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
对象和基本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黄甫全
?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
支学科,它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可以表述
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
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 从古到今,课程与教学现象经历了一个
从单纯到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课程
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是认识纷繁复杂的
课程与教学现象。
( 一 ) 教学现象
? 所谓教学现象, 是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
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是教学外在的,
活动易变的方面 。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
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 一是环境性的, 如教室和实验室及其结构, 教
学设备及其结构, 校园成分及其结构等等;
? 二是活动性的, 如课堂教学及其结构, 实验教
学及其结构, 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
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
? 三是关系性的, 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
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与文化结构
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
(一)课程现象:
? 所谓课程现象,是专指课程在发展、变
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
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在现代学校
教育中,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
面:
? 一是物质性的,如计划、标准、教学材料、教
学指南、补充资料、视听教材、电子教学材料
等等;
? 二是活动性的,如课程与教学规划、课程与教
学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课程与教学研制活
动;
? 三是关系性的,如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课
程研制与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 人的认识决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性层面,
必然要深入到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
内在结构中去,并对人们的课程与教学
行为产生规范作用。所以,课程与教学
论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规律的内涵
? 课程规律是课程与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
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它是内在的东西,是人的感官不能把握
的,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二)教学规律的内涵
? 教学规律是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
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也是
内在的东西,是人的感官不能把握的,
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的表现
形态
? 五种基本形态
? 1、科学性规律与价值性规律;
? 2、存在性规律与反映性规律;
? 3、理论性规律与实践性规律;
? 4、科学理论与政策法规;
三、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 (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类型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课
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
和加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特
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
课程与教学管理( administration)、
课程研制( development)、
课程应用( application)与教学实施
( implement)和
课程与教学评价( evaluation/assessment)。
? (二)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
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根本
的是在主体上沟通。
1、课程与教学论学者参与课程与教学管
理和应用。
2、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专
家。
3、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联合工作。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
?
一、几种观点的批判
?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
与教学。该观点简单化了,已经被超越。
?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作为课程与教学
论研究对象是不现实的。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
?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和应该是课程
与教学问题。
? (一)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提出
? 1、日本学者把, 教育学称作是以 ‘ 教育问题 ’
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
? (大河内一男等著、曲程等译:, 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4年版,第 32页。)
? 2、我国的孙喜亭教授也指出:, 教育学的研
究对象,可以说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
育问题, 。
? ( 孙喜亭等著:, 简明教育学 (修订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版,第 2页。)
? 3、面对课程与教学现象,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并不会自然发生。
? 4、课程与教学现象和规律作为纯粹客观存在,
不能直接进入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直接对象。
? 5、只有人们面对客观存在,进而就课程与教
学现象和规律提出了, 是什么,,, 应该是什
么, 和, 怎么样, 等问题后,课程与教学现象
和规律才打破了与主体的对立与隔离而主体化,
结果是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们进入人的大脑成
为思维的直接对象。
? 所以,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
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来实现和完成认
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
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的。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涵义
? 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
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与教学实际矛盾
和理论疑难。
? 课程与教学问题可以产生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 也可以产生于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的对立,
? 还可以产生于一种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内部对立
和两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
(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
? 根据研究价值的有无,课程与教学问题
可以分为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
? 人们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
样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有一些是前
人和他人已经探明和解决了的,而另外
一些则是前人或他人没有探明和解决、
或没有完全探明和解决的。
? 前者,不需要进行研究,只要查阅有关
文献资料就能明了,不具有科学研究价
值,这样的问题是常识问题;
? 后者则不仅需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而
且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研究才能探明和
解决、或完全探明和解决,具有研究价
值,这样的问题就是未决问题。
? 未决问题,一般表现为两种类型:
? 一是老问题新涵义,即前人、他人已经提出并
解决过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总是
有崭新的涵义不明了需要研究解决,这是课程
与教学的永恒问题,如教学什么?怎样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什么?怎样组织?怎样评
价? …… 等等。
? 二是新问题新涵义,即在特殊时代条件下,人
们遇到的特殊课程与教学问题,具有时代性,
这则是课程与教学的时代问题,如课程与教学
有没有阶级性?课程与教学怎样多媒体化?等
等。
? 一些时代问题会转化为永恒问题,如“怎样组
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是 17世纪的时代
问题,“怎样评价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是 20
世纪上半叶的时代问题,现在均成了课程与教
学的永恒问题;
? 而另外一些时代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
失,如“是否应该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课程与
教学”的问题,是西方近代的时代问题,现在
已不存在了,但引申出了人文与科学怎样有机
结合的问题。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
(论)的关系
? 一、不同的主张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国
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意见,这里从历史渊源、
国外和国内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介绍。
(一)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Comenius,J.A.,1592-1670)的
“大教学论”体系,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
“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历史
悠久的传统观念。
(二)国外的四种模式
? 在欧美,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
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
同的模式(参见图 1-1)( [1] Oliva,P,F.(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 ed.),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pp.9-13.):
? 二元独立模式( Dualistic Model)”
?,相互交叉模式( Interlocking Model)”、
?,包含模式( Concentric Model)”和
?,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Cyclical Model)”。
1、“二元独立模式”。
?
