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8年第6期

半月谈2008年第6期目录读者评刊
《半月谈》伴我学习成长1
半月评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革命4
本刊特稿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名单6
中央对台工作新指针11
华建敏谈国务院机构改革13
权威人士解读“大部制”改革15
专题报道一亩地算出转变发展方式新账单一亩地上两本账18
一亩地故事的背后是什么20
政治观察
2008:部长调研开新风24
中国政坛多党合作新气象27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南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8
聊城:以政策组合拳推进节能减排40
白沙:养山致富保生态42
我与改革开放30年别了,黄牛44
网络改变我的生活45
经济纵横冷静客观看物价29
北部湾:活力迸发的港口经济32
金光集团APP: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35
百姓视点百姓热议“昆明纸贵”46
走进高效农业韶关:山区长出高效农业52
江河湖泊行七里河,一座城市因她醒来54
身边楷模杨丽萍:一句承诺 半生坚守49
科教
“平行志愿”将给高考带来什么56
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大考”58
半月说法面对劳动合同陷阱怎么办60
奥运连着你我他奥运协办城市巡礼(下)62
谈天说地决策前先学法的做法值得提倡65
新闻热线
“捐”不起的修路款66
校园话题
“我的金钱观”———来自东西部的对话68
百事咨询赡养义务不可免除或转让74
读者之页把好粮食生产加工中的卫生关81
国际时事在春天播种希望82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意味着什么84
拉美团结经受危机考验87
国内外半月大事89
小测验90
半月评论第6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革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高票通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越来越清楚,这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把转变政府职能提到如此的高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现实需要。
政府只有转变职能,才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谈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否认现有一些政府职能的历史合法性与历史必要性。只是政府职能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对应着不同的政府职能与职能的侧重点。
以经济建设为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发展手段不多、发展主体缺乏的情况下,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集中精力做大GDP,为之去招商引资,去争取项目,是必须做的工作。这也是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主体的发育与壮大,政府如果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搞经济建设,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运行,就会产生与民争利的现象,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时,就要求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到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去,把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尤其是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完全不关注经济发展,只是不要再去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要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而是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
只有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才能有效化解政府自身建设的一些理论困惑与实践难点。这些年经常有人在政府自身建设的理论问题上发生争论。像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政府规模太大了,政府管得太多了。理想的政府应该是迷你型的“小政府”,无所作为的“守夜人”。言之凿凿的理论确实让人左右为难。其实,离开政府职能的转变,抽象讨论政府规模的大与小,政府能力的强与弱,政府有为还是无为等等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这次改革增设国家能源局,将环保总局提升为环境保护部的举措就表明,我们机构设置还有很多缺位,还有很多事情应该做却因为没有机构设置而被搁置。再比如,从政府能力看,好像政府越来越强势了,但通过这些年宏观调控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强势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恐怕经济很难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只有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但实事求是讲,建设的成效与我们的预期和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并不是政府工作人员不积极、不努力,而是政府职能定位的不科学所致。
当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以经济增长为指挥棒,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乃至牺牲生命换取带血的GDP的时候,当城市政府是以地价房价不断攀升为荣,全然不顾本地居民买不起住房的时候,当群众产生了“政府管了好多不该管的事,政府又不去管政府应该管的事”的感觉的时候,怎能指望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投满意票?而转变政府职能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提供了保障。
对于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来说,就是政府该管的事情必须真正管好,不能出现“管理真空”,不能因为要求“不妄为”就情绪逆反而“不作为”;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去管,不能因为有利益就去与民争利。值得指出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当政府把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满足了,在城乡范围内、在全体群众中逐步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自然会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革根植于政府工作人员头脑中不合时宜的思维观念的命;革依附于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多少年来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命;革虽是不自觉形成但已经让政府工作人员不当受惠的利益格局与利益框架的命。这就势必会有阻力,有障碍乃至有交锋。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靠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保障。我们要通过法律的建设,让政府不能发生“错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缺位”———有什么不想干的就不去干;更不能“越位”———为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所驱使。这就是为什么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同时也是法治政府的原因所在。
权威人士解读“大部制”改革
本刊记者 薛凯 秦交锋 杨一苗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个大部,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第六次机构改革,选择以“大部门体制”为突破口,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核心在于“转变职能”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由发改委、财政部和央行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把具体的权力转移下放,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说:“以往的改革都出现过反复的情况,关键是没有转变职能。因此,这次改革必须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
中央编办副主任王澜明指出:“好的方案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组织实施工作能否做好。”他说,方案的实施首先要抓住转变职能这个核心,无论是机构调整变更的部门,还是机构未做调整的部门,都要落实转变职能的要求,要切实通过改革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责切实履行好。根据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16字”职能,严格界定政府所属部门的职责范围。把政府的职能分解、落实到部门,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属于部门管理的事项,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好。同时要转变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程序,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能。
过多过细的审批就是“越位”,应该做的宏观规划和协调没有做则是“缺位”。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这次改革的重点不同于以往的精简机构,而是要真正实现政府的转型,让政府做好它该做的事。他举例说,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目的就是要解决国家发改委过去集决策权和执行权于一身,既制定政策又进行审批的问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政府职能真正转变,需要完善两个条件:一是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要把能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解决;二是随着社会组织越来越成熟,发挥好中介组织、商会等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改革是势在必行,但是也要循序渐进,提出目标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操作好,如何才能使机构改革的整体意识得到体现,不在于名,而在于实,要名实相符。
改革重点指向“政出多门”
目前,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责重叠、交叉不清的问题,影响了政府履行职责,造成政出多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有利的争破头,无利的踢皮球;有责躲着走,无责抢着管。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政府部门职责不清造成的。”全国人大代表于辉达说。
“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根据方案,将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分别负责的有关工业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交通部、民航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部;将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的职责整合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大部门体制”首先指向的就是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王澜明说:“理顺部门职责,要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负责的,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坚持权责一致,赋予权力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履权必负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王澜明指出,落实方案,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要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要坚持能由职能部门承担的任务,不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因专项任务而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予以撤销;涉及跨部门的事,由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建立协调机制;确需设立的,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与按政府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门体制”不同,“大部门体制”的特点是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门管辖,部门权限随之扩充。但是,如果没有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与制约,就没有真正的大部门体制。吴江指出,大部制改革要真正把决策、执行分开,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否则容易变成大垄断。这也是防止“大部门体制”改革产生权力膨胀的关键。
改善民生是一大亮点
人们注意到,这次机构改革方案中,建设部的名称变长了,突出了“住房”和“城乡”。与之相应的还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出现。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住房、医疗、就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在这次机构改革方案中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中央编办负责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指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突出改善民生,把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是统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是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体制。主要是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统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是完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主要是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责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大部门体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应当把握趋势,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又应当把握节奏,审慎稳妥,循序渐进。“防止急于求成,走大的弯路,对于改革的成功十分重要。”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如是说。
编辑:孙爱东
一亩地算出转变发展方式新账单
编者按:
