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正交试验设计
?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实验的
一种科学方法。利用规格化的表格 — 正交表,
科学地挑选试验条件,合理安排实验。
? 正交试验设计法最早由日本质量管量专家田
口玄一提出,称为国际标准型正交试验法。认
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若不掌握正交试验
设计法,只能算半个工程师”。
? 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化工、纺织、医药、电
子、机械行业,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应用也取得
相当的成就,中国数学家张里千教授发明了中
国型正交试验设计法 。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名词术语
1、试验因素:影响考核指标取值
的量称为试验因素 (因子 )。
一般记为,A,B,C,等
?定量的因素 ?可控因素
?定性的因素 ?不可控因素
2、因素的位级 (水平 ):指试验因素
所处的状态。
3、考核指标:根据试验目的而选定的用来
衡量试验效果的量值 (指标 )。
望大值
望小值
望目值
定量指标 ?单指标
定性指标
颜色的深浅
味道 ?对定性指标可以用加权
的的方法量化为不同等
级。
?多 指标
4、完全因素位级组合:指参与实验的全
部因素与全部位级相互之间的全部组
合次数,即全部的实验次数。
例:有 3个因素 (A,B,C),每个因素有两
个位级 (A1 A2,B1 B2, C1 C2),则完
全因素位级组合数为,= C21 C21
C21=23=8次
5、部分因素位级组合:
⑴ 单因素转换法
⑵正交试验法
二、正交表
1、正交表的符号:
正交表是运用组合数学理论在正交拉丁名
的基础上构造的一种规格化的表格。
符号,Ln(ji)
其中:
L— 正交表的符号
n— 正交表的行数 (试验次数,试验方案数 )
j— 正交表中的数码 (因素的位级数 )
i— 正交表的 列数 (试验因素的个数 )
N=ji— 全部试验次数 (完全因素位级组合
数 )
2、正交表的结构
L8(27)
L9(34)
L8(41?24)
L18(21?37)
3,正交表的正交性
(1)整齐可比性:每个字码出现的机会
是完全相等的。
(2)均衡分散性:任意两列间横向组合
的数字对搭配是均衡的。
4、应用程序
1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考核指标。
2 )挑因素,选位级,确定因素位级表。
3 )选择适宜的正交表。
4 )因素位级上正交表,确定试验方案,
并按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5 )试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无交互作用单一指标的正交
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 试验目的:提高磁鼓电机的输出力矩
二 试验指标:输出力矩 (越大越好 )
三 因子与水平:
A:充磁量 (10-4特 )
A1=900 A2=1100 A3=1300
B:定位高度 (度 )
B1=10 B2=11 B3=12
C,定子线圈匝数 (匝 )
C1=70 C2=80 C3=90
四 选正交表,进行表头设计,列出实验
计划 选 L9(34)
表达设计 A (充磁量 ) B(定位角度 ) C(定子线
圈匝数 )
Y
输出力矩
列号
试验号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900)
1
1
2(1100)
2
2
3(1300)
3
3
1(10)
2(11)
3(12)
1
2
3
1
2
1
1(70)
2(80)
3(90)
2
3
1
3
1
2
1
2
3
3
1
2
2
3
1
160
215
180
168
236
190
157
205
140
T1
T2
T3
555
594
502
485
656
510
555
523
573
?yi=T=1651
?yi2=310519
ST=7652.2
T1
T2
T3
185
198
167.3
161.7
218.7
170
185
174.3
191
R 30.7 57 16.7
S 1421.6 5686.9 427.6 116.2
五 进行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六数据分析
(一 ) 急差分析
直观分析,Y=236最大
好的试验条件 A2B2C3
理论分析,RB>RA>RC 因素重要性
B→A → C 最好的条件 A2B2C3
(二 )数据的方差分析 假定试验指标服从
正态分布
⑴平方和分解
用总偏差平方和 ST描述数据的总波动
? n (?yi)2
? ST =?(yi?y)2=yi2?—
? i=1 n
其中,y=?y/n
用 SA表示除随机原因外 (A因子偏差平方
和 )由于 A因子的水平不同所引起的数据
波动的变量,
3 q Ti2 TS
A=?3(Ti-y)2 通式为,S= ? — ?—i=1 i=1 n/q n
∵ A至于第一列,∴ SA=S1
B,C分别至于第二、三列,
∴ SB=S2 SC=S3
第 4列为空白列仅反应误差造成的数
据波动称为误差的偏差平方和。
∴ Se=S4
可以证明,ST=S1+ S2+ S3+ S4
对一般正交表,ST=S1+ S2+ … + Sp
⑵ F比
若 F因 =V因 /Ve>F1????因,? e?则认为在显
著性水平 ?上因子是显著的。
其中:
V因 — 因子的均方和 (偏差平方和与自
由度的比 )
?因 — 因子的自由度 (水平数 (q)?1)
Ve— 误差的均方和
? e— 误差的自由度
方差分析表
来源 平方和 S 自由度 ? 均方和 V F比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误差 e
1421.6
5686.9
427.6
116.2
2
2
2
2
710.8
2843.4
213.8
58.1
12.23
48.94
3.68
T 7652.2 8 F0.90?2,2?=9.0
F0.95?2,2?=19.