? 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
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相互之间
存在巨大的“鸿沟”,彼此独立,互不
依赖。
A —— 二元独立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 论 )
教
学
( 论 )
2、“相互交叉模式”。
? 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
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
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
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
了。
a b
B —— 相互交叉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 论 )
教
学
( 论 )
教
学
( 论 )
课
程
( 论 )
3、“包含模式”。
? 两个变式,一是课程包含了教学,课程论包含
了教学论;二是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论包含
了课程论。
a b
C —— 包含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教 教
学 学
( 论 ) ( 论 )
课
程
论
课 课
程 程
( 论 ) ( 论 )
教
学
论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 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
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
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
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
了。
D —— 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 论 )
教
学
( 论 )
? 尽管大家难以取得一致观点,但是大多数理论
工作者越来越倾向于赞同以下看法:
? 第一,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既是相关
的又是不同的;
? 第二,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相互交
叉和相互依赖的;
? 第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可以分别
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不能彼此独立地
起作用。
(三)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 2、相互独立论
?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 [1]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2]
?,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 [1] 高文:, 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 外国教
育资料, 1996年第 6期 。
? [2] 张华:,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教育研究, 2000年
第 2期。
二、大课程论
? 纵观历史发展趋势,关于课程与教学、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从大教学
论开始,在经历了近 400年的发展和变化
之后,当代正在走向大课程观和大课程
论,即课程包含教学、课程论包含教学
论 [1]。
– [1] 参看黄甫全:, 大课程论初探,,, 课
程 ·教材 ·教法, 2000年第 5期。
(一)大课程观
? 1、课程研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 课程规划,,, 课程实施, 和, 课程评价,
?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
?, 课程实施阶段,……诸如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等
传递学习经验的方式,既源自课程规划背景,
又被投入操作之中。,
– Oliva,P.F.(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
New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pp.26.
? 2、课程实际上和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状态”
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进程。所以在时间上
包涵了教学。
(二) 大课程论的研究立场
? 大课程论的孕育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新
研究立场的确立,集中地表现为问题领
域的重心转换。
? 1、从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看来,教育学在
古代的萌芽时期,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
,怎样教学, 和, 教学什么, 这两个独
特的、只有教育学才有的问题领域。
? 2、在古代,知识经验有限,教师由那个
时代的知识经验载体的, 老人,,, 长
者,,, 圣人, 或, 智者, 来担当。那
时,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学校教
育中就理所当然地, 教学, 什么样的知
识经验。
?, 教学什么, 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 2、两大问题领域的并存,孕育出了人们
的思维和研究以哪个问题领域为重心的
问题,从而衍生出了从过去以, 怎样教
学, 为重心到现代以, 教学什么, 为重
心的历史演变规律。
? ( 1)从古代到近代,,怎样教学, 是主要问
题,而, 教学什么, 的课程问题,仅仅是一个
从属于, 怎样教学, 的次要问题。
? 人们比较普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解决
,怎样教学, 问题的教学论立场,来看待、观
察、研究和解决, 教学什么, 这一课程问题,
从而把课程问题纳入到了教学问题的, 轨道,,
形成了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和大教学论,
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 教学思
维, 方式,并逐步演变为教育界的主流行为方
式。
? ( 2)近代以降,,知识爆炸,,使教师
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
过去的, 怎样教学, 这一教学问题逐步
演变成了, 教学什么, 这一课程问题。
?, 教学什么, 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
问题,而, 怎样教学, 则退居, 二线,,
成为第二位的和从属的问题了。
? 国际著名教育哲学家伊根( Egan,K.)在考察
课程与教学领域里的问题时,充满激情地提醒
我们:
?, 我要呼吁的是,选用特定教学方法的意义,
已远远没有运用任何方法过程中选用的字词所
包含的观念或经验的意义,来得重要了。,
? 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
方法的重要性。
– Egan,K.(1986).Individual Developmen tand the
curriculum.London,Century Hutchinson Ltd.pp.139.
