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章 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
第一节 质量管理概述
? 一、质量的概念
? 质量是指, 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
特性总和, 。
? 从质量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质量就其本质来说是
一种客观实物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
? 由于客观实物具备能力,才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
要。
?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质量的概念
进行阐述和分析。
2
? 1.实体。是质量的主体,是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
可以是活动过程,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或人 以
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 2., 需要, 这里所讲的, 需要, 有二种情形:一是在合同或
法律规定情况下,,需要, 是明确的,其通过合同、契约予
以明文规定,是需方对产品或服务提出的明确需要,也是供
方必须满足的要求,二是在其它情况下,需要有时是隐含的,
这就要由供方通过市场研究、调查和预测来进行识别和确定,
用规格、等级等来满足需方要求。
?,需要”通常被转化为有规定指标的特性,如性能、寿命、
可靠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和美学。
3
? 3.特性。是指质量特性,即帮助识别或区分各种实体的一种
属性。,特性”是用评价“实体”满足需要程度的参数与指
标系列,是“需要”的定性与定量的表现。
? 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通常包括性能、可信
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和时间性等,服务类别产品质
量特性通常包括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
文明性等,软件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大致可包括功能性、可
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修性、可移植性、保密性和经
济性等。
?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
? (一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4
第一阶段是质量检验阶段,约从本世纪初至 30年代末。这个
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限于专业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目的
是发现废品和不合格品。实质上是一种事后的检验。
第二阶段是统计质理管理阶段,约从本世纪 40年代到 50年代。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数理统计方法,
对生产过程实行工序控制,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预防废品
产生的目的。管理工作也由专职人员进行。该阶段与第一阶
段所不同的是不仅事后把关,而且进行事前预防控制;防止
废品产生。
5
? 第三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初,美国的菲根堡姆
首先提出了较系统的, 全面质量管理, 概念,这一理论很快
应用于不同行业生产企业的质量工作中。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特点是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
方面因素的变化,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
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对每一
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全面控制,通过改善和
提高工作质量水平来保证产品质量,形成企业全员、全过程、
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建立质量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始
终满足用户需要。
6
? (二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 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发达国家和企业纷
纷制订出新的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以适应全面质量管理的
需要。
? 不少国家为发展本国生产扩大出口,限制国外进口产品,从
而创造了大量的国际贸易障碍和壁垒。为了消除和减少技术
壁垒,解决国际间质量争端,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加强国
际间技术合作,统一国际质量工作语言,制订共伺遵守的国
际规范,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ⅠSO) 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
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 TCl76),着手制订质量管
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国际标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于 1987
年 3月制订和颁布了 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标准。
7
?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系列标准是在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
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
产发展的产物,是与现代生产规模、条件相适应的质量管理
工作模式。因此,IS09000系列标准的诞生,顺应了消费者
的要求,为生产方提供了当代企业寻求发展的途径,有利于
一个国家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更有利于国际间贸易和生产
使用。它的诞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应了企业和
用户及其他受益者的需要。因而它的诞生具有必然性。
8
? ISO9000系列标准 1994年版实际上代表了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
保证标准的大家族,五大系列标准的全部内容,称之 ISO9000
族标准。其中重要的标准有:
? ISO90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第 1部分,选择和使用指
南, ;
? ISO900l,质量体系 —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质量保
证模式, ;
? ISO9002,质量体系 — 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
? ISO9003,质量体系 — 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
? ISO9004-1,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 第 l部分:指南, 。
9
? 三、全面质量管理
? (一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
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
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 质量管理定义具体地讲就是企业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及
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
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 ),
服务等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
力, 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
满意的产品,使企业及其全体成员以及社会均能受益,从而
使企业获得成功和发展。
10
?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调动
人的积极性,人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
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
?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较,其特点是:
? 1.把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
果转变为管因素。
? 2.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
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
? 3.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来开展企业的工作。
? 4.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用户需要。
? 5.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
11
? (二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 1.全员的质量管理
? 就是企业的全体人员,包括企业各级领导、业务管理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政工人员、生产工人、服务人员,人人都要
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人人都要学习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和方法,明确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广泛开展企业质量管理
小组活动,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 实现全员的质量管理,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 (1)必须抓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工作,树立:, 质量第一,,的
思想,促进职工自觉地参加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
? (2)要制订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
和职权。
12
? (3)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尤其是要开展质
量管理小组的活动。
?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从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开发、
生产 (作业 )到销售;售后服务等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体现如下两个思想:
? (1)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企业要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工程 ),
就必须树立, 一切为用户服务, 的思想,,为用户服务, 中
的用户是广义的,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凡是直接或间接
使用建筑企业所生产的产品 (工程 )的单位或个人,都是企业
的用户。二是在企业内部,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与
某项工作相联系的其他各项工作是这项工作的用户或互为用
户。
13
? (2)预防为主的思想。产品 (或工程 )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这说明产品(或工程 )质量的好坏是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形成
的,而不是单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所决定的。
?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重点,从, 事后把关, 转移到
,事前预防, 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实行预防为主
的方针,把不合格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之中,做到, 防患
于未然, 。
?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参加质量管
理,都要履行质量职能,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进行管理,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才能保证产品 (工程 )质量。单
靠技术部门、质量检验部门等抓质量是不能保证质量的。
14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 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
落实、体系完善, 。
?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 影响产品 (工程 )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
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因素;
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因素 。要把这一系列的
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就必须广泛、灵活地运用
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来解决质量问题。其中要特别注
意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 (三 )产品质量、工序质量与工作质量
15
? 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质量对象,是广义的质量,不仅要管产
品质量,也要管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等。
? 所谓工序质量是指生产中,人、机具、材料、施工方法和环
境等因素,对产品综合起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体现质量
就是工序质量。
? 所谓工作质量是指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质量水平。也就是为保
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做的组织管理工作 生产技术工作以及
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质量。也即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对产品
质量的保证程度。
?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用于规定的用途,满足社会和用户一
定需要的质量特性(适用、安全、经济、可靠、美观)要求
的综合体。
16
? 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虽是不同概念,但三者的联
系是很密切的。 只有保证工作质量-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各
种影响因素程度降低)-最后才能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 (四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 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是按照科学的程序而运转的,其
基本形式是 PDCA管理循环。
? 它通过计划 (Plan)、实施 (Do)、检查 (Check)和处理 (Action)
四个阶段不断循环,把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
? 1,PDCA管理循环的基本内容
? PDCA循环划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 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 (即 P阶段 )这阶段的具体工作步骤可分
为四步;
17
? 第一步是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 第二步是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第三步是从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或影响因素。
? 第四步是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或因素,制定改善质量的
技术组织措施,提出执行措施的计划,并预计效果。在进行
这一步时要反复考虑明确回答以下 5WlH的问题:
? (1)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计划、采取这样的措施?为什么要这
样改进?回答采取措施的原因 (Why);
? (2)改进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 (What)?
18
? (3)改进措施在何处 (哪道工序、哪个环节、哪个过程 )执行
(Where)?
? (4)计划和措施在什么时间执行和完成 (When)?
? (5)由谁来执行和完成 (Who)?
? (6)用什么方法怎样完成 (How)?
?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即 D阶段 )。
? 这是管理循环的第五步,即执行措施和计划。如何组织计划
措施的执行呢?首先要做好计划措施的交底和落实。
? 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 (即 C阶段 )。 这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将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对比,检查执行的情况,看是否达到
了预期效果。
19
? 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 (即 A阶段 )是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处
理。这阶段分为两步,也就是管理循环的第七、八步。
? 第七步是总结经验、纳入标准。
? 第八步是把遗留问题转入到下一个管理循环,为下一期计划
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
? 2.应用 PDCA循环注意的事项
? PDCA管理循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它把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质量管理活动比喻为一个不断前
进、周而复始运转的轮子,应用 PDCA循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
点,
20
? (1)要整个企业上下左右都进行 PDCA循环
? 整个企业是大循环,企业下属科室,工区等是中循环,再下
属的施工队是小循环。上一级循环是一下级循环的依据,下
一级循环又是上一级循环的具体贯彻。
? (2)要不停地进行 PDCA循环
? 要提高工程质量或工作质量,不是经过一个 PDCA循环就可以
解决问题的.每经过一次循环,只可能解决一个或几个质量
问题。所以,需要进行新的 PDCA循环。这样一次次地周而复
始不断循环,才有可能不断解决质量问题。
? (3)要不断地向上循环
? 每一次 PDCA循环的最后阶段,一般要求制订出技术和管
理的标准。
21
P
DC
A
A DC PDCA P
DC
A
P
DC
A