中国农业的明天,是走向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场革命。其动力何在?以怎样的方式?很多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刊记者在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孙东村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个村在发展有机蔬菜的过程中,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方式,摆脱了贫穷走向富裕,在当地小有名气。在田间地头,记者与村民共同算了一笔账,就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下一亩地的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算出了一本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账单”。这个“大账单”令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一亩地上两本账
本刊记者 董振国
孙东村位于泰山西麓,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初春时节,北方的大地尚未完全醒来。当记者来到孙东村的有机蔬菜基地时,眼前却是一片嫩绿。正是规模化种植有机蔬菜,把这个村的村民引上了致富路。
菜地周边用铁丝网围着,地头竖着两块木牌引人注目,一块写着“绿东有机蔬菜合作社”,另一块写着地块编号、作物内容、种植面积、播种收获时间等字样。来到有机蔬菜基地办公室,墙上还挂着几块牌子,包括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授予的“国家级出口产品标准化示范区”;“有机蔬菜栽培基地”等。
“这些牌子可不是随便挂的,每一块牌子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普通蔬菜变身为有机蔬菜后,售价就成倍增加。”村支书雷茂春说,普通菠菜市场价每斤3毛钱,有机菠菜卖到国际市场每斤就是5元钱。现在,孙东村种植有机蔬菜1000多亩,有绿菜花、菠菜、毛豆、青刀豆、芦笋等30多个品种。孙东村的有机蔬菜主要销售给日本的4家企业,种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
过去,孙东村的村民也有单打独斗种蔬菜的,不过都是些白菜、豆角、土豆等大路菜。这些菜在市场上平常卖不上价钱,遇到滞销干脆就扔在地里烂掉。反季节大棚菜价格高些,可是投资大,得有专门技术,闹不好还要赔钱。农民还编了个顺口溜:“要想穷得快,去种大棚菜。”
村民许登伍是村有机蔬菜合作社的会员,他有两亩地入股有机蔬菜基地。许登伍说,村里能发展起有机蔬菜,多亏有了合作社。过去是一家一户地干,自己这两亩地每年种一季小麦、种一季玉米。投入产出比不高,一年忙到头收入没多少。
许登伍算了算2002年1亩小麦的投入产出账:肥料、农药、种子、耕地耙地费、播种费、收割费林林总总加起来需要380元,以当地小麦最高产量450公斤计算,当时粮食价格每公斤1.06元,售粮所得约为450元。去掉380元成本,1亩小麦纯收入在70元左右。玉米的投入产出账简单一些,许登伍将各项投入产出相抵1亩地可挣275元。小麦、玉米两季庄稼相加,许登伍1亩地年收入345元钱。许登伍特意提醒,这还没算上投工,算上投工可能还要赔钱。为此,许登伍曾一度想把土地转租出去。
种粮不赚钱,种菜如何呢?听说附近村种有机蔬菜挣了大钱,从2000年开始,一些村民开始自发种绿色蔬菜。不过,大多数村民不相信种绿色蔬菜能赚大钱,怕投进去的钱打水漂。
村支书雷茂春为了带动大家,把自家的两亩地全种上绿色蔬菜。到了当年的腊月廿八,村里对种绿色蔬菜亩收入“状元户”以及“榜眼户”、“探花户”、“进士户”,分别奖励大彩电、VCD、电饭煲和电风扇,并把奖品敲锣打鼓送进家。这一下,村里老百姓都知道种绿色蔬菜有奔头了。
“说是绿色蔬菜,其实那种一家一户的方式,根本不能长久。”雷茂春说。不久,他就发现个别人为了提高产量、减少投入,竟动起了歪脑筋:偷偷地上化肥、用农药。村干部们想了好多法子,也没制止住这种短期行为,结果:客商发出最后通牒,再这么做终止合同!客商提出,要想继续搞绿色蔬菜,村里必须成立合作社。
雷茂春想了几个晚上,又和村民反复研究讨论,拿出了一个方案:村民土地自愿入股,一亩一股,集约化经营;把分散的绿色蔬菜种植地块规划、提升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把菜地变成“工厂”,把农民变成工人;分配方式计件拿工资,年终有分红。
2003年9月24日,村里规划出600亩地,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有机蔬菜合作社,社员们表决通过了合作社章程,入会农民在合同上按红手印。合作社为了让加盟的农户放心,承诺给每亩地每年保底纯收益800元,多了年终可以分红。
许登伍算了算,种有机蔬菜这几年,自己这两亩地平均每年每亩收入都在3000多元,是过去的10倍。他说,表面上看是种菜比种粮收益高,其实是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的功劳。
一亩地故事的背后是什么
本刊记者 董振国
从种粮、种绿色蔬菜到种有机蔬菜,表面上看是生产品种的变化,在其背后却展示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与之配套的农业生产标准、组织方式、社会化服务方式、生态环境的变化。记者就孙东村一亩地上的故事,采访了多位农业专家,他们的分析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标准化:享受“先行”果实
在孙东村的有机蔬菜基地,雷茂春说:“别看这几百亩菜,说起来可有名堂,光通过的国际和国家级认证就一大堆。”雷茂春拿出一个合作社的简介材料,记者看到上面有国际OCIA、欧盟BCS、日本JONA和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有了这些认证,蔬菜出口就有了‘通行证’”。
在这些认证的背后,则是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程。许登伍拿给记者一本质量标准及操作规程小册子。“我们每个种植户都有一本小册子,一册在手,怎么种菜就明白了。”这本小册子里包括了绿菜花、菠菜、毛豆、芦笋等20多个有机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肥城市还建立了有机蔬菜的质量监管体系,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来基地检测,检测包括土壤、水分、肥料各个方面,从开始整地到收获实行全过程质量跟踪监控。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标准化在肥城当地的农民和基层干部中已经深入人心。雷茂春说:“过去就知道按老办法种田,现在可不一样了,不按标准不行。像我们的菜都是出口蔬菜,国外的标准那么严格,出现一点质量问题也不得了。”
山东省农业厅总经济师刘同理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按现代标准发展农业。近些年,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像日本出台的肯定列表制度,就给一些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解决好标准问题。
尽管在标准上已经尽力而为,但当地在标准化过程中还有一些绕不开的障碍。肥城市农业局局长王建平说,肥城制定农业标准的原则是“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凡国际和国家有统一标准的,严格执行标准;对尚没有统一标准的,参照相关标准高点制定地方标准。
组织化:多元创新带来新生产力
孙东村种植有机蔬菜是按“企业+合作组织+封闭基地”形式运作,主要模式可概括为“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合作社副会长雷印贵介绍说,这个合作社不是只把人组织在一块,还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庆武指出,这一模式既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问题,实现加工龙头企业与有机基地紧密衔接,又在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来龙头企业放心、农民利益保障、集体收入牢靠的多重效应。
肥城当地还有一种有机蔬菜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成立有机蔬菜协会,由协会对外与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对内向会员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五统一”的服务,并负责管理生产基地。
就肥城出现的两种合作社模式,记者与专家、企业和基层干部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绿龙有机食品公司副总经理杨松卿认为,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模式,对落实有机蔬菜的严格标准体系更有利。土地完全交给合作社经营,在地里干活的人完全按要求做,这就避免了农户素质不一带来的经营风险。
亚细亚蔬菜集团驻王庄镇有机蔬菜基地技术员陈乃林说,王庄镇的合作社没有实行集约化经营,农民仍是自己种自己的地,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如今天要求农户统一来芦笋地里除虫,结果农户们今天我有事,明天他有事,灭虫效果大打折扣。
土地不入股的合作社也有一些优势,农户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要高一些。孙东村的合作社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收益主要是分红和基地打工收入,收益相对少一些,但却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可以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收入。
服务体系:多层次有力支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肥城市有机蔬菜规模大、质量高,背后是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这里面包括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政府等等。一些专家在考察肥城市有机蔬菜产业后认为,肥城市的有机蔬菜社会化服务主体较多,服务水平较高,其中一个原因是有机蔬菜经济效益比较高,能够支撑起整个社会化服务网络。
合作社和协会都为种植户提供较为完善的生产服务。边院镇济河堂村村支书王立军兼任有机蔬菜栽培协会会长,他介绍说:“我们全村都享受有机蔬菜栽培带来的福利。平时种地只需要少部分人,每年种什么,用什么种子,怎么施肥灭虫,收购结算,都由协会统一负责,根本不用农户操心。”
孙东村有机蔬菜种植的发展,与村委会的“贴身服务”密切相关。合作社的办公室是村里建的,房屋、灌溉机械加起来有几十万元,是村里投资的。雷印贵说:“当初建有机蔬菜基地,村里调地时就遇到麻烦,600亩地涉及400户村民,村里磨破了嘴皮动员,其中80%的农户投了赞成票。剩下的户涉及100亩地。最后,还是党员干部以自家承包的同级土地进行置换,难题算解开了。”
发展有机蔬菜,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总结,尽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有合作组织的引领,但政府的作用仍不可低估,政府“有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才“有劲”。肥城市每年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专项培训,开展从种植到采收全过程技术服务。这些年,肥城市通过和国内外专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系,为有机蔬菜基地引进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
秦庆武认为,肥城市自身经济实力较强,能够在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上拿出资金,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但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农业大县,搞社会化服务无能为力。因此,还需要国家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尽快完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充实人员和技术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有机农业:使土壤生态改善
谈起种有机蔬菜的好处,许登伍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过去都是打药杀虫,杀完一茬又生一茬,现在不打药了,反而虫子少多了。”孙东村灭虫害用的是生物办法,菜上罩防虫网,蛾子飞不进去,就没法产卵;菜地里装着捕蛾灯,晚上灯一照,就把蛾子杀死了。种甜玉米时,还手工逮虫子。
施肥也与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农民种地图省事,不愿用农家肥,一袋化肥就了事。然而,连年上化肥,土壤都板结了,犁地时土壤一大块一大块的,还经常泛起白花花的碱。自从种了有机蔬菜,用的是专门配的有机肥,里面主要是鸡粪。“土壤松软多了,犁地时很轻松,踩上去软乎乎的,也不冒碱了。”许登伍说。
事实上,肥城市这两年还在精心构筑有机蔬菜种植“生态链”,实现有机种植内部循环。废弃在田间地头的菜叶和加工后的蔬菜下脚料,作为绿色饲料喂奶牛,用牛粪沤制的绿色肥料还田。这些肥料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土壤保持了水分和肥力,不板结、不沙化,水土不流失,保护了地下水源。
秦庆武说,有机农业本身对环境要求高,反过来发展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也大有益处。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而发展有机农业正是践行这一部署的正确抉择。山东省农业厅植保站副站长李明立说,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策划:张寒 / 编辑:秦交锋
2008:部长调研开新风
本刊记者 林双川
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求领导干部“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深入调研了解社情民意,为各项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去年底今年初,国务院所属部门领导纷纷深入基层调研,就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国务院部长调研新风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
新任部长马不停蹄调研密度高
众所周知,岁末年初,往往是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工作繁忙时期,年终总结和新年部署任务繁重,加上元旦、春节期间的休假,工作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众多部长仍然见缝插针下基层,特别是一些新任部长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卫生部部长陈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等,其身影频频出现在基层单位,有的部长两个月内下基层调研考察达5次之多。
以科技部部长万钢为例:1月10日到2月23日,分别考察了清华大学、海南、贵州、福建等地,几乎马不停蹄。在海南,万钢到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海南农业科技服务“110”三亚市田独服务站、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万钢鼓励海马汽车的科研人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把纯电动汽车的造价降下来,争取早日开发出让普通大众出行便利、使用便宜的电动汽车。
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也是风尘仆仆,南北奔波。1月5日至8日,他带领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公安部部长助理孙永波到云南保山、昆明等地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1月25日上午到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调研,随后又来到广东,先后考察了珠海、深圳、惠州、广州4市公安工作,其间还到广州火车站检查春运治安状况,慰问执勤民警。孟建柱嘱咐地方公安机关负责同志:“要想方设法让候车的群众少挨冻、少挨饿,以我们贴心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分析人士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掌握实际情况,有助于为推动工作积累更多“发言权”。因此,这些新任部长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下基层,与广大群众面对面,目的是尽快熟悉情况掌握大局,为制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方针政策奠定基础。
通过调研和考察,使得基层干部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来自北京的“高官”,拉近了“官民距离”。许多部长在基层调研中获得第一手真实资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长了破解难题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局势的本领,更显自信。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江苏调研期间,适逢江苏省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他特意出席并作了一场专题演讲,陈竺对众所关注的医改方案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引来阵阵掌声。卫生部部长出席省里的卫生会议,这还是第一次!当地媒体报道说“给参会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不少与会卫生界人士连呼“太精彩了”!
