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
四川农业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制作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
1.1 理想气体
1.4 胶体溶液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2 溶液
1.5 乳浊液和高分子溶液
第一章 分散系
章总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
1.1 理想气体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
气体的最基本特征:
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气体,
称为 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
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
可以忽略。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
在 STP下, p =101.325kPa,T=273.15K
n=1.0 mol时,Vm=22.414L=22.414× 10-3m3
nT
pVR ?
R=8.314 kPa?L?K-1?mol-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8,3 1 4 J m o l K??? ? ?
3310 13 25 Pa 22,4 14 10 m
1,0m ol 27 3,15 K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
1,计算 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2.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m
n
M
?
M = Mr g?mol-1
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mRTM
pV
?
mp V R T
M?
p V n R T?
用于 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pV = nRT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
? =
RT
pM
mRTM
pV
?
? = m / V
RTM
p
??
3.气体密度的计算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
分气体。
分压:
组分气体 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
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
气体 B的分压。
B
B
n R Tp
V
?
1.1.3 分压定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
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
气体分压之和 。
p = p1 + p2 + ???pi
或 p = ? pB
V
n R Tp ?
?????,,2211 VRTnpVRTnp
? ?12 12i in R Tn R T n R T RTp n n nV V V V? ? ? ? ? ?
n =n1+ n2+????ni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
分压的求解:
x B ? B的摩尔分数
V
RTnp B
B ?
B
BB x
n
n
p
p ??
V
n R Tp ?
B
BB
np p x p
n??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
例题,某容器中含有 NH3,O2, N2等气
体 的 混 合 物 。 取 样 分 析 后, 其中
n(NH3)=0.320mol, n(O2)=0.180mol,
n(N2)=0.700mol 。 混 合 气 体 的 总 压
p=133.0kPa。 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
解,n= n(NH3)+n(O2)+n(N2)
=1.200mol
=0.320mol+0.180mol+0.700mol
0, 3 2 0 1 3 3, 0 k P a 3 5, 5 k P a
1, 2 0 0
? ? ?
3
3
()() n N Hp N H p
n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
p(N2)= p- p(NH3) - p(O2)
=(133.0-35.5-20.0)kPa
=77.5kPa
2
2
( O )( O ) npp
n
?
0, 1 8 0 3 5, 5 k P a 2 0, 0 k P a
0, 3 2 0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3
1.1.4 分压定律的应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4
例题, 可以用亚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方法制
取纯氮气。反应如下:
NH4NO2(s) ?? 2H2O(g) + N2(g)
如果在 19℃, 97.8kPa下,以排水集气法
在水面上收集到的氮气体积为 4.16L,计算消
耗掉的亚硝酸铵的质量。
解,T =(273+19)K = 292K
p=97.8kPa V=4.16L
292K 时,p(H2O)=2.20kPa Mr (NH4NO2)=64.0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5
NH4NO2(s) ?? 2H2O(g) + N2(g)
64.04g 1mol
m(NH4NO2)=? 0.164mol
K2 9 2m o lKJ3 1 48
4,1 6 L) k Pa202897(
1-1- ???
??
.
..n(N2) =
m o l1
m o l1 6 4.0g04.64 ?m(NH4NO2) =
=10.5g
=0.164mo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6
分体积:
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 B的分体积 VB是
该组份单独存在并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
温度和压力时所占有的体积。
p
RTnV B
B ?
*1.1.5 分体积定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7
1.2 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8
溶液:定义?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均匀混合而且彼此呈现分子(或离子)
状态分布者均称为 溶液 。
溶
液
气态溶液 (空气 )
液态溶液,(酸、碱 )
固态溶液 (合金 )
溶质
溶剂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9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0
1.2.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nB=mB/MB ( mol)
2)基本单元: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
可以是分子、离子、电子等及其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如 O2,?(H2SO4)、( H2+ ?O2)
1)物质的量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
的多少的物理量。物系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
0.12kgC- 12的原子数目相等 (6.023× 1023阿
伏加德罗常数 L),则为 1mo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1
1.2.2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一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
物质的量浓度, 用符号 c表示, 单位是 mol/L
c(B) = nB/ V
% 100 0()
B
WcB
M
? ???
【 例 】 1molH3PO4与 3mol(1/3 H3PO4 )的基本单
元和基本单元数是否相同? 质量是否也相同?
摩尔质量比是多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2
解,n(H2SO4) = 1.84× 1000× 0.956/98.08
= 17.9 mol
n(1/2H2SO4) = 1.84× 1000× 0.956/49.04
= 35.9 mol
【 例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 ρ为 1.84g/ml,
其质量分数为 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
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c(H2SO4)= 17.9/1 = 17.9 mol/L
c(1/2 H2SO4) = 35.9/1 = 35.9 mol/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3
1.2.3 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 1 kg 溶剂 中所含 溶质的物质的量 表示
为质量摩尔浓度, 符号 b(B),单位为,mol/kg
【 例 】, 250克溶液中含有 40克 NaCl,计算此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解,水的质量= 250-40 = 210(克)
b(NaCl) = [40/(58.5× 210)] × 1000 = 3.26 mol/kg
b(B) = nB/ mA=mB/(MB ·m 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4
1.2.4 物质的量分数 ( 简称摩尔分数 )
定义: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
之比称为物质的量分数, 符号X, 量纲为 1。
【 例 】,将 10克 NaOH溶于 90克水中,求此溶
液的物质的量分数浓度。
nBX
B = ———n
B + nA
解,n( NaOH) =10/40 = 0.25 (mol)
n( H2O) = 90/18 = 5(mol)
X(NaOH) = 0.25 /(0.25+5) = 0.048
nB:溶质的物质的量
nA:溶剂的物质的量 i
i
nx
n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5
【 例 】,在 100ml水中溶解 17.1g蔗糖 (C12H22O11),
溶液的密度为 1.0638g/ml,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
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浓度。
解,(1)M蔗糖 = 342(g/mol)
n蔗糖 =17.1/342=0.05(mol)
V = (100+17.1)/1.0638 = 110.0 (ml)=0.11(L)
( 1) c(蔗糖 ) = 0.05/0.11 = 0.454 (mol/L)
( 2) b(蔗糖 ) = 0.05/0.1 = 0.5 (mol/kg)
( 3) n水 = 100/18.02 = 5.55 (mol)
X(蔗糖 ) = 0.05/(0.05+5.55) = 0.0089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6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7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8
① 与溶质本性有关, 如酸碱性, 导电性, 颜色等 。
② 与溶质本性无关, 只与溶质的数量有关 。
依数性, 只与溶质 粒子的数目 有关而与溶
质本性无关的性质称为 溶液的依数性, 又叫 溶液
的通性 。
依数性是指: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粒子: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分子、离子等。
溶液的性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9
初始,V蒸发 > V凝聚
平衡,V蒸发 = V凝聚 纯水的蒸气压示意图
气液两相平衡
1.3.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发
H2O(l) H2O(g)
凝聚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0
饱和蒸气压, 在 一定的温度 下, 当蒸发的速度
等于凝聚的速度, 液态水与它的蒸气处于 动态
平衡, 这时的蒸气压称为水在此温度下的饱和
蒸气压, 简称蒸气压 。 用符号 p 表示
对同一溶剂蒸气压越大, 其能量越高 。 能
量高的状态会自动变化为能量低的状态
H2O( 100℃, 101kPa) → H2O( 25℃, 3.17kPa)
冰( 0℃, 0.6105kPa) → 水( -4℃, 0.4373 kP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1
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
达平衡时,p溶液 总是小于同 T 下的 p纯溶剂,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3
△ p=p纯 - p液
蒸汽压下降的原因:
纯溶剂
正常
溶液
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4
拉乌尔定律,在 一定 的温度下, 难 挥发的 非 电
解质 稀 溶液的蒸气压,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
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
p,溶液的蒸气压 p*:纯溶剂的蒸气压
nA,溶剂的物质的量 nB,溶质的物质的量
nAp= p*———
nA + nB
∴ p液 <p纯剂, c液 越大,p液 越小。 p纯 - p液 的差
值也越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5
上式可写成,p = p*XA
∵ XA + XB = 1 ∴ XA = 1 – XB
p = p*- p*XB
nB
移项得:△ p = p*- p = p * XB = p *———
nA + nB
∵ 是稀溶液,nA >> nB
∴ nA + nB ≈ n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6
nB△ p≈ p *——
nA
∵ nA= mA/MA
nB nB∴ △ p≈ p *——= p * — ·M
An
A mA
nB△ p= p * ·M
A ——= K·b(B ) m
A
式中,MA, kg/mol mA,kg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7
K蒸 =p* ·M A △ p = K蒸 b(B) 拉乌尔定律的
另一种表述 。 K蒸 与溶剂, T有关的常数
① 同一温度, 溶剂不同, 其 K蒸 不同;
② 同一溶剂, 温度不同, 其 K蒸 也不同
溶剂 温度 /K p*/kpa Makg/mol K(kPa·kg/mol)
H2O 298 3.17 0.018 0.057
H2O 293 2.33 0.018 0.042
C6H6 299 13.3 0.078 1.0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8
【 例 】 若某溶液的溶剂水为 30mol,溶质蔗糖
是 0.054mol,则其质量摩尔浓度 b(B)是多少?
