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20期
半月谈2007年第20期目录
十七大专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新亮点与时俱进的新党章
读者评刊
“迎接十七大”报道可信、可亲、可读
半月评论
一把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金钥匙”
考务之窗
200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问答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录政策新变化我这样备战公务员考试
小测验
国内外半月大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胡锦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任务顺利完成,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提高。
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与内地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达到新水平。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党内民主不断扩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不断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一○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军治军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
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更好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鼓励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和衷共济,促进社会和睦;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支持香港、澳门开展对外交往,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香港、澳门,香港、澳门已经并将继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同志们!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
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十七大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7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7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l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
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名单如下,
一、中央政治局委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习近平 王刚 王乐泉 王兆国 王岐山 回良玉(回族) 刘淇 刘云山 刘延东(女) 李长春 李克强 李源潮 吴邦国 汪洋 张高丽 张德江 周永康 胡锦涛 俞正声 贺国强 贾庆林 徐才厚 郭伯雄 温家宝 薄熙来
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李长春 习近平 李克强 贺国强 周永康
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
四、中央书记处书记
习近平 刘云山 李源潮 何勇 令计划 王沪宁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
主席 胡锦涛
副主席 郭伯雄 徐才厚
委员 梁光烈 陈炳德 李继耐 廖锡龙 常万全 靖志远 吴胜利 许其亮
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会委员
书记 贺国强
副书记 何勇 张惠新 马馼(女) 孙忠同 干以胜 张毅 黄树贤 李玉赋
常务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干以胜 马馼(女) 王伟 令狐安 孙忠同 杜学芳(女) 李玉赋 吴玉良 吴毓萍(女) 邱学强 何勇 张军 张毅 张纪南 张惠新 屈万祥 贺国强 黄树贤 蔡继华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2/content_6924754.htm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
(204名)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幼军、卫留成、习近平、马馼(女)、马凯、马晓天、王刚、王君、王珉、王晨、王毅、王万宾、王太华、王正伟(回族)、王东明、王乐泉、王兆国、王旭东、王岐山、王沪宁、王国生(军队)、王金山、王胜俊、王家瑞、王鸿举、王喜斌、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尹蔚民、邓楠(女)、邓昌友、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哈萨克族)、石宗源(回族)、卢展工、田成平、田修思、白立忱(回族)、白志健、白恩培、白景富、令计划、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维吾尔族)、吉炳轩、列确(藏族)、吕祖善、回良玉(回族)、朱之鑫、朱维群、华建敏、向巴平措(藏族)、刘京、刘淇、刘鹏、刘源、刘云山、刘冬冬、刘永治、刘成军、刘延东(女)、刘志军、刘奇葆、刘明康、刘晓江、刘家义、许其亮、孙大发、孙忠同、孙春兰(女)、孙政才、孙晓群、苏荣、杜青林、李斌(女)、李长才、李长江、李长春、李从军、李世明、李成玉(回族)、李兆焯(壮族)、李克强、李学举、李学勇、李建国、李荣融、李海峰(女)、李继耐、李盛霖、李景田(满族)、李源潮、李毅中、杨晶(蒙古族)、杨元元、杨传堂、杨衍银(女)、杨洁篪、杨崇汇、肖捷、吴双战、吴邦国、吴胜利、吴爱英(女)、吴新雄、何勇、汪洋、沈跃跃(女)、宋秀岩(女)、迟万春、张平、张阳、张又侠、张云川、张文岳、张玉台、张左己、张庆伟、张庆黎、张宝顺、张春贤、张高丽、张海阳、张德江、陆兵(壮族)、陆浩、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维吾尔族)、陈雷、陈至立(女)、陈国令、陈建国、陈奎元、陈炳德、范长龙、林树森、尚福林、罗保铭、罗清泉、周济、周强、周小川、周生贤、周永康、周伯华、房峰辉、孟学农、孟建柱、赵乐际、赵克石、赵洪祝、胡春华、胡锦涛、柳斌杰、俞正声、姜大明、姜伟新、姜异康、贺国强、秦光荣、袁纯清、耿惠昌、聂卫国、贾庆林、贾治邦、钱运录、徐才厚、徐光春、徐守盛、徐绍史、高强、郭伯雄、郭金龙、郭庚茂、黄小晶、黄华华、黄晴宜(女)、黄献中、曹建明、盛光祖、常万全、符廷贵、康日新、章沁生、梁光烈、梁保华、彭小枫、彭清华、葛振峰、董贵山、蒋巨峰、韩正、韩长赋、喻林祥、储波、童世平、温家宝、谢旭人、强卫、路甬祥、靖志远、蔡武、廖晖、廖锡龙、薄熙来、戴秉国(土家族)、戴相龙、魏礼群(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2007年10月21日 12:0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167名)
(按得票多少为序排列)
王新宪、焉荣竹、王学军、王建平、刘石泉、杜宇新、符跃兰(女,黎族)、马飚(壮族)、王光亚、旦科(藏族)、朱小丹、全哲洙(朝鲜族)、李玉妹(女)、张连珍(女)、林左鸣、罗正富(彝族)、罗志军、郑立中、赵宪庚、袁荣祥、黄建国、申维辰、任亚平、刘慧(女,回族)、刘振起、孙建国、李希、李买富、杨刚、杨松、余远辉(瑶族)、余欣荣、张成寅、张国清、张裔炯、陈存根、陈敏尔、努尔·白克力(维吾尔族)、林军、骆惠宁、黄康生(布依族)、魏凤和、于革胜、王伟光、艾虎生、朱发忠、刘学普(土家族)、刘振来(回族)、孙金龙、苏士亮、李长印、岳福洪、金振吉(朝鲜族)、秦银河、徐一天、薛延忠、王宪魁、巴音朝鲁(蒙古族)、叶冬松、史莲喜(女)、刘晓凯(苗族)、吴定富、张耕、张基尧、陈宝生、苗圩、林明月(女)、赵爱明(女)、胡泽君(女)、胡振民、咸辉(女,回族)、袁家军、息中朝、徐乐江、徐粉林、黄兴国、谌贻琴(女,白族)、王玉普、王国生(江苏)、尤权、李金城、肖钢、肖亚庆、何立峰、张仕波、张晓刚、金壮龙、胡晓炼(女)、白春礼(满族)、多吉(藏族)、刘伟、刘伟平、刘粤军、江泽林、李克(壮族)、李安东、冷溶、陈润儿、鹿心社、谢和平、王儒林、石大华、叶小文、吉林、苏树林、李康(女,壮族)、李崇禧、杨利伟、杨焕宁、张轩(女)、陈政高、武吉海(苗族)、项俊波、舒晓琴(女)、詹文龙、潘云鹤、刀林荫(女,傣族)、王荣、汤涛、李纪恒、宋爱荣(女)、张杰、陈左宁(女)、竺延风、骆琳、铁凝(女)、褚益民、蔡英挺、邢元敏、李鸿忠、陈川平、梅克保、曹清、焦焕成、雷春美(女,畲族)、翟虎渠、丁一平、闵维方、郭树清、王侠(女)、陈元、陈德铭、姜建清、郭声琨、董万才、蔡振华、王明方、沈素琍(女)、张岱梨(女)、陈全国、乌兰(女,蒙古族)、付志方、夏宝龙、王安顺、吴显国、张瑞敏、赵勇、栗战书、车俊、蒋洁敏、王晓初、刘玉浦、王三运、殷一璀(女)、楼继伟、刘振亚、贾廷安(完)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2007年10月21日 11:4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127名)
(按姓氏笔画为序)
干以胜、于起龙、马馼(女)、马志鹏、王伟、王勇、王为璐、王正福(苗族)、王立英(女)、王华元、王华庆、王寿祥、王志刚、王忠民、王和民、王俊莲(女)、王洪章、王冠中、王莉莉(女)、支树平、仁青加(藏族)、仇保兴、勾清明、巴特尔(蒙古族)、邓天生、叶青纯、田力普、令狐安、冯寿淼、冯敏刚、年福纯、朱明国(黎族)、朱保成、刘玉亭、刘亚洲、刘建华(女)、刘春良、刘晓榕、安立敏(女)、许云昭、许达哲、孙忠同、孙宝树、孙思敬、杜鹃(女)、杜学芳(女)、杜恒岩、李刚、李熙、李小雪、李玉赋、李立国、李汉柏(白族)、李延芝(女)、李金章、李法泉、李适时、李洪峰、李清印、杨士秋、杨传升、杨利民、杨建亭、吴玉良、吴毓萍(女)、邱学强、何平、何勇、沈德咏、宋育英(女)、张军、张毅、张汝成、张纪南、张建平、张研农、张铁健、张惠新、陈希、陈文清、陈训秋、陈际瓦(女)、陈新权、陈冀平、邵明立、邵琪伟、范印华、欧泽高(藏族)、尚勇、金书波、金道铭(满族)、周英(女)、屈万祥、项宗西、赵铁锤、胡玉敏(女)、段录定、祝春林、姚增科、贺邦靖(女,白族)、贺国强、袁贵仁、徐斌、徐天亮、徐敬业、奚国华、高武生、郭永平、郭炎炎、黄作兴、黄树贤、黄殿中、曹康泰、符强、董君舒、蒋文兰(女)、傅成玉、傅雯娟(女)、谢伏瞻、解学智、解振华、蔡继华、臧胜业、臧献甫、雒树刚、翟小衡、魏家福(完)
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新亮点本刊记者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通览十七大报告,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新提法、新表述、新举措有很多。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半月谈》记者采访了部分党内权威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
亮点之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专家认为,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大亮点。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坚定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它不仅为十七大确立了主基调,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把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之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认为,这不仅是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回答了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争论。蔡霞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因中国国情的不同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是振兴民族,走向现代化。”蔡霞说,同样是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尊重最广大人民利益基础上进行的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非常注重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代价和改革痛苦,赢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亮点之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这一凝练概括,在党的指导理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七大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蔡霞认为:“这一表述有为后世‘立规’的意味。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亮点之三:对“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高度评价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分析认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还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前者是要坚持“十个结合”,后者是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蔡霞认为,十七大报告用如此厚重的笔墨,对改革开放作出如此高度的评价,实际上是在通过实践来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结改革开放,归根结底是以实践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正确。蔡霞说,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亮点之四: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用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指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理论框架清晰,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比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这些都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苏荣说,上述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基本标志。实践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亮点之五:经济发展贯穿两条“红线”
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认为,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的来说贯穿了“两条红线”: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统筹兼顾”;二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两条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中都有所体现,而最新颖的是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提法。王东京说,过去我们为了经济发展,一窝蜂地上项目、搞工业化,结果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这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各地区如何协调发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思路,具体说来,就是“统筹兼顾”与“发挥市场机制”两条思路: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去国家对东部投入很大,现在要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王东京认为,这要遵从市场规律,有新思路、新举措,比如成立全国统一的工业用地占用指标拍卖中心,西部指标可以通过拍卖流转到东部,拍卖来的资金用来投资东部企业,西部不用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实现异地办工业,分享工业化成果。