六个方面问题引起部长们关注
记者根据政府网站和有关媒体的公开报道搜索发现:从2008年1月1日到3月1日的两个月内,共有19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深入14个省区市以及高校、科研所、企业集团等基层单位进行考察调研,调研总次数达到45人次。
不言而喻,列为部长亲自调研的课题,一般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亟待破解的国计民生问题。如1月初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分别到海南、湖南等地调研,主题就是如何发展农业科技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卫生部部长陈竺到江苏调研有关医改问题;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到北京郊区对猪肉储备市场供应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到湖北武汉考察了解湖北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菜、肉、油等商品供应形势……
对国务院部长们两个月调研项目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部长调研集中在生产、民生、改革三个大类:即农业生产和科技创新问题;抗灾春运、粮油猪肉物价等民生问题;医改、人事工资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农村财政和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国防工业与科技创新;三是医疗改革、人事工资制度和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四是春运与抗冰灾;五是粮油肉价;六是文化建设。
部长们的基层调研,不仅为国务院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展示了高层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部长调研呈规模化、制度化趋势
记者注意到,部长调研形式日趋多样,除了部长下基层外,还包括部长委托成立的对某个问题专设的专题调查组深入基层,这类调研活动呈现规模化、制度化新趋势。
如去年12月19日至28日,新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以及副部长于广洲、魏建国、马秀红、廖晓淇、高虎城、姜增伟、易小准等8位部党组成员,分赴全国15个省区市进行专题调研。此举堪称近年规模最大的部委“专题调查”,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调研围绕商务工作如何保证市场供应、建设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等方面问题展开,调查组深入江苏、浙江、云南、辽宁等地的50多个市县,召开了36场专题座谈会,考察了60多个企业和农村市场,听取了省、地、县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及各类企业对商务工作形势的看法。今年春运抗雪灾期间,许多部长跟随温家宝总理深入灾区一线了解情况、指导救灾,给人印象深刻。
目前,这类专题调查活动方兴未艾: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党组决定在全国各地开展为期3个月的大调研,调研组到广东、贵州、广西实地考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久前,卫生部调研组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到重庆大庆村进行调研;水利部专门为郴州灾后重建成立了灾情调研工作组,开赴郴州调研……
舆论认为,国务院部长的调研考察,层次较高,影响较大,往往有副部长等部门重要决策成员随行参与,因而调研情况能够迅速在本部门达成共识和通达最高层,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据悉,许多部门都把领导同志调研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形成制度要求。可以预料,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新任部长的调研活动将会更加活跃。
编辑:张寒
党外干部成中国政坛多党合作新气象
今年1月22日下午,长篇小说《天网》作者、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作家、非中共人士成为“副省级领导”,成为民主党派人士参政的又一实例。此前,无党派人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转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同样引人注目。
随着2008年全国省级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结束,非中共人士担任副省级领导的数量也达到“新高”。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披露:目前,在全国机关干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有3.1万余人。在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中任职的县处级以上党外干部一共有6000多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局领导班子有非中共领导干部20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现职非中共副省级干部30名。15个副省级城市都有非中共人士担任副市长。
如此集中、大规模地吸纳党外人士担任政府要职,形成一定数量的省部级“党外干部”,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政坛新景观、新亮点。分析人士说,过去优秀党外人士主要集中在人大、政协担任要职,现在扩大到政府,选配优秀党外人士到国务院部门担任正职和地方政府机构中担任副职,这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民主党派人士广泛参政的局面。
多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国家副主席、副总理、部长等要职。如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有李济深、张澜等3位非中共人士;4位副总理中有2位非中共人士;在政务院所辖32个部、会、院、署、行的正职负责人中有非中共人士13人;“文革”前夕,国务院各部委中仍有非中共部长9人。遗憾的是,这一制度设计,从1957年开始受到扭曲,在“文革”中更是遭到了破坏。
人们注意到,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前,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以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出任科技部部长,陈竺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出任卫生部部长。万钢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出任国务院正部职的“党外干部”。
统战部官员认为:“通过举荐非中共人士进入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优化了国家干部队伍结构,有助于推进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专家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党合作不断深化,呈现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层面安排。新中国成立初期注重的是高层次安排,现在县以上各级政府都有安排,382个地市级政府领导班子中有非中共干部341名,2803个县级政府领导班子配备了非中共干部2409名,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都有非中共副市长。二是安排面广人多,大大超过以往。如民盟就有5位盟员担任地方政府副省级领导。三是有职有权。为保证非中共干部“有职有权”,中共中央颁发了有关文件、作出了政策规定。万钢最近透露:他刚上任之际,温总理就叮嘱他说:万钢同志,你作为部长,首先要做到有职、有责、有权。作为民主党派人士,现在科技部开党组会的时候他基本上都参加。
统战部人士披露:中共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共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93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就有27次。中共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和采取许多重要措施,不断为民主党派人士直接参政创造条件。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表示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从建言献策到以省部级干部身份直接参与制定政策,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管理,大大丰富了民主党派等非中共人士参政的内涵。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预测,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还会有更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部门要职。(记者林双川)
别了,黄牛
李星涛
1990年夏天,耐不住母亲的再三唠叨,父亲终于含着泪将大黄牛卖了。当买牛的老头从父亲的手里接过缰绳,拽着黄牛要走时,我真想冲过去夺下缰绳说:“不卖了!”可母亲却安慰我说:“家里连播种机都有了,耩地也机械化了,还喂牛干啥呢?”
那是1982年的秋天,我家从三户人家组成的小组中彻底分了出来,父亲东挪西凑借钱买了这头黄牛。那时黄牛才两颗乳牙,耕地时腰弯成一张弓都拉不动那张犁。父亲只好在它的旁边再拴上一根绳,由我和母亲轮换着拉才能犁地。黄牛用劲,我也用劲,黄牛累得毛湿,我也累得汗淌。面对着一块块板结的土地,我和黄牛机械地弓着腰,艰难地迈着步子。身后,扶犁的父亲一边吆喝着黄牛,一边向前推着铁犁,苍凉的号子在晴空下久久回荡。
后来小黄牛长大了,半天能耕半亩地了,拉犁也轻松自如了,村里好几家大水牛都比不上它,父亲也因此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因为,那时的庄稼活主要就是靠牛干。村里谁家要是没有大牲畜,就会被人瞧不起,他家的儿子也就很难娶到像模像样的媳妇。是的,土里刨食的庄户人没有大牲畜怎么行?犁耙耩拉,哪一样能离开大牲畜呢?
就在父亲为自己养了一头好牛而沾沾自喜之时,庄上的二叔家不知何时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二叔在田里轻松地干半天,却能耕出四五亩地,抵得上我家大黄牛拼命干两天半。父亲眼红了,不久就从银行里取出了存款,也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阳光下红通通地开进了村子。紧接着,村里连续添了好几台四轮拖拉机,一下田,乡亲们把拖拉机一辆接着一辆地排成队,轰轰隆隆地驾驶着,在村庄的石子路上流动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家虽然有了拖拉机,父亲却舍不得卖掉大黄牛,仍旧精心饲养着。大黄牛除了偶尔被父亲带下地过过耕地瘾外,一年四季中只有耩黄豆时才能在地里忙上两三天。平时一律闲在家里,拴在门口的石桩上,它或者用尖尖的牛角戳着地玩,或者高昂着头对着远方“哞哞”地叫唤。
到了2002年,我家不仅有了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扬场机,而且连除草机也有了,村里除了几户远近闻名的养奶牛专业户外,再也没有养牛的了,更没有靠喂牛种地的了。
大黄牛们在淮北平原上行走了几千年,终于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中告别了历史舞台。
编辑:薛凯 xuekai@xinhua.org
网络改变我的生活
柴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几年网络的发展之快,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
2005年,我在网上看到,一部国产大片的制片方为最大限度地听取观众意见,以这部影片的片名建了一个博客。因被这部影片所流露出的人文情怀所感动,我第一次在博客上留了言。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几百字竟引来众多跟帖,让我激动不已。从此,我渐渐地喜欢上了博客。
想想现在的生活,确实比以前富足了许多,但是也有不少精神的烦恼常常感到无人倾诉。工作时,天天对着电脑屏幕,和他人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少了许多;下班回家,有些话题夫妻之间似乎也不愿多谈;探望父母,他们依然会把你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看待;朋友聚会,吃喝之余,很难敞开心扉地探讨一些问题……可以说,当代人特别需要一种新的工具和渠道,以寄托情怀,以发泄情绪,以沟通情感。
而在网络博客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它的种种妙处。当你的工作情绪流露到博客中,自会有高人为你拨云见日,指点迷津;你对亲情爱情遇到困惑时,也会有朋友站出来,帮你调整航向;最妙的是,当你有了很不错的想法或建议,不用再闷在心里,会有众多未曾谋面的朋友与你分享,鼓励你,为你喝彩;对于亲子教育,这里又给你打开了一扇大门,里面有无数的经验等着你去浏览、交流、学习。通过网络博客,我们可以和来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进行切磋、交流或者争鸣。这在以前,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现在,我的博客点击率已有40多万次,它让我和很多不相识的人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并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博客也让我的心胸变得豁亮、宽广,和周围人们的关系愈发和谐起来。我感觉工作中的自己思路更清晰,与父母、家人、朋友的交流更无间,与同事的关系更融洽……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果我们都能把握好这个因网络而分外开放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更加精彩。
冷静客观看物价 不是全面通胀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今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7%,前2个月累计同比上涨7.9%。这让一直为物价揪着心的百姓再次焦虑起来———是什么导致物价涨幅再创新高?对物价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
食品涨价是主因,不是全面通胀
物价涨幅屡创新高,国家统计局局
长谢伏瞻对此分析指出,这主要是受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从数据上看,涨幅比较高的是鲜菜、鲜果、水产品、肉类价格,这些都是受气候和运输影响比较大的商品。不过,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这些食品的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加快上涨,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基本走势。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食品涨价。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拉动当月80%以上的CPI涨幅。
在食品中,2月鲜菜价格涨幅最高,达到46%。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蔬菜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2月份涨幅较高的还有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油脂价格同比上涨41%。
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认为,当前我国物价上涨仍然属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它与全面的、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的明显通货膨胀是有所区别的。
,一升、一增、一影响”,
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是恢复性增长
去年以来,我国一些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偏紧,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百姓不禁要问: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供给有没有保障?会不会继续推动物价上涨?
