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外科学范畴 五类: 损伤 感染 肿瘤 畸形 其它性质的疾病:Such as 肠梗阻,门脉高压,胆道结石。And so on 外科:手术或手法为主 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二、外科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外科学发展简史: 1、最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疥”“疮”。 2、汉末,杰出医学家华佗——麻沸汤死骨剔出术,剖腹术。 3、中国最早外科学专著——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 4、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现代外科发展简史:19世纪40年代,疼痛、伤口感染、止血、输血,etc. 1、1846, American Morton 采用乙醚麻醉。 2、1867, Lister 石炭酸溶液消毒——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 3、1877, German Bermann——奠定了现代外科学无菌术。 4、1890, The U.S. Halsted——倡导戴无菌橡皮手套。 5、1872, Britisher Wells——介绍止血钳。 6、1901, American Landsteiner——发现血型。 7、1929, British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 8、1935, German Domagk——百浪多息(磺胺类药物)。 9、70年代:Bu CT MRI etc。 三、怎样学习外科学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必须重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 第三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P18)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体液:男60%(占体重) 女50% 新生儿80% 细胞内液 男性40% (绝大部分在骨骼肌中) 女性35% 细胞外液:男 = 女 20% 血浆:5% 组织间液:15% 功能性细胞外液:90%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etc. 10% 主要阳离子:Na+ 主要阴离子:Cl-、HCO、Pr.- 主要阳离子:K+、Mg2+ 主要阴离子:HPO、Pr.- 二、酸硷平衡的维持 1、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 HCO/H2CO3=24/1.2=20:1 2、血液pH:7.35-7.45 平均7.4 3、酸硷平衡的调节 ①血液缓冲系统 ②肺的调节 ③肾的调节(主要) ①Na+-H+交换,排H+ ②HCO重吸收 ③产生NH3与H+结合成NH4排出 ④尿的酸化,排H+ 第二节 体液代谢失调 一、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一)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1、特点: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血清钠在正常范 围、细胞外液丢失为主。最常见类型。 2、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For instance,肠外瘘,大量呕吐and so forth。 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肠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and so on。 3、临床表现: ·恶心、厌食、乏力、少尿,但不口渴。 ·体液丧失5%(体重)→休克早期(细胞外液25%) ·体液丧失6%~7%→休克期(细胞外液30%~35%) 4、诊断:主要靠病史及临床表现 5、治疗: (1)首先治疗原发病 (2)补液—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 平衡盐溶液:电解质含量与血浆含量相仿 常用:乳酸钠林格氏液;复方氯化钠溶液(林格氏液) (二)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继发性缺水) 1、特点: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2、原因:①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eg. 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慢性肠梗阻。 ②大创面的慢性渗液。 ③应用排钾利尿剂:速尿、双克, etc. 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 3、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头晕、视觉模糊、软弱无力、体位性低血压。 ·低渗性缺水分III度 轻度缺钠:<135mmol/L(135mmol/L-145mmol/L) 中度缺钠:<130mmol/L 重度缺钠:<120mmol/L (低钠性休克):病人神志不清,肌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木僵,甚至昏迷。 