30 0.054
1000/18.01 b(B)
30× 18.01 0.054
1000 b(B)
0.054 ( ) ()
30( ) 100 0 18.01
B
A
n bB
n
?
0, 0 5 4 ( )
3 0 1 8, 0 1 1 0 0 0
bB?
?
10, 0 5 4 1 0 0 0 1 8, 0 1 0, 0 5 4 5 5, 5 2( ) 0, 1 0
3 0 3 0b B m o l k g
????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9
代入, △ p = K蒸 b(B)
0.11 = 0.0571× 13× 1000/(MB× 87)
MB = 77.56 (g/mol)
【 例 】 在 25℃ 时,w=13%的某难挥发的非电解
质水溶液的蒸气压 p=3.06kpa,已知同温度下水的
蒸气压 p*= 3.17kpa, 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 。
解, K蒸 = 3.17× 0.018 = 0.0571
13 100 0( ) ( / )
87B
b B k g mol
M
??
?
△ p = 3.17- 3.06 = 0.11( kP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0
1.3.2 溶液的沸点上升
沸点,溶液的蒸气压 ( p溶液 ) 与外压 ( p外压 )
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沸点 。 纯水,p外 =
101.3kPa,t纯水 = 100℃,
实验证明, 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
溶剂的沸点。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1
根本原因,蒸汽压下降 p溶液 <p纯溶剂,
溶
液
的
沸
点
上
升
示
意
图
Tb* T b
溶
剂 溶
液
温度
p
po
kpa
蒸
气
压
△ p
△ Tb
B
101.3kpaA
B’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2
Tb- Tb* = △ Tb = Kb·b(B)
Kb 为沸点上升常数, 与溶剂的本性有关,
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 见 p7 表 1-2
根据拉乌尔定律, △ p与 b(B)成正比, 而
△ Tb 与 △ p成正比, ∴ △ Tb亦应与 b(B)
成正比, △ p越大, △ Tb也越大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3
几种溶剂的 Kb和 Kf值( K·kg·mol-1)
29.8250.25.03349.7四氯化碳 CCl4
3.90289.63.07390.9乙酸 CH3COOH
5.12278.52.53353.15苯
1.86273.150.512373.15水 H2O
KfTfKb沸点 /K溶剂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4
【 例 】,将 12.0g尿素 [CO(NH2)2]和 34.2g蔗糖
( C12H22O11)分别溶于 2000g水中,计算此两种溶液
的沸点 (Kb=0.52K·kg·mol-1)
解, M尿素 = 60 g·mol-1
b(B) = [12.0/(60× 2000)] × 1000 = 0.1mol·kg-1
△ Tb尿 = 0.52 × 0.1 = 0.052 (K)
Tb尿 = 373.15 + 0.052 ≈ 373.2 (K)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5
同理,蔗糖的 M = 342 g·mol-1
b(蔗糖 ) = [34.2/(342× 2000) ]× 1000 = 0.05mol·kg-1
△ Tb蔗 = 0.52 × 0.05 = 0.026(K)
Tb蔗 = 373.15 + 0.026 ≈ 373.18 (K)
【 例 】,若将 12.0g尿素 [CO(NH2)2]和 34.2g蔗糖
( C12H22O11)都加于 2000g水中,计算此溶液的沸点
(Kb=0.52K·kg·mol-1)
△ Tb=0.52 × (0.1+0.05)=△ Tb尿 +△ Tb蔗 =0.078K
结论:依数性存在加和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6
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 溶液与纯溶剂
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 称为该溶
液的凝固点 。 ( 固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 )
△ Tf = Kf b(B) = Tf* - Tf
1.3.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 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Tf* 。
同理,根据拉乌尔定律,可得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表和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7
不同温度下冰的饱和蒸气压
温度 /℃ p*/kPa 温度 /℃ p*/kPa
0 0.6105 -10 0.2600
-2 0.5173 -12 0.2176
-4 0.4373 -14 0.1814
-8 0.3101 -15 0.165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8
B'溶液纯水 A'
A
B
C
△ Tf
△ p
po
(kPa)
p
0.6105
Tf Tf*(273K) 373K T
溶剂的凝固点下降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9
凝固点时,pl = ps
否则蒸汽压较大的一相就会消失,不能保持
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状态。
冰 水
p冰 <p水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0
健康者与病人体液的平均凝固点( K)
体液 健康者 急性脑膜炎 肝硬化 胸膜炎 心脏病
血清 272.583 272.579 272.652 272.635 272.617
脑积
水液 272.585 272.611
腹水 272.641 272.616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1
【 例 】, 为了防止汽车水箱中的水在 266 K时凝
固,以无水乙醇( ρ=0.803g/ml)做防冻剂,问
每升水须加若干 ml乙醇?(假设溶液服从拉乌
尔定律)
解:已知水的凝固点为 273K,Kf =1.86
∴ △ Tf=273-266=7(K) ∴ △ Tf=Kf× b(B)
b(B) =△ Tf/Kf=7/1.86=3.76(mol/kg)
即每升水加 3.76mol乙醇, 已知
M乙醇 = 46,ρ=0.803。
∴ 应加入乙醇体积为
V=3.76× 46/0.803=215.6(m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2
1.3.4 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 溶质分
子不能通过 。
初始:溶剂分子扩散速度 V纯水 > V糖水
扩散方向:纯水 糖水半透膜
液面上升液面下降
纯水 糖水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3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
过程称为渗透 。 当 v纯水 = v糖水 渗透停止 。
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
溶液的 渗透压 。
渗透压,在一定的温度下, 恰能阻止渗透发
生所需施加的外压力, 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
用符号 π 表示 。
纯水 糖水
h
纯水 糖水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5
等渗溶液
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
1,医学上输液必需输等渗溶液 。
2,动物体内水份的输送 。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 。
4,求算溶质的分子量 。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①半透膜存在;
②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6
实验证明:
1、同一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
2、相同浓度时,渗透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计算公式,πV = n(B)RT
π = c(B)RT≈ b(B)RT
( 溶液很稀时, c(B) ≈ b(B) )
c(B) 物质的量浓度
R:气体常数 8.314 kPa ·L ·mol-1.K-1
T:热力学温度 ( 绝对温度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7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8
【 例 】 人体血的渗透压为 709.275kPa,人体温度
为 37℃ 。试计算给人体输液时所用葡萄糖溶液
的 AW是多少? (设葡萄糖溶液密度是 1.01g.ml-1;
葡萄糖的分子摩尔质量 M为 180g.mol-1)。
解,∵ π = c(葡 ) RT ∴ c = π/RT
c(葡 ) = 709.275/8.314× (273.15+37) = 0.28 mol.L-1
AW= c(葡 ) ·M/1000·ρ
=(0.28× 180/1000× 1.01)× 100%= 5.0%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9
盐水淡水
p
p >?
反渗透法净化水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0
【 例 】, 海水在 298K时的渗透压为 1479kPa,
采用反渗透法制取纯水,试确定用 1000cm3的海
水通过只能使水透过的半透膜,提取 100cm3的
纯水,所需要的最小外加压力是多少?
解,随着反渗透的进行,海水中盐的浓度增
大,当得到 100cm3纯水时,最终海水的渗透压
π 2和初始海水的渗透压 π 1的比值为
2 2 2
1 1 1
c R T c
c R T c
?
?
?? 2
21
1
c
c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1
c1 = n mol/ 1000cm3
c2= n mol / (1000 -100)cm3
2
1
1 0 0 0 1 0
9 0 0 9
c
c
??
2
101 4 7 9 1 6 4 3
9
kPa? ? ? ?
因为渗透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未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2
对于难挥发, 非电解质稀溶液 ∵ c≈b(B)
)(
RT
π
KK
T
K
p
b
b
f
f
蒸
BbT ???????