,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关系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局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
危朝安将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形象地概括为“一升、一增、一影响”,
———“一升”即成本上升。现在国际原油的价格一路飙升,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也持续上涨,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上涨幅度也都比较大,加上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因此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上升。
,玉米的国际价格涨了一倍,黄豆的国际价格也翻了近一番。农民养猪的成本增加了,要保证基本的利润,猪肉价格肯定要上涨。”被戏称为“中国第一猪倌”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不涨,养猪的人吃什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也赞同这种观点。他强调,中国对石油和原材料的进口越来越多,国际油价高位运行、铁矿石价格猛涨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面对这种输入型的通胀压力,中国显得比较被动。
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一年间猛涨近60%,为过去10年中涨幅最大。作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基础经济资源,石油几乎位于所有产业链的顶端。受此影响,我国农资价格一路高攀,近5年来我国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
———“一增”即需求增加。目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超过10%,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每年也以8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国家为企业职工、企业退休人员等人群提高工资和退休金水平,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适当提高扶贫标准等,这些举措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的标准也在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保持旺盛的态势。近几年,我国的粮食每年的消费需求增加80亿斤,每年肉类的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这对价格有很大影响。
———“一影响”即国际影响。谢伏瞻提醒,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油料价格、原油价格都在上涨,不少国家的通胀都呈现加速态势。因此,国际输入性传导的影响比以往都大。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7%以上,金属和农产品价格上涨30%~40%。世界的粮食库存已经下降到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燃料乙醇等产业快速扩张,农产品的工业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上美元不断贬值,一路走低,使得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粮油、奶制品等农产品均出现大幅度涨幅,而且涨幅远远高于国内。
,国外农产品的价格变化通过期货和贸易传导到了国内,对国内的价格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危朝安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在多个场合表示,农产品价格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要让农民有利可图,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危朝安认为,“从总体上看,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很大的恢复性,是对前几年过低价格的一种补偿”。他强调,不可否认,涨价确实对低收入群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有好处的,必须通过增加生产、改善流通保证农产品的基本供应,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价格九条”保障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物价涨幅迭创新高,控制价格上涨幅度的压力明显加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这个目标是我们基于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以及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实事求是作出的一种科学研判和预测。这是政府对当前民生问题的承诺,而报告中提出的“九大措施”则传达了政府控制物价的信心和决心。这个承诺,无疑给担忧物价继续快速上涨的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马凯将这“九大措施”概括为“一个根本途径与三个关键环节”。
一个根本途径是———一手抓增加有效供给,采取综合的扶持政策,增加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一手抓抑制不合理需求,严控投资过快增长及货币投放过多,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一些不合理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是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根本途径。
三个关键环节是———一手抓“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另一手抓“对低收入群体的适当补贴,使低收入群体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马凯认为,这两个环节稳定了,大局也就能稳定了。中间环节则是抓市场监管。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散布涨价谣言、蛊惑人心等违法行为,保持市场的正常秩序。
粮价是百价之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不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这将为夺取农业好收成和实现全年宏观调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记者 姚润丰)
金光集团APP: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刊记者
2008年2月5日,金光集团APP董事长兼总裁黄志源在致国务院侨办的一封信中说:“我虽远在海外,但时刻关注着祖国的灾情,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祖国17个省份,7000多万人受灾,灾情严重……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金光集团通过中国侨商会再向灾区人民捐款人民币1500万元。”
此前的1月30日,黄志源先生通过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向广西灾区捐款500万元人民币,金光集团APP旗下的香港建设也为广西捐款60万元人民币。前后两次共2060万元捐款全部用于中国南方重灾省份抗灾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金光集团APP自1992年进入祖国内地投资以来,企业在发展中不忘社会责任,在实践企业和社会协调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循环发展,清洁生产,践行企业环保责任
造纸产业对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为解决造纸与森林资源稀缺的矛盾,金光集团APP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推行“林-浆-纸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通过将制浆造纸企业与科技营林造林有机结合,形成“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使企业生产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
截至2007年3月,金光集团APP先后完成造林面积达500余万亩,特别是在荒山荒地进行科学营林。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的生物育苗、无性快速繁殖、菌根、水培等技术,确保了造林质量和林业发展速度。通过大量造林,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木材资源,还可以有效保护公益性森林和环境,减轻了天然资源的负担,有效地预防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造纸是高污染产业,金光集团APP在治污上不遗余力。金光集团APP旗下的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漂白木浆,拥有世界上规模超大、技术领先的单一制浆生产线,在其全部102亿元投资中,约有24亿元用于三废治理,几乎占总投资的1/4。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监测数据,金海浆纸产品工艺排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都远低于欧洲和日本同类企业,各项清洁生产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金光集团APP的另一旗舰企业———金东纸业,建设伊始就斥资6亿元人民币用于环境保护工程,从水、气、声、渣等方面进行全面防治,在各个环节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同时公司还从软件上完善环境管理系统。2000年12月,金东纸业就通过了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2004年6月又通过了ISO14001环境体系三年重评认证。2004年11月,金东纸业荣获国家环境保护类最高荣誉———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科技下乡,文化进村,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基层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是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金光集团APP在不断拓展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文化事业。
2007年8月,为了实现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21世纪初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简称“2131”工程)的目标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主办的“金光耀琼州”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在海南正式启动,放映活动覆盖全省18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惠及全省2500多个行政村。
金光集团APP经常通过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科技服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农民传授现代化造林技术及各种致富知识。
截至2007年,金光集团APP旗下的海南金华林业有限公司为海南各市县无偿提供1000余万株苗木,并通过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桉树。据海南省林业局2006年统计显示,农民种植浆纸林比重已超过了70%。现在,浆纸林已成为农村致富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项目的延伸发展及营林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收益将进一步增加。
金光集团APP在发展过程中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仅在海南,就为当地提供直接就业5800人,间接就业2000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大大提升了人员的整体素质。
热心公益,回馈社会,为慈善事业献一份爱
作为惟一跻身世界纸业十强、亚洲最大的华人造纸企业,金光集团APP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积极推进社会慈善事业。
2003年“非典”期间,远在印尼的金光集团APP总裁黄志源致电自己的同事要为北京人民分忧,为祖国人民分忧。在电话里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八个字:“祖国有难、匹夫有责!”他将集团的捐款额由2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并要求立即兑现。
像这样热心公益的事还有很多。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洪灾,金光集团APP捐赠1000多万元救助灾区人民;2004年向云南省捐赠1000万元,用于防治贫困地区艾滋病和资助地方教育事业;2005年在海南捐赠5000万元设立金海助学和环保基金,该基金会从2005年起每年向海南大学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是海南大学迄今接受社会捐资额度最高的助学基金……
