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课教案
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傅纪良
第一周 第一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高校体育目标体系; 保健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体育保健课程的内容及要求;了解高校体育目标体系内容。
课的内容:
教师自我介绍
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主要以两个问题为主
你因何种原因无法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回答时如体弱多病的请注明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如因损伤过度而无法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者请注明损伤部位及其严重程度。
你认为参加何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或运动形式最适合于你?
提出保健课的目标、特点及要求
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项目和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些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选择自己的锻炼项目。
要求学生积极上课,主动遵守课堂秩序,尽量多做那些教师安排的运动量与强度都较小的练习。
上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得虚报病情作为上保健课的原因。
学生必须心理健康,不要因为体弱病残而存在过重的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的应激(应急)能力。
课程安排
第一学期:健康与自我监督;保健按摩(理论简介、按摩手法、操作施术方法、经络学说);学习、复习、强化24式简化太极拳;健身操。
第二学期:运动性疾病与运动损伤;运动处方;健身跑(走);小球练习;健身操;康复性练习;养身术。
五、普通高校体育目标体系和本校体育工作简介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材讲解,见教材p21---41
(一)普通高校体育目标
本章主要从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回答了体育的概念,从体育的功能出发,阐述了普通高校体育的目标,并就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与“体育生活”作了介绍,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体育、理解体育的作用和功能。
体育的本质
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的产生
体育在人类社会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起源的认识尚未一致。主要有2种观点:
生产劳动者是体育产生的唯一源泉
体育产生是多源泉的
(二)体育的发展
萌芽时期的体育
独立形态的体育
渐成科学体系的体育
二、体育的概念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自观点。概括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过程;其次,体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称为身体活动或运动;最后,体育不仅是通过身体,而且还必须是针对身体所进行的教育。体育概念定义如下: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第二节 普通高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二)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
教养功能
教育功能
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美育功能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目标
增进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组织教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地点在体艺部教室(体育场看台下)。方法以教师讲解、提问和学生发言、提问为主。
课后小结:
第二周 第二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体育保健的概述:医务监督;自我监督的概念及内容; 2.健身走、跑
教学任务:1.使学生基本了解自我医务监督的概念和内容;2.初步掌握健身走、跑的方法
课的内容:
一、体育保健的概述
医务监督:
体育锻炼是发展身体能力、丰富课余生活、增进健康的一种主动行为。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体育卫生,重视医务监督,并且应该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和康复锻炼方法。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锻炼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任何违反人体生理特点和运动原理的体育锻炼,不但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各种运动性伤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而要使体育锻炼真正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必须讲究锻炼的科学性,掌握好科学锻炼的原理、方法以及医务监督、体育卫生等体育锻炼与保健方面的知识。
自我医务监督是体育活动参加者,在锻炼或训练过程中,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身体功能状况经常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它是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方法中最为简便、实用的一种,也是锻炼者自我评定运动负荷大小、预防运动伤害、及早发现过度疲劳的有效措施。
自我医务监督对于体育锻炼者,尤其是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评定运动负荷的大小,预防和早期发现过度运动、过度疲劳,从而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同时还能及早发现运动性伤病,以便尽早采取措施,保护健康。
自我医务监督的内容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两个方面
(一)主观感觉
主观感觉是机体功能状况,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状况的反映,是自我观察和记录体育锻炼的感觉和反应。
1.一般感觉
身心健康的人,主观感觉总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活泼愉快,积极性高,学习、工作效率高。但在运动过度时或患病时,就会感到精神不振、身体乏力,行动迟缓,头晕、容易激动等。在进行自我医务监督时,根据具体情况可填写“良好”、“一般”或“不好”。
2.运动心情
运动心情是一个人精神状况的反映。如果一个人在运动中心情愉快,对运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这是身体健康、精神状况良好的表现。反之,出现对运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态度冷漠,甚至厌倦,则可能是早期过度疲劳和健康状况不佳的征兆。记录时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填写“很想锻炼”、“愿意锻炼”、“不想锻炼”、“厌锻炼”等。
3.不良感觉
一般在锻炼后,由于机体疲劳,都会出现肌肉酸痛、四肢乏力等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经过适当的休息,便可消失。运动水平越高,这些现象消失得也越快,有的甚至感觉不到肌肉酸胀。如果在保证休息或营养的情况下,上述现象长时间不能消退,有时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气喘、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不良感觉,说明机体对锻炼的内容、方法、运动量的安排不适应,或身体功能状况和健康状况不良,这就需要休息调整,必要时可到医院检查,以防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在自我医务监督记录中,可填写具体的不良感觉。
4.睡眠
睡眠对消除运动后的疲劳具有重要意义。正常的睡眠状态应是入睡快、睡得深、不做或少做梦,早起感觉轻松。但平时偶而出现一天或数天睡眠不好并不是异常现象。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若出现长时间的人睡难、失眠、多梦或者嗜睡等,大多是对运动负荷不适应或是运
动过度的早期反应,应引起注意。填写自我医务监督记录表时,可填写睡眠的时间以及睡眠状况,如“良好”、“一般”、“失眠”、“多梦”等。
5.食欲 ·
健康状况正常,机体代谢旺盛,食欲一般较好,偶尔食欲不强,也是正常的。但在正常进餐情况下,出现长期性的食欲不振、容易口渴等现象,则可能是消化器官或全身慢性疾病的反应。对于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出现上述现象,则可以考虑是否与过度疲劳或健康状况不良有关。记录时可按食欲程度的不同,填写“良好”、“一般”、“减退”或“厌食”等。
6.排汗量
人体运动时排汗量的多少,与运动负荷或运动强度、训练水平、情绪、饮水量、气温、气湿、风速、衣着及汗腺的数目等因素有关。人体剧烈运动时由于能量代谢水平增高,产生的热量增多,所以排汗量较常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在适宜的外界条件和运动
量情况下,出现大量排汗或重复排汗的情况,则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象。在自我医务监督记录表中,可填写排汗量“一般”、“量多”、“大量”以及“盗汗”等。
(二)客观检查
客观检查常用的指标主要是测定脉搏、体重和运动成绩的变化情况,有条件还可以测握力、肺活量、血压等指标。女子还要对月经情况作记录,以便为综合评定提供参考。
1.脉搏
脉搏作为心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指标,它可一般地反应人体的健康状况。经常从事运动的人,由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安静时脉搏频率常较缓慢,称为心动徐缓现象,并且随着运动年限的增长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脉搏频率也会减少,这是系统锻炼后的良好反应。在自我医务监督中,常用早晨脉搏(晨脉),又称基础脉搏来评定身体功能状况。测量晨脉时,可在早晨起床前进行,一般记录1秒的脉搏数值,但需求其稳定值,即连续两次测量的数值要一样,否则应重测,直到达到要求为止。也可测量30秒的数值,然后计算出每分钟的数值,并记录下来。
2.体重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会逐渐增加。在参加锻炼的初期,体重可能有所下降,但不久可回升。在大运动负荷或激烈的比赛后,因体内水分的大量丧失,也可以看到一时性的体重下降,但过1—2天后就能恢复正常。如体重持续下降,并伴有其他异常征象,可能是早期过度疲劳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病、肺结核或营养不良的表现,应查明原因。在进行自我医务监督时,每周可测量体重1—2次,须在同一时间进行(最好在早晨)。此外,还可测运动前后的体重,以观察运动对体重的影响。
3.运动成绩
坚持科学、合理的训练,运动成绩可逐步提高,并能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动作协调性好。如经较长时间的训练,运动成绩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下降,动作协调性和训练程度也比过去差,可能是身体功能状况不良或早期过度训练的表现。记录时,应据实际情况填写运动成绩的变化情况、动作协调性等。
在客观检查中,除了上述指标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其他一些指标,如肺活量、握力、背力、呼吸频率等。对参加运动训练者来说,选择的指标可多一些,并应每天进行自我监督。
表1 自我医务监督记录表
姓名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主
观
感
觉
一般感觉
良好、一般、不好
运动心情
很想锻炼、愿意锻炼、不想锻炼、厌锻炼
不良感觉
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头晕、心悸、其他
睡眠
良好、一般、不佳
食欲
良好、一般、减退、厌食
排汗量
