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赤字与公债目标
了解财政收支对比关系
了解公债的基本性质
了解公债理论的演变
了解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
了解财政政策基本原理本章结构
1、政府收支对比关系
2、公债
3、公债理论
4、公债政策
1、政府收支对比关系
从政府收支对比关系来看,年度财政活动存在着 平衡、节余和赤字 三种状态
对财政平衡就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一般认为,当财政收支差额不大时,都可以视为实现财政平衡。换言之,不论是收大于支、略有节余,还是支大于收、略有赤字,只要财政节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都应视为财政平衡。
把当年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 3%以内的略有节余的状态,
称为 稳固平衡 ;
把当年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 3%以内的略有赤字的状态,
称为 基本平衡 ;
把当年财政收入与支出完全相等的状态称为 完全平衡,
并认为这三种状态都属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邓子基,
1997,p334)
既然财政平衡或赤字是一个财政收支数量对比的关系问题,那么就有一个 财政收支口径的确定问题
在不同财政平衡公式中,主要的差异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债收支是否列为预算收支,
二是 公债付息支出是否列入预算支出 。从这两个差异出发,结合我国财政实践的变化,
大体上有三种财政平衡公式 。
1.1 财政平衡公式( P317- 318)
( 1) 1953-1993年的财政平衡公式
财政盈余或赤字= (经常收入+公债收入)-(经常支出+
投资支出 +公债还本付息支出 )
称,硬赤字,(前计划经济国家采用)
( 2) 1994年至 1999年的财政平衡公式
财政盈余或赤字= 经常收入- ( 经常支出+投资支出 )
称,软赤字,
( 3) 2000年开始的财政平衡公式
财政盈余或赤字= 经常收入- ( 经常支出+投资支出+公债利息支出 )
国际惯例,(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 )
问,第一种赤字口径与第二种赤字口径相比,谁大?第二种赤字口径与第三种赤字口径相比,谁大?
1.2 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
财政赤字:是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
这是实际的真实的财政赤字。
赤字财政: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这是计划中的赤字。
尽管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有着紧密的联系。
赤字财政最终会导致财政赤字,但是财政赤字并不一定是由赤字财政引起的。前者是主动的赤字,后者是被动的赤字。
1.3 财政赤字弥补
P319:财政赤字原因复杂,但财政赤字实践中指导思想的变化是主要的:
年度平衡 ——周期性平衡 ——功能财政
(其含义可参见王传伦、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商务印书馆
P181- 184)
弥补办法:
动用结余 (不现实)
增加税收 (不可行)
出售国有资产(较少使用)
发行货币 (货币融资)
直接方式: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
间接方式:向公众出售国债,央行购入
发行公债 (债务融资,常用)
1.4 中国的财政赤字 ( P320)
图14- 1 中国财政赤字状况
-5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赤字财政赤字状况可见书上 P322表 (三个阶段)
在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及经济体制变革不同阶段,中国财政赤字状况和政府对待财政平衡原则态度是不同的,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经济体制变迁所内在决定的。
2、公债
公债 是一国政府根据 借贷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经济中,公债既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宏观财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
2,公债(续)
2.1 公债的含义 ( P325)
公债与国债之异同
在西方国家,公债作为政府债券,应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而通常只能将中央政府债券称为国债。
在我国,公债又常称国债
公债的几个含义:
公债是一种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体现着有借有还的信用特征
公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一种信用的重要形式
公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公债实际上具有 财政性、金融性、经济性 三方面属性,
财政性,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 (请考虑一下公债在弥补赤字中的合理性 )
与税收不同的是它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金融性,公债是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
(无风险,金边债券,,其他金融资产定价基础)
经济性,公债是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
2.2 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公债是在政府职能扩展以后出现的。由于公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因而被各国政府广泛应用
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
2.3 公债种类
按国债发行的地域分类,分为:
内债 是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体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公民,债权人为金融机构、机关团体、企业和居民个人,其发行与偿还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
外债 是本国政府在境外举借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是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外国企业、团体组织和个人,通常以债权国通货为计量单位,也可以以双方同意的第三国通货作为计量单位。
2.3 公债种类(续)
按债务偿还期限分类,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短期公债 多指 1年以内到期的公债,其特点是周期短、流动性强,近似货币。
中期公债 一般指 1年以上 10年以内的债券,它与短期和长期公债相配合,有利于吸收资金,既可以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以作为重点建设资金的来源。
长期公债 是指期限在 10年以上的公债,一般用于特大的经济建设项目或应付突发事件。
2.3 公债种类(续)
以发行主体为标准,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
中央公债,指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主体而发行的公债
地方公债,指以地方政府为债务主体而发行的公债
2.3 公债种类(续)
按是否被允许上市流通交易划分,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可转让公债 ( 上市公债 ):指能够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认购者可以根据资金需求和市场行情随时兑现公债或转让给他人,从而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降低其机会成本,因此特别受欢迎。