如果溶质是 电解质,由于溶质分子电离产
生更多的粒子,增大了对溶液通性的影响,而
且不同电解质其电离的粒子数 (即离子数 )不同
,对溶液的通性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强电解质
较弱电解质影响大;分子中离子较多的电解质
较含离子较少的电解质影响大。
应用 ——可用来计算溶液的沸点, 凝固点
或溶质的分子量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3
水溶液的冰点降低的实验值表 Kf=1.86
非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甘油
乙醇
葡萄糖
蔗糖
蔗糖
葡萄糖
葡萄糖
0.100
0.100
0.100
0.100
0.200
0.200
0.300
0.187
0.183
0.186
0.188
0.376
0.372
0.558
(1, 1) HCl
KNO3
KCl
(1:2)Na2SO4
CaCl2
(2, 1) NiCl2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352
0.331
0.345
0.434
0.494
0.538
强电解质溶液也有依数性,但不遵守拉乌尔
定律故不可用稀溶液依数性的公式进行计算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4
不同物质溶液依数性的比较
① 0.1mol.L-1 NaCl 溶液
② 0.1mol.L-1 蔗糖 溶液
③ 0.1mol.L-1 甘油 溶液
④ 0.1mol.L-1 Na2SO4 溶液
⑤ 0.1mol.L-1 HAc 溶液
请将这五种溶液按沸点由高到低顺序排列:
答案,④ > ① > ⑤ > ③ = ②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5
Na2SO4 = 2Na++ SO42-
c 2c + c完全电离
NaCl = Na+ + Cl-
c c + c 完全电离
HAc H+ + Ac-
c x + x > c部分电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6
本节小结:
1,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摩
尔分数 。
2、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的计算公式:
△ p = K蒸 b(B)
△ Tb = Kb· b(B)
△ Tf = Kf· b(B)
π = cRT ≈ b(B) RT
使用条件:
1、难挥发物质
2、非电解质
3、稀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7
1,1.00克非电解质溶于 20.0克水中, 测定冰
点是 -0.50℃, 该非电解质的相对分子量是
( ) ( Kf= 1.86)
(A) 1.86 /( 0.50× 0,20)
(B) 1.86/(0.50× 20.0)
(C) 0.50× 20.0/1.86
(D) 1.86/( 0.50× 0.020)
D
自测题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8
2,相同质量的蔗糖和葡萄糖分别溶解于相同
体积的水中, 所得溶液的渗透压 ( ) 蔗糖
(C12H22O11)葡萄糖 (C6H12O6)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同
(D)不能判断
B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9
1.4 胶体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0
基本概念
1.相 ——体系中具有相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的均匀部分 。 以分子和离子状态分散
2,相的特点
(1)任何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同 。
(2)一个相并不一定是一种物质,如食盐溶液
(NaCl和 H2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1
(3)单相体系 如饱和食盐水, 糖水等 。
特点 溶质与溶剂已成一体, 组分间没有界面
(4)多相体系 如不溶于水的盐溶液;水与油
组成的体系及 憎液溶胶等。
特点 各组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同,并
具有明显的界面。
( 5)分散相(分散质)
( 6)分散剂(分散介质)连续相
( 7) 分散系=分散质 +分散剂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2
S(总表面积)
S。 = ———————
V (总体积)
1.4.1 分散度与比表面
分散度,即物质的分散程度, 分散质粒子
越小, 分散程度越大 。
比表面,单位体积的表面积,用符号 S。
表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3
【 例 】,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粒子。
S = 6 (平方厘米)
S。 = 6/1 = 6厘米 -1
平均分为 1000个小立方体后
S = 0.1× 0.1× 6× 1000
= 60(平方厘米)
S。 = 60/1 = 60厘米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4
1.4.2 表面能
液体或固体表面粒子比内部粒子能量高,
多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体系的表面能。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5
1g水滴分散成直径 2nm的小水滴, 总
面积为原来的 625万倍, 增加的能量可将这
1g水的温度升高 50℃ 。 同一体系, 其分散
度越大, 其表面能越大 。 胶体是一种高度
分散的多相体系, 具有很大的比表面, 因
此表面能很大 。 能量越高, 体系越不稳定,
胶体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6
1.4.3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物质分子自动聚集到界面的过程,称为 吸附 。
被吸附的粒子由于自身的热运动,有些可能
脱离固体表面重新回到周围的介质中去,此
过程叫做 解吸 。
吸附和解吸的关系,动态平衡
被固体表面所吸住的分子或离子称为 吸附质,
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称为 吸附剂,吸附剂的
比表面积越大,则吸附作用越显著。
[吸附质 ]+[吸附剂 ] [吸附质 ·吸附剂 ]+吸附热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7
A、分子吸附,是指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的非
电解质或弱电解质分子的吸附。
这类吸附与溶质、溶剂及固体吸附剂三者的
性质都有关。遵循的原则是所谓的, 相似相
吸原理, 。 即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极性的
溶质或溶剂;非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非极
性的溶质或溶剂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8
品红的苯溶液 + 活性炭
红墨水 +活性炭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9
B、离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对强电解质溶液的吸附主要是
离子吸附 。
① 离子选择性吸附
As2S3 选择吸附 HS-而带负电荷。
H2S发生电离,H2S H+ + HS-
制备 As2S3溶胶:
2H3AsO3 + 3H2S As2S3 + 6H2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0
②,离子交换吸附,当固体从溶液中吸附某种
离子后,同时它本身又向溶液排放出 等电量 的
同种电荷离子,这种过程称为 离子交换吸附。
能进行离子交换的物质为 离子交换剂。 如;
NaR(磺化媒),阴、阳离子交换树脂。
2NaR + Ca2+ 2Na+ + CaR2
2R-SO3H+Ca2+ (R-SO3)2+2H+
2R-N(CH3 )3OH+SO42- [R-N(CH3 )3]2 SO4+2OH-
2H+ + 2OH- = H2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2
各种不同的离子其交换吸附能力是不同的:
当 c 一定时, 离子在交换剂上的交换吸附程度
与离子的价数和它的水合离子半径有关 。
一般来说, 离子价数越高, 交换能力越强;
同价离子中, 水合离子半径越小, 离子交换能
力越强 。
交换能力:
Al3+ > Ca2+ > Cs+ > Rb+ > K+ > Na+ > Li+
Cl- > Br- > NO3- > I-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3
离
子
半
径
+ ++ + +
Li+ < Na+ < K+ < Rb+ < Cs+
水
合
离
子
半
径
交换能力,Cs+ > Rb+ > K+ > Na+ > Li+
Li+ Rb+
+ HO H+
H
O H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5
离子交换吸附是一个 可逆 过程。离子在交换
剂上交换的吸附量,还与进行交换的离子浓
度有关。
应用:土壤保肥,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分离
提纯物质、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净化水等。
( HA表示酸性物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6
1.4.4 分散系的分类:
1、按聚集状态分
气-气(空气) 气-液(汽水)
气-固(浮石)
液-气(云、雾) 液-液(牛奶)
液-固(肉冻)
固-气(烟、尘) 固-液(溶液)
固-固(合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7
2,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
< 1 nm 真溶液 ( 1nm = 10-9 m)
1-100 nm 胶体分散系 ( 溶胶, 高分子溶液 )
> 100 nm 粗分散系 ( 悬浊液, 乳状液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8
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
分散质为固相 (1~100nm)
分散剂为液相
憎液溶胶:如金溶胶、氢氧化铁溶胶
亲液溶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单相体系)
(无相界面)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9
1.4.5 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 丁达尔效应 )
光学原理:强光照到分散质粒子上,若粒子直
径大于入射光 波长,则发 生反射或折射。若粒子
直径与入 射光波长相比拟,则发生散射。 散射光
称为乳光。
Fe(OH)3胶体
丁达尔效应示意图
光源 凸透镜
光锥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0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1
2、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
布朗运动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1 ~ 100 nm
可见光波长,400 ~ 700 nm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 <10-9 m),光的
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
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达尔效应。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2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
液体分子对溶
胶粒子的撞击 粗分散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3
3,溶胶的电学性质
( Ⅰ ) 电动现象,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分散相和分散介
质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称为胶体的电动现
象 。
电动现象分为 电泳和电渗。
A,电泳
胶粒因 布朗运动 而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4
电泳管中,
Fe(OH)3溶胶向负
极移动,说明 Fe(OH)3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带
正电荷。 As2S3向正极
移动,As2S3溶胶中分
散质带负电荷。电泳管示意图
直流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5
电泳,
在电场中,分散质粒子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胶粒带正电荷称为 正溶胶,一般 金属氢氧化物
的溶胶即为正溶胶。
胶粒带负电荷称为 负溶胶,如,土壤、硫化物
、硅酸、金、银、硫 等溶胶。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6
电泳时,不仅胶粒向一电极移动,与此同时与
胶粒对应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向另一电极移动。
胶体微粒的移动说明胶粒是带电的, 且有正负
之分 。
胶粒带正电, 则向直流电源负极 ( 阴 ) 移动;
胶粒带负电, 则向直流电源正极 ( 阳 ) 移动;
由于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 所以, 胶粒带正电
荷 ( 或负电荷 ), 则分散介质必带负电荷 ( 或
正电荷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7
电渗,胶粒设法固定不动, 分散剂在电场中作定
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正极
