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1 物质结构理论发展简介
3.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3.3 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第三章 物质结构
3.4 离子化合物
3.5 共价化合物
3.6 杂化轨道理论
3.7 分子间力和氢键
章总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光和电磁辐射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3.1.1 氢原子光谱与 Bohr理论
3.1 物质结构理论发展简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氢原子光谱
Hδ Hγ Hβ Hα
/nm?410.2 434.0 486.1 656.3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不连续光谱,即线状光谱
? 其频率具有一定的规律
1 5 1
22
113, 2 8 9 1 0 ( ) s
2
v
n
?? ? ?
n= 3,4,5,6
经验公式:
氢原子光谱特征:
Rydberg常数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Bohr理论
三点假设:
① 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
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
② 通常,电子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能
量最低 —— 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电子被
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原子处于激发态;
③ 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
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21
21
h E E
EE
h
?
?
??
?
?
E,轨道能量
h,Planck常数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 8 1 8
22
21
18
22
1
2
2
1
2,17 9 10 2,17 9 10
11
2,17 9 10
hv E E E
nn
n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1
22
12
11
3,28 9 10 ( ) sv
nn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原子能级
Balmer线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8
15 2,17 9 103,28 9 10
h
??
??
15
22
11 3, 2 8 9 1 0 ( )
1? ? ? ? ?
Eh???
1812 1 2,17 9 10 Jn n E ?? ? ? ? ? ?,,,
这即是氢原子的电离能
R的意义为电离能与普朗克常数的比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924年,Louis de Broglie认为,质量为 m,
运动速度为 υ的粒子,相应的波长为:
3.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7年,
Davissson和 Germer应
用 Ni晶体进行电子衍射
实验,证实电子具有波
动性。
λ=h/mυ=h/p,
h=6.626× 10-34J·s,Plank常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指出:对微观粒
子,不能同时准确测出它在某一瞬间的运
动速率(或动量)和位置
?x · ?p ≥ h/4π
动量误差位置误差
? 微观粒子的运动使用统计规律描述,
即几率描述
3.1.3 测不准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例 1,对于 m = 10 克的子弹,它的位置可精确到
?x = 0.01 cm,其速度测不准情况为:
34
32
6, 6 2 1 0
4 3, 1 4 1 0 1 0 0, 0 4 1 0
?
??
??
? ? ? ? ?
2 9 15, 2 7 1 0 ms??? ? ?
∴ 对宏观物体可同时测定位置与速度
4
h
mx
?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例 2,对于微观粒子如电子,m = 9.11 ? 10-31 Kg,
半径 r = 10-10 m,则 ?x至少要达到 10-11 m才相
对准确,则其速度的 测不准情况为:
34
3 1 1 1
61
6,6 2 1 0
4 3,1 4 9,1 1 1 0 1 0
5,2 9 1 0 ms
?
??
?
?
?
? ? ? ?
? ? ?
∴ 若 m非常小,则其位置与速度是不能同时
准确测定的
4
h
mx
?
?
??
?
速度不准确程度过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
2 2 2 2
2 2 2 2
8 m EV
x y z h
? ? ? ? ???? ? ? ? ? ?
? ? ?
1.Schr?dinger方程
P la n c kh:
V:
E:
?,
m:
3.1.4 Schr?dinger方程与量子数
体系的总能量
电子的势能
电子的质量
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直角坐标 ( x,y,z)与球坐标 (r,θ,φ)的转换
222 zyxr ???
cosrz ? q
sinsinry ? ?q
cossinrx? ?q
? ? ? ??q,,,,rΨzyxΨ ? ? ? ? ??q,YrR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四个量子数
① 主量子数 n
0,1,2,.,, 1ln??
③ 磁量子数 m
④ 自旋量子数 ms
1,
2s
m ?
,.,,,,, 0,,,,,,,m l l? ? ?
1
2s
m ??
② 角量子数
n =1,2,3,……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与电子能量有关,对于氢原子,电子能量
唯一决定于 n;
18
2
2.179 10 JE
n
??
??