不可转让公债,指不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的公债,只能由政府到期还本付息,由于其流动性差,投资的机会成本比较高,所以推销余地不大,
在公债中所占比重较低。
2.3 公债种类 (续)
按公债的发行性质,分为强制公债和自愿公债
按公债的利率确定方式,分为固定利率公债、
市场利率公债和保值公债
按公债的计量本位,分为货币公债和折实公债
按公债的利息支付方式,分为有息公债和有奖公债
按公债的用途划分,分为生产性公债和非生产性公债
2.4 公债结构
概念,指的是不同种类或不同性质的公债间的相互搭配,以及各类公债收入来源的有机组合。
1.公债期限结构
公债期限结构,指的是不同期限的公债在公债总额中的构成比例
较为合理的公债期限结构,应是短期、中期、长期公债并存的结构,避免某一期限的债务过于集中。这样做,既有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还可以拉开还债时间,有利于债务负担的均衡分布,分散还债压力。
2.4 公债结构(续)
2.公债持有者结构
公债持有者结构 (公债资金来源结构):
指的是在公债中不同性质的承购主体持有公债的构成比例。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适当考虑公债发行成本,
来选择适当的公债持有者结构。
2.4 公债结构(续)
3.公债利率结构
公债利率结构,指的是不同利率水平的公债在公债总额中的构成比例。
合理的期限结构是合理利率结构的基础。
为此,应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市场利率水平、公债的使用方向和公债发行的需要与偿还的可能等因素,来综合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2.5公债的发行
公债的发行:指公债由政府售出或被投资者认购的过程。
它是公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其核心是确定公债的发行条件和公债的发行方式。
公债的发行条件
公债的发行条件,指政府对发行公债及与发行有关的诸方面所作的规定。
发行期限
公债利率
发行价格
公债发行方式,
公募法
包销法
公卖法公债发行方式
公募法,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部门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公债发行方法。
公募法分为直接公募法和间接公募法
直接公募法,是由财政部门直接向公众募集的公债发行方法,其发行费用和全部损失均由政府负担。
间接公募法 (委托募集法):是财政部门委托银行系统发行,按一定的约定条件由银行代理向公众发行,发行不足的部分由银行认购的公债发行方法。
实行公募法应具备的条件,是政府债务信用度较高、公众资金充裕公债发行方式(续)
包销法 (承受法),是政府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与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自行销售的公债发行方法。
优点,手续简单,政府可以一次性获得公债资金
公卖法,是政府委托证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按市场价格竞价出售的公债发行方法。
前提条件,证券交易市场健全
优点,可以吸收较大量的社会资金,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资金的运动方向
缺点,会受证券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收入不够稳定,等
2.6 公债的偿还
公债偿还:是政府根据发行时的规定,对到期公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过程。公债偿还的方法和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是公债偿还主要要考虑的两个内容。
1.公债偿还的方法
买销法
一次偿还法
比例偿还法
抽签偿还法
买销法
——指由政府按市场价格,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政府所发行的公债,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了公债的偿还。是一种间接偿还方式。
优点,偿还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可以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缺点,背离公债发行时的信用契约,存在提前或推后偿还的可能
买销法通常与公债发行上的公卖法相对应
一次偿还法
——指政府对所发行的公债,实行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兑付本息的方法
优点,在公债管理上简单易行
缺点,在缺乏保值措施的情况下,债券持有人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一次性集中还本付息,也会给财政造成很大压力
比例偿还法
——指政府对所发行的公债,采取分期按比例方式偿还本息的方法。由于这种偿还方式是政府不通过市场,而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公债的本息,所以又称直接偿还法。
优点,有利于分散公债偿还对财政的压力,
有利于政府安排偿债资金
缺点,缺乏灵活性
抽签偿还法
——指政府控制每年公债还本付息的总额,但对具体债券的偿还,则通过定期抽签确定的方法。一般以公债的号码为抽签依据,
直到全部债券中签清偿为止。
这种方法也是直接偿还法,其优缺点与比例偿还法类似。
2.6公债的偿还(续)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偿债基金
优点:能够保证公债的及时偿还,保证债权人的利益,
提高公债信誉,减轻债务成本,使债务偿还具有计划性,从长远角度看还可以起到均衡偿还作用。
缺点:限制了国债的调控功能,容易被挪用而变得形同虚设。
预算盈余
这种方法难以存在实践基础
举借新债
能够推迟政府实际偿还时间,延缓债务负担,但容易造成债务规模越滚越大
2.7公债市场
公债市场:是政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公债交易的场所,是公债金融性的重要体现
按照公债交易的层次或阶段,划分为:
公债发行市场
公债流通市场
公债发行市场
是以发行公债的方式筹资资金的场所,又称公债 一级市场 或 初级市场,是公债交易的初始环节。
没有集中的具体场所,是无形的观念性市场
由作为筹资人的政府、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组成
公债可以直接发行,即由政府自行办理公债的发行手续;也可以间接发行,即由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办理公债的发行手续。
公债流通市场
是买卖已发行的公债的场所,又称 公债二级市场 或 转让市场
一般是有形市场,具有明确的交易场所
公债流通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一般是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公债持有者与政府、公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可分为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公债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
流通市场又能促进发行市场的发展
2.8 公债负担
三个层次:
第一,债务人负担 ( 政府负担 )
公债到期还本付息所形成的财政负担
政府借债是有偿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安排预算时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
政府举债要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
衡量指标,债务依存度
按国际较为公认的标准,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约在 25% — 35% 。 我国目前 55%
100%当 年 国 债 发 行 额债 务 依 存 度 财 政 支 出
第二,纳税人负担
指的是政府公债偿还的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对纳税人造成的税收负担
公债在未来还本付息时才构成纳税人的负担
衡量指标,公债负担率
按国际较为公认的标准,公债负担率的警戒线约在 45% 。 我国目前约 30%
如何解释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这两个指标出现的一高一低现象?