亮点之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
王东京认为,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我们理解新型工业化主要是信息化。其实,新型工业化不止信息化一条路,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美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是IT业,英国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日本主要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德国主要是制造业,都具有本国特色。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第三,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过去提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继续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已经转变,主要扩大消费需求。报告提出,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富有新意。
亮点之七: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目标特别鼓舞人心。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所勾画蓝图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一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甄小英认为,人均GDP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
甄小英分析说,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要求,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亮点之八:“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与十六大相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蔡霞认为,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具有广泛的党内民意基础,必将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庞元正告诉记者,2006年底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课题,对全国20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全面发展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什么”一项问题下,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远远高于其他组合。
亮点之九:“政治体制改革”增添新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以往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程序化”的内容;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增加了“表达权”的内容;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民主政治方面,十七大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举措有很多。
甄小英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以前的提法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十七大报告则变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表述的变化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甄小英认为,十七大报告明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
甄小英指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同时,民主政治制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这样,我国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的实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丰富,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亮点之十: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认为,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于幼军认为,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亮点之十一: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蔡霞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一词,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她说,在党的大会报告中,过去我们一直是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问题的一部分来写的,单独列出来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亮点之十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专门阐述,许多提法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出现。
对于分配制度改革中的新举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其用意在于遏制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新表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将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这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亮点之十三: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更是第一次谈到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重点强调教育、医疗问题的同时,也将住房保障写入其中,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同时,这一表述也表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有了重大调整。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说,党和政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健全廉租房制度,就是要从整个制度的层面逐步解决问题。据介绍,今后廉租房的覆盖范围将逐步从解决最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建设部将采取措施保证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抓好落实工作。
亮点之十四:正式纳入“和平协议”新提法
为了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升亮指出,此次十七大报告中正式纳入“和平协议”的提法,一方面显示出中共重信守诺、认真落实胡锦涛会见连战“新闻公报”、尊重台湾民众意愿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表明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将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陆方面在政治层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如果两岸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有可能逐步构建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亮点之十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
2004年福建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作用。
亮点之十六:全面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有关外交思想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宣示。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说:“十七大报告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明确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郑启荣指出,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五个“相互”、十个“共同”特别引人注目。五个“相互”(“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十个“共同”(“共同分享”、“共同应对”、“共同心愿”、“共同繁荣”、“共同推进”、“共同推动”、“共同促进”、“共同维护”、“共同呵护”、“共同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郑启荣说,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发展同周边国家、世界主要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开展多边外交、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更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此向世界进一步昭示,表明了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和决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必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亮点之十七:党建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精神”
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上明确提出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甄小英指出,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但是这个要求是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提出来的。而十七大报告是将之作为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提出来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认识进一步深化,对领导这一改革创新事业的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在党的建设中,今后将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新的总体布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个布局贯穿一条主线,形成了“五大建设”为内容的框架,使得中共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更加清晰完整。
甄小英强调,党的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单列出来,这意味着,我们党将把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甄小英说,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已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报告以相当的篇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报告提出,党的各级干部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亮点之十八:“党内民主”新举颇多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新措施很多。
甄小英认为,这些举措非常具体而且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十分重要。比如,在全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就意味着党代表将有任期的限制,同时,在闭会期间将继续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和继续发挥党代表的作用。而突出发挥党的全委会的作用以及实行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制度和票决制,则是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收进来。这样就进一步理顺了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为党内民主的前进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条件。(采写:薛凯 孙爱东 林双川 赵利根 秦交锋)
与时俱进的新党章中央党校党建部 宋福范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党的十七大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完成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对党章作了重要修改。深刻理解和把握新修改的党章,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新修改的党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坚持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保持党章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党章的一些内容作了适当修改或补充完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脉络进一步清晰。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论断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把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奋斗目标新表述写入党章
党章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越来越关注。
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对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写入党章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些成熟制度写入党章