?不同的 n值,对应于不同的电子层:
主量子数 n: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1 2 3 4 5 …
K L M N O…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角量子数 l,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
l 的取值 0,1,2,3…… n- 1
对应着 s,p,d,f…..,(亚层 )
l 决定了 ψ的角度函数的形状。
磁量子数 m,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
展方向
m可取 0,± 1,± 2…… ± l ;
其值决定了 ψ角度函数的空间取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自旋量子数 ms
表示同一轨道中电子的二种自旋状态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n,l,m 一定,轨道也确定
0 1 2 3 …
轨道 s p d f …
例如, n =2,l =0,m =0,2s
n =3,l =1,m =0,3pz
n =3,l =2,m =0,3dz2
思考题:
当 n为 3时,l,m 分别可以取何值?轨道
的名称怎样?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有 6组量子数
① n=3,l=1,m=-1; ② n=3,l=0,m=0;
③ n=2,l=2,m=-1; ④ n=2,l=1,m=0;
⑤ n=2,l=0,m=-1; ⑥ n=2,l=3,m=2;
其中正确的是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④ ⑤ ⑥ D,② ④ ⑤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总能量 18
2
18
1
2,1 7 9 1 0
J
2,1 7 9 1 0 Js
E
n
E
?
?
?
??
? ? ?
? ? ?? ? ?2.波函数
? ? 0/3
04
1,,are
arΨ
??
??q
,,,YrRrΨ ?? ?qjq
角度部分,? ? 41,Y ? ??q
?? 0/3
0
12 are
arR
??径向部分:
3.1.5 波函数与电子云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 0/3
0
2
1 ra
R r e
a
??
半径B o h r
r ??
? ? 3
0
1
02R
a
?
0r ?
0 52,9 p ma ?
? ? 0R ??
径向部分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 1,4Y qj ??
? ?1,,s r? q j 是一种球形对称分布
角度部分
x
z
y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Ψ|2,原子核外出现电子的几率密度。
电子云是电子出现几率密度的形象
化描述。
2 r? ?1s的 及电子云图
1s的电子云界面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界面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径向分布函数 D(r):
2| | d???概 率
2d 4 drr???
22| | 4 drr????概 率
d? 空间微体积
22( ) 4 | |D r r???令,
半径为单位厚度球壳内出现电子的几率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图及电子云

2s )a( 2 r??
分布函数图
轨道的径向
2s ( b )
节面
峰数 =n- 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2p态,n =2,l =1,m = +1,0,-1
)0(p2 ?mz 为例以
3( ) c os
4
Y q ? q
?
??
0- / 23 / 2
00
11 ( ) ( ) ( )
26
rarR r e
aa
?其中
0- / 2
2p 3
00
11
( ) c o s
42z
rar e
aa
?q
?
?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及其画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 c os A c os
4
Y q ? q q
?
??
x,y
z
+

30°
60°θ
1 0.866 0.5 0 - 0.5 - 1
A 0.866A 0.5A 0 - 0.5A - A
o0 o30 o60 o90 o120q
cosq
o180
2pzY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pyY
x
y
z
2pxY
x
y
z
2
2pxY
x
y
z
x
y
z
2
2pyY
x
y
z
2
2pzY
x
y
z
2pzY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表示半径相同的各
点,随角度变化时,几率密度大小的不同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3d态,n=3,l=2,m=0,2,1 ??
23dz
x
y
z
3dyz
x
y
z
3dxz
x
y
z
3dxy
x
y
z
223d xy?
