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 中医学 授课序次 12 授课类型 理论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主要方法。
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意义。
教学重点:问诊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难点:无
复习内容:
1、谵语、郑声、独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喘、哮、呕吐、呃逆、嗳气的基本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三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问诊的临床意义:问诊是收集、了解患者病情的最基本手段,大多数临床资料是通过问诊获得的,因此在四诊中占有突出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了解疾病全过程的主要手段:例如,起病的原因、时间、环境和表现,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已经诊断、治疗的情况等,都需要询问而获知。
(二)是收集自觉症状及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的唯一途径:自觉症状,如心悸、头昏、口苦等,只有患者本人自知,非询问而不可得,而这些正式中医辨证、辨病的首要依据。
(三)是掌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线索的重要来源: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初期,病人往往只有少量自觉症状而无明显客观体征,此时是防治疾病于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二、问诊的方法 态度和蔼,严肃认真
语言亲切,通俗易懂
围绕主诉,全面(重点)询问
适当提示,避免诱导
危重病人,抢救为先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包括六方面: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
一、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
第一课时
25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是进一步询问的出发点,也是实施辨证论治的必要资料。
二、主诉
定义:记录病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语言精练,用一、二句话加以概括。一般描述1~3个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意义:1. 进一步问诊的基点和中心;
2. 为识别病因、病机提供主要线索;
3. 为病名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如胃脘痛既是主诉,又是诊断的病名。
三、现病史
包括:发病情况
病程演变
诊治经过
现在症状
四、既往史
平素健康状况(重点掌握体质类型)
既往患病情况(患过的传染病、重病,预防接种,手术史,过敏史等)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出生地、经历地、居住及工作环境,是否到过疫区等。
精神情志:性格特征,情感经历,当前精神状态等。
饮食嗜好与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烟、酒、茶嗜好,作息时间,运动、劳作等。
20分
第二课时
45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婚姻生育:对成年患者应问婚否、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妇女还应问月经史、产育史及带下等。
六、家族史
询问家族成员(追溯三代)的有关病史(传染病、遗传病及已故成员的死亡原因)。
对诊断某些传染病和遗传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癫痫、高血压、肥胖等有一定诊断价值。
教 案 末 页
小 结
本次课主要掌握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问诊的内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问寒热、问汗各种类型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中医学 授课序次 13 授课类型 理论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问寒热
二、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掌握表、里证有汗、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熟悉寒热的概念。
4、了解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
教学重点: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教学难点:辨寒热的四种类型的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问诊的基本内容。
主诉的概念。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中医问诊的核心内容是现在症状,它是医生诊断当前疾病的首要依据。明代张介宾总结前贤问诊的经验,整理成《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
一、问寒热
(一)寒热的概念
寒指恶寒,热指发热,俱是临床常见症状。
恶寒按其程度和特征,可分为:
恶寒---怕冷较重,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亦不缓解。