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表明,我们党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纳进来并加以制度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党的自身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修改的党章对此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治党管党水平,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编辑:孙爱东)
“迎接十七大”报道可信、可亲、可读
,半月谈》为全力搞好党的十七大的宣传报道,开展了倾听读者期盼、建议的读者需求调查。这无疑是贴近实际,贴近读者的好举措,体现了《半月谈》尊重和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的精神。
———重庆市长寿区 邹顺文
,半月谈》“迎接十七大”的专栏报道,相当及时有新意,充分报道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生活的重大影响和作用,让广大读者在感到身边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对十七大的召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江苏省常州市 曹建明
第16期“迎接十七大”专栏推出的《透过数字见民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数字”带来的实惠。文中描绘的“小孩读书免费了,瞧病的钱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拿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沥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了,超市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的一幅“农家乐”景象就在我们眼前!它展现的为亿万百姓编织的一张“社会保障网”,我们老两口有切身感受:2002年我俩的年养老金不足650元,而现在已增到1560元,5年增长了1倍多。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理念为亿万人民送来了福气,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以人为本、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盛世!———湖北省南漳县 程海群
,透过数字见民生》一文通过丰富、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文章从读者身边的变化娓娓道来,党和政府为民、亲民的形象如春风般拂过面颊,让老百姓心满意足,同时也让《半月谈》可信、可亲、可读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云南省施甸县 郭绍建
,迎接十七大”专栏以确凿的数字和事实展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有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又有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报道。专栏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主线,用数字和事实说话,鼓舞全国人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张立峰一把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金钥匙”
本刊编辑部
一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作出的抉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给出了响亮、坚定的回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回眸新中国建设史,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辛而曲折,曾经如潮如涌,也曾一波三折。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重重阻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为艰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谁曾想,29年前,刚刚走出“文革”阴霾的人们还在为温饱发愁,如今13亿人民的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谁曾想,29年前,我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今已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谁曾想,29年前,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一度窒息了人们的思维,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深入人心,吹拂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明、最雄辩,在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时,也最容易找到共识。以改革开放近30年计,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迈上20万亿元大关,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2006年进出口额达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十六大以来的成就同样可圈可点:经济上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GDP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今年将达到23万亿元,较2001年的约11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济发展方式在经历着阵痛中开始向“又好又快”的目标转轨;伴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直指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一系列针对城乡居民的保障措施相继出台,社会和谐呈现出勃勃生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的政治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建设向深层次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令世界刮目相看。苏联、东欧剧变后不久,西方曾有人预言,中国这座社会主义大山将在10年内坍塌。然而,15年过去了,社会主义中国以无可争辩的强大生命力宣告这一预言的破产。就在十七大召开期间,西班牙《先锋报》记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只要把头探出人民大会堂的窗子,就可以领略北京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
俄罗斯文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描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逐渐清晰显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科学论断: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逐步认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是大有希望的政党,一个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民族是大有前途的民族。实践的沃土孕育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科学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航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探索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组成。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众还有相当数量;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2006年,我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正如温家宝总理2003年底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时所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看不到改革开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性,是危险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作出的“两个没有变”的判断就是明证,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两个没有变”,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动力;同时,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更加自觉的姿态走科学发展道路。
这就需要坚持“四个必须”,即: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积累的飞跃是一种疯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很难长期支持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央和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这就需要既能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
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历经史无前例的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亘古未有。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编者按: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做一名国家公务员,正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从10月20日开始,200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这次考试,本刊特推出此专题,以飨读者。
200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问答
1.哪些人员可以报考公务员?
答:(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1年10月22日至1989年10月22日期间出生);(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具有良好的品行;(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6)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7)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市(地)以下(不含副省级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及农村工作的经历。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人员,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2.哪些人员不能报考公务员?
答:(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2)在2005年~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考过程中被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公务员考试机构认定有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3)新录用的试用期内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4)现役军人;(5)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6)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五年的;(7)具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另外,2008年毕业的定向生、委培生原则上不得报考。如委培或定向单位同意其报考,应当由委培或定向单位出具同意报考证明,并经所在院校同意后方可报考。
3.留学回国人员报考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留学回国人员报考的,除需提供《招考公告》和《招考简章》中规定的材料外,还要出具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有关证明材料。学历认证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报考者可上网(http://www.cscse.edu.cn)查询认证的有关要求和程序。学历认证材料和使领馆开具的有关证明材料等,应在面试时与其他材料一并交招录机关审核。
4.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的毕业生是否可以报考?
答: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后,符合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的,可以报考。
5.2006年、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可否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报考?
答:2006年、2007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户籍和档案仍保留在原学校,原学校可以按应届毕业生派遣的,可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报考。
6.如何报名?截止日期是何时?
答:200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考公务员报名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没有现场报名。报考者请登录人事部网站(http://www.mop.gov.cn)进行报名。报名日期是2007年10月23日8∶00至2007年11月2日24∶00。
7.报考者可以报考几个职位?能否改报职位?
答:报考者只能报考一个职位。没有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报考者,在2007年11月2日24∶00时以前,可以改报其他部门或该部门的其他职位。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报考者,系统自动禁止该报考者改报其他职位。
8.什么时间进行考试和面试?如何查询成绩?
答: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07年12月9日(上午9∶00~11∶00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下午14∶00~16∶30进行申论考试),报考者可凭本人身份证号和准考证号登录人事部网站查询考试成绩。专业科目考试的时间和面试时间由招录机关确定,报考者可以到人事部网站查询,也可以向招录机关电话咨询。
9.公务员体检标准是什么?