截至2008年3月,金光集团APP先后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医药卫生事业、文化体育事业、扶贫事业和支援灾区等慈善事业捐资3.8亿元人民币。
“黄奕聪慈善基金会”的建立则标志着金光集团APP已将慈善行为作为一项事业纳入长效机制进行系统管理。
在2007年发布的《胡润2007中国慈善家榜》和《2007胡润企业社会责任50强》企业排行榜中,金光集团APP以3.1亿元捐赠金额,在上榜企业中排名第三。
国务院侨办领导对金光集团APP长期以来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和高度赞扬,并强调指出,在祖国和人民遇到困难时,金光集团APP一马当先,不但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时各捐赠了1000万元,在众多跨国企业和华侨企业中带了一个好头。而且,在这次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中,率先两次捐款共计2060余万元,用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灾后重建。此举体现了一位成功的海外华人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同胞的浓浓深情。 编辑:周甲禄
百姓热议“昆明纸贵”
2月16日,《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领导的职务分工情况。这一举措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报纸也被人们争相传阅和收藏。人们将此情形称之为“昆明纸贵”现象。
撩开领导干部的“神秘”面纱
在许多地方,党政官员的电话对普通百姓历来是保密的,即使为了方便工作而编的“党政机关号码簿”,也往往注上“秘密”或“内部使用”等字样。政府官员电话本来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是为方便工作而设的,长期以来却被人为地涂上一层神秘色彩,由此造成政府与民众的隔膜。昆明市打破“领导干部电话不外传”的官场潜规则,让“秘密”公开,使之由少数人专用的“内部电话簿”转为大众皆可使用的“公用电话簿”,撩开了领导干部的神秘面纱,此举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肯定。本刊不少读者认为,“昆明纸贵”现象就是大众对此举的积极反应。
浙江读者舒圣祥来信说:在现行权力生态下,有些政府官员在大众眼中太过神秘了。他们各自负责怎样的工作?通过怎样的途径可能联系到他们?他们的子女和配偶都从事什么工作?他们的收入和财产状况如何?这种种情况,对于民众而言都是非常神秘的。昆明市通过制度的途径,让政府官员“去神秘化”,这是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步。只有政府官员“去神秘化”,民众对权力的监督才有可能。政府官员越是公开和透明,腐败的空间就越小,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越高。
河北读者殷建光认为:过去,官员电话、以及官员的许多事情都很神秘,这种神秘是与人民的隔膜,人民不需要这种神秘,人民需要的是清晰明白的官员。官员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应该阳光地站在百姓面前,随时接受百姓的监督。
浙江读者吴杭民表示:从昔日有人高价叫卖领导通讯信息到今天昆明市的党报用4个整版公布党政领导干部的联系电话,显然是执政理念的改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所以,领导干部的通讯信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是必要的。昆明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在去除领导干部神秘化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安徽读者邓学志说,党和政府要实现与群众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必须建立包括电话无障碍联系在内的多种沟通交流的“绿色通道”,才能使“为民”为在点子上。
,昆明纸贵”的另一层解读
社会舆论对“昆明纸贵”现象固然肯定有加,但善于思考的人则从中读出了更深一层的意思。
江苏读者李秋生反映,现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照例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领导干部除在报纸上、电视上时常露脸外,普通百姓平日要与他们“亲密接触”很不容易,办公地点、电话号码均属保密范围。有些地方对群众上访层层设防,群众意见无法表达,群众路线、群众呼声早被一些人忘却了。李秋生表示,仇和带头面向大众公布领导干部电话,使之成为联系群众的直线、专线、热线,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一些突发性问题、老大难问题、没人管的问题,这无疑有利于稳定人心,缓解矛盾,促进和谐。
江苏读者马会东的看法是,现在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地方依然很大,一些领导干部依然高高在上地神秘着、尊贵着,百姓要想找他们、见他们,十分困难。在“昆明纸贵”现象背后,显现出民间的“青天”情结依然严重。一事当前,人们并不把希望寄托在规章和制度上,而是期望找更大的“管用”的官员来解决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存在问题,百姓办事不仅要承受拖、推、冷、横的折磨,还要面对一些明显的不公和不平。于是,他们只能希冀联系到大官来反映情况,以便解决问题。所以,这则消息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应该是警醒和思考。
湖北读者徐光木表示:透过民众热捧领导干部电话,我们感到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改革力度,还民生以更多更充分的表达渠道,并辅之以全方位的监督,让领导干部真正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好用比好看更重要
昆明市实施领导干部电话与群众直接连线,让人们看到了政府改善工作作风、增进干群联系的诚意,也为广大民众开辟了一条表达意见和诉求、参与民主监督的切实途径。人们在欣喜之余,也有担忧。曾经有媒体调查,全国27个省会城市的“市长热线”只有一半能打通。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某地方报纸报道说,当地政府市长热线电话自2000年开通以来,坚持24小时值班,实行“集中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办结”的原则,解决了大量的热点难点问题。结果,有记者打了将近两个小时,该电话却始终不通。因此,人们希望在公开领导干部电话的同时,建立一种上下畅通、良性互动的政务机制,避免重蹈一些地方“领导热线”前热后冷、虎头蛇尾的覆辙。
安徽读者杨杰因此指出,老百姓给领导干部打电话,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到切身利益。领导干部在接到电话后,不得推诿,不能指个兔子让老百姓去追,最后上演电话马拉松。转一大圈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公布电话又有何用?因此,应该实行首问责任制,有关责任人自己能够解决的要马上拍板或协调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需要其他部门或有关领导解决的要详尽告知打来电话的群众,必要情况下要亲自出马帮助引线搭桥,促成问题尽快解决。“昆明纸贵”由好看变成好用,才算是将好事真正办好。
湖北读者叶祝颐说,领导电话接通率与办事效率是对政府是否诚信和以人为本的检验。公布领导电话是花拳绣腿,还是真刀真枪,百姓拭目以待。进一步说,当公开领导电话成为制度常态,有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工作到位,百姓诉求渠道畅通,百姓不需要拨打领导电话就可以实现利益诉求以后,百姓对领导电话的神秘感也会逐步消失。
巢湖读者邓学志建议,在公布联系电话后,还需出台相关的配套制度,比如对群众电话“拒接”或敷衍的问责制度,群众建议和意见的后续处理制度等等。只有用制度来保障电话的畅通,用制度来保障群众的反映件件有回音,才不致于使这项为社会大众所热捧的举措,最终沦为一场“政治秀”。
就像吴杭民读者所说,公开官员电话仅仅是满足群众知情权的“一小步”,如何以制度来保障政府部门执政为民,还有待于不断摸索和尝试。
杨丽萍:一句承诺 半生坚守
20多年前,处于弥留之际的郭子修老人拉着邻居杨丽萍的手,请求她照顾自己的老伴郭润珠,年轻的杨丽萍点头答应:“放心吧,我会把郭姥当成自己的姥姥伺候!”那一年,杨丽萍23岁,郭润珠69岁。如今25年过去了,杨丽萍48岁,郭润珠94岁,杨丽萍始终不渝地履行着当年的诺言。
她答应老人临终请求,只因幼时得到关爱
杨丽萍是吉林省通化市自来水公司的职工。小时候与郭子修老人住前后院,老两口曾经照看过她一段时间,相处得就像亲祖孙一样。杨丽萍长大后,经常去郭家帮两位老人做家务,挑煤、和煤,打扫卫生,洗衣洗被……杨丽萍的丈夫杨彦博,从认识杨丽萍那天起,也一同承担起伺候老人的义务。
1983年5月20日,郭润珠相依为命的老伴郭子修不行了。临终前,他拉着杨丽萍的手说:“丽萍,我不行了。我走后,老伴今后的生活无依无靠了。我知道你心眼好,爷爷求你了,请你照顾她今后的生活……”当时,杨丽萍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此后,杨丽萍就承担起了照顾郭润珠的责任。那时,杨丽萍夫妇及女儿杨光住的是只有7.5平方米的平房,屋子太小,没法把老人接来,杨丽萍就两头跑着照顾老人。每天下班买菜都给老人带一份,间或还给老人买些水果。当时老人每月能领到34.5元的遗属费,为了让老人生活得更好些,杨丽萍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15元钱贴补老人。当时杨丽萍的工资是39元,杨彦博的工资是38.6元。
1987年11月,杨丽萍的父母搬迁去了梅河口市,让出45平方米的一处楼房。杨丽萍和丈夫杨彦博当月17日搬家时,就把郭润珠老人接了过来。老人住的一间半土坯房卖了7000元,杨丽萍如数交给郭润珠。就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组成了。
她把好吃的给老人,却给女儿“画饼充饥”
杨丽萍家并没有因为多了郭润珠老人而出现烦心事儿,相反,却沉浸在一种相互体贴的和睦氛围中。虽说一家人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巴,但生活得很愉快。每当女儿和郭润珠老人嬉闹时,杨丽萍夫妇的脸上都漾起陶醉的笑容。
老人爱吃鱼,每次做鱼,杨丽萍都将鱼腹部位盛在老人的碗里,剩下的鱼头、鱼尾就是丈夫和女儿的佳肴了。女儿杨光馋得像猫似的,在碗里翻来翻去地挑鱼肉。此情此景,令杨丽萍的心隐隐作痛。能怪女儿馋吗?她够乖的了,从不和老人争吃的。有时老人将鱼肉夹到杨光的碗里,懂事的小杨光又把鱼肉夹回去。杨丽萍实在不忍,便经常给女儿“画饼”,说等以后爸爸、妈妈涨工资了,一定买条大鱼让她吃个够!天真的女儿信以为真,可她没发现妈妈的眼里已盈满了泪花。
杨丽萍虽然精打细算,但只要是老人需要的开支,她都十分大方。老人牙口不好,杨丽萍省吃俭用,花钱给她镶了满口的牙。老人说穿西服好看,心领神会的杨丽萍又攒下钱来,给老人添新衣裳。
也许是受大人的影响,小杨光也非常懂事,对于这位太姥从来都是尊敬有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还与父母分担了照料老人的工作。老人也十分疼爱这个重孙女,直到杨光上大学了,她还经常悄悄塞给杨光两三块零花钱,让杨光买好吃的。在老人的印象里,两三块钱还像20多年前一样,能买一大堆好吃的。
伺候老人25年,得到全家的大力支持
俗话说,“老小孩儿”、“树老根多,人老心多”。老人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有时还犯糊涂。
有一次,杨丽萍做好了饭菜喊老人吃饭,老人没动。她以为老人耳背,就去老人住的屋再喊,可老人仿佛没知觉,紧闭双唇。杨丽萍纳闷,是哪里不舒服?问老人,老人一言不发,急得杨丽萍手足无措。闹了半天,她才明白是自己数落女儿时,老人多了心,怄气不吃饭。于是,杨丽萍便向老人说明,那是在教育孩子,劝老人不要多心,像哄小孩似的终于把她说笑了,这才高高兴兴吃了饭。打那以后,杨丽萍夫妻在教育孩子时分外小心。
杨丽萍和杨彦博都是家庭中的老大,按道理双方父母家里的事应该多操心,但是自从把郭姥接到家里后,他们对家事经常无暇顾及。1996年,杨丽萍的父亲去世,母亲也病倒了。杨丽萍想把母亲从梅河口接到自己身边。母亲说:“我不能去,你那儿有一个老太太需要照顾,我再去会把你累坏的。”就这样,母亲现在全靠她的弟弟妹妹照顾,他们先后下岗,生活困窘,弟妹推自行车卖盒饭,但从来没有抱怨过杨丽萍。杨丽萍的婆婆也已70多岁了,每次去婆家,饺子煮好了,婆婆都催他们先吃快吃,吃完赶紧走,“趁热给老太太带回去”。杨丽萍说,如果没有家人的理解,也许她很难坚持到今天。
去年11月份,郭润珠老人病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杨丽萍两口子轮流照顾,老人几次病危都被抢救过来。4个多月过去了,杨丽萍把老人伺候得干干净净,每顿饭都一口一口喂到老人嘴里……
,来生让我还做您的外孙女”
老人年纪大了以后,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还从床上摔了下来。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3年前杨丽萍提前退休了。因为搞过管理和财务,退休后有一些人找她,但她都以“不缺钱”婉拒了。其实,直到今天,杨家的日子也并不富裕。杨丽萍退休后,工资只有800多元,而老人一个月的尿不湿就得600多元。尽管生活不宽裕,杨丽萍却经常乐呵呵地安慰老人说:“谁也没有咱家‘趁’(富有),咱家‘趁’90多岁的老寿星……”
杨丽萍很少炫耀为老人做了多少,她常常说,老人善良勤劳,能动的时候帮她看家望门,每天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摊上这样的老人,是她的福气。只有家人知道,为了老人,杨丽萍夫妻20多年没有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过过春节,两口子几乎没有一起上过街,总要留一个人在家照顾老人。
郭润珠老人卧床后,偶尔清醒的时候,就会挣扎着要坐起来,帮杨丽萍干点什么。看着杨丽萍累得直不起腰,老人落下泪来,她心里不忍呢。老人说:“孩子,让我怎么谢你呢?”杨丽萍心里也是酸酸的,她握着老人的手说:“您是我的姥姥啊,您不用谢我。来生我还做您的外孙女。”
杨丽萍当初向郭子修老人承诺时,并没有想到这一承诺,将换来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坚守,但她无怨无悔:“郭姥小时哄过我,对我有恩;这些年我们一起生活,鱼帮水、水帮鱼,有情;姥爷临终前我给他点过头,有过承诺,不能改。”
杨丽萍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和老人都喜欢花。家里曾经养过很多花,杜鹃、茶花……郭润珠老人年纪大了以后犯糊涂,经常提着喷壶翻来覆去地浇,把花都浇死了。自从老人卧床后,杨丽萍又为老人养了一盆剑兰,翠绿欲滴的叶片,让家里、老人的身边充满了盎然生机。(记者 郎秋红)
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大考" 多少考验在等待?