+
负极
—
多孔性固体
电渗管示意图
电泳 是介质不动,胶粒运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8
( Ⅱ )、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 1)电离作用
H2SiO3 SiO2·H 2O H++HSiO3-
( 2)吸附作用
固体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它组成相关的
离子,或者能够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难电离或难
溶解物质的离子。, 相似相吸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9
例如,Fe(OH)3胶体粒子很容易吸附与它结
构相似的 FeO+离子,而带正电荷。
[Fe(OH)3]m·nFeO+
FeCl3+ 3H2O = Fe(OH)3+3HCl
Fe(OH)3+ HCl= FeOCl+ 2H2O
FeOCl= FeO++ C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0
1.4.6 胶团结构
以 AgI为例:
AgNO3 + KI = AgI +KNO3
当 AgNO3 过量时,分散质带正电荷,胶团结
构如下:
[ ( AgI )m ? n Ag+ ? ( n -x ) NO3- ] x+ ? x NO3-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2
Fe(OH)3溶胶:
{ [ Fe (OH)3]m ? n FeO+ ? (n - x) Cl-}x+ ? xCl-
As2S3溶胶:
[( As2S3 ) m? n HS-? (n -x) H+]x-? x H+
硅酸溶胶:
[( SiO2)m ? n HSiO3-? (n-x) H+]x-? x H+
胶粒带电,胶团不带电 (电中性)
当 KI过量时,胶粒带负电荷,胶团结构如下:
[(AgI )m ? n I- ? (n - x ) K+] x- ? x K+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3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分散质
[Fe(OH)3]m
Fe(OH)3胶核吸附电位离子的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4
制备 AgCl溶胶,AgNO3 + KCl = AgCl +KNO3
当 AgNO3过量时,
溶液中有 Ag+,NO3-、
K+, 分散质 AgCl 优先吸
附 Ag+而带正电荷。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分散质 AgCl
由于溶液中存在的 Ag+和 Cl-都是胶体的组成离
子,它们都有可能被吸附,若制备过程中:
注意,因制备溶胶的条件不同,可使胶体粒子
带不同的电荷。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5
KCl过量时,溶液中有过量的 K+,Cl-、
NO3-,溶胶粒子 优先吸附 Cl-而带负电荷。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分散质 AgCl
若是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则不能形成溶胶。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6
1.4.7 溶胶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
(2)溶剂化作用,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
化膜。
(3)聚集稳定性,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
聚沉,ζ 电势越大,静电排斥力越大,所以 ζ
电势的数值可以衡量溶胶的稳定性,ζ 越大,
表明溶胶越稳定。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7
1.4.8 溶胶的聚沉
定义: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最后从分散
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聚沉或凝结。溶胶聚
沉后外观呈现浑浊。
1、加入电解质;(研究最多应用最广)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3、长时间加热。
促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
不稳定性,胶粒表面积大,表面能大,体系
可自动聚集降 低表面能,溶胶是热力学的不
稳定体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8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大小常用 聚沉值 来表示。
聚沉值,使一定的溶胶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始聚
沉所需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 聚沉值。单
位,m mol · L-1
聚沉值大,表示该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小,聚沉
值与聚沉能力成倒数关系。
1、加入电解质聚沉的原因,加入电解质后,
吸附层的反离子增多,胶粒所带电荷大大减
少,排斥力减弱,使胶粒合并成大颗粒而聚
沉。
注意:胶体的聚沉是不可逆的。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9
聚沉能力 主要 取决于能引起溶胶聚沉的 反离子
电荷数 ( 即化合价数 ), 离子带电荷越高, 其
聚沉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 聚沉能力 (同种电荷 ):
三价离子 >>二价离子 >>一价离子
6 6 6
1 1 1
1 0 0, 1, 6, 0, 1 3,,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聚沉值与反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0
1.5 乳浊液和高分子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1
定义,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
液体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 其中一种液体
通常是水,另一种则称为油( 一切不溶于水的
有机液体统称为油。 )。 液~液粗分散体系。
一、类型,水包油( O/W),水是分散剂,油
是分散质。如:牛奶
油包水( W/O),油是分散剂,水是分散质。
如:原油
乳化剂决定乳浊液的类型。
1.5.1 乳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2
1.5.2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
能(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乳化
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从分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具有 双亲基团 的物
质, 亲水基,如 -OH,-COOH,-NH2,-SO3H等,是
极性部分,溶于水; 憎水基 (亲油性 )如烷基、
苯基等,是非极性部分,溶于油。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3
亲油基
亲水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4
亲油基 亲水基
如,CH3(CH2)16COONa
乳化剂在水面上定向排列
肥皂是最常见的表面活性物质, 它是硬脂酸的
钠盐 。 C17H35--COONa。
亲油基 亲水基 注:表面活性物质在两相
间的排列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5
亲水乳化剂 有钾肥皂,钠肥皂,十二烷基磺酸
钠、蛋白质、动物胶等;
亲油乳化剂 有钙、镁、锌二价金属肥皂,高级
醇类、石墨、碳黑等。
一般而言,乳化剂亲水性强形成的 O /W
稳定;乳化剂亲油性强则形成的 W /O稳定。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6
水 油
,亲油型乳化剂, 亲水型乳化剂
油包水( W/O)型乳状液 水包油( O/W)型乳状液
水和油所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所选用的乳化剂的品种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7
1.5.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
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
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
的稳定体系。
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
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OH,-COOH,-NH2 ),
溶剂化作用强,溶质与溶剂间无界面。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可达几百万,长
度可达几百纳米,但截面积只 相当于一个普
通分子大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8
1.5.4 盐析作用
1.5.5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
例,Fe(OH)3溶胶,加入白明胶(高分子
化合物溶液)后再加电解质不易聚沉。
原因:大量的亲水基团与水有强烈的溶剂
化作用,在水中形成很厚的水化膜。 对高
分子化合物要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破
坏其水化膜而使之凝结出来。
定义,?盐析是可逆的,当加入大量水以后,
沉淀将溶解。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9
保护作用示意图
1.5.6 敏化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某种高分子化合
物,可使溶胶产生絮状沉淀,此现象称为敏化
作用。
敏化作用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0
【 1】 由 10mL0.05mol·dm- 3的 KCl溶液与
100mL0.002mol·dm-3的 AgNO3溶液混合制得
的 AgCl溶胶, 若分别用下列电解质使其聚沉,
则聚沉值的大小次序为 ( )
a,AlCl3< ZnSO4< KCl
b,KCl< ZnSO4< AlCl3
c,ZnSO4< KCl< AlCl3
d,KCl< AlCl3< ZnSO4
自测题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1
【 2】 制备 AgI溶胶时, 三支烧杯盛有 25mL,
0.016mol·dm- 3的 AgNO3溶液, 分别加入
0.005moL·dm- 3的 NaI溶液 60mL,80mL和
100mL.
1)三种不同加入量的烧杯中各有什么现象?
2)写出生成溶胶的胶团结构 。
3)溶胶中加入直流电压, 胶体粒子如何运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2
答,1)由题给数据计算得出, 第一只烧杯中
AgNO3过量, 第二只烧杯中 AgNO3与 NaI物质
的量相等, 第三只烧杯中 NaI过量 。 因此第一
只烧杯和第三只烧杯生成 AgI溶胶, 第二只烧
杯生成 AgI沉淀 。
2)第一只烧杯中溶胶胶团结构为
[(AgI )m ? n I- ? (n - x ) Na+] x- ? x Na+
[(AgI )m ? n Ag+ ? (n - x ) NO3- ] x+ ? x NO3-
3)第三只烧杯中溶胶胶团结构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3
【 3】 电泳实验中观察到胶粒向阳极移动,此
现象表明:
a.胶粒带正电 b.胶核表面带负电
c.胶团扩散层带正的净电荷
d,ζ 电势相对于溶液本体为正值。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4
【 4】 Sb2S3溶液的稳定剂是 H2S,试写出其
胶团结构, 以 NaCl,BaCl2,CuSO4作聚沉剂
时, 聚沉能力最大的是什么?
解,H2S在溶液中离解为 H+ 和 HS-, 所以
Sb2S3溶液胶团结构为
[(Sb2S3)m·nHS- (n- x)H+]x- ·xH+
由于胶粒带负电, 聚沉能力最大的是 BaCl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5
【 5】 下列关于乳状液描述不确切的是 ( )
( A)乳状液是液 -液的粗分散体系
( B)乳状液分为 W/O和 O/W两大类型
( C)乳化剂使乳状液能稳定存在
( D)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剂
D
1
四川农业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制作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
1.1 理想气体
1.4 胶体溶液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2 溶液
1.5 乳浊液和高分子溶液
第一章 分散系
章总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
1.1 理想气体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
气体的最基本特征:
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气体,
称为 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
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
可以忽略。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
在 STP下, p =101.325kPa,T=273.15K
n=1.0 mol时,Vm=22.414L=22.414× 10-3m3
nT
pVR ?
