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高师生对教育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认识,了解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现代教育学的形成,激发学习本学科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难点是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几个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述
(一)广义教育学 (二)狭义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1、古代中国:孔子、墨子 、《学记》
2、古代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昆体良、托马斯·阿奎那
主要特点: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社会)
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杜威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现代社会)
1、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现代西方:布鲁纳、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
现代中国:蔡元培、杨贤江、陶行知、陈鹤琴
2、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教育名言
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
——(德)黑格尔
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心得多。
——(俄)乌申斯基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绪 论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可以是教材的形式,也可以是专著的形式。教育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泛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狭义的教育学一般是指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学,有的也叫普通教育学,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形式编写的。
1、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中观的与微观的教育问题。相应的规律也是如此。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学科教育学等。所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很复杂的。
2、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这也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总之,本书主要是在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而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则是在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产生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但它一旦形成,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以教育理论的系统化为划分点,有两种分法:三分法,教育学发展阶段可分为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或本书的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四分法,可分为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和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不同之处:前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学才是科学的教育学,后者则是从教育学自身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学的发展进行划分。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前教育学阶段 古代社会)
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探讨、总结概括教育经验。中国出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教育家,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第一个创办私学。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 “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 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简介: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 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他还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一直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欲望。他据此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他有句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 。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 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力图将科学知识纳入神学的轨道,为神学服务,并使经院哲学发展到高峰。他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和正规的教育(指学校教育)紧密相关。他还用三段论法进行教学。但同时也强调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中世纪以及后来的学风有着不良的影响。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教育专著的出现: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的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和作用等都作了理论上的阐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另有荀子的《劝学篇》。韩愈的《师说》(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根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事实,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
在西欧,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修辞学规范》)。他根据当时社会雄辩之风盛行的需要,认为教育应培养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校。
以上这些教育专著,把教育理论推向前进,但就理论形态本身来说,还是直观的、朴素的,处于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科学的根据和方法,严格地讲还未形成自身的体系,还不能算是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独立与发展时期(近代社会)
17世纪以来,随着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使教育学终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点:(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3)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研究结果而言,已经产生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它也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在他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们都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捷克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他提倡“泛智论”,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他还创立了班级上课制,论述了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直观性、系统性和自觉积极性原则。他还是学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论述了艺术、语文、宗教、道德的教学法等。他还强调学校纪律,认为学校没有纪律,就象磨房里没有水,不能运转。并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还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但他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种种矛盾,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圣经》是学生“最甜最好的乳汁”。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洛克(Jean-Jacques Rousseau 1632-1704)英国思想家。他认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都是后天获得的,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白板说”。任你描绘,“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教育之故”。认为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智慧、才干和身体健康的绅士。而且认为这样的人的教育应在家中进行。他对劳动人民的教育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教育漫话》。
卢梭(1712-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关于教育对象问题,他认为穷人不需要人为的教育,他们在劳动中受到了自然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得到了善良的发展。教育应对富人进行,让他们学会劳动,自食其力,发展自己善良的本性。在就是他的“自然教育观”。他还对中世纪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论及了女子教育,但认为女子“应以丈夫的思想为思想,以丈夫的言辞为言辞”,培养其“贤妻良母”式的个性。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有《爱弥尔》和《新爱洛绮丝》。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国思想家。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塔洛齐(1746-1827)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他明确提出“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赫尔巴特(1776-1841) 德国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的新体系。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学的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学的方法论。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一方面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确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对儿童意志的控制。还将教学过程分成“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而伴随这四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他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影响较大。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杜威(1859-195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要把教育的重心从教科书、教师或任何别的地方转移到儿童(学生)身上。他把这个教育重心的转移叫做“哥白尼式的革命”。他非常强调经验,认为经验就是人和自己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教育乃是经验之增长。强调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兴趣,要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即“从做中学”。其代表作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与传统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相对。