x
y
z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 S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2> S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 P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4> P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5> d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6> d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小结:量子数与电子云的关系
? n:决定电子能量的大小
? l:描述电子云的形状
? m:描述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轨道,与氢原子类似,其电子运动状态
可描述为 1s,2s,2px,2py,2pz,3s…
能量,与氢原子不同,能量不仅与 n有关,
也与 l有关 ; 在外加场的作用下,还
与 m有关。
3.2.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3.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Pauling近似能级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核外电子分布三规则:
? 最低能量原理
电子在核外排列应尽先分布在低能级轨
道上,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 低。
? Pauli不相容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容纳两个自旋方式
相反的电子。
3.2.2 核外电子排布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Hund 规则
在 n 和 l 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的电子,将尽
可能分占 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N,1s2 2s2 2p3
Z = 26 Fe,1s2 2s2 2p6 3s2 3p6 3d6 4s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 2 6 2 6 5 12 4 Cr 1 s 2 s 2 p 3 s 3 p 3 d 4 sZ ?,
?半满全满规则:
当轨道处于全满、半满时,原子较稳定。
2 2 6 2 6 1 0 12 9 C u 1 s 2 s 2 p 3 s 3 p 3 d 4 sZ ?,
? ? 51A r 3 d 4 s
原子实? ? ? ?1 0 1A r 3 d 4 s A r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3 元素周期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3.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元素周期律,元素以及由它形成的单质
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 (核电
荷数 )的依次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 (长表 ):
?周期号数 等于电子层数。
?各周期元素的数目 等于相应能级组中原子轨
道所能容纳的电子总数。
?主族元素的族号数 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Valence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s 区 — ns1~ 2 p 区 — ns2np1~ 6
d 区 — (n- 1)d1~ 10ns1~ 2 (Pd无 s 电子 )
f 区 — (n- 2)f1~ 14(n- 1)d0~ 1ns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量子数,电子层,电子亚层之间的关系
每个亚层中
轨道数目 1 3 5 7
2 6 10 14
2 8 18 2n2
每个亚层最多
容纳电子数
每个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
主量子数 n 1 2 3 4
电子层 K L M N
角量子数 l 0 1 2 3
电子亚层 s p d f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原子半径 ( r)
? 共价半径
? van der Waals 半径
? 金属半径
3.3.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时,
其核间距离的一半
金属半径
金属单质的晶体中,相邻两原子的核间
距离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
当原子间没有形成化学键而只靠分子间
的作用力互相接近时,相邻两原子的核
间距离的一半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测定两个最邻近原
子的核间距 一半
原子半径,测定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
的核间距一半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r 减 小;
从上到下 r 增大。
过渡元素,从左到右 r 缓慢减小;
从上到下 r略 有增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同 B族中
特别是第五和第六周期的 B族元素、
原子半径非常接近,以致于它们的性质
非常相似,在自然界中常常共生在一起,
难以分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镧系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幅
度更小,这是由于新增加的电子填入外数
第三层上,对外层电子的屏蔽效应更大,
外层电子所受到的 Z* 增加的影响更小。镧
系元素从镧到镱整个系列的原子半径减小
不明显的现象称为 镧系收缩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电离能
基态气体原子失去电子成为带一个正
电荷的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
电离能,用 I 1表示。
由 +1价气态正离子失去电子成为带 +2
价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
能,用 I 2表示。
E (g) ? E+ (g) + e- I 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E+ (g) ? E 2+ (g) + e- I 2
11L i ( g) e L i ( g ) 52 0,2 kJ m olI??? ? ? ?
21 2L i ( g) e L i ( g ) 72 98,1 kJ m olI? ? ?? ? ? ?
2 3 13L i ( g) e L i ( g ) 11815kJ m olI? ? ??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N,P,As,Sb,Be,Mg电离能较
大 —— 半满,全满。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Z*增加不多,r 增大为主要因素,核对外
层电子引力依次减弱,电子易失去,I 依
次变小。
同一周期, 主族元素 从 Ⅰ A 到卤素,Z*增
大,r 减小,I 增大。其中 Ⅰ A 的 I1 最小,
稀有气体的 I1 最大;长周期中部 (过渡元素 ),
电子依次加到次外层,Z* 增加不多,r 减
小缓慢,I 略有增加。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电离能与电子层结构
■ 电离能与金属性
■ 电离能与正离子的价态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元素
的电负性,用 表示。?
3.电负性
电负性可以综合衡量各种元素的金属性
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
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依次变小,
B族元素没有明显的规律而且第三过渡元素
大于第二过渡元素。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元素电负性大小可以衡量元素的金属性
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的电负性数值越大,
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
性也越强,一般认为:非金属的电负性大
于 2.0,金属的电负性小于 2.0。但这种划
分不是绝对的。
F 元素为 3.98,非金属性最强。铯的
电负性最小,金属性最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电负性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4 离子化合物
Ionic bond theory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
1,离子键的构成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
基于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稳定的事
实, 提出了离子理论 。 认为, 当电负性很小的
金属原子和电负性很大的非金属原子相互靠近
时, 前者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后者易得到
电子变成阴离子 。 而正, 负离子靠 静电引力 作
用结合在一起, 这种静电引力作用称为 离子键 。
如 NaCl的形成 。
离子键理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Cl + e → Cl-
1s22s22p63s23p5 1s22s22p63s23p6
( χ =3.0 ) [Ar]
Na+Cl-
Na+ + Cl- Na+Cl- (离子型分子 )静电引力离子键
Na - e → Na+
1s22s22p63s1 1s22s22p6
( χ = 0.9 ) [Ne]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离子键可存在于气体分子中( LiF),大
量的是存在于离子晶体中。
一般情况下,以离子键结合的化合物都
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所以,NaCl,KCl
均为化学式。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04
R
ar
qqV V V A e
R
?