今年4月份以前,全国将陆续有600座博物馆免费开放;明年,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400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在引来如潮观者的同时,馆藏文物、参观者人身安全以及如何长久吸引观众等一系列难题也将摆到管理者面前。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的经验也许能给其他博物馆带来一些启示。
免费开放引发挑战
多项举措缓解“尴尬”局面
作为省内惟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内“藏宝”丰富,但过去30元/张的门票价格,将不少观众拦在博物馆的门外。
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博物馆永久免费开放的消息传出。一个星期内,博物馆每天都被闻讯涌来的上万名观众挤得近乎“爆棚”,单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馆内一度拥挤得像菜市场。每天早晨、中午,博物馆门前都排着一条长长的领票队伍,成为武汉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长时间排队,一些观众情绪激动,互相推挤甚至打架,并与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生争执,还有一些参观者等待不及翻墙而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告诉记者,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超过40万人次,观众人数较以前翻了10倍以上。持续过高的人数,既给参观带来了不便,也让文物保护面临考验,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影响了展室的温度和湿度,非常容易使青铜器生锈,书画纸张变脆。
如何将免费开放这件好事办好?湖北省博物馆针对种种挑战,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媒体“问计于民”,结果征询到了许多改善服务、恢复秩序的好方法。如针对排队问题,有市民建议在参观票上印上有效日期,提前预发;还有人提出应通过学校团委有组织地分发参观票,减少学生“散客”……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桃元告诉记者,除了及时采纳市民的合理化建议外,博物馆还有的放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采取了分时段发放免费参观券、控制每天参观人数的方法;广播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咨询人员加强组织疏导,引导文明参观;为保证文物安全,加装探头,在重点文物放置区域安排专人值守;在现代科技手段配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土法”上阵,安排工作人员在固定时段测控展厅内的温度、湿度,及时调整人流,打开门窗通风等。
针对一些观众的不文明行为,湖北省博物馆把“培养文明观众”乃至培养热爱历史文化的“准专业观众”作为一项自觉的任务。每天通过馆内广播反复播送文明观展须知,请志愿者劝阻乱扔垃圾、用闪光灯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举办文物知识讲座吸引爱好者等等。王红星说,现在有一些观众看到不文明的行为,都会上前加以劝阻。
最近,记者再次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只见大门口没有了排队的长龙。走进展厅,发现观众还是不少,但已不见往日某个展柜前人头攒动的拥挤场面。种种迹象表明,湖北省博物馆已经逐渐从人满为患恢复到正常,通过了免费开放后的第一次“大考”。
还有多少“考验”在等待
王红星表示,湖北省博物馆虽然经受住了免费开放后的第一次考验,下一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湖北省财政每年计划拨款3000万元补贴省博物馆的开支费用,但由于免费开放后观众激增,博物馆的运行费用比测算时大大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表示,因为是首次推行免费开放,没有经验参考,最后的拨款标准将在博物馆免费运行半年后,根据实际用度再作决定。
王红星表示,免费开放也对博物馆自身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展览内容陈旧、布展生硬死板、讲解照本宣科等已不能满足免费开放的要求。实行免费开放初期,观众久经压抑的参观热情可能会迅速提升,从而造成短时间内参观人数激增,但一段时间过后,如果博物馆不改变以前的工作方法,日均参观人数也有可能会下降,甚至可能回到原来“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因此,博物馆必须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基本陈列无法经常改变,就要经常引进风格迥异的临时展览,让展览更亲民,让不同层次的人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该博物馆正在组织引进云南、贵州等边疆系列文物展览,让观众不用出省就能欣赏到异地文物。
针对一些观众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今年元旦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实施新“会员制”,每人收取每年100元的会费。博物馆定期给会员开设专题讲座、编辑内部期刊,还准备组织他们参与“考古线路之旅”,让他们实地感受文物考古的魅力。(记者 廖君)
决策前先学法的做法值得提倡
江苏省如皋市政府创新了这样一个制度,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涉及相关法律事项的决策,首先安排职能部门 ( 或专业法律人员 ) 对所涉及的法律政策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学习,让参与决策的人员准确掌握相关法律规定,之后依据法律法规再集体作出决策。实施这一制度以来,该市行政决策无一违法。这一做法值得提倡。
依法决策是建设法治政府必然要求,是实施依法行政的源头所在。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了诸如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的集体讨论、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决策跟踪与评估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和机制,依法行政正步入快车道。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行政决策,拍脑袋,,“撞禁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 造成损失后或,拍屁股走人”或,挨板子”的领导也大有人在。究其缘故,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政府的官员们主观上与法律“作对”,也并非他们忘记了人民政府职责,主要是他们法制观念不强,法律知识欠缺,适应不了依法行政的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领导干部首先要学法、懂法。然而,面对大量的法律法规,政府官员在短期内要想速成为法律的内行,仅靠每年一两次的普法学习,是远远适应不了依法行政需要的。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找到新的路径,充实完善自己所欠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结合决策事项学法,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谓事半功倍。因为,决策前学法,学的是相关法律知识和内容,辅导时间短,入脑快,效果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政府官员实行决策前集中学法,将学法和用法,无缝对接”,使政府决策做到合法、科学,严谨、可行。这一做法不仅强化了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官员们依法行政的能力。因此,我们为如皋市的做法叫好,也希望其他地方能够加以借鉴,并不断创新,努力建设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捐”不起的修路款
位于大别山腹地鄂皖交界处的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松子关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2007年,村里修一条通村公路,人均却要“捐款”500元,家庭人口多的“捐款”达五六千元,农民叫苦不迭。修路本是好事,结果却变成了农民的一件闹心事。
修路缺钱
农民“捐款”
2007年8月底,为解决山区农民行路难问题,罗田县启动了松子关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这是一条全长3.5公里的水泥路,总投资70多万元,政府每公里提供政策扶持款13万元,缺口由村里自筹。村干部告诉记者,修路前期资金由村里垫付,国家政策扶持款须等项目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
松子关村没有村办企业,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全体村民中集资。负责集资款收缴的丁金焱向记者介绍,集资对象为松子关村6个受益小组的全体村民,老人和刚出生的孩子都算在内。集资款分两次收缴,2007年每人收300元,2008年每人收200元。截至2007年12月,6个小组的698名村民中,共有605人交了2007年的人均300元集资款。群众告诉记者,由于政策不允许农民集资,为了怕上面检查,通村公路立项时县里不让说是农民集资,要求说成农民“捐款”。
采访中,村民纷纷表示,修通村公路是一件好事,群众举双手欢迎。但要村民自己集资,集资额又这么高,他们难以承受。松子关村6个受益小组共有175户村民,其中30多户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贫困家庭比例超过15%。这笔集资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73岁的4组村民丁周岳说,他一家3口人,老伴是瞎子,儿子是傻子(有智力障碍),一家人靠吃低保过日子。由于村里低保指标有限,家里只有两个人享受每月30元的低保金。家里还种了一亩多地,养了一头猪,一年满打满算不到3000元的毛收入,只能糊口,哪有余钱“捐款”啊!2007年,为了交集资款,他只好咬咬牙,卖了800多斤口粮,交了两个人共600元的集资款,但剩下的实在没法交了。现在家里口粮都不够,只能吃到今年4月份,到时离收割期还有2个多月,只能四处去借了。
60岁的村民丁仲山说,他祖孙三代共10口人,4个孙子中最大的只有3岁,也都要按人头负担集资款。家里种田一年只有3000多元的毛收入,没有钱交集资款,只好让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一人承担一半。
村民丁金焱告诉记者,集资款难以如数收上来,光是2007年的集资款,就有93人没有交。因为这些人不是年龄太大,就是残疾人,无力上交。村委会副主任胡立新忧虑地说,余下的集资款眼看收不上来,再加上公路建设中增加的砌岸、炸岩等成本,至少还缺口12万元以上的资金。据记者了解,由于资金无着落,后面的工程建设单位不想干了,通村公路有可能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通村公路盲目攀比现象
不容忽视
采访中,针对松子关村村民“捐款”修路问题,县交通局副局长黄新亚说,该县对通村公路建设十分重视,除了国家提供的政策扶持款10万元/公里外,县里还自己想办法,每公里多提供了3万元的扶持款。对松子关村通村公路建设,县里只能按通村公路政策落实扶持资金,等验收合格后,资金保证到位。至于集资也好,“捐款”也好,是村里搞的,背债是自己的,交通局没有办法,补不了。
据记者调查,近年来,随着湖北通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让农民集资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绝非仅仅松子关村一家。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山区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按照国家现行政策,通村公路建设的国家扶持款一般为10万元/公里,地方一般配套1万元~2万元/公里,但配套资金很难保证到位。而投资建设一条通村公路每公里需投资17万元左右,山区更高,达20万元左右。建设中,资金缺口部分都需村里自筹。除集体经济富裕的村可以由村里解决外,在一些山区贫困村,通村公路建设集资成了农民的新负担。
基层交通部门和农村干部反映,在一些贫困农村,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攀比、硬上通村公路项目的倾向。而一些地方政府对这种倾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从而导致了一些山区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负债上马,投资缺口变相转嫁到农民身上。(记者 田建军 郝同前)
“我的金钱观”———来自东西部的对话
编辑:王秀真 苏娅
同是花样年华的青少年,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对待金钱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告诉我们:贫穷不是丢人的事,暂时不会挣钱也并非缺点,只要有健康、学业的保证,只要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你的未来就大有希望。
西部学生
贫穷也是一笔财富没进过一天校门的母亲经常这样说:“孩子,你是农民的儿子,只有靠自己的本事,活过没有文化的爹妈,才能走出农村。”在母亲眼中,城里人就是早上能吃上油条馒头、喝上豆浆,住上楼房的人。的确,在经济还不发达的西部农村,贫穷是人们心头的痛。父母都是憨厚的农民,只盼着地里的庄稼有个好收成。我考上市重点高中时,家里的生活更加拮据。但再苦再累,母鸡下的蛋,父母都舍不得吃,总是拿到集市上卖钱。正是家里的贫穷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我知道,自己肩上有父母太多的期望。别人一顿肯德基的花销,就够我一周的生活费。可是,我没有自卑,更加刻苦地学习。身边也有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有的在和城里同学的相处中逐渐变了,穿起了名牌,学会了打扮,成绩也开始下滑。可我坚信,穷只代表过去,富有的将来需要自己去奋斗。因为担心话费贵,母亲每次打电话都舍不得多说,但她总会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一切都得靠你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的成绩一直没下过全班前三名,我也在和城里同学的较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我非常感谢憨厚朴实的农民父母,是他们让儿子学会了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罗邦杨即使贫穷,也不自卑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深知钱意味着什么。没有钱,学习时用着别人早已淘汰的随身听,脚上穿的是母亲亲手织的毛线袜,身上是那几件不变的衣服,在食堂里买饭也要小心翼翼,不敢多花钱……可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没有自卑的感觉,相反,内心里充满了去改变这一切的责任感与动力。贫穷无法阻挡我前进的步伐与美好的向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也赞同。但我期待的是凭借自己今天的努力拼搏,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有钱人,我也期待那时的我能靠智慧让自己的财富对社会更有帮助。
陕西省西安市 黄旭东
钱重要,人的精神更重要我的家在甘肃省的一个小村庄。说到金钱,我感慨万千。我家的境况在当地来说还算可以,爸爸是赤脚医生,有固定的收入。可是我和哥哥两个人都上学,家里收入的99%都开支在我们两个人身上。我的35个小学同学中,考上大学的只有我一个;41名初中同学中,上大学的有5人;45名高中同学中,上大学的有18人。没有上大学的同学,许多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考大学,而是家里穷,上高中都不容易,更别说上大学了。我记得很清楚,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对填报志愿一无所知,我很想上网去查查资料,可是1小时好几块钱啊,实在上不起;想买一本介绍全国高校的书,可书价22元,我也买不起!