R=8.314 kPa?L?K-1?mol-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8,3 1 4 J m o l K??? ? ?
3310 13 25 Pa 22,4 14 10 m
1,0m ol 27 3,15 K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
1,计算 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2.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m
n
M
?
M = Mr g?mol-1
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mRTM
pV
?
mp V R T
M?
p V n R T?
用于 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pV = nRT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
? =
RT
pM
mRTM
pV
?
? = m / V
RTM
p
??
3.气体密度的计算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
分气体。
分压:
组分气体 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
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
气体 B的分压。
B
B
n R Tp
V
?
1.1.3 分压定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
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
气体分压之和 。
p = p1 + p2 + ???pi
或 p = ? pB
V
n R Tp ?
?????,,2211 VRTnpVRTnp
? ?12 12i in R Tn R T n R T RTp n n nV V V V? ? ? ? ? ?
n =n1+ n2+????ni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
分压的求解:
x B ? B的摩尔分数
V
RTnp B
B ?
B
BB x
n
n
p
p ??
V
n R Tp ?
B
BB
np p x p
n??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
例题,某容器中含有 NH3,O2, N2等气
体 的 混 合 物 。 取 样 分 析 后, 其中
n(NH3)=0.320mol, n(O2)=0.180mol,
n(N2)=0.700mol 。 混 合 气 体 的 总 压
p=133.0kPa。 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
解,n= n(NH3)+n(O2)+n(N2)
=1.200mol
=0.320mol+0.180mol+0.700mol
0, 3 2 0 1 3 3, 0 k P a 3 5, 5 k P a
1, 2 0 0
? ? ?
3
3
()() n N Hp N H p
n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
p(N2)= p- p(NH3) - p(O2)
=(133.0-35.5-20.0)kPa
=77.5kPa
2
2
( O )( O ) npp
n
?
0, 1 8 0 3 5, 5 k P a 2 0, 0 k P a
0, 3 2 0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3
1.1.4 分压定律的应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4
例题, 可以用亚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方法制
取纯氮气。反应如下:
NH4NO2(s) ?? 2H2O(g) + N2(g)
如果在 19℃, 97.8kPa下,以排水集气法
在水面上收集到的氮气体积为 4.16L,计算消
耗掉的亚硝酸铵的质量。
解,T =(273+19)K = 292K
p=97.8kPa V=4.16L
292K 时,p(H2O)=2.20kPa Mr (NH4NO2)=64.0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5
NH4NO2(s) ?? 2H2O(g) + N2(g)
64.04g 1mol
m(NH4NO2)=? 0.164mol
K2 9 2m o lKJ3 1 48
4,1 6 L) k Pa202897(
1-1- ???
??
.
..n(N2) =
m o l1
m o l1 6 4.0g04.64 ?m(NH4NO2) =
=10.5g
=0.164mo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6
分体积:
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 B的分体积 VB是
该组份单独存在并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
温度和压力时所占有的体积。
p
RTnV B
B ?
*1.1.5 分体积定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7
1.2 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8
溶液:定义?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均匀混合而且彼此呈现分子(或离子)
状态分布者均称为 溶液 。
溶
液
气态溶液 (空气 )
液态溶液,(酸、碱 )
固态溶液 (合金 )
溶质
溶剂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9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0
1.2.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nB=mB/MB ( mol)
2)基本单元: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
可以是分子、离子、电子等及其这些粒子的
特定组合。如 O2,?(H2SO4)、( H2+ ?O2)
1)物质的量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
的多少的物理量。物系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
0.12kgC- 12的原子数目相等 (6.023× 1023阿
伏加德罗常数 L),则为 1mo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1
1.2.2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一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
物质的量浓度, 用符号 c表示, 单位是 mol/L
c(B) = nB/ V
% 100 0()
B
WcB
M
? ???
【 例 】 1molH3PO4与 3mol(1/3 H3PO4 )的基本单
元和基本单元数是否相同? 质量是否也相同?
摩尔质量比是多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2
解,n(H2SO4) = 1.84× 1000× 0.956/98.08
= 17.9 mol
n(1/2H2SO4) = 1.84× 1000× 0.956/49.04
= 35.9 mol
【 例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 ρ为 1.84g/ml,
其质量分数为 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
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c(H2SO4)= 17.9/1 = 17.9 mol/L
c(1/2 H2SO4) = 35.9/1 = 35.9 mol/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3
1.2.3 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 1 kg 溶剂 中所含 溶质的物质的量 表示
为质量摩尔浓度, 符号 b(B),单位为,mol/kg
【 例 】, 250克溶液中含有 40克 NaCl,计算此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解,水的质量= 250-40 = 210(克)
b(NaCl) = [40/(58.5× 210)] × 1000 = 3.26 mol/kg
b(B) = nB/ mA=mB/(MB ·m 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4
1.2.4 物质的量分数 ( 简称摩尔分数 )
定义: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
之比称为物质的量分数, 符号X, 量纲为 1。
【 例 】,将 10克 NaOH溶于 90克水中,求此溶
液的物质的量分数浓度。
nBX
B = ———n
B + nA
解,n( NaOH) =10/40 = 0.25 (mol)
n( H2O) = 90/18 = 5(mol)
X(NaOH) = 0.25 /(0.25+5) = 0.048
nB:溶质的物质的量
nA:溶剂的物质的量 i
i
nx
n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5
【 例 】,在 100ml水中溶解 17.1g蔗糖 (C12H22O11),
溶液的密度为 1.0638g/ml,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
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浓度。
解,(1)M蔗糖 = 342(g/mol)
n蔗糖 =17.1/342=0.05(mol)
V = (100+17.1)/1.0638 = 110.0 (ml)=0.11(L)
( 1) c(蔗糖 ) = 0.05/0.11 = 0.454 (mol/L)
( 2) b(蔗糖 ) = 0.05/0.1 = 0.5 (mol/kg)
( 3) n水 = 100/18.02 = 5.55 (mol)
X(蔗糖 ) = 0.05/(0.05+5.55) = 0.0089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6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7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8
① 与溶质本性有关, 如酸碱性, 导电性, 颜色等 。
② 与溶质本性无关, 只与溶质的数量有关 。
依数性, 只与溶质 粒子的数目 有关而与溶
质本性无关的性质称为 溶液的依数性, 又叫 溶液
的通性 。
依数性是指: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粒子: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分子、离子等。
溶液的性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9
初始,V蒸发 > V凝聚
平衡,V蒸发 = V凝聚 纯水的蒸气压示意图
气液两相平衡
1.3.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发
H2O(l) H2O(g)
凝聚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0
饱和蒸气压, 在 一定的温度 下, 当蒸发的速度
等于凝聚的速度, 液态水与它的蒸气处于 动态
平衡, 这时的蒸气压称为水在此温度下的饱和
蒸气压, 简称蒸气压 。 用符号 p 表示
对同一溶剂蒸气压越大, 其能量越高 。 能
量高的状态会自动变化为能量低的状态
H2O( 100℃, 101kPa) → H2O( 25℃, 3.17kPa)
冰( 0℃, 0.6105kPa) → 水( -4℃, 0.4373 kP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1
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
达平衡时,p溶液 总是小于同 T 下的 p纯溶剂,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3
△ p=p纯 - p液
蒸汽压下降的原因:
纯溶剂
正常
溶液
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4
拉乌尔定律,在 一定 的温度下, 难 挥发的 非 电
解质 稀 溶液的蒸气压,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
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
p,溶液的蒸气压 p*:纯溶剂的蒸气压
nA,溶剂的物质的量 nB,溶质的物质的量
nAp= p*———
nA + nB
∴ p液 <p纯剂, c液 越大,p液 越小。 p纯 - p液 的差
值也越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5
上式可写成,p = p*XA
∵ XA + XB = 1 ∴ XA = 1 – XB
p = p*- p*XB
nB
移项得:△ p = p*- p = p * XB = p *———
nA + nB
∵ 是稀溶液,nA >> nB
∴ nA + nB ≈ n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6
nB△ p≈ p *——
nA
∵ nA= mA/MA
nB nB∴ △ p≈ p *——= p * — ·M
An
A mA
nB△ p= p * ·M
A ——= K·b(B ) m
A
式中,MA, kg/mol mA,kg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7
K蒸 =p* ·M A △ p = K蒸 b(B) 拉乌尔定律的
另一种表述 。 K蒸 与溶剂, T有关的常数
① 同一温度, 溶剂不同, 其 K蒸 不同;
② 同一溶剂, 温度不同, 其 K蒸 也不同
溶剂 温度 /K p*/kpa Makg/mol K(kPa·kg/mol)
H2O 298 3.17 0.018 0.057
H2O 293 2.33 0.018 0.042
C6H6 299 13.3 0.078 1.0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8
【 例 】 若某溶液的溶剂水为 30mol,溶质蔗糖
是 0.054mol,则其质量摩尔浓度 b(B)是多少?