??
??
????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离子键的特征
(1) 由正负离子形成 ( 静电作用力 )
(2)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可近似地看成一个弥漫着电子云的
圆球,离子电荷分布是球形对称的,所以离
子能从任何方向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
且尽可能多地吸引异号离子,只受空间大小
的限制。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键的离子性大小取, 决于电负性差值大小
电负性差值越大, 电子的偏向越明显,
相互作用越强 。 实验表明, 电子的转移不可能
完全 。 因 Ψ(r,θ,φ),任何一个电子都在全部
空间出现, 只是几率不同而已 。
例如 CsF,成键作用中, 离子性,92%,
共价性,8%
当 △ X > 1.7 时, 可视为离子键
△ X=1.7 离子性占 50%,对单键而言,
就可视为离子键 。
( 但 HF例外, △ X =1.78。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晶体的基本概念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
离子晶体 ionic crystal
晶格,将组成晶体的正负离子视为几何上的
点,由这些点在空间呈现规则的排列的几何
构型,称为晶格。点的位置称为晶格结点。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晶胞,能表现晶体一切特征的最小的重复单元
配位数,离子周围直接联结的异号离子数
简单立方俯视 简单立方晶胞
simple cubic unit cel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晶体的特征:
■ 有固定几何形状
■ 有固定熔点
■ 各向异性
■ 能产生 X-衍射图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离子晶体的特点
1,无确定的分子量
NaCl 晶体是个大分子,晶体中无单独的
NaCl 分子存在。 NaCl 是化学式,因而 58.5
可以认为是式量,不是分子量 。
2,导电性
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是通过离子的定向
迁移完成的,而不是通过电子流动导电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 熔点沸点较高
NaCl MgO
m,p,801 C° 2800 C°
b,p,1413 C° 3600 C°
4 硬度高 延展性差
因离子键强度大,所以硬度高 。但受
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位错,导致破碎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 - + +- -
++ -- ++ --
位错
+ +- - + +- -
++ -- ++ --
受力时发生错位,使正正离子相切,负负离
子相切,彼此排斥,离子键失去作用,故离子晶
体无延展性 。如 CaCO3 可 用于雕刻,而不可用
于锻造,即不具有延展性 。
F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三种离子晶体的类型 ( AB型 )
离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交替地排列着正离
子和负离子,
正负离子间靠离子键结合 。
在离子晶体中, 正负离子按一定的配位数
在空间排列着 。
这种排列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 AB型
离子晶体的结构类型有三种,NaCl型, CsCl
型及 ZnS型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三种典型的离子晶体
NaCl型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
1N a 1 2 1 4
4
? ? ? ?,11C l 8 6 4
82
? ? ? ? ?:
晶格:面心立方
配位比,6:6
(红球- Na+,
绿球- C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CsCl型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Cs 1?:
- 1C l 8 1
8??:
(红球- Cs+,
绿球- Cl-)
晶格:
简单立方
配位比,8:8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晶胞中离子的个数,2Z n 4?:
2- 11S 6 8 4
28? ? ? ?:
ZnS型 (立方型 )
晶格:面心立方
(红球- Zn2+,
绿球- S2-)
配位比,4: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由于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较强, 所以
离子晶体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及沸点 。 由库
仑定律可知, 离子所带的电荷越高, 离子半
径越小, 静电作用力也就越大, 离子晶体的
熔点及沸点也就越高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按下列化学反
应计量式使离子晶体变为气体正离子和气
态负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晶格能,用
U 表示。
-17 8 6 k J m o l??U
晶格能(晶格焓)
MaXb(s) aMb+(g) + bXa-(g)
-17 8 6 k J m o l??rHm△
(g)Cl+(g)NaNaCl(s) -+例如,rHm△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Born-Haber循环
Br (g)?