现在我已经是大学生了,看到家庭富裕的同学追求时尚,有时我也有些羡慕。但回过头来想想,钱重要,人的习惯、品格的培养更重要。这一路走来我因为钱而受了好多罪,但艰苦的生活也让我明白了节俭的重要性,更加尊重劳动,也培养了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
新疆 孙永红
我要多挣钱我父亲身体不好,平时连药都舍不得吃。猪肉涨价之后,我家就很少吃肉了。随后,粮油米面统统涨价了。春节前,蔬菜大都好几块钱一斤。父亲说:“咱家穷,也没人到咱家来做客,过年多少买点肉是那意思,别的菜就别买了,白菜也一样吃。”
大年初一,邻居相互串门拜年,不知不觉就扯到了物价上。叔叔说:“过年我家也没买太多别的蔬菜,太贵了。”阿姨说:“猪肉十几块钱一斤,还是第一次经历。”“好好学习吧孩子,将来可要挣大钱啊!”大伙对我说。
我不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是不是万能的,但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已感觉到,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有人说,有钱人不一定幸福,难道没钱才幸福?不管怎么说,毕业了,我一定要多挣些钱来给爸爸治病,养活自己,孝敬父母。
网友 初谨
钱要花在刀刃上供我自由支配的第一笔钱,是小学三年级那年春节去县城舅舅家,舅妈给我的10元压岁钱。现在看来也许没什么,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对于压岁钱,父母让我自由支配,不干涉。如何花好手中这笔钱,却让我费了不少脑筋。每次路过村头商店,看见柜台上摆放的各类糖果和小食品,我就忍不住偷偷地咽下口水,那时候真想冲进去,把美味的零食都买下来,吃它个够。可想到用压岁钱买零食,吃完就没了,心里觉着有些不甘。我平时喜欢看小人书,想买套自己喜欢的,但一想到要支出我大半压岁钱,又不舍得买。到底买什么好呢?就为这,我没少做思想斗争。后来,我还是把那套喜欢的小人书买了下来。只拿出一角钱,买了几块糖,算是给自己一点儿小小的“补偿”。
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把我表扬了一番,说我小小年纪就知道正确花钱,这种好习惯一定要坚持。即使现在,上了大学,我还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有计划花钱的好习惯。因为我是一个来自西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每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我想即便我将来很有钱,也绝不会奢侈浪费。
网友 高立树
东部学生
金钱,生活的工具而已我是浙江人,生长于一个小康家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外寄读。每周5天10块零用钱,对那时的我而言已是很大的一笔财富。除了每天早上买早餐外,就是买些学习用品和零食。
到了中学,父母仍是按周给我生活费。我虽从未缺过吃穿,但也逐渐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易,开始省吃俭用起来。有时父母要给生活费时,我便以“还够用”为由给推辞了,心里还有种莫名的自豪感。
父母对我向来非常信任,时常让我到银行办理家里钱款的存取。现在我已经上了大学,他们就将一学期的生活费交由我全权处理。我也算争气,从小到大,从未私自拿过父母钱包里的一分钱,压岁钱都交给父母,或用作学费。
一般而言,当基本生活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对金钱的渴求就不会太迫切。当然,一部分人由于对物质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对金钱会产生强烈的渴望。对那些极力追求金钱的人,只要取之有道,我个人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仍想说一句: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也非生活的目的,只是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利用好了,可以为生活的大楼添砖加瓦。但是,如果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个人的生活肯定就会产生异化,伤害生活的品质。
浙江师范大学法学系杨晓丽
我的金钱观我对金钱是这样看的: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高尚的人格、真挚的友谊、亲情等,都是金钱买不来的。即使你家财万贯,没有亲人、朋友和你分享,那么,有再多的钱又如何?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我们的生存条件,而精神生活是支配人生的路标,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换句话说:有一颗真诚善良、光明磊落的心和高尚的情操,比金钱更重要。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薄振宇
老师观点
警惕青少年的奢侈之风我是来自东部的老师,在我看来,东西部都有部分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有些孩子存在着拜金心理,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没钱就“英雄气短”。
就拿过生日来说,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过生日一定要请客吃饭,请不起同学吃饭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之间的贺礼是双层蛋糕、进口化妆品、名牌运动包或鞋子。还有些孩子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的同学多少、礼物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送贺礼的学生则把送礼视为“感情投资”,希望自己过生日时得到更多的回报。社会上的吃喝玩乐风也刮进了校园,请吃喝、看电影、唱歌、玩游戏,请一次客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二三百元。以至于在校园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两百贫困户,四五百刚够数,千八百是扮酷,两三千是大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其实,无论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还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孩子们都应该培养自己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立志成才上。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赵占信
专家点评
“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
曾有一所私立学校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做法———给学生干部发工资。据说,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请我发表看法时,我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理由是当学生干部与求职挣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当学生干部是公益行为,是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的一种途径,不宜用金钱作为激励的手段。显然,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金钱至上的观念在起作用,是对学生的误导。
在学生中间也屡屡发生与金钱有关的事情,例如,有人花钱请人帮助自己写作业或做值日,也有人在学校里倒卖东西,甚至还有人用金钱来拉选票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行为,因为学校不是商场,学生不是商人,追逐金钱或炫耀金钱都会扭曲学生之间纯真的关系,是对金钱作用的误解。
那么,是不是说金钱就是坏东西了?自然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渴望多多挣钱,因为一般来说,金钱是人们劳动价值的体现,有了钱才能过上自由富足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金钱就是天使。但是,世界又是复杂的,金钱不完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坑蒙拐骗或依靠色情暴力等等也可能获得金钱,并且有可能用钱奴役一些人做坏事。如果从这个角度说,金钱就是魔鬼。
金钱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们的金钱观。我认为比较健康的金钱观应该是:第一,要做金钱的主人,不做金钱的奴隶;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三,把金钱用成“善款”,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概括起来说,有钱固然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曾经与我同事多年,几十年过去了,我记忆最深的是她背诵的一句美国作家的话:“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是便宜的。”人生的经验会让我们反复验证这句话,并最终发现这是一条真理。
不可否认,人们有时会被没有钱难住,尤其是少年时代,尤其是贫困地区,可能会被暂时缺少几十甚至几块钱逼得寝食不安。如河北一位小学生竟然因为交不起一块八毛钱的罚款而自杀身亡。但是,通过节俭生活,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大部分人还是能够渡过难关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尤其应该强调的是要在青少年中树立健康的金钱观,让大家意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贫穷不是丢人的事,暂时不会挣钱也并非缺点,只要有健康、学业的保证,只要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你的未来就大有希望。
孙云晓
话题预告:
我看“京剧进课堂”
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个省市开展京剧唱段进入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试点工作,此举一出,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你怎么看待京剧进课堂?欢迎来信参与讨论!
截稿日期:4月10日来稿请寄:100040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半月谈杂志社“校园话题”专栏电子信箱:xiaoyuan_byt@163.com
联系电话:010-63073659 63077148
赡养义务不可免除或转让编辑同志:我有一儿一女,多年前他们之间签订了一份协议,我由儿子来赡养,所有财产也归他继承,女儿不继承财产不承担赡养义务。当时,我同意了这份协议。可后来儿子做生意时被骗,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而我又已70多岁了,体弱多病,儿子一家对赡养我显得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我要求女儿承担部分生活费和医疗费等费用,但女儿却说已签过协议把赡养义务转让给了哥哥,并且我也同意了,所以她不用负担我的生活所需。请问:这份赡养协议是否有效?我女儿还应当承担义务吗?
主持人解答:你儿女间签订的协议是无效的,你女儿应当承担赡养你的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同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5条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由此可知,赡养父母是每一位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是不可以通过协议免除或者转让,也不可以放弃继承权或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利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
所以,根据以上法律规定,你可理直气壮地要求你女儿承担赡养义务,付给你生活费和医疗费等费用。当然,因为你儿女间所签订的协议是无效的,你女儿在履行了赡养义务后,也有财产继承权.
把好粮食生产加工中的卫生关因为家在农村,我对农村的各种活计较熟悉,想起当前农村的粮食生产加工陋习,我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粮食产量高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得到了改善。一些地区农民已不再储存粮食,而是收割后全部出售,自己也吃商品粮。过去,农民自己吃自己种的粮食,一般对粮食质量都很在意。现在,收下的粮食全部卖掉,于是对粮食管理就出现了随意性,一些不卫生的现象随处可见。
农民处理粮食仍然沿用简单的方式进行,有的农户在收割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时,出于节俭的习惯,把雨淋、倒伏、长有黑点的小麦全部收割,把长有霉斑的玉米也掰下来,不分质量优劣全部“颗粒归仓”,并装进未经严格程序处理过的肥料袋里,有的在极不干净路面加工晾晒,有的用小贩出售的防虫药物防虫等。最后,在家门口通过粮贩子把粮食卖掉,流向市场。由此可见,这些生产流通环节都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粮食,使粮食的质量与卫生都存在问题。
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应当在农村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粮食监管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对粮食质量、卫生的重视,养成对自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好粮食生产加工中的卫生关。
在春天播种希望--记千名日本青少年访华
3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这是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同中日两国青少年代表一起种植友谊树。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迎着明媚的阳光,伴着和煦的春风,1000名日本青少年来到了中国。
3月10日至16日,应中国政府邀请,这些来自日本各界的友好使者分成六路,访问了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广州、大连、沈阳等城市,并出席了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
胡主席亲手种下中日友谊树
3月15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与现场的2008名中日青少年一起庆祝“中日青少年
友好交流年”开幕并会见日方代表。
日方代表团最高顾问、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首席委员小林阳太郎激动地说,胡锦涛主席能在繁忙的“两会”中挤出时间亲临活动现场,足见他对两国关系充满热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
在仔细观看了两国青少年的书法交流、茶艺表演后,胡锦涛主席与青少年代表来到人民大学校园里,将象征中日世代友好的一棵玉兰树和一棵樱花树比肩栽下。
树种好后,胡锦涛高兴地说:“我们把这两棵树种在一起,用她们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他相信在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共同呵护下,中日友谊之树一定会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此次访华的日本青少年,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来中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通畅的公路、热情好客的普通市民、勤奋活泼的中国学生、甚至快速运转的电梯……这一切,都给日本青少年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并不像一些媒体宣传的那样可怕。事实上,看到的中国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样,”日本爱知县立大学二年级学生池聪美告诉记者。
池聪美说,中国人很友善,也乐于助人,并非日本国内媒体宣传的那样对日本人不友好。
京都女子大学的伊藤绘理子则在访问华东师大时发现中国女生原来也是那么活泼爱美,关注时尚,“很好沟通”。
访华前,有关中国输日饺子的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曾在西安留学一年的立命馆大学大四学生山田知哉告诉记者,很多日本家庭主妇都因为媒体的报道而不敢购买中国食品,但是来过中国、了解中国的人就不会害怕。“正如我在中国生活过,就知道这儿的食品不会有问题,没什么好怕的。”
,我们两个国家既有很多相似,也有太多的不同,彼此间建立坦诚交流的渠道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之间。”东京大学学生青山泰司说。
3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这是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兴致勃勃地参加中日两国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青年交流意义重大
,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确定,源于2007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与福田康夫首相在新加坡的一次会晤,目的是纪念200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2007年12月28日,福田首相访华期间,中日签署了有关交流年的活动备忘录,明确两国将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旅游等领域开展一系列青少年交流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日双方将举办至少40项互访交流活动,并派遣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
事实上,从1956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日本青年团协议会建立正式交往关系起,就已开启两国青年友好交流的大门。
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来华访问,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番1000名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来华,也是自1984年以来,中方邀请日方人员访华规模最大的一次。
青年时代建立的友谊对未来影响深远,青年交流是传承中日世代友好事业的希望所在。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会见2008名中日青少年时所说,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中日两国青少年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在相互学习中增进了解,在相互交流中结下情谊,这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 白洁)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意味着什么
