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牛顿定律
一,牛顿定律
二、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三,常见的几种力
四,惯性参考系 力学相对性原理
五,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 2.1 牛顿运动定律
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686年,牛顿在他的名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中写道,
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
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其数学形式为,
关于该定律应 明确 以下几点,
①该定律是以实验实事为基础,通过思维、推理、想
像而总结出来的规律。
0, 恒矢量Fv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
384— 322):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要使物体运动,
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
( 1564~ 1642)作了一系列斜面实验指出,力不是维
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② 该定律表明,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
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重大发现加以普遍化,即
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需要任何, 原因, 。
是任何物体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③ 重要意义,
定性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 。
物体的运动不需力去维持,只在物体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时,即产生加速度,才要力的作用。
定义: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在之前,认为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即
保持静止。
④ 该定律不是适合任何参照系。
定义,
惯性参照系 ~凡是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参照系
地球可近似惯性参照系
凡是相对地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均
为惯性参照系
0, 0Fv ?=
2、第二定律
动量为 的物体,在合外力 的作用下,
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应当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
力,即。
p ()iFF??
F i j k
F i j k
? ? ?
? ? ?
yxz
x y z
dvd v d vdv
=m m m m
d t d t d t d t
m a m a m a
amvm
dt
d
dt
PdF m= 视为常量宏观低速运动中= )(?
~牛顿力学质点动力学方程
即,
明确,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的运动。
特例:物体作平动时,物体上各质点的运
动情况完全相同,可看作是质点的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所表示的合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
关系是瞬时关系。
加速度只在外力有作用时才产生。外力改变了,
加速度也随之改变。
(3)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为矢量式,其分量与坐标系。
(4)牛顿第二定律仅适合惯性参照系。
(5)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
叠加性原理)
矢量具有的叠加性或独立性
,,nnF m a F m a??? ? ? ?
,,x x y y z zF m a F m a F m a? ? ? ? ? ?
平面运动,
曲面运动
3、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沿同一
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F
F?
明确,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互
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同时产生,同时消
灭,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没有主从、
先后之分。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
,因此它们不能相互抵消 。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4)与参照系无关。
§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1984年 2月 27日,我国国务院颁布实行以国
际单位制 (SI)为基础的法定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规定,力学的基本量是长度、质量和
时间,并规定,
长度的基本单位名称为, 米,,
单位符号为 m;
质量的基本单位名称为, 千克,,
单位符号为 kg,
时间的基本单位名称为, 秒,,
单位符号为 s,
其他力学物理量都是导出量,
用 L,M和 T分别表示长度、质量和时间三个基本
量的量纲,其他力学量 Q的量纲与基本量量纲之
间的关系可按下列形式表达出来,
注:只有量纲相同的物理量才能相加减和用等
号联接
在物理学中,导出量与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可以
用 量纲 来表示
d i m p q sQ L M T?
§ 2.3 几种常见的力
1、万有引力,
12
12 123
G m mFr
r??
G=6.67?10-11Nm2/kg2
例、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P= mg=GMm/R2
所以 g=GM/R2
2、电磁力:(库仑力)
k=9 ?109Nm2/C2
注意:电磁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
12
1 2 1 23
qqF k r
r?
3、强力:粒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在
0.4?10-15米至 10-15米。
4、弱力:粒子之间的另一种作用力,力程短、力
弱( 10- 2牛顿)
四种基本自然力的特征和比较
力的种类 相互作用的物体 力的强度 力 程
万有引力 一切质点 10- 34N 无限远
弱力 大多数粒子 10- 2N 小于 10- 17m
电磁力 电荷 102N 无限远
强力 核子、介子等 104N 10- 15m
重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所受的力。质量与重
力加速度的乘积,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力图恢复原状,对
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如压力、张力、
拉力、支持力、弹簧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 f =
- kx,方向总是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物体运动时,由于接触面粗糙而受到的
阻碍运动的力。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
分别为 fk=? kN 及 fsmax=?sN。
作业,P54 2-1,2-4
例题,教材 37页 例 1
例 1 质量为,长为 的柔软细绳,一端系着
放在光滑桌面上质量为 的物体,如图 2-2(a)所示。
在绳的另一端加如图中所示的力 。绳被拉紧时会
略有伸长 (形变 ),一般伸长甚微,可略去不计。现设
绳的长度不变,质量分布是均匀的。
lm
m?