K(s) 21 B r (l)
2
K(g)
Br (g)
U?
2
1 B r (g )
2
+K (g)
+
KBr(s)+



电离能
气化热
1
2
电子亲和能
fHm△
rHm,1△
rHm,2△
rHm,3△
rHm,4△
rHm,5△
rHm,6△
键能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则,U=689.1kJ·mol-1
=89.2kJ·mol-1rH m,1△ =418.8kJ·mol-1rH m,2△
=15.5kJ·mol-1rH m,3△ =96.5kJ·mol-1rH m,4△
=-324.7kJ·mol-1rH m,5△
=-689.1kJ·mol-1rH m,6△
=295.3kJ·mol-1fHm△
上述数据代入上式求得:
rH m,5△ rH m,6△+ +
rH m,1△ rH m,2△ rH m,3△ rH m,4△fHm△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离子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晶体晶
格能大,相应表现为熔点高、硬度大等性能。
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NaCl型
离子晶体
Z1 Z2 r+
/pm
r-
/pm
U
/kJ· mol-1
熔点
/oC
硬度
NaF
NaCl
NaBr
NaI
MgO
CaO
SrO
BaO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95
95
95
95
65
99
113
135
136
181
195
216
140
140
140
140
920
770
733
683
4147
3557
3360
3091
992
801
747
662
2800
2576
2430
1923
3.2
2.5
<2.5
<2.5
5.5
4.5
3.5
3.3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共价键的本质与特点
杂化轨道
共价键的键型
3.5.1 价键理论
3.5 共价化合物
Covalent bond theory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离子键理论
?
?
?
分子轨道理论
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本质与特点
化学键: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 (或离子 )之间
强烈的吸引作用。
化学键理论:
金属键理论
共价键理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量子力学处理 H2分子的结果
两个氢原子电
子自旋方式相反,
靠近、重叠,核间
形成一个电子概率
密度较大的区域。
系统能量降低,形
成氢分子。
核间距 R0为 74 pm。
共价键的本质 —— 原子轨道重叠,核间
电子概率密度大吸引原子核而成健。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价键理论基本要点与共价键的特点
价键理论基本要点:
?未成对价电子自旋方式相反;
?原子轨道最大程度地重叠。
共价键的特点:
?方向性
?饱和性
H Cl
H O H
N N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σ键,
原子轨道沿核间联线方向进行同号
重叠 (头碰头 )。
共价键的键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π键:
两原子轨道垂直核间联线并相互平行
进行同号重叠 (肩并肩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配位键
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一方有孤对电子,
另一方有空轨道。
4NH ? ? ?4BF
? CO
222 s 2 p 242 s 2 p
H N H??
H
H
F B F??
F
F
例:
?
OC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C:
O:
,O —— C,
??
? ?
O == C
2s 2p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s
1s
y
x
H2S 中,S 的 3px,3py
H 的 1s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键级
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键的极性
键角
键长
键能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在双原子分子中,于 100kPa下将气态
分子断裂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
D(H— Cl)=432kJ·mol-1,D(Cl— Cl)=243kJ· mol-1
在多原子分子中,断裂气态分子中的某
一个键,形成两个“碎片”时所需要的能量
叫做此键的解离能。
1
2
1
H O ( g ) H ( g ) O H ( g ) ( H O H ) 4 9 9k J m o l
H O ( g ) H ( g ) O ( g ) (O H ) 4 2 9k J m o l
D
D
?
?
? ? ? ? ?
? ? ? ? ?
键能
键解离能( D)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键能与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2 ( H H)E ?
4H(g) + 2O(g)
2H2 (g) + O2(g) 2H2O(g)
4E(O— H)E(O O)......
mr H?