答:请参照人事部网站上公布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其中规定:各种急慢性肝炎,属于不合格;乙肝病原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属于合格。
10.考生还有疑问,怎么办?
答:报考者可打下列电话咨询。报名政策咨询电话:010-84216540(2007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8∶00~20∶00);报名技术咨询电话:010-84649922(2007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8∶00~22∶00);考务咨询电话:010-64400926,64400927,64400928(2007年11月3日至12月9日工作日8∶30~17∶00)。(编辑:薛凯)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录政策新变化本刊记者
目前,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录工作已经展开。广大考生都迫切希望了解,今年的政策有哪些新特点和新变化?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人事部有关工作人员。
据介绍,今年共有139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这次招考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继续提高录取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录用计划中,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必须达到计划总数的1/2。
二是加大在县乡基层岗位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力度。今年中央机关县(区)级以下直属机构的公务员录用计划,主要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
三是招考政策继续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对报考基层岗位特别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岗位的,继续采取放宽招考条件、划定单独合格分数线等措施,以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四是进一步采取措施便利考生报考。今年除海南、甘肃外,其余29个省区市的考生,都可以实现网上确认。同时,农村特困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将继续享受减免考务费用的政策。
五是加大专业考试和面试工作规范力度。在发布招考公告时,各招录机关组织专业考试的有关信息将同时发布;公共科目笔试结束后,中组部、人事部将根据面试比例,确定各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考试的人选名单,在人事部网站上统一公布;对达不到计划录用人数与面试人选比例的招考职位,按要求进行调剂,对需要调剂的职位,中组部、人事部将在人事部网站统一公布。(编辑:薛凯)
我这样备战公务员考试夏洋
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关于备考的指导也越来越多。怎样在众说纷纭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备考之路?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一名“新兵”,总结自己的备考经验,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精心准备,从容应对。
准备不只为公务员考试
首先,我认为,有些人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应考策略并不可取。固然,对一些实力比较强的考生来说,不做任何准备也能考出好成绩,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认真准备将意味着:你没有放弃一次很好的求职机会,同时又能在备考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其实,行政能力测试的很多内容和形式,也常常出现在企业的考试中。因为公务员考试所考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常识的掌握程度等,无论对哪个岗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而申论更是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写作技能的综合考量,是否具有时事敏感度、是否有国际视野可不单是对公务员岗位的要求。如果平日里对国内外时事关注不足,那么正好可以借此多加了解。至于公务员面试中所采取的结构化面试更是现代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怎样准备
首先,建议购买一套正规的公务员考试材料,同时注意多上网了解一些最新信息,特别是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弱项。其次,实战模拟时,最好能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历年真题,以适应考试要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题节奏。
对于公务员的两大考试,我是这样认识和准备的———
行政能力测试:有些题目,尤其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常识部分,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因此应把重点放在了解题目设置情况和考查角度方面,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对于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这三个部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做题训练逻辑思维,总结把握规律。尤其是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往往涉及数列和运算,一定要着力训练自己快速发现题目内在规律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的题目。
申论:申论考查的并不仅仅是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驾驭材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从往年真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申论的基本要求应是:文字简练,描述准确,分析深入,注重考虑的全面性和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因此,在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每天浏览新闻,了解一年的社会热点,主要关注一些对时事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的网站和杂志,如人民网、《半月谈》等,关注这些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角度,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有关问题时的态度和措施。写作练习上,更注意对于文章整体框架的把握,以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面性。由于在复习中对申论文章完整写作练习不足,考试时一度让我感到有些吃力,因此建议考生在考前应完整地写几篇文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申论的考查对象是未来的公务员,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多站在工作岗位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考场上应注意什么
一要准确理解题目。无论是行政能力测试还是申论,准确理解题目是首要的要求。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在申论部分甚至会出现倒扣分的情况。
二要合理安排时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和难度都比较稳定,但也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题目形式。根据本人的经验,对于这些颇有难度的题目,一定要灵活处理,如果能够很快发现解题规律最好,如果不行的话,可考虑暂时放弃。在行政能力测试考试结束后,我听过不少人后悔自己因为在前面的题目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结果导致后面的题目没时间做。
考后注意多咨询
分数出来后,进入应聘单位的考核环节。很多单位都会根据各自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笔试,如果对笔试的内容存在疑问,可以向应聘单位的人事部门询问,以便做好充分准备。关于面试,已经有很多指导材料,只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适当准备,面试中冷静从容表现即可。事先可以通过有关网站和新闻报道多了解应试单位的工作性质、动态等,这样在笔试和面试中就更能从容应对。
(编辑:薛凯)
《半月谈》2007年第20期国内外半月大事
普京对伊朗进行历史性访问
俄罗斯总统普京1 0月1 6口抵达伊朗,参加里海沿岸国家峰会,成为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首位访问伊朗的最高领导人。普京在伊朗期问,除了出席里海沿岸国家峰会外,还分别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朗总统艾哈迈迪一内贾德进行了单独会谈。分析人士认为,普京的伊朗之行正值美国以核问题为由试图进一步孤立和打压伊朗之时,释放出俄罗斯不会在伊朗核问题上惟美国马首是瞻的强烈信号,折射出俄罗斯抗衡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战略意图。
士耳其议会通过越境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动议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长柯克萨尔?托普坦1 0月1 7日宣布,土耳其议会当天以507票赞成、1 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政府提交的采取越境军事行动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动议。土耳其武装部队总参谋部2 1日发表声明说,土安全部队当天凌晨在东南部哈卡利省打死了 23名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人员。今年春天以来,大批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人员从伊北部地区越过土伊边界,在土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制造流血事件。
巴基斯坦发生恐怖爆炸袭击事件
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10月19同凌晨发生两起针对刚刚回国的前总理贝?布托的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4人死亡、近400人受伤。在这起爆炸事件中,没有中国人伤亡,贝?布托本人安然无恙。中国、联合同和一些国家对恐怖袭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伞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10月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于l O月1 5日召开。大会号召全党全同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产生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10月22日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胡锦涛、吴邦同、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同强、周永康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再次当选,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为新任常委。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1 0月24日1 8时0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叶,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今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编辑:李力)
20.小测验
1.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 )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A.改革发展 B.改革开放
C.建设发展 D.对外开放
2.俄罗斯总统普京1 0月1 6日抵达伊朗,参加( )沿岸国家峰会,成为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首位访问伊朗的最高领导人。
A.里海 B.黑海 C.红海 D.地中海
3.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10月1 9日凌晨发生两起针对刚刚回国的前总理( ) 的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4人死亡、近400人受伤。
A.阿里-布托 B.穆沙拉夫
C.贝?布托 D.谢里夫本期小测验答案
1.A 2.A 3.C
半月谈2007年第20期目录
十七大专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新亮点与时俱进的新党章
读者评刊
“迎接十七大”报道可信、可亲、可读
半月评论
一把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金钥匙”
考务之窗
200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问答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录政策新变化我这样备战公务员考试
小测验
国内外半月大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胡锦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任务顺利完成,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提高。
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与内地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达到新水平。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党内民主不断扩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不断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一○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军治军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