一般、较多、量多、大量、盗汗
客
观
检
查
晨脉
规律、不规律
体重
运动成绩
其他
二、健身走、跑
健身跑(走)
1.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采取差异分组办法,进行健身跑。
要求:1)用脚尖跑,避免脚跟跑;2)手臂前后摆动与两脚的协调;3)呼吸要求深吸气、慢吐气,但忌闭气;4)身体跑动时协调、放松。
2.运动量:400~3000米不等;
3.运动强度:小,以自身的自我感觉与心率来确定;
4.方法:多种形式的跑,如蛇形跑、螺旋形跑、对角线跑等。
组织教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地点在体艺部教室(体育场看台下)。方法以教师讲解、提问和学生发言、提问为主。健身走跑在田径场。
课后小结:
第三周 第三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体育保健的概述:健康的概念;健康的评价;2.体育游戏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
课的内容:
体育保健的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人们都习惯地把健康理解成为“不生病”或“不虚弱”即为健康的表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生活中常有许多外表健康的人,实际都处于潜在感染之中,所以没有疾病并不都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6年对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健康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与内外环境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
人体的健康与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健康的评价
1.健康的评价指标: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因素。
其中个体健康评价指标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和疾病情况。生理方面包括身体发育,如身高、体重、血压、营养状况等;心理方面包括人格、智力、智商、情绪和情感、适应能力、意志品质等;社会方面包括行为的模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疾病情况是为了评价个体健康水平对各个有关的健康指标,制订了相应的正常的标准范围,以供对比分析。同时心理学上有精神生理疾患或“身心疾患”,是指那些与精神因素特别有关的身体疾病,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中国医学也十分重视内伤“七情”。何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有“情志相胜理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巩伤肾”之说。(举例:范进中举)另外,目前还有“亚健康”现象。
2.具体国际上常用的健康评价指标有
形态指标:人体形态,即体格内、外部特征,由长度、宽度、厚度、围度、质量、性征和骨骼形状或发育特征来反映。常用测量指标有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皮褶厚度、胸围、头围、体重、第二性征、背型、骨龄等。如对生长发育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
生理指标:有心血管、呼吸、运动、感觉、神经等系统的指标。常用测量指标有血压、脉搏、肺活量、肌力、视敏度、听力、反应时、基础代谢指标等。
身体素质指标:机体的各种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常用的测试指标有50米、800米或1000米耐久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反复横跳、立位体前屈等。
能力指标:能反映大脑皮层动能的工作水平与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标。常用的一般有智力测验,多采用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操作能力、数字和言语能力等。
个性心理指标:个性心理指决定一个人通常的行为倾向或方式的个性心理结构。如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
社会健康指标。
躯体健康指标。
营养指标。
二、体育游戏:实心球掷准
游戏目的:增强身体力量与协调性
游戏方法:在场地画一同心圆,分别标出相应得分。游戏者手拿实心球位于距同心圈10米处,向同心圆投掷,实心球落到不同的圆圈内得相应的分数。若干轮后得分高者为胜。
游戏规则:1)不准踩线及越线,否则违规处理;2)罚则。
游戏变动:1)采用双手正面抛球练习;2)采用双手背面抛球练习;3)采用单手类似铅球投掷练习;4)采用侧向滑步类似铅球投掷练习。
课后小结:
第四周 第四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基础:按摩的基本理论介绍;人体的基本生理、解剖知识;2.太极拳辅助动作学习
教学任务:1.使学生初步了解按摩的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对太极拳辅助动作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掌握太极拳的特点,为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打下基础。
课的内容:
1.按摩基础:
1)按摩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总结,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说明我国当时已有推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便,所以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2)按摩术的形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因为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药,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有所记载,如《韩非子》、《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经》、《华佗别传》等著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
3)按摩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按摩术有了较大发展,并且推出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2人,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和按摩生115人。宋朝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摩也取得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摩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亦但治骨科病、各种内科病,也用于保健强身,在坂店、浴池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得到发扬光大。
4)按摩的注意事项
(一)按摩者要有良好的仪表仪容,注意个人卫生,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光滑,指甲要剪短,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的皮肤,引起疼痛或造成感染。
(二)为了保证按摩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处的体位和姿势,必须使被按摩者肌肉放松,感到舒适;使按摩者用得上劲,便于操作。
(三)保健按摩的方向,一般是按从上向下、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方向进行。
(四)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要随时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以便及时调整按摩强度。
(五)点穴要讲究“火候”,经穴按摩是将点按穴位与各种手法结合起来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保健效果。所谓“火候”,就是点按穴后,要有酸、胀、重、麻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得气”,点按穴位以达到“得气”为度。
(六)经穴按摩有补、泻、和三大法则,在施术前先要辩明病症的虚实,然后根据“虚则当补,实则当泻”的原则施行补法或泻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轻揉为补,重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又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一补一泻为之和”。临床实践认为以“阴经多补少泻,阳经多泻少补”为原则。所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方向是由头走向足,掐按足三里时向足的方向使劲是为补法。
(七)按摩的禁忌症
在施行按摩前,必须先进行诊断,判断被按摩者是否患有禁忌症,若有下列禁忌症,则应禁止施行按摩:
①皮肤病及皮肤破损者不做患部按摩,例如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
②有严重感染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③内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患者和各种恶性肿瘤患者。
④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⑤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例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新鲜骨折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等。
⑥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例如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
⑦极度疲劳、酒醉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内和发热者,不宜作全身按摩;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均不宜做腹部按摩。
⑧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5)人体的生理、解剖知识
人体各部位的名称:
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人体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根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体表标志:
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6)按摩的作用
各种按摩手法均是通过其手法的不断变化刺激人体的外部器官,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神经、血管,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正常,增加人体抵抗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增强健康的目的。
①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加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②按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通过对穴位、经络、神经等的刺激及传导作用,影响肺的功能。如按摩肺俞、膈俞和相关穴,能够调整胸膈、肺的状态,从而产生镇咳、平喘、化痰作用,可加深呼吸,增加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恢复肺的弹性。同时使呼吸肌发达,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状态。
③按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按摩的刺激,使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弹力、收缩力增加,从而加速胃肠蠕动;同时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
