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导数与微分
§1 导数概念
内容: 1 导数的概念
2 导数的定义
3 单侧导数
4 用定义计算简单函数的导数
5 导数的几何意义
重点: 导数的定义和建立导数的变量数学思想。
?
在第一章我们研究了函数,,函数的概念刻画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依赖关系,但是,对研究运动过程来说,仅知道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知道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比如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即将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火箭升空过程中飞行速度的变化非常快,我们对它每时每刻的飞行速度都必须准确的把握,才能确保火箭准时进入预定的轨道,可见研究物体每时每刻的速度是很重要的,掌握速度变化规律是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问题
在中学里我们学过 平均速度 , 平均速度只能使我们对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大致情况有个了解, 这不但对于火箭发射控制够,就是对于比火箭速度慢的多的火车、汽车运行情况也是不够的,火车上坡、下坡、转弯、穿隧道时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至于火箭升空那就不仅要掌握火箭的度,而且要掌握火箭飞行速度的变化规律
。不过瞬时速度的概念并不神秘,它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概念来把握。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理,物体运动具有惯性,不管它的速度变化多么快,在一段充分短的时间内,它的速度变化总是不大的,可以近似看成匀速运动。通常把这种近似代替称为“以匀代不匀”。设物体运动的路程是时间的函数 ,则在 到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
?
?
?
?
可以看出 ?与 ?越接近,平均速度 ?与 时刻的瞬时速度越接近,当 ?无限接近时,平均速度 ?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平均速度转化为物体在 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物体在 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
?????? (1)
?
?
照这种思想和方法计算自由落体的瞬时度如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方程为
按照上面的公式
?
?
?这正是我们高中物理上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
?
切线问题
设曲线的方程为 ?,为过曲线上两点?与? 的割线,则的斜率为
?????????? ???????????????????????????
?
?
?
?
如图,当点 ?沿着曲线趋近 时,割线 ?就趋近于点 处的切线,趋近于切线的斜率 ?,因此切
线的斜率应定义为
??????????????????????????????????????????????????????????????????? ???????????????????????????????? ?(2)
????????? 上述的速度和切线的例子虽然各有其特殊内容,但如果撇开它们具体的物理意义,单从数量关系上看,它们有共同的本质:两者都表示函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即都反映了函数的变化率?
?
二、导数的定义
上述的速度和切线的例子虽然各有其特殊内容,但如果撇开它们具体的物理意义,单从数量关系上看它
们有共同的本质,两者都表示函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即都反映了函数的变化率?
???????????????????? ?(3)
定义1、设函数在点的某邻域内有定义,若极限
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可导,并称该极限为函数在点处的导数,
?等.
?若上述极限不存在,则称在点不可导。
注:令,,则(3)式可改写为
??????? (4)
?所以,导数是函数增量△y与自变量增量△x之比的极限,这个增量比称为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平均变化率(又称差商),而导数
则为 ?在χ0处关于的变化率,它能够近似描绘函数 ?在点附近的变化性态。
例1? 求函数 ?在点x=1处的导数,并求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解:由定义求得
?????????????????????
? ???由此知道抛物线? ?在点(1,1)处的切线斜率为??? ??
所以切线方程为
? ?即? ?.
?
例2? 求函数 ?在 ?处的导数
解? 根据导数的定义
?
?? ??
例3?? ?证明函数 ?在点 ?处不可导.
证: 因为
??????
所以,函数 ?在点 ?处不可导.
?
?
?
?
?
极限 ?不存在,所以在?处不可导.
例4?证明 函数 ?, ?处不可导
证明? 由于极限 ???,
不存在,所以在处不可导.
???
例5 常量函数 ?在任何一点?的导数都等于零,即
??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函数在点可导与函数在点连续的关系,为此先介绍有限增量公式.
由无穷小量和导数的定义,(4)式可写为
?
????????
?
???????? 我们称这个是式子为有限增量公式。
注:此公式对△χ= 0仍旧成立。利用有限增量公式,可得下面结论:?
定理1 若函数 在 ?处可导,则函数 在 ?处连续。但是可导仅是连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比如:函数
?在 ??处连续,但不可导。
例2???证明函数 ?仅在点 = 0 处可导。其中 D()为狄利克雷函数
?
?证:当x0≠0时,由归结原理可得 ?在 ?处不连续,所以, 由定理5.1,?在 ?处不可导。
当 ?时,由于?为有界函数, 因此得到
????????????????????????? ?????
??????????????
(二)函数在一点的单侧导数 ?
类似于函数在一点有左、右极限, 对于定义在某个闭区间或半开区间上的函数,如果要讨论改函数在端点处的变化率时,就要对导数概念加以补充,引出单侧导数的概念。
定义2? 设函数 ?在点的某右邻域 上有定义,若右极限
?
