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亦为泌尿系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一般35岁以上,前列腺多有不同程增生;50岁以后出现症状,可分为病理期和临床期。(病程长、发展缓慢)
国外资料:50岁40% 60岁60% 70岁70% 80岁90%
国内资料:(常州地区)BPH发病率
40—49岁:9.5% 50—59岁:23.2% 60—69岁:40.8%
>70岁:64.8% 。其中城市居民高于乡村。
一、病因:目前病因尚不清楚,相关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尽管各家见解不尽相同,但以双氢睾酮(DHT)学说和间质一上皮相互作用学说(揭示雄激素发挥作用的细胞机制)、生长因子和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调控的理论(揭示雄激素调控细胞生长,增殖与死亡平衡的分子机制)等被大多数专家学者接受。
(一)基本观点:1.老龄和有功能的睾丸是发病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2.上皮和间(基)质的相互影响,各种生长因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睾酮(T),双氢睾酮(DHT)以及雌激素的改变和失去平衡是BPH的重要病因。
(二)目前主要学说和理论:
1.内分泌学说(即DHT学说)―――细胞机制
(1)两个基本事实:a.BPH必然是老年男性
b.同时必须具备有功能的睾丸。
(2)主要依据:a.宫庭太监没有一个患BPH(北医、1960年,清代26名调查资料);
b.实验犬去势后前列腺明显缩小,追加外源性雄激素又可使缩小的前列腺增大。
(3)主要机制:
5α-还原酶
总之由5α-还原酶参与合成DHT,而DHT与
BPH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DHT学说”。
2.间质与上皮相互作用学说→细胞机制
(1)主要代表:1970,Franks,体外培养研究。1988年,Sherwood,证实间质的分泌产物的作用。1990年,MxNeal,“胚胎再唤醒学说”。
(2)基本观点:不排斥雄激素的作用,间质细胞具有雄激素受体,若将上皮与间质分离则失去对雄激素的敏感性,说明雄激素是通过受体直接对间质细胞发挥作用,再介导上皮一间质相互作用来调控前列腺的生长、发育。
3.前列腺生长因子作用理论→分子机制
与BPH有关的肽类生长因子是一种细胞生长调节物质,在激素调节控下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在分泌方式介导间质→上皮相互作用。
4.前列腺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理论→分子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前列腺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维持很精确的平衡,如果这一调节机制受到破坏则会导致BPH→增殖活性↑,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
(抑制基因:bcl—2,突变型P53基因等)
总之,上述学说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应综合各家学说,融会贯通。
二.病理:
(一)组织病理改变:
1.正常前列腺(NP)组成: 尿道周围腺体(内层腺区)
前列腺腺体(外层腺区)
具体分为:内带(5﹪)(移行带)、中央带(25﹪)、外周带(70﹪),由两侧叶、中间叶、前、后叶五叶组成。
2.前列腺增生,始于移行带,主要是膀胱颈、精阜间一段的尿道周围腺体及其间质(结缔组织、平滑肌组织)增生。
(shapivl报道的各组织含量:平滑肌:(2:复体+)39%;C、T:38%上皮:12%;腺腔:11%,—主要增生部分是基质)
①以腺性增生为主→腺体大而软,呈结节增生
②以肌纤维增生为主→小而硬,呈结节增生
3.增生、增大的腺体:向外、内突出→BO堵塞,
对外周腺体挤压→梗阻、假色膜(外科包膜)形成
尿道受压变窄→梗阻、精阜下移。
4.前列腺增生多发于两侧叶及中间叶,前叶少、后叶无。
(二)增生后的影响(主要病理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膀胱出口梗阻(BOO)→排尿困难,
原因:①机械性,②动力性(α受体分布异常、张力↑)
2.第二阶段:膀胱功能异常,其梗阻和刺激症状加重。
表现:逼尿肌肥厚,
M受体等结构改变→ ①低顺应性膀胱:
(容量小、内压上升较高)
②高顺应性膀胱:
↓ (容量大、内压低、残余尿多↑)
失代偿 ③不稳定膀胱或逼尿肌功能亢奋:
(储尿期无抑制性收缩)
3.第三阶段:膀胱功能代偿失调,小梁和憩室形成
上尿路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双侧性)
