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系统与课程结构
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陈冬梅
电话,85216001( O)
31875375( M)
Email,cocs2@scnu.edu.cn
课程与教学系统
? 实质: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与内容
等空间 结构性要素 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
时间进程性要素 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 特性:
– 师、生、内容各有独特性质、地位、作用。
– 组合性特征显著。
– 具有特殊结构以及独特功能。
– 系统具有多样性。
课程的要素
? 历时态要素
– 关于个体和社会的理论
– 教育宗旨和目标
– 教育内容
– 活动样式效果
– 评价
? 共时态要素
– 课程研制者
– 课程学习者
– 课程内容
– 环境
? 构成性要素
– 课程设置
– 课程计划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
? 运行性要素
– 主体性要素 (参与者)
? 决策人员、设计人员、
使用人员、管理人员
– 客体性要素 (有关信息)
?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各类教材、反馈信息
– 条件要素 (运行条件)
? 必需的空间、时间、教育
经费、设备
教师 学生 内容
? 关系
? 利弊
? 感悟
教师、学生与内容相互关系模式图
? 反馈、调节
?
? 编制、学习 学习、内化
? 教 师 内 容 学 生
? 加 工
?
? 了解、指导
教师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 学科中心说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苏格拉底、杜威 布鲁纳
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观 职能主义 生长主义 英才主义
教育价值观 教育工具 教育本体 教育的整合价值
儿童观 小大人 发展 潜能无限
教育功能观 选择传递文化 社会改造 传播文化科学技术
心理学依据 联想主义 机能主义 认知发展心理学
基本观点
主张 教师是社会的代表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培养幸福生活的公民;
创新文化,促进并创
造智力
支配地位 教师 儿童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 老三中心:
教师、课本、课堂
新三中心:
学生、经验、活动
将科学逻辑与心理逻
辑统一于学科逻辑
重视 知识传递、教法和
教学结果
能力培养、学法和教学
过程;认知需要与情感
需要的整合
学科结构、知觉思维
和发现学习
教师,学生,学科中心说的区别
启 示
? 如何看待教育问题的不确定性?
? 如何看待教育的科学性?
? 教育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
课程结构
(课程组织的结果)
?内涵: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
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的总和。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
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
?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结构。
? 课程结构的属性
?客观性
?有序性
?可转换性
?可度量性
? 课程结构的功能: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
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
? 课程结构的两个维度:
– 横向结构
– 纵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
? 即水平结构,指课程不同系列的成分之
间在水平面上或横向上的结构过程及结
果。
? 具体表现为分科内容的整合问题。
? 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 6种):
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发生课程、科际课程、超学科课程
课程的纵向结构
? 即垂直结构,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
间在纵向上或垂直维度上的结构过程及
其结果。
? 三种主要形式:
– 直线型课程
– 螺旋型课程
– 阶梯型课程
课后思考题:
? 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与阶梯型课程
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 试用课程整合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
横向结构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对策 。
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 陈冬梅
电话,85216001( O)
31875375( M)
Email,cocs2@scnu.edu.cn
课程与教学系统
? 实质: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与内容
等空间 结构性要素 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
时间进程性要素 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 特性:
– 师、生、内容各有独特性质、地位、作用。
– 组合性特征显著。
– 具有特殊结构以及独特功能。
– 系统具有多样性。
课程的要素
? 历时态要素
– 关于个体和社会的理论
– 教育宗旨和目标
– 教育内容
– 活动样式效果
– 评价
? 共时态要素
– 课程研制者
– 课程学习者
– 课程内容
– 环境
? 构成性要素
– 课程设置
– 课程计划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
? 运行性要素
– 主体性要素 (参与者)
? 决策人员、设计人员、
使用人员、管理人员
– 客体性要素 (有关信息)
?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各类教材、反馈信息
– 条件要素 (运行条件)
? 必需的空间、时间、教育
经费、设备
教师 学生 内容
? 关系
? 利弊
? 感悟
教师、学生与内容相互关系模式图
? 反馈、调节
?
? 编制、学习 学习、内化
? 教 师 内 容 学 生
? 加 工
?
? 了解、指导
教师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 学科中心说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苏格拉底、杜威 布鲁纳
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观 职能主义 生长主义 英才主义
教育价值观 教育工具 教育本体 教育的整合价值
儿童观 小大人 发展 潜能无限
教育功能观 选择传递文化 社会改造 传播文化科学技术
心理学依据 联想主义 机能主义 认知发展心理学
基本观点
主张 教师是社会的代表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培养幸福生活的公民;
创新文化,促进并创
造智力
支配地位 教师 儿童发展的规律
教学过程 老三中心:
教师、课本、课堂
新三中心:
学生、经验、活动
将科学逻辑与心理逻
辑统一于学科逻辑
重视 知识传递、教法和
教学结果
能力培养、学法和教学
过程;认知需要与情感
需要的整合
学科结构、知觉思维
和发现学习
教师,学生,学科中心说的区别
启 示
? 如何看待教育问题的不确定性?
? 如何看待教育的科学性?
? 教育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
课程结构
(课程组织的结果)
?内涵: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
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的总和。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
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
?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结构。
? 课程结构的属性
?客观性
?有序性
?可转换性
?可度量性
? 课程结构的功能: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
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
? 课程结构的两个维度:
– 横向结构
– 纵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
? 即水平结构,指课程不同系列的成分之
间在水平面上或横向上的结构过程及结
果。
? 具体表现为分科内容的整合问题。
? 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 6种):
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发生课程、科际课程、超学科课程
课程的纵向结构
? 即垂直结构,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
间在纵向上或垂直维度上的结构过程及
其结果。
? 三种主要形式:
– 直线型课程
– 螺旋型课程
– 阶梯型课程
课后思考题:
? 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与阶梯型课程
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 试用课程整合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
横向结构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