30 0.054
1000/18.01 b(B)
30× 18.01 0.054
1000 b(B)
0.054 ( ) ()
30( ) 100 0 18.01
B
A
n bB
n
?
0, 0 5 4 ( )
3 0 1 8, 0 1 1 0 0 0
bB?
?
10, 0 5 4 1 0 0 0 1 8, 0 1 0, 0 5 4 5 5, 5 2( ) 0, 1 0
3 0 3 0b B m o l k g
????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9
代入, △ p = K蒸 b(B)
0.11 = 0.0571× 13× 1000/(MB× 87)
MB = 77.56 (g/mol)
【 例 】 在 25℃ 时,w=13%的某难挥发的非电解
质水溶液的蒸气压 p=3.06kpa,已知同温度下水的
蒸气压 p*= 3.17kpa, 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 。
解, K蒸 = 3.17× 0.018 = 0.0571
13 100 0( ) ( / )
87B
b B k g mol
M
??
?
△ p = 3.17- 3.06 = 0.11( kPa)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0
1.3.2 溶液的沸点上升
沸点,溶液的蒸气压 ( p溶液 ) 与外压 ( p外压 )
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沸点 。 纯水,p外 =
101.3kPa,t纯水 = 100℃,
实验证明, 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
溶剂的沸点。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1
根本原因,蒸汽压下降 p溶液 <p纯溶剂,
溶
液
的
沸
点
上
升
示
意
图
Tb* T b
溶
剂 溶
液
温度
p
po
kpa
蒸
气
压
△ p
△ Tb
B
101.3kpaA
B’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2
Tb- Tb* = △ Tb = Kb·b(B)
Kb 为沸点上升常数, 与溶剂的本性有关,
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 见 p7 表 1-2
根据拉乌尔定律, △ p与 b(B)成正比, 而
△ Tb 与 △ p成正比, ∴ △ Tb亦应与 b(B)
成正比, △ p越大, △ Tb也越大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3
几种溶剂的 Kb和 Kf值( K·kg·mol-1)
29.8250.25.03349.7四氯化碳 CCl4
3.90289.63.07390.9乙酸 CH3COOH
5.12278.52.53353.15苯
1.86273.150.512373.15水 H2O
KfTfKb沸点 /K溶剂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4
【 例 】,将 12.0g尿素 [CO(NH2)2]和 34.2g蔗糖
( C12H22O11)分别溶于 2000g水中,计算此两种溶液
的沸点 (Kb=0.52K·kg·mol-1)
解, M尿素 = 60 g·mol-1
b(B) = [12.0/(60× 2000)] × 1000 = 0.1mol·kg-1
△ Tb尿 = 0.52 × 0.1 = 0.052 (K)
Tb尿 = 373.15 + 0.052 ≈ 373.2 (K)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5
同理,蔗糖的 M = 342 g·mol-1
b(蔗糖 ) = [34.2/(342× 2000) ]× 1000 = 0.05mol·kg-1
△ Tb蔗 = 0.52 × 0.05 = 0.026(K)
Tb蔗 = 373.15 + 0.026 ≈ 373.18 (K)
【 例 】,若将 12.0g尿素 [CO(NH2)2]和 34.2g蔗糖
( C12H22O11)都加于 2000g水中,计算此溶液的沸点
(Kb=0.52K·kg·mol-1)
△ Tb=0.52 × (0.1+0.05)=△ Tb尿 +△ Tb蔗 =0.078K
结论:依数性存在加和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6
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 溶液与纯溶剂
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 称为该溶
液的凝固点 。 ( 固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 )
△ Tf = Kf b(B) = Tf* - Tf
1.3.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 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Tf* 。
同理,根据拉乌尔定律,可得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表和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7
不同温度下冰的饱和蒸气压
温度 /℃ p*/kPa 温度 /℃ p*/kPa
0 0.6105 -10 0.2600
-2 0.5173 -12 0.2176
-4 0.4373 -14 0.1814
-8 0.3101 -15 0.165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8
B'溶液纯水 A'
A
B
C
△ Tf
△ p
po
(kPa)
p
0.6105
Tf Tf*(273K) 373K T
溶剂的凝固点下降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49
凝固点时,pl = ps
否则蒸汽压较大的一相就会消失,不能保持
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状态。
冰 水
p冰 <p水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0
健康者与病人体液的平均凝固点( K)
体液 健康者 急性脑膜炎 肝硬化 胸膜炎 心脏病
血清 272.583 272.579 272.652 272.635 272.617
脑积
水液 272.585 272.611
腹水 272.641 272.616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1
【 例 】, 为了防止汽车水箱中的水在 266 K时凝
固,以无水乙醇( ρ=0.803g/ml)做防冻剂,问
每升水须加若干 ml乙醇?(假设溶液服从拉乌
尔定律)
解:已知水的凝固点为 273K,Kf =1.86
∴ △ Tf=273-266=7(K) ∴ △ Tf=Kf× b(B)
b(B) =△ Tf/Kf=7/1.86=3.76(mol/kg)
即每升水加 3.76mol乙醇, 已知
M乙醇 = 46,ρ=0.803。
∴ 应加入乙醇体积为
V=3.76× 46/0.803=215.6(m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2
1.3.4 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 溶质分
子不能通过 。
初始:溶剂分子扩散速度 V纯水 > V糖水
扩散方向:纯水 糖水半透膜
液面上升液面下降
纯水 糖水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3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
过程称为渗透 。 当 v纯水 = v糖水 渗透停止 。
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
溶液的 渗透压 。
渗透压,在一定的温度下, 恰能阻止渗透发
生所需施加的外压力, 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
用符号 π 表示 。
纯水 糖水
h
纯水 糖水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5
等渗溶液
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
1,医学上输液必需输等渗溶液 。
2,动物体内水份的输送 。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 。
4,求算溶质的分子量 。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①半透膜存在;
②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6
实验证明:
1、同一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
2、相同浓度时,渗透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计算公式,πV = n(B)RT
π = c(B)RT≈ b(B)RT
( 溶液很稀时, c(B) ≈ b(B) )
c(B) 物质的量浓度
R:气体常数 8.314 kPa ·L ·mol-1.K-1
T:热力学温度 ( 绝对温度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7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8
【 例 】 人体血的渗透压为 709.275kPa,人体温度
为 37℃ 。试计算给人体输液时所用葡萄糖溶液
的 AW是多少? (设葡萄糖溶液密度是 1.01g.ml-1;
葡萄糖的分子摩尔质量 M为 180g.mol-1)。
解,∵ π = c(葡 ) RT ∴ c = π/RT
c(葡 ) = 709.275/8.314× (273.15+37) = 0.28 mol.L-1
AW= c(葡 ) ·M/1000·ρ
=(0.28× 180/1000× 1.01)× 100%= 5.0%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9
盐水淡水
p
p >?
反渗透法净化水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0
【 例 】, 海水在 298K时的渗透压为 1479kPa,
采用反渗透法制取纯水,试确定用 1000cm3的海
水通过只能使水透过的半透膜,提取 100cm3的
纯水,所需要的最小外加压力是多少?
解,随着反渗透的进行,海水中盐的浓度增
大,当得到 100cm3纯水时,最终海水的渗透压
π 2和初始海水的渗透压 π 1的比值为
2 2 2
1 1 1
c R T c
c R T c
?
?
?? 2
21
1
c
c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1
c1 = n mol/ 1000cm3
c2= n mol / (1000 -100)cm3
2
1
1 0 0 0 1 0
9 0 0 9
c
c
??
2
101 4 7 9 1 6 4 3
9
kPa? ? ? ?
因为渗透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未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2
对于难挥发, 非电解质稀溶液 ∵ c≈b(B)
)(
RT
π
KK
T
K
p
b
b
f
f
蒸
BbT ???????