④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
⑤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局部按摩可使周围神经产生兴奋,加速传导反射作用,从而改变内脏的活动。如刺激第5胸椎处,可使贲门括约肌扩张。
⑥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还可降低胆固醇、血脂。
⑦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使肌肉纤维被动活动,使被牵拉的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由于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肌肉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促进了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提高了肌肉的运动能力。
⑧其他方面的作用
对表皮的作用 按摩首先与皮肤接触,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温度增高,使腺体分泌增加,故皮肤润泽而有弹性,可施行美容按摩,因此有减少皮下脂肪堆积的功效,可为减肥手段之一。
对疼痛的作用 按摩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改变钾离子浓度,使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对淋巴循环的作用 改善淋巴循环,加速水肿及渗出物等病变产物的吸收,有利于肿胀、挛缩的消除。
7)按摩的分类:保健按摩和治疗按摩
8)按摩的施术体位: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三种。
2.太极拳
1)复习手型、步型
手型、步型介绍
(一)手型
①拳:四指卷拢,大食指中节上。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向上为立拳。
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②掌:四指伸直并拢,大拇指稍节屈扣于虎口处。手腕伸直为直掌;向拇
指侧伸,掌指朝上为立掌;向拇指侧伸,小指侧朝前,掌指朝左(右)为横
掌。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③勾:五指尖捏拢屈腕
(二)步型
①弓步:左脚向前一大步,脚尖微内扣,左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膝不超出脚尖。右腿挺膝伸直,脚内扣斜向前方,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
方,眼平视,两拳抱于腰间。弓左腿为左弓步;弓右腿为右弓步。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沉髋;前脚与后脚成一直线,后脚不得拔跟。
②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约本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平,登脚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拳抱于腰间。
要点:挺胸,塌腰,脚跟外蹬。
③虚步: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45度,屈膝半蹲,左脚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面,膝微屈,重心落于后腿上,两拳抱于腰间,眼平视。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虚步。
要点: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④仆步: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右脚全脚着地,脚尖和膝关节外展。,左腿挺直平仆,脚尖里扣,全脚着地。两拳抱于腰间,眼向左平视。仆左腿为左仆步;仆右腿为右仆步。 要点:挺胸,塌腰,沉髋
⑤歇步:两脚交叉靠拢全蹲,友腿全脚掌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背着地,膝部贴近左膝外侧,臀部坐于右脚接近脚跟外。两拳抱于腰间,眼向左前方平靓。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主前为右歇步。
要点:挺胸,腰要直立,两腿靠拢贴紧。
组织教法:对按摩适应的理论部分采用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太极拳内容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集体或个别纠正。
课后小结:
第五周 第五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学习按摩手法:推法与拿法。2.太极拳简介:辅助动作学习。
教学任务:1.使学生基本掌握推法与拿法这两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辅助动作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接触到太极拳。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分为平推法、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
拇指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
拳平推法: 术者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
(4)肘干推法: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
2.手法要领: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 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1肖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 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
(2)全掌直推法 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 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如需加力可双手重叠。
(4)鱼际直推法 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
(5)肘直推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
2.手法要领 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动,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 消积导滞,行气活血。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2)掌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2.手法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施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推动。
3.作用 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 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合,呈钳形,持续而有节律地提拿施术部位的肌筋的方法,叫拿法。是保健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 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动作。此法常用于头颈、肩及四肢。
2.三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颈项、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五指拿法(图6—12)。
4.掌拿法 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动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三)作用
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止痛开窍,开导闭塞,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二、太极拳:
辅助动作学习
①抬臂练习
要求: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手心向下。
②“抱球”练习
要求:上体保持正直,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六周 第六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学习按摩手法:复习推法与拿法;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2.太极拳:学习第一组(1-3)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推法和拿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摩法、揉法和按法这三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一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复习推法、拿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
3.摩 法
以手指掌面或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地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
(一)手法操作
1.指摩法 术者手指并拢,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称指摩法,此法适用全身各部位。
2.掌摩法 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贴附于施术部位,以掌心和掌根为着力点,在腕及前臂带动下,持续、连贯、有节奏地环转摩动,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脐周围摩。
(二)手法操作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
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三)作用
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疏散风寒,活血散瘀。
4、揉 法
以指或掌吸定在施术部位,做环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叫揉法。
(一)手法操作
1.指揉法 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指揉法分为拇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大范
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以食指、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法(图6—23);以食、中、无名指操作,称三指揉法。
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称掌揉法。掌揉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
(二)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5.按法: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部,置于经穴或其他部位上,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
(一)手法操作
指按法 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的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叫指腹按压,又称押法。如以指端按压,则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压,则称为屈指按法。
掌按法 术者腕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鱼际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压后要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谓之“按而留之”,使按压既平稳,又有节奏。按压时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借助体重增加力度。