? ( 3)当代人们观察、思考、研究和解决相互
关联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 立场和取向,开
始了根本性的转换。人们开始超越狭隘的, 课
堂教学, 立场,跳出来站到广阔的, 课程, 立
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 逐步地,人们的立场和取向实现着从, 怎样教
学, 到, 教学什么,,从教学到课程的重心转
换。从而把教学问题纳入到了课程问题的, 轨
道,,孕育出了 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和大
课程论。
?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科目的基本内容
一、借鉴
? 1、泰勒 (Tyler,R.W.,1902-):
? 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 目标选择,,
?, 经验选择,,
?, 经验组织, 与
?, 课程评价, 。
? 2、王文科教授的, 课程
与教学论, 一书,13章:
?, 绪论,,
?, 课程 /教学的文化与社
会学基础,,
?, 课程 /教学的哲学基
础,,
?, 课程 /教学的心理学基
础,,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课程设计(一),,
?, 课程设计(二),,
?, 教学设计(一),,
?, 教学设计(二),,
?, 课程评鉴,,
?, 教学评量, 和
?, 课程 /教学研究, 。
二,,课程与教学论, 教材的
基本内容
? 我们以, 课程与教学问题, 为逻辑线索,
并遵循成人学习过程从一般到特殊、从
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经过反复讨论,
确定本书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为, 四篇
十八章,,
? 第一篇,绪论,主要回答, 课程与教学
论是什么, 的问题,包括
?, 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
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
?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哲学,主要回答
,课程与教学是什么, 的问题,包括
?, 课程与教学本质, 和
?, 课程与教学系统, 等;
? 第三篇,课程研制的基
本原理,主要回答, 为
什么教学、教学什么和
怎样教学, 的问题,包
括
?, 课程研制原理,,
?, 课程设计与规划,,
?, 课程与教学目标,,
?,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 教学活动,,
?, 教学过程,,
?, 教学媒体,,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模式、策略与方
法,,
?, 教学环境, 和
?, 课程与教学评价, 等;
?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回答
,怎样建构审美性课程与教学, 的问题,
包括
?, 课程与教学美学, 和
?, 教学艺术, 。
? ( 2005/4/14设计,18日上午实施)
对象和基本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黄甫全
?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
支学科,它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可以表述
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
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 从古到今,课程与教学现象经历了一个
从单纯到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课程
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是认识纷繁复杂的
课程与教学现象。
( 一 ) 教学现象
? 所谓教学现象, 是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
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是教学外在的,
活动易变的方面 。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
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 一是环境性的, 如教室和实验室及其结构, 教
学设备及其结构, 校园成分及其结构等等;
? 二是活动性的, 如课堂教学及其结构, 实验教
学及其结构, 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
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
? 三是关系性的, 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
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与文化结构
的关系,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
(一)课程现象:
? 所谓课程现象,是专指课程在发展、变
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
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在现代学校
教育中,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
面:
? 一是物质性的,如计划、标准、教学材料、教
学指南、补充资料、视听教材、电子教学材料
等等;
? 二是活动性的,如课程与教学规划、课程与教
学实施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课程与教学研制活
动;
? 三是关系性的,如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课
程研制与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 人的认识决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性层面,
必然要深入到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
内在结构中去,并对人们的课程与教学
行为产生规范作用。所以,课程与教学
论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规律的内涵
? 课程规律是课程与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
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它是内在的东西,是人的感官不能把握
的,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二)教学规律的内涵
? 教学规律是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
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也是
内在的东西,是人的感官不能把握的,
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的表现
形态
? 五种基本形态
? 1、科学性规律与价值性规律;
? 2、存在性规律与反映性规律;
? 3、理论性规律与实践性规律;
? 4、科学理论与政策法规;
三、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 (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类型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课
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
和加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特
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
课程与教学管理( administration)、
课程研制( development)、
课程应用( application)与教学实施
( implement)和
课程与教学评价( evaluation/assessment)。
? (二)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
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根本
的是在主体上沟通。
1、课程与教学论学者参与课程与教学管
理和应用。
2、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专
家。
3、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联合工作。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
?
