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 理
班级
0438-40
专业,层次
大专临床医学
教 师
周 伊
专业技
术职务
讲 师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一节结核病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和瑞芝.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李玉林.病理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李甘地.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教学目的: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转归;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肠结核病及肾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原发综合症、结核球的概念。
熟悉: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变化。
了解: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归。
三、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及启发式
教具:自制大专病理学CAI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难点: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教研室审阅意见
符合大纲要求,同意实施。
张润岐(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5年 6 月9 日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九章 传染病
第一节 结核病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以肺结核最多见。
一、病因、病机:
病原菌:结核杆菌(人型、牛型)。
索状因子:具毒力,抑制白细胞游走与肉芽肿形成有关。
脂质 蜡质D:引起变态反应,保护菌体,抑制巨噬细胞吞噬。
磷脂:促类上皮细胞形成。
蛋白:具有抗原性,与蜡质D结合,引起变态反应。
多糖: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传染途径:呼吸道。
病机:主要取决于感染菌量及毒力大小和机体的反应性。
1.免疫反应:细胞免疫为主(即T淋巴细胞使其致敏,后者释放多种淋巴因子,激活巨噬细胞,杀灭细菌),形成结核结节。
2.变态反应:IV型迟发性,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
免疫反应的免疫原和变态反应的变应原可能是结核杆菌的不同成份,分别激活的是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
二、基本病变:
1、渗出性病变:菌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变态反应明显。
好发部位:肺、浆膜、滑膜、脑膜等。
渗出成分:浆液、纤维素、少量单核细胞。
2、增生性病变:菌量少,毒力低,免疫力强时发生。
结核结节:
大体:粟粒大小,灰白半透明,境界清,结节状病灶。
镜下: (干酪样坏死物)
由内及外 类上皮细胞、郎罕氏巨细胞 →纤维化
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
5分复习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10分钟
20分钟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类上皮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或多角形,浆丰富,境界不清,
连接成片,核圆形或卵圆形。
郎罕氏巨细胞:多个类上皮细胞相互融合形成。
3、变质性病变: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力低下或变态反应强。
干酪样坏死:淡黄,均匀细腻,质松软,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
颗粒状物。
以上三种病变在疾病中同时存在,随疾病发展还可相互转化。
三、转归:
1、转向愈合:吸收消散、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
2、转向恶化:
①浸润进展: 自然管道(空洞)→ 其他部位。
②溶解播散: 淋巴道 → 淋巴结。
血道 → 全身。
肺结核病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儿童型)。
1、病变特点:
原发综合征:
原发病灶:一个,圆形(1cm),位于上叶下或下叶上部近肺膜处,
灰黄色,渗出为主。
结核性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干酪样坏死。
X-线呈哑铃状。
2、临床:多无明显症状,OT试验(+)。
3、转归:大多(98%)痊愈,少数恶化进展。
播散途径:
①淋巴道播散:肺门淋巴结结核→支气管、支气管旁淋巴结或颈、锁骨
上、腹腔等淋巴结
②血道播散:
A.侵入肺静脉及其分支: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5分钟
20分钟
举例
图示
图示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a.大量细菌一次入血:
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小、分布、新旧一致结核结节)。
b.少量细菌多次入血:
慢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小、分布、新旧不一结核结节)。
B.侵入无名静脉、颈内静脉回右心:急、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C.肺外器官结核病:原发病灶由毛细血管侵入血流在肺外形成个别或
少数结核病灶。
③支气管播散: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机体再次感染结核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成人型)。
感染来源:①体内潜在病灶。②再次重新感染。
病变特点:①病变多由肺尖部开始,易局限(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受累)。
②病变复杂多样,增生为主,新旧交替,病程长,时好时坏。
③以支气管播散为主。
与原发性比较,见表P193。
类型:
1、局灶型肺结核:
特点:①右肺尖部多见,一个或数个(0.5-1cm),病变以增生为主。
②最终多数纤维化、钙化。
③临床无明显症状,也可发展为浸润型。
④X线显示肺尖部结节状阴影。
2、浸润型肺结核:最常见(80%),为活动性肺结核。
特点:右肺尖部或锁骨上下区,病变以渗出为主,中央常有坏死,伴病
灶周围炎,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2-3cm)。
临床:症状明显,X线呈边缘模糊的云絮状影。
结局:①吸收、纤维化、包囊、钙化。
②恶化:
a.急性空洞: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壁薄、粗糙、含大量坏死物,
外层包绕薄层结核性肉芽组织→开放性肺结核病。
b.自发性气胸、结核性脓气胸: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图示
举例
35分钟
图示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c.干酪样肺炎: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特点:
①厚壁空洞形成:肺上叶,大小不一,不规则形,壁厚(1cm),X线呈
透亮区。
洞壁:内层:干酪性样坏死物(大量结核菌)
中层:结核性肉芽组织。
外层:增生的纤维组织。
②经支气管播散:单或双侧肺, 病变自上而下发展,新旧不一,大小
不等,广泛破坏肺组织。
结局:肺缩小、变形、变硬,胸膜增厚、粘连,可发展为结核性肺硬化、
肺心病。
临床:大咯血,窒息,气胸,脓气胸等。
结核球和干酪样肺炎也可是浸润性肺结核两种特殊病理形态亚型:
4、干酪样肺炎:机体免疫力极差时发生。
范围:小叶性、大叶性。
大体:肺叶肿大、变实、灰黄色,可有急性空洞形成。
镜下:肺泡腔内大量渗出物,广泛干酪样坏死。
X线:大片不均匀致密影。
结局:病情危重,预后差。
5、结核球:
孤立的纤维包囊的,境界分明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2-5cm ,多见于肺
上叶,常为一个。
结局:相对静止病变,多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伴发于各类肺结核中。
①渗出性:多见于儿童、青年,表现为浆液纤维素性炎,可引起胸腔积
液(草黄色),胸膜机化、粘连、肥厚。
②增生性:多见于肺尖部(结核病灶直接蔓延的结果),病灶局限,增
生为主,(形成结核性肉芽组织),少有积液;呼吸针刺样痛。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图示
图示
5分小结
小 结
第一节结核病
一、病因、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变
三、转归
第二节 肺结核病
一、原发性肺结核
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
临床:
转归: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类型:1、局灶型肺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4、结核球
5、干酪样肺炎
6、结核性胸膜炎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病史:
男,6岁。一个多月来反复发热,食欲减退,盗汗。近一周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阵发性强直性抽搐。实验室检查:WBC 13×109/L,N 0.2,L 0.7,M 0.17,E 0.01.血沉 48mm/h。T 40.2℃,住院15天,治疗无效,病情恶化,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
右肺上叶下部有一灰白色病灶,并与下叶肺膜粘连,切面病灶大小为2.5cm×1.5cm,为干酪样坏死物。两肺均可见多数散在的灰白色粟粒大小结核结节。肝脾均可见粟粒样结核结节。
脑膜有多量散在的粟粒结节,脑回扁平,脑沟变浅,脚间池、桥脑池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存有多量灰黄色胶冻样液体。切面脑室扩张,室管膜表面有灰白色渗出物附着,两侧间脑实质有小软化灶。镜下见脑膜普遍充血水肿,有多量结核结节,并有大量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讨论题:
患儿死前作何诊断?其依据是什么?
教学后记
评估:评教——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
评学——下一节课前5分钟测试
改进方法:
时间利用: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 理
班级
0438-40
专业,层次
大专临床医学
教 师
周 伊
专业技
术职务
讲 师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 传染病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和瑞芝.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李玉林.病理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李甘地.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教学目的:
掌握:乙脑、流脑、出血热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乙脑、流脑、出血热的结局。
了解:乙脑、流脑、出血热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乙脑、流脑、出血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乙脑、流脑、出血热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三、乙脑、流脑、出血热的结局。
教学方法:讲授及启发式
教具:自制大专病理学CAI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脑、流脑、出血热的病理变化。
难点:乙脑、流脑、出血热的临床病理联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符合大纲要求,同意实施。
张润岐(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5年 6 月16 日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分为流行性脑膜炎和败血症性脑膜炎(散发病例),流行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多见6个月-2岁幼儿(10岁以下),冬春季好发。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皮肤瘀点、瘀斑等。
一、病因、病机:
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G-
二、病变:化脓性炎
大体:脑脊髓膜高度充血,表面脓性渗出物覆盖,以额、顶叶为著。
镜下:脑膜充血,蛛网膜下腔积脓(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少量淋巴、单核细胞及纤维蛋白)。若累及邻近脑实质→脑膜脑炎。
三、临床病理联系:
1、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屈髋伸膝征(+)。
2、颅内高压:剧烈头痛、呕吐,小儿前囟饱满,昏迷,抽搐等。
3、脑脊液:压力↑,混浊或脓性、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及脓细胞),蛋
白↑,糖及氯化物↓,菌培养(+)。
4、败血症: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血培养(+),全身中毒症状。
沃-佛综合征:暴发型流脑,多见儿童,起病急,主要表现全身大片