①大量残余尿(意义)②膀胱输尿管返流机制
4.长期梗阻→尿潴留→续发性结石、感染等
5.强调:①熟悉病理改变的意义:a.正确判断病变的程度。
b.选择治疗方案。
c.估计预后。
②增生程度与梗阻程度不一定成比例,而与增生部位直接有关。
三.临床表现:(掌握内容)
1.男性,一般>50岁有症状,痛程长、发展缓慢。
2.症状取决于梗阻程度、发展速度及是否有并发症而不在于增生程度,增生而未引起明显梗阻,可无明显症状(病理期)。
3.梗阻后表现为排尿困难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
4.早期症状为:尿频,夜间为甚。
原因:(1)早期颈部粘膜充血水肿。(2)残余量↑→有效容量↓。(3)逼尿肌功能改变(唯应性小或不稳定)。
5.主要和常见症状为: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重要)
轻度:排尿迟缓、时间延长、断续、尿后滴沥,
重度:排尿费力、射程缩短、尿线细而无力→滴沥状。
6.严重达一定程度,出现:①残余尿
②尿潴留(急、慢性)
③充溢性尿失禁。
7.并发或伴随疾病相关表现:①膀胱刺激症。
②无痛血尿(不常见)
③肾积水、肾功不全病象
④腹外疝、脱肛或内痔等。
四.诊断(要点):一般不困难,但应全面评估。
(一)一般根据年龄、性别特征+典型症状+肛查→确立诊断
症状程度判断:(量化)
1.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轻度:0—7分、中度:8—19分、重度:20—35分。
2.生活质量评分:(略)。
(二)肛门指检(常规):初步估计大小(传统分为Ⅰ、Ⅱ、Ⅲ度),病变性质及梗阻程度。
(三)B超:1.测定体积=∏/6横径Χ前后径Χ上下径。
△ 2.测定残余尿(RU):>100ML准确性>97%。
3.了解并发或伴随疾病。
(四)膀胱镜检查:1.膀胱颈病变;
(有创性→谨慎)2.增生的部位;
3.膀胱腔内病变。
(五)尿流动力学相关检测:(有条件时)
1.尿流率测定:简单、安全、无创。
最大尿流率(Qmax):<10ml/s;膀胱颈梗阻。
>15ml/s;正常。
2.充盈性膀胱测压:
测定容量压力相互关系及感觉功能→判定逼尿肌功能。
3.尿道测压:正常男性:80—110CmH2O(7.8—10.8KPa)
(六)泌尿系平片和排泄性尿路造影(KUB+IVP)
(七)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肛检为常规检查。
2.必须重视残余尿的临床意义(梗阻程度、膀胱功能)
3.不可忽视肾功及全身情况的估计
4.尚须与前列腺癌(PSA、活检)
膀胱颈硬化症(膀胱颈挛缩)
神经源性膀胱
尿道狭窄等作鉴别
五.治疗
(一)一般原则:
1.梗阻轻或不能耐受手术者,采取非手术疗法或姑息性的手术治疗;
2.梗阻重且能耐受手术者,应考虑及早手术治疗。
3.治疗时必须同时考虑梗阻程度和全身情况。
(二)等待观察(期待疗法):
症状轻、密切随访、定期检查、健康指导。
(三)药物治疗;随着发展,有人建议为首选第一线治疗方法。主要有三大类:
1. α—受体阻滞剂:针对平滑肌张力性梗阻,减轻膀胱出口阻力,改善梗阻症状—不影响疾病过程、仅仅对症治疗。
如:①阿夫唑嗪(桑塔、Alfuzosin)→选择性α1(一)
②特拉唑嗪(高特灵、Terazosin)→选择性、长效α1(-)
坦索罗辛(哈乐、Tamsulosin)→高选择性α1(-)
2.抗雄激素药物:均可使前列腺体积缩小,改善尿流率,阻止前列腺进一步增生。
如: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MK906,Finasteride)
据报道每天口服5mg,可减少尿潴留危险性57%
可减少手术相关危险性55%
具有良好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受欢迎!
3.植物药:种类繁多,疗效不确切。
其功用在于抗炎消肿,抗增生作用;
以舍尼通(前列泰)为代表正广泛用于临床。
(四)外科治疗:
考虑手术干预的情况(前提:无手术禁忌症):
症状恶化,梗阻加重;
反复发作尿路感染;
持续性血尿;
膀胱顺应性差,残余尿>100ml;
膀胱结石、肿瘤、尿潴留(急性发作8)
肾功能进行性损害;
手术方法:
1经尿道前列腺切除:a.TURP b.TUVP c.TUIP(少用)
2开放手术切除:传统疗法,手术指征严格,
经耻骨上途径 b.经耻骨后途径 c.经会阴途径
3姑息性手术:耻骨上膀胱造瘘
(五)其它疗法:(高龄、高危病人)
激光治疗;
经尿道气囊高压扩张术,热疗;
体外高强度聚焦超声;
前列腺记忆合金支架疗法(钛或镍钛记忆合金支架);
六.急性尿潴留的处理(自学)
病因:1机械性梗阻;
2动力性梗阻;
处理方法:1导尿(或留置);
2耻骨上膀胱穿刺(应急时);
3膀胱造瘘。
小结:1.前列腺增生的病理特点;
2.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
3.BPH临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