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课程结构”的学习设计方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交谈和预习指导,我们发现,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普遍反映的是“知道一些”、“不系统”、“知道是知道,但很难说清楚”,希望能“借助权威的讲解澄清认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来认识”。
学生必然要走出课本,面向实实在在的课程实践,他们有获得系统、权威知识的愿望,也有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课程相结合的意愿。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两种不同的需求,讲解和讨论相结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与所学联系起来,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形成课程意识。
二、学习内容与要求:
有关“课程结构”的知识是课程组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本章主要对课程结构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成果进行了系统概括和介绍,预期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课程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课程横向结构的实质,理解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把握课程纵向结构的实质,理解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以及阶梯型课程的内涵和特性。
(一)本单元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横向结构;
课程纵向结构。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课程横向结构;
课程纵向结构。
(三)教学要求:
首先阐明结构和组织的概念,进而揭示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在阐明课程横向结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介绍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在阐明课程纵向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四)预期学习结果:
1、识记:课程结构、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
2、理解:(1)科目中心整合理论;
(2)儿童中心整合理论;
(3)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4)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与阶梯型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3、应用:试用课程整合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横向结构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对策。
三、课堂学习设计
(一)活动形式:
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系统化的讲解,讲是为了导,旨在引导学生思考。
(1)教师讲授;
(2)学生经验交流;
(3)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
(二)学习进程与组织方式
第一节: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
内容——“课程系统”的相关知识。
进程——
启发学生思考“课程系统”包含哪些要素?问答为主(5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网上教材和补充材料(10分钟)
3. 利用PPT进行讲解何谓“课程系统”(约25分钟)
第二节:阅读与辩论
内容——科目、学生、内容在课程系统中的关系
议题——课程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还是科目为中心?
目的——利用两种极端的观点对抗,让学生明白两种倾向的利弊。
进程——
全班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5分钟)
组织分组(3分钟)
小组进一步阅读和讨论,准备辩论(12分钟)
辩论(20分钟)
第三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内容——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进程——
1. 教师对辩论的小结,点明辩论的意义,简要概括师、生、内容三者关系;
(5分钟)
2. 利用PPT解释课程的两种结构,其间利用提问、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课程结构;(25分钟)
3. 师生自由问答环节(5分钟)
4. 预习指导、作业布置和机动时间(5分钟)
(三)可能的情况——替换或调节的准备、引导的策略:
1、学生准备不充分,辩论不起来;
2、辩论偏离主题;
3、学生对现实课程缺乏思考,难以自觉结合实际。
课后反思:
时间安排上不太理想,留给“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内容的时间相对不足,学生希望对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展开,分别给出当前课程的实例以便理解和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