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更好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鼓励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和衷共济,促进社会和睦;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积极支持香港、澳门开展对外交往,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香港、澳门,香港、澳门已经并将继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同志们!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
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十七大授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7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7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l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
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名单如下,
一、中央政治局委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习近平 王刚 王乐泉 王兆国 王岐山 回良玉(回族) 刘淇 刘云山 刘延东(女) 李长春 李克强 李源潮 吴邦国 汪洋 张高丽 张德江 周永康 胡锦涛 俞正声 贺国强 贾庆林 徐才厚 郭伯雄 温家宝 薄熙来
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李长春 习近平 李克强 贺国强 周永康
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
四、中央书记处书记
习近平 刘云山 李源潮 何勇 令计划 王沪宁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
主席 胡锦涛
副主席 郭伯雄 徐才厚
委员 梁光烈 陈炳德 李继耐 廖锡龙 常万全 靖志远 吴胜利 许其亮
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会委员
书记 贺国强
副书记 何勇 张惠新 马馼(女) 孙忠同 干以胜 张毅 黄树贤 李玉赋
常务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干以胜 马馼(女) 王伟 令狐安 孙忠同 杜学芳(女) 李玉赋 吴玉良 吴毓萍(女) 邱学强 何勇 张军 张毅 张纪南 张惠新 屈万祥 贺国强 黄树贤 蔡继华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2/content_6924754.htm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
(204名)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幼军、卫留成、习近平、马馼(女)、马凯、马晓天、王刚、王君、王珉、王晨、王毅、王万宾、王太华、王正伟(回族)、王东明、王乐泉、王兆国、王旭东、王岐山、王沪宁、王国生(军队)、王金山、王胜俊、王家瑞、王鸿举、王喜斌、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尹蔚民、邓楠(女)、邓昌友、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哈萨克族)、石宗源(回族)、卢展工、田成平、田修思、白立忱(回族)、白志健、白恩培、白景富、令计划、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维吾尔族)、吉炳轩、列确(藏族)、吕祖善、回良玉(回族)、朱之鑫、朱维群、华建敏、向巴平措(藏族)、刘京、刘淇、刘鹏、刘源、刘云山、刘冬冬、刘永治、刘成军、刘延东(女)、刘志军、刘奇葆、刘明康、刘晓江、刘家义、许其亮、孙大发、孙忠同、孙春兰(女)、孙政才、孙晓群、苏荣、杜青林、李斌(女)、李长才、李长江、李长春、李从军、李世明、李成玉(回族)、李兆焯(壮族)、李克强、李学举、李学勇、李建国、李荣融、李海峰(女)、李继耐、李盛霖、李景田(满族)、李源潮、李毅中、杨晶(蒙古族)、杨元元、杨传堂、杨衍银(女)、杨洁篪、杨崇汇、肖捷、吴双战、吴邦国、吴胜利、吴爱英(女)、吴新雄、何勇、汪洋、沈跃跃(女)、宋秀岩(女)、迟万春、张平、张阳、张又侠、张云川、张文岳、张玉台、张左己、张庆伟、张庆黎、张宝顺、张春贤、张高丽、张海阳、张德江、陆兵(壮族)、陆浩、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维吾尔族)、陈雷、陈至立(女)、陈国令、陈建国、陈奎元、陈炳德、范长龙、林树森、尚福林、罗保铭、罗清泉、周济、周强、周小川、周生贤、周永康、周伯华、房峰辉、孟学农、孟建柱、赵乐际、赵克石、赵洪祝、胡春华、胡锦涛、柳斌杰、俞正声、姜大明、姜伟新、姜异康、贺国强、秦光荣、袁纯清、耿惠昌、聂卫国、贾庆林、贾治邦、钱运录、徐才厚、徐光春、徐守盛、徐绍史、高强、郭伯雄、郭金龙、郭庚茂、黄小晶、黄华华、黄晴宜(女)、黄献中、曹建明、盛光祖、常万全、符廷贵、康日新、章沁生、梁光烈、梁保华、彭小枫、彭清华、葛振峰、董贵山、蒋巨峰、韩正、韩长赋、喻林祥、储波、童世平、温家宝、谢旭人、强卫、路甬祥、靖志远、蔡武、廖晖、廖锡龙、薄熙来、戴秉国(土家族)、戴相龙、魏礼群(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2007年10月21日 12:0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167名)
(按得票多少为序排列)
王新宪、焉荣竹、王学军、王建平、刘石泉、杜宇新、符跃兰(女,黎族)、马飚(壮族)、王光亚、旦科(藏族)、朱小丹、全哲洙(朝鲜族)、李玉妹(女)、张连珍(女)、林左鸣、罗正富(彝族)、罗志军、郑立中、赵宪庚、袁荣祥、黄建国、申维辰、任亚平、刘慧(女,回族)、刘振起、孙建国、李希、李买富、杨刚、杨松、余远辉(瑶族)、余欣荣、张成寅、张国清、张裔炯、陈存根、陈敏尔、努尔·白克力(维吾尔族)、林军、骆惠宁、黄康生(布依族)、魏凤和、于革胜、王伟光、艾虎生、朱发忠、刘学普(土家族)、刘振来(回族)、孙金龙、苏士亮、李长印、岳福洪、金振吉(朝鲜族)、秦银河、徐一天、薛延忠、王宪魁、巴音朝鲁(蒙古族)、叶冬松、史莲喜(女)、刘晓凯(苗族)、吴定富、张耕、张基尧、陈宝生、苗圩、林明月(女)、赵爱明(女)、胡泽君(女)、胡振民、咸辉(女,回族)、袁家军、息中朝、徐乐江、徐粉林、黄兴国、谌贻琴(女,白族)、王玉普、王国生(江苏)、尤权、李金城、肖钢、肖亚庆、何立峰、张仕波、张晓刚、金壮龙、胡晓炼(女)、白春礼(满族)、多吉(藏族)、刘伟、刘伟平、刘粤军、江泽林、李克(壮族)、李安东、冷溶、陈润儿、鹿心社、谢和平、王儒林、石大华、叶小文、吉林、苏树林、李康(女,壮族)、李崇禧、杨利伟、杨焕宁、张轩(女)、陈政高、武吉海(苗族)、项俊波、舒晓琴(女)、詹文龙、潘云鹤、刀林荫(女,傣族)、王荣、汤涛、李纪恒、宋爱荣(女)、张杰、陈左宁(女)、竺延风、骆琳、铁凝(女)、褚益民、蔡英挺、邢元敏、李鸿忠、陈川平、梅克保、曹清、焦焕成、雷春美(女,畲族)、翟虎渠、丁一平、闵维方、郭树清、王侠(女)、陈元、陈德铭、姜建清、郭声琨、董万才、蔡振华、王明方、沈素琍(女)、张岱梨(女)、陈全国、乌兰(女,蒙古族)、付志方、夏宝龙、王安顺、吴显国、张瑞敏、赵勇、栗战书、车俊、蒋洁敏、王晓初、刘玉浦、王三运、殷一璀(女)、楼继伟、刘振亚、贾廷安(完)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2007年10月21日 11:4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127名)
(按姓氏笔画为序)
干以胜、于起龙、马馼(女)、马志鹏、王伟、王勇、王为璐、王正福(苗族)、王立英(女)、王华元、王华庆、王寿祥、王志刚、王忠民、王和民、王俊莲(女)、王洪章、王冠中、王莉莉(女)、支树平、仁青加(藏族)、仇保兴、勾清明、巴特尔(蒙古族)、邓天生、叶青纯、田力普、令狐安、冯寿淼、冯敏刚、年福纯、朱明国(黎族)、朱保成、刘玉亭、刘亚洲、刘建华(女)、刘春良、刘晓榕、安立敏(女)、许云昭、许达哲、孙忠同、孙宝树、孙思敬、杜鹃(女)、杜学芳(女)、杜恒岩、李刚、李熙、李小雪、李玉赋、李立国、李汉柏(白族)、李延芝(女)、李金章、李法泉、李适时、李洪峰、李清印、杨士秋、杨传升、杨利民、杨建亭、吴玉良、吴毓萍(女)、邱学强、何平、何勇、沈德咏、宋育英(女)、张军、张毅、张汝成、张纪南、张建平、张研农、张铁健、张惠新、陈希、陈文清、陈训秋、陈际瓦(女)、陈新权、陈冀平、邵明立、邵琪伟、范印华、欧泽高(藏族)、尚勇、金书波、金道铭(满族)、周英(女)、屈万祥、项宗西、赵铁锤、胡玉敏(女)、段录定、祝春林、姚增科、贺邦靖(女,白族)、贺国强、袁贵仁、徐斌、徐天亮、徐敬业、奚国华、高武生、郭永平、郭炎炎、黄作兴、黄树贤、黄殿中、曹康泰、符强、董君舒、蒋文兰(女)、傅成玉、傅雯娟(女)、谢伏瞻、解学智、解振华、蔡继华、臧胜业、臧献甫、雒树刚、翟小衡、魏家福(完)
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新亮点本刊记者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通览十七大报告,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新提法、新表述、新举措有很多。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半月谈》记者采访了部分党内权威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
亮点之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专家认为,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大亮点。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坚定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它不仅为十七大确立了主基调,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把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之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认为,这不仅是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回答了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争论。蔡霞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因中国国情的不同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是振兴民族,走向现代化。”蔡霞说,同样是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尊重最广大人民利益基础上进行的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非常注重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代价和改革痛苦,赢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亮点之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这一凝练概括,在党的指导理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七大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蔡霞认为:“这一表述有为后世‘立规’的意味。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亮点之三:对“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高度评价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分析认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还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前者是要坚持“十个结合”,后者是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蔡霞认为,十七大报告用如此厚重的笔墨,对改革开放作出如此高度的评价,实际上是在通过实践来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结改革开放,归根结底是以实践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正确。蔡霞说,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亮点之四: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用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指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理论框架清晰,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比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这些都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苏荣说,上述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基本标志。实践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亮点之五:经济发展贯穿两条“红线”
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认为,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的来说贯穿了“两条红线”: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统筹兼顾”;二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两条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中都有所体现,而最新颖的是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提法。王东京说,过去我们为了经济发展,一窝蜂地上项目、搞工业化,结果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这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各地区如何协调发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思路,具体说来,就是“统筹兼顾”与“发挥市场机制”两条思路: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去国家对东部投入很大,现在要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王东京认为,这要遵从市场规律,有新思路、新举措,比如成立全国统一的工业用地占用指标拍卖中心,西部指标可以通过拍卖流转到东部,拍卖来的资金用来投资东部企业,西部不用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实现异地办工业,分享工业化成果。
亮点之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