0
注,?T=n?1 ?A+?B+ ?c+?e=?T
由于 FA大于 F0.90?2,2?=9.0 F0.95?2,2?=19.0
因此因子 A与 B分别在显著性水平 0.10与 0.05上是显著
的,因子 C不显著。
⑶ 最佳条件的选择 A2B2 因子 C水平可
任意选取
⑷因子的贡献率
当试验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时,进行
方差分析的依据就不够充分,此时可
以用率 来衡量因子作用的大小 。
由于 S因 中除了因子的效应外,还包括
误差,从而称 S因 — ?因 。为因子的纯偏
差平方和,称因子的纯偏差平方和与
的比为因子的 贡献率 。
因子与误差的差率
来源 平方和
S
自由度 ? 纯偏差
平方和
贡献率
(%)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误差 e
1421.6
5686.9
427.6
116.2
2
2
2
2
710.8
2843.4
213.8
58.1
17.06
72.80
4.07
6.07
T 7652.2 8
结论:
因子 B最重要,由 B引起的波动占 72.80%
其次是因子 A
因子 C的贡献 率还不及误差的 贡献 率大,所以
因子 C可以认为不重要。
七、试验验证
补:正交表的选择:
1、考察因素的个数
2,一批允许做试验的次数
3、有无重点考察的因素
4、所考察的因子与交互作用自
由度之和 ≤n?1
5、有无交互作用
?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实验的
一种科学方法。利用规格化的表格 — 正交表,
科学地挑选试验条件,合理安排实验。
? 正交试验设计法最早由日本质量管量专家田
口玄一提出,称为国际标准型正交试验法。认
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若不掌握正交试验
设计法,只能算半个工程师”。
? 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化工、纺织、医药、电
子、机械行业,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应用也取得
相当的成就,中国数学家张里千教授发明了中
国型正交试验设计法 。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名词术语
1、试验因素:影响考核指标取值
的量称为试验因素 (因子 )。
一般记为,A,B,C,等
?定量的因素 ?可控因素
?定性的因素 ?不可控因素
2、因素的位级 (水平 ):指试验因素
所处的状态。
3、考核指标:根据试验目的而选定的用来
衡量试验效果的量值 (指标 )。
望大值
望小值
望目值
定量指标 ?单指标
定性指标
颜色的深浅
味道 ?对定性指标可以用加权
的的方法量化为不同等
级。
?多 指标
4、完全因素位级组合:指参与实验的全
部因素与全部位级相互之间的全部组
合次数,即全部的实验次数。
例:有 3个因素 (A,B,C),每个因素有两
个位级 (A1 A2,B1 B2, C1 C2),则完
全因素位级组合数为,= C21 C21
C21=23=8次
5、部分因素位级组合:
⑴ 单因素转换法
⑵正交试验法
二、正交表
1、正交表的符号:
正交表是运用组合数学理论在正交拉丁名
的基础上构造的一种规格化的表格。
符号,Ln(ji)
其中:
L— 正交表的符号
n— 正交表的行数 (试验次数,试验方案数 )
j— 正交表中的数码 (因素的位级数 )
i— 正交表的 列数 (试验因素的个数 )
N=ji— 全部试验次数 (完全因素位级组合
数 )
2、正交表的结构
L8(27)
L9(34)
L8(41?24)
L18(21?37)
3,正交表的正交性
(1)整齐可比性:每个字码出现的机会
是完全相等的。
(2)均衡分散性:任意两列间横向组合
的数字对搭配是均衡的。
4、应用程序
1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考核指标。
2 )挑因素,选位级,确定因素位级表。
3 )选择适宜的正交表。
4 )因素位级上正交表,确定试验方案,
并按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5 )试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无交互作用单一指标的正交
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 试验目的:提高磁鼓电机的输出力矩