肘按法·以肘尖代替指和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肘胺法。
(二)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三)作用
疏松肌筋,温中散寒,理筋整复,调和气血。
二、太极拳:1-3动作
第一组
(一)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
(二)、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厂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在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⑧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脚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
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左手。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走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激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尖角约成45度—一60度 (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行进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
该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
(三)白鹤亮翅
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图20)。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跟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台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一、起势(图1-2、3、4、5)
1.抱手收脚
2.上步错手
3.弓步架推
1.两脚开立
2.两臂前举
3.屈腿按掌
二、 野马分鬃
左野马分鬃(图1-6、7、8、9)
1.抱手收脚
2.转体上步
5.弓步分手
右野马分鬃(图1-11、12、13、14)
1.转体撇脚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
左野马分鬃(图1-15、16、17、18、19)
1.转体撇脚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
三、 白鹤亮翅(图1-19、20、21、)
1.跟步抱手
2.后坐转体
3.虚步分手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七周 第七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复习所学的五种手法;学习点法、拍法和扣法。2.太极拳:复习第一组(1-3)动作;学习第二组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五种手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点法、拍法和扣法这三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二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复习推法、拿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
3.摩 法
以手指掌面或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地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
4、揉法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5.按法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二)学习点法、拍法和扣法
1.点法
以指端、肘尖或屈曲指关节突起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称点法。
(一)手法操作
拇指端点法 术者以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桡侧
屈拇指点法 术者拇指屈曲,拇指端抵住屈曲食指中节的外侧缘。用拇指指间关节突起部
的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
屈食指点法 术者屈曲食指,与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点压施术部位,施术时可用拇指末节内侧缘紧压食指指中部,以增加力度。
肘尖点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和肥胖者。肘尖点法为强力点法。
(二)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施术时切忌暴力。
(三)作用
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消肿止痛,点穴开筋,补泻经气,解除痉挛,祛散风寒。
2.拍 法
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处微屈曲,用手腕部摆动,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平稳而有节奏地反复拍打的手法。
(一)手法操作
术者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自然屈曲成空拳,用腕关节摆动作起落,反复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手法可分为:
(1)四指拍打法 即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平放拍打部位,使皮肤微红为度。
(2)指背拍打法 术者五指自然屈曲,用腕部屈伸撮动带动手指,以指背拍打施术部位。 (3)虚掌拍打法 术者五指并拢呈空掌状,在体表进行拍打。
(4)五指撒拍法 术者五指撒开,伸直,用小指外侧前端,顺肢体或肌筋的方向,于施术部位进行拍打的方法。
(二)手法要领
1.手法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
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
2.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
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三)作用
调和气血,营养经络,发散邪气,解痉止痛,消除疲劳。
3.扣法
较击法力量大。两手半握拳呈空拳,以腕部屈伸带动手部,用掌根及指端着力,双手交替扣击施术部位,或以双手空拳的小指及小鱼际的尺侧扣击施术部位。或者以双手掌相合,掌心相对,五指略分开,用手部的指及掌的尺侧叩击施术部位。
手法分类:
空拳卧扣法:半握拳呈空拳,拳心向下,手腕放松。
空拳尺侧扣法:半握拳后,用小指的尺侧扣击。
双手相合尺侧扣法:双手掌相合,掌心相对,五指略分开,用小指的整个尺侧面扣击。
(二)操作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扣击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二、太极拳:
1.复习第一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尖角约成45度—一60度 (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行进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2.学习第二组动作
4)右搂膝拗步
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手指。
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左手
要点: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5)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脚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6)左右倒卷肱
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要点: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四、搂膝拗步(图22-35)
左搂膝拗步
1.转体摆臂
2.摆臂收脚
3.上步屈肘
4.弓步搂推
右搂膝拗步
1.转体撇脚
2.摆臂收脚
3.上步屈肘
4.弓步搂推
左搂膝拗步
5.转体摆臂
6.摆臂收脚
7.上步屈肘
8.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图36-38)
1.跟步展臂
2.后坐引手
3.虚手合手
六、倒卷肱(图39-55)
右倒卷肱
1.转体撒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左倒卷肱
1.转体撒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右倒卷肱
1.转体撒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左倒卷肱
1.转体撒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八周 第八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复习已学的八种手法;学习击法和啄法。2.太极拳:复习已学的第一二组动作;学习第三组动作。
教学任务:1.使学生基本掌握十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三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一)复习推法、拿法、摩法、揉法和按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3.摩法手法要领: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4、揉法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5.按法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6.点法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施术时切忌暴力。
7.拍法手法要领:
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
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
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8.扣法手法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扣击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二)学习击法和啄法
1.击法
击有叩击、击打之意。即有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手法,称击法。击法是叩击类手法中用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一)手法操作
拳击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拳,在臂力带动下,以空拳着力于施术部位,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击打;或者以反拳(拳背)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贯力缓慢而轻松地击打,双手交替进行。多用于肌肉丰满的臀部
掌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分开,微屈,腕关节伸直或背伸,以掌根或小鱼际部位着力在施术部位,进行击打。用于腰、背部及四肢。
侧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位击打施术部位。主要用于项背部、腰臀及四肢。
指尖击法 术者两手指微屈曲,腕关节放松,运用腕关节做大(或小)幅度的屈伸,以指端重力(或轻轻)击打施术部位。
棒击法 术者以桑枝棒、按摩棒或磁疗棒等工具,用棒体平击施术部位。
(二)手法要领
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击打时不能有拖、抽动作。用力大小应视部位、肌肉是否羊满、体质强弱而定。年老体弱者及儿童禁用此法,有精神病及心脏病者慎用此法。
拳击法:腕关节要挺住,不能屈伸。利用肘关节屈伸力量,使整个拳平稳地接触施术部位,用力稳重,拳击3~5次即可。