畏寒---怕冷较轻,添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有所缓解。
恶风---遇风觉冷,无风或避风即不觉冷。
寒战---严重怕冷,以致全身颤抖不已。
发热既指体温高于正常,也指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而体温不一定升高的症状。
(二)寒热产生的机理
实证:寒邪侵入,多致恶寒(阴盛则寒);热邪侵入,多致发热(阳盛则热)。实证寒热取决于病邪的性质。
虚证:阳衰失多见畏寒(阳虚则寒);阴虚而致阳偏亢,亦可发热(阴虚则热)。虚证寒热取决于机体的阴阳盛衰。
(三)问寒热的内容
1.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的外感表证的主症。
恶寒重发热轻,兼无汗、头身痛――外感风寒(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兼口渴、咽干痛――外感风热(表热)证
发热轻而恶风,兼自汗、鼻塞、喉痒――外感风邪兼表虚(伤风证)
第一课时
5分钟
40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2. 但寒不热: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的症状。常见于里寒证。
新病突然恶寒,肢冷或寒战,肢体或脘腹剧痛---寒邪直中---实寒证
久病经常畏寒,面色晃白,肢冷踡卧,神疲乏力---阳气亏虚---虚寒证
3. 但热不寒:病人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常见于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39摄氏度以上),恶热,面赤,渴饮,大汗――里实热证。
② 潮热:
每天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又分三种类型:
⑴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热度较高,日哺热甚(申时下午3-5时),兼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苔黄燥---肠热腑实证---热邪与燥屎互结,腑气不通;
⑵湿温潮热(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久则灼手),午后热甚,兼呕恶、脘痞、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湿温病---湿遏热伏;
⑶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热度不高,午后或入夜热较甚,五心烦热或骨蒸,伴颧红、盗汗、咽干、舌红少津---阴虚内热证或温病热入营血。
③ 微热:
长期低热,多在37oC-38oC之间,或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阴虚、气虚、气郁、血虚、血瘀---见于内伤病及温热病的后期。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第二课时
45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①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兼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伤寒少阳证---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
②先寒战后壮热,发有定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一次,兼头痛如裂、口渴、汗出热退---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于阴与卫气相争则寒,出于阳与卫气相争则热,正邪俱衰相离则休,正邪俱盛相争则作。
二、问汗
人体阳气蒸化津液,泄出于腠理体而为汗。因此,问汗的情况可以测知阳气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
(一)表证辨汗
无汗,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风寒表实证――寒主收引,腠理致密,汗孔闭塞。
有汗:兼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数——风袭表虚证。
兼发热恶寒、微渴、咽痛、脉浮数——风热表证。
(二)里证辨汗
1.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兼气短、乏力、畏寒、脉微弱---阳虚证、气虚证。
2.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兼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脉细数---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
3. 大汗:疾病危重阶段,突见湿热大汗不止。
①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兼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不规则,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阳虚不能固津,津随气泄
② 病势危重,汗出如油如珠,兼发热、烦渴,呼吸气粗、脉细数疾---亡阴证---阴液大亏,虚热迫津外泄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4. 战汗:病人突然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发热汗出。多为外感热病中,邪正斗争激烈欲驱邪外出的转折点。
转归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呼吸均匀---邪去正安---向愈
汗出热不退,烦躁,脉来急疾,呼吸急促---邪胜正衰---恶化
5. 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而粘衣---湿热交蒸
6. 里证无汗:阳虚无力蒸化津液或津血大亏汗源缺乏---见于久病虚证