新水平


原有水平
如图 10-2每一个 PDCA循环就是不断提高不断上升的过程。
图 10-1 大小 PDCA循环示意图 图 10-2 PDCA循环不断提高上升示意图
22
? (五 )全面质量管理与系列标准的关系,这部分内容自学。
? 四、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 (一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
?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工期,降低成本的同
时,完成一定数量达到质量标准的工程,也就是说,建造出
符合设计和用户满意的工程。
? (二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任务
?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基本任务,有以下两方面:
? 1.确定企业质量目标和方针,制定企业质量规划。
? 2.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为进一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
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持续满足用户的需要和
期望,获得更好的效益和社会信誉。因此,企业必须要按照
IS09000系列标准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这是质量管理的核
心。
23
? 第二节 建筑企业质量体系
? 一,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 ( 一)、要有明确的质量计划和质量目标(即达到提高产品
质量的目标)
? 1, 总的质量目标和具体的目标 编制
? 2, 明确目标值(定性值和定量值) 目标
? 3, 层层分解,落实目标措施 计划
? 4, 检查是否按目标执行
? 5, 有问题处理,改进目标措施。
? (二)、要按照 PDCA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部活动,
是 TQC的一种工作方法。
24
? (三)、要有一套高灵敏度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保证
系统中信息流是通过质量反馈系统来实现的。信息流是质量
管理的依据,它包括,企业内部的质量信息反馈,企业外部的
质量信息反馈。
? (四)、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
? 1、质量组织要落实-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职责、
权限、任务和相互关系,落实机构人员。
? 2、质量组织机构形式
25
质量组织机构形式
班组质检员 班组质检员
工程处QC 小组
TQC办公 室
班组质检员 班组质检员
工程处QC 小组
公司质量管理科
QC领导小组
公司经理
26
? (五)、组织外协部门的质量保证活动
? 整个工程是由若干个分部工程组成,分部分项工程分包
给外协单位,构配件由外单位供应的,为保证最终建筑产品
的质量,就必须组织好外协部门的质量保证活动,保证提供
的构配件、分包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
? (六)、组织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流程程序化
? 这就是将企业中重复出现的管理工作中的处理办法订成
标准,纳入规章制度-管理业务标准化。使质量管理业务工
作过程条理化、规格化,并固定下来,用文字、图表形式表
达出来-管理流程程序化。
27
? 二, 建筑企业质量体系要素
? 质量体系要素见表 10-1 其它内容自学
序 号 要 素 名 称 备 注
1 管理职责 总体性要素
2 质量体系原则
3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4 施工生产准备质量
基本过程要素
5 采购质量
6 施工过程控制
7 半成品与成品保护
8 工程质量检验与验证
9 工程质量事故控制和纠正措施
10 回访与保修
11 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基础性要素
12 工程 (产品 )安全与责任
13 质量文件和记录
14 统计方法的应用
15 人员
28
? 第三节 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
? 一、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七种,它们是,分层法、排
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频数分布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相
关图法和统计调查表法。这七种方法通常又称为质量管理的
七种工具。
? (一 )排列图法
? 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或称巴列特图,它是由两个
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图形和一条曲线所组成。利
用排列图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的方法叫排列图法。
29
? 1.排列图的作法
? (1)搜集整理数据
? 在质量管理中,排列图主要用来寻找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搜集各质量特性的影响因素或各种缺陷 (简称项目 )的
不合格点数。
? [例 10— 1] 某施工队砌筑工程的质量检查结果是;在全部检
查八个项目中不合格点有 150个,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应对
这些不合格点进行分析,以便找出砌筑工程中的薄弱环节。
首先搜集不合格点的原始资料,见表 10-2。
30
? 然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将频数较少的轴线位移、标高
和游丁走缝三项合并为, 其它, 项。按频数由大到小顺序
排列各检查项目,,其它, 项排列最后,计算各项相应的
频率和累计频率:结果见表 10-3。
? 不合格点数统计表 表 10-2
? 序 号 检查项目 不合格点数
1
2
3
4
5
6
7
8
轴线位移
基础和楼面标高
垂直度
表面平整度
水平灰缝厚度
水平灰缝平直度
游丁走缝
门窗洞口宽度
1
1
24
18
54
39
4
9
合 计 150
31
不合格点项目频数统计表 表 10-3
? (2)画排列图
? 1)画横坐标。将横坐标按项目等分,并按频数由大到小
从左至右顺序排列,该例题中横坐标分六等份,如图 10— 6。
序 号 项 目 频 数 频 率 % 累计频率 %
1 水平灰缝厚度 54 36 36
2 水平灰缝平直度 39 26 36+26=62
3 垂直度 24 16 62+16=78
4 表面平整度 18 12 78+12=90
5 门窗洞口宽度 9 6 90+6=96
6 其 它 6 4 96+4=100
合 计 150 100 —
32
30
60
90
120
150
0 0
20
40
60
80
90
100