掌击法:施术时腕及拳用力挺住,不可屈伸,以上臂力量进行击打。击打肌肉丰满处,不可击打骨骼突出部位。
侧击法:术时要求轻快而有节奏。侧击法着力应视施术部位不同、肌肉丰满程度、体质强弱而决定用力的大小。
指尖击法:动作要轻巧、灵活、自如,着力均匀而有节奏。依据受术者胖瘦决定用力大小。
棒击法:属强刺激手法。特别要控制击打的力量及方向,棒的方向应与击打部位的肌肉纤维方向可行。腰骶部应与脊柱垂直,用力由轻到重,适可到止。击打3—5次即可,棒与身体接触面要大,应以棒体的大部分平稳地击打施术部位,不能用棒尖。在肺区或肾区慎用击法。
(三)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健身益智,安神醒脑,消除疲劳。
2.啄法
手指自然屈曲,以腕屈伸撮动带动指端着力,垂直于施术部位体表,呈鸡啄米状的手法称啄法。
(一)手法操作
术者五指微屈曲呈爪状或聚拢呈梅花状,以指端着力,用腕部上下自然屈伸的摆动,带动指端啄击施术部位,形如鸡啄米状。以双手交替进行啄击。
(二)手法要领
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奏性。
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匀和缓,手指垂直于体表。
(三)作用:
安神醒脑,疏通气血,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轻啄法起抑制神经作用,重啄法起兴奋神经作用。此法主要用于头部、胸部、背部。
(二)、太极拳:
1.复习第一、二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2.学习第三组动作
7)左揽雀尾
①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眼看左手。②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右肋前,手心向上;
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③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
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绷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节落放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
要点: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
④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伺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右手。
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
⑤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左弓步,眼看左手腕部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
⑥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⑦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
要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手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八)右揽雀尾
①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
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右侧,然后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肋
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
时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
左手。基本同左揽雀尾动作。
要点:均与“左揽雀尾”相向,只是左右相反。
七、左揽雀尾(图56-68)
1.转体撒手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7.转体搭手
8.弓步前挤
9.后坐引手
10.弓步前按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九周 第九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复习已学的十种手法;学习搓法、理法和抖法。2.太极拳:复习已学的三组动作;学习第四组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已学的十种按摩手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搓法、理法和抖法这三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四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并能与已学的三组动作连贯。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一)复习已学的十种按摩手法。
(二)学习搓法、理法和抖法
1.搓法:这是两手对揉动作,操作时双手挟住肢体,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揉搓并同时做上、下方向往返移动的手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搓法 以双手拇指于施术部位,对称用力,交叉搓揉,术时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
2)掌搓法 术者双手分别合抱肩部前后,相对用力,一前一后,相对揉搓,边搓边下移到
腕部,再自腕部搓移到腋下。掌搓法亦可以双手平放腰骶部两侧腰肌上,做用力方向相反的上、下斜行的往返搓动。
(二)手法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动作要快,移动要慢。挟持肢体不可太紧。术时腕关节要放松,使动作灵活、连贯。搓法是按摩的辅助手法,常在按摩结束前使用。
(三)作用
疏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祛瘀散寒,解痉止痛。
2.理法:以双手拇指或一手拇指、中指、食指沿受术者肢体经络循行部位,或指、趾腱等处施以挟持捋理的方法,称理法。
(一)手法操作
1)理指(趾)法 术者食指、中指屈曲如钩状,两手指挟住受术者一指(趾)自其根部向指尖方向进行捋顺,另一手固定肢体,施术时一松一紧循序移动,松紧适当,可将指背腹两面一次捋理。
2)理肢法 术者一手握住手术者手部,一手循臂三阴经走行快速向远端捋理滑动。随换手再循手三阳经走行快速向远端捋理滑动。可双手相对同时操作。下肢六经同上施术即可。
(二)手法要领
操作要敏捷灵活,均匀对称用力,速度宜快。
(三)作用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理顺筋脉。
3.抖法:术者手握肢体远端做摇转导引,使整个肢体呈波浪起伏抖动,或以掌正置于施术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旋转抖动及往返的操作。
(一)手法操作
肢抖动 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侧前方。术者以两手拇食、中指握受术肢前臂远端。无名指、小指及鱼际部位握手腕部,掌心向下,向体外前方抬肩60度,然手做连续的上下方向的抖动。使抖动波传达到肩部。再以一手握受术者同侧手,引臂向体外前方抬肩60度,做左右方向的抖动,使抖动波传达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肩部。
下肢抖动法 下肢抖动法可分为仰卧位及俯卧位的抖动。
仰卧位抖动位:以两手握住踝部,抬离床面30厘米,做上下方向的连续抖动,使腿及腰部放松,或受术者两腿伸直,平放床上,术者双手握两足的前脚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转抖动,以带动肌四头肌向两侧抖动,或受术者仰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90度,足放于床上,术者以双手扶定膝关节两侧,以左右方向推拉膝部来抖动大腿、小腿后群肌肉。两侧分别进行。
俯卧位抖动下肢有两种方法:即术者以一手握踝,屈膝关节90度,另一手掌贴附于大腿或小腿后面肌肉部位,做左、右方向的摇抖。另一法即受术者俯卧法,一侧膝关节屈曲90度,术者一手掌置踝关节及小腿远端的前侧固定不动,另一手虎口对准足跟,以拇指及四指推动足跟向左右方向抖动,带动小腿三头肌向左右方向抖动,两腿分别进行。
3)腰部抖法 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两手握双踝,先进行拨伸牵引1分钟左右,摆动两下肢,待肌肉放松后,做突然的上下拌颤数次以拌动腰部。
(二)手法要领
肢体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间。抖动频率要快,上肢每分钟3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150次左右。抖动法为上、下肢结束手法。
(三)作用
调和气血,顺理筋脉,疏经通络,滑利关节,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二、太极拳:
1.复习已学的三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左(右)揽雀尾——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2.学习第四组动作
9)单鞭
①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土,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
方;眼看左手。②身体重心再渐渐移至右腿上,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手心由里转向外),至右侧方时变勾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卜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③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左掌随上体的继续左转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服齐平,臂微屈’;眼看左手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如面向南起势,单鞭的方向(左脚尖)应向东
偏北(大约为15度);
10)云手 , ’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一20厘米);眼看右手)。③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步;眼看左手。
要点:身体运转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耍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第三个“云手“,右脚最后跟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单鞭”动作。
11)单鞭
①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之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要点:与前“单鞭”式相同。
九、单鞭(图83-88)
1.转体运臂
2.勾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推掌
十、云手(图89-98)
1.转体松勾
2.云手收步
3.云手开步
4.云手收步
5.云手开步6.云手收步
十一、单鞭(图99-101)
1.转体勾手
2.转体上步
3.弓步推掌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十周 第十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复习已学的十三种手法;学习颤法、滚法和拨法。2.太极拳:复习已学的四组动作;学习第五组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已学的十三种按摩手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颤法、滚法和拨法这三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五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并能与已学的四组动作连贯。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一)复习推法、拿法、摩法、揉法和按法等前十三种手法。
(二)介绍学习颤法、滚法和拨法
1.颤 法: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腕部作急剧而细微的撮动。