(三)局部汗出
1. 头汗: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
兼发热、烦渴、苔黄、脉数等---上焦热盛
兼发热、身重、倦怠、纳呆、腹胀、苔黄腻---中焦湿热兼头晕、目眩、气短、活动时加剧、脉虚---气虚不固
头额冷汗不止,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2. 半身汗出:病人身体一半(患侧)不出汗,另一半正常出汗---风痰、瘀血、风湿阻滞患侧经络,或兼气虚---见于中风后遗症、痿病、外伤截瘫、痹病等。
3. 手足心汗:经常手足心出汗过多---阴虚内热,阳气内郁,中焦湿热等。
4. 心胸汗多: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5. 阴汗:下焦湿热。
35分钟
教 案 末 页
小 结
本节课重点讲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表、里证有汗、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问疼痛的部位、性质、临床意义。
2、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3、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中医学 授课序次 14 授课类型 理论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耳目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疼痛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 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身重、麻木、疲乏、目痛、目昏、歧视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了解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辨疼痛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 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疼痛性质、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三、问疼痛
“不通则痛” :邪气阻遏气血运行不畅而痛。
“不荣亦痛” :正虚(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经络失养亦痛。
问痛的内容:部位、性质、时间、病史、兼证、程度、喜恶。
(一)问疼痛的性质
1. 胀痛
痛处伴胀满感---气滞或火热上攻---常发于胸胁、脘腹、头部
2. 刺痛
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血瘀---常发于胸胁、胃脘、腹部
3. 走窜痛
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移动---气滞,风邪为主的行痹---胸胁、脘腹、关节
4. 绞痛
痛势剧烈如刀绞刀割---有形实邪闭塞气机或寒凝气闭---心胸、胁下、胃脘、腹部、腰部
5. 掣痛(“引痛”)
痛处伴牵掣感或一处痛连及它处---寒凝、肝风或筋脉失养---胸背、少腹、四肢、头颈
6.灼痛
痛有处伴灼热感而喜凉---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常发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
7.冷痛
痛处伴冷感而喜暖---寒滞脏腑、经络或阳虚失温---头、脘腹、腰背、四肢、关节
8.隐痛
疼痛轻微而绵绵不休---精血亏损或阳气虚弱不足---常发于头部、脘腹、胁下、腰背
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9.重痛
痛处伴沉重感---湿滞或肝阳上亢---常发于头、四肢、腰部、关节
10. 空痛
痛处伴空虚感——精髓、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头脑、胃脘、小腹、胸胁
11.酸痛
痛处伴酸楚乏力感---风湿阻络、气血不畅,或肾虚、气血虚---腰背、四肢、关节、全身
12. 固定痛
痛处固定不移---瘀血,湿滞或湿邪为主的着痹---关节、脘腹、胸胁、头部
询问疼痛性质的重点在于辨别虚实、寒热的病性: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实痛;
久病疼痛,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处喜按---虚痛;
冷痛喜暖,痛处发凉,遇寒痛剧---寒痛;
灼痛喜凉,痛处发热,遇寒觉舒---热痛。
(二)问疼痛的部位 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脏腑经络定位。
1.头痛:头项---病在太阳经
前额痛---病在阳明经
头侧痛---病在少阳经
头顶痛---病在厥阴经
2.胸痛:多属心肺的病变
3. 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胁——胸下及胃脘两旁的部位。
4.胃脘痛:多与胃、脾、肝胆病变有关。胃脘——上腹中部(鸠尾下、脐上)。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5.腹痛:大腹痛――病在脾胃。大腹---脐周部。
小腹疼痛:病在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下腹中部。
少腹痛---病在肝经、大肠。少腹---小腹两侧。
6.背痛:病在肺、心、脊柱、督脉、手足太阳经。
7.腰痛:多与肾虚、腰椎、督脉、胞宫病变有关。
8.四肢痛:多与局部关节、肌肉、筋骨、经络病变有关。
10.周身疼痛:注意询问发病时间和病程长短。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指自觉头脑昏沉晕糊,甚者感到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不能睁目。
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胸闷呕恶,苔腻脉濡---痰湿阻遏清阳;