( %)
水平灰
缝厚度
水平灰缝
垂直度
垂直度 表面平
整度
门窗洞
口宽度
其它
C类
B类
A类
图 10-6 砌砖工程质量排列图


33
? 2)画纵坐标。左端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右端的纵坐标表
示频率,要求总频数应对应于频率坐标的 100%。如该列
中 150应与 100%在一条水平线上。
? 3)画频数直方形。以频数为高画出各项目的直方形,见
图 10— 6。
34
? 4)画累计频率折线。从横坐标右端点开始,依次连接各项目
右端点所对应的累计频率值,所得折线称为累计频率折线或
叫巴列特曲线,见图 10— 6。
? 5)记录必要事项。如标题、搜集数据的方法和时间等。
? 图 10— 6为上例砌筑工程质量排列图。
? 2.排列图的观察与分析
? (1)观察直方形。排列图中的每个直方形都表示一个质量问
题或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与各直方形高度成正比。
35
? (2)确定主次因素。利用 ABC分类法确定主次因素,具体做
法是将累计频率值分 (o% — 80% ),(80% — 90% ),(90
% — 100% )三部分,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 A,B,C
三类,即图 10— 6中虚线所示的三条线。 A类所含因素为主
要因素,B类所含因素为次要因素,C类所含因素为一般因
素。
? 累计频率达 78%,属于 A类,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表面
平整度属于 B类,是次要因素。其余属 C类,为一般因素。
? 3.排列图的应用
? (1)按不合格点的缺陷形式分类,可以分析出造成质量问题
的薄弱环节。
36
? (2)按生产工序分类,可以找出生产不合格品最多的关键工序。
? (3)按生产班组或单位分类,可以分析比较各单位技术水平和
质量管理水平。
? (4)将采取提高质量措施前后的排列图对比,可以分析措施是
否有效。
? (5)此外还可以用于成本费用分析、安全问题分析等。
? (二 )因果分析图法
? 因果分析图法是用因果分析图来整理分析
质量问题 (结果 )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因果分
析图也称特性要因图,又因其形状常被称为树枝图或鱼刺图。
37
某个质量
问题结果
更小原因
中原因
中原因主干
大枝
中枝


图 10-7 因果分析图的基本形式
小原因
大原因
?因果分析图基本形式如
图 10— 7所示。
? 从图 10— 7可见,因果
分析图由质量特性 (质量
结果 )、要因、枝干、主
干等所组成。
? 因果分析图的绘制步
骤与图中箭头方向恰 恰
相反,是从结果开始将
原因逐层分解的,具体
绘制步骤是:
38
? 1.明确质量问题 — 结果。画出质量特性的主干线。
? 2.确定影响质量特性大的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影响质
量因素有五大因素,即人、机械、材料、工艺、环境等。另
外还可以按产品生产工序进行分析。
? 3.将每种大原因进一步分解为中原因、小原因等,直至分
解的原因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为止。
? 4.检查图中所列原因是否齐全,可以对初步分析结果进行
广泛征求意见,并做必要修改和补充。
? 5.选择出影响较大的因素做出标记。
39
? 例如混凝土强度不够的因果分析图。从人、材料、机械、
工艺、环境等几个方面把主要影响因素列出来,可以从这
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质量,如图 l0— 8所示。
? 绘制因果分析图不是最终目的。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主要原
因,制订改进措施和对策,限期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
不断提高,这才是目的。 具体实施时,一般应编制一个对
策计划表。
? 表 10— 4是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对策计划表。
40
人料
工艺环境
图 10-8 混凝土强度不足因果分析图
分工不
明确
机砂石含泥
量大
未筛
洗水泥过

振捣器常

搅拌机
失修
图快
偷懒
责任性

新工人未
培训
技术水平低
施工未
交底
场地太

气温太

养护

未覆盖
配合比不

称量不
准水灰比不
准 坍落度
不宜振捣差
模板跑








41
? 对策计划表 表 10-4
项目 序号 产生问题原因 采 取 的 对 策 执行人 完成时间

1 分工不明确 根据个人特长、确定每道工序的负责人及各操作人
员职责,挂牌示出
2 缺乏基本知识 ① 组织学习操作规程
②搞好技术交底


3 配比不当 ① 根据数理统计结果,按施工实际水平进行配比计
算。进行实验
4 水灰比控制不严 ① 制作冰箱
②捣制时每半天测砂石含水率一次
⑧捣制时控制坝落度在 5cm以下
5 计量不准 校正磅秤


