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 ——曲光华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懂得公民道德的渊源,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培养网络道德,做文明“网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 2、公明确道德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为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而奋斗。 3、如何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4、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性。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公民道德的渊源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世界道德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中国传统美德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整体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渗透着一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都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在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英雄挽狂澜于既倒、解人民于倒悬、拯民族于危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种整体意识延伸在义利关系上,就是“贵义”思想;延伸在群己关系上,就是个人对整体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延伸在人己关系上就是先人后己的思想。传统的整体精神中公私分明、义利之辨和先人后己的内涵,我们吸收其作为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评价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改造,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是有重要价值的。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伦理义务和责任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字从“人”从“二”,原意指两个人的关系。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是忠恕之道,是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同时,“仁”也是实行这一最高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关心、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方,“仁爱”亦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曾经是基督教伦理的主要德目与孔子倡导的有差等的爱不同,西方的仁爱思想强调平等之爱,它要求人们“爱人犹己”,不仅要爱自己的亲友,而且要爱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如果撇开其宗教局限不论,西方社会之平等的仁爱理念亦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并把是否尽到了五伦关系的义务,作为对个人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把在处理五伦关系中达到尽善尽美的人称作“圣人”即理想人格。并把明人伦作为“王天下”的大法,提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人伦价值观。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明确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3.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名著《易经》中有两句话,鲜明而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立身精神和理想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体主义思想也都渊源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大地的气势是宽厚和顺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中国传统道德把“刚健”和“自强”看作是“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刚健”、“自强”的思想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正直的人士发奋图强,不屈不挠。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幸福的探索和追求。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传统伦理认为: (1)“义”重于“利”。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作为外在的社会地位、财富、荣誉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不可能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的。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才是属于人自身的、内在的东西,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这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准则。 (2)道义需要高于生命需要。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家们认为,在人的一切需要中,道德需要是一切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把追求仁义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处处要唯义是从,时刻不忘按义字从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轲也有类似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高贵品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 中国传统道德把是否陶冶成具有“慎独”的品格,看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道德 为“道德人格”的践履和实现,主要靠坚持不懈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上,孔子特别强调“克己”、“内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自觉的做到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具有仁德修养的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孔子特别强调“内讼”“自省”。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往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自己每天都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孟子更加突出培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在《大学》和《中庸》中,提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即“慎独”的境界。 总言之,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以整体精神和责任意识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践履这种道德观,要求人们从完美自身、修身养性出发,以自强不息的精身去追求崇高的理想目标。 二、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萌芽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工农运动,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发展阶段,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它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三:一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二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三是 产主义运动。现实生活中,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深切渴望和必胜信心。 把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革命道德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第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本身具有道德的基本属性。无论是从人们对理想信念的探求、确立,还是为此作出的奉献,它都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起着对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调整作用。 第二,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道德,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和个体人格的完美,都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精神。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英勇奋斗,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深厚的主观情感,这种主观情感反映在客观对象 是上,就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共同体——祖国,这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作为中国革命道德规范的爱国主义,其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这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民族对外关系时的道德要求。二是“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这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内部各民族间关系,维护祖国同一方面的道德要求。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全心全意为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准则,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规范。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为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它的基本要求是: (1)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言论行为的最高标准。 (2)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 (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人民群众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4)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为人民服务最低层次的要求是: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结果。