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黄茶制造
? 教学目标:
? 了解黄茶类的基本情况, 认识君山银针
和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 掌握君山银针
和蒙顶黄芽的采制技术 。
? 职业技能教难:
? 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炒制技术。
? 组织教学:
? 课堂教学纪律组织 。
? 教学准备,教学用挂图 。
? 简要复习 茶叶分类的基本知识 。
? 提问,茶叶分成几大类,分类的依据是
什么?
? 新课内容:
? 概述 黄茶 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
黄茶与绿茶的区别是,首先,在初制过程中,
黄茶均有闷黄作用的闷黄或渥闷或堆闷工序;
第二,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称为“三黄”
(干茶色泽黄亮,汤色和叶底也黄),香气清
悦,滋味醇厚爽口。在绿茶加工中,由于加工
技术不当,有可能出现黄汤(甚至红汤)黄叶
的品质,但这种茶叶不能叫黄茶,只能算劣质
绿茶处理。
? 黄茶种类
? 黄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早在唐代,蒙顶
黄芽已作为贡品,当时的霍山黄芽也很
有名。 1597年许次纾( shu)的, 茶疏,,
就有类似黄大茶制法和焦味、闷黄的品
质记载,可见黄茶制造历史悠久,已有
几百年的历史。有不少名茶都属黄茶。
? 我国生产的黄茶按鲜叶老嫩分为黄大茶
和黄小茶两类黄茶,一般分为两种(也
有分为三种)即黄小茶(又可细分为芽
茶和一芽二叶等原料)和黄大茶(一芽
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
? 黄小茶:
? 湖南君山银针(独芽),
? 四川蒙顶黄芽(独芽和一芽一叶初展),
? 安徽霍山黄芽 ( 一芽一叶, 一芽二叶初展 ),
? 湖南岳阳北港毛尖 ( 一芽一, 二叶初展 ),
? 湖南宁乡沩山毛尖 ( 一芽一, 二叶初展 ),
? 湖北远安的鹿苑茶 ( 一芽一, 二叶 ),
? 浙江平阳黄汤(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
?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 ( 一芽四, 五叶 ),
广东大叶青 ( 云南大叶种, 一芽二, 三叶 )
? 黄茶的销售 主要为内销,且有一定的
市场,近年来开始外销。
第一节 黄小茶制造
? 主要介绍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制造技
术 。
? 一, 君山银针
? 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上的一个小
岛 —— 君山,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
1956年被定名为君山银针。
? ( 一 ) 品质特点
? 外形芽头肥壮挺直,满披茸毛,外形色泽金黄光
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清鲜高纯,汤色
杏黄(浅黄)明澈,滋味爽甜。用透明杯冲泡均
山银针,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芽蒂下垂而悬
浮于水面,随后缓慢降落,竖立于杯中,忽升忽
降,蔚为大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
“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立于杯底,如刀枪林
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
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
? ( 二 ) 鲜叶要求
? 君山银针为独芽制成 。 开采于清明前 3-4天左右 。
要求芽肥壮, 长 25-30mm,宽 3-4 mm,并带有 2-3
mm的芽柄, 一个芽头包含三, 四个已分化但未开
展的叶片 。
? 要求“十不采”:不采雨天芽、露水芽、紫色芽、
细瘦芽、开口芽、风伤芽、病伤芽、虫伤芽、空
心芽、弯曲芽等。采时用手轻轻折断芽头,不用
指甲截采,不带鱼叶和鳞片。采下的芽头放入垫
有皮纸大小竹篓内,切忌损伤芽头和茸毛,茶芽
采回后,及时付制。
? ( 三 ) 炒制技术
? 分杀青, 摊放, 初烘, 摊放, 初包, 复烘, 摊放,
复包, 足干, 分级等工序 。 历时 70多小时之久 。
? 1,杀青
? 一般用斜锅杀青,在杀青前,杀青锅应磨光打蜡。
火温掌握 120℃ -130℃,先高后低( 80℃ ),温度