6 水泥重量不够 进行水泥重量统计
7 原材料不合格 对砂、石、水泥进行各项指标试验
8 石子含泥量大 用搅拌机洗、过筛


9 振捣器常坏 ① 使用前检修一次 ;②施工时配备电工;③准备铁
插杆
10 搅拌机常坏 ① 使用前检修一次 ; ②施工时配备检修工人


11 场地乱 认真清理,搞好平面布置,现场实行分片制
12 气候变化 准备草包,养护落实到人
42
? (三 )频数分布直方图法
? 频数分布直方图法简称直方图法。它是将搜集到的质量
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用以描述质量
分布状态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直方图可掌握产品质量的波
动情况,了解质量特征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质量状况进行分
析判断。
? 1.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 (1)搜集整理数据。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数据,一般要求
数据在 50个以上。
? [例 10— 2] 某建筑施工工地浇筑 C30混凝土,为对其抗压
强度进行质量分析,共搜集了 50份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单,经
整理如麦 10-5。
43
数据整理表 (单位,N/ ? ) 表 10-5
序号 抗压强度数据 最大值 最小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39.8
37.2
35.8
39.9
39.2
42.3
35.9
46.2
36.4
44.4
37.7
38.0
35.2
34.3
35.4
37.5
42.4
37.6
38.3
42.0
33.8
33.1
31.8
33.2
34.4
35.5
41.8
38.3
43.4
37.9
31.5
39.0
37.1
40.4
38.1
39.3
36.3
39.7
38.2
38.4
36.1
36.0
34.0
41.2
40.3
37.3
36.2
38.0
38.0
39.5
39.8
39.0
37.1
41.2
40.3
42.3
42.4
46.2※
42.4
44.4
31.5※
33.1
31.8
33.2
34.4
35.5
35.9
37.6
36.4
37.9
44
(2)计算极差 R。极差 R是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本例中;
(3)对数据分组。包括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1)确定组数 K。确定组数的原则是分组的结果能正确地反映数
据的分布规律。组数应根据数据多少来确定。
)/(7.145.312.46
)/(5.31
)/(2.46
2
m i nm a x
2
m i n
2
m a x
mmNxxR
mmNx
mmNx
?????
?
?
45
? 组数过少,会掩盖数据的分布规律,组数过多,使数据过
于零乱分散,也不能显示出质量分布状况。一般可参考表
10-6的经验数值确定。
? 本例中取 K=8。
? 数据分组参考值 表 10-6
数据总数 N 分组数 K
50~100 6~10
100~250 7~12
250以上 10~20
46
? 2)确定组距 H。组距是组与组之间的间隔,即一个组的范围。
各组距应相等,于是有:
? 极差 ?组距 × 组数
R ?H·K
本例中,
? 3)确定组限.每组的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上、下
限统称组限。
? 确定组限时应注意使各组之间连续,即较低组上限应为相邻
较高组下限,这样才不致使得有的数据被遗漏.对恰恰处于
组限值上的数据,其解决的办法有,规定每组上 (或下 )组限
不计在该组内,而应计入相邻较高 (或较低 )组内,将组限值
较原始数据精度提高半个最小测量单位。
)/(28.18 7.14 2mmNKRH ????
47
? 本例采取第一种方法划分组限,即每组上限不计入该组内。
? 首先确定第一组下限,
? 第一组上限,30.5+H=30.5+2=32.5
? 第二组下限 =第一组上限= 32.5
? 第二组上限,32.5+H= 32.5+2=34.5
? 以下以此类推,
? 最高组限为 44.5~46.5,分组结果覆盖了全部数据。
5.302 0.25.312m i n ???? Hx
48
? (4)编制数据频数统计表。统计各组频数,可采用唱票形式进
行,频数总和应等于全部数据个数。本例频数统计结果见表
10— 7。
? 频 数 统 计 表 表 10-7
组号 组限 (N/ ? ) 频数统计 频数 组号 组限 (N/ ? ) 频数统计 频数
1
2
3
4
30.5~32.5
32.5~34.5
34.5~36.5
36.5~38.5
?
正一
正正
正正正
2
6
10
15
5
6
7
8
38.5~40.5
40.5~42.5
42.5~44.5
44.5~46.5


?

9
5
2
1
合 计 50
49
?(5)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横坐标表
示质量特性值,本例中为混凝土强度,并标出各组的组限值。
根据表 l0— 7可以画出以组距为底,以频数为高的 k个直方形,
便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1
3
5
7
9
11
13
15
30.5 32.5 34.5 36.5 38.5 40.5 42.5 44.5 46.5
强度 (mm2)