100%
GDP
公 债 累 积 余 额公 债 负 担 率
第三,公债的代际负担
指将当代人的债务负担转移给后代人而对后代人造成的负担 。 尤其在政府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下,公债的负担更容易向下代人转移 。
公债的发行,使用和偿还是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代际负担,需要视公债资金的使用方向而定 。
如果政府将公债资金用于消费性用途,而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又来自于未来税收,那么公债就会引起未来负担和代际负担;如公债资金用于公共投资,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成的公共资本为后代人所受益,那么根据受益原则,并不产生代际负担 。
2.9 中国公债简况
( 1) 1950年代,当时先是发行了公债,但到
1950年代末就不再发行了 。
( 2) 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恢复了公债,但先是国外借款,然后才是国内公债的恢复 。
( 3) 恢复后的公债也是呈阶段性逐步增长,
到 2003年已经年发行量超过了 6000亿元 。
具体数据可见 P331表附:我国政府的债务负担
公债只是直接的、显性的债务负担
(可参见 P329 显性、隐性、或有公债)
目前公债累积(直接、显性)的累积余额约
1.5万亿
其他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如拖欠工程款、
拖欠工资)约 1.5万亿以上
银行不良资产 99年剥离 1.8万亿,此外银行目前大约还有 0.7万亿 ——或有债务
养老保险上的欠帐约 3- 4万亿 ——隐性债务
总计国家综合负债约 10多万亿占 GDP100%
3、公债理论
3.1早期公债理论:利弊之争
公债有害论 —— 公债的非生产性
公债两重性理论
公债无害论
应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和经济学主流思潮来看待上述不同观点
从早期较流行的公债有害的观点,再到后来承认公债有利有弊的两重理论,直至凯恩斯主义盛行时代的公债无害论,人们对于公债的认识不断加深。
P343,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市场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
附:结合已有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运用 IS- LM模型说明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并说明这一效应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如下页图可见,
IS曲线越平坦(投资需求利率弹性越大)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力越小
IS曲线越陡峭(投资需求利率弹性越小)
————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力越大
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越大)
————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力越大
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越小)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力越小
r
LM
IS
IS/ IS IS/
挤出
Y
r
Y
LM
IS
IS/
LM
LM
IS
IS/
3.2 李嘉图等价定理
( 1) 定理的提出 —— 李嘉图原话
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 2
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 2 000
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 100万镑,
只不过由付这 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 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 2 000万镑,而不是为那 2 000
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 2 000
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 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李嘉图,
1962,208页,)
上述这段话中,李嘉图至少明确表明了三点:
( 1) 征 2000万镑税与发行 2000万镑公债都同样使一国生产资本减少 2000万镑 ( 他假定是为战争筹资,是纯消费性而不形成生产性资本 ) ; ( 2) 公债利息无关紧要,它只是财富在不同人间的转移而已,不改变一国财富总存量; ( 3) 征税与发行公债都会使一国收入净损失 2000万镑,因此,征税与公债在经济影响上是相同的 。
李嘉图 ( 古典经济学家 ) 表达了政府征税与举债在经济影响上是一样的思想 。 当然,李嘉图说课税与发债一样,并不等于他主张发债 。 他认为发债会 减少生产资本 和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所以他反对发行公债 。
李嘉图等价定理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无论政府采取征税方式还是举债方式,或者是采取二者的某种结合方式,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是无差别的。
该定理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公债替代征税时所减少的税是总额税,而且减税带来的税负减少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
现代版的李嘉图等价定理要等到 1970年代才出现(巴罗 1974)
我的理解:
李嘉图等价定理之所以重要,关键点在于如果征税和公债对消费者消费决策是否相同。如相同,那么政府发行国债时居民就会像被征税时一样减少同样的消费支出,那么政府由发债而增加的支出所导致的总需求的扩大,就会被居民减少的消费支出所导致的总需求减少所抵消,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无效。
隐含在李嘉图等价定理背后的公债和税收在经济效应上相同的逻辑是简单的:尽管政府在筹集收入时可用发公债而不是征税,但公债的偿还最终是要靠税收来解决,公债不过是推迟了的税收。
如果每个居民都意识到公债不过是推迟了的税收,他们手持的公债面值只是等于未来等量的税负,那么他们的消费支出就不会因为公债代替了当前的税收而有不同。当然,必须注意的是,该定理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公债替代征税时所减少的是总额税,而且减税带来的税负减少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
问题
居民消费支出是由什么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第五篇“再论支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第 16章“消费”中
早期凯恩斯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当期收入)
费雪的时际选择 -----利率的影响;预期一生的收入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
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消费既取决于收入又取决于财富。
总之,综合起来看(宏观课本 P411):
