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论
主讲教师:范 蔚
辅导课程五
二、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第三节 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概述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二)国外校本课程在课程中的地位的
历史变化
(三)校本课程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
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
对各个地方、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会发展的
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
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
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
一是 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
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二是 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
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国家指定的,
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
三是 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
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
课程之列。
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
程实践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
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
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
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
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
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
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现代
化、健康、坚毅
? 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
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
? 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源
? 学生选课
? 如:, 垂钓技巧与实践,
? 理由:
( 1)目标指向, 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休闲方式之
一;
( 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
( 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
二、校本课程编制方法论
(一)校本课程编制的类型
选择计划,改编课程,课程综合,补充课程
材料,扩充材料。
(二)校本课程编制的一般过程
课程决策 — 课程设计 — 课程实施 — 课程评价
(三)校本课程设计 P98-99
三、校本课程发展的争论、问题与展望
P99-104
第四章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矛盾运动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
(一)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三)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教师的教 —————————— 学生的学
提出要求 (差距) 现有水平??
唤醒学生需求 主动学习与发展
满足要求,缩小差距
提出新的要求 (新差距) ……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1,特殊认识说 。 2,发展说 。
3,认识 -发展说 。 4,双边活动说 。
5,多重本质说 。 6,教师实践说 。
7,情知说 。 8,适应发展说 。
9,审美过程说 。 10,价值增值说 。
11,认识实践说 。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
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所谓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
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
的过程。
教学交往的特点
1、交往内容的明确目的性和系统性
2、交往形式的多样性和网络性
(师生间、同伴间;直接的、间接的)
3、交往气氛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
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 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进行的
? 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是唯一的、终极的
目的,以认识为基础获得全面发展才是教
学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 学科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
?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 所谓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
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 有心理
凝聚力的群体 。
? 集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它既是教学的
对象, 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 。
? —— 集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 —— 集体的舆论与规范
? —— 集体的凝聚力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历史性
(二)周期性
(三)整体性
(四)个性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功能
一、教学功能
二、发展功能
三、教育功能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 — 感知阶段 — 理解阶段 — 巩固阶
段 — 运用阶段
二、发现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设置问题情景 — 发现问题 — 提出假说 — 验
证假说 — 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三、两者的长处与短处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系统思想,整体思想,效率
思想最优的标准是相对的标
准。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
第五章 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意义
一、教学原则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
规律是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原理是对规律的说明和阐述;原则是
对规律的反映,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人为制订的
基本工作准则。
三、教学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原则思想与教学原则
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思想
(一)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五)量力性教学原则
二、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提出的教学原则
(自学教材 P143-149)
三、当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自学教材 P149-161)
第三节 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
一、不同流派的教学原则思想和体系的分析
二、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与作用
2、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3、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
与吸收的关系
第六章 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方法归属到一
起,把不同的方法区分开来,从而清楚地
认识各类方法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条件。
第二节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以启发式教学作为选择使用教学方法的指
导思想 。
2,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3,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4,根据学生的特点
5,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
6、根据学校办学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
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P200-204)
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P204-
207)
第二节 班级教学
一、班级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 效率高, 经济便利;发挥学生集体
的教育作用;
—— 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利
于因材施教 。
二、运用班级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一、分组教学
优点:
缺点:
二、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凯勒计划
掌握学习
第八章 教学环境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教师、学生融入其中,对教学活动产生
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
二、教学环境的内涵
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
信息)
心理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
人际关系)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学环境的特点
1、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
2、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
3、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二、教学环境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陶冶功能; 4、激励功能
5、健康功能; 5、美育功能
第三节 教师物理环境的创设
一、教室设计
二、座位模式
三、班级规模
第四节 教室心理环境的创设
一、课堂气氛的创设与优化
二、师生人际关系的优化
第九章 教学工作环节
第一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四、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教学实施
一、上课
二、课堂管理
三、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第十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 ——模型, 本意是尺度,
样本和标准 。
1,实物模型
2,理论模型或理想模型
3、功能模拟
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 1) 诸要素的组合 ;
( 2) 教学活动展开的逻辑流程 。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有多种观点
( 1) 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 2)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
的组合;
( 3) 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 ;
( 4) 教学模式类似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的结构
1,指导思想 ( 理论依据 ) ;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操作策略;
( 5,评价 )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1、概括性;
2、操作性;
3、针对性;
4、整体性;
5、有效性
第二节 现代国外教学模式
一、格罗的阶段性自我指导模式
二、萨其曼探究模式
三、掌握学习模式
四、合作性教学模式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学模式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
二、自学辅导模式
三、兴趣教学模式
四、试误学习教学模式
第十一章 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教学艺术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
二、教学艺术的个性特点
第三节 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制约
因素
一、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教学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
第四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四、艺术性教学阶段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四、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学业成就评价
一、考试与测验
二、表现性评价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
一、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
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量表
三、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法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模式
(一)梅特费尔模式
(二) CSE评价模式
(三)应答模式
(四)差距模式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五 C法
(二)量表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面谈法
(五)观察法
主讲教师:范 蔚
辅导课程五
二、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第三节 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概述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二)国外校本课程在课程中的地位的
历史变化
(三)校本课程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
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
对各个地方、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会发展的
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
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
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
一是 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
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二是 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
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国家指定的,
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
三是 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
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
课程之列。
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
程实践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
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
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
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
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
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
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现代
化、健康、坚毅
? 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
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
? 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源
? 学生选课
? 如:, 垂钓技巧与实践,
? 理由:
( 1)目标指向, 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休闲方式之
一;
( 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
( 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
二、校本课程编制方法论
(一)校本课程编制的类型
选择计划,改编课程,课程综合,补充课程
材料,扩充材料。
(二)校本课程编制的一般过程
课程决策 — 课程设计 — 课程实施 — 课程评价
(三)校本课程设计 P98-99
三、校本课程发展的争论、问题与展望
P99-104
第四章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矛盾运动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
(一)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三)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教师的教 —————————— 学生的学
提出要求 (差距) 现有水平??