图 10-9 混凝土强度分布直方图
50
? 2.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 (1)观察直方图的形状、判断质量分布状态。作完直方图后,
首先要认真观察直方图的整体形状,看其是否是属于正常型
直方图。正常型直方图应是中间高,两侧低,左右接近对称
的图形。
? 出现非正常型直方图时,表明生产过程或搜集数据作图有问
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原因,从而采取措施加
以纠正。如下图所示:
51
(a) (b) (c)
(d) (e) (f)
图 10-10 常见的直方图图形
(a) 正常型 (b)折齿型 ?左缓坡形 (d)孤岛型 (e)双峰形 (f)绝壁形
52
? 1)折齿形 (图 b),是由于分组不当或者组距确定不当出
现的分布状态,
? 2)左 (或右 )缓坡型 (图 ),主要是由于操作中对上限 (或下
限 )控制太严造成的,
? 3)弧岛型 (图 d),是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临时他人顶班
作业造成的;
? 4)双峰型 (图 e),是由于用两种不同工艺或两台设备或两
组工人进行生产,然后把两方面数据混在一起整理产生的。
53
T
B
T T
T T T
B B
B B B
)(Mx )(Mx )(Mx
)(Mx )(Mx )(Mx
(a) (b) (c)
(d) (e) (f)
图 10-11 实际质量分布与标准比较
54
? 5)绝壁型 (图 f),是由于数据收集不正常,可能有意识地丢掉
下限以下的数据,或是在检测过程中存在某种人为因素所造
成的。
? (2)将直方图与质量标准比较,判断实际工序生产能力。作出
直方图后,除了观察直方图形状,分析质量分布状态外。再
将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比较,从而判断实际生产 (加工 )
工序能力。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相比较,一般有如图
10— 11所示六种情况。图中:
? T—— 表示质量标准要求界限;
? B—— 表示实际质量特性分布范围。
55
? 1)图 a,B在 T中间,质量分布中心 与质量标准中心 M重合,
实际数据发布与质量标准相比较两边还有一定余地。这样的
工序质量是很理想的,说明生产工序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认为全都是合格品。
? 2)图 b,B虽然落在 T内,但质量分布中心 与 T的中心 M不重
合,偏向一边。这样如果工序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超
出质量标准下限而出现不合格品。出现这样情况时应迅速采
取措施,使直方图移到中间来。
? 3)图 c,B在 T中间,且 B的范围接近 T的范围,没有余地,生
产过程一旦发生小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特性值就可能超出质
量标准。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以缩小质量
分布范围。
x
x
56
? 4)图 d,B在 T中间,但两边余地太大,说明加工过于精细,
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原材料、设备、工艺、操作
等控制要求适当放宽些,有目的地使 B扩大,从而有利于降
低成本。
? 5)图 e,质量分布范围 B已超出标准下限之外,说明已出现
不合格品。此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质量分布位于标
准之内。
? 6)图 f,质量分布范围完全超出了质量标准上、下界限,散
差太大,产生许多废品,说明工序能力不足,应提高工序能
力,使质量分布范围 B缩小。
57
? ( 四)控制图法
?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控制界限,
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利用控制图区分
质量波动原因,判明生产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方法,称
为控制图法.
? 1.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
? (1)控制图的基本形式。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如图 10— 12所示。
横坐标为样本 (子样 )序号或抽样时间,纵坐标为被控制对象,
即被控制的质量特性值。控制图上一般有三条线,在上面的
5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
?
?
?
? ? ? ?
UCL
CL
LCL
样本序号
图 10-12 控制图基本形式
一条虚线称为上控制界限,用符号 UCL表示,在下面的一条
虚线称为下控制界限,用符号 LCL表示;中间的一条实线称为
中心线,用符号 CL表示。
59
?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样取得数据,把样本统计量描在图上来
分析判断工序状态。如果点子随机地落在上、下控制界限内,
则表明生产过程正常,工序处于稳定状态,不会产生不合格
品,如果点子超出控制界限,或点子排列有缺陷,则表明生
产条件发生了异常变化,工序处于失控状态。
? (2)控制图的作用。控制图是用样本数据来分析判断工序 (总
体 )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有效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 1)工序分析,即分析生产过程是否稳定。
? 2)工序控制,即控制工序质量状态。
? 具体内容不作详细介绍
60
? 2.控制图的原理
? 造成质量数据差异性主要有五个方面因素,即,人,包括质量
意识、技术熟练程度、疲劳等因素 ;材料,包括材料成分、外
形尺寸、理化性能等因素,方法,包括生产工艺、操作方法等
因素,环境,包括工作地点的温度、湿度、清洁条件、噪音干
扰等因素,机械设备,包括其精度、维修保养状况等因素。所
有这些在生产过程中都同时对产品质量起着影响作用。
? 上述造成质量特性值波动的五个方面因素,归纳起来为两类
原因:一类是偶然性原因,一类是系统性原因,偶然性原因
是对产品质量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其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61
? 这些因素在生产中大量存在,但对质量影响很小,一般来
说不会因此造成废品。这些因素在技术上难以测量,且难
以消除,难以避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消除。通常把这类
因素称为正常因素。
? 系统性原因是指如原材料质量规格有显著变化,工人不遵
守操作规程,机械设备过度磨损或发生故障等。它对质量
波动影响很大,要产生次品或废品。而这些因素是容易识
别,也是可以避免的。通常把系统性原因称为异常因素。
?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仅仅存在偶然性原因影响,而不存在
异常因素,这时生产过程是处于稳定状态,或称为控制状
态。
62
? 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质量特征值分布
服从正态分布。控制图就是利用这个规律,来识别生产过程
中的异常因素,控制由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质量波动,保证工
序处于控制状态。
? 如何衡量生产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观察产品质量分布情
况,一是看分布中心位置 (μ );二是看分布的离散程度( σ )
见下图:图中 每一条曲线都可以看成是生产过程进行中某一
时刻可能的质量分布,它反映了该时刻的生产工序状态。 图
中列举了 (a),(b),(c),(d)四种情形。假定其初始状态是一样
的,其产品质量都服从同一正态分布 。
63
(a)
(b)
(c)
(d)
图 10-13 产品质量特性值分布曲线变化
64
? 情形 (a),产品质量分布中心与散差都不随时间 (生产进程 )
而改变,即 μ 和 σ 不变,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生产出的产品
以及将要生产的产品都有充分的把握;因而可以说这时的工
序中没有异常因素存在,是处于控制状态。
? 情形 (b),产品质量分布中心 μ 随时间 (生产进程 )变化发生
了较大偏移。
? 情形 (c),产品质量的散差增加了,即 σ 增大了。
? 情形 (d),产品质量分布中心和散差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即
μ 值偏离标准中心,σ 值增大。
? 后三种情形都是由于工序中存在异常原因引起的,都有可能
产生不合格品,工序不能再维持初始的质量水平,而处于不
稳定状态。
65
? 因此,我们可依据描述产品质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的统计特征值随时间 (生产进程 )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工序是否
处于稳定状态。在控制图中,只要样本质量的特征值是随机
地落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内,就表明产品质量分布的参数 μ
和 σ 基本保持不变,工序中只存在偶然因素,工序是稳定的。
而一旦发生了质量数据点飞出控制界限之外,或排列有缺陷,
则说明工序中存在系统原因,使 μ 和 σ 发生了改变,生产过
程出现异常情况。
? 3.控制图的种类不作详细介绍
66
? 4.控制图控制界限的确定
? 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和经济原则,采用的是, 三倍标准
偏差法, 来确定控制界限,即将中心线定在被控制对象的平
均值上,以中心线为基准向上、下各量三倍被控制对象的标
准偏差作为上、下控制界限。因为控制图是以正态分布为理
论依据,采用, 三倍标准偏差法, 可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
实现工序控制,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 按三倍标准偏差法,各类控制图的控制界限的计算公式如表
10— 8所示。控制图用系数见表 10— 9。
67
? 控制图控制界限计算公式 表 10-8
控制图种类 中心图 控制界限 样本大小






