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页:
※ 接54页最后一行:
根据上述假设导出的平衡塔板理论,初步阐明了溶质的分布随柱内流动相体积的变化规律,导出了层析洗脱曲线方程(曲线方程从略)。它形象定量地描述了层析柱的柱效率等,初步揭示了层析分离的真实过程。对层析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平衡塔板理论采用的是平衡过程的研究方法,忽略了许多动力学因素对柱分离效率的影响,如分子的扩散及运动速度等。因此这是一个半经验性理论。实际上,层析分离与分子的扩散及运动速度是有关的,而且,同一溶质在不同流动相流速下将具有不同的理论塔板数,所以,后来又发展了非平衡态的层析理论,或称速率理论。该理论对层析的平衡塔板模型作了修正,提出了连续流塔板模型,并也导出了层析洗脱曲线方程(曲线方程从略),两个洗脱曲线方程是非常相似的,不过,在速率理论中的塔板高度已不象平衡塔板理论中具有十分明确的物理意义,它考虑了分子的扩散运动,得到的理论塔板当量高度H仅仅是衡量柱分离效率的一个参数值了。
※ 接56页倒数第2行:
分辨率也可采用基本分离方程来表示:
Rs= ((
式中: N: 理论塔板数。
D2: 组分2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分布比,也称容量因子。
(: 分离因子,也称选择性因子。
D=
∴ D=K×VS/Vm (VS—固定相体积 ,Vm—流动相体积)
( = D2 / D1,一般也可以认为与两组分的分配系数有关。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大时,(D2(D1),( 变大,Rs 增大,有比较好的分离效果。
从上式看到,N、(、D直接与Rs 有关,即直接影响分离的效率,改变这些条件可以提高分辨率。下面我们将分别加以简要的讨论与说明,以指导我们选择最佳条件,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D2→0和α→1时,Rs→0,分辨率变得极低,但D2值太大时则分离时间太长,不同类型的层析情况不同,用凝胶过滤层析时,分配系数K值最大为1,则D值不可能不大;而在离子交换层析中,D值可以很大。当α接近1时,不管怎样加大α值和使D值最适化,都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必须改变条件,加大α值。在不同类型的层析法中,用不同的办法改变α值:如在分配层析中,改变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组成以改变其极性大小;在离子交换层析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离子交换剂,或改变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在凝胶过滤层析中,则选用不同孔径的凝胶介质。
层析分离的最适化可图示如下:
原始分离
a
t
加大α
b
t
加大N
c
t
减小D 增大D
d
t
a. 分离不良,两峰相距太近,应加大α值。
b. 加大α值后提高了分辨率,使两峰分开。
c. 在a.的基础上加大N,提高了柱效率,使峰变窄,但峰顶位置不变。
d. 减小D值,使峰提前出现,节省了时间,但分辨率可能下降。增大D值,出峰延迟,分辨率提高。
改正: 第180页倒数第1行中的 “ Bischem ” 应为 “ Bioche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