过高使杀青叶可能烧焦,过低又杀青不足,且因
延长杀青时间易造成芽头茸毛脱落,色泽暗,香
气低。每锅投叶量 500克左右,投叶过多,不能杀
透杀匀,过少手炒不便,容易炒焦。
? 杀青技术是:叶子下锅后,双手轻快翻
炒,使芽头均匀受热,捞起茶芽后,再
让茶芽由锅壁下滑。动作要灵活、轻快,
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头弯曲、脱毫和
茶色深暗。杀青全程需时约 4分钟,炒到
芽蒂萎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
率达 30%左右时即可起锅。
? 2,摊放
? 杀青叶出锅后, 放入小篾盘中, 轻轻扬数次,
散发热气, 清除细末杂片 。 摊凉 4-5分钟即可初
烘 。
? 3,初烘与摊放
? 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 温度掌握在 50-60℃, 每
隔 2-3分钟翻一次, 烘时约 20-30分钟, 烘至 5-6
成干左右即可 。 下烘后摊放 2-3分钟 。
? 初烘程度要适当,过干,初包闷黄时转色困难,
叶色显青绿,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
香气低闷,色泽发暗。
? 4,初包
? 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 1.5千克左右,置
于木质制或铁质制的箱内,放置 40-48小时,叫做初包,
它是黄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
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不能达到
初包的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步升高,
24小时后咳能达到 30℃ 左右,此时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
均匀。初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当气温在 20℃ 左
右时,约 40小时,气温低时还应延长初包时间。
? 当芽现橙黄色时即可松包复烘。通过初包,黄茶品质基本
形成。
? 5,复烘与摊放
? 目的在于进一步散失水分, 固定已形成
的品质, 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有些有效物
质的转化 。
? 烘叶量比初烘时多 1倍, 温度掌握在 50℃
左右, 约烘 1小时, 烘到 8成干时即可,
如初包变色不足, 可烘到
? 7成干。下烘后进行摊凉。
? 6,复包
? 方法同初包, 需时约 20小时左右, 至芽
色泽金黄, 香气浓郁即可 。
? 7,足干
? 温度控制在 40-50℃ 之间,叶量为 500克
左右,烘到足干时下烘。
? 8,分级
? 按芽头肥瘦, 曲直和色泽的金黄程度分
级 。
? 君山银针的储藏十分讲究。将石膏烧熟
捣碎(也可用生石灰),铺于箱底,上
垫 2层皮纸,将茶叶用皮纸分装成小包,
放在皮纸上,封好箱盖。只要注意适时
更换皮纸,品质可保证储藏较长时间。
? 二, 蒙顶黄芽
? 蒙山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2000多年。蒙顶
茶自唐代开始,到明清代皆为贡品,为我国历
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蒙顶茶为蒙山所产茶
叶的总称,包括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
春银叶、玉叶长春等。 50年代初期以生产黄芽
为主,称为蒙顶黄芽,近年以生产甘露为主,
但仍然生产有蒙顶黄芽,蒙顶黄芽为黄茶类名
优茶中的珍品。
? ( 一 ) 品质特点
? 外形扁直, 色泽微黄, 芽叶整齐, 肥嫩显毫, 汤色黄绿明
亮, 香气甜香浓郁, 滋味甘醇, 叶底全芽, 嫩黄匀齐 。
? ( 二 ) 鲜叶要求
? 开采于每年的春分时节,当树冠上有 10%左右的芽头鳞片
展开时即可开园,采摘到清明后 10天左右。选采肥壮的芽
头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 500克
鲜芽约 10000个芽叶左右。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
即不采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采回
的芽叶要及时摊放,及时加工。
? ( 三 ) 炒制技术
? 蒙顶黄芽初制分为杀青, 初包, 复炒, 复包,
三炒, 堆积摊放, 四炒和烘焙等 8道工序 。
? 1,杀青
? 用口径 50厘米的平锅,锅面光滑,采用电热或
柴火加热。当锅温升到 100℃ 左右时,在锅面