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道德要求的最根本的出发点,离开了这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有道德的行为。 4.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是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要贯彻到一切道德规范要求之中,是调整个人和整体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规范,也是衡量个人行为和品德的最高道德标准。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提倡个人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个人应当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原则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要求。 (2)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它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每个成员的个人自身利益的满足,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 (3)集体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1》“革命利益第一”,这是集体主义原则最高层次的要求; 《2》“尊重集体、顾全大局”,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时的道德要求;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的要求,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友爱、平等尊重; 《4》“遵守纪律、服从组织”,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个人与组织关系时的道德要求; 《5》“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集体主义原则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要求。总之,集体主义原则不是简单的“个人服从集体”。而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理想是,达到两种利益和谐共生、同步实现的目的。 · 5.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规范,必须出以公心,摒除个人利害得失的私心杂念才能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规范,一是必须做到力戒空谈,反对形式主义;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尊重实践。坚持真理的道德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修正错误,才能坚持真理;二是无私无畏,献身真理;三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道德要求,第一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二要正确对待批评,认真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要求;第三要勇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核心问题是勇于自我批评,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其是否郑重、是否履行所负义务的重要尺度。 6.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规范集中体现在三个 (1)独立自主,发展中国。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同时,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来建设中国、发展中国。 (2)励精图治,艰苦创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传家宝,又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号。邓小平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江泽民概括的“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是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3)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既是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也是发展经济、扩大积累的基本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7.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中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始终把热爱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来教育人民,力求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热爱科学”这一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 (1)勤奋求知,勇于探索;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热爱科学”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特殊规范就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8.热爱劳动、忠于职守 这是中国革命道德区别于剥削阶级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热爱劳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光荣。劳动应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事情。 (2)热爱劳动。任何人都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劳动的自觉性。 (3)向劳动人民学习。忠于职守这一职业道德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爱岗敬业。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这是从业务上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 《3》忠于职守,造福人民。这是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 9.树立新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社会风俗是一个社会及其国民的文明水准、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面貌的综合显示。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道德致力于革除旧习气,倡导新风尚,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要求表现在以下方面:(1)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2)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即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3)树立革命家风。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10.修身律己、保持节操 注重把个人修养同革命事业的成败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革命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要求。这一革命道德的基本要求为: (1)严于律己,谦虚谨慎。 (2)淡泊名利,清正廉洁。 (3)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4)改造思想,保持节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有保持气节,一尘不染,才能抵抗住腐败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世界道德文明成果 西方的价值观是“重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说是关于个人的价值、权利、幸福、尊严、自由的价值观。这个特点,既可以凸显西方价值观的优点,也能反映出西方价值观的局限。 从“重个人”的价值观出发,美国的道德教育,是围绕造就“道德成熟的人”来进行 的。所谓道德成熟的人应具有以下6个特征(1)尊重人的尊严;(2)关心他人的幸福;(3)将个人兴趣与社会职责联系起来;(4)为人正直;(5)认真考虑道德选择;{6}探索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总之,道德成熟的人“熟谙道德原则,并能付诸行动和为运用它们而承担责任”。近些年来,美国一些学校开展起“向雷锋学习”的活动,目的无非是要借用雷锋的形象,来宣扬勇敢、诚实、善良、助人、公正、守法、自律等“普遍适用”的美德,而在他们看来,这些美德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1)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 (2)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获得民主体验和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3)爱国主义教育。 (4)伦理道德教育,即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去刺激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等内容。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尺度。关爱弱者讲宽容是法国人道德品质的突出方面。对残疾人和弱者的关爱,不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成功地把本民族的忧患意识、集团心理、自强精神引上争夺世界经济霸主的轨道,塑造了为其经济发展服务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日本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 (1)个性教育,即产生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人生观教育。即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4)国际化教育。就是教育国民熟知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友好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 (5)劳动教育。即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劳动体验,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 新加坡把合格公民的基本价值观简明扼要地概括为5个方面:(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并且,在共同价值观念得到认同的基础上,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 效率“的新加坡精神。进行全民性道德教育,新加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培养新加坡公民的爱国意识。 