平均数 控制图
极差 R控制图
中位数 控制图
单值 x控制图
移动极差 Rs控制图
n≥2
n≥2
n≥2
n=1
n=2








不合格品数 Pn控制图
不合格品率 P控制图
n=常数
n=常数


缺陷数 C控制图
单位缺陷数 u控制图
n=常数
n=常数
x
x
k
k
i
siR
sR
k
k
i
ix
x
k
k
i
ix
x
k
k
i
iR
R
k
k
i
ix
x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
?
?
??
?
??
k
i
in
k
i
iniR
P
k
k
i
iniR
nP
1
1
1
k
k
i
iu
u
k
k
i
iC
C
?
?
?
?
?
?
1
1
s
s
RD
REx
RAmx
RDRD
RAx
4
2
23
34
2
,
?
?
?
? ?3 1 nnn PPP ??
? ?3 1 nnn PPP ??
3 CC?
3 nuu?
68
控制图用系数表 表 10-9
样本大小
2
3
4
5
6
7
8
9
10
1.88
1.02
0.73
0.58
0.48
0.42
0.37
0.34
0.31
3.27
2.57
2.28
2.11
2.00
1.92
1.86
1.82
1.78





0.08
0.14
0.18
0.22
1.88
1.19
0.80
0.69
0.55
0.51
0.43
0.41
0.36
2.66
1.77
1.46
1.29
1.18
1.11
1.05
1.01
0.96
2A 4D 3D 23Am 2E
69
? 5.控制图的绘制方法
? 无论是计量值控制图还是计数值控制图,其绘制程序基本是
一致的。首先,要选定被控制的质量特性,其次,收集数据
并分组。数据量应不少于 50- 100个,收集数据的时间不应
少于 10- 15天。样本含量多取 n= 4?5。 再次,确定中心线和
控制界限。 利用表 10— 8所列公式计算确定。最后是描点分
析,如果认为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则控制图可转为控制工序
用。如果工序处于非控制状态,则应查明原因,剔除异常点,
或重新取得数据,再行绘制,直到得出处于稳定状态下的控
制图为止。下面举例说明绘制方法;
? [例 10-3)] 某混凝土搅拌站捣制 C30的混凝土,为保证其质
量,采用平均值与极差 ( — R)控制图进行分析和控制。控
制图的绘制步骤如下:
? (1)收集数据并分组,共收集了 50份抗压强度报告单。按时
间顺序排列,每组五个数( n=5)共分 10组( k=10)
x
70
混凝土强度数据表 表 10-10
组序
抗压强度 (N/ ? ) 小计
∑x
平均值 极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32.5
36.7
37.5
41.1
37.7
36.4
33.1
38.6
35.8
39.4
44.6
38.9
33.4
47.0
34.0
39.3
36.7
40.9
36.9
42.4
35.6
41.8
36.8
37.0
37.4
38.5
33.9
43.7
38.1
40.7
34.7
30.8
37.1
34.2
35.3
36.3
35.5
35.1
41.3
42.2
34.9
40.3
39.9
37.9
32.8
34.4
37.8
39.7
43.1
38.3
182.3
188.5
184.5
197.2
177.2
184.9
177.0
198.0
195.2
203.0
36.46
37.70
36.94
39.44
35.44
36.98
35.40
39.60
39.04
40.60
12.1
11.0
6.5
12.8
4.9
4.9
4.7
8.6
7.3
4.1
合 计 377.6 76.9
ix
iR
1x 2x 3x 4x 5x
71
? (2)确定中心线和控制界限
? 1)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和极差,要求精度较测定单位高一
级。其结果记入表 10— 10中最后两列。
? 2)计算各组平均值 的平均值 和各组极差 的平均值 。
? 3)确定中心 线和控制界限
? 控制图的中心线和控制界限为,
iRix
ix x
iR
R
)/(69.7
10
9.76
)/(76.37
10
6.377
21
21
mmN
k
R
R
mmN
k
x
x
k
i
i
k
i
i
???
???
?
?
?
?
x
)/(30.3369.758.076.37
)/(22.4269.758.076.37
)/(76.37
2
2
2
2
2
mmNRAxL C L
mmNRAxU C L
mmNxCL
???????
???????
??
72
? R控制图的中心线和控制界限为,
? ?
? ?
可不考虑下控制界限?
??
????
??
6
/23.1669.711.2
/69.7
3
2
4
2
nRDL C L
mmNRDU C L
mmNRCL
?
73
? 3)绘图、描点与分析
? 根据确定的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绘制出
? 控制图和及 R控制图,并将各组的平均值和极差变
为点子描在图上,如图 10— 14所示。观察分析控制图上
点子分布情况可知,混凝土生产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所
确定的控制界限,可转为控制工序之用。
x
74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组号
组号
43
41
39
37
35
33
16
14
12
10
8
6
4
UCL=42.22
CL=37.76
LCL=33.30
UCL=16.23
CL=7.69