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兴起
自2003年高盛公司提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兴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亮点。如今,除“金砖四国”外,一大批新兴国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如“远景五国”(也称“展望五国”,即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新钻11国”等。
综合国际经济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
总的来看,尽管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障碍重重,可能经历各种曲折,但它们比较迅速地走向民族复兴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同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表明,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速度(5.2%),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大高于这一速度。
第二,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实际上在冷战后不久即已逐渐开始,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加明显。“金砖四国”2006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3%,2007年达到7.95%,它们显然已经确立了比较“稳固的可持续发展地位”。据预计,在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可能是4.8%)的2008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仍将达到7.1%。
第三,覆盖面比较大。继“金砖四国”和“远景五国”之后,去年又出现了“新钻11国”的提法,包括巴基斯坦、埃及、印尼、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这还没有包括美洲的智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以及东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发展中国家兴起有其必然性
一直处于落后和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何以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绩?这与时代的变迁有着明显的关系。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跨国公司追求最大利润的驱动。
经济全球化,既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带来巨额利润,更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资本要追逐最大利润,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规律。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它势必要寻求到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发展,并带去高新技术。而上述大多数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具备了比较合适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利益驱动”是第一位的,跨国公司同它的“落地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互利共赢”是必然的。跨国公司本国政府的所谓“价值观驱动”(经贸关系政治化)只能起次要的干扰作用,甚至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二,“信息无国界”和“高科技无形之手”的推动。
历史上,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赶超,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现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尽管有种种瓶颈(如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问题),最先进技术的“绝密”时间也保持不了多久。“高科技无形之手”推动着“信息无国界”,“信息无国界”反过来又播撒“高科技的种子”。发展中国家只要认真学习和对待,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而且所需的时间也相对短了很多。如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激光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有迅速成功的经验,而且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取向。
发展中国家迅速兴起是同它们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取向分不开的。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与合作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顺应时代潮流,奉行与此相适应的战略,进行改革开放,实行与发达国家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方针。因而,政局比较稳定,投资风险相对比较小,正是跨国公司追逐最大利益和资金技术“落地”所需要的。
发展中国家兴起影响深远
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是二战后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在政治上一次最为严重的冲击,那么这一次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兴起,则是在经济上对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一次最为严重的冲击,而且正在向政治方面发展。
第一,它不仅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体现了“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魅力。
1990年,美国一手策划了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10条政策主张,名义上是要帮助拉美国家挽回“失去的十年”,实际上是不顾拉美国家的实际情况,要求它们全面开放货物与资本市场,放松外汇管理,实现绝对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把拉美国家害苦了。墨西哥的一些评论说得好,“华盛顿共识”制作的经济和政治“外衣”,“没有一件适合于拉美地区”。
不仅拉美国家有此体会,很多发展中国家也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看到了惨痛教训,因此普遍拒绝所谓“华盛顿共识”,纷纷探寻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兴起是与此相伴而行的,这实际上是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单一发展模式的否定。
第二,经济上,它必然要求确保自身的核心利益和发展,要求参与和改变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外汇储备要求合理增值,不可能继续长期放在一两个国家而受制于人。去年出现的“主权财富基金”就是这一现象的必然反映。与此同时,南南经贸合作也大大加强了,美国报纸曾惊呼,“南南经贸合作正在开创全球化新时代”,西方垄断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局面正在面临瓦解的危险。
第三,政治上,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寻求以平等身份进行南北对话。这几年来,八国集团同发展中五大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中国)开展对话,西方原本想“借力”对话继续主导世界事务,同时转嫁国际责任。它们未曾想到,这正好给五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非常好的联合自强的合作机会。在去年“8+5”对话期间,五大国就明确对八国集团单方面设定议题表示不满,认为对话议题应由双方共同商定。这以后,五大发展中国家已形成从司局长到领导人的多层次协调机制。预计今年还会有新的实质性发展(如举行独立于八国集团的五国会议)。此外,印度、巴西和南非对话论坛已形成年度领导人峰会机制,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也建立了四国财长定期会晤机制,“金砖四国”也在酝酿某种形式的会晤机制。这些合作大大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内涵,实际上形成了与发达国家的某种均衡的局面。这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不能不认真对待的大问题。(王嵎生)
拉美团结经受危机考验
3月5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右)在首都加拉加斯总统府会见来访的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科雷亚在与查韦斯会谈后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厄瓜多尔将寻求一切外交途径解决与哥伦比亚之间的危机,但是厄决不容许哥侵犯厄主权的行为。 新华社/玻利瓦尔通讯社南美三国缘何剑拔弩张
南美危机留“后遗症” 厄哥复交再生波澜
19世纪20年代,“南美解放者”、“拉美团结之父”西蒙·玻利瓦尔在推动拉美独立事业时曾警告,“美国看来预定要以自由的名义使美洲受尽苦难”。因此,“团结、团结、团结,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2008年3月,玻利瓦尔当初领导解放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外交危机。3月1日,哥伦比亚政府军在美国情报部门的支持下,进入厄瓜多尔境内,击毙哥国内最大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二号人物劳尔·雷耶斯。此举引发邻国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强烈反应,三国局势剑拔弩张,拉美团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曾经兄弟渐行渐远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是玻利瓦尔1819年缔造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组成者,是曾经的“好兄弟”,彼此间经贸关系相当密切。进入21世纪后,随着哥伦比亚右翼领导人乌里韦执政,以及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左转,三国关系由于政见不同、对美立场各异,开始渐行渐远。
对哥伦比亚而言,左翼游击队、准军事力量和哥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是困扰历届政府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又因涉及毒品更加复杂。从1999年起,美国政府斥巨资推行“哥伦比亚计划”,以打击哥国内的毒品生产和走私。“9·11事件”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和“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等游击队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哥伦比亚计划”扩大到反恐行动,哥伦比亚由此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接受美国军事合作资金最多的国家。
布什政府曾雄心勃勃想扩大“哥伦比亚计划”,把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安第斯国家囊括进来,但遭到厄瓜多尔等国的拒绝。厄瓜多尔认为,“哥伦比亚计划”的实施使得大批哥伦比亚人进入厄瓜多尔境内,边境地区犯罪活动上升,厄哥边境不稳定因素增加。
美国对哥伦比亚的渗透也让委内瑞拉感到紧张。委总统查韦斯认为,美国大力支持的哥伦比亚,一直企图颠覆委政权。“在波哥大,美国官员和哥伦比亚政府军正在商讨如何对付委内瑞拉,他们要合谋杀死我,并策划在哥委之间挑起武装冲突”。
另一方面,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拉美左翼国家将哥伦比亚左翼游击队视为“内战的交战一方”,对哥游击队立场的根本对立,使得曾经的兄弟国家矛盾加剧。
3月5日,厄瓜多尔士兵在拉戈阿格里奥佩戴用于识别的白色袖章,准备进入边境的丛林地区。厄瓜多尔军方5日开始向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交界地区增派该国精锐的丛林特种部队,以加强对边境线的控制。 新华社/路透
拉美团结化解危机
对美国而言,在左翼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南美地区,哥伦比亚不仅仅是一块未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更是捍卫美国利益的堡垒。南美三国纠纷发生后,布什总统公开表示,“美国将继续与哥伦比亚站在一起”,并“反对任何可能造成区域不稳定的侵略行为和举动”。
与美国的态度相反,拉美国家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指责乌里韦已成为“拉美的威胁”,并宣布与哥伦比亚断交,以声援厄、委两国。同属拉美中左翼政权的巴西、智利和阿根廷也表达了对事件的震惊和担忧,敦促哥伦比亚向厄瓜多尔道歉。卡斯特罗在古巴官方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表示,古巴并不是“哥伦比亚的敌人”,但是“保持沉默会让我们成为帮凶”。即使是被视为美国另一盟友的墨西哥,也派遣外交官前往相关国家调解,试图化解三国间的危机。
尽管哥伦比亚一直把对美关系视为其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并一直追随美国。可是,乌里韦清楚,如果失去拉美国家的理解与合作,哥伦比亚就真成了拉美的“叛徒”和“帝国主义的小卒”了。毕竟,当年美国策划把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去时,哥伦比亚人不过就是那些需要教训的“长耳大野兔”。
通过拉美各国的共同努力,在3月7日的里约集团首脑会议上,乌里韦向厄瓜多尔政府和人民致歉,有关各国领导人握手言和,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就此平息。《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承认:“拉美成为这场危机中最大的赢家,它拒绝了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借口的干预。”卡斯特罗则说,在这场危机中,“美帝国主义是惟一的失败者”。 (谌园庭)
半月谈2008年第6期国内外半月大事
北京奥运村、残奥村开闭村时间确定
北京奥组委奥运村和残奥村建设团队副主任于德斌3月5日透露,北京奥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奥运村、残奥村开闭村时间已全部确定。奥运村7月27日正式开村,8月27
日闭村。8月30日残奥村正式开村,9月20日闭村。
香港发布2009年东亚运动会吉祥物
第五届东亚运动会筹备委员会3月9日揭晓了本届运动会的吉祥物“东仔”和“亚妹”。吉祥物的设计师毛沛畿和梁伯强在介绍吉祥物时表示.“东仔”和“亚妹”的头发象征火焰,代表香港人的活力.身上的烟花斑纹与2009年东亚运动会会徽相呼应,绽放出奥运五环的颜色,代表着发扬体育精神。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闭幕贾庆林连任全国政协主席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3月1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大会选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为全国政协主席,同时选出25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于3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了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审议并批准了该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15日上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选举吴邦国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6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决定温家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7日下午,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提名。决定了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为国务委员。
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3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3月14日,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暴徒共砸烂、烧毁车辆56辆,烧死或砍死无辜群众13人。拉萨打砸抢烧事件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事件发生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果断处置,拉萨社会秩序很快得到恢复。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后,3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批准了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决通过了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批准了2008年中央预算。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三个报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编辑:李力半月谈2008年第6期小测验
6.小测验
1.北京奥运会最大的 奥运村、残奥村开闭村时间已全部确定,奥运村7月27日正式开村,8月27日闭村。8月30日残奥村正式开村,9月20日闭村。
A.主会场 B.竞赛场馆 C.训练场馆 D.非竞赛场馆
2.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 个。
A.25 B.26 C.27 D.28
本期小测验答案
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