? (0<<
?或???
???? (
?存在,则称该极限值为 ?在点 0? 的右导数,记作,类似地,可定义左导数
?
?右导数和左导数统称为单侧导数。
如同左、右极限与极限之间的关系,导数与单侧导数的关系是:
定理5.2? 若函数在点的某邻域内有定义,则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都存在,且
? =? 。
说明: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讨论导数便是依据这一结论,通过左、右导数来判断该点是否存在导数及若存在应等于什么。
?
例? ?
?
?
例 讨论函数 ?在 ?的导数。
?解????? ???
?? ???
?由定理2,
?
连续函数不存在导数举例
?函数????????? , ?处是焦点,不可导。
?? ???在 ? 处振荡,左右导数都不存在。
?
?
?
(三)导函数
若函数在区间I上每一点都可导(对区间端点,仅考虑相应的单侧导数),则称为I上的可导函数。此时对每一个χ∈I,都有的一个导数(或单侧导数)与之对应,这样就定义了一个在I上的函数,称为在I上的导函数,也简称为导数,记作?等. 即?
?.
?
说明:1°区间上的可导概念与连续一样,也是逐点定义的局部概念。
??? ??2°在物理学中导数yˊ也常用牛顿记号y` 表示,而记号 ?是莱布尼茨
?首先引用的。目前我们把 ?看作为一个整体,也可把它理解为 施加于y的求导运算,待到学过“微分”之后,将说明这个记号实际上是一个“商”,相应于上述各种表示导数的形式,
?例6? 证明:
(i)?? ;
?(ii)?
?(iii)
?证:(i)对于 y = xn, 由于
因此
?????????????????????????????? ?
=
?(ii) 下面证第一个等式,类似可证第二个等式,由于
?=?
?因为cosx 是(- ∞, + ∞)上的连续函数,因此得到
?= cos.
(iii)??? 由于
=
?
所以
.
?
若a = e ,且以e 为底的自然地数常写作ln,则由lne = 1 及上式有 .
?
三、导数的几何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
?
?由导数的定义,,所以曲线 ?在点的切线方程是
????????????????? ?(7)?
?
这就是说:函数在点x0? 的导数 ?是曲线 ?在点 (x0,y0)处的切线斜率,若α 表示这条切线与x? 轴正向的夹角,则
??????????????? ??=tanα
从而>0 意味着切线与x? 轴正向的夹角为锐角;= 0表示切线与x 轴平行。
例7? 求曲线 y=x3?? 在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与法线方程。
解:由于? =
所以根据(7)式,曲线 ?在点P的切线方程为 ?
?
?
由解析几何知道,若切线斜率为 ,则法线斜率为 ,从而过点P的法线方程为:
???
因此曲线 ?过点P()的法线方程为:
??若,则法线方程为 。
?
四、小结(可以师生共同总结,或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条理一下)
本节课重点在于“导数”的定义,而函数 ?在一点 ?的导数 =
是一个构造性的定义,是利用继用极限为工具,研究函数连续性以后,又一次用极限为工具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范例,为此
1.深刻理解导数,左(右)导数的概念(三个阶段)
?? 取差? ??对整个运动作分割(第一次否定)
求平均 ?? ?以“匀代不匀”;
??? 再回到时刻(第二次否定)
?
2.明确导数与单侧导数,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与导函数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3.能够从定义出发求某些函数的导数。
4.能利用导数概念解决一些涉及函数变化率的实际应用问题。
导数概念的建立是高等数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个过程,这对我们认识、掌握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数学素质是很有帮助的。为了考察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个时刻,因为那样我们除了知道物体的位置外,就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必须用运动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使 t 动起来,让? t 变到 ,产生对位置的第一次否定,得到差和。这就把一点的运动状态和周围的运动状态联系了起来,就能在运动中把握运动;取差其实就是对整个运动作了分割,一分割就使匀”和“不匀”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发生了转化:整体上的“不匀”,转化为局部的“匀”,然后“以匀代替不匀”求出平均速度。为得到瞬时速度,就必须使 再回到,即令,对状态第一次否定的否定。当 回到 ?时,和都消失了,结果变成,仿佛什么也的不到,其实不然,因为的消失依赖于的消失,虽然两个相互制约的差都消失了,但他们的“比”却保持着,这个比就是瞬时速度,或对?导数,它反映了两个量之间的“质”的联系。正是这第二次否定,我们又回到了整体上的“不匀”。求瞬时速度或函数的导数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第二次否定我们不是又回到出发点,而是解决了初等数学解决不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