王东京认为,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我们理解新型工业化主要是信息化。其实,新型工业化不止信息化一条路,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美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是IT业,英国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日本主要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德国主要是制造业,都具有本国特色。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第三,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过去提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继续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已经转变,主要扩大消费需求。报告提出,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富有新意。
亮点之七: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目标特别鼓舞人心。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所勾画蓝图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一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甄小英认为,人均GDP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
甄小英分析说,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要求,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亮点之八:“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与十六大相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蔡霞认为,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具有广泛的党内民意基础,必将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庞元正告诉记者,2006年底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课题,对全国20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全面发展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什么”一项问题下,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远远高于其他组合。
亮点之九:“政治体制改革”增添新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以往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程序化”的内容;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增加了“表达权”的内容;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民主政治方面,十七大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举措有很多。
甄小英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以前的提法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十七大报告则变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表述的变化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甄小英认为,十七大报告明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
甄小英指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同时,民主政治制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这样,我国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的实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丰富,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亮点之十: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认为,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于幼军认为,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亮点之十一: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蔡霞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一词,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她说,在党的大会报告中,过去我们一直是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问题的一部分来写的,单独列出来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亮点之十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专门阐述,许多提法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出现。
对于分配制度改革中的新举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其用意在于遏制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新表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将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这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亮点之十三: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更是第一次谈到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重点强调教育、医疗问题的同时,也将住房保障写入其中,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同时,这一表述也表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有了重大调整。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说,党和政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健全廉租房制度,就是要从整个制度的层面逐步解决问题。据介绍,今后廉租房的覆盖范围将逐步从解决最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建设部将采取措施保证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抓好落实工作。
亮点之十四:正式纳入“和平协议”新提法
为了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升亮指出,此次十七大报告中正式纳入“和平协议”的提法,一方面显示出中共重信守诺、认真落实胡锦涛会见连战“新闻公报”、尊重台湾民众意愿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表明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将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陆方面在政治层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如果两岸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有可能逐步构建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亮点之十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
2004年福建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作用。
亮点之十六:全面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有关外交思想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宣示。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说:“十七大报告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明确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郑启荣指出,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五个“相互”、十个“共同”特别引人注目。五个“相互”(“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十个“共同”(“共同分享”、“共同应对”、“共同心愿”、“共同繁荣”、“共同推进”、“共同推动”、“共同促进”、“共同维护”、“共同呵护”、“共同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郑启荣说,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发展同周边国家、世界主要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开展多边外交、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更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此向世界进一步昭示,表明了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和决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必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亮点之十七:党建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精神”
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上明确提出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甄小英指出,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但是这个要求是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提出来的。而十七大报告是将之作为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提出来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认识进一步深化,对领导这一改革创新事业的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在党的建设中,今后将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新的总体布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个布局贯穿一条主线,形成了“五大建设”为内容的框架,使得中共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更加清晰完整。
甄小英强调,党的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单列出来,这意味着,我们党将把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甄小英说,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已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报告以相当的篇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报告提出,党的各级干部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亮点之十八:“党内民主”新举颇多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新措施很多。
甄小英认为,这些举措非常具体而且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十分重要。比如,在全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就意味着党代表将有任期的限制,同时,在闭会期间将继续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和继续发挥党代表的作用。而突出发挥党的全委会的作用以及实行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制度和票决制,则是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收进来。这样就进一步理顺了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为党内民主的前进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条件。(采写:薛凯 孙爱东 林双川 赵利根 秦交锋)
与时俱进的新党章中央党校党建部 宋福范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党的十七大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完成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对党章作了重要修改。深刻理解和把握新修改的党章,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新修改的党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坚持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保持党章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党章的一些内容作了适当修改或补充完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脉络进一步清晰。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论断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把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奋斗目标新表述写入党章
党章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越来越关注。
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对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写入党章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些成熟制度写入党章
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表明,我们党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纳进来并加以制度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党的自身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修改的党章对此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治党管党水平,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编辑:孙爱东)
