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课程类型”的学习设计方案
一、学生学习准备的分析:
本章是对中小学课程类型的简要概括和介绍,涉及到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等多组概念。上述多数课程类型对该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概念的辨析不作为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结合新课程的背景,主要澄清经验课程、整合课程和隐蔽课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之外,本课的重点还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正确看法,形成全局性的课程观念。
二、教学内容:
(一)课程类型概述;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四)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六)核心课程与扩展课程。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二)整合课程;
(三)隐蔽课程;
(四)核心课程。
四、教学要求:
(一)首先阐明课程与教学类型的基本涵义,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类型的基本概念。
(二)通过对当代中小学课程类型的深入介绍,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分类清理出课程与教学的种类,使他们形成分析、使用课程类型的基本观念和能力。
(三)通过对不同课程类型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当前中小学各种课程的内涵、特点和基本原理。
五、考核目标:
(一)识记: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隐蔽课程、核心课程。
(二)理解: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构;
2、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
3、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的关系;
4、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的关系;
5、核心课程与扩展课程的关系。
(三)应用:试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类型结构上的问题及其对策。
六、课堂学习设计
(一)活动形式:
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系统化的讲解,讲是为了导,旨在引导学生思考。
(1)教师讲授;
(2)学生分组,分工合作自主学习;
(3)学习结果交流(小组为单位)。
(二)学习进程与组织方式
第一、二节: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
内容——“课程类型”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几对课程的原理、特点、适用及述评。
进程——
课程组织、课程结构、课程要素、课程类型等概念的辨析。(教师讲解为主,5分钟)
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课程类型:是怎样的?作为学生身在其中有何感受?(5分钟)
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选择4组,约10分钟)
教师利用PPT讲解几对课程类型。(3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网上教材和补充材料,常任组长记录本组成员的兴趣点及疑问。(10分钟)
教师答疑(10分钟),布置第三节的课堂小作业。
(替换6)在学生未能提出问题的情况下,重点讲解:
当前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
新课程中的整合课程以及面临的问题;
布置第三节的课堂小作业。
第三节:课堂小作业
主题——隐性课程的开发实践
目的——理解课程理论,并总是尝试将其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
内容——发掘华师附小的隐性课程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含三部分:
包括哪些类型?为什么?如何利用?
进程——共40分钟
各轮值组长组织学习隐性课程的相关理论
分析附小的资源
整理,准备汇报
汇报、其他组补充、老师点评
4. 预习指导、作业布置和机动时间
(三)准备:
1、关于整合课程、隐性课程的资料;
2、附小的情况报:本班学生均多次到附小实习或见习,应已较为了解附小的情况(预先请同学们自己了解,堂上时间允许的话可由1-2个同学介绍实习感受);
3、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