头晕面白,神疲心悸,动则加剧,脉细舌淡---气血亏虚;
头脑昏沉,记忆减退,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肾气不足,髓海空虚;
头部外伤后头晕刺痛,经久不愈,面唇紫暗---瘀血阻于脑络。
5分钟回顾
第二课时
45分钟
(二)胸闷
自觉胸中滞塞、满闷不舒――痰湿阻肺,心阳虚衰,心血瘀阻,肝气郁结
(三)心悸
指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若心悸由惊骇而作,或心悸而伴惊骇的表情,称为“惊悸”。
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达脐腹,不能自持,称为“怔忡”。
此三症皆属心病,有时亦涉及肝胆,其常见病机为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胆郁痰扰等。
(四)胁胀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胁下一侧或两侧胀满,似有物支撑的感觉,称为胁下胀满,简称胁胀。多由肝胆气机郁滞或肝胆湿热内阻所致。
(五)脘痞
指胃脘阻塞窒闷、气机不畅的感觉。脘痞实证多因痰湿、水饮停滞于胃,虚证多责之于脾胃气虚。
(六)腹胀
指腹部膨胀不舒如物支撑的感觉,甚者腹形亦增大。脾、胃、肠、肝、肾等脏腑气机受阻皆可致腹胀。其常见病机有气滞、寒凝、湿热、食积、燥屎、水停、气虚等。
若腹部胀大如鼓,而四肢瘦小,肤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称为“臌胀”。多因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滞气、瘀血、湿热、水饮、积食、寄生虫等邪结聚腹中所致,属虚实夹杂证。
(七)身重
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症状。身重多由湿邪、水饮等留滞于肌肤、筋骨、关节所致。
(八)麻木
指肌肤感觉功能减退乃至完全消失的症状。麻木常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瘀血痹阻经络引起。
(九)乏力
自觉肢体倦怠、无力运动的症状。乏力见于多种虚证,尤其是气虚、血虚、阳虚,也可见于湿证。
五、问耳目
(一)问耳
耳鸣:自觉耳内经常鸣响,妨碍听觉。
耳聋:指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甚则听觉完全丧失。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耳鸣渐发,其声细小,按之略减,或听力逐渐减退---肾虚,脾虚气陷
耳鸣暴作,声粗如雷鸣,按之尤甚,或突然耳闭无闻---肝胆火邪循经上扰,或痰火郁结上壅于耳,或风湿等外邪壅遏清窍。
(二)问目
1.目痛:目痛剧者,多因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
目痛微者,常由阴虚火旺。
2. 目眩:视物昏花迷乱,或眼冒金花、黑点如蚊蝇飞舞,俗称“眼花”。若兼头晕,合称眩晕。其实证,多因风火、痰湿;虚证多因气虚、肝肾阴虚。
3. 目昏、雀盲、视歧: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指每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视歧指视一物为二物。此三症皆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
教 案 末 页
小 结
本次课重点讲述疼痛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 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疼痛的性质分类及临床意义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中医学 授课序次 15、16 授课类型 理论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妇女
十、问小儿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及问小儿意义。
教学重点: 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辨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要点及临床意义
复习内容:
疼痛的性质分类及临床意义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六、问睡眠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与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卫气的运行及心肾的功能密切相关。故问睡眠可了解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状况。临床上异常睡眠可分为失眠与嗜睡两类。
(一)失眠
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难入睡,甚则彻夜不眠。失眠的基本表现是睡着的时间明显少于其正常时睡着的时间。
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阳亢阴虚,神魂不安。其实证为心肝火旺、痰热扰神、食积、瘀血等,虚证主要有阴虚、血虚。
(二)嗜睡
指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嗜睡的基本表现是睡着的时间明显多于其正常时睡着的时间。
嗜睡的基本病机是阳虚阴盛,精神疲惫。其虚证多为心肾阳虚,脾胃气虚而清阳不升;其实证则见于痰湿困脾,暑热伤气。
嗜睡与但欲寐、昏睡有所不同,应予鉴别。
七、问饮食口味
(一)问口渴与饮水
1. 口不渴:不觉口干而不欲饮水。
健康人乃津液上承、口腔濡润的表现;
病人不渴,提示津液未伤,或为寒、湿、痰、饮证,或燥热之邪轻微。
2.口渴多饮:自觉口渴而饮水量大。
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耗伤;
口燥咽干,饮水较多---燥邪伤津;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而体渐消瘦---消渴病。