唤醒学生需求 主动学习与发展
满足要求,缩小差距
提出新的要求 (新差距) ……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1,特殊认识说 。 2,发展说 。
3,认识 -发展说 。 4,双边活动说 。
5,多重本质说 。 6,教师实践说 。
7,情知说 。 8,适应发展说 。
9,审美过程说 。 10,价值增值说 。
11,认识实践说 。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
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所谓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
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
的过程。
教学交往的特点
1、交往内容的明确目的性和系统性
2、交往形式的多样性和网络性
(师生间、同伴间;直接的、间接的)
3、交往气氛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
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 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进行的
? 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是唯一的、终极的
目的,以认识为基础获得全面发展才是教
学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 学科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
?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 所谓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
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 有心理
凝聚力的群体 。
? 集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它既是教学的
对象, 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 。
? —— 集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 —— 集体的舆论与规范
? —— 集体的凝聚力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历史性
(二)周期性
(三)整体性
(四)个性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功能
一、教学功能
二、发展功能
三、教育功能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 — 感知阶段 — 理解阶段 — 巩固阶
段 — 运用阶段
二、发现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设置问题情景 — 发现问题 — 提出假说 — 验
证假说 — 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三、两者的长处与短处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系统思想,整体思想,效率
思想最优的标准是相对的标
准。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
第五章 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意义
一、教学原则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
规律是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原理是对规律的说明和阐述;原则是
对规律的反映,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人为制订的
基本工作准则。
三、教学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原则思想与教学原则
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思想
(一)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五)量力性教学原则
二、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提出的教学原则
(自学教材 P143-149)
三、当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自学教材 P149-161)
第三节 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
一、不同流派的教学原则思想和体系的分析
二、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与作用
2、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3、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
与吸收的关系
第六章 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方法归属到一
起,把不同的方法区分开来,从而清楚地
认识各类方法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条件。
第二节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以启发式教学作为选择使用教学方法的指
导思想 。
2,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3,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4,根据学生的特点
5,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
6、根据学校办学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
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P200-204)
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P204-
207)
第二节 班级教学
一、班级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 效率高, 经济便利;发挥学生集体
的教育作用;
—— 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利
于因材施教 。
二、运用班级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一、分组教学
优点:
缺点:
二、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凯勒计划
掌握学习
第八章 教学环境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教师、学生融入其中,对教学活动产生
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
二、教学环境的内涵
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
信息)
心理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
人际关系)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学环境的特点
1、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
2、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
3、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二、教学环境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陶冶功能; 4、激励功能
5、健康功能; 5、美育功能
第三节 教师物理环境的创设
一、教室设计
二、座位模式
三、班级规模
第四节 教室心理环境的创设
一、课堂气氛的创设与优化
二、师生人际关系的优化
第九章 教学工作环节
第一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四、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教学实施
一、上课
二、课堂管理
三、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第十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 ——模型, 本意是尺度,
样本和标准 。
1,实物模型
2,理论模型或理想模型
3、功能模拟
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 1) 诸要素的组合 ;
( 2) 教学活动展开的逻辑流程 。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有多种观点
( 1) 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 2)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
的组合;
( 3) 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 ;
( 4) 教学模式类似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的结构
1,指导思想 ( 理论依据 ) ;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操作策略;
( 5,评价 )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1、概括性;
2、操作性;
3、针对性;
4、整体性;
5、有效性
第二节 现代国外教学模式
一、格罗的阶段性自我指导模式
二、萨其曼探究模式
三、掌握学习模式
四、合作性教学模式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学模式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
二、自学辅导模式
三、兴趣教学模式
四、试误学习教学模式
第十一章 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教学艺术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
二、教学艺术的个性特点
第三节 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制约
因素
一、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教学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
第四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四、艺术性教学阶段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四、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学业成就评价
一、考试与测验
二、表现性评价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
一、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
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量表
三、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法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模式
(一)梅特费尔模式
(二) CSE评价模式
(三)应答模式
(四)差距模式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五 C法
(二)量表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面谈法
(五)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