二 试验指标:输出力矩 (越大越好 )
三 因子与水平:
A:充磁量 (10-4特 )
A1=900 A2=1100 A3=1300
B:定位高度 (度 )
B1=10 B2=11 B3=12
C,定子线圈匝数 (匝 )
C1=70 C2=80 C3=90
四 选正交表,进行表头设计,列出实验
计划 选 L9(34)
表达设计 A (充磁量 ) B(定位角度 ) C(定子线
圈匝数 )
Y
输出力矩
列号
试验号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900)
1
1
2(1100)
2
2
3(1300)
3
3
1(10)
2(11)
3(12)
1
2
3
1
2
1
1(70)
2(80)
3(90)
2
3
1
3
1
2
1
2
3
3
1
2
2
3
1
160
215
180
168
236
190
157
205
140
T1
T2
T3
555
594
502
485
656
510
555
523
573
?yi=T=1651
?yi2=310519
ST=7652.2
T1
T2
T3
185
198
167.3
161.7
218.7
170
185
174.3
191
R 30.7 57 16.7
S 1421.6 5686.9 427.6 116.2
五 进行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六数据分析
(一 ) 急差分析
直观分析,Y=236最大
好的试验条件 A2B2C3
理论分析,RB>RA>RC 因素重要性
B→A → C 最好的条件 A2B2C3
(二 )数据的方差分析 假定试验指标服从
正态分布
⑴平方和分解
用总偏差平方和 ST描述数据的总波动
? n (?yi)2
? ST =?(yi?y)2=yi2?—
? i=1 n
其中,y=?y/n
用 SA表示除随机原因外 (A因子偏差平方
和 )由于 A因子的水平不同所引起的数据
波动的变量,
3 q Ti2 TS
A=?3(Ti-y)2 通式为,S= ? — ?—i=1 i=1 n/q n
∵ A至于第一列,∴ SA=S1
B,C分别至于第二、三列,
∴ SB=S2 SC=S3
第 4列为空白列仅反应误差造成的数
据波动称为误差的偏差平方和。
∴ Se=S4
可以证明,ST=S1+ S2+ S3+ S4
对一般正交表,ST=S1+ S2+ … + Sp
⑵ F比
若 F因 =V因 /Ve>F1????因,? e?则认为在显
著性水平 ?上因子是显著的。
其中:
V因 — 因子的均方和 (偏差平方和与自
由度的比 )
?因 — 因子的自由度 (水平数 (q)?1)
Ve— 误差的均方和
? e— 误差的自由度
方差分析表
来源 平方和 S 自由度 ? 均方和 V F比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误差 e
1421.6
5686.9
427.6
116.2
2
2
2
2
710.8
2843.4
213.8
58.1
12.23
48.94
3.68
T 7652.2 8 F0.90?2,2?=9.0
F0.95?2,2?=19.
0
注,?T=n?1 ?A+?B+ ?c+?e=?T
由于 FA大于 F0.90?2,2?=9.0 F0.95?2,2?=19.0
因此因子 A与 B分别在显著性水平 0.10与 0.05上是显著
的,因子 C不显著。
⑶ 最佳条件的选择 A2B2 因子 C水平可
任意选取
⑷因子的贡献率
当试验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时,进行
方差分析的依据就不够充分,此时可
以用率 来衡量因子作用的大小 。
由于 S因 中除了因子的效应外,还包括
误差,从而称 S因 — ?因 。为因子的纯偏
差平方和,称因子的纯偏差平方和与
的比为因子的 贡献率 。
因子与误差的差率
来源 平方和
S
自由度 ? 纯偏差
平方和
贡献率
(%)
因子 A
因子 B
因子 C
误差 e
1421.6
5686.9
427.6
116.2
2
2
2
2
710.8
2843.4
213.8
58.1
17.06
72.80
4.07
6.07
T 7652.2 8
结论:
因子 B最重要,由 B引起的波动占 72.80%
其次是因子 A
因子 C的贡献 率还不及误差的 贡献 率大,所以
因子 C可以认为不重要。
七、试验验证
补:正交表的选择:
1、考察因素的个数
2,一批允许做试验的次数
3、有无重点考察的因素
4、所考察的因子与交互作用自
由度之和 ≤n?1
5、有无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