F
求,(1)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绳上任意点的张力。
m?
l
F
m
解,如图 2-2(b)所示,设想在绳索上点 P将绳索分
为两段,它们之间有拉力 和 作用,这一对
拉力称为张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TF TF?
P
TF TF?
m?
l
F
m
a a
x0TF 0TF?
(1)已知:绳和物体均被约束在如图所示的 X轴上运
动,且绳的长度不变。
所以,它们的加速度相等,均为 a
设绳作用在物体上的拉力为,物体作用在绳端的
力为 0TF
0TF?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由牛顿定律,对物体与绳可分别有,
m
o l x
dx
md
( 2)在绳上取微元 md
md1
T 2T
21T T d m a? ? ?
条件12 TT ?
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不计绳质量
0
0d
?
?
a
m
本题均不满足
0 0 0 0;;T T T TF m a F F F F m a? ? ?? ? ? ? ? ?
0; TFma F a
m m m m
?? ? ?
????
mdTF TTF dF?
()T
mFd F d x
m m l
??
? ?
()T T T mF dF F dm a a dx
l
? ? ? ? ? ?
由于绳的长度不变,且质量分布均匀,故其单位长
度的质量即质量线密度为 /ml
由初始条件,; Tx l F F??
()T
Fl
F T x
mFd F d x
m m l
? ? ? ?
? ?
边界条件
故:取一线元 则,/d m m d x l??dx
从式中可以看出,绳中各点的张力是随位置而变的,

当 时 ; Tm m F F? ?
()
()T
mFF F l x
m m l
? ? ? ?
? ?
()T xFF m m
l m m
???
? ?
化简,
()TTF F x?
此时绳中各点的张力近似相等,均约等于外力。
§ 2.4 惯性参考系 力学相对性原理
问题,
车的 a=0时单摆和小球的状态符合牛顿定律
结论,在有些参照系中牛顿定律成立,这些系称为
惯性系。相对惯性系作加速运动的参照系是非惯性
系。而相对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也是惯
性系。
a≠ 0时单摆和小球的状态为什麽不符合牛顿定律?
一 惯性参考系
设 系相对于惯性参照系 系以恒定速度 沿
轴正向运动,以 和 重合时为计时起点
SS? u
o o?
z z?y y?// //
x
y
z
x?
y?
z?
u
ut
S S?
O O?
,即d v d v aad t d t? ???
对时间求导,
二 力学相对性原理
,v v u???速度矢量
x
当惯性参考系 以恒定的速度相对惯性参考系 作
匀速直线运动时,质点在这两个惯性系中的加速度
是相同的。
S? S
在这两个惯性系中,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
式具有相同形式
F m a m a F??? ? ?
由于, 均为惯性参考系,即满足牛顿第二定律 S? S
F m a?
相对于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一切参照系均为惯性
系;即由惯性系 变换到惯性系 时,牛顿运动方程
的形式不变。
S?S
结论,对于不同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具有相
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
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在运
动.这个原理叫做 力学相对性原理 或 伽利略相对性
原理,
一 分类
牛顿运动定律定量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惯
性(质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物体作机械运动
基本定律,有着广泛地应用。
具体应用大致分为三类,
§ 2.5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已知物体的质量及运动情况,求所受的作用力
2.已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的质量求质点的运
动情况。
3.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质量。
二 研究方法
1.基本思想,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脱离定律本身的含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
外力是相对内力而言的;研究对象内部各部分之间
的相互作用~ 内力 ;研究对象与外界物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 外力
并且,内力不会改变研究对象的整体运动状态,外
力才能 改变研究对象的整体运动状态。
方程式的右端~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等号仅
表明两端量值的相等。
2.研究方法,
隔离体法:用力的图示法(示力图法)将研究对象
(质点)从与之相联系的其它物体中隔离出来,然
后画出所有作用在其上的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分析方
法。
(2)选取研究对象,用隔离体法画出有关物体的 示力
图。
(1)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求解的问题(作出
总草图,有助于理解题意)
(3)描写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
3.步骤,
(5)求解方程,一般先文字计算,然后代入数值运算。
作数值计算时,注意统一单位。
(4)建立坐标或规定正方向,判定力的方向,由牛
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6)分析、检验计算结果,得出符合题意的解答。
作业,P55 2-9,2-12
例 1、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51kg的小车 D,其上有一定
滑轮 C,通过绳在滑轮两侧分别连有质量为 m1=5kg和
m2=4kg的物体 A 和 B。其中物体 A在小车的水平面上,
物体 B被绳悬挂,系统处于静止瞬间,如图所示。各
接触面和滑轮轴均光滑,求以多大力作用在小车上,
才能使物体 A与小车 D之间无相对滑动。(滑轮和绳的
质量均不计,绳与滑轮间无滑动)
D
C
B
A
三 举例
解:建立坐标系并作受力分析图,
X
Y
O
B
m2g
T
列方程,
?