“迎接十七大”报道可信、可亲、可读
,半月谈》为全力搞好党的十七大的宣传报道,开展了倾听读者期盼、建议的读者需求调查。这无疑是贴近实际,贴近读者的好举措,体现了《半月谈》尊重和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的精神。
———重庆市长寿区 邹顺文
,半月谈》“迎接十七大”的专栏报道,相当及时有新意,充分报道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生活的重大影响和作用,让广大读者在感到身边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对十七大的召开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江苏省常州市 曹建明
第16期“迎接十七大”专栏推出的《透过数字见民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数字”带来的实惠。文中描绘的“小孩读书免费了,瞧病的钱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拿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沥青路了,喝上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了,超市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的一幅“农家乐”景象就在我们眼前!它展现的为亿万百姓编织的一张“社会保障网”,我们老两口有切身感受:2002年我俩的年养老金不足650元,而现在已增到1560元,5年增长了1倍多。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理念为亿万人民送来了福气,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以人为本、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盛世!———湖北省南漳县 程海群
,透过数字见民生》一文通过丰富、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文章从读者身边的变化娓娓道来,党和政府为民、亲民的形象如春风般拂过面颊,让老百姓心满意足,同时也让《半月谈》可信、可亲、可读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云南省施甸县 郭绍建
,迎接十七大”专栏以确凿的数字和事实展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有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又有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报道。专栏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主线,用数字和事实说话,鼓舞全国人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张立峰一把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金钥匙”
本刊编辑部
一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作出的抉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给出了响亮、坚定的回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回眸新中国建设史,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辛而曲折,曾经如潮如涌,也曾一波三折。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重重阻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为艰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谁曾想,29年前,刚刚走出“文革”阴霾的人们还在为温饱发愁,如今13亿人民的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谁曾想,29年前,我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今已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谁曾想,29年前,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一度窒息了人们的思维,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深入人心,吹拂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明、最雄辩,在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时,也最容易找到共识。以改革开放近30年计,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迈上20万亿元大关,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2006年进出口额达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十六大以来的成就同样可圈可点:经济上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GDP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今年将达到23万亿元,较2001年的约11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济发展方式在经历着阵痛中开始向“又好又快”的目标转轨;伴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直指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一系列针对城乡居民的保障措施相继出台,社会和谐呈现出勃勃生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的政治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建设向深层次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令世界刮目相看。苏联、东欧剧变后不久,西方曾有人预言,中国这座社会主义大山将在10年内坍塌。然而,15年过去了,社会主义中国以无可争辩的强大生命力宣告这一预言的破产。就在十七大召开期间,西班牙《先锋报》记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只要把头探出人民大会堂的窗子,就可以领略北京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
俄罗斯文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描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逐渐清晰显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科学论断: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逐步认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是大有希望的政党,一个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民族是大有前途的民族。实践的沃土孕育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科学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航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探索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组成。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众还有相当数量;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2006年,我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正如温家宝总理2003年底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时所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看不到改革开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性,是危险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作出的“两个没有变”的判断就是明证,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两个没有变”,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动力;同时,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更加自觉的姿态走科学发展道路。
这就需要坚持“四个必须”,即: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积累的飞跃是一种疯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很难长期支持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央和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这就需要既能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
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历经史无前例的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亘古未有。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编者按: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做一名国家公务员,正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从10月20日开始,200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这次考试,本刊特推出此专题,以飨读者。
200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问答
1.哪些人员可以报考公务员?
答:(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1年10月22日至1989年10月22日期间出生);(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具有良好的品行;(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6)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7)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市(地)以下(不含副省级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及农村工作的经历。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人员,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2.哪些人员不能报考公务员?
答:(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2)在2005年~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考过程中被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公务员考试机构认定有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3)新录用的试用期内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4)现役军人;(5)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6)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五年的;(7)具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另外,2008年毕业的定向生、委培生原则上不得报考。如委培或定向单位同意其报考,应当由委培或定向单位出具同意报考证明,并经所在院校同意后方可报考。
3.留学回国人员报考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留学回国人员报考的,除需提供《招考公告》和《招考简章》中规定的材料外,还要出具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有关证明材料。学历认证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报考者可上网(http://www.cscse.edu.cn)查询认证的有关要求和程序。学历认证材料和使领馆开具的有关证明材料等,应在面试时与其他材料一并交招录机关审核。
4.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的毕业生是否可以报考?
答: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其他国民教育形式(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后,符合职位要求的资格条件的,可以报考。
5.2006年、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可否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报考?
答:2006年、2007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户籍和档案仍保留在原学校,原学校可以按应届毕业生派遣的,可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报考。
6.如何报名?截止日期是何时?
答:200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考公务员报名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没有现场报名。报考者请登录人事部网站(http://www.mop.gov.cn)进行报名。报名日期是2007年10月23日8∶00至2007年11月2日24∶00。
7.报考者可以报考几个职位?能否改报职位?
答:报考者只能报考一个职位。没有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报考者,在2007年11月2日24∶00时以前,可以改报其他部门或该部门的其他职位。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报考者,系统自动禁止该报考者改报其他职位。
8.什么时间进行考试和面试?如何查询成绩?
答: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07年12月9日(上午9∶00~11∶00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下午14∶00~16∶30进行申论考试),报考者可凭本人身份证号和准考证号登录人事部网站查询考试成绩。专业科目考试的时间和面试时间由招录机关确定,报考者可以到人事部网站查询,也可以向招录机关电话咨询。
9.公务员体检标准是什么?
