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伤
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一定的结构支撑一定的功能。
与损伤的区别(各种致伤因子作用引起)。
一、创伤分类(有多种,临床都在应用)
1、按致伤原因分:常用,致伤原因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如锐器伤、切割伤,挫伤、擦伤、挤压伤、火器伤等。
2、按受伤部位、组织器官分:脑损伤、胸部损伤、肝脾破裂等。
3、按伤后皮肤组织是否完整分:开放性或闭合性创伤。
4、按伤情轻重分:轻伤、重伤。
二、创伤的生物力学(有利于估计创伤的性质和范围)
1、致伤动力的大小:决定于致伤物质量与速度。
2、力的致伤作用:作用力的角度、面积、时间及织强组抗裂性、可塑性。
三、创伤的病理生理
创伤造成组织损害,同时引起局部及全身反应,这是机体稳定内环境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
炎症反应(不发生感染,3~5天趋于消退)
创伤产物、细菌、毒素
↓
炎性介质、细胞因子释放
(缓激肽、补体碎片、组织胺、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血浆纤维蛋白(填充、支架、止血),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组织碎片、异物),血流增多(提供营养及增生细胞)。
炎症反应较广泛和强烈时对机体不利:
1、大量血浆渗出后血容量减少。
2、组织内压力过高,阻碍局部血循环。
3、大量降解产物,损害其它器官。
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及代谢变化(创伤刺激、失血、失液、紧张引起)
1、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
(1)调节心血管功能(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皮肤肾血管收缩)。
(2)动员体内能(血糖↑、肌肉脂肪分解)。
2、下丘脑-垂体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
(1)参与机体能量调节,升血糖,促糖异生。
(2)参与儿茶酚胺对血管功能的调节,维持血压。
(3)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溶酶体膜。
3、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肾小管对Na+重吸收↑,使细胞外液↑。
免疫功能:较重创伤使免疫功能↓。
四、创伤组织的修复
增生及塑形两个阶段(被新组织代替)
表皮、粘膜、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能力强,神经、肌肉组织再生能力差。
组织修复过程
1、纤维蛋白充填:止血,封闭创面。
2、细胞增生:成纤维细胞(6h),血管内皮细胞(24~48h)→新生毛细血管
↓
肉芽组织+胶原纤维
↓
纤维组织(瘢痕组织)
3、组织塑形:瘢痕组织、骨痂→部分胶原纤维及基质吸收→瘢痕软化,强度不降低。
不利于创伤修复的因素
局部因素:1、感染,常见原因。
2、异物存留及血肿。
3、组织低灌注。
4、制动不够。
全身因素:1、低蛋白血症。
2、糖尿病。
3、抗癌及放化疗病人。
4、应用了皮质激素。
5、老年体衰的病人。
6、营养缺乏。
创伤愈合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瘢痕愈合)。
五、创伤的诊断
(一)病史询问:1、致伤原因。
2、伤后症状演变过程。
(二)体格检查:有系统有症状。
(三)辅助检查:
选择必要的项目(穿刺、影像)。
六、创伤的急救及治疗
(一)急救:抢救生命第一,修复损伤组织器官和恢复功能第二。
(二)治疗
1、伤口处理:污染伤口→清创术(一般6-8h),伤口已感染→换药、引流。
2、体位与制动。
3、抗休克。
4、预防感染。
5、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
6、镇痛及心理治疗。
火 器 伤
一、创伤弹道的损伤特点
被投射物穿过人体组织或脏器的通道称为创伤弹道。其损伤特点如下:
1、按出入口形态分为:
切线伤:入口与出口连成沟状。
反跳伤:入口与出口几乎在同一位置。
盲管伤:有入口无出口者,有弹丸在体内。
贯通伤:既有入口又有出口。
2、按伤道的病理特征分区
原发伤道区→被投射物直接损伤。所造成的原发伤道,其中充满失活组织、异物、血凝块和渗出物等。
挫伤区→紧靠原发伤道。为直接遭受挫伤的区域,2-3天后,炎症明显,发生组织坏死。组织坏死脱落后成为继发伤道,通常比原发伤道大几倍。
震荡区→围绕着挫伤区。主要由于受侧冲力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所致,充血水肿,血栓形成等,其范围与投射物能量有关。
二、处理原则
1、积极防治休克,输血、输液、给氧,尽早手术。
2、防治感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清创:
(1)绝大多数需清创。
(2)伤后清创越早越好。
(3)切口要够大,清创要彻底(去除泥沙、弹片、布片,切除坏死组织,妥善处理骨片、神经、肌腱、血管)。
(4)一般不作一期缝合,但头、胸、腹及关节的伤口应缝闭其体腔,同时保持引流通畅。
4、3-7天延期缝合,有的创面需植皮。
5、有骨折或脏器损伤应作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