4、诊断: ·病史及临床表现 ·尿液检查:尿比重<1.010 尿Na+和Cl-明显减少 ·血清钠测定 <135mmol/L 5、治疗: (1)首先处理原发病 (2)补液: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 ·1g Na=17mmol/L ·每天需NaCl 15g KCl 3~6g Pr 75g G 100g (三)高渗性缺水(原发性缺水) 1、特点:缺钠<缺水、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2、病因: ①摄入水分不够:食管Ca,危重病人给水不足etc. ②水分丧失过多:高热出汗(汗液含NaCl 0.25%) 3、临床表现:口渴是最引人注目的症状 轻度:仅口渴 丧失量占 2%~4% 体重 中度:轻度口渴、乏力、尿少、尿比重升高,4%~6% 重度:高渗性昏迷 >6% 4、诊断:①病史及临床表现 ②实验室检查:尿比重高;血清钠升高 (135mmol/L-145mmol/L) 5、治疗: ①解除原发病 ②低渗液:5%GS  or  0.45% NaCl ③补充液体估计方法: a:根据临床表现,估计丧失水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每丧失体重的1%,需补液400~500ml b:补水量=[血清测得值 (mmol/L)-血钠正常值(mmol/L)]×体重(kg)×4 (补水量不宜在当日一次输入,一般可分在二天内补给) 二、体内钾的异常 血 清 钾:3.5mmol/L-5.5mmol/L 细胞内钾98% 细胞外钾2% (一)低钾血症:<3.5mmol/L 1、常见原因: ①长期进食不足; ②排泄过多、长期应用利尿剂、醛固酮升高 ③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液体 ④呕吐、胃肠减压、肠瘘 ⑤钾向细胞内转移:Such as G + RI 代酸、呼硷and so forth 2、临床表现: ①最早表现: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呼吸肌②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肠麻痹—消化系统 ③心脏: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ST下降, QT间期延长,出现U波 ④血清钾<3.5mmol/L—最重要 ⑤低钾性硷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细胞外H+↓→硷中毒 Na+-K+交换减少 Na+-H+交换增加→H+排出↑→酸性尿 3、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补钾:禁忌静脉推注 原则:①能口服优先 ②静脉补钾 量: 每天3~6g 速度: 浓度: 见尿补钾40ml/h 即:每天量不过高,速度不过快,浓度不过高,见尿补钾,不宜静脉推注。 (二)高钾血症:>5.5mmol/L 1、常见原因: ①进入体内钾过多:For example:使用含钾药物,输库血等。 ②肾排钾功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衰,保钾利尿药使用(氨体舒通,氨苯喋啶) ③细胞内钾的移出:溶血、挤压综合症、酸中毒(硷中毒—低血钾、酸中毒—高血钾) 2、临床表现:①无特异性; ②最危险的是高血钾—心脏骤停 ③EKG/ECG:T波高尖,QT间期延长,QRS增宽,PR间期延长。 3、诊断:①血清钾> 5.5mmol/L 最主要 ②EKG:辅诊 4、治疗:①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②降低血清钾浓度; A、使K+转入细胞内: ① K+稀释 a、输碳酸氢钠溶液100-200ml ②K+移入细胞内 ③K+从尿排出 b、G + RI C、10%葡萄糖酸钙 d、阳离子交换树脂:15g Q.i.d;20%甘露醇口服 e、透析疗法:腹胶膜透析及血液透析 3、对抗心律失常:首选:10%葡萄糖酸钙20ml 静推 自学:体内钙,镁分布异常(P26、P27-28) 第三节 酸硷平衡失调(P29) ·体内pH:7.35-7.45 ·反映体内酸硷平衡的三大基本要素:pH、HCO 及PaCO2 ·HCO反映代谢因素,HCO的原发性减少或增加, 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硷中毒。 PaCO2反映呼吸性因素,PaCO2的原发性增加或减少,则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硷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一、基本概念 1、代酸: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丢失过多,是最常见临床类型。 2、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被检出的阴离子量。 ·公式=[Na+]-([HCO]+[Cl-])=10-15mmol/L ·阴离子间隙主要成分:磷酸、乳酸及其他有机酸 ·代酸根据阴离子间隙分两类: 阴离子间隙正常代酸:HCO丢失或盐酸增加 阴离子间隙增加代酸:有机酸增加或硫酸、磷酸等潴留。 二、主要原因: 1、硷性药物丢失过多: ①腹泻、肠瘘、胆瘘、胰瘘 ②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 ③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肾小管排氢及重吸收HCO减少) 2、酸性物质过多:失血性或感染性休克,创伤,烧伤等 3、肾功能不全 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碳酸酐酶和谷氨酰酶活性增高 三、临床表现:轻度代酸可无明显症状 1、疲乏、眩晕、嗜睡。 2、最明显——呼吸变得又深又快,呼出气带有酮味。 3、其它心血管系统,神经及精神系统症状。 四、诊断:①病史:腹泻、肠瘘或休克等病史; ②呼吸:深、快、酮味 ③血气分析:— 最重要 五、治疗: 1、首先—病因治疗 2、补硷:“宁酸勿硷” (1)较轻代酸—自行纠正,暂不补硷 (2)低血容量性休克伴代酸:不宜早期使用硷剂,反而造成代硷 (3)补硷性药物 5% NaHCO3 估计法:①3~5ml/kg ②公式法 HCO需要量(mmol/L)=[ HCO正常值-HCO测得值]×体重(kg)×0.4 注意点:①计算值半量在2~4hr输入 ②边治疗边观察,逐步纠正酸中毒,是治疗的原则 自学:代谢性硷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