)()(mr 生成物反应物 EEH ?????
rm 2 ( H H ) ( O O ) 4 ( O H )H E E E? ? ? ? ? ?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中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称为键长。
例如,H2分子,l = 74pm。
键长
共 价 键 键 长
l/pm
键 能
E/(kJ· mol-1)
共 价 键 键 长
l/pm
键 能
E/(kJ· mol-1)
H- F 92 570 H- H 74 436
H- Cl 127 432 C- C 154 346
H- Br 141 366 C= C 134 602
H- I 161 298 C≡C 120 835
F- F 141 159 N— N 145 167
Cl- Cl 199 243 N≡N 110 942
Br- Br 228 193 C— H 109 411
I- I 267 151 O- H 96 46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由表数据可见,H- F,H- Cl,
H- Br,H- I 键长依次递增,而键能
依次递减;单键、双键及叁键的键长
依次缩短,键能依次增大,但与单键
并非两倍、叁倍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键角和键长是反映分子空间构型的重要
参数,它们均可通过实验测知。
键角
N
:
F F Fo102
C = O
Cl
Cl
'211 2 4 o
'18111 o
C = CH
H H
H
o121
o118
N
:
H Ho107 18'
H
P
:
HH H o9318'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键矩是表示键的极性的物理量记作 μ。
μ= q ·l
式中 q 为电量,l 为核间距。 μ为矢量,例如,
实验测得 H- Cl
H C l?
?? ??
303,57 10 C m? ?? ? ?
键的极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键参数小结:
键的极性
—— 键矩 (μ)
键的强度,键能 (E)
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角 ( )键长 (l)q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杂化后轨道伸展方向,形状发生改变,成
键能力增强,成键能力大小顺序
sp<sp2<sp3<dsp2<sp3d<sp3d2
3.6 杂化轨道
基本要点:
?形成分子时,中心原子能级相近的价电子
轨道混合杂化,形成新的价电子轨道 ——
杂化轨道。
?杂化前后轨道数目不变。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有等性和不等性两种杂化
等性:各杂化轨道成分完全相同
不等性:各杂化轨道成分不完全相同(有孤
电子对参加杂化)
?杂化成键,键间满足最小排斥原理。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s 2pBe,2s2
1.sp杂化
BH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H HBe
激发
2s
2p2p
2s
sp
sp杂化
Be采用 sp杂化
生成 BeH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两个 sp杂化轨道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 杂化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① sp杂化轨道
1个 ns 轨道与 1个 np 轨道杂化形成 2个 sp杂化轨道,
x x
++
px s
+
+-
1800
- -
sp sp
BeCl2的成键过程:铍原子杂化
2s 2p
铍原子基态
2s 2p
激发态
sp 2p
杂化状态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BeCl2 的成键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s
2p
B,2s22p1
2.sp2杂化
B
F
FF
BF3的空间构型
为平面三角形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BF 的 形 成 激发
2s
2p
sp2
sp2杂化
p2
2S2
2p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CH4的空间构型
为正四面体
2p
2sC,2s
22p2
3.sp3杂化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激发
s2
p2
4CH 的 形 成
p2
s2
杂化3sp
sp3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NH
H N H 1 0 7 1 8 '??
杂化3sp
4.不等性 sp3杂化
2p
2s
3sp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H O H 1 0 4 3 0??