紫癜,双肾上腺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休克,脑膜炎症状轻。
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病情凶险,24小时内死亡)。
四、结局:磺胺类抗生素治疗,大多痊愈,少数死亡,可有后遗症。
①脑积水。
②颅神经受损。
③脑缺血性梗死(脑底部动脉炎)。
④局限性粘连性珠网膜炎。
5分复习
举例
10分钟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重点
10分钟
图示
图示
15分钟
10分钟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脑实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变质性炎),儿童易患,夏秋季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
一、病因、病机:
病原体: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病人及中间宿主(家畜、家禽)。
传播媒介:蚊子
病机:
二、病变:
部位: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重,小脑、延髓及脑桥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大体: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浅)。切面充血、水肿,
可见点状出血及粟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界清的小软化灶。
镜下:
(1)NC变性坏死:NC肿胀,尼氏小体消失,出现空泡,核偏位→坏死。
①NC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NC周围,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②嗜NC现象:小胶质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NC内。
③筛状软化灶:神经组织灶状坏死、液化成淡染、质地疏松筛网状病灶。
(2)脑血管病变:扩张、充血、出血,周围间隙增宽,有液体积聚。
淋巴细胞套: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3)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
胶质细胞结节:增生的胶质细胞聚集成群。位于小血管旁或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4)脑膜轻度炎症反应:
三、临床病理联系:
1、病毒血症:高热、全身不适等。
2、神经症状:(NC坏死)嗜睡、昏迷、抽搐等。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10分钟
举例
20分钟
图示
图示
图示
图示
图示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3、颅内高压:(脑水肿)头痛、呕吐、呼衰(脑疝)等。
4、轻度脑膜刺激征:
5、脑脊液:透亮或微浊,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增高,糖及
氯化物正常,无菌。
四、结局:多数治愈,少数留后遗症,个别死于心衰、呼衰。
流脑与乙脑比较:
流脑
乙脑
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
乙脑病毒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
蚊虫叮咬
流行季节
冬春
夏秋
病理变化
脑脊髓膜化脓性炎
脑实质变质性炎
临床表现
脑膜刺激症及颅内高压症状
嗜睡、昏迷等症状明显,可有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症
脑脊液
压力高,混浊,细胞数多(中性粒为主),细菌(+)
清亮或微浊,细胞数轻度增多(淋巴细胞为主)
结局
死亡率低
死亡率较高,有后遗症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一、概述:1、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气候特点;
3、多为野外劳动的男性青壮年,有季节高峰,多为冬季;
4、临床上有:高热、出血、休克、肾功衰竭。
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二、流行病学
病原体:病毒
传染源:鼠类
传播途径:黑线姬鼠的排泄物——破坏皮肤、飞沫、消化道(人体
三、基本病变:全身小血管损害——急性出血性炎
以肾、心、垂体(恒定出现)及肾上腺最严重
五、 各组织器官病变及临床联系
出血: 最突出 “三红、三痛”
10分钟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5分钟
举例
5分小结
小 结
流脑与乙脑比较:
流脑
乙脑
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
乙脑病毒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
蚊虫叮咬
流行季节
冬春
夏秋
病理变化
脑脊髓膜化脓性炎
脑实质变质性炎
临床表现
脑膜刺激症及颅内高压症状
嗜睡、昏迷等症状明显,可有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症
脑脊液
压力高,混浊,细胞数多(中性粒为主),细菌(+)
清亮或微浊,细胞数轻度增多(淋巴细胞为主)
结局
死亡率低
死亡率较高,有后遗症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流脑的病理变化是()
A.筛状软化灶 B.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
C.蛛网膜下腔大量炎细胞渗出 D.脑底部病变最显著
2、有关暴发性流脑的描述中,哪项不正确()
A.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 B.脑膜病变重
C.常伴中毒性休克和DIC D.常伴肾上腺皮质出血
3、乙型脑炎是一种()
A.渗出性炎 B.增生性炎
C.变质性炎 D.特殊性增生性炎
4、乙脑时出现()
A.颅内压升高 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二、简述乙脑和流脑的区别。
教学后记
评估:评教——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
评学——下一节课前5分钟测试
改进方法:
时间利用: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 理
班级
0438-40
专业,层次
大专临床医学
教 师
周 伊
专业技
术职务
讲 师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传染病
第五节伤寒
第六节细菌性痢疾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和瑞芝.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李玉林.病理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李甘地.病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教学目的:
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伤寒、细菌性痢疾的合并症。
了解: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伤寒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及启发式
教具:自制大专病理学CAI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伤寒、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符合大纲要求,同意实施。
张润岐(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5年 6 月23 日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五节 伤寒
概念:由伤寒杆菌引起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主的炎症,
以回肠末端最重.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
皮肤玫瑰疹、白细胞降低。
一、 病因、机理:
病原体:伤寒杆菌(内毒素致病)
传播途径:粪—口
二、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吞噬了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碎屑的巨噬
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一)肠道病变:
部位:回肠末端淋巴组织
病变:分四期,每期约一周
1、髓样肿胀期:
2、坏死期:镜下:一片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3、溃疡期:圆形或椭圆形(与淋巴滤泡的外形相似)边缘隆起,
深达肌层,易穿孔,
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
4、愈合期:肉芽组织填平溃疡,表面上皮覆盖。
少而浅的溃疡不形成瘢痕,大的溃疡也不引起肠腔狭窄。
(二)其他器官病变
1、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有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2、脾脏:
3、肝:肿大质软。
4、骨髓:大量巨噬细胞,伤寒小结和灶状坏死(抑制造血)。
5、胆囊:可成为带菌者(传染源)。
6、心肌:相对缓脉
7、皮肤玫瑰疹—皮肤表层Cap细菌栓塞而引起的小灶性炎症和
Cap扩张、充血。
三、 伤寒并发症
1、肠出血、肠穿孔
2、支气管肺炎
四、 临床病理联系:
败血症、毒血症:体温梯形升高,达40℃伴乏力,肝脾肿大,相对缓脉。
皮肤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持续高热,嗜睡谵妄。
复习5分
举例
30分钟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15分小结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概念: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大肠粘膜纤维素性肠道传染病。
一、病因机制:
1、病原体:痢疾杆菌,分甲、乙、丙、丁四大群
2、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3、传播途径:粪—口
二、病变及类型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1、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2、病变:早期:急性卡他性炎。
发展: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形成大小形状不一表浅溃疡
(二)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多见于2-7岁儿童
2、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肠道病变不明显。
3、多由毒力低的福氏杆菌与宋氏杆菌引起。
4、肠道病变轻,仅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强(轻度急性卡他性炎)
5、发病后很快出现中毒性休克
(三)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
病变特点:1、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老并存,溃疡有的愈合,
有的扩大,同时有新溃疡形成。
2、慢性溃疡形成,边缘粘膜增生,有息肉形成。
3、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肠腔狭窄
三、病理及临床联系
1、肠腔症状:
急性菌痢:
发热、无力、头痛、食欲下降、白细胞增高——毒血症.
腹痛腹泻——肠腔蠕动亢进,痉挛。
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炎症刺激神经末梢,肛门括约肌.
电解质紊乱——排便多失水失盐,血浆丢失。
中毒性痢疾: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慢性菌痢:慢性肠管功能紊乱
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症状
2、中毒症状:急性菌痢出现一般中毒症状
中毒性菌痢:休克,嗜睡、抽搐、昏迷
30分钟
自制大专
病理学
CAI课件
举例
15分
5分小结
小 结
第五节伤寒
一、 病因、机理:
二、病理变化:基本病变:形成伤寒肉芽肿
肠道病变:部位:回肠末端淋巴组织
1、髓样肿胀期:
2、坏死期:3、溃疡期4、愈合期:
伤寒并发症 1、肠出血、肠穿孔 2、支气管肺炎
第六节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机制:
二、病变及类型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二)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三)慢性细菌性痢疾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 假膜
二、选择题:
1、在伤寒病人发病后第一周内给其作何种培养易获阳性()
A.粪便 B.尿 C.血 D.胃液
2、伤寒主要累及()
A.呼吸系统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C.消化系统 D.神经系统
3、细菌性痢疾可引起()
A.穿孔 B.出血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4、下述哪项有关中毒性痢疾描述不正确是()
A.儿童多见 B.多由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C.肠道症状轻 D.患者对细菌毒素反应强烈
三、简述肠伤寒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教学后记
评估:评教——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
评学——下一节课前5分钟测试
改进方法:
时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