(一)手法操作及要领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乎放于施术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术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连同臂部作左右急剧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
快,幅度要小),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术部位产生湿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此法常与振法合用。颤法根据术者在施颤时发力的不同分为以力
施颤法及以气施颤法。又根据着力的大小分为单掌贴实颤法、虚掌颤法、叠掌颤法等。
(二)作用
理气活血,消除郁闷,除积导滞,解除粘连,松弛肌筋,开导放松。
(三)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应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动,施力为颤,以内动劲或以气施术者,须练功,须意念,须熟记。
2.滚法(以拳滚法为例):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及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出部着力,经过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动作,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
(一)要领:
沉肩垂肘,肘屈120度,以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及小指、无名指、中指突出部贴紧施术部位,经过腕关节屈伸和前臂内外旋转的复合动作作用于施术部位。
向外旋转(屈)80度,向内旋转(伸)40度,整个旋转幅度约120度。
动作协调、连贯,有节奏,不可跳动,着力均匀。
(二)分类:
手背滚法:沉肩坠肘,由手背的靠近小指的部位及小指、无名指的突出贴紧。约140次/min左右。
小鱼际滚法:140~160次/min左右。
前臂滚法:60~120次/min左右。
拳滚法:(无)
3.拨法:以指端或指腹部,深按于施术部位,按压到一定深度后,待有酸胀感时,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如弹拨琴弦状)的手法,叫拨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拨法 术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分开扶持体表固定,屈伸拇指掌指关节,向左右拨动施术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为轻手法。以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食指桡侧抵于拇指掌面,用腕或肘部摆动屈伸,带动拇指拨动肌肉肌腱部位。此法为重手法
2)单指泼法 以食指微屈曲,拇指与中指抵于食指端关节处加强力量,进行指拨穴法。或以中指伸直,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末节,加强中指拨动力量,进行指拨穴位。
3)多指拨法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同时拨动施术部位。此法多用于腹部。
4)弹拨法 术者多以食指指端着力,拇指、中指捏住食指2—3节间,着力将食指插入肌筋间隙或起止点,由轻到重,由慢而快,轻巧、灵活的弹拨,如弹琴弦。
5)肘拨法 对于肌肉发达、丰富者,术者指拨力度不够时,可以肘尖置于施术部位,来回左右拨动。此法多用于腰、臀及大腿部。
(二)手法要领
拨法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的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三)作用:
解痉止痛,疏理肌筋,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解除粘连。
二、太极拳:
1.复习已学的四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8)左(右)揽雀尾——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9)单鞭——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
10)云手——身体运转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耍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
11)单鞭——同9)
2.学习第五组动作
12)高探马
①右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逐渐后转至右腿上;右勾手变成掌,两手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脚跟渐渐离地;眼看左前方。②上体微向左转,面向前方;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同高;左手收至左侧腰前,手心向上;同.时左脚微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看右手。
要点:上体自然正直,双肩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13)右蹬脚
①左手手心向上,前伸至右手腕背面,两手相互交叉,随即向两侧分开并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侧方进步(脚尖略外撇);身体重心前移,右脚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眼看前方。②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眼平看右前方。⑧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脚屈膝提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致。右臂和右腿上下相对。如面向南起势,蹬脚方向应为正东偏南(约30度)。
14)双峰贯耳
①右腿收回,屈膝平举,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至体前,两手心均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眼看前方。②右脚向右前方落下,身体重心渐渐前移,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时两手下落,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面部前方,成钳形状;两拳相对、高与耳齐,拳眼都斜向内下(两拳中间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
拳。
要点: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弓步的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15)转身左蹬脚
①左脚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脚,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手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乎举,手心向前,跟看左手。②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⑧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要点:与右蹬脚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左蹬脚方向与右蹬脚成180度(即正西偏北,约30度)。
十二、高探马(图102-104)
1.后脚跟步
2.后坐翻手
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腿(图105-110)
1.穿手提脚
2.上步翻手
3.分手弓腿
4.抱收手脚
5.翻手提腿
6.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图111-114)
1.屈膝并手
2.上步落手
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右蹬脚(115-120)
1.转体分手
2.收脚合抱
3.提膝翻手
4.分手蹬脚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十一周 第十一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复习已学的十六种手法2.太极拳:复习已学的五组动作;学习第六组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已学的十六种按摩手法;2.通过对太极拳第六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并能与已学的五组动作连贯。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复习推法、拿法、摩法、揉法和按法等前十六种手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3.摩法手法要领: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4、揉法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5.按法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6.点法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施术时切忌暴力。
7.拍法手法要领:
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
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
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8.扣法手法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扣击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9.击法手法要领:
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击打时不能有拖、抽动作。
10.啄法手法要领:
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奏性;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匀和缓,手指垂直于体表。
11.搓法手法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动作要快,移动要慢。挟持肢体不可太紧。术时腕关节要放松,使动作灵活、连贯。
12.理法手法要领:
操作要敏捷灵活,均匀对称用力,速度宜快。
13.抖法手法要领:
肢体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间。抖动频率要快,上肢每分钟3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150次左右。
14.颤法手法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乎放于施术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术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连同臂部作左右急剧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术部位产生湿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
15.滚法手法要领:
向外旋转(屈)80度,向内旋转(伸)40度,整个旋转幅度约120度;动作协调、连贯,有节奏,不可跳动,着力均匀。
16.拨法手法要领:
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的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二、太极拳:
1.复习已学的六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8)左(右)揽雀尾——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9)单鞭——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
10)云手——身体运转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耍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
11)单鞭——同9)
12)高探马——上体自然正直,双肩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13)右蹬脚——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致。