2HO
杂化3sp
2p
s2
3sp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小结: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 Be(Ⅱ A) B(Ⅲ A) C,Si(Ⅳ A) N,P(Ⅴ A) O,S(Ⅵ A)Hg(Ⅱ B)
2BeCl
2HgCl 3PH
4CH3BF
4SiCl3BCl
3NH
2HS
2HO
直线形 三角形 四面体 三角锥 V型
s+p s+(3)ps+(2)p s+(3)p参加杂化的轨道
2 443杂化轨道数
180 '9 0 1 0 9 2 8q ???'109 28120 ?成键轨道夹角
分子空间构型
实例
杂化轨道类型 sp 2sp 3sp 不等性3sp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晶体
凡靠分子间力 (有时还
可能有氢键 )结合而成的晶
体统称为分子晶体 。 分子
晶体中晶格结点上排列的
是分子 (也包括如稀有气体
那样的单原子分子 )。 干冰
( 固体 CO2) 就是一种典型
的分子晶体 。 如图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在 CO2分子内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
CO2分子, 然后以整个分子为单位, 占据晶格
结点的位置 。 不同的分子晶体, 分子的排列
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但分子之间都是以分子
间力相结合的 。 由于分子间力比离子键, 共
价键要弱得多, 所以分子晶体物质一般 熔点
低, 硬度小, 易挥发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原子晶体
1,原子晶体: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
的晶体 。 晶格结点上占据
的是原子 。 如,C,Si,Ge。
化 合 物, SiC, B4C,
SiO2( 半径小, 性质相似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特点,
●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
不存小分子, 没有相对分子质量 。
● 键强度大, 化学性质稳定
大分子, 熔, 沸点高, 硬度大,
热胀系数小, 不导电 。
如:金刚石 。 硬度 10,熔点 3849K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7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极性的量度 —— 偶极矩 μ μ = q ·d
q:正(负)电荷重心 (电荷集中点 )的电量
d:正(负)电荷重心的距离
偶极矩是一个矢量,其方向是从正极到
负极。电子的电荷等于 1.6× 10-19C,两个中
心的距离和分子的直径有相同的数量级,即
10-10m,故偶极矩大小的数量级为 10-30C·m。
1.分子的极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不 存 在
偶 极
??? 存 在
偶 极
分子没有极性, 非极性分子
正, 负电荷 重心 不重合者
分子有极性, 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中重心重合者
分子是否有极性,关键要看分子中电荷
重心是否重合。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对于双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就有极性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一致,而且键越强、
分子的极性也越强 )。
HF>HCl>HBr>HI
对于多原子分子,极性键多原子分子不一定
是极性分子,还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系
如,CH4 CCl4 无极性,
CHCl3 有极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可得到分子结
构的参考资料 。
CO2,C-O 键有极性,但分子无极
性,得 CO2为线性分子。
BF3分子无极性,为平面结构,
而 NH3分子有极性,为三角锥结构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的偶极矩 μ(× 10- 30 C·m) D= 3.33× 10-30C·m
分子式 偶极矩 分子式 偶极矩
H2
N2
CO2
CS2
CH4
CO
CHCl3
H2S
0
0
0
0
0
0.40
3.50
3.67
SO2
H2O
NH3
HCN
HF
HCl
HBr
HI
5.33
6.17
4.90
9.85
6.37
3.57
2.67
1.40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分子间力的本质和类型
( 1)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 在某一瞬间总会有一个偶极
存在, 这种偶极 叫做 瞬时偶极 。 靠近的两
分子间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瞬时偶极
间总是处于异极相邻的状态 。 我们把 瞬时
偶极间产生的分子间力 叫做 色散力,
定义,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分子间
力,又叫范德华力。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非极性分子的瞬时偶
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瞬时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 _
+ _ + _
一大段时间内的
大体情况
每一瞬间
+_ +_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虽然瞬时偶极存在的时间极短,但偶极
异极相邻的状态总是不断地重复着,所以任
何分子 (不论极性与否 )相互靠近时,都存在
着色散力。
同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随分子量的
增加,分子体积越大,瞬时偶极矩也越大,
色散力越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2) 诱导力
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靠近时, 首先两
个分子都有各自的瞬时偶极, 显然是存在着
色散力的 。 除此而外极性分子受极性分子电
场的作用, 原来重合的正, 负电荷重心分离
开来产生诱导偶极 。 诱导偶极与极性分子固
有偶极间的作用力 叫 诱导力 。 另一方面, 诱
导偶极又反作用于极性分子, 使其偶极长度
增加, 进一步加强了相互吸引力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决定诱导作用强弱的因素: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μ愈大,诱导作用愈强。
?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
α愈大,诱导作用愈强。
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 _
分子离得较远 分子靠近时
+ _ + _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 3) 取向力
当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 它们的固有偶极间
相互作用, 两个分子在空间按照异极相邻的状
态取向 。 由于固有偶极的取向而引起的分子间
的力 叫做 取向力 。
+
_ +
_
+_ +_
+_+_分子离得较远
取向
诱导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极性 色散作用 诱导作用 取向作用
非 -非 √
非 -极 √ √
极 -极 √ √ √
分子间力是三种吸引力的总称,其大
小一般为几 kJ·mol- 1,比化学键小 1- 2 个
数量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间的吸引作用 (× 10- 22J)
分子 取向能 诱导能 色散能 总和
He
Ar
Xe
CO
CCl4
HCl
HBr
HI
H2O
NH3
0
0
0
0.00021
0
1.2
0.39
0.021
11.9
5.2
0
0
0
0.0037
0
0.36
0.28
0.10
0.65
0.63
0.05
2.9
18
4.6
116
7.8
15
33
2.6
5.6
0.05
2.9
18
4.6
116
9.4
16
33
15
1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间力的特点:
? 不同情况下,分子间力的组成不同。
例如,非极性分子之间只有色散力;极性
分子之间有三种力,并以色散力为主,仅
仅极性很大的 H2O 分子例外。
? 分子间力作用的范围很小 (一般是 300-
500pm)。
?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既无方向性又无饱
和性。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分子量
色散作用
分子间力
沸点熔点
水中溶解度
?
