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 吐
?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
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
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
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
称为呕吐。
?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 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如, 素问 ·举痛论,
曰:,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诸呕
吐酸,…… 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
喜呕,呕有苦。, 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
呕苦之别。汉 ·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制定了行之
有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
胡汤等,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
呕,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渤篇说:, 夫呕家有
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呕吐候, 指出:, 呕吐之病
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 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
胃气上逆所致。如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六 ·呕吐哕逆, 篇指出:, 凡呕者,
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刘元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 ·热类 ·喘呕, 指出:, 凡呕吐
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 丹溪心法 ·呕吐, 曰:, 胃中有热,
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
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 龚廷贤, 寿世保
元 ·呕吐, 则认为:, 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
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
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
之也。 ’’ 告诫医者在治疗呕吐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证型,使用不同方药。
?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呕吐可以出现于
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神经性呕吐、
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黏膜脱垂症、
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
肠壅积症等。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
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
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亦
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 呕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均可影响于胃,使胃失和
降,胃气上逆,发生呕吐。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
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
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的不同,感受
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受寒者居多。
? 2.饮食不节
?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
及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每易引起食滞不化,胃
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 3.情志失调
?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
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
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 4.病后体虚
? 脾胃素虚,或病后虚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
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
成呕。
病机
?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
逆。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
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
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
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其
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一般初病多实。
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
实转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
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 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还与肝、脾有密切
的关系。若脾阳素虚,水谷不归正化,痰
饮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
逆,则形成痰饮内阻证;肝气郁结,横逆
犯胃,胃气上逆,则形成肝气犯胃证;
患病日久,伤脾失运,致脾气亏虚,纳运
无力,胃虚气逆,则成脾胃气虚证;久则
气虚及阳,致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胃
失濡降,则为胃阴耗伤证。
?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
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
吐,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
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
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如久病、
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人,面色咣白,
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
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正如, 中藏经 ·脏
腑虚实寒热, 所说:,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
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
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
甚。
? 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
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
靡,倦怠,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
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病证鉴别
? 1.呕吐与反胃
?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
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
食人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
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
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
难分辨的。
? 2.呕吐与噎膈
?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
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
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人,或食人即吐,
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
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 3.呕吐物的鉴别
?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
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
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
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
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
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
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
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 三、相关检查 呕吐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胆有
密切关系。所以可用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了解胃
黏膜情况,贲门、幽门口关闭情况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
变。若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大便,应做
腹部透视及腹部 B超,以了解有无肠梗阻。若病人面色
萎黄,呕吐 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应及时检查肾功
能,以排除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所致呕吐。若病人暴吐,
呈喷射状,应做头部 CT或 MRI,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也可以做腹部 B超,了解胰腺及胆囊的情况,必要时结
合化验血常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若呕吐不止,需
检查电解质,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育龄期妇女,应化
验小便,查妊娠试验。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应首辨虚实。如, 景岳全书 ·呕吐, 指
出:, 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证
多由感受 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
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
臭味。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
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
脉弱无力等症。
? 二、治疗原则
? 呕吐总的病机因胃气上逆所致,故治
以和胃降逆为原则,结合具体症状辨证论
治。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
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
解郁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
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
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
主次而治之。
? 三、证治分类
? (一 )实证
? 1.外邪犯胃证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散寒
疏表;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
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化湿健脾;生姜和胃
止呕。
? 2.食滞内停证
?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
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 证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
逆。
?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陈
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中止呕;连翘散
结清热。
? 3.痰饮内阻证 呕吐清水痰涎,脘闷
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 证机概要:
? 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 常用药:半夏化痰饮和胃止呕;生姜温
胃散寒而止呕;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
湿;桔梗温化痰饮。
? 4.肝气犯胃证
?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
红,苔薄腻,脉弦。
? 证机概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
和降。
?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该
? 常用药:苏叶、厚朴理气宽中;半夏、
生姜、茯苓、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 (二 )虚证
? 1.脾胃气虚证 食欲不振,食人难化,
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
脉象虚弦。
?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
理气降逆。
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
淡,脉濡弱。 证机概要:脾
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
药: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
甘草甘温和中。
? 3.胃阴不足证
?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
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
司。
?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
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预防调护
?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
侵。
?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
当注意。
?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
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
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
燥药物,戒烟。
? 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
更伤胃气。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
担。根据病人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
姜汁,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
结 语
? 呕吐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
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
床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见于外邪犯胃,
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阻。前两种
证型多表现为突然发病,后两者则反复发
作。虚证多见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及胃
阴不足,多见呕吐时作时止,伴有恶寒怕
冷,或口舌干燥,或倦怠乏力等不同症状。
虚实之间常可互相转化或相互兼夹。
? 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
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般暴病呕
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