一、几种观点的批判
?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
与教学。该观点简单化了,已经被超越。
?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作为课程与教学
论研究对象是不现实的。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
?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和应该是课程
与教学问题。
? (一)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提出
? 1、日本学者把, 教育学称作是以 ‘ 教育问题 ’
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
? (大河内一男等著、曲程等译:, 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4年版,第 32页。)
? 2、我国的孙喜亭教授也指出:, 教育学的研
究对象,可以说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
育问题, 。
? ( 孙喜亭等著:, 简明教育学 (修订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版,第 2页。)
? 3、面对课程与教学现象,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并不会自然发生。
? 4、课程与教学现象和规律作为纯粹客观存在,
不能直接进入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直接对象。
? 5、只有人们面对客观存在,进而就课程与教
学现象和规律提出了, 是什么,,, 应该是什
么, 和, 怎么样, 等问题后,课程与教学现象
和规律才打破了与主体的对立与隔离而主体化,
结果是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们进入人的大脑成
为思维的直接对象。
? 所以,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
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来实现和完成认
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
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的。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涵义
? 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
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与教学实际矛盾
和理论疑难。
? 课程与教学问题可以产生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 也可以产生于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的对立,
? 还可以产生于一种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内部对立
和两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
(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
? 根据研究价值的有无,课程与教学问题
可以分为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
? 人们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
样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有一些是前
人和他人已经探明和解决了的,而另外
一些则是前人或他人没有探明和解决、
或没有完全探明和解决的。
? 前者,不需要进行研究,只要查阅有关
文献资料就能明了,不具有科学研究价
值,这样的问题是常识问题;
? 后者则不仅需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而
且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研究才能探明和
解决、或完全探明和解决,具有研究价
值,这样的问题就是未决问题。
? 未决问题,一般表现为两种类型:
? 一是老问题新涵义,即前人、他人已经提出并
解决过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总是
有崭新的涵义不明了需要研究解决,这是课程
与教学的永恒问题,如教学什么?怎样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什么?怎样组织?怎样评
价? …… 等等。
? 二是新问题新涵义,即在特殊时代条件下,人
们遇到的特殊课程与教学问题,具有时代性,
这则是课程与教学的时代问题,如课程与教学
有没有阶级性?课程与教学怎样多媒体化?等
等。
? 一些时代问题会转化为永恒问题,如“怎样组
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是 17世纪的时代
问题,“怎样评价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是 20
世纪上半叶的时代问题,现在均成了课程与教
学的永恒问题;
? 而另外一些时代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
失,如“是否应该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课程与
教学”的问题,是西方近代的时代问题,现在
已不存在了,但引申出了人文与科学怎样有机
结合的问题。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
(论)的关系
? 一、不同的主张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国
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意见,这里从历史渊源、
国外和国内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介绍。
(一)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Comenius,J.A.,1592-1670)的
“大教学论”体系,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
“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历史
悠久的传统观念。
(二)国外的四种模式
? 在欧美,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
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
同的模式(参见图 1-1)( [1] Oliva,P,F.(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 ed.),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pp.9-13.):
? 二元独立模式( Dualistic Model)”
?,相互交叉模式( Interlocking Model)”、
?,包含模式( Concentric Model)”和
?,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Cyclical Model)”。
1、“二元独立模式”。
?
? 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
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相互之间
存在巨大的“鸿沟”,彼此独立,互不
依赖。
A —— 二元独立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 论 )
教
学
( 论 )
2、“相互交叉模式”。
? 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
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
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
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
了。
a b
B —— 相互交叉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 论 )
教
学
( 论 )
教
学
( 论 )
课
程
( 论 )
3、“包含模式”。
? 两个变式,一是课程包含了教学,课程论包含
了教学论;二是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论包含
了课程论。
a b
C —— 包含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教 教
学 学
( 论 ) ( 论 )
课
程
论
课 课
程 程
( 论 ) ( 论 )
教
学
论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 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
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
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
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
了。
D —— 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 论 )
教
学
( 论 )
? 尽管大家难以取得一致观点,但是大多数理论
工作者越来越倾向于赞同以下看法:
? 第一,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既是相关
的又是不同的;
? 第二,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相互交
叉和相互依赖的;
? 第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可以分别
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不能彼此独立地
起作用。
(三)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 2、相互独立论
?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 [1]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2]
?,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 [1] 高文:, 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 外国教
育资料, 1996年第 6期 。
? [2] 张华:,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教育研究, 2000年
第 2期。
二、大课程论
? 纵观历史发展趋势,关于课程与教学、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从大教学
论开始,在经历了近 400年的发展和变化
之后,当代正在走向大课程观和大课程
论,即课程包含教学、课程论包含教学
论 [1]。
– [1] 参看黄甫全:, 大课程论初探,,, 课
程 ·教材 ·教法, 2000年第 5期。
(一)大课程观
? 1、课程研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 课程规划,,, 课程实施, 和, 课程评价,
?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
?, 课程实施阶段,……诸如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等
传递学习经验的方式,既源自课程规划背景,
又被投入操作之中。,
– Oliva,P.F.(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
New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pp.26.