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前总理李光耀在华人农历春节献词中,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视为每一个新加坡人都应该遵守的美德。 开展经常性的爱国礼貌运动,加强公民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鼓励人们“处世待人,讲求礼貌“,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文明人”。礼貌运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道德教育运动;对服务行业进行改进服务态度的教育;对旅游部门进行“礼貌是我们处世的态度“和“微笑服务”的教育。使人们能够在礼貌举动中养成“谈吐优雅、举止彬彬有礼、态度谦和”的良好习惯,人们将一些做人的基本礼貌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德国人的遵守纪律、遵守时间、讲究秩序和喜好清洁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凭着这些特点,德国才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决定着它的未来。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我国公民 道德建设的三大渊源和思想理论基础。只有继承、发展、借鉴这些道德成果,才能努力建立好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纲要》在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第二,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坚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即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 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即“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明确了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第五,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在指导思想上,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作了全面的、多层次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际关系的新的解释。“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核心包括多层次的内涵: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是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也是为人民服务。《纲要》对“为人民服务”所作的多层次的解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统一的要求,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它要求人们关心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它引导公民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物质利益;它引导公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它提倡公民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它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它要求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我们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 2.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 在方针原则方面,《纲要》提出了“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原则。二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原则。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三是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原则。把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目标。四是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原则。《纲要》在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上,强调把二者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既强调了“注重效率”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维护公平”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特殊意义。五是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六是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和原则。《纲要》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既强调通过教育引导公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又强调依靠法律制度、政策措施,行政手段来规范和束缚不文明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气,反映了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道德规范 《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上,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一个基本要求”、“一个着力点”,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新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搞好了,对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形成追求高尚、激励良好的社会风气来说,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 1.爱国—首要的道德要求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劫不衰,生生不息,就在于有一股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忍的爱国力。爱国是中华儿女一种自然而朴素的情感,这种像爱亲人、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就升华为对祖国的忠诚;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对祖国的奉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爱国情怀表现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更多地表现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进程。爱国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一个公民对祖国的道德观念的体现,是对一个公民的首要的道德要求;报效祖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维护国家利益的一言一行中,公民的道德境界会不断提升,精神情操会更加高尚。 2.守法—必备的道德品质 守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公民不仅要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 律意识,还要转化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义务的法律行为。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是法律的立法基础。道德和法律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守法”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生活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守法,推动着我们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推动着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这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辩证法。 3.明礼—做人的起点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和国家、集体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集体的文明程度。“明礼”,需要强化人们讲文明礼貌的自觉意识,进而培养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明礼”,需要自觉行动,从一言一行开始,从领导做起,从大人做起;“明礼”,还需要加强管理,完善的社会管理,是形成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保证。 ‘ 4.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 诚信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我们党要求实事求是,这就是要讲诚信。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无诚则无德,无信则事难成。失信于人,不能为人,更不能成事。市场规则的核心就是诚信,现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从国家来说,诚信程度如何是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从企业来说,坑蒙拐骗的企业是难以维持长久的。所以,我们应当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让有不良行为纪录的个人和企业付出代价,才能使守信的人和企业不吃亏,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的社会氛围。 5.团结—共同利益的基础 强化“共同利益”意识是引导人们珍惜团结规范的根本。团结作为群体道德要求,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显著标志。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团结这一群体道德规范,也就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必然要求。团结作为个体道德品质规范,是个人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为人立身要正,处事坚守正道,胸怀大度,中正不偏,使人际关系保持在一种正义的团结、和谐的状态。当人的道德觉悟从规范型水平向素质型水平转化,当把团结的规范转化成自身稳定的品德特征时,就会使团结成为一种自律。团结道德规范更集中适用于政治道德领域。我们党把加强团结、维护统一看做是党的生命。要求党员干部顾全大局,反对个人主义,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平等民主,民主集中,遵守纪律,求同存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从团结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或叫做立场。团结,不仅是做人处事的一种基本道德能力,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也是政治道德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净化社会道德环境,都要以高尚的道德为基础。而团结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搞好了,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道德风气才能树立起来。 