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一般来说,实证
易治,虚证及虚实夹杂者,病程长,且易
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
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
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
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
称为呕吐。
?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 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如, 素问 ·举痛论,
曰:,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诸呕
吐酸,…… 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
喜呕,呕有苦。, 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
呕苦之别。汉 ·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制定了行之
有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
胡汤等,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
呕,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渤篇说:, 夫呕家有
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呕吐候, 指出:, 呕吐之病
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 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
胃气上逆所致。如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六 ·呕吐哕逆, 篇指出:, 凡呕者,
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刘元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 ·热类 ·喘呕, 指出:, 凡呕吐
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 丹溪心法 ·呕吐, 曰:, 胃中有热,
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
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 龚廷贤, 寿世保
元 ·呕吐, 则认为:, 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
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
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
之也。 ’’ 告诫医者在治疗呕吐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证型,使用不同方药。
?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呕吐可以出现于
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神经性呕吐、
急性胃炎、心源性呕吐、胃黏膜脱垂症、
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
肠壅积症等。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
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
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亦
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 呕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均可影响于胃,使胃失和
降,胃气上逆,发生呕吐。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
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
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的不同,感受
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受寒者居多。
? 2.饮食不节
?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
及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每易引起食滞不化,胃
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 3.情志失调
?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
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
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 4.病后体虚
? 脾胃素虚,或病后虚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
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
成呕。
病机
?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
逆。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
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
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
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其
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一般初病多实。
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
实转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
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 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还与肝、脾有密切
的关系。若脾阳素虚,水谷不归正化,痰
饮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
逆,则形成痰饮内阻证;肝气郁结,横逆
犯胃,胃气上逆,则形成肝气犯胃证;
患病日久,伤脾失运,致脾气亏虚,纳运
无力,胃虚气逆,则成脾胃气虚证;久则
气虚及阳,致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胃
失濡降,则为胃阴耗伤证。
?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
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
吐,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
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
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如久病、
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人,面色咣白,
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
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正如, 中藏经 ·脏
腑虚实寒热, 所说:,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
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
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
甚。
? 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
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
靡,倦怠,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
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病证鉴别
? 1.呕吐与反胃
?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
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
食人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
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
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
难分辨的。
? 2.呕吐与噎膈
?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
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
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人,或食人即吐,
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
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 3.呕吐物的鉴别
?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
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
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
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
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
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
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
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 三、相关检查 呕吐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胆有
密切关系。所以可用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了解胃
黏膜情况,贲门、幽门口关闭情况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改
变。若呕吐不止,伴有腹胀、矢气减少或无大便,应做
腹部透视及腹部 B超,以了解有无肠梗阻。若病人面色
萎黄,呕吐 不止,伴有尿少、浮肿,应及时检查肾功
能,以排除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所致呕吐。若病人暴吐,
呈喷射状,应做头部 CT或 MRI,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也可以做腹部 B超,了解胰腺及胆囊的情况,必要时结
合化验血常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若呕吐不止,需
检查电解质,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育龄期妇女,应化
验小便,查妊娠试验。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应首辨虚实。如, 景岳全书 ·呕吐, 指
出:, 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证
多由感受 外邪、饮食停滞所致,发病较
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
臭味。虚证多属内伤,有气虚、阴虚之别,
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
脉弱无力等症。
? 二、治疗原则
? 呕吐总的病机因胃气上逆所致,故治
以和胃降逆为原则,结合具体症状辨证论
治。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
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
解郁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
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
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
主次而治之。
? 三、证治分类
? (一 )实证
? 1.外邪犯胃证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散寒
疏表;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
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化湿健脾;生姜和胃
止呕。
? 2.食滞内停证
?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
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 证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
逆。
?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陈
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中止呕;连翘散
结清热。
? 3.痰饮内阻证 呕吐清水痰涎,脘闷
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 证机概要:
? 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 常用药:半夏化痰饮和胃止呕;生姜温
胃散寒而止呕;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
湿;桔梗温化痰饮。
? 4.肝气犯胃证
?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
红,苔薄腻,脉弦。
? 证机概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
和降。
?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该
? 常用药:苏叶、厚朴理气宽中;半夏、
生姜、茯苓、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 (二 )虚证
? 1.脾胃气虚证 食欲不振,食人难化,
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
脉象虚弦。
? 证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
理气降逆。
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
淡,脉濡弱。 证机概要:脾
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
药: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
甘草甘温和中。
? 3.胃阴不足证
?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
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
司。
?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
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预防调护
?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
侵。
?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
当注意。
?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
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
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
燥药物,戒烟。
? 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
更伤胃气。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
担。根据病人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
姜汁,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
结 语
? 呕吐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
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
床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见于外邪犯胃,
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阻。前两种
证型多表现为突然发病,后两者则反复发
作。虚证多见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及胃
阴不足,多见呕吐时作时止,伴有恶寒怕
冷,或口舌干燥,或倦怠乏力等不同症状。
虚实之间常可互相转化或相互兼夹。
? 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
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般暴病呕
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
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一般来说,实证
易治,虚证及虚实夹杂者,病程长,且易
反复发作,较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