3. 渴不多饮:病机较复杂,可有下列情况:
口燥咽干但饮水不多,伴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第一课时
45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阴虚证
口干不欲饮或饮水不多,伴身热不扬、口苦、身重、苔黄腻---湿热证
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伴眩晕、胃脘振水音---痰饮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伴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瘀血内停
口渴而饮水量较气分证减少,伴身热夜甚、昏谵、斑疹隐隐---热入营血
总之,辨渴与饮可了解体内液津的盛衰及津液的输布情况。
(二)问食欲与食量
1. 食欲减退:病人不想进食,食之无味,甚至厌食,食量减少或不进食。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脾胃气虚
食少、纳呆,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头身困重,苔腻---湿邪困脾
厌食、恶油腻,呕恶口苦,黄疸,胁痛,苔黄腻---肝胆湿热
厌食、恶闻食嗅,脘腹胀痛,噯腐吞酸,苔厚腻---食滞胃脘
此外,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妊娠恶阻
2. 消谷善饥:食欲亢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
消谷善饥,口臭便秘,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胃火炽盛
多食易饥,食后腹胀,大便溏泄---胃强脾弱证
多食易饥,伴多饮、多尿而消瘦---消渴病
多食易饥,伴颈前肿瘤、心悸、脉数---瘿病
3. 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常伴胃中嘈杂、灼热感,干呕呃逆,口干舌燥---胃阴虚证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4. 偏嗜食物:过分偏爱、进食某一类型食物或异物
偏嗜肥甘厚味---易生痰湿、肥胖
偏嗜生冷苦寒---易伤脾胃阳气
偏嗜辛辣炙馎---易致燥热伤津
小儿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物---虫积
孕妇嗜湿酸辣饮食---妊娠期生理现象(三)问口味
口淡乏味---脾胃气虚,寒证
口苦——肝胆郁热,心胃火邪,湿热内蕴
口泛酸味---肝胃蕴热,肝胃不和,食积
口甜或粘腻---脾胃湿热,脾虚湿滞,食积
口咸---肾虚,寒邪,水饮
口涩---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八、问二便
(一)问大便
正常大便:每日或隔日一次,色黄软便成形,排便畅快。
1. 便次异常
①便秘: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便次明显减少。
便秘实证多因热邪、燥屎阻结肠道或寒凝气滞;虚证多因大肠津亏、阴血不足,肠道失润,或脾气虚弱,传导无力。
②泄泻:大便水分增多,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明显增加。仅粪质稀薄,称为便溏。
新病暴泻多实证,常由大肠湿热、食滞肠道、寒湿困脾、饮停胃肠等导致传导失职而成;久病缓泻多虚证,多由脾气虚、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而水谷下趋所致。
第二课时
45分钟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2. 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粪便中混有大量未消化食物---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
②溏结不调:大便先干后溏,或时干时稀---胃强脾弱,或肝郁脾虚
③便血:血液从肛门排除,或粪中带血,或粪血混合。
粪便色黑如柏油,或粪、血混合均匀---远血;
便血色红,粪、血不融合---近血;
粪便中带脓血粘液(红白冻子)---痢疾---大肠湿热
3. 排便感异常
①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里热证
②里急后重:腹部窘急、时时欲泻,虚坐努责,频频登厕——痢疾---大肠湿热
③排便不爽:排便不畅,时有粪便未尽之感---肝郁脾虚、湿滞肠道、食积、气虚
④滑泄失禁:排便不能控制,以致粪便泄出而不能自止---脾肾气虚阳衰,神昏
⑤肛门气坠:肛门时时下坠感,甚则脱肛---脾虚气陷
(二)问小便
正常小便:3-6次数/日,淡黄清亮,尿量1000-1800毫升,排便通畅。
注意:尿次、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或年龄等因素影响较大。
第三课时
45分钟
1. 尿量异常
①尿量增多>2500毫升/日---寒证(虚寒为多),肾气不固,下消
②尿量减少<400毫升/日---热证(热盛伤津、阴虚),水肿(肺、脾、肾气化不利而水湿内停);汗吐下太过(津亏液脱)。尿量短少,又叫小便不利。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2. 尿次异常
①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
量少、急迫、短赤——膀胱湿热而气化不利(淋证);
量多、色清、夜尿多—-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而膀胱失约。
②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实证——膀胱湿热、气化不利,或瘀血、结石阻滞尿路;
虚证——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或肾肺阴虚、尿液乏源。
3. 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小便排出不畅且灼痛、急迫——淋证――膀胱或小肠湿热;