R
X
R
x
? ? ?
?
? ? ?
? ? ?
? ?
?
?
? ?
? ?
?
R 控制图x混凝土强度14图1 0 ??
75
? 6,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 绘制控制图的目的主要是对控制图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
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这主要通过对控制图上点子的分布
情况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
?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点子全部落在控制界
限之内,二是控制界限内的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我们就可以
认为生产过程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 点子全部落在控制界线内,是指应符合下述三个要求:
? 1)连续 25点以上处于控制界限内,
? 2)连续 35点中仅有一点超出控制界限
? 3)连续 lOO点中不多于 2点超出控制界限。
76
? 所谓控制界限内的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是指点子的排列是
随机的,而没有出现异常现象。这里的异常现象是指点子
排列出现了, 链,,, 同侧,,, 趋势, 等情况。
? (1)链,是指点子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现象。
? 1)出现五点链,应注意工序发展状况。
? 2)出现六点链,应开始调查原因。
? 3)出现七点链,应判定工序异常,需采取处理措施,如图
10— 15所示。
? (2)多次同侧,是指点子在中心线一侧多次出现的现象,或
称偏离。下列情况说明生产过程已出现异常。
77
? 1)在连续 11点中有 10点在同侧如图 10— 16所示。
? 2)在连续 14点中有 12点在同侧。
? 3)在连续 17点中有 14点在同侧。
? 4)连续 20点中有 16点在同侧 。
? 3)趋势或倾向,是指点子连续上升或连续下降的现象。连续
七点或七点以上上升或下降排列,就应判定生产过程有异常
因素影响,要立即采取措施,如图 10— 17所示。
? (4)周期,即点子的排列显示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这样既使
所有点子都在控制界限内,也应认为生产过程为异常,如图
10— 18所示。
78
?(5)点子排列接近控制界限,是指点子落在了 ?2σ 以外、
?3σ 以内。如属下列情况的判定为异常。如图 10— 19。
x
x
UCL
CL
LCL
图 10-15
UCL
CL
图 10-16
UCL
CL
图 10-17
UCL
CL
图 10-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 1)连续 3点至少有 2点接近控制界限。
? 2)连续 7点至少有 3点接近控制界限。
? 3)连续 10点至少有 4点接近控制界限。
UCL
CL
LCL
?
? ?
?
?
?
?
?
?
?3
?3
?2
?2
图 10-19
80
? (五 )相关图法
? 相关图又称散布图。在质量管理中通常是用来显示两种质量
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质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多属相关关
系。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特性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是质量特性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三是影响因素和影响
因素之间的关系。
? 我们可以用 y和 x表示质量特性值和影响因素,通过绘制散布
图,计算相关系数等,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密切程度如何,进而对相关程度密切的
两个变量,通过对其中一个变量的观察控制,去估计控制另
一个变量的数值,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这种统计分
析方法,称为相关图法。
81
1.相关图的绘制方法
? [例 10-4] 分析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水灰比之间的关系。
? (1)搜集数据。要成对地搜集两种质量数据,数据不得过少。
本例搜集数据如表 10— 11所示。
?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灰比统计资料 表 10-11
? (2)绘制相关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一般 x轴用来代表原因的
量或较易控制的量,本例中表示水灰比; y轴用来代表结果
的量或不易控制的量,本例中表示强度。然后将数据在相应
的坐标位置上描点,便得到散布图,如图 10-20所示。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x 水灰( W/C) 0.4 0.45 0.5 0.55 0.6 0.65 0.7 0.75
y 强度( N/? ) 36.3 35.3 28.2 24.0 23.0 20.6 18.4 15.0
82
图 10-20 相关图
35
30
25
20
15
0.4 0.5 0.6 0.7
y
x
? ?
?
? ?
?
?
?
83
? 2.相关图的观察与分析
? 相关图中点的集合,反映了两种数据之间的散布状况,
根据散布状况我们可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
有以下六种类型,如图 10-21所示。
? (1)正相关 (图中 a)。散布点基本形成由左至右向上变化的一
条直线带,即随 x增加,y值也相应增加,说明 X与 y有较强的
制约关系。此时,可通过对 x控制而有效控制 y的变化。
? (2)弱正相关 (图中 b)。散布点形成向上较分散的直线带。随 x
值的增加,y值也有增加趋势,但 x,y的关系不像正相关那么
明确。说明 y除受 x影响外,还受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响。需
要进一步利用因果分析图法分析其他的影响因素。
84
? (3)不相关 (图中 c)。散布点形成一团或平行于 x轴的直线带。
说明 x变化不会引起 y的变化或其变化无规律,分析质量原因
时可排除 x因素。
? (4)负相关 (图中 d)。散布点形成由左向右向下的一条直线带。
说明 x对 y的影响与 正相关恰恰相反。
? (5)弱负相关 (图中 e)。散布点形成由左至右向下分布的较分
散的直线带。说明 x与 y的相关关系较弱,且变化趋势相反,
应考虑寻找影响 y的其它更重要的因素。
? (6)非线性相关 (图中 f)。散布点呈一曲线带,即在一定范围
内 x增加,y也增加,超过这个范围,x增加,y则有下降趋势。
? 从图 l0— 20可以看出本例水灰比对强度影响是属于负相关。
初步结果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混凝土强度随着水灰
比增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85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正相关 (b)弱正相关 (c)不相关
(d)负相关 (e)弱负相关 (f)非线性相关
图 10-21散布图的类型
86
3.相关系数
通过绘制并观察散布图,可定性分析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
相关关系。而用相关系数则可定量地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
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1)相关系数的计算。相关系数用 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上述公式,[例 10-4]的相关系数可列表 10-12进行计算。
? ? ? ? 2222 ????
? ? ?
???
???
yynxxn
yxxynr
87
? 相关系数计算表 表 10-12
序 号 水灰比 x 强度 y xy
1 0.40 36.3 0.16 1317.69 14.52
2 0.45 35.3 0.2025 1246.09 15.89
3 0.50 28.2 0.25 795.24 14.10
4 0.55 24.0 0.3025 576.00 13.20
5 0.60 23.0 0.36 529.00 13.80