答:请参照人事部网站上公布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其中规定:各种急慢性肝炎,属于不合格;乙肝病原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属于合格。
10.考生还有疑问,怎么办?
答:报考者可打下列电话咨询。报名政策咨询电话:010-84216540(2007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8∶00~20∶00);报名技术咨询电话:010-84649922(2007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8∶00~22∶00);考务咨询电话:010-64400926,64400927,64400928(2007年11月3日至12月9日工作日8∶30~17∶00)。(编辑:薛凯)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录政策新变化本刊记者
目前,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录工作已经展开。广大考生都迫切希望了解,今年的政策有哪些新特点和新变化?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人事部有关工作人员。
据介绍,今年共有139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这次招考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继续提高录取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录用计划中,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必须达到计划总数的1/2。
二是加大在县乡基层岗位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力度。今年中央机关县(区)级以下直属机构的公务员录用计划,主要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
三是招考政策继续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对报考基层岗位特别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岗位的,继续采取放宽招考条件、划定单独合格分数线等措施,以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四是进一步采取措施便利考生报考。今年除海南、甘肃外,其余29个省区市的考生,都可以实现网上确认。同时,农村特困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将继续享受减免考务费用的政策。
五是加大专业考试和面试工作规范力度。在发布招考公告时,各招录机关组织专业考试的有关信息将同时发布;公共科目笔试结束后,中组部、人事部将根据面试比例,确定各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考试的人选名单,在人事部网站上统一公布;对达不到计划录用人数与面试人选比例的招考职位,按要求进行调剂,对需要调剂的职位,中组部、人事部将在人事部网站统一公布。(编辑:薛凯)
我这样备战公务员考试夏洋
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关于备考的指导也越来越多。怎样在众说纷纭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备考之路?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一名“新兵”,总结自己的备考经验,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精心准备,从容应对。
准备不只为公务员考试
首先,我认为,有些人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应考策略并不可取。固然,对一些实力比较强的考生来说,不做任何准备也能考出好成绩,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认真准备将意味着:你没有放弃一次很好的求职机会,同时又能在备考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其实,行政能力测试的很多内容和形式,也常常出现在企业的考试中。因为公务员考试所考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常识的掌握程度等,无论对哪个岗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而申论更是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写作技能的综合考量,是否具有时事敏感度、是否有国际视野可不单是对公务员岗位的要求。如果平日里对国内外时事关注不足,那么正好可以借此多加了解。至于公务员面试中所采取的结构化面试更是现代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怎样准备
首先,建议购买一套正规的公务员考试材料,同时注意多上网了解一些最新信息,特别是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弱项。其次,实战模拟时,最好能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历年真题,以适应考试要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题节奏。
对于公务员的两大考试,我是这样认识和准备的———
行政能力测试:有些题目,尤其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常识部分,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因此应把重点放在了解题目设置情况和考查角度方面,以便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对于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这三个部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做题训练逻辑思维,总结把握规律。尤其是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往往涉及数列和运算,一定要着力训练自己快速发现题目内在规律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的题目。
申论:申论考查的并不仅仅是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驾驭材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从往年真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申论的基本要求应是:文字简练,描述准确,分析深入,注重考虑的全面性和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因此,在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每天浏览新闻,了解一年的社会热点,主要关注一些对时事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的网站和杂志,如人民网、《半月谈》等,关注这些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角度,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有关问题时的态度和措施。写作练习上,更注意对于文章整体框架的把握,以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面性。由于在复习中对申论文章完整写作练习不足,考试时一度让我感到有些吃力,因此建议考生在考前应完整地写几篇文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申论的考查对象是未来的公务员,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多站在工作岗位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考场上应注意什么
一要准确理解题目。无论是行政能力测试还是申论,准确理解题目是首要的要求。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在申论部分甚至会出现倒扣分的情况。
二要合理安排时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和难度都比较稳定,但也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题目形式。根据本人的经验,对于这些颇有难度的题目,一定要灵活处理,如果能够很快发现解题规律最好,如果不行的话,可考虑暂时放弃。在行政能力测试考试结束后,我听过不少人后悔自己因为在前面的题目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结果导致后面的题目没时间做。
考后注意多咨询
分数出来后,进入应聘单位的考核环节。很多单位都会根据各自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笔试,如果对笔试的内容存在疑问,可以向应聘单位的人事部门询问,以便做好充分准备。关于面试,已经有很多指导材料,只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适当准备,面试中冷静从容表现即可。事先可以通过有关网站和新闻报道多了解应试单位的工作性质、动态等,这样在笔试和面试中就更能从容应对。
(编辑:薛凯)
《半月谈》2007年第20期国内外半月大事
普京对伊朗进行历史性访问
俄罗斯总统普京1 0月1 6口抵达伊朗,参加里海沿岸国家峰会,成为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首位访问伊朗的最高领导人。普京在伊朗期问,除了出席里海沿岸国家峰会外,还分别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朗总统艾哈迈迪一内贾德进行了单独会谈。分析人士认为,普京的伊朗之行正值美国以核问题为由试图进一步孤立和打压伊朗之时,释放出俄罗斯不会在伊朗核问题上惟美国马首是瞻的强烈信号,折射出俄罗斯抗衡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战略意图。
士耳其议会通过越境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动议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长柯克萨尔?托普坦1 0月1 7日宣布,土耳其议会当天以507票赞成、1 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政府提交的采取越境军事行动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动议。土耳其武装部队总参谋部2 1日发表声明说,土安全部队当天凌晨在东南部哈卡利省打死了 23名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人员。今年春天以来,大批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人员从伊北部地区越过土伊边界,在土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制造流血事件。
巴基斯坦发生恐怖爆炸袭击事件
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10月19同凌晨发生两起针对刚刚回国的前总理贝?布托的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4人死亡、近400人受伤。在这起爆炸事件中,没有中国人伤亡,贝?布托本人安然无恙。中国、联合同和一些国家对恐怖袭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伞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10月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于l O月1 5日召开。大会号召全党全同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产生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10月22日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胡锦涛、吴邦同、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同强、周永康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再次当选,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为新任常委。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1 0月24日1 8时0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叶,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今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编辑:李力)
20.小测验
1.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 )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A.改革发展 B.改革开放
C.建设发展 D.对外开放
2.俄罗斯总统普京1 0月1 6日抵达伊朗,参加( )沿岸国家峰会,成为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首位访问伊朗的最高领导人。
A.里海 B.黑海 C.红海 D.地中海
3.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10月1 9日凌晨发生两起针对刚刚回国的前总理( ) 的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4人死亡、近400人受伤。
A.阿里-布托 B.穆沙拉夫
C.贝?布托 D.谢里夫本期小测验答案
1.A 2.A 3.C