上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以增加锅面的光滑度。
待锅温上升到 130℃ 时,蜡烟散尽后即可开始
投叶杀青。每锅投叶 120-150克,历时 4-5分钟,
杀到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量减少到
55-60%,即可出锅。
? 2,初包
? 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 使
杀青叶受湿热作用, 多酚类产生非酶性自动氧
化, 滋味变醇, 同时叶绿素水解, 叶色变黄,
汤色变黄亮 。
? 杀青叶出锅后,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叶温保持
在 55℃ 左右,放置 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
次,使黄变均匀,并去除水分。当叶温下降到
35℃ 左右,叶色显微黄色时,进行复锅(二
炒)。
? 3,复锅
? 目的是散失水分和水闷气, 发展甜醇滋味 。 锅
温 70-80℃, 炒时要先理直, 后压扁芽叶, 炒时
约 3-4分钟, 炒到含水量为 45%左右时即可出锅 。
出锅叶温为 50-55℃, 有利于复包变黄 。
? 4,复包
? 复炒后,为使叶色进一步变黄,形成黄色黄汤
的品质特点,可按初包的方法,将 50℃ 左右的
复炒叶复包放置,复包时间 50-60分钟左右,当
叶稳下降到 35℃ 时,进行三炒。
? 5,三炒
? 目的是继续散失水分,促进理化变化和进一步
整形。操作同复锅。锅温 70℃ 左右,时间 3-4分
钟,到含水量 30-35%左右,基本定型即可。
? 6,堆积摊放
? 目的是使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
动氧化,达到黄汤黄叶的要求。方法是:将三
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 5— 7厘米,
盖上草纸保温,堆积 24-36小时,即可四炒。
? 7,四炒
? 目的是进一步整理外形, 散发水分和水闷气,
增进茶香 。 锅温 60-70℃, 时间 3-4分钟, 炒到
含水量在 15%左右即可 。 起锅后如发现黄变不
够, 可继续堆放, 直到色变适度止 。
? 8,烘焙
? 采用低温慢烘,温度 40-50℃ 每隔 3-5分钟翻一
次,烘到含水量为 5%左右时即可。
第二节 黄大茶炒制技术
? 黄大茶是我国黄茶类的大宗产品,产量
多,销路广。主要花色有安徽霍山黄大
茶和广东大叶青等。自学要求,P222-
226。
复习题
? 简要叙述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品质特
点和采制技术。
黄茶制造(二)
? 教学目标:
? 掌握黄茶品质的形成及初制技术对黄茶
品质的影响 。
? 职业技能教难:
? 初制技术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 组织教学:
? 课堂教学纪律组织 。
? 教学准备,教学用挂图 。
? 简要复习 蒙顶黄芽和君山银针的品质特
点及炒制技术 。
? 提问,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及炒制技术。
? 新课内容:
? 黄茶 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黄茶
与绿茶的区别是,首先,在初制过程中,黄茶
均有闷黄作用的闷黄或渥闷或堆闷工序;第二,
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称为“三黄”(干茶
色泽黄亮,汤色和叶底也黄),香气清悦,滋
味醇厚爽口。在绿茶加工中,由于加工技术不
当,有可能出现黄汤(甚至红汤)黄叶的品质,
但这种茶叶不能叫黄茶,只能算劣质绿茶处理。
? 黄茶的“黄汤黄叶”品质特点,是通过
热化作用,使内含物发生变化,产生一
些黄色物质形成的。热化作用有 2种,即
湿热作用(水分含量较高)和干热作用
(水分含量较低)。湿热作用引起叶内
一系列自动氧化(非酶促氧化)和水解
反应,这是形成黄汤黄叶、滋味醇浓的
主导方面;干热作用以发展黄茶的茶香
为主。
? 一, 黄茶制造中的化学变化
? 鲜叶变黄,主要是叶绿素的湿热破坏、
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的结果。至于酶
促氧化,依茶类花色不同而异,低温杀
青的黄茶如黄汤有酶促氧化,高温杀青
的黄茶如黄大茶,酶促氧化很弱。
? ( 一 ) 叶绿素的变化
? 在黄茶加工中,由于热化作用,引起叶
绿素氧化、分解和置换而被破坏,使绿
色减少,黄色更加显露,这是黄茶呈现
黄色的主要原因。如黄大茶在制造中叶
绿素破坏量竟高达 60%以上。
表:黄大茶叶绿素含量变化 ( %)
项目 鲜叶 杀青叶 揉捻叶 初烘叶 闷堆叶 毛火叶 足火叶
含量
( %)
11.93 10.10 9.16 6.53 5.23 5.01 4.75