如果溶质是 电解质,由于溶质分子电离产
生更多的粒子,增大了对溶液通性的影响,而
且不同电解质其电离的粒子数 (即离子数 )不同
,对溶液的通性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强电解质
较弱电解质影响大;分子中离子较多的电解质
较含离子较少的电解质影响大。
应用 ——可用来计算溶液的沸点, 凝固点
或溶质的分子量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3
水溶液的冰点降低的实验值表 Kf=1.86
非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电解质 浓度b(B) △ Tf
甘油
乙醇
葡萄糖
蔗糖
蔗糖
葡萄糖
葡萄糖
0.100
0.100
0.100
0.100
0.200
0.200
0.300
0.187
0.183
0.186
0.188
0.376
0.372
0.558
(1, 1) HCl
KNO3
KCl
(1:2)Na2SO4
CaCl2
(2, 1) NiCl2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352
0.331
0.345
0.434
0.494
0.538
强电解质溶液也有依数性,但不遵守拉乌尔
定律故不可用稀溶液依数性的公式进行计算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4
不同物质溶液依数性的比较
① 0.1mol.L-1 NaCl 溶液
② 0.1mol.L-1 蔗糖 溶液
③ 0.1mol.L-1 甘油 溶液
④ 0.1mol.L-1 Na2SO4 溶液
⑤ 0.1mol.L-1 HAc 溶液
请将这五种溶液按沸点由高到低顺序排列:
答案,④ > ① > ⑤ > ③ = ②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5
Na2SO4 = 2Na++ SO42-
c 2c + c完全电离
NaCl = Na+ + Cl-
c c + c 完全电离
HAc H+ + Ac-
c x + x > c部分电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6
本节小结:
1,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摩
尔分数 。
2、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的计算公式:
△ p = K蒸 b(B)
△ Tb = Kb· b(B)
△ Tf = Kf· b(B)
π = cRT ≈ b(B) RT
使用条件:
1、难挥发物质
2、非电解质
3、稀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7
1,1.00克非电解质溶于 20.0克水中, 测定冰
点是 -0.50℃, 该非电解质的相对分子量是
( ) ( Kf= 1.86)
(A) 1.86 /( 0.50× 0,20)
(B) 1.86/(0.50× 20.0)
(C) 0.50× 20.0/1.86
(D) 1.86/( 0.50× 0.020)
D
自测题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8
2,相同质量的蔗糖和葡萄糖分别溶解于相同
体积的水中, 所得溶液的渗透压 ( ) 蔗糖
(C12H22O11)葡萄糖 (C6H12O6)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同
(D)不能判断
B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9
1.4 胶体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0
基本概念
1.相 ——体系中具有相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的均匀部分 。 以分子和离子状态分散
2,相的特点
(1)任何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同 。
(2)一个相并不一定是一种物质,如食盐溶液
(NaCl和 H2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1
(3)单相体系 如饱和食盐水, 糖水等 。
特点 溶质与溶剂已成一体, 组分间没有界面
(4)多相体系 如不溶于水的盐溶液;水与油
组成的体系及 憎液溶胶等。
特点 各组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同,并
具有明显的界面。
( 5)分散相(分散质)
( 6)分散剂(分散介质)连续相
( 7) 分散系=分散质 +分散剂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2
S(总表面积)
S。 = ———————
V (总体积)
1.4.1 分散度与比表面
分散度,即物质的分散程度, 分散质粒子
越小, 分散程度越大 。
比表面,单位体积的表面积,用符号 S。
表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3
【 例 】,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粒子。
S = 6 (平方厘米)
S。 = 6/1 = 6厘米 -1
平均分为 1000个小立方体后
S = 0.1× 0.1× 6× 1000
= 60(平方厘米)
S。 = 60/1 = 60厘米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4
1.4.2 表面能
液体或固体表面粒子比内部粒子能量高,
多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体系的表面能。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5
1g水滴分散成直径 2nm的小水滴, 总
面积为原来的 625万倍, 增加的能量可将这
1g水的温度升高 50℃ 。 同一体系, 其分散
度越大, 其表面能越大 。 胶体是一种高度
分散的多相体系, 具有很大的比表面, 因
此表面能很大 。 能量越高, 体系越不稳定,
胶体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6
1.4.3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物质分子自动聚集到界面的过程,称为 吸附 。
被吸附的粒子由于自身的热运动,有些可能
脱离固体表面重新回到周围的介质中去,此
过程叫做 解吸 。
吸附和解吸的关系,动态平衡
被固体表面所吸住的分子或离子称为 吸附质,
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称为 吸附剂,吸附剂的
比表面积越大,则吸附作用越显著。
[吸附质 ]+[吸附剂 ] [吸附质 ·吸附剂 ]+吸附热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7
A、分子吸附,是指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的非
电解质或弱电解质分子的吸附。
这类吸附与溶质、溶剂及固体吸附剂三者的
性质都有关。遵循的原则是所谓的, 相似相
吸原理, 。 即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极性的
溶质或溶剂;非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非极
性的溶质或溶剂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8
品红的苯溶液 + 活性炭
红墨水 +活性炭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79
B、离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对强电解质溶液的吸附主要是
离子吸附 。
① 离子选择性吸附
As2S3 选择吸附 HS-而带负电荷。
H2S发生电离,H2S H+ + HS-
制备 As2S3溶胶:
2H3AsO3 + 3H2S As2S3 + 6H2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0
②,离子交换吸附,当固体从溶液中吸附某种
离子后,同时它本身又向溶液排放出 等电量 的
同种电荷离子,这种过程称为 离子交换吸附。
能进行离子交换的物质为 离子交换剂。 如;
NaR(磺化媒),阴、阳离子交换树脂。
2NaR + Ca2+ 2Na+ + CaR2
2R-SO3H+Ca2+ (R-SO3)2+2H+
2R-N(CH3 )3OH+SO42- [R-N(CH3 )3]2 SO4+2OH-
2H+ + 2OH- = H2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2
各种不同的离子其交换吸附能力是不同的:
当 c 一定时, 离子在交换剂上的交换吸附程度
与离子的价数和它的水合离子半径有关 。
一般来说, 离子价数越高, 交换能力越强;
同价离子中, 水合离子半径越小, 离子交换能
力越强 。
交换能力:
Al3+ > Ca2+ > Cs+ > Rb+ > K+ > Na+ > Li+
Cl- > Br- > NO3- > I-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3
离
子
半
径
+ ++ + +
Li+ < Na+ < K+ < Rb+ < Cs+
水
合
离
子
半
径
交换能力,Cs+ > Rb+ > K+ > Na+ > Li+
Li+ Rb+
+ HO H+
H
O H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5
离子交换吸附是一个 可逆 过程。离子在交换
剂上交换的吸附量,还与进行交换的离子浓
度有关。
应用:土壤保肥,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分离
提纯物质、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净化水等。
( HA表示酸性物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6
1.4.4 分散系的分类:
1、按聚集状态分
气-气(空气) 气-液(汽水)
气-固(浮石)
液-气(云、雾) 液-液(牛奶)
液-固(肉冻)
固-气(烟、尘) 固-液(溶液)
固-固(合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7
2,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
< 1 nm 真溶液 ( 1nm = 10-9 m)
1-100 nm 胶体分散系 ( 溶胶, 高分子溶液 )
> 100 nm 粗分散系 ( 悬浊液, 乳状液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8
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
分散质为固相 (1~100nm)
分散剂为液相
憎液溶胶:如金溶胶、氢氧化铁溶胶
亲液溶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单相体系)
(无相界面)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89
1.4.5 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 丁达尔效应 )
光学原理:强光照到分散质粒子上,若粒子直
径大于入射光 波长,则发 生反射或折射。若粒子
直径与入 射光波长相比拟,则发生散射。 散射光
称为乳光。
Fe(OH)3胶体
丁达尔效应示意图
光源 凸透镜
光锥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0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1
2、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
布朗运动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1 ~ 100 nm
可见光波长,400 ~ 700 nm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 <10-9 m),光的
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
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达尔效应。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2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分散质粒子本身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分散剂分子对分散质粒子的不断撞击。
液体分子对溶
胶粒子的撞击 粗分散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3
3,溶胶的电学性质
( Ⅰ ) 电动现象,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分散相和分散介
质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称为胶体的电动现
象 。
电动现象分为 电泳和电渗。
A,电泳
胶粒因 布朗运动 而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4
电泳管中,
Fe(OH)3溶胶向负
极移动,说明 Fe(OH)3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带
正电荷。 As2S3向正极
移动,As2S3溶胶中分
散质带负电荷。电泳管示意图
直流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5
电泳,
在电场中,分散质粒子作定向移动,称为电泳。
胶粒带正电荷称为 正溶胶,一般 金属氢氧化物
的溶胶即为正溶胶。
胶粒带负电荷称为 负溶胶,如,土壤、硫化物
、硅酸、金、银、硫 等溶胶。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6
电泳时,不仅胶粒向一电极移动,与此同时与
胶粒对应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向另一电极移动。
