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扩大知识领域。 2.注重心理卫生 学会科学用脑。 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 保持合理的生活节奏。 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 3.完善心理防御机制 辩证分析个人处境,不要自卑,不要目光短浅,正确对待意外事件 。 合理宣泄,积极咨询。 积极超脱,克服尽善尽美主义 。 适当转移兴奋中心。 积极用行为补偿。 语词暗示,合理幽默。 案例分析: 这是我们对湖南一位姓郑的男大学生进行通信咨询的实例。下面摘要介绍一下这位患者求询信的内容: “今天,我带着一个青年学生的纯真与赤诚求救于您。……我,一位出身于洞庭湖滨的农家子弟,曾经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对未来纺织过五彩的花环,而且,也曾从小学发蒙的那一天起,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心理,在知识的百花园里漫游过。在同龄人中,自己每每以令人羡慕的姿态出现(当然,我对此并没有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多年来一直担任班长、学校学生会的主要职务。这时,我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不过,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直爽有余,往往在师友面前直言不讳。一次,我无意中得罪了一位年长的英语老师。之后,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三番五次地挖苦我,讽刺我,严重地挫伤了我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从此,在我那理想的世界里,便渐渐地有了一丝阴影。我的生活开始变得懒散、随便,学习也不那么认真了,整日沉默少言,对外界事物失去了年轻人的敏感与好奇,显得麻木起来。我以这种态度渡过了最后一段中学生活。 ……我于去年走进了××师专。由于年轻人对于生活的不太现实的企盼,我显得更为消沉,当然,或许还不至于堕落。我生活毫无规律,对学习也似乎无所谓,甚至到现在,尽管我已深知如此下去的危险,但仍然不能自拔。对于自己,我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整日惶惶然,对某些十分简单的事也显得六神无主。作为一个男性公民,尽管我并不那么狭隘地以为女同学一定比我们差得多,但对于事业,无论是从心理、生理还是其它诸方面,毕竟男同胞要占优势。我们对于事业要有所追求。况且,请您原谅,说得自负一点,我是从尖子生走向消沉的,我还得赶上去啊! 我现在处于一种病态心理之中。望您,一位心理学者,能够救救我!不胜感激。” 在案例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样与人际交往有关,但它不是由患者不热衷交际造成的,而是由于话直语失,得罪了一位英语教师,受到讽刺挖苦而造成的。患者抑郁消沉的原因还不仅仅在于一、二次创伤性的体验,更重要的乃是由于其两种极端地位的“反差”所造成的严重心理失衡。过去一向是班里的干部、人人羡慕的尖子,因为这位英语教师的当众讽刺和挖苦,使其名誉和形象大受损伤,这对于自尊心、上进心很强的郑××来说,无疑比什么打击都大。倘若郑××过去不是处于那样一种地位,遇到某位教师的讽刺挖苦就不至于引起如此大的情绪骚动,而问题就恰恰出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上。 就郑××抑郁症的具体咨询指导来说,我们强调了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如何对待挫折问题。话直语失,得罪了老师,遭到讽刺挖苦,这实际上是在师生交往中遇到的一次挫折。人总少不了挫折。想事事称心,一切顺利,那不符合客观现实,对磨练人的个性品质也是不利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挫折并不全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以强健的精神抵抗挫折,这是对待挫折的根本出路。 第二,关于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从尖子走向消沉,原因固然很多,但在自我意识和评价上出了偏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人应当自尊,但不能图虚荣,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人应当有所追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如此。就郑××来说,他在消沉之际并没有堕落,在痛苦之时还想到了追求,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他能够战胜消沉、摆脱抑郁的现实的基础。对此,我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第三,关于摆脱抑郁的具体措施。除了向患者介绍注意力转移、放松训练等治疗方法外,我们还向患者推荐了伯恩斯倡导的意识疗法自我运用的有关原则与程序,目的是为了帮助患者认清抑郁情绪的本质,依靠理性与智慧的力量,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