?
?
?
?
?
?
???
?
?
x
x
x
MaTTF
gmT
amT
amT
?
?
?
s i n
c o s
s i n
2
2
1

解出,
2
2
2
1
221
2
2
2
1
2
)(
mm
gmMmm
F
mm
gm
a
x
?
??
?
?
?
=784N
A
m1g
N1
T
D
Mg
N2
F
T
?
T
例 2、质量为 m的小球,在水中受的浮力为常力 F,当
它从静止开始沉降时,受到水的粘滞阻力为 f = kv
(k为常数),证明小球在水中竖直沉降的速度 v与时
间 t的关系为
f
F
mg
a
x
)1( m
kt
e
k
Fmgv ????
式中 t 为从沉降开始计算的时间
证明:取坐标,作受力图。
dt
dvmmaFkvmg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初始条件,t=0 时 v=0
keFmgv
dt
mFkvmg
dv
m
kt
tv
/)1)((
/)( 00
?
????
?
?? ??
得证。
例 3、在倾角为 ?的圆锥体的侧面放一
质量为 m的小物体,圆锥体一角速度 ?
绕竖直轴匀速转动。轴与物体间的距
离为 R,为了使物体能在锥体该处保
持静止不动,物体与锥面间的静摩擦
系数至少为多少?并简单讨论所得到
的结果。
?
ω
R
0c o ss i n,
s i nc o s, 2
???
??
mgNNy
RmNNx
???
????
对给定的 ω, R和 θ, μ 不能小于此
值否则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维持 m在
斜面上不动。
?
ω
R
mg
N fs
x
y
g
R2
c o ss i n
s i nc o s ?
???
??? ?
?
??
???????? s i nc o ss i nc o s 22 RRgg ????
???
????
s i nc o s
c o ss i n
2
2
Rg
Rg
?
???
讨论:由 μ >0,可得,gcosθ -ω 2 Rsinθ >0
R
g
2t a n ?? ?
所以,
时,物体不可能在锥
面上静止不动
例 4、顶角为 2?的直圆锥体,底面固定在水平面上,
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小球系在绳的一端,绳的另一
端系在圆锥的顶点,绳长为 l,且不能伸长,质量不
计。圆柱面是光滑的,今使小球在圆锥面上以角速
度 ?绕 OH轴匀速转动,求,

R
g
2t a n ?? ?
(1)、锥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N和细绳的张力 T;
(2)、当 ? 增大到某一值 ? c 时,小球将离开锥面,
这时 ? c 及 T又各是多少?
H
O
l ?
解:设小球所在处圆锥体的水平截面半径为 r
mg
H
O
?
N T
x
y
2,s i n c o s
,c o s s i n 0
X T N m a m r
Y T N m g
? ? ?
??
? ? ?
? ? ?
?s inlr ?
2
22
( 1 ) s in s in c o s
c o s sin
N m g m l
T m g m l
? ? ? ?
? ? ?
? ? ?
??
???
??
c o s/ c o s/
0 )2(
mgTlg
N
c
c
??
??
例 5 质量为 m的小球最初位于 A点,然后沿半径为 R的光滑圆弧
面下滑。求小球在任一位置时的速度和对圆弧面的作用。
A
x
y ?
mg
?
N
解,c o s dvm g m
dt? ?
2
s in vN m g m
R
???
d v d v d s d vv
d t d sd t R d ???
c o sv d v R g d???
00 c o s
v v d v R g d? ?????
21 sin
2 v R g ??
2 s i nv R g ??
2 sinsin 3 sinRgN m g m m g
R
???? ? ?
sR
ds R 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