②余沥不尽:排尿后仍有尿液点滴流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③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而膀胱失约(神清);或心神失守而膀胱无制(神昏危重病人);
④遗尿:睡眠中不自主的排尿——肾气不固或肾阳虚而膀胱失约。
九、问经带妇女具有经、带、胎、产、哺乳等生理特点,而这些方面的异常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其整体病机。其中,月经和带下常常是问诊的重点。
(一)问月经
正常月经:13-15岁左右初潮,月经周期为28(+2)天,行经期为3-5天,49岁左右绝经。每次经量适中(50-100ml),色正红,不稀不稠,不夹血块。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1. 经期异常(月经失调)
①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血热,气虚,肝郁,阴虚
②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寒凝,血虚,痰阻,气滞血瘀
③先后不定期:月经周期错乱,先后不定---肝郁气滞,脾肾亏损,血瘀胞宫
此外,少数女性终身无月经,却能正常妊娠、生育,称为暗经,不属病态。
2. 经量异常
①月经过多:经量比平常明显增多---血热,气虚,血瘀胞宫。
②月经过少:经量比平常明显减少---血虚,气血两虚,寒凝血瘀。
③闭经(病理性):女性18周岁后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后连续停经3个月以上---虚证多因气血虚少或肾虚;实证多因气滞或寒凝而致血瘀,或痰阻胞宫。
④崩漏:指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其中,势急量多者为崩;势缓点滴而下者为漏。崩漏的病机与月经过多基本一致。
3. 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清稀---血虚或气血两虚
色深红质稠浊---血分热炽
色暗红或紫暗而夹血块、血丝---血瘀
4. 痛经
指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常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
经前或经行初期小腹胀痛或刺痛---肝郁气滞或血瘀
经来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胞宫或下焦虚寒
经行后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骶酸痛---气血亏虚、胞脉失养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问带下
正常带下:妇女阴道内经常分泌少量乳白色、无臭味的液体以濡润前阴。
带下病是指阴道内分泌物过多,且色、质、气味均有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白带:
色白量多、清稀如涕,淋漓不断---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
色白质稠如凝乳或豆腐渣,气酸臭,伴阴痒---湿浊(毒)下注
2. 黄带:色黄、粘稠、臭秽---肝脾湿热下注
3. 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粘稠臭秽---肝经郁热,湿热下注
此外,若中老年妇女带下赤白、黄褐,淋漓不断,气味臭秽难闻,多属湿热夹毒,预后较差,应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十、问小儿
(一)出生前后情况:新生儿重点询问母体妊娠期的健康状况及病史,服药情况,以及分娩情况等,以了解患儿先天禀赋的信息。婴幼儿要特别询问喂养情况和发育情况。
(二)问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出生6个月至5岁的小儿从母体获得的先天免疫力已消失,而后天的抗病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因此,询问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有利于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三)问此次发病的原因:小儿最常见的病因有三:一是感冒寒热易患肺脏及呼吸道疾病;二是饮食不当易患脾胃及消化道疾病;三是易受惊吓而患心肝及神经系统疾病。此三点问诊时不应遗漏。
教 案 末 页
小 结
本节课重点掌握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问大小便的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为实验课作准备。
实施情况及
分析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中医学 授课序次 16 、17 授课类型 实践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结合电教、病例开展实验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运用问诊的理论知识对典型病例进行问诊,巩固所学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2、提高学生问诊技能、初步学会整理病史、进行病名、证名诊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复习内容: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先观看示范电教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典型病例问诊。
教师进行点评。
各组做好病史记录、写出病史摘要、归纳诊断依据、写出中医病名诊断、证名诊断。
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讨论。
20分钟
45分钟
20分钟
教 案 末 页
小 结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实施情况及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