6.友善—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生在世,需要以良好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别人。能够宽容、谅解、理解别人,以真诚的努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友谊。我们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动员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这样一个人人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每个公民都以友善的态度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7.勤俭—人格完美之道 勤俭是一种美德。个人、家庭、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珍惜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这种创造的成果积累得越多,社会就越发展、越进步、越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流(俭)和开源(勤)都是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勤俭作为一种品德的意义就在这里。勤俭是传统,勤俭是美德。努力实践它,我们不仅可以在勤俭中走向富裕,而且可以在勤俭中使人格日臻完美。 8.自强—不懈的道德追求 自强精神的可贵,在于拼搏奋斗。自强是自立的前提,不自强无以自立,自立是奉献的前提,不自立何谈奉献;自强的道德规范蕴含着与时俱进精神,因为只有不断地革故鼎新,应时以变,才能步人更高的境界;自强者强,自强者胜,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自强与成功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自强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有志者事竟成;自强是一种坚忍,当遭遇冷落时能泰然处之,当穷困潦倒时能雄心不泯,当受到误解时能心平气和;自强的力量之源在于理想,一个人的成功与明确的目标紧密相连,只要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向崇高的理想迈进,总会有所收获。千千万万个自强者形成之日,就是祖国强盛之时。 9.敬业—事业成功的支点 敬业,就是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敬业精神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靠它。社会的进步、每一项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都凝结着敬业精神的光辉。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人生奋斗价值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发扬敬业精神,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倡导敬业精神必须对渎职行为、劣质产品、黑心工程等丑恶现象进行打击,形成浊气下降,正气上升的敬业氛围,促进爱岗敬业精神的光大。 10.奉献—崇高的道德境界 奉献还是索取,是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光荣与耻辱的分界。一个人对社会的创造和他的所得之间的差额,就是他的奉献。这种差额越大,奉献就越大;差额越小,奉献就越小;差额是零,奉献就是零;差额是负数,就是索取。奉献的积累,就是财富的积累、文明的积累、社会生产力的积累。积累越多,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就越快,越能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这就是奉献。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者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随着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普遍确立,必将使奉献者队伍不断壮大,奉献美德必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第三节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一、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纲要》就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四个教育环节“,即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它们是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六类实践活动”,即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庆祝活动,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两大社会氛围”,即舆论氛围和文化艺术氛围。“三项保障条件”,即法律支持、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条件。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在道德教育中,学校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国3亿左右的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时代感。 其次,要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建设,改进教学环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高尚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把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提高,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再次,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去培养和造就良好素质的学生。 最后,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从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最终提升为良好道德品质。从对校风校纪的自觉服从提升到对校风校纪的自愿遵守,在学风、考风、生活作风的培养中逐渐提炼出高尚的思想和优良的品德。总之,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贯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学校是道德实践的主战场。青年学生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青年学生要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道德实践中使自身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在长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应发挥主体作用、带动作用、推动作用。通过积极参与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活动、各种公益活动、学习先进道德楷模活动、重要节日和纪念活动,特别是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告别不文明言行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实践出人品,实践出品德,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在道德建设实践中,必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将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品德的统称,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关心程度和献身精神,体现着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要从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这一重要环节人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道德素质的训练: 献身精神。 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的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崇高体现。在人的道德素质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能有一种“无私”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道德就是要对他人做奉献。从道德评价来说,献身精神的大小,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这种献身精神的最高体现,就是毫无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地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按 照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公平的报偿,就能够激起他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经过长期努力,完全有可能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增强集体主义原则和培养献身精神。 团体意识。 是指在一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所应有的维护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意识。群体意识要求人们 在道德生活中,不要以个人的私利来妨害群体的利益,要发扬协作的精神,自觉地维护群体利益。群体意识或者说集体意识,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一生都要不断地加以发展和提高的。在当前,群体意识有利于更好地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道德品质。 责任观念。 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责任观念的大小和有无,是直接影响 和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强烈的责任观念,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民族。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素质是一种动力,它能使一个人的其他能力素质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否认真地履行自己同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的试金石。在提高人的素质的问题上,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是一种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4)爱人思想。 是指在人与人相处中要自觉地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只有对他人能多一些爱心、关怀和帮助,才能在人和人之间形成真正的理解和信任。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逆境、痛苦和不幸,迫切希望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帮助,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人着想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5)诚信原则。 