He Ne Ar Kr Xe
小 大
小 大
小 大
小 大
低 高
小 大
决定物质的熔、沸点、气化热、熔化热、
蒸气压、溶解度及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的重
要因素。
分子间力的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氢键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HF HCl HBr HI
沸点 /℃ - 85.0 - 66.7 - 35.419.9
极化率 小 大
色散作用 弱 强
沸点 低 高
HF为何反常的高? 原因 —— 存在 氢键 。
HF 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
性大的 F 原子一侧。在几乎裸露的 H 原子
核与另一个 HF 分子中 F 原子的某一孤对电
子之间产生的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氢键的形成条件:
分子中有 H和 电负性大、半径小 且有 孤对
电子 的元素 (F, O,N)形成氢键。
① 键长特殊, F- H F 270pm
② 键能小 E(F- H F) 28kJ·mol- 1
③ 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氢键的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氢键的方向性 是指 Y原子与 X- H形成氢
键时, 将尽可能使氢键与 X- H键轴在同一方
向, 即 X-- H… Y三个原子在同一直线,
氢键的饱和性 是指每一个 X- H只能与
一个 Y原子形成氢键 。
F F( O,N)
H
F
H
d l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除了 HF,H2O,NH3 有 分子间氢键 外,
在有机羧酸, 醇、酚、胺、氨基酸和蛋白质
中也有氢键的存在。例如:甲酸靠氢键形成
二聚体。
H C
O
O H
H O
O
HC
除了分子间氢键外,
还有 分子内氢键 。例如,
硝酸的分子内氢键使其
熔、沸点较低。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2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氢键通常是物质在液态时形成的,但形成
后有时也能继续存在于某些晶态甚至气态物质
中。氢键的存在影响到物质的某些性质。如使
物质 熔、沸点 升高;在极性溶剂中,如果溶质
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则溶质的 溶解
度 增大;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一般粘度较大;
液体分子间如果形成氢键,有可能发生缔合现
象。分子缔合的结果会影响液体的 密度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水分子之间有缔合现象:
nn )OH(OH 22
缔合
解离
??
常温下液态水除了简单 H2O 分子外, 还
有 ( H2O)2, ( H2O)3 … ( H2O)n 等缔合分子存
在 。 升高温度, 有利于缔合分子的解离;降低
温度, 有利于水分子的缔合, 温度降至 0℃, 全
部水分子结成巨大的缔合物-冰 。 液态水凝固
为固态冰, 是水分子高度缔合的结果, 密度变
小 。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有一些分子晶体物质, 分子之间除了存在
着分子间力外, 还同时存在着更为重要的氢键
作用力, 例如冰, 草酸, 硼酸, 间苯二酚等均
属于 氢键型分子晶体 。
氢键的强度顺序:
F— H… F>O— H… O>O— H… N>N— H… N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1,下列四种电子构型的原子电离能最低的是
(1)ns2np3 (2)ns2np4
(3)ns2np5 (4)ns2np6
2,下列哪一系列的排列顺序正好是电负性减
小的顺序?
(1)K,Na,Li (2)O,Cl,H
(3)As,P,H (4)三者都是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3.下列哪种化合物中实际上没有氢健?
(1) H3BO3 (2) CF2Cl2 (3)N2H4 (4)CH3COOH
4.下列哪种关于物质内部范德华力的说法是错

(1)非极性分子的物质没有取向力
(2)诱导力在三种范德华力中通常是最小的
(3)分子的极性越大, 取向力越大
(4)极性分子的物质没有色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