14)双峰贯耳——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
15)转身左蹬脚——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
16)左下势独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上体右转;右掌变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划弧下落,立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右手。
②右腿慢慢屈膝下蹲,左腿由内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掌心向外)向左F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
⑧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腿前弓,右腿后蹬,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眼看左手。④右腿慢慢提起平屈,成左独立式;同时右勾手变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弧行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与膝相对,手心向友;左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点: 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右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十七)右下势独立
①右脚下落于左脚前,脚掌着地,然后左脚前掌为轴脚跟转动,身体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后平举变成勾手,右掌随着转体向左侧划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左手。②同“左下势独立”②解,只是左右相反。⑧同“左下势独立”⑧解,只是左右相反④同“左下势独立”④解,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均与“左下势独立”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2.学习第六组动作
十六、左下势独立(121-126)
1.收腿勾手
2.屈蹲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126-133)
1.落脚勾手
2.屈蹲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腿起身
5.独立挑掌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十二周 第十二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复习已学的十六种手法。2.太极拳:复习已学的六组动作;学习第七组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已学的十六种按摩手法;2.通过对太极拳第七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并能与已学的六组动作连贯。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复习推法、拿法、摩法、揉法和按法等前十六种手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3.摩法手法要领: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4、揉法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5.按法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6.点法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施术时切忌暴力。
7.拍法手法要领:
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
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
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8.扣法手法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扣击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9.击法手法要领:
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击打时不能有拖、抽动作。
10.啄法手法要领:
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奏性;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匀和缓,手指垂直于体表。
11.搓法手法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动作要快,移动要慢。挟持肢体不可太紧。术时腕关节要放松,使动作灵活、连贯。
12.理法手法要领:
操作要敏捷灵活,均匀对称用力,速度宜快。
13.抖法手法要领:
肢体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间。抖动频率要快,上肢每分钟3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150次左右。
14.颤法手法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乎放于施术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术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连同臂部作左右急剧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术部位产生湿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
15.滚法手法要领:
向外旋转(屈)80度,向内旋转(伸)40度,整个旋转幅度约120度;动作协调、连贯,有节奏,不可跳动,着力均匀。
16.拨法手法要领:
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的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二、太极拳:
1.复习已学的六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8)左(右)揽雀尾——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9)单鞭——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
10)云手——身体运转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耍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
11)单鞭——同9)
12)高探马——上体自然正直,双肩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13)右蹬脚——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致。
14)双峰贯耳——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
15)转身左蹬脚——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
16)左下势独立——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右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17)右下势独立——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均与“左下势独立”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2.学习第七组动作
18)左右穿梭
①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坐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②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⑧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④同②解,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正西偏北和正西偏南,均约30度)。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 —手上举—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同搂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19)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要点:身体先向右转,再向左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
20)闪通臂
上体捎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屈膝弓腿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屈臂上举,停于右额前上方,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起经胸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要点: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掌和弓腿动作要协调—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不超过10厘米)。
十八、左右穿梭(134-142)
右穿梭
1.落脚转体
2.抱手收脚
3.上步错手
4.弓步架推
左穿梭
1.转体撇脚
2.抱手收脚
3.上步错手
4.弓步架推
十九、海地针(143-146)
1.后脚跟步
2.后坐提手
3.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147-149)
1.提手收脚
2.上步分手
3.弓步推掌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复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十三周 第十三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复习按摩的十六种手法。2.太极拳:复习已学的七组动作;学习第八组动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手法的要领和熟练性;2.通过对太极拳第七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并能与已学的七组动作连贯。
课的内容:
一、复习推法、拿法、摩法、揉法和按法等前十六种手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3.摩法手法要领: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4、揉法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5.按法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6.点法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施术时切忌暴力。
7.拍法手法要领:
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
拍打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
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8.扣法手法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扣击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9.击法手法要领:
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击打时不能有拖、抽动作。
10.啄法手法要领:
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奏性;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匀和缓,手指垂直于体表。
11.搓法手法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动作要快,移动要慢。挟持肢体不可太紧。术时腕关节要放松,使动作灵活、连贯。