6 0.65 20.6 0.4225 424.36 13.39
7 0.70 18.4 0.49 338.65 12.88
8 0.75 15.0 0.5625 225.00 11.25
合 计 4.6 200.8 2.75 5451.94 109.03
2x 2y
88
? (2)相关系数的意义。相关系数可以定量地说明变量 X,y之
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变化方向。相关系数 r是一个无
量纲数值,变化范围是,
? -1≤r≤1
?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 1,表示 X,y之间线性相关程度高,r越接
近于 0,表示线性相关程度低,当 r等于零时,有两种可能,
即或者是非线性相关,或者是不相关。
? 当 r为负值时,表示变量间为负相关,r为正值时,表示变
量间为正相关。
9 7 8.0
8.2 0 094.5 4 5 186.475.28
8.2 0 060.403.1 0 98
22
??
?????
????r
89
? 当变量数据较多 (n≥50) 时,可以将相关关系的密切
程度分为四级,
? 1)r?0.3,x,y无线性相关关系
? 2)0.3≤r ?0.5,x,y是低度相关关系
? 3)0.5≤r ?0.8,x,y是显著相关关系;
? 4)r≥0.8, x,y是高度相关关系。
? 当变量数据较少时 (即小样本 ),需要对相关系数进
行检验。
90
(3)相关系数的检验。相关系数是根据样本资料计算的,根据
抽样原理可知,用一个小样本的相关系数去说明总体的相关
程度是具有随机性的。需要对样本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 下面介绍一种查表检验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 1)确定自由度,当样本数据对数是 n时,自由度等于 n-2。
? 2)确定危险率 α,一般取 α = 5%或 α = 1.0%。危险率的
含义是用计算的样本相关系数说明总体相关程度,其可靠程
度为 (1-α ),即 95%或 99%。
? 3)查相关系数检验表,根据自由度,n-2和危险率 α 查相关
系数检验表,见表 10-13。
91
? 相关系数检验表 表 10-13
n-2 ? n-2 ? n-2 ?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00
0.990
0.950
0.917
0.874
0.834
0.798
0.765
0.735
0.708
0.684
0.661
0.641
0.623
0.997
0.950
0.878
0.811
0.754
0.707
0.666
0.632
0.602
0.576
0.553
0.532
0.514
0.497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0.606
0.590
0.575
0.561
0.549
0.537
0.526
0.515
0.505
0.496
0.487
0.478
0.470
0.463
0.482
0.468
0.456
0.444
0.433
0.423
0.413
0.404
0.396
0.388
0.381
0.374
0.367
0.361
29
30
35
40
45
50
60
70
80
90
100
0.456
0.449
0.418
0.393
0.372
0.354
0.325
0.302
0.283
0.267
0.254
0.355
0.349
0.325
0.304
0.288
0.273
0.250
0.232
0.217
0.205
0.195
92
? 从表中查得相应的 和计算的 比较,这里 是在一定的
可靠度 (1- ?)条件下,样本相关系数有效的起码值 (界限值 ),
即 > 时,可以判断 x,y相关,其保证程度是 (1- ?);若
<,则认为 x与 y无线性相关关系。
? 在例 10— 4中,n=8,需要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自由度
=8- 2=6,? 取 0.05,查表可得 = 0.707,因 =
0.978,因而可以认为混凝土强度与水灰比之间存在高度线
性相关关系,是负相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
水灰比来保证混凝土强度。
?r r ?
r
r ?r
r ?r
05.0r r
93
? (六 )分层法
? 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将调查搜集的原始数据,根据
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某一性质进行分组、整理的分析方
法。分层的结果使数据各层间的差异突出地显示出来,层
内的数据差异减少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层间、层内的比
较分析,可以更深刻地发现和认识质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由于产品质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对同一
批数据,可以按不同性质分层,使我们能从不同角度来考
虑、分析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
94
? 常用的分层标志有;
? 1.按操作班组或操作者分层;
? 2.按机械设备型号、功能分层,
? 3.按工艺、操作方法分层,
? 4.按原材料产地或等级分层,
? 5.按时间顺序分层。
?(七 )统计调查表法
? 统计调查表法是利用专门设计的统计调查表,进行数据搜
集整理和粗略分析质量状态的一种方法。
95
?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利用统计调查表搜集数据,简便灵活,
便于整理。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可根据调查的项目,
设计出不同的格式。常用的统计分析表有:
? 1,产品缺陷部位统计调查表,
? 2.统计不合格项目的调查表,
? 3.统计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原因调查表,
? 4.统计质量检查评定用的调查表等。
96
? 二, 质量管理的新方法这部分内容不作介绍
? 第四节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
? 一, 工程质量检查概述:
? (一)、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依据
? 1、施工验收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 2、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检查标准,
? 3、设计图纸等文件。
? (二)、质量检查的内容
? 1、施工准备阶段的检查内容
? (1)原材料、半成品、新材料等试验检查,
? (2)测量定位、标高、工程地质的复核检查,
? (3)构配件的复核检查。
97
? 2,施工过程的检查内容
? 按分部分项工程对各道工序进行检查,上道工序不合格,
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作好隐蔽检查记录,砼、砂浆试块等
按规定取样进行强度试验等。
? 3、交工验收检查的内容
? 包括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检验内容
? (1)需检查自检记录
? (2)检查技术资料档案
? (3)外观质量的检查
? (4)使用功能检查。
98
?(三)、质量检查的方法
? 1、全数检查-应区别对待,对要求高的特殊工程和非破损
性检查才进行。
? 2、抽样检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检查,是常用的一种检查
方法。
? 二、质量评定
? 1、工程质量的评定划分和等级标准
? 评定标准-国家有关标准和部门有关标准,工程划分,单位
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
?等级划分,合格,优良两个等级,不允许不合格的工程交付使
用。
99
? 2、工程质量评定程序
? 项目:先分项工程,再分部工程,后单位工程,
? 工作程序:先自检再预检,后合检(由甲、乙方、设计单位
质监部门参加)
? 3、质量评定方法
? 分为, 保证(主要)项目、检验(一般)项目、允许偏差
项目,合格率达到多少,才能评为优良,或合格等级其具体内
容, 统一标准, 中都有规定;
? 时间关系,我们这里就不作介绍,请大家自学。
? 三、建筑企业或生产部门工程质量的综合评价,是按计分
法进行评定的,这部分内容我们也不作介绍,请大家自学教
材P 210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