消费= f(当期收入、财富、预期未来收入、财富)
假设你有 1000元国债,你是把它当作资产或财富,还是
,非常理性,地意识到它不过代表未来政府对你的税赋从而是零财富? 由此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
( 2)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一些争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遇到的难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不会按长生不老的假设安排消费和储蓄。要是一些消费者在公债到期偿还之前就去世了,他们就会享受到政府以公债代替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
从而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
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一些争论(续)
巴罗的引申
其论点建立在将利他动机和遗产行为的基础上。
消费者具有将财产的一部分遗留给后代的动机,
并以利他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李嘉图等价定理便会在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死于公债到期之前的情形之下继续成立。
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一些争论(续)
托宾 (Tobin,J.)对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消费者利他的前提不成立
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仅要求消费者是利他的,而且要求消费者在遗留财产给后代时必须保证遗产为正值,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可能为自己的后代遗留负值的财产。
减税效应均匀分布的假设不成立
李嘉图等价定理假定,公债替代征税时所减的税是总额税,减少的税负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且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但实际上,减税的效应不会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各个消费者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不相同的,这就从两方面破坏了等价定理的前提。
托宾 (Tobin,J.)对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续)
税收只是总额税的假定不成立
李嘉图等价定理假定税收是总额税,认为用公债替代税收只会产生税收总额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以可完全由公债数量的变化抵消。但是,大多数税收并非总额税,而是针对经济行为开征的,
因此税收由于公债替代而产生的变化,会使经济行为改变,使等价定理不能成立。尽管并非所有的税收都会产生扭曲效应,但上述状况的确制约着定理的有效性。
( 3)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经济意义
托宾之后,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一步的一些讨论可参阅郭庆旺、赵志耘的,财政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理论参照系
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意味着凯恩斯赤字财政的失效。反之,则反是,那么公债对宏观经济效应就会有巨大影响,如消费、储蓄、投资、利率。
4、公债政策
公债政策,就是公债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等整个运行过程中所制定的活动规范和管理规则 。
财政政策,仅是指财政间接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状态的政策,即它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运作,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一种经济稳定政策,它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
4.1 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
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重要联系,
是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但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其与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
1.两者的目标不同
财政政策的目标,在于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等
公债政策的目标主要有,( 1)弥补财政赤字
( 2)降低公债的发行成本 ( 3)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保证公债的顺利发行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2.两者对市场的影响不同
公债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这又将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的变化 。 而从财政政策来看,它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产品市场。
3.两者效应作用的方向不完全一致
政府预算安排赤字是为了扩张社会总需求,但弥补财政赤字的公债发行则不尽然。公债因其购买者或发行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 。
4.2 公债政策的内容
( 1)公债的发行政策
( 2)公债的流通政策
( 3)公债的使用政策
( 4)公债的偿还政策
( 5)公债政策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公债总量的调控,以及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比重及其协调的问题,等等
4.3 公债政策的作用
它起着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见图
4.4 公债政策的经济效应
1.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
——指的是政府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公债流动性程度变动
→ 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变动 → 经济活动水平变动。
经济过热时,增加长期公债比重,增加非银行系统持有的公债比重;经济过冷时,增加短期公债比重,增加银行系统持有的公债比重。
2.公债政策的利息率效应
——指的是政府在公债政策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公债的利息率水平变动 → 市场利率水平变动 → 经济活动水平变动
一般来讲,经济过热时,调高公债发行利率或低价卖出公债(提高公债实际利率);经济过冷时,调低公债发行利率或高价买进公债(降低公债实际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