百分率 100 84.66 76.78 54.74 43.84 42.00 39.81
? ( 二 ) 多酚类的变化
? 在黄茶初制过程中,儿茶素有随工序的递进而
减少的趋势。揉捻中,因叶细胞损伤,茶汁直
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使叶变黄;闷堆中因
时间较长,氧化量大,减少量更多,叶变黄更
大。多酚类总量呈减少的趋势。儿茶素氧化的
产物有茶黄素和茶红素等,但茶黄素比茶红素
的量要多,故汤色和叶底呈黄色。
? 在干热作用下掌握适当的温度,既能发
展黄茶香气,又能使结合性多酚类(不
溶于水)分解成为可溶性多酚类,同时
发生异构化,使茶汤滋味变得浓醇。
? ( 三 ) 氨基酸的变化
? 在黄茶加工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由鲜叶到揉
捻一直是增加。在杀青中,蛋白质在酶和湿热作
用下,分解为氨基酸,使含量增加,揉捻结束后
达到高峰,相对鲜叶含量由 100增到揉捻叶的 164-
221。而毛火叶经闷堆到干燥,含量下降,含量下
降的可能原因是,A、酸与邻醌结合,形成了有
利于色泽和香气的成分。 B、氨基酸与糖结合,
生成了焦糖香物质。 C、氨基酸发生脱氨脱羧作
用而成醛类物质。 D、在黄茶加工中,丝氨酸、
谷氨酸、茶氨酸等有增加,这些对黄茶的色、香、
味品质有利。
? ( 四 ) 糖的变化
? 糖类在黄茶加工中的变化, 大部分呈减
少趋势, 但有个别增加 。
? 糖类含量减少的原因有,A、糖在干热条
件下,氧化为焦糖,使黄茶具有焦糖香。
B、糖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黑色物质,这
对黄茶品质有不利影响。 C、糖与氨基酸
结合,使黄茶产生特殊香味。
表:黄茶在加工中糖类的变化
糖类 鲜叶 杀青叶 揉捻叶 毛火叶 闷堆叶 足火叶 老火叶
淀粉 2.36 2.02 2.11 1.99 1.83 1.10 1.62
还原糖 2.04 1.44 1.46 1.31 1.20 1.25 0.59
非还原
糖
2.13 2.36 2.12 2.39 0.69 1.88 1.77
总糖量 4.17 3.80 3.53 3.70 1.89 3.13 2.36
? 二, 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 黄茶的“黄汤黄叶”、类似咖啡的“焦糖香”和
浓醇滋味等品质特点,与炒制技术关系极为密切。
对品质影响的关键工序是杀青、闷黄和干燥等三
道工序。
? (一)杀青对品质的影响
? 根据黄茶制造中内含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品质形成的原理,
杀青温度应比绿茶为低,一般控制在 160℃ 以下,在炒法
上应采用“多闷少抖”。这样,一是为了杀透杀匀;二是
造成高温高湿条件,使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叶黄素显露,
多酚类发生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淀粉、蛋白质发生水解作
用,为黄茶浓醇滋味和黄色形成奠定基础。
? ( 二 ) 闷黄对品质的影响
? 黄茶的闷黄有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种 。
湿坯闷黄是在杀青或揉捻后进行的堆闷
变黄, 干坯闷黄一般是在初烘后进行的
堆闷变黄 。
? 湿坯闷黄,因茶坯含水量较高,变化较
快,闷堆时间应短,一般闷 6-8小时即可。
如时间过长会使汤色叶底黄暗。
? 干坯闷黄, 因茶坯含水量较低, 变化较慢, 闷
堆时间可适当长, 如时间过短, 黄变不足, 汤
色叶底青黄, 滋味也较浓涩, 如黄茶属干坯闷
堆, 一般需堆闷 5-7天 。
? 不论湿坯和干坯闷黄,均应控制黄变程度。据
测定,氧化后儿茶素的保留量居绿茶和红茶之
间。一般绿茶儿茶素的保留量为 187.9mg/g,
红茶为 73.2mg/g,而黄茶为 159.0mg/g较好,黄
茶维持这一保留量,不但汤黄叶黄,而且滋味
浓醇不苦涩。
? ( 三 ) 干燥对品质的影响
? 黄茶干燥一般分毛火和足火两次完成 。
? 毛火温度控制应较低,以便水分缓慢蒸发,干燥均匀,并
使多酚类自动氧化,叶绿素以及其它物质在热化学作用下
缓慢地转化,促进黄汤黄叶进一步形成。
? 足火应采取较高温度烘炒,以使茶叶在干热作用下,酯型
儿茶素受热分解,糖转化为焦糖香,氨基酸转化为醛类物
质,低沸点的青叶醇大部挥发,残余部分发生异构化,转
化为清香物质,同时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香气显露,构成黄
茶浓郁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
复习题
? 简要叙述闷黄工艺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