12.理法手法要领:
操作要敏捷灵活,均匀对称用力,速度宜快。
13.抖法手法要领:
肢体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间。抖动频率要快,上肢每分钟3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150次左右。
14.颤法手法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乎放于施术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术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连同臂部作左右急剧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术部位产生湿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
15.滚法手法要领:
向外旋转(屈)80度,向内旋转(伸)40度,整个旋转幅度约120度;动作协调、连贯,有节奏,不可跳动,着力均匀。
16.拨法手法要领:
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的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二、太极拳:
1.复习已学的七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8)左(右)揽雀尾——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9)单鞭——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
10)云手——身体运转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耍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
11)单鞭——同9)
12)高探马——上体自然正直,双肩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13)右蹬脚——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致。
14)双峰贯耳——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
15)转身左蹬脚——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
16)左下势独立——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右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17)右下势独立——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均与“左下势独立”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18)左右穿梭——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正西偏北和正西偏南,均约30度)。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 —手上举—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同搂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19)海底针——身体先向右转,再向左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
20)闪通臂—— 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掌和弓腿动作要协调—致。
2.学习第八组动作:
21)转身搬拦捶:
①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然后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与此同时,右手随着转体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上举于头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②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右脚收回后(不要停顿或脚尖点地,即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⑧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经左侧向前上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掌向右划弧收回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④左脚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要点: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右拳回收时,前臂要慢慢内旋划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22)如封似闭
①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前方。②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上经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平,手心向前;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要点:身体后坐时,避免后仰,臀部不可凸出。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宽度不超过两肩。
23)十字手
①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随着转体动作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稍向外撇,成右侧弓步;眼看右手。②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随即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
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坠肘。
24)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要点: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徐徐下沉(呼气略加长)。呼吸平稳后,把左脚收到右脚旁,再走动休息。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图150-156)
1.转身扣脚
2.转体握拳3.垫步搬拳4.转体收拳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图157-162)
1.穿手翻掌 2.后坐引收 3.弓步按掌
二十三、十字手(图163-166)
1.转体扣脚 2.弓腿分手 3.转体落手 4.收脚合抱
二十四、收势(图167-169)
1.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脚还原
组织教法: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十四周 第十四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手法的考核。2.太极拳:复习整套动作。
教学任务:1.考核目的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按摩的手法;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整套太极拳动作能够独立完成。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的考核
二、太极拳:
1.复习已学的八组动作
要求:
起势——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左右野马分鬃——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白鹤亮翅——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搂膝拗步——前手推出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
手挥琵琶——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同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8)左(右)揽雀尾——绷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不超过10厘米。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臂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9)单鞭——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臂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
10)云手——身体运转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耍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
11)单鞭——同9)
12)高探马——上体自然正直,双肩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13)右蹬脚——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致。
14)双峰贯耳——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
15)转身左蹬脚——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
16)左下势独立——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右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17)右下势独立——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均与“左下势独立”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18)左右穿梭——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正西偏北和正西偏南,均约30度)。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 —手上举—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同搂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19)海底针——身体先向右转,再向左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
20)闪通臂—— 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掌和弓腿动作要协调—致。
21)转身搬拦捶——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右拳回收时,前臂要慢慢内旋划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22)如封似闭——身体后坐时,避免后仰,臀部不可凸出。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宽度不超过两肩。
23)十字手——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坠肘。
24)收势——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徐徐下沉(呼气略加长)。呼吸平稳后,把左脚收到右脚旁,再走动休息。
组织教法:复习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相互进行讨论与练习。考核时教师提出考核要求及有关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课后小结:
第十五周 第十五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太极拳考核。
教学任务:通过考核,使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课的内容:
太极拳考核
组织教法:复习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相互进行讨论与练习。考核时教师提出考核要求及有关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