就是以“诚实守信”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一个人的言行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诚”绝不仅仅是一个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是一个人道德素质所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坚守一个“诚”字,就必然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信”就是凡是自己承诺的事,一定要使其实现。诚实守信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虚假欺诈行为,有利于净化社会的道德氛围。积极培养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就能在人和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性关系。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做文明“网民” 随着以计算机高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网络建设,做文明“网民”也已成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 应当看到,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速、便捷和时空压缩等优势,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把社会及其成员带人一个全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技术与人文环境中,使人们面临着技术上的“可能”与道德上的“应该”的严峻挑战,如计算机“黑客“、网络犯罪、软件盗版等已成为普遍的突出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并系统研究计算机信息和网络道德问题,制定了计算机和网络道德规范。应该看到,计算机道德是信息与网络时代人们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计算机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重大利益休戚相关。 在我国,近年来计算机信息产业与互联网络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对计算机信息与网络道德的研究却严重滞后,尚未引起专业人员、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大众传媒的高度重视,处在可有可无的冷落境地,与时代要求大相径庭。我们必须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入地认识计算机道德对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网络道德,是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专门领域中指导人格完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在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势下,亟需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网络道德的理论和实践规范体系。 目前,从我国网络道德的现状看,特别需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提出和制定行之有效的道德准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网络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面制定了各种网络道德规范。美国计算机协会(ACM)1992年10月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中,“基本的道德规则“包括: (1)为社会和人类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2)避免伤害其他人; (3)做到诚实可信; (4)恪守公正并在行为上无歧视; (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 (6)对智力财产赋予必要的信用; (7)尊重其他人的隐私; (8)保守机密。 为了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指明道德是非,美国的一些专门研究机构还专门制定了一些简明通晓的道德戒律。如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诫”: (1) 你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 (2) 你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3) 你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 (4) 你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 (5) 你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 (6) 你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过钱的软件; (7) 你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8) 你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9) 你应当考虑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 (10) 你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现在,美国许多建立网络系统的公司、学校和政府机构,在为员工提供网络使用权的同时,明确制定了各种网络伦理准则。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明确谴责“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 (1) 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其他网络及其相关的系统; (2) 商业性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 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 未经许可接近他人的文件; (5) 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和造成破坏的行为; (6) 伪造电子邮件信息。 当代大学生应当认识网络技术的两面性,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加强网络道德修养,严格自律,文明上网,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道德水平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案例讨论: (一)光明日报曾经登过一篇《来自一位母亲的呼吁》的文章,一位16岁的中学生,原先很聪明,读书成绩一直领先。可是自从学会电脑后,上课神情恍惚,整个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电子黄毒上了,他的母亲这样哭诉:“我的儿子只有16岁呀,如果没有好的社会环境,他该怎样走完他的人生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接触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他们节衣缩食的把计算机买回家,并联上网,可他们没有想到与此同时一股黄潮也正向他们的孩子涌来。 (二)国内的法轮功在最猖獗的1998-1999年上半年,李洪志及其骨干分子曾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上千个网址,利用互联网迅速传播其歪理邪说和各种指令,引诱数百万群众上当受骗。在我国开始对法轮功进行揭发批判斗争后,其境外网站,仍屡屡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散布谣言,策划不明真相的法轮功练习者寻机滋事。 讨论题: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抵制网络传播的黄色信息、反政府信息及其他负面信息。 (三)让美德占据灵魂;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谔,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讨论题:看了这个故事后,你是任何看待美德的?你认为美德真的很重要吗? (四)小节的象征;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一家著名的国外大公司去求职,很快被录用了。公司的员工对此很惊诧,问公司的总裁为什么。总裁说:“你们没有注意到吗?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他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有礼貌又有素养。”“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他却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有这样小节的人难道不该用吗?” 讨论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向远大,却对身边的一些所谓小事视若无睹:教室脏得没法进入,课间黑板没人擦,宿舍的水龙头开着无人关。在某高校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的学生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对此,你怎么看? 播放课件:《焦裕录》 ★☆思考题 1.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如何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 4. 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生命与道德,张岱年,《新华文摘》1995年第12期 2、论“以德治国”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罗国杰 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3期 3、品德与社会性 俞国良 《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夏伟东 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4期 5、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 罗国杰 高校理论战线 2003年第3期 6、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 吕耀怀 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 7、雷锋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美德 梁春道《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2期 8、儒家的道德准则及人性基础 马振铎 光明日报1999、07、02 9、经济人的伦理内蕴 齐洪武 光明日报1998、06、12 10、恪守“慎独”,牛敬业,《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3期 11、尊重: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 许启贤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2、王正平:计算机伦理: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基本道德 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 13、构建社会主义主义的德育体系 刘东辉 2001年9月18日 14、关于道德基础,阎献晨,《哲学研究》1998年第11期 15、人生境界论 杨向奎 《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 16、理性、仁心、德行,夏甄陶,《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7、人性的本质在于求知与创新 王中田 光明日报199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