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马克思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所以,社会形态不等同于社会。社会是一个更为抽象的一般概念,它标志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存在的区别,而社会形态则标志着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社会形态也不等同于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社会共同体。社会形态比一般的社会要具体,但比各个现实的社会共同体要概括,它是对许多不同的社会共同体本质的概括。比如,现在的美国、日本、德国等社会各有其特点,可称为不同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它们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又同属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分析社会。
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不可缺少,如“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表现形态。这样才能揭示社会形态的本质,发现它的规律性,为我们区分不同社会形态提供可靠的科学方法。这就同那些把社会基础归结为人类天性、心理素质等唯心史观区别开来;也同那些单纯用某些科学技术特征作为划分社会历史阶段标准的做法有所不同。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特征,对认识社会发展程度,尤其是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动向具有“指示器”的作用,但不能以此取代社会形态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民族中,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社会形态内部既有这个社会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有旧社会的残余和新社会的萌芽,“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第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历史过程,即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为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一把钥匙。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的选择和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主体的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3.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向方面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认为这是“自然的发展阶段”。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也就是说,跨越的方向要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相一致;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
从横向方面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新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4.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最深刻的根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还在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邓小平也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伟大真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首先,它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其次,它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色,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组成的有机体,正是这三大结构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先导,生态文明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和现实的道路。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看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本质,即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各类动物。认识到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类即人类,并因此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认识的进步。但这还不能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不能说明既然同是人,为什么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乃至同一个社会中的人有如此大的差别。为此,必须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揭示人的本质。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从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深入到人与人区别的层次来理解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它一方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把不同时代的人区别开来。揭示人的本质,揭开人的奥秘,就在于真正地说明人的社会性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社会性的人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社会性的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要真正达到对于现实的人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着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三,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就为科学地说明人性以及人性内部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方法。
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性欲和情欲本能等。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了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不可能存在。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即自然属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就退化为动物的属性。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是在人的后天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和不断改变的。马克思所说的搬运夫和哲学家的鸿沟是由分工掘成的,也有这个意思。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即人对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荀子说,人“最为天下贵”。毛泽东也说,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之贵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人的价值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其意义就在于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去创造和占有价值。在这里,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需要又必须靠人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从这点上说,人又是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同时,人也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才能够能动地驾驭、改造物,实现人的现实价值。
由于人具有目的和工具的二重属性,使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就人类而言,人的价值属于自我主客体关系,即人类的价值就是人类的自我价值;就个体而言,人的价值属于人与人之间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即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人自身具有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在人的价值上可看成是主客体关系的特殊形式。
目的和工具的关系是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就人类整体而言,人和社会、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是直接同一的。就人类个体而言,个人和社会、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不是直接同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也就是价值冲突。个人价值的问题实质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在实践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还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要有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设计;从客观方面说,必须有适合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环境。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既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又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的个人价值不可缺少的方面。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4.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入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三、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从受束缚下解放出来。人的活动涉及三个领域,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因此,最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就是从自然力的奴役下、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和从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的条件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正是这种客观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因此,研究人的自由必须考察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其含义有三:(1)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2)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3)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两个方面,这是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从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自由。
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自由是历史的产物,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没有成为社会关系的真正主人之前,人也就不能成为自然的真正主人和人自身的真正主人。因此,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则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社会形态。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人类追求自由和争取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人本身得到发展的过程。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是就广泛性而言,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自由发展是就自主性而言,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展是就程度性而言,指人向着更高的程度即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相统一的程度发展自己的才能。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它们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要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二,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第三,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四,促进入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有三个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与时间经济相联系。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在这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为“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走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既是人类所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朝着这一伟大目标而进军。因此,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