胶体微粒的移动说明胶粒是带电的, 且有正负
之分 。
胶粒带正电, 则向直流电源负极 ( 阴 ) 移动;
胶粒带负电, 则向直流电源正极 ( 阳 ) 移动;
由于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 所以, 胶粒带正电
荷 ( 或负电荷 ), 则分散介质必带负电荷 ( 或
正电荷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7
电渗,胶粒设法固定不动, 分散剂在电场中作定
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正极
+
负极
—
多孔性固体
电渗管示意图
电泳 是介质不动,胶粒运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8
( Ⅱ )、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 1)电离作用
H2SiO3 SiO2·H 2O H++HSiO3-
( 2)吸附作用
固体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它组成相关的
离子,或者能够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难电离或难
溶解物质的离子。, 相似相吸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99
例如,Fe(OH)3胶体粒子很容易吸附与它结
构相似的 FeO+离子,而带正电荷。
[Fe(OH)3]m·nFeO+
FeCl3+ 3H2O = Fe(OH)3+3HCl
Fe(OH)3+ HCl= FeOCl+ 2H2O
FeOCl= FeO++ C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0
1.4.6 胶团结构
以 AgI为例:
AgNO3 + KI = AgI +KNO3
当 AgNO3 过量时,分散质带正电荷,胶团结
构如下:
[ ( AgI )m ? n Ag+ ? ( n -x ) NO3- ] x+ ? x NO3-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2
Fe(OH)3溶胶:
{ [ Fe (OH)3]m ? n FeO+ ? (n - x) Cl-}x+ ? xCl-
As2S3溶胶:
[( As2S3 ) m? n HS-? (n -x) H+]x-? x H+
硅酸溶胶:
[( SiO2)m ? n HSiO3-? (n-x) H+]x-? x H+
胶粒带电,胶团不带电 (电中性)
当 KI过量时,胶粒带负电荷,胶团结构如下:
[(AgI )m ? n I- ? (n - x ) K+] x- ? x K+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3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FeO+
分散质
[Fe(OH)3]m
Fe(OH)3胶核吸附电位离子的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4
制备 AgCl溶胶,AgNO3 + KCl = AgCl +KNO3
当 AgNO3过量时,
溶液中有 Ag+,NO3-、
K+, 分散质 AgCl 优先吸
附 Ag+而带正电荷。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分散质 AgCl
由于溶液中存在的 Ag+和 Cl-都是胶体的组成离
子,它们都有可能被吸附,若制备过程中:
注意,因制备溶胶的条件不同,可使胶体粒子
带不同的电荷。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5
KCl过量时,溶液中有过量的 K+,Cl-、
NO3-,溶胶粒子 优先吸附 Cl-而带负电荷。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分散质 AgCl
若是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则不能形成溶胶。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6
1.4.7 溶胶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
(2)溶剂化作用,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
化膜。
(3)聚集稳定性,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
聚沉,ζ 电势越大,静电排斥力越大,所以 ζ
电势的数值可以衡量溶胶的稳定性,ζ 越大,
表明溶胶越稳定。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7
1.4.8 溶胶的聚沉
定义: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最后从分散
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聚沉或凝结。溶胶聚
沉后外观呈现浑浊。
1、加入电解质;(研究最多应用最广)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3、长时间加热。
促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
不稳定性,胶粒表面积大,表面能大,体系
可自动聚集降 低表面能,溶胶是热力学的不
稳定体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8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大小常用 聚沉值 来表示。
聚沉值,使一定的溶胶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始聚
沉所需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 聚沉值。单
位,m mol · L-1
聚沉值大,表示该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小,聚沉
值与聚沉能力成倒数关系。
1、加入电解质聚沉的原因,加入电解质后,
吸附层的反离子增多,胶粒所带电荷大大减
少,排斥力减弱,使胶粒合并成大颗粒而聚
沉。
注意:胶体的聚沉是不可逆的。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09
聚沉能力 主要 取决于能引起溶胶聚沉的 反离子
电荷数 ( 即化合价数 ), 离子带电荷越高, 其
聚沉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 聚沉能力 (同种电荷 ):
三价离子 >>二价离子 >>一价离子
6 6 6
1 1 1
1 0 0, 1, 6, 0, 1 3,,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聚沉值与反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0
1.5 乳浊液和高分子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1
定义,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
液体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 其中一种液体
通常是水,另一种则称为油( 一切不溶于水的
有机液体统称为油。 )。 液~液粗分散体系。
一、类型,水包油( O/W),水是分散剂,油
是分散质。如:牛奶
油包水( W/O),油是分散剂,水是分散质。
如:原油
乳化剂决定乳浊液的类型。
1.5.1 乳状液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2
1.5.2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
能(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乳化
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从分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具有 双亲基团 的物
质, 亲水基,如 -OH,-COOH,-NH2,-SO3H等,是
极性部分,溶于水; 憎水基 (亲油性 )如烷基、
苯基等,是非极性部分,溶于油。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3
亲油基
亲水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4
亲油基 亲水基
如,CH3(CH2)16COONa
乳化剂在水面上定向排列
肥皂是最常见的表面活性物质, 它是硬脂酸的
钠盐 。 C17H35--COONa。
亲油基 亲水基 注:表面活性物质在两相
间的排列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5
亲水乳化剂 有钾肥皂,钠肥皂,十二烷基磺酸
钠、蛋白质、动物胶等;
亲油乳化剂 有钙、镁、锌二价金属肥皂,高级
醇类、石墨、碳黑等。
一般而言,乳化剂亲水性强形成的 O /W
稳定;乳化剂亲油性强则形成的 W /O稳定。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6
水 油
,亲油型乳化剂, 亲水型乳化剂
油包水( W/O)型乳状液 水包油( O/W)型乳状液
水和油所形成的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所选用的乳化剂的品种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7
1.5.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
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
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
的稳定体系。
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
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OH,-COOH,-NH2 ),
溶剂化作用强,溶质与溶剂间无界面。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可达几百万,长
度可达几百纳米,但截面积只 相当于一个普
通分子大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8
1.5.4 盐析作用
1.5.5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
例,Fe(OH)3溶胶,加入白明胶(高分子
化合物溶液)后再加电解质不易聚沉。
原因:大量的亲水基团与水有强烈的溶剂
化作用,在水中形成很厚的水化膜。 对高
分子化合物要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破
坏其水化膜而使之凝结出来。
定义,?盐析是可逆的,当加入大量水以后,
沉淀将溶解。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19
保护作用示意图
1.5.6 敏化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某种高分子化合
物,可使溶胶产生絮状沉淀,此现象称为敏化
作用。
敏化作用示意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0
【 1】 由 10mL0.05mol·dm- 3的 KCl溶液与
100mL0.002mol·dm-3的 AgNO3溶液混合制得
的 AgCl溶胶, 若分别用下列电解质使其聚沉,
则聚沉值的大小次序为 ( )
a,AlCl3< ZnSO4< KCl
b,KCl< ZnSO4< AlCl3
c,ZnSO4< KCl< AlCl3
d,KCl< AlCl3< ZnSO4
自测题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1
【 2】 制备 AgI溶胶时, 三支烧杯盛有 25mL,
0.016mol·dm- 3的 AgNO3溶液, 分别加入
0.005moL·dm- 3的 NaI溶液 60mL,80mL和
100mL.
1)三种不同加入量的烧杯中各有什么现象?
2)写出生成溶胶的胶团结构 。
3)溶胶中加入直流电压, 胶体粒子如何运动?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2
答,1)由题给数据计算得出, 第一只烧杯中
AgNO3过量, 第二只烧杯中 AgNO3与 NaI物质
的量相等, 第三只烧杯中 NaI过量 。 因此第一
只烧杯和第三只烧杯生成 AgI溶胶, 第二只烧
杯生成 AgI沉淀 。
2)第一只烧杯中溶胶胶团结构为
[(AgI )m ? n I- ? (n - x ) Na+] x- ? x Na+
[(AgI )m ? n Ag+ ? (n - x ) NO3- ] x+ ? x NO3-
3)第三只烧杯中溶胶胶团结构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3
【 3】 电泳实验中观察到胶粒向阳极移动,此
现象表明:
a.胶粒带正电 b.胶核表面带负电
c.胶团扩散层带正的净电荷
d,ζ 电势相对于溶液本体为正值。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4
【 4】 Sb2S3溶液的稳定剂是 H2S,试写出其
胶团结构, 以 NaCl,BaCl2,CuSO4作聚沉剂
时, 聚沉能力最大的是什么?
解,H2S在溶液中离解为 H+ 和 HS-, 所以
Sb2S3溶液胶团结构为
[(Sb2S3)m·nHS- (n- x)H+]x- ·xH+
由于胶粒带负电, 聚沉能力最大的是 BaCl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25
【 5】 下列关于乳状液描述不确切的是 ( )
( A)乳状液是液 -液的粗分散体系
( B)乳状液分为 W/O和 O/W两大类型
( C)乳化剂使乳状液能稳定存在
( D)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剂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