斯宾塞(公元1820--1903年) 英国思想家。他建立了实科教育体系,认为要学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他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严格纪律,强调学习的自动性和个人经验。但他低估了人类的历史经验,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儿童应以自己为师”。他还从社会有机论出发反对工人受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
乌申斯基(公元1824-1870年)俄国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并认为要培养人必须先了解人,他把教学分为两个阶段:感知教材和对知识进行概括与巩固。并认为一堂课应有三部分: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讲新教材;总结、巩固和练习。他还重视劳动教育。。他在俄国建立了一套培养教师的制度,被誉为“俄国教师之父”。代表作是《人是教育的对象》。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时期(现代社会)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教育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占重要地位。另外还有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等。
特点:(1)多样化。
西方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简介:
马卡连柯(1888-1939) 前苏联教育家,他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形成了自己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还指出了纪律教育的基本特征应是严格的纪律形式与个人的自觉性的充分结合。他还认为教师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其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和《父母必读》。
凯洛夫(1893-1978) 前苏联教育家,他受前苏联政府委托,于1939年主编出版了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教育学》。他基本上是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教育观对未来的教育作了新的构想。他较为科学地论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教育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等本质问题。对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教育学书上第一次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对教学过程、原则、方法、组织形式、学校管理以及儿童年龄特征与教育也都进行了系统阐述。如提出了直观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可接受性等教学原则。并提出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新课、复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还首次把教育学分成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等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开创。但也有不足之处,如较多地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动性;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对学生个别差异性也重视不够等。
赞科夫(1901-1977) 前苏联教育家,教育科学院院士。组织领导教学与发展关系课题20多年的研究。主张教学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尽可能达到最理想的水平。一般发展的主要内容有观察力、思考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的实质乃是各种内外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代表作有《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1915- )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领导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工作。认为认识的获得取决于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主张学校应教给学生学科的“结构”,倡导发现法。他的研究报告《教育过程》。他的思想对世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创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学论的方法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并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还论述了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教学最优化的方式体系、八个基本方法。著有《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成绩不及格问题》、《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问题》、《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基础》、《巴班斯基教育著作选》。
1970年,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写成《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发表《学会生存》,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终身教育不排斥学校教育,也不等同于成人教育、社会教育或职后教育
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发展概况:
我国现代的教育理论可以从辛亥革命后算起,大约经历了九十年的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建国前阶段和建国后阶段。解放前,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家主要有蔡元培、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等。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并在《对于教育方针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这种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被南京临时政府定为国民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1917~1926年),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开放“女禁”,让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他还积极提倡劳动教育与平民教育。
杨贤江(1895-1931) 他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陶行知(1891-1946)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跟杜威、孟禄研究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机部分。“生活即教育”是核心,其内涵十分广泛。他认为自从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即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教学做合一”就是指该怎么做就怎么学,该学什么就教什么。“做”是中心,它是根据人生和社会的需要来确定的。“教学做合一”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手段。他还倡导民主教育,使学生都能“自觉觉人”。
陈鹤琴(1892~1982)师从著名教育家柏克屈、孟禄和心理学家桑戴克。《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书。在后一书中,他系统阐述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1923年他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南京鼓楼幼稚园,自任园长。1925年该园被定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中心。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活教育”理论。他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本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从日本被介绍到中国,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从国别和文字看,引进已经不再局限于日本,而是逐渐转向美国和英语著作;从内容看,一方面重视原著名著的翻译,另一方面趋向流派纷呈,不再局限于一家之言;引进不再只是为教学服务,还为教育研究服务。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科书等著作。解放后学习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80年代后重建教育学科体系。
三、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1、什么是“现代教育学”
不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而是“现代教育之学”。前者重时间,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相对;后者重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的现代性。
2、特征:
(1)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
如生命哲学、解释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新兴理论和学派为理论基础,不仅是哲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生物学等。
(2)教育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
形成分枝庞大的理论体系,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人口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等;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等各层次;普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等各领域教育学。
(3)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如元教育学的兴起,对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发展历史、逻辑结构等进行研究。
3、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新兴学术理论成为理论基础,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解释学等学科。
(2)研究的基本理念上,现代信息社会的教育学面向未来,与农业社会的教育学面向过去、工业社会的教育学面向当时的理念不同。
(3)研究方法上,从传统的思辩模式注重实证研究模式。数学统计技术和社会学中的调查方法运用越发广泛。
思考题:
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学习和研究孔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3、试比较西方传统派和现代派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