? 2、课程实际上和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状态”
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进程。所以在时间上
包涵了教学。
(二) 大课程论的研究立场
? 大课程论的孕育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新
研究立场的确立,集中地表现为问题领
域的重心转换。
? 1、从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看来,教育学在
古代的萌芽时期,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
,怎样教学, 和, 教学什么, 这两个独
特的、只有教育学才有的问题领域。
? 2、在古代,知识经验有限,教师由那个
时代的知识经验载体的, 老人,,, 长
者,,, 圣人, 或, 智者, 来担当。那
时,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学校教
育中就理所当然地, 教学, 什么样的知
识经验。
?, 教学什么, 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 2、两大问题领域的并存,孕育出了人们
的思维和研究以哪个问题领域为重心的
问题,从而衍生出了从过去以, 怎样教
学, 为重心到现代以, 教学什么, 为重
心的历史演变规律。
? ( 1)从古代到近代,,怎样教学, 是主要问
题,而, 教学什么, 的课程问题,仅仅是一个
从属于, 怎样教学, 的次要问题。
? 人们比较普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解决
,怎样教学, 问题的教学论立场,来看待、观
察、研究和解决, 教学什么, 这一课程问题,
从而把课程问题纳入到了教学问题的, 轨道,,
形成了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和大教学论,
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 教学思
维, 方式,并逐步演变为教育界的主流行为方
式。
? ( 2)近代以降,,知识爆炸,,使教师
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
过去的, 怎样教学, 这一教学问题逐步
演变成了, 教学什么, 这一课程问题。
?, 教学什么, 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
问题,而, 怎样教学, 则退居, 二线,,
成为第二位的和从属的问题了。
? 国际著名教育哲学家伊根( Egan,K.)在考察
课程与教学领域里的问题时,充满激情地提醒
我们:
?, 我要呼吁的是,选用特定教学方法的意义,
已远远没有运用任何方法过程中选用的字词所
包含的观念或经验的意义,来得重要了。,
? 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
方法的重要性。
– Egan,K.(1986).Individual Developmen tand the
curriculum.London,Century Hutchinson Ltd.pp.139.
? ( 3)当代人们观察、思考、研究和解决相互
关联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 立场和取向,开
始了根本性的转换。人们开始超越狭隘的, 课
堂教学, 立场,跳出来站到广阔的, 课程, 立
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 逐步地,人们的立场和取向实现着从, 怎样教
学, 到, 教学什么,,从教学到课程的重心转
换。从而把教学问题纳入到了课程问题的, 轨
道,,孕育出了 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和大
课程论。
?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科目的基本内容
一、借鉴
? 1、泰勒 (Tyler,R.W.,1902-):
? 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 目标选择,,
?, 经验选择,,
?, 经验组织, 与
?, 课程评价, 。
? 2、王文科教授的, 课程
与教学论, 一书,13章:
?, 绪论,,
?, 课程 /教学的文化与社
会学基础,,
?, 课程 /教学的哲学基
础,,
?, 课程 /教学的心理学基
础,,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课程设计(一),,
?, 课程设计(二),,
?, 教学设计(一),,
?, 教学设计(二),,
?, 课程评鉴,,
?, 教学评量, 和
?, 课程 /教学研究, 。
二,,课程与教学论, 教材的
基本内容
? 我们以, 课程与教学问题, 为逻辑线索,
并遵循成人学习过程从一般到特殊、从
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经过反复讨论,
确定本书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为, 四篇
十八章,,
? 第一篇,绪论,主要回答, 课程与教学
论是什么, 的问题,包括
?, 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
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
?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哲学,主要回答
,课程与教学是什么, 的问题,包括
?, 课程与教学本质, 和
?, 课程与教学系统, 等;
? 第三篇,课程研制的基
本原理,主要回答, 为
什么教学、教学什么和
怎样教学, 的问题,包
括
?, 课程研制原理,,
?, 课程设计与规划,,
?, 课程与教学目标,,
?,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 教学活动,,
?, 教学过程,,
?, 教学媒体,,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模式、策略与方
法,,
?, 教学环境, 和
?, 课程与教学评价, 等;
?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回答
,怎样建构审美性课程与教学, 的问题,
包括
?, 课程与教学美学, 和
?